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第3卷)》第19章 《创世记》第19章内义(7)

《属天的奥秘(第3卷)》第19章 《创世记》第19章内义(7)

2447、“从天上耶和华那里”表示从关乎真理的秩序律法那里,因为他们使自己与良善分离了。这一点只能从内义看出来,内义揭示惩罚和定罪到底是怎么回事,即:它们决不是从耶和华,也就是主那里来的;而是来自世人、恶灵或魔鬼自己;这是由于关乎真理的秩序律法,因为他们使自己与良善分离了。

一切秩序皆来自耶和华,也就是主;主按照该秩序掌管一切事物,无论总体还是细节,但掌管的方式多种多样,也就是说,可能出于祂的旨意,可能出于祂的美意,可能出于祂的同意,也有可能出于祂的许可。凡出于祂旨意或美意的事都是关乎良善的秩序律法的产物,出于祂同意的许多事,甚至一些出于祂许可的事也是如此。但当一个人把自己与良善分离时,他就把自己丢给属于与良善分离的真理的秩序法律法。但这些律法具有这种性质,它们会定罪,因为所有真理都定人的罪,并把他送进地狱;而主出于良善,也就是出于怜悯拯救他,并把他提入天堂。由此可见,正是人自己给自己定罪。

主所许可的事大多属于这一类,例如,一个魔鬼惩罚并折磨另一个魔鬼,更不用说无数其它例子了。这些事源于关乎与良善分离的真理的秩序律法,因为没有这些律法,魔鬼永远无法被控制,或被阻止去攻击所有善良、正直的人,并永远摧毁他们。防止他们这样做是主所关注的良善。此处的情形与世上的善良、温和的君王很相似;他若打算并只做最好的事,就必须允许他的法律惩罚作恶的和犯罪的,尽管他自己不惩罚任何人,反而因这些人的性质导致他们被自己的邪恶惩罚而感到悲伤。这个君王若不允许他的法律这样运作,就会让自己的整个国家成为这些人的猎物;这将是不仁和无情的顶点。

这表明,耶和华决不将硫磺与火如雨般降下,也就是说,决不将任何人判入地狱;而是那些陷入邪恶并由此陷入虚假的人自己这样做,因为他们使自己与良善分离,从而把自己丢给只来自真理的秩序律法管辖。由此可推知,这就是这些话的含义。

圣言把“灾祸(evil,即邪恶,经上或译为祸患等)”、“惩罚或刑罚”、“诅咒”、“定罪”,以及其它许多这些事归于耶和华或主,正如此处说祂将硫磺与火如雨般降下。我们在以西结书读到:

我要用瘟疫和血与他争辩;我必像下雨般地将火与硫磺降与他。(以西结书38:22)

以赛亚书:

耶和华的气如一条硫磺河,把它点燃起来。(以赛亚书30:33)

诗篇:

耶和华要向恶人下网罗,烈火和硫磺雨。(诗篇11:6)

又:

从祂鼻孔冒烟上腾,从祂口中发火烧尽,从祂身上冒出燃烧的炭。(诗篇18:8)

耶利米书:

免得我的烈怒因你们的恶行如火发出、燃烧,无人能熄灭。(耶利米书21:12)

摩西五经:

在我怒中有火燃起,要一直烧到最低的地狱。(申命记32:22)

此外,类似经文出现在其它许多地方。如我所说的,圣言将这些事归于耶和华或主的原因在第一卷已经解释了(223,245,589,592,696,735,1093,1638,1683,1874节)。它们来自主,就像良善来自邪恶,或天堂来自地狱,又或神性之物来自魔鬼之物那样遥远。做这些事的,是邪恶、地狱和魔鬼,决不是作为怜悯本身和良善本身的主;但由于祂看似做了这些事,所以出于引用章节所提到的原因,它们被归于祂。

