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灵性成长的机制
以马内利·史威登堡 著
李·范莱尔 介绍
史威登堡基金会, 西切斯特
史威登堡读书会翻译, 布里斯班
REGENERATION
SPIRITUAL GROWTH AND HOW IT WORKS
Emanuel Swedenborg
Introduction by Lee van Laer
Swedenborg foundation, West Chester,
Swedenborg study group translation, Brisbane
目录
引言
编者的话
一、“爱与自我”;“意志与认知”
二、人的主导爱
三、爱友邻,或仁爱
四、信仰
五、自由
六、悔改
七、改造与重生
八、层级及其在重生中的作用
九、被称为“理性”和“自由”能力为人特有,恶起源于对它们的滥用
十、创造
附录:关于以马内利·史威登堡
引言
我对站在岁月门口的人说,“给我照个亮,让我安全地踏入未知的世界。”他回答说:“到黑暗里去、把手交给神的手。这对你来说比光明更好,比已知的道路更安全。”
–摘自《神知道》明妮·路易丝·哈斯金斯
以马内利·史威登堡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形而上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这种影响已不再被人们清晰的感觉到了。这是很不幸的,因为史威登堡在关于生理学、心理学和灵性的特性方面给人类带来非凡的、异乎寻常的观察。他的许多思想是永恒的,其中包括关于人类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特性、以及大脑皮层的功能意义的重要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在根本性的、超然的、无限的神性之爱的创造之中,万物得到了统一。这个教义与神秘的伊斯兰教的穆赫伊丁·伊本·阿拉比,以及同时代的神秘布道者梅斯特·埃克哈特产生了共鸣。他坚持认为灵性是一种真实存在并伴有化学现象,这个看法在二十世纪广为传播,并在G.I.Gurdjieff 的教导中找到了和谐的认可。
然而,他并不是通过埃克哈特或伊本·阿拉比而获得自己的领悟。史威登堡根据他自己独一无二的、天使的启示提出了一个详细的神学体系(直译为形而上学,但不恰当),这是他们之间根本的区别。埃克哈特、伊本·阿拉比和古德杰夫谈到了天堂,而史威登堡则说,他去过那里–不是一两次,而是许多次。他的故事–反复游历天堂和地狱,与天使和恶魔的长谈,关于来世确切状况的详细信息–这一切可能被一些人解读为疯子的胡言乱语,然而却是他全面深入理性地提供的充分证据。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矿业工程师和冶金学家;他设计了飞行器;他是最早提出行星形成的星云假说的人之一。那些认识他的人称他是一个负责任、低调又温和的人。他坚持避免展示他那显然是异乎寻常且有卷可查的超然能力。
此外,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政府部门担任具体的、责任重大的职位。
他对天堂和地狱的许多评论是如此新颖,如此详细,使得人们不得不相信。他对天堂本质的描述,以及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下地狱,仅仅是因为那是他们想去的地方,是令人震惊的。同样令人惊讶的是他声称:天堂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只要人们敞开心胸,意志良善。平心而论,在心灵上领悟这种智慧,开明,怜悯和慈悲是如此的超越时代,甚至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人们也还没能充分赶得上。因此,史威登堡其人的意义不是为了当时,也不是为了更早,而是为了所有世代和所有地方。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邂逅史威登堡对灵性更新的理解。这种更新是通过有意识地明白我们的处境和灵性状态而实现的;史威登堡和古德杰夫一样,坚信意志对于人的内在成长和精神福祉至关重要。一个人本质的特性是至关重要的,仅有良好的意愿是不够的,就像佛教徒一样。他谆谆告诫要有正确的行动:仅仅知道什么是良善是不够的,人必须践行良善。在这样的方式下,他对人的角色的定位,类似于伊本·阿拉比的描述:上帝的使者。
责任赋予了我们,我们就要运用自己的认知或智慧,来鉴识何为良善,然后通过意志来践行良善,从而履行赋予的责任。这样的思想作为常识,应该很容易超越任何宗教背景,被所有正常思维之人所接受。人不是必需要相信上帝才能相信善良,人也不是必需相信上帝才能做好事。即使是最狂热的无神论者也会同意,这个特定的婴儿绝不能与洗澡水一起被泼出去,以免我们失去文明的基本前提和人类自己。
然而,这并不是一本无神论的书。虽然史威登堡的内心深处,在科学和宗教问题上,是一位杰出的理性主义者,尽管他所有的属灵著作都描述详细,结构睿智,但这些终究都是灵性著作。爱的义理贯穿于他全部的著作中。就像梅斯特·埃克哈特一样,他看到上帝的圣爱位于宇宙的核心,以及宇宙万事万物的核心。我们之所以活着,仅仅是因为爱,我们也只能经由爱来行为。没有这种领悟,没有神的爱对我们存在的无微不至的滋润,即使是最辉煌的成就最终也是一文不值的。事实上,正如他在这里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爱的指引,天才既可以引人到天堂,也一样容易地诱他下地狱。
