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第3卷)》第19章 《创世记》第19章内义(6)

《属天的奥秘(第3卷)》第19章 《创世记》第19章内义(6)

2421、创世记19:18,19.罗得对他们说,我主啊,不要如此!看哪,你仆人已经在你眼中蒙恩,你又加大你向我所显的怜悯,使我的灵魂存活。我不能逃到山上去,恐怕这灾祸临到我,我便死了。

“罗得对他们说,我主啊,不要如此”表示软弱使他不能如此行;“看哪,你仆人已经在你眼中蒙恩”表示由对真理的情感产生的谦卑的状态;“你又加大你向我所显的怜悯”表示由对良善的情感产生的谦卑的外表;“使我的灵魂存活”表示因为主渴望拯救他;“我不能逃到山上去”表示对他能拥有仁之良善的怀疑;“恐怕这灾祸临到我,我便死了”表示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他同时处于邪恶,由此被定罪。

2422、“罗得对他们说,我主啊,不要如此”表示软弱使他不能如此行,这从这些话本身包含的情感,以及下文清楚可知。此处论述的主题是由本章“罗得”代表的教会的第三个状态;这种状态是这样,人们不再出于对良善的情感,而是出于对真理的情感思考和行事。当对良善的情感开始削弱,可以说退去时,这种状态接着就到来了。良善的确存在,但却越来越朝内层退去,因而住在模糊中;然而,它仍作为一种情感来显现,这种情感被称为对真理的情感。至于何为对良善的情感,何为对真理的情感,可参看上下文(1997,2425节)。人看不到这些状态的出现,更看不到它们是什么样,或说看不到它们的性质;但天使却在清晰的光中看到这些状态,因为天使就存在于人的一切良善情感里面。当人进入来世时,他的状态也向他显现。善人照着这些情感及其性质而被分为各个社群(685节)。

2423、“看哪,你仆人已经在你眼中蒙恩”表示由对真理的情感产生的谦卑的状态,“你又加大你向我所显的怜悯”表示由对良善的情感产生的谦卑的外表,这从前面关于恩典和怜悯的阐述清楚可知(598,981节)。因为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不能足以谦卑到从心里承认一切事物皆出于怜悯;正因如此,他们说“恩典”,不说“怜悯”。事实上,他们里面对真理的情感越少,他们在提到恩典时感受到的谦卑就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个人里面对良善的情感越多,他在提到怜悯时感受到的谦卑就越多。这表明,一个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的崇敬、因而敬拜多么不同于一个处于对良善的情感之人的。为使敬拜可以存在,崇敬必须存在;为使崇敬可以存在,谦卑必须存在;这适用于敬拜的每一个方面。由此明显可知为何此处既提到恩典,也提到怜悯。

2424、“使我的灵魂存活”表示因为主渴望拯救他。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

2425、“我不能逃到山上去”表示对他能拥有仁之良善,也就是出于那良善思考和行事的怀疑。这从“山”的含义清楚可知,“山”是指爱和仁(参看795,1430节)。

至于这种怀疑,情况是这样:对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来说,对良善的情感就在他们对真理的情感里面。但对良善的这种情感如此模糊、微弱,以至于他们感知不到它,因此不知道对良善的情感是什么、真正的仁爱是什么。他们的确以为自己知道,但却是从真理,因而从记忆知识,而不是从良善本身知道的。尽管如此,只要明白这是真理,他们仍实行仁之良善,不是为了由此获得什么回报,而是出于顺服。他们允许主通过在他们看来是真理的真理把他们从对良善的模糊或黑暗中领出来。例如,他们不知道邻舍是什么,于是就向他们以之为邻舍的每个人行善,尤其向穷人行善,因为这些人由于缺乏世俗的财富而自称穷人;向孤儿寡妇行善,因为他们就是被如此称呼的;向外人行善,因为他们的确是外人;对其他人也是如此。只要不知道穷人、孤儿、寡妇、外人和其他人分别表示什么,他们就会这样做。然而,如前所述,他们对良善的模糊情感就潜藏在他们对表面真理的情感里面,而主便通过对良善的这种情感引导他们去做这些事。因此,他们同时拥有良善在自己内层里面;天使便在这良善里面与他们同在,并在那里以触动这些人内心的真理的表象为乐。

