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3、”八天的儿子”象征开始和持续,这一含义可以从”第八天”的象征意义中看出。在这一天行割礼,代表着一个开始,也意味着持续性。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第2044节的解释。
2634、”正如神吩咐”象征着按照神性秩序,这可以从”神命令”或诫命的含义看出。神的诫命,或神所命令的,构成了神性秩序的全部和每一个部分。实际上,神性秩序就是神的永恒诫命。因此,按照神的诫命生活,就是按照神性秩序生活。
按照神性秩序,每个男孩出生后第八天就要受割礼。这并非因为割礼本身有什么特殊作用,或者受割礼的人比未受割礼的人更容易进入神的国。而是因为在代表性教会中,这种仪式对应于心的净化。关于这种对应关系,蒙主怜悯,将在别处详细阐述。
心,也就是人内部的事物,应该逐渐并持续地从欲望的邪恶和由此产生的幻想的伪谬中净化,这符合神性秩序。内心净化的诫命构成了神性秩序的全部和每一个部分。人在这些诫命中活出怎样的程度,就在神性秩序中活出怎样的程度。他在这个秩序中生活得越深入,他的一切就越会被主按照天堂的秩序安排,包括他的理性和知识。因此,人成为一个小天堂,与大天堂相对应。
2635、第五节 亚伯拉罕一百岁,他儿子以撒出生。
“亚伯拉罕一百岁”象征完全的结合状态;”他儿子以撒出生”象征主的理性成为神性。
2636、”亚伯拉罕一百岁”象征完全的结合状态,这可以从”一百”的含义看出,它象征完全,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讨论。同时,”年”或”岁“象征状态,这在第482,487,488,493和893节中已经解释过。在这里,它特指结合的状态。
主的神性与其人性(或者说与其理性,因为人性始于理性的最内层,参2106和2194节)的完全结合状态是什么,这个概念难以简单解释。但我们可以通过类比人在改造和重生过程中所经历的”完全状态”来加以说明。
【2】众所周知,人只有在成年后才能经历重生,因为这时他才首次具备理性和判断力,能够接受来自主的良善和真理。在达到这个阶段之前,主会通过向他灌输各种事物来为他做准备,这些事物可以成为接受真理和良善种子的土壤。这包括多种纯真和仁义的状态,以及良善和真理的知识,由此产生相应的思想。这个准备过程会持续多年,直到重生开始。
当一个人被这些事物充实并得到充分准备时,我们就说他的状态已经完全,因为此时他的内在已经准备好接受。对于人来说,所有这些在重生之前由主赐予并通过它而重生的东西,都被称为”余剩”。在圣经中,这些”余剩”常用数字”十”来象征(参576,1738,2284节)。而当状态完全适合重生时,则用”百”来象征(参1988节)。
【3】这些解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主的人性与神性完全结合的状态意味着什么。这种状态是指,主通过自身的力量,经历试探的斗争并获得胜利,同时运用神性的智慧和聪明,在他的人性中(也就是在他的理性中)获得了如此多的神性特质,以至于他能够将原本的神性与在理性中获得的神性完全结合。
为了象征性地表现这种状态,尽管亚伯拉罕在迦南地已经居住了多年,直到亚伯拉罕一百岁时,以撒才出生。这就是隐藏在亚伯拉罕”一百岁”这个数字背后的奥秘含义。
【4】数字”百”象征着完全,这一点在圣经的多处经文中都有体现。例如,《以赛亚书》中说:
那里不再有数日夭折的婴儿,也不再有寿数不满的老者;因为百岁死的仍算作孩童,有百岁死的罪人算被咒诅。(以赛亚书65:20)
这里的”百”显然表示完全,因为经文提到不再有夭折的婴儿和寿数不足的老人,而百岁的人仍被视为孩童或罪人,意味着他们的生命状态已经完全。
【5】福音书中也有类似的用法:
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马太福音19:29;马可福音10:29-30)
这里的”百倍”同样象征完全,就像《路加福音》中所说的”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6:38)。
【6】福音书中还有另一个例子:
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路加福音8:8节;马太福音13:8,23;马可福音4:20)