本节说“耶和华从天上耶和华那里,如雨般降与”,从字义来看,似乎有两个耶和华:地上一个,天上一个。但内义教导这句话要如何来理解,即:第一处提到的耶和华是指主的神性人身和神圣活动(在本章由“那两个人”来表示);第二处提到的耶和华是指被称为父的神性本身(前一章提到了,2149,2218节)。内义还教导,这三位一体就存在于主里面,如祂自己在约翰福音所说的:

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约翰福音14:9-11)

关于神圣活动,同一福音书:

保惠师不是凭自己说的,祂必从我领受,而传告你们。(约翰福音16:13-15)

因此,耶和华只有一位,尽管此处提到了两位。此处之所以提到两位,是因为秩序的一切律法皆源于主的神性本身、神性人身和神圣活动。

2448、创世记19:25.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土地上生长的都覆灭了。

“把那些城都覆灭了”表示一切真理都与他们分离了,以便他们只有虚假;“和全平原”表示属于这些真理的一切;“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表示一切良善都与他们分离了,以便他们只有邪恶;“连土地上生长的”表示属于教会的一切,或说教会的各个方面。

2449、“把那些城都覆灭了”表示一切真理都与他们分离了,以便他们只有虚假。这从“城”的含义清楚可知,“城”是指教义,因而是指真理(参看402,2268,2428节),因为真理构成教义。当虚假取代了真理时,在此则当一切真理,以及一切良善都与他们分离时,经上就说它们被“覆灭了”;本节也论述了良善,因为主题是教会里那些沉浸于虚假和邪恶的人的最后状态;这就是他们所进入的状态。

关于该状态的性质,必须简要描述一下。凡进入来世的人都被带回到类似他们在肉身期间所过的那种生活。这时,对善人来说,邪恶和虚假就被分离出去,以便主可以通过良善和真理把这些人提入天堂;而对恶人来说,良善和真理则被分离出去,以便这些恶人可以通过邪恶和虚假被带入地狱(参看2119节),正如主在马太福音所说的:

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更充足;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福音13:12)

在别处:

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充足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25:29;路加福音8:18;19:24-26;马可福音4:24-25)

马太福音中的这些话所表相同:

容这两样一齐生长,直到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烧掉;惟有麦子要收在我的仓里。收割的时候就是时代的完结;正如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时代的完结也要如此。(马太福音13:30,39-40)

下面这些话也表示这一点:

网撒在海里,聚拢各种鱼类,好的收在器具里,不好的丢掉;时代的完结也要这样。(马太福音13:47-50)

至于何为“完结”(consummation,中文圣经或译为终结,结局,满了,满盈,末了等),以及对教会来说,它涉及类似的事,可参看前文(1857,2243节)。

邪恶和虚假之所以与善人分离,是因为善人不可以悬在邪恶与良善之间,但可以通过良善被提入天堂。而良善和真理之所以与恶人分离,是因为他们不可以通过属于他们的任何良善误导、迷惑正直的人,从而可以通过他们的邪恶去往地狱里的恶人中间。在来世,一切思维观念和一切情感都是以这种方式来分享、交流的:良善在善人中间被交流,邪恶在恶人中间被交流(1388-1390节)。因此,除非善人与恶人分开,否则会造成无数损害,而且一切联系都将是不可能的。而事实上,一切事物都以一种非常奇妙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在天堂照着对主之爱、相爱和由此产生的信仰的一切不同联系在一起(685,1394节);在地狱则照着恶欲和源于这些恶欲的幻想的一切不同联系在一起(695,1322节)。然而,要知道,分离不是完全除去,因为人曾经拥有的东西不会完全被带走。

2450、“和全平原”表示属于这些真理的一切。这从“平原”的含义清楚可知,“平原”是指构成教义的一切,或教义的各个方面,因而是指属于真理的一切(参看2418节)。