但那些处于仁之良善,并由此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会以区别对待的方式去做这一切事。他们住在光中,而真理之光只来自良善,没有其它源头,因为主通过良善流入。这些人不会仅仅因为他们被称为穷人、孤儿、寡妇和外人就向他们行善,因为他们知道,善人,无论穷富,比其他所有人都更是邻舍。由于善人会向其他人行善,所以这些人越向善人行善,就越通过他们而向其他人行善。他们还知道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良善,从而区分不同种类的善人。他们称集体利益本身为他们更高等的邻舍,因为它关注更多人的利益。他们承认主在地上的国,也就是教会,是还要更高等的邻舍,要向它行仁爱;而主在天上的国本身甚至比这更高等。但那些把主摆在所有只崇敬主、爱祂胜过一切的人之上的人会从主获得各等邻舍,因为就至高意义而言,唯有主是邻舍。一切良善都是邻舍,只要这良善来自主。

然而,那些朝相反方向去看的人则从自己获得各等邻舍,只承认那些偏袒他们并为他们服务的人为邻舍。他们称这些人,而非其他人为他们的弟兄和朋友,所以他们的区分取决于这个人与他们联系的紧密程度。这一切表明邻舍是什么,即:每个人都照着支配他的爱而成为邻舍;处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人就是真正的邻舍,只是具有各种各样的区别。因此,他们每个人里面的良善本身才是决定性因素。

2426、“恐怕这灾祸临到我,我便死了”表示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他同时处于邪恶,由此被定罪。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从前面的阐述和说明(301-303,571,582,1001,1327,1328节)可知这些话涉及什么,即:主不断规定,邪恶不可与良善混合。人越转向邪恶,就越远离良善。完全沉浸于邪恶好过既处于邪恶,同时又处于良善。因为他若处于邪恶,同时又处于良善,必永远被定罪。教会里的骗子和假冒为善的人是最有这种危险的。因此,这就是“恐怕这灾祸临到我,我便死了”在内义上的含义。

2427、创世记19:20.看哪!这座城很近,可以逃到那里,那只是一座小城,求你容我逃到那里—它岂不是小的吗?使我的灵魂可以存活。

“看哪!这座城很近,可以逃到那里”表示他可以出于信之真理(思考和行事);“那只是一座小城”表示出于他所拥有的少量真理;“求你容我逃到那里”表示从这少量真理可以关注良善;“它岂不是小的吗”表示难道他不可以拥有少量真理吗?“使我的灵魂可以存活”表示这样他或许就能得救。

2428、“看哪!这座城很近,可以逃到那里”表示他可以出于信之真理(思考和行事)。这从“城”的含义清楚可知,“城”是指教义,因而是指信之真理(参看402,2268节)。经上说它“很近”,是因为真理与良善密切相关。因此,“逃到那里”表示他可以出于真理(思考和行事),因为他不能出于良善如此行(2422节)。

2429、“那只是一座小城”表示出于他所拥有的少量真理。这从“城”的含义清楚可知,“城”是指真理,如刚才所述。这城是小的,表示少量真理,在此表示出于他所拥有的少量真理行事,这从上下文明显看出来。

关于这个问题,即与那些处于对良善的情感之人相比,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拥有少量真理,这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他们从他们所拥有的稀少而模糊的良善关注真理。人所拥有的真理与他所拥有的良善直接相关。哪里的良善少,哪里的真理就少。它们处于相同的比例,具有相同的程度,或说量和质是一样的;或如人们所说的,两者齐头并进。这似乎的确是一个悖论,但事实就是如此。良善是真理的真正本质,真理若没有它的本质,就不是真理,即便看似真理;它只不过是一个空响的锣,就像一个空器皿。