这里的”百”也表示完全,如果不是这个意思,就不会特意使用这个数字。耶稣在讲述欠债人的比喻时也使用了这个数字,说一个人欠一百篓油,另一个欠一百石麦子(路加福音16:5-7)。
圣经中其它提到”百”的地方,也都有类似的含义。数字”千”也有相似的用法,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2575节的解释。
2637、”他儿子以撒出生”象征主的理性成为神性,这一含义可以从以下几点得到解释:首先,”出生”在这里象征开始存在(参2584,2621,2629节);其次,”以撒”象征神性的理性(参2630节)。当这种理性变成神性时,经文将这种“出生”归于亚伯拉罕。这一点在前文第3节中也有体现,那里说”亚伯拉罕给他所生的儿子起名”,具体解释可参见2628节。
2638、第六节 第七节 撒拉说:“神使我笑,凡听见的都必为我笑。”她又说:“谁能对亚伯拉罕说,撒拉要乳养孩子?因为在他年老的时候,我给他生了一个儿子。”
“撒拉说”象征从神性之属灵获得的直接领受;”神使我笑”象征属天真理的情感;”凡听见的都必为我笑”象征相关的一切都将具有这种情感;”她又说”象征思考;”谁能对亚伯拉罕说‘撒拉要乳养儿子’”象征主以自己的能力将人性植入神性;”因为在他年老的时候,我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象征这将在日子满足时发生。
2639、”撒拉说”象征从神性之属灵获得的直接领受,这从”说”的含义是明显的,它象征着直接领受,这一点已多次提到;也从”撒拉”象征神性之属灵或神性真理这层意义看出(参2622节)。
2640、”神使我笑”象征属天真理的情感,这从”笑”的含义看出,它象征真理的情感(参2072,2216节);也可从”神使……”看出,它表示源于属天的。
2641、”凡听见的都必为我笑”象征相关的一切都将具有这种情感,这种解释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在圣经中,”听”通常与情感相关,而”笑”则与思维相关。这种解释可以从圣经的多处经文和相应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证实,详见2542节。
其次,在这个语境中,由于讨论的是对属天真理的情感,因此使用了”凡听见的”这一表述,意指所有与情感相关的事物。
最后,”笑”在这里象征被真理所感动,或对真理的情感。这一点可以在2072,2216和2640节中找到更详细的解释。
2642、”她又说”象征思考,这从”说”的含义可以看出,它象征着直接领受,也表示思考,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2619节末尾。
2643、”谁能对亚伯拉罕说‘撒拉要乳养儿子’”象征主以自己的能力将人性植入神性,这种解释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圣经的象征体系中,”亚伯拉罕”象征神性良善,而”撒拉”象征神性真理。其次,”乳”象征源于属天的属灵之物,或者说是源于良善的真理(参2184节),因此”乳养”象征将它植入。再者,”孩子”象征真理(参489-491,531节),这里象征理性的真理。
这段经文的内在含义表明,主耶稣凭借自身的力量将人性植入神性之中。这是因为神性真理与神性之人本质上是一致的。当经文提到”乳养亚伯拉罕的孩子”时,它象征人性植入神性。而这个过程之所以是通过主自身的力量完成的,正是因为涉及到了人性的层面。
然而,这些深奥的概念很难用更简单的方式解释清楚。试图用更多的言语来阐述反而可能使其意义变得更加晦涩难懂。这是因为我们在讨论的是神性的事物,这些事物只能在天使面前通过属天和属灵的概念被呈现。如果尝试用更高深的方式向普通人解释,很可能会使人陷入物质化和世俗化的理解中。
【2】此外,我们需要了解,主的神性之理性在最初形成时的特质,是用以下这段话来描述的:“神使我笑,凡听见的都必为我笑。她又说:谁能对亚伯拉罕说,撒拉要乳养孩子?”这与古代的一个习俗有关:当婴儿出生时,人们会给他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名字,这个名字反映了当时的状况。我们可以在圣经中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该隐、塞特、挪亚、以扫和雅各、雅各的十二个儿子、法勒斯和谢拉、玛拿西和以法莲,革舜和以利以谢出生时的情况。