2451、“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表示一切良善都与他们分离了,以便他们只有邪恶。这从“居民”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及城时,“居民”是指良善,圣言中的许多经文可以证实这种含义。这也表明,当“城”表示真理(如前所示)时,“居民”表示良善,因为良善住在真理中。而没有良善的真理就像一座空城,或无人居住的城。此外,至于一切良善也都与恶人分离了,以便他们只有邪恶,可参看前文(2449节)。

2452、“连土地上生长的”表示属于教会的一切,或说教会的各个方面。这从“生长的”和“土地”的含义清楚可知:“生长的”是指农作物和各种植被,而这些事物表示良善和真理,这在圣言的各个部分都是显而易见的;“土地”是指教会(参看566,1068节)。众所周知,良善和真理是教会的一切,或教会的各个方面。

2453、创世记19:26.他的妻子在他身后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

“他的妻子在他身后回头一看”表示真理背离良善,注视教义;“就变成了一根盐柱”表示真理的一切良善都荒凉了。

2454、“他的妻子在他身后回头一看”表示真理背离良善,注视教义,这从“在他身后回头一看”和“妻子”的含义清楚可知。“在他身后回头一看”是指注视与真理有关的教义,而不注视与良善有关的遵行教义的生活,如前所述(2417节)。因为在后之物,或次要之物,或不那么重要的东西可以说在“他身后”;而在先之物,或首要之物,或更重要的东西可以说在“他前面”。前面频繁说明,真理是在后的,良善是在先的,或说真理是次要的,良善是首要的。事实上,真理属于良善,或说真理拥有与良善有关的一切,因为良善是真理的本质和生命。因此,“在他身后回头一看”是指注视构成教义的真理,而不注视构成遵行教义的生活的良善。

这层含义从主在路加福音中的话很清楚地看出来,在那里,祂也论到教会的末期或时代的完结:

当那日,那在屋顶上,而他的器具在屋里的,不要下来取它们;那在田里的,同样不要回到他身后。要记得罗得的妻子。(路加福音17:31-32)

没有内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知道“在屋顶上”、“器具在屋里”、“下来取它们”、“在田里”,以及最后“回到他身后”表示什么,主的这些话一点也听不懂。根据内义,“在屋顶上”是指在良善中,或拥有良善,因为“屋(或房、家)”是指良善(参看710,2238,2234节)。“器具在屋里”是指属于良善或包含良善的真理,因为真理是良善的器皿(参看1496,1832,1900,2063,2269节)。“下来取它们”是指将人的自我从良善转向真理,如我们所看到的,因为良善是在先的,或首要的,或更重要的,故也是较高的;而真理是在后的,或次要的,或不那么重要的,故也是较低的。“田”是指教会(教会因播种在田里的种子而被称为一块田);因此,那些处于教义之良善的人,或说那些行出教义所教导的良善之人就是“田”本身,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明显看出来。这一切表明“在他身后回头一看”表示什么,即:使人的自我背离良善,并注视教义。正因“罗得的妻子”表示这些事,所以经上补充说:“要记得罗得的妻子。”经上之所以不说她“在她自己身后”,而是说“在他身后”回头一看,是因为“罗得”表示良善(参看2324,2351,2370,2399节)。这解释了为何当罗得被告知要怎么做(19:17)时,经上说:“不要往你身后看。”

在路加福音,经上之所以说“不要回到他身后”,而不说“回到他身后的东西”,是因为属天人甚至不愿提与教义有关的任何事物(参看202,337节)。这就是为何在路加福音,经上不提这类事物,只说“他身后”。在马太福音,经上是这样描述这些事的:

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预言的那行毁坏可憎的,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在屋顶上的,不要下来从屋里拿什么东西;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马太福音24:15-17)