人若想拥有真理,只学习真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承认并相信真理。这时,他才第一次拥有真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真理会对他产生影响并保留下来。当他仅仅认识真理,却不承认并相信它时,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真理在自己里面。许多陷入邪恶的人就是这种情况。他们能认识真理,有时比其他人更清楚,但仍没有真理。事实上,他们对真理的拥有要少得多,因为他们从心里否认它。

主规定,人所拥有,也就是承认并相信的真理,不可多于他所接受的良善。这就是为何此处论到表示真理的城说,“那只是一座小城”,本节又说“它岂不是小的吗”;在19:22,他称那城名为“琐珥”,在原文,“琐珥”表示“小”。“小”反复出现,是因为此处论述的主题是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不那么处于对良善的情感之人。

2430、“求你容我逃到那里”表示从这少量真理可以关注良善,这从上下文清楚可知。经上说,他要“往山上逃跑”,以此表示爱与仁之良善(2419节);但他回答说,他不能逃到山上去,却能逃到那城,以此表示信之真理(2428节);因此,他能从真理关注良善,或也可说,从信关注仁。此外,那城就位于山脚下;后来他从那城上去,住在山上,只是住在一个山洞里(19:30)。

2431、“它岂不是小的吗”表示难道他不可以拥有少量真理吗?这从前面的阐述(2429节)清楚可知,因而无需进一步解释。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唯独主知道真理里面有多少良善,由此知道一个人里面有多少真理。

2432、“使我的灵魂可以存活”表示这样他或许就能得救。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他也得救了,因为他的真理拥有良善在里面,这一点从下文,也就是回答明显看出来,即:“看哪,连在这话上我也顾全你的脸面,我不倾覆你所说的这城”(19:21);之后,“太阳已升出地面,罗得到了琐珥”(19:23)。此处的意思是,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也就是有信的人会得救,只要这信是基于良善的信。

2433、创世记19:21.他对罗得说,看哪,连在这话上我也顾全你的脸面,我不倾覆你所说的这城。

“他对罗得说,看哪,连在这话上我也顾全你的脸面”表示同意,只要这真理的内层从良善获得点什么;“我不倾覆你所说的这城”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会灭亡。

2434、“他对罗得说,看哪,连在这话上我也顾全你的脸面”表示同意,只要这真理的内层从良善获得点什么,这从“脸”的含义清楚可知。圣言经常提到“脸”这个词,当圣言提到它时,它表示内层,如前所示(358,1999节);当“脸”被归于耶和华或主时,它表示怜悯、平安和良善(222,223节)。故“脸”在此表示从内层在真理里面的良善;因此,“顾全脸面”表示同意,只要这真理的内层从良善获得点什么。“连在这话上”表示在这事上。真理若没有良善在里面,就不是真理(参看1496,1832,1900,1904,1928,2063,2173,2269,2401,2403,2429节);一个人死后所拥有的祝福和幸福不是来自真理,而是来自真理里面的良善(2261节)。

因此,他的真理里面的良善越多,他所拥有的祝福和幸福就越多。良善在真理里面,并使得真理成为真理,这一点从甚至存在于世俗事物中的良善和真理也能明显看出来。当一个人学习并承认这些事物里面有某种东西是良善时,那么凡支持这良善的,他都称之为真理;而凡不支持这良善的,他都会拒绝,并称之为虚假。诚然,他也可能会称不支持那良善的某种东西是真理;但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在假装,却不是这么想的。这同样适用于属灵事物。

2435、“我不倾覆你所说的这城”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他,即凡拥有包含某种良善的真理之人,不会灭亡。这从“城”的含义清楚可知,“城”是指真理(参看402,2268,2428节)。人们从上古时代就开始争论教会头生的是哪一个,是仁还是信。原因在于,人通过信之真理重生并成为一个教会。但那些优先考虑信并视它为头生的人都陷入了异端和虚假,最终完全灭绝了仁。如我们所读到的该隐,他就表示这种信,最后杀死了他的兄弟亚伯,而亚伯表示仁;还有后来雅各的长子流便,他同样表示信,但他却污秽了父亲的榻(创世记35:22;49:4),因此失去身份,长子的名分便给了约瑟(创世记48:5;历代志上5:1)。