这些名字及其相关描述都蕴含着深层的意义,代表着某些特定的事物,在圣经的内在含义中具有特殊的象征。以撒的名字也不例外,它同样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解释略窥其中的奥秘,但更深层的含义仍然难以完全被揭示。这是因为我们在讨论的是神性的事物,它们的深意远远超出了人类语言所能表达的范畴。
2644、”因为在他年老的时候,我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象征这将在日子满足时发生,这一解释可以从本章第2节经文中类似表述的解释中得到证实,详细内容可参见2621至2624号的论述。
2645、第八节 孩子渐长,就断了奶。以撒断奶的日子,亚伯拉罕设摆丰盛的筵席。
“孩子渐长”象征的理性的进一步完善;”断了奶”象征纯粹人性之理性的分离;“亚伯拉罕设摆丰盛的筵席”象征同住和结合;”以撒断奶的日子”象征分离的状态。
2646、”孩子渐长”象征的理性的进一步完善,这一解释基于两个方面:首先,“渐长”在这里意味着完善;其次,”孩子”或”儿子”象征主的神性之理性。关于后者的详细解释,可以参考2623号的论述。
2647、”断了奶”象征纯粹人性之理性的分离,这里的”断奶”象征着分离,就像婴儿不再依赖母亲的乳汁一样。关于纯粹人性之理性如何被分离,本章后面会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一分离过程在故事中通过夏甲的儿子被逐出家门这一情节来象征性地表现。
2648、“亚伯拉罕设摆丰盛的筵席”象征同住和结合,这可以从”筵席”象征同住这一意义看出(参2341节)。在这里,”筵席”还进一步象征着结合,因为这里讨论的是主的人性与神性、神性与人性的结合。正是由于这种深层的结合意义,才使用了”丰盛的筵席”这一表述。
2649、”以撒断奶的日子”象征分离的状态,这里的”日子”代表状态,这一解释可以在多处找到(参23,487,488,493,893节);而”断奶”则象征着分离(参2647节)。
本章从开始就在讨论主的神性本质与人性的结合,其顺序如下:第1节中论述神性存在于人性中,为了实现结合;第2节描述人性存在于神性中,因此是相互的结合(参2004节);第3节,由于这种结合,人性成为神性;第4节,这是主在世上生活时逐渐和持续发生的;第5节,这开始于理性状态能够接受的时候;第6-7节,描述了结合的状态及其性质,包含着奥秘。现在接下来讨论从母亲来的人性之分离,一直持续到第12节;这种分离在本节中由”以撒断奶”来象征,在后面由”夏甲的儿子被逐出家门”来象征。
主的神性与人性、人性与神性的结合,本质上就是良善与真理的结合,也就是属天的婚姻,这与主的王国是一致的。因此,经文提到”亚伯拉罕在以撒断奶时设摆丰盛的筵席”,这象征着婚姻的开始或第一次结合。如果这“筵席”和“断奶”不包含深层的意义,就不会在经文中被特别提及。
【2】接下来讨论的是主从母亲那里继承的人性如何被分离,并最终完全脱去。我们应当明白,主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尤其是在被荣耀化时,逐渐且持续地将从母亲那里得来的纯粹人性部分与自己分离并脱去。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使他不再是母亲的儿子,而成为神的儿子。这与他受孕和出生时的情况相同,因此他与父合而为一,他自己就是耶和华。
他将从母亲那里得来的所有人性分离并脱去,以至于不再是她的儿子,这从主在福音中的话语清楚可见:
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说:“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约翰福音2:3,4)
有人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他却回答那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马太福音12:47-50;马可福音3:32-35;路加福音8:20,21)
众人中间有一个女人大声对耶稣说:“怀你胎的和乳养你的有福了!”耶稣说:“是,却还不如听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路加福音11:27,28)