此处“那行毁坏可憎的”是指当教会没有爱和仁时,它的状态,因为当爱和仁被毁时,可憎的事就占主导地位。“犹太”(即犹大)是指教会,事实上是指属天教会,这一点从整个旧约圣言,包括历史和先知书明显看出来。他们要逃到的“山”是指对主之爱,因而是指对邻之仁(参看795,1430,1691节)。“在屋顶上的”是指爱之良善,如刚才所述。“下来从屋里拿什么东西”是指将人的自我从良善转向真理,这一点刚才也说了。“在田里的”是指属灵教会成员,这一点从圣言中“田”的含义明显可知。“也不要回去取衣裳”是指不要从良善转向构成教义的真理,这是因为“衣裳”表示真理,真理就像衣服一样穿在良善身上(参看1073节)。谁都能看出,主在那里所说关于时代完结的一切话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事物,并涉及奥秘,包括: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在屋顶上的,不要下来从屋里拿什么东西;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与此类似的是,经上说罗得不要往自己身后看(19:17),在此又说他的妻子“在他身后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此外,这个问题从“妻子”和“罗得”的含义清楚看出来:“妻子”是指真理(参看915,1468节);“罗得”是指良善(参看2324,2351,2370,2399节);这就是为何经上说“在他身后”。

当教会成员不再把他过的是哪种生活放在心上,只关心他拥有哪种教义时,就说真理背离良善,并注视教义。然而,使得一个人成为教会成员的,正是遵行教义的生活,而不是与生活分离的教义。当教义与生活分离时,由于构成生活的良善被荒废了,所以构成教义的真理也被荒废了,即变成了一根盐柱。凡只关注教义,不关注生活的人都能看到这一点,只要想一想,即便教义教导了这些事,他们是否真的相信复活、天堂、地狱,甚至相信主,以及教义教导的其它事。

2455、“就变成了一根盐柱”表示真理的一切良善都荒凉了,这从“柱”和“盐”的含义清楚可知。在原文,“柱”是用一个表示静止不动的词来表达的,而不是用一个表示为了敬拜,或为了一个记号或见证而竖立的一根柱子的词来表达的。因此,此处提到的“盐柱”表示它(即罗得的妻子所表示的真理)荒凉了(2454节)。当真理里面不再有任何良善时,就说真理荒凉了,或荒废了;而荒凉本身由“盐”来表示。

圣言中的词语大多具有双重意义,即正面意义和反面意义,“盐”也是如此。“盐”在正面意义上表示对真理的情感;在反面意义上表示对真理的情感,也就是真理里面的良善的荒凉。“盐”表示对真理的情感,可参看相关经文(出埃及记30:35;利未记2:13;马太福音5:13;马可福音9:49,50;路加福音14:34,35)。它也表示对真理的情感的荒凉,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摩西五经:

遍地有硫磺,有盐卤,有火迹,没有耕种,没有出产,连草都不生长,好像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押玛,洗扁一样。(申命记29:23)

此处“硫磺”是指良善的荒凉,“盐卤”是指真理的荒凉;这段经文的主题是荒凉,这一点从每个细节明显看出来。

西番雅书:

摩押必像所多玛,亚扪人必像蛾摩拉,丢给荨麻之地、盐坑、永远荒凉之地。(西番雅书2:9)

此处“丢给荨麻之地”表示荒凉的良善,“盐坑”表示荒凉的真理,因为“丢给荨麻之地”论及所多玛,所多玛表示邪恶或荒凉的良善;“盐坑”论及蛾摩拉,蛾摩拉表示虚假或荒凉的真理,如前所示。这段经文的主题是荒凉,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经上说“永远荒凉之地”。耶利米书:

以肉体为膀臂的,必像沙漠中光秃的灌木,福乐来到,他也看不见,却要住旷野干旱之地,无人居住的盐地。(耶利米书17:5-6)

此处“干旱之地”表示荒凉的良善,“盐地”表示荒凉的真理。

诗篇:

耶和华使江河变为旷野,叫水泉变为干地,使肥地变为盐地,使多结果实之地变为盐地,都因住在其中之人的邪恶。(诗篇107:33-34)

“多结果实之地变为盐地”表示真理里面的良善的荒凉。以西结书:

只是沼泽和湿洼之地不得治好,必留作产盐之地。(以西结书47:11)