这是关于圣言所提到的长子名分的一切争论和一切律法的源头。引起这场争论的原因是,过去人们不知道,甚至今天仍不知道,一个人所拥有的信的量取决于他所拥有的仁的量;当一个人正在重生时,仁就将自己呈现给信,或也可说,良善将自己呈现给真理,并把自己植入信的各个方面,调整自己去适应它,使得信成为信。因此,仁才是教会真正头生的,尽管在人看来不是这样(参看352,367节)。后面许多地方会论述这些事,所以蒙主的神性怜悯,等到了这些地方我们再予以详述。

2436、创世记19:22.你要速速地逃到那里,因为你还没有到那里,我不能作什么。因此,他称那城名为琐珥。

“你要速速地逃到那里”表示他要留在那里,因为他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你还没有到那里,我不能作什么”表示在恶人受审判之前,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必须得救;“因此,他称那城名为琐珥”表示对真理的情感。

2437、“你要速速地逃到那里”表示他要留在那里,因为他不能再往前走了,也就是说,他要留在信之真理和对它的情感中,因为他无法达到仁之良善本身和对它的情感,这从前文清楚看出来(2421-2426节)。

2438、“因为你还没有到那里,我不能作什么”表示在恶人受审判之前,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必须得救。这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我不能作什么”这句话是指对恶人的审判,稍后经上以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倾覆来描述这种审判;“你还没有到那里”这句话表示首先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在此由罗得来代表的人会得救。这也是“罗得到了琐珥”(19:23)所表示的。

圣言中的其它经文也清楚表明,在恶人和不义的人灭亡之前,善人和义人得救了。马太福音就有一处经文谈论了最后的审判,说绵羊与山羊分开;在山羊被告知他们要离开进入永火之前,绵羊被告知他们要进入主的国(马太福音25:32,34,41)。当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时,在埃及人淹死在红海之前,他们得救了(出埃及记14:19-30),这一事实也代表类似的事。

先知书经常提到的事所表相同,即:忠信的人从囚禁中被带回来,他们的仇敌要遭受惩罚和灭亡。这种事在来世经常发生,也就是说,首先有信的人得救,然后不信的人受到惩罚;或也可说,首先有信的人被主提入天堂,然后不信的人把自己扔进地狱。这两件事之所以不同时发生,是因为除非善人从恶人那里被抢走,否则恶人不断四处喷撒的像毒药一样的邪恶欲望和虚假说服很容易毁灭他们。但一般来说,在这种事发生之前,邪恶要与善人分离,良善要与恶人分离,以便善人可以通过他们的良善被主提入天堂,而恶人则通过他们的邪恶把自己扔进地狱。关于这个主题,蒙主的神性怜悯,容后再述(2449,2451节)。

2439、“因此,他称那城名为琐珥”表示对真理的情感。这从“琐珥城”和“称名”的含义清楚可知:“琐珥城”是指对良善的情感,也就是说,对知识之良善的情感,或换句话说,对真理的情感(参看1589节);“称名”是指认识某人或某物的性质或品质(参看144,145,1754,2009节)。此处的意思是有少量真理,因为在原文,“琐珥”表示“小”或“少”。与那些处于对良善的情感之人相比,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有少量真理,因为他们有少量良善(参看2429节)。

此外,本身为真理的真理对一个人来说更真实,对另一个人来说就不那么真实,对有些人来说根本不真实,甚至是假的。这一点从本身为真理的几乎一切事物明显看出来,因为真理在拥有它们的那个人里面会照着他的情感而变化。以行善或仁之良善为例:这本身是一个真理,我们要行出这个真理。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种仁之良善,因为这良善是从仁爱发出的;对另一个人来说,这是一种顺服的行为,因为这良善是从顺服发出的;而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一种邀功的行为,因为他们想通过它赚取功德和救恩;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一种伪善的行为,他们是做给别人看的,等等。被称为信之真理的所有其它真理也是如此。这表明,大量真理存在于那些处于对良善的情感之人里面,少量真理存在于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里面;因为后者视良善为某种离自己相当远的东西,而前者则视良善为某种存在于自己里面的东西。