【3】在这些经文中,当那位女性提到耶稣的母亲时,耶稣却谈到了那些遵行天父旨意的人,称他们为自己的弟兄、姐妹和母亲。这与他所说的”听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了”是同样的意思。《约翰福音》中还说:
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妇人,看,你的儿子!” 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约翰福音19:26-27)
这些话表明,即使在十字架上,耶稣也没有称呼她为”母亲”,而是称为”妇人”。他将母亲的角色转移给了那些由门徒代表的人。在《马太福音》中,耶稣与法利赛人的对话更加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他问他们:
“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他是谁的子孙呢?”他们回答说:“是大卫的子孙。” 耶稣说:“这样,大卫被圣灵感动,怎么还称他为主,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把你仇敌放在你的脚下。’大卫既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 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一言。从那日以后,也没有人敢再问他什么。(马太福音22:41-46;马可福音12:35-37;路加福音20:42-44)
因此,就肉身而言,他也不再是大卫的子孙了。
【4】关于主耶稣分离和脱去母亲所给予的人性这一概念,那些仅从肉体角度理解主的人性的人难以明白。他们将主的人性等同于普通人的人性,因此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可能令其不安或困惑。
这些人并不了解一个重要的真理:一个人的本质取决于他的生命本质。对于主耶稣而言,从受孕之初,生命的神性存在,即耶和华,就存在于他里面。通过神性与人性的结合,这种生命的神性存在也在他的人性中显现出来。
2650、第九节 撒拉看见埃及人夏甲给亚伯拉罕所生的儿子戏笑。
“撒拉看见”象征主从神性之属灵的角度进行洞察;”埃及人夏甲的儿子”象征纯粹人性的理性,这理性从”埃及人夏甲”所象征的事实性知识的情感中产生,如同从母亲生出;”给亚伯拉罕所生的”象征它是从神性之属天的角度如同从父亲而产生的;”戏笑”象征纯粹人性的理性不符合且不利于神性的理性。
2651、”撒拉看见”象征主从神性之属灵的角度进行洞察。这一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得到证实:”看见”象征理解(参897,2150,2325节),它等同于从心智的角度进行洞察;此外,”撒拉”象征神性的属灵或神性的真理(参2622节)。因此,”撒拉看见”象征神性之属灵的洞察,这与主从神性之属灵的角度进行洞察是同一个概念。
2652、”埃及人夏甲的儿子”象征纯粹人性的理性,这理性从”埃及人夏甲”所象征的事实性知识的情感中产生,如同从母亲生出。这一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得到证实:首先,”儿子”在这里指的是以实玛利,他象征主的最初理性,这在《创世记》第十六章关于夏甲和以实玛利的记载中有所阐述;其次,从以实玛利和他的母亲埃及女子夏甲的象征意义来看,也能得出这个结论。值得注意的是,主的最初理性,或者说纯粹人性的理性,是由神性之属天如同父亲所孕育,由知识的情感如同母亲所生的(参1895,1896,1902,1910节)。
2653、”给亚伯拉罕所生的”象征它是从神性之属天如同从父亲而产生的,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证实:首先,”生”在这里象征着存在或产生(参2621,2629节);其次,”亚伯拉罕”象征神性的属天(参1989,2011,2172,2198,2501节)。值得注意的是,那种理性确实是从主的神性之属天而来,如同从父亲而来,这一点在第1895,1896,1902和1910节中有详细说明。