“留作产盐之地”表示真理的彻底荒凉。由于“盐”表示荒凉,“城”表示真理的教义,如前所示(402,2268,2428,2451节),所以在古代,人们把他们所毁的城撒上盐,以防止它们重建(士师记9:45)。此处这些话是指罗得所代表的教会的第四个状态;该状态是这样,一切真理在良善方面都荒凉了。

2456、创世记19:27-29.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到了他从前站在耶和华面前的地方。向对面所多玛和蛾摩拉,以及平原的整个地面观看。他观看,看哪,那地烟气上腾,好像火炉的烟气。当神毁灭平原诸城的时候,神记念亚伯拉罕,在倾覆罗得所住诸城的时候,就打发罗得从倾覆中间出来。

“亚伯拉罕清早起来”表示主对末期的思考,“亚伯拉罕”在此和前面一样,表示处于这种状态的主;“到了他从前站在耶和华面前的地方”表示祂以前所拥有的感知和思考的状态,“地方”表示状态;“向对面所多玛和蛾摩拉观看”表示对这些人在邪恶和虚假方面的内层状态的思考;“以及平原的整个地面”表示由这种状态产生的一切内层状态;“他观看,看哪,那地方烟气上腾,好像火炉的烟气”表示在教会(即“地”),由邪恶状态(即“火炉”)产生的虚假状态(即“烟气”);“当神毁灭平原诸城的时候”表示当他们因邪恶的虚假,也就是“平原诸城”而灭亡时;“神记念亚伯拉罕”表示通过主的神性本质与人身或人性本质的合一实现的拯救;“就打发罗得从倾覆中间出来”表示对那些处于良善的人和那些处于拥有良善在里面的真理之人的拯救,他们在此都由“罗得”来代表;“在倾覆诸城的时候”表示当那些沉浸于由邪恶产生的虚假之人灭亡时;“罗得所住”表示甚至连那些沉浸于这类虚假的人也得救了。

2457、无需详细解释这几节经文,因为它们大部分在前一章和再之前的章节已经解释了。此处补充并插入这些话,是为了清楚表明,善人与恶人分开,善人得救了,恶人则被定罪,这一切事唯独通过主的神性本质与人身或人性本质的合一实现;否则,在此由罗得来代表的所有这些人会与其余的人一同灭亡。这就是下面这些话所表示的:“当神毁灭平原诸城的时候,神记念亚伯拉罕,在倾覆罗得所住诸城的时候,就打发罗得从倾覆中间出来。”这些话的内义是:通过主的神性本质与人身或人性本质的合一,凡处于良善的人都得救了,在此由罗得来代表的那些处于拥有良善在里面的真理之人也得救了,而那些陷入源于邪恶的虚假之人则灭亡了,即便那些得救的人也陷入虚假和邪恶。因此,本章所说的这些话现在以这种方式与前一章所说的话联系起来,即:亚伯拉罕(即处于这种状态的主)为“五十”、“四十五”、“四十”、“三十”、“二十”和“十”所表示的所多玛和蛾摩拉的那些人求情;如前一章所解释的,这些人是指按顺序所列举的所有处于良善的人,以及那些处于拥有某种程度的良善在里面的真理之人。

2458、创世记19:30.罗得从琐珥上去住在山里,就是他的两个女儿和他;因为他怕住在琐珥;他住在一个洞里,就是他和他的两个女儿。

“罗得从琐珥上去”表示当他们不再处于对真理的情感时;“住在山里”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转到一种良善那里;“就是他的两个女儿和他”表示源于这良善的情感也是如此;“因为他怕住在琐珥”表示因为他们不能再从对真理的情感注视良善;“他住在一个洞里”表示虚假的良善;“和他的两个女儿”表示源于这良善的情感,就是对这种良善和这种虚假的情感。