2440、创世记19:23.太阳已升出地面,罗得到了琐珥。

“太阳已升出地面”表示末期,被称为最后的审判;“罗得到了琐珥”表示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得救了。

2441、“太阳已升出地面”表示末期,被称为最后的审判,这从当论述的主题是教会的时间和状态时,“太阳升出”,即日出的含义清楚可知。就内义而言,一日四时和一年四季表示教会的连续状态或不同阶段,这在前面已经说明(2323节);黎明或早晨表示主的降临,也就是祂的国度的靠近(2405节)。因此,太阳升出,或“升出地面”表示主的实际到来或出现。原因在于,“太阳”和“东方”都表示主(关于这“太阳或日头”,参看31,32,1053,1521,1529-1531,2120节;关于“东方”,参看101节)。

主的到来或出现之所以等于被称为审判的末期,是因为主的出现会将善人与恶人分开,并使得善人被提入天堂,恶人则将自己扔进地狱。因为在来世,主是整个天堂的太阳(参看1053,1521,1529-1531节)。事实上,正是主的爱之神性属天显现在天使眼前显为太阳,并产生天堂之光本身。因此,灵界居民越拥有属天之爱,就越被提升到来自主的属天之光中;但他们越远离属天之爱,就越从这光投入地狱的黑暗。

这就是为何表示主的到来或出现的“太阳升出”既涉及对善人的拯救,也涉及对恶人的定罪;这也是为何此处第一次说“罗得到了琐珥”,也就是说,那些在此由罗得来代表的人得救了;紧接着说“耶和华将硫磺与火如雨般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也就是说,恶人被定罪。

对那些沉浸于爱自己和爱世界的邪恶,也就是那些憎恨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有关的一切之人来说,天堂之光实实在在显得幽暗。这就是为何在圣言中,经上说,在这些人看来,“日头变黑了”,这表示他们弃绝与爱和仁有关的一切,并接受与它们相反的一切。如在以西结书:

我将你扑灭的时候,要把天遮蔽,使众星昏暗,以密云遮住太阳,月亮也不放光。我必使天上的发光体都在你以上变为昏暗,使你的地上黑暗。(以西结书32:7-8)

谁都能看出,“把天遮蔽”、“使众星昏暗”、“遮住太阳”、“使天上的发光体变为昏暗”表示其它事物,而非这些东西。

同样在以赛亚书:

日头一出,就变黑暗;月亮也不放光。(以赛亚书13:10)

约珥书:

日月昏暗,星辰收回其光辉。(约珥书2:2,10)

因此,这表明主在马太福音中的这些话表示什么,在那里,祂描述了被称为审判的教会末期:

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日头就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马太福音24:29)

“日头”不是指太阳,“月亮”不是指月亮,“众星”也不是指众星;“日头”表示爱和仁,“月亮”表示源于它们的信,“众星”表示良善和真理的知识或认知;当对主的承认,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不复存在时,经上就说它们“变黑了”、“不放光”、“从天上坠落”。当这些不存在时,自我之爱及其虚假就占据人,因为这一件事是那一件事的后果。

这也解释了启示录中的这段经文:

第四位天使把他的碗倒在日头上,叫日头用火烤人。人被大热所烤,就亵渎神之名。(启示录16:8-9)

这也论及当一切爱和仁正在灭绝时,或按普通的说法,当信不复存在时的教会末期。爱和仁的灭绝由“把碗倒在日头上”来表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之爱及其欲望就由“人被火烤,被大热所烤,由此导致亵渎神之名”来表示。