本书是史威登堡著作的摘录,就像所有史威登堡的著作一样,这里充满了来自更高层次的真理。在我们现今的时代,有许多不同的宗教和哲学信仰体系可供选择,于是对于这个更高的层次,我们可以从觉悟的角度来思考,或者认为是来自摩西的灵感,或者是一种像启示的状态。史威登堡用基督教术语定义了他的经历,将智慧归因于与天使的灵通,但终究是来自上帝。据史威登堡说,天使国度很少与人类直接交流,这种接触通常是被禁止的,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当然,基督教圣经充满了这样的经典例子。但天使亲自出现宣布重大事件的时代,在大部分情况下似乎已经过去了。
历史在近代给我们留下少量这类接触的记录(我用的词较宽松),尤其是但丁的“神曲”和古德杰夫的“一切一切”。当然还有诗歌,威廉·布莱克的作品就是一个例子,他是史威登堡的书迷。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史威登堡的著作是这种智慧的最伟大的记录之一。他对我们的自私及其可怖后果的令人震惊的认识,永远成为对人类心性本相的基本和严厉的评判,无论人们是否将这种心性或其后果归咎于超自然力量。
总之,史威登堡如此众多关于灵性更新的观察,可以肯定都是正确的,于是人们怀疑他是否会在某些事情上出错呢。这个问题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促使人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作为,时至深夜和凌晨,那时灵魂被重重黑暗笼罩,看不到一丝答案的曙光。这就是一本关于那个时刻的书,当我们质疑身处的一切,苦苦求索却找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或一条可见的小径时,而答案就在上帝的手中。
–李·范莱尔,纽约 斯帕基尔
编者的话
这本书汇集了以马内利·史威登堡关于灵性再生过程的一系列著述,他称之为“重生”。
史威登堡一生出版了25部神学著作。虽然他的著作包括在其他主题背景下对灵性成长的大量讨论,但史威登堡只在他的两本书中,明确用专章论述了重生:《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的教义》(the New Jerusalem and its Heavenly Doctrine,1758年)和《真正的基督教》(the True Christian Religion,1771年)。这两部作品都可以被认为是对他神学的总结,它们巧妙地标记了他的著述生涯:《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的教义》是史威登堡在完成他的第一部、也是最长的神学著作《属天的奥秘》(Arcana Coelestia or Heavenly Secrets,1749-56)之后,出版的第一批书之一;而《真正的基督教》是他出版的最后一本书。虽然《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的教义》和《真正的基督教》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这两部作品中,史威登堡通过讨论一系列关键概念,引入了重生的主题:意志、理解、爱、信仰、仁爱、自由和悔改。本书以同样的方式开始,按照史威登堡使用的相同顺序呈现这些主题。
史威登堡写作用的是新拉丁语–这是拉丁语的一种,应用在16至20世纪的学术和科学出版物中–他的作品多年来多次被翻译。这里的摘录引自以马内利·史威登堡新世纪版的作品,这是一个翻译系列,把他的作品以现代英语书写,同时又保留原作的清晰和直截了当的风格。然而,由于不同的译者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某些关键词语,所以在这一卷中,词语被统一起来,以帮助读者更容易地逐节理解史威登堡的思想。
史威登堡写作中一个特别难翻译的关键概念是新拉丁语的“charitas-博爱”,它在旧式的翻译中通常被呈现为“charity-慈爱”。然而,同样的词也能传达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关爱和良好的感觉;
为了保持一致性,本书中将其翻译为“goodwill-仁爱”。他的词语“voluntas-动机”和“intellectus-知性”,传统上翻译为“will-意志”和“understanding-认知”,在这里保持不变。然而,史威登堡使用的“voluntas-动机”和“intellectus-知性”也可以分别被翻译为“volition-意志”和“intellect-智慧、thought-思想,或discernment-洞察力”。有时,他使用“intellectus-知性”一词指称具有高超的直觉水平的智慧觉察才能。
史威登堡经常在同一著作中插入引述本书其他章节,或他以前发表的作品。他把书中的章节编号,以方便引用参考时查找。因此,对他的作品的插入引述,指的是章节编号而不是页码!几乎所有翻译都保持一致。在本书中,史威登堡原初的参考文献要么被修改过(以反映文本出现在本书中的位置),要么被删除(如果他所指的章节不包括在这里)。此外,还删短了一些段落,删除的部分用省略号表示。
鼓励有兴趣探索史威登堡全文的读者查阅原始资料:
“爱与自我”《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的教义》(乔治·F·多尔译,即将出版),第28-33节、第54-119节和第141-47节。
“悔改”摘自《真正的基督教》第二卷(乔纳森·罗斯译,2011),第509-66节。
《改造与再生》也摘自《真正的基督教》第二卷(乔纳森·罗斯译,2011),第571至620节。
“层级在再生中的作用”摘自《圣爱和圣智》(乔治·F·多尔译,2003),第179-270节。
“创造”摘自《属天的奥秘》第一卷(莉萨·海亚特·库珀译,2008),第1-6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