2459、“罗得从琐珥上去”表示当他们不再处于对真理的情感时。这从“琐珥”的含义清楚可知,“琐珥”是指对真理的情感(参看2439节);由于紧接着,经上说“罗得住在山里,因为他怕住在琐珥”,所以意思是“当他们不再处于对真理的情感时”。他们之所以不再处于对真理的情感,是因为真理的一切良善都荒凉了,这从19:26(2455节)明显看出来。因此,本节描述了罗得所代表的教会的第五个状态;该状态是这样,当对真理的情感不复存在时,一种不纯的良善,或虚假的良善就涌入进来。

2460、“住在山里”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诉诸一种良善。这从“山”的含义清楚可知,“山”是指各种意义上的爱,即属天和属灵之爱(795,1430节),也指自我之爱和世界之爱(1691节)。“山”具有这些意义,是因为在圣言中,绝大多数事物也都有一个反面意义。由于一切良善皆源于某种爱,所以此处提到的“山”表示良善。然而,下文(2463节)描述了它表示哪种良善,即:它是一种模糊并变得不纯的良善,因为经上很快就说,“他住在一个洞里”,后来那里发生了淫秽的事。

2461、“就是他的两个女儿和他”表示源于这良善的情感也是如此。这从“女儿”的含义清楚可知,“女儿”是指情感(参看489,490,491,568,2362节)。然而,良善如何,源于它的情感就如何。甚至虚假和不纯的良善也有自己的情感,因为所有人都对他们以之为良善的东西拥有一种情感,无论这些东西的实际性质是什么样,因为它们是他们爱的对象。

2462、“因为他怕住在琐珥”表示因为他们不能再从对真理的情感注视良善。这从“琐珥”的含义清楚可知,“琐珥”是指对真理的情感(2439节)。当这种情感荒凉时,一个人就无法再从这种情感注视良善了。这时,对一切真理的惧怕也会出现,因为真理反对不纯之爱的良善。

2463、“他住在一个洞里”表示虚假的良善,这从“洞”的含义清楚可知。洞是山里的一种住处,不过是一种昏暗的住处。一切住处,无论是什么样的,如房子,都表示良善(2231,2233节);但良善的性质类似于住处的类型;此处“洞”因是一种昏暗的住处而表示一种昏暗的良善,或虚假的良善。圣言经常提到“山洞”,它们在内义上就具有这种含义,如在以赛亚书(2:19;32:14)。它们在历史书也具有同样的含义,如当以利亚从耶洗别那里逃脱时,他进了何烈山的一个洞,在那里过夜,耶和华的话临到了他,耶和华对他说,出来站在耶和华面前的山上;他就用外衣蒙上脸,出来站在洞口(列王纪上19:9,13)。此处“洞”在内义上表示一种模糊的良善,就是存在于试探期间的那种。他因不能承受神性而用外衣蒙上脸。类似例子也出现在历史书的其它地方,如以色列人因米甸人为自己在山中挖洞(士师记6:2);也因非利士人而藏在山洞(撒母耳记上13:6)。这些历史细节和此处摩西五经中的一样:它们在内义上都表示某种不同的东西。

2464、“和他的两个女儿”表示源于这良善的情感,就是对这种良善和这种虚假的情感。这从“女儿”的含义清楚可知,“女儿”是指情感(2461节)。这些情感所来自的良善,也就是生育这些女儿的父亲就是“罗得”。但这些情感所来自的真理,或这些女儿的母亲是“罗得的妻子”。当她变成一根盐柱时,也就是说,当真理里面的良善荒凉时,诸如“住在洞里的罗得”所表示的那种良善,和诸如“女儿”所表示的源于那良善的那种情感就出现了。

2465、创世记19:31-36.头生的对小的说,我们的父亲老了,地上又没有男人可以按着全地上的礼俗进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可以叫我们的父亲喝酒,与他同寝,好从我们的父亲使种存活。于是,那夜她们叫父亲喝酒;头生的就进去,和她父亲同寝;她几时躺下,几时起来,父亲都不知道。第二天,头生的对小的说,看哪,我昨夜与我父亲同寝,今夜我们再叫他喝酒,你可以进去与他同寝,好从我们的父亲使种存活。于是,那夜她们又叫父亲喝酒,小的起来,和他同寝;她几时躺下,几时起来,父亲都不知道。这样,罗得的两个女儿都从她们的父亲怀了孕。