古教会将“太阳”只理解为主和祂的爱之神性属天显现。因此,他们习惯面朝升起的太阳祷告,却根本不思想太阳。但他们的后代丧失了这种知识,连同他们仪式中的其它一切代表和象征或有意义的符号之后,就开始拜太阳和月亮本身。这种敬拜传到许多民族,以至于他们把圣殿献给太阳和月亮,立起柱子。这时,太阳和月亮因具有一种反面意义而表示与属天和属灵之爱截然相反的自我之爱和世界之爱。因此,在圣言中,“拜太阳和月亮”表示拜自己和世界。

如摩西五经:

恐怕你向天举目,看见日月星辰,就是天上的万象,就被勾引去跪拜它们,事奉它们。(申命记4:19)

申命记:

若有人去事奉别神,跪拜它们,或拜太阳,或拜月亮,或拜天上的万象,是我不曾吩咐的,你就要用石头打他们,他们必死。(申命记17:3,5)

当人们不再相信教会的仪式表示任何内在之物,以为它们只表示外在之物时,他们就将古代的敬拜变成这种偶像崇拜。

同样在耶利米书:

到那时,人必将犹大列王、首领、祭司、先知和耶路撒冷居民的骸骨,都抛散在太阳,月亮和天上众军之下,就是他们从前所喜爱,所事奉的。(耶利米书8:1-2)

此处“太阳”表示自我之爱及其欲望;他们“抛散骸骨”表示这些人所拥有的地狱之物,或说属于这类敬拜者的地狱之物。同一先知书:

他必打碎埃及地太阳神庙的石柱,用火焚烧埃及神的庙。(耶利米书43:13)

“神庙的石柱”表示自我崇拜。

2442、“罗得到了琐珥”表示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得救了。这从“琐珥”的含义清楚可知,“琐珥”是指对真理的情感(参看2439节)。这表明,那些处于信的人也能得救,只要他们的信里面有良善;也就是说,只要他们为了良善,也就是因源于良善而喜爱信之真理。信的全部生命没有其它源头。仁是信的本质要素,事实上就是信本身,因为它是信的实质或核心(379,389,654,724,809,916,1162,1176,1798,1799,1834,1844,2049,2116,2189,2190,2228,2261,2343,2349,2417节)。

2443、创世记19:24.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如雨般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

“耶和华将硫磺与火如雨般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表示那些陷入自我之爱的邪恶和这些邪恶所产生的虚假之人的地狱;“如雨般降与”是指被定罪;“硫磺”是指自我之爱的邪恶的地狱;“火”是指源于这些邪恶的虚假的地狱;“从天上耶和华那里”表示从关乎真理的秩序律法那里,因为他们使自己与良善分离了。

2444、“耶和华将硫磺与火如雨般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表示那些陷入自我之爱的邪恶和这些邪恶所产生的虚假之人的地狱。这从“如雨般降与”、“硫磺”、“火”、“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含义清楚可知:“如雨般降与”是指被定罪;“硫磺”是指自我之爱的邪恶的地狱;“火”是指稍后所论述的源于这些邪恶的虚假的地狱;“所多玛”是指自我之爱的邪恶;“蛾摩拉”是指源于这邪恶的虚假(参看2220,2246,2322节)。

此处还提到“蛾摩拉”,这在本章还是第一次,因为“蛾摩拉”表示来自自我之爱的邪恶的虚假。在教会(此处论述的是它的末期或审判),这种邪恶是良善的主要反对者,它所产生的虚假则是真理的主要反对者。两者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凡屈服于这一个的人,也屈服于那一个,事实上在相同的比例和相同的程度上屈服。诚然,这一点似乎不是这样,但在来世却是显而易见的,即便在世上不明显。关于自我之爱及其性质,它所产生的邪恶之大,诸地狱就来源于它,或说是它的产物,可参看前文(693,694,760,1307,1308,1321,1594,1691,2041,2045,2051,2057,2219节)。

2445、“如雨般降与”是指被定罪,这从“雨”的含义清楚可知。在圣言中,“雨”在正面意义上表示一种赐福,因而也表示救恩;但在反面意义上表示一种诅咒,因而也表示定罪。它表示一种赐福,因而表示救恩,这一点从许多经文清楚看出来;但它在反面意义上表示一种诅咒,因而表示定罪,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以赛亚书:

必有亭子,白日可以得荫避热,也可以作为躲避洪水暴雨的避难所和隐匿处。(以赛亚书4:6)

以西结书:

要对那些抹上未泡透灰的人说:墙要倒塌,必有暴雨漫过。你们大冰雹啊,要降下;在我的忿怒中有暴雨漫过,在烈怒中有大冰雹降下毁灭这墙。(以西结书13:11,13)

诗篇:

祂给他们降下冰雹为雨,在他们的地上降下火焰;祂也击打他们的葡萄树和无花果树。(诗篇105:32-33)

关于埃及,我们在摩西五经中读到:

耶和华就发雷声、下冰雹,有火闪到地上,耶和华使冰雹如下雨降在埃及地上。(出埃及记9:23-24)

2446、“硫磺”是指自我之爱的邪恶的地狱,“火”是指源于这些邪恶的虚假的地狱。这从圣言中“硫磺”及其“火”的含义清楚可知,“硫磺”及其“火”是指自我之爱及其恶欲和由此衍生的虚假,因而是指地狱,因为地狱就是由这些东西构成的。“硫磺”和“火”具有这种含义,这一点明显可见于诗篇:

耶和华要向恶人下网罗,烈火和硫磺雨。(诗篇11:6)

显然,烈火和硫磺不是指字面上的烈火和硫磺,而是指别的东西,这一点从经上说耶和华“下网罗雨”也能明显看出来。以西结书:

我要用瘟疫和血与他争辩,我必下暴雨,又像下雨般地将大冰雹、火与硫磺降与他和他的部队,并与他在一起的许多人民。(以西结书38:22)

这论及歌革,他使以色列的地,也就是教会荒废(至于“歌革”的含义,可参看1151节)。“火”表示虚假,“硫磺”表示由此产生的邪恶,同时表示那些荒废之人的地狱。启示录:

那拜兽的人被扔进烧着硫磺的湖里。(启示录19:20)

此处“硫磺”表示地狱。又:

那魔鬼被扔进火与硫磺的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折磨,直到永永远远。(启示录20:10)

此处它们明显表示地狱。又:

可憎的、杀人的、奸淫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份就在烧着火与硫磺的湖里。(启示录21:8)

此处“火与硫磺”也明显表示地狱。

这两者表示自我之爱的邪恶和源于这些邪恶的虚假,地狱就来源于它们,这一点可见于以赛亚书:

耶和华的报仇之日,为锡安争辩的报应之年;以东的溪河要变为沥青,她的尘土要变为硫磺,她的地要变成燃烧的沥青。(以赛亚书34:8-9)

此处提到了“燃烧的沥青”以取代“火”,“燃烧的沥青”表示密集而可怕的虚假,“硫磺”表示出于自我之爱的邪恶。又:

其中堆的是火与许多木柴。耶和华的气如它里面一条燃烧的硫磺河。(以赛亚书30:33)

这论及陀斐特,“一条燃烧的硫磺河”表示从自我之爱的邪恶中产生的虚假。路加福音:

到罗得出所多玛的那日,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如雨般降下来,把他们全都灭了。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路加福音17:29-30)

谁都能看出,那时火与硫磺不会如雨般降下来;相反,这是指那时,由“火与硫磺”来表示,并构成地狱的自我之爱的虚假和欲望会占主导地位。

在圣言中,“火”表示恶欲,同时表示地狱;在这种情况下,火中冒出的“烟”就表示由恶欲产生并弥漫于这些地狱的虚假(参看1861节)。启示录:

我在异象中看见那些马和骑马的,有火与硫磺的胸甲。马的头好像狮子头,有火、有烟、有硫磺,从马的口中出来。火与烟,并硫磺,这三样杀了人的三分之一。(启示录9:17-18)

“火与烟,并硫磺”表示各种邪恶和虚假,地狱就来源于它们,如前所述。

上一页  第3卷目录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