“头生的对小的说”在此和前面一样,表示情感:“头生的”表示对这种良善的情感,“小的”表示对这种虚假的情感。“我们的父亲老了,地上又没有男人”表示人们不再知道什么是良善、什么是真理。“进到我们这里”表示这些情感可以与之结合。“可以按着全地上的礼俗”表示照着教义,“地”是指教会。“来!我们可以叫我们的父亲喝酒”表示它们要使这种良善充满“酒”所表示的虚假。“与他同寝”表示它们要以这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好从我们的父亲使种存活”表示一种新教会将以这种方式出现。

“于是,她们叫父亲喝酒”表示它们使这种良善充满虚假。“那夜”表示当一切事物都笼罩在如此的昏暗或模糊之中时。“头生的就进去”表示对这种良善的情感。“和她父亲同寝”表示两者就这样达成一致。“她几时躺下,几时起来,父亲都不知道”表示这种一般良善只知道事情就是这样。“第二天”表示后来。“头生的对小的说”表示对这种良善的情感说服虚假。“看哪,我昨夜与我父亲同寝”表示它们就这样结合在一起。“今夜我们再叫他喝酒”在此和前面一样,表示当一切事物都笼罩在如此的昏暗或模糊之中时,它们使这种良善充满虚假。

“你可以进去与他同寝”表示这些事物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好从我们的父亲使种存活”在此和前面一样,表示一种新教会将以这种方式出现。“于是,那夜她们又叫父亲喝酒”表示在这种模糊的状态下,它们使这种良善充满虚假。“小的起来,和他同寝”表示对虚假的情感做了同样的事,好叫虚假看似真理,两者以这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她几时躺下,几时起来,父亲都不知道”在此和前面一样,表示这种一般良善只知道事情就是这样。“这样,罗得的两个女儿都从她们的父亲怀了孕”表示这就是诸如“摩押”和“亚扪人”所表示的那种宗教的起源。

2466、 就内义而言,所表示的是刚才所阐述的这些事;这一点是可以证明的,事实上,能在每一个词上得到证明。不过,它们大多在前面已经证明了。此外,它们都是些诸如向我们的观念施暴、伤害贞洁的耳朵,或说震惊人心、听上去极其刺耳的话。从上述概括性的解释可以看出,这些事用来描述诸如圣言中的“摩押”和“亚扪人”所表示的这种宗教的起源。下文,就是论述摩押和亚扪人的地方(2468节)将告知这种宗教的性质。显然,这涉及被玷污的良善和被歪曲的真理。在圣言中,对良善的玷污和对真理的歪曲通常被描述为“奸淫”和“行淫(或淫乱、淫行等)”,也以这些名称来称呼。其原因是基于这一事实,良善与真理彼此形成一种婚姻(1904,2173节)。事实上,几乎没有人会相信,世上婚姻的神圣,以及圣言中所规定的婚姻律法就来自良善与真理的这种婚姻,如同来自其真正的源头。

这个问题的真相是这样:当属天和属灵事物从天上降到一个较低的领域时,它们在那里以最完美的方式转变为婚姻的形像。这是由于存在于属灵事物与属世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关于这种对应关系,蒙主的神性怜悯,我将在别处予以描述。但当属灵事物降至恶魔和恶灵所生活的较低领域时,它们就被败坏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就转变为涉及奸淫和淫乱的那种东西。这就是为何在圣言中,对良善的玷污和对真理的歪曲被描述为“奸淫”和“行淫(或淫乱、淫行、邪淫等)”,也以这些名称来称呼。这在以下经文中是显而易见的,以西结书:

你因你的名声就行淫,与每一个过路的人纵情淫乱。你拿了你的衣服,为自己做成彩色丘坛,在其上行淫。你拿我所给你为装饰的金银器皿,为自己制造男性的像,与它们行淫。你拿你为我所生的儿女祭献给它们。你行淫乱哪里是小事呢?你也和你那肉体肥大的邻邦埃及人行淫,加增你的淫乱,惹我发怒。你又与亚述人行淫,与他们行淫之后,仍不满足;并且你增多你的淫乱,直到那贸易之地,就是迦勒底,你仍不以此为满足。(以西结书16:15-17,20,26,28-29等)

这论及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在此表示在真理方面被败坏的教会。

谁都能看出,这一切事物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很明显,对教会的某个方面或某种东西的败坏被称为“行淫”;此处提到的“衣服”是指正在遭到败坏的真理;由此产生的他们所敬拜的虚假就是他们在其上行淫的“彩色丘坛”;“衣服”表示真理(参看1073节),“丘坛(即高处或高地)”表示敬拜(796节)。“我所给你为装饰的金银器皿”是指取自圣言的良善与真理的知识或认知,他们利用这些知识或认知来证实虚假;当这些虚假看似真理时,它们就被称为与其行淫的“男性的像”。“为装饰的金银器皿”表示良善与真理的知识或认知,这从“金”和“银”的含义明显可知:“金”是指良善(113,1551,1552节),“银”是指真理(1551,2048节);“男性的像”表示它们看似真理(参看2046节)。他们所生并祭献给它们的“儿女”是指他们已经败坏的真理和良善,这从“儿女”的含义明显可知(参看489-491,533,2362节)。“与埃及人行淫”是指通过记忆知识或事实败坏这些真理和良善,这从“埃及”的含义明显可知,“埃及”是指记忆知识或事实(1164,1165,1186,1462节)。“与亚述人行淫”是指通过推理败坏它们,这从“亚述”的含义明显可知,“亚述”是指推理(119,1186节)。“增多淫乱直到迦勒底之地”表示败坏它们,甚至直到亵渎真理,也就是“迦勒底”(1368节)。这一切清楚表明,字义里面的圣言内义是何性质。

类似经文出现在以西结书的别处:

有两个女子,同是一母的女儿,她们在埃及行淫,在幼年时行淫;阿荷拉就是撒玛利亚,阿荷利巴就是耶路撒冷。阿荷拉在我之下行淫,贪恋所爱的人,就是她的邻邦亚述人。阿荷拉向他们,就是所有亚述人中的精华放纵淫行;自从在埃及的时候,她就没有放弃淫乱,因为她年幼时,他们就与她同寝。阿荷利巴败坏爱情,比她更甚,她的淫行比她姐姐的淫行更多;她贪恋亚述人;加增淫行,看见迦勒底人的像,她一眼就贪恋他们;巴比伦人就来登她爱情的床。(以西结书23:2-5,7-8,11-12,14,16-17)

“撒马利亚”是指处于对真理的情感的教会,或说热爱真理的教会,“耶路撒冷”是指处于对良善的情感的教会,或说热爱良善的教会;它们与埃及人、亚述人“行淫”是指通过记忆知识或事实和推理败坏良善和真理,他们以此来支持虚假,这从“埃及”(1164,1165,1186,1462节)和“亚述”(119,1186节)的含义清楚可知。他们持续败坏,直到亵渎敬拜;在真理方面的亵渎就是“迦勒底”(1368节);在良善方面的亵渎就是“巴比伦人”(1182,1326节)。

以赛亚书:

七十年终了以后,耶和华必察罚推罗,她必回去得妓女的雇价,与地上的万国行淫。(以赛亚书23:17)

推罗的“妓女雇价”和“行淫”表示对虚假的夸耀、吹嘘。“推罗”表示真理的知识或认知(参看1201节),与推罗行淫的“万国”表示真理(1672节)。

上一页  第3卷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