2654、”戏笑”象征纯粹人性的理性不符合且不利于神性的理性,这可以从”戏笑”的含义中看出,它象征着对不符合和不利于自己的事物的一种情感反应。在前一节中提到”孩子渐长,就断了奶”,以及”以撒断奶的日子,亚伯拉罕设摆丰盛的筵席”;这些话象征着当主的理性变为神性时,先前的理性就被分离了。因此,紧接着就谈到了埃及女子夏甲的儿子。在创世记第十六章关于以实玛利和夏甲的解释中,已经说明了这个儿子代表那个先前的理性。这些内容的排列顺序也表明,在内在意义上,这些事件是以连续且有逻辑的顺序发生的。
【2】关于主的最初理性,它与普通人一样,是通过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处于真理的表象中,而这些表象并非真实的真理(参1911,1936,2196,2203,2209,2519节)。由于它处于于真理的表象中,那些不带表象的纯粹真理,尤其是神性的真理,就无法与之相符或对它有利。这既因为最初的理性既无法完全理解这些纯粹的理性,也因为它们与最初理性的认知相矛盾。
【3】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人类的理性是通过感官从世俗事物中产生的,随后又通过事实知识和信仰知识从世俗事物的类比中发展而来。如果有人告诉这样的理性,它并非靠自己而活,只是看似如此,它很可能会嗤之以鼻。更令它难以接受的是,那些越不相信自己能独立生存的人,反而活得越充实,也就是说,他们更有智慧和聪明,更加幸福和快乐。这种生活状态正是天使所拥有的,尤其是那些属天的天使,以及最内在或最接近主的天使。他们深知,除了耶和华,也就是主以外,没有谁能靠自己活着。
【4】如果有人告诉这种理性,它实际上并不拥有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拥有感只是一种错觉或表象,它可能会觉得荒谬。更难以接受的是,人越是沉浸在拥有自己东西的错觉中,实际上拥有的就越少,反之亦然。同样,无论它出于自我的思考和行为看起来多么美好,本质上都是邪恶的。只有当它开始相信并真正理解到,所有的邪恶来自地狱,所有的良善来自主时,它才能变得有智慧。所有的天使都处于这样的信仰中,甚至直接领受到如此,然而他们比所有人都更丰富地拥有自己的东西;但他们知道并直接领受到这些都来自主,尽管它表现得完全像是他们自己的。
【5】如果有人告诉这种理性以下内容,会遭到嘲笑:在天堂中最大的反而是小的;最有智慧的是那些相信并直接领受到自己最不智慧的;最幸福的是那些希望他人幸福而不是自己幸福的;天堂的本质是甘愿处于众人之下,而地狱则是想要凌驾于所有人之上;因此,天堂的荣耀与世俗的荣耀完全不同。
【6】同样,如果告诉它在来生不存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只有各种状态及其产生的表象,这种理性也会嗤之以鼻。如果进一步解释说,生命越是远离空间和时间的束缚,越接近永恒的本质,就越是属天,而在这永恒中完全没有时间的概念,也没有任何类似的东西,它可能会更加难以接受。还有许多类似的观念,都会遭到这种理性的嘲笑。
【7】主从神性的属灵角度看到了这些存在于纯粹人性之理性中的局限,这就是”撒拉看见埃及人夏甲的儿子”所象征的意义(参2651-2652节)。人确实能够从内在观察到自己较低层次的思想和行为,这一点已被那些具有直接领受的人所证实,还有那些拥有良心的人,因为他们能够深入到自我反省的程度,甚至能够批评自己的想法。因此,经历重生的人也能够认识到他们在重生之前的理性状态。然而,人的这种直接领受是来自于主的恩赐;而主的直接领受则完全源于他自身。
2655、第十节 就对亚伯拉罕说:“你把这使女和她儿子赶出去!因为这使女的儿子不可与我的儿子以撒一同承受产业。”
“就对亚伯拉罕说”象征来自神性的直接领受;”把这使女和她的儿子赶出去”象征那些纯粹属于人性之理性的东西应被驱逐;”因为这使女的儿子不可与我的儿子以撒一同承受产业”象征纯粹人性的理性不能与神性的理性本身共享生命,无论是在真理方面还是在良善方面。
2656、”就对亚伯拉罕说”象征来自神性的直接领受,这一解释基于两个方面:首先,在圣经的历史记载中,”说”象征直接领受,这一点我们之前已多次提及;其次,”亚伯拉罕”在这里代表着神性的属天或神性的良善,这一点我们在第2622节中已经讨论过。
2657、”把这使女和她的儿子赶出去”象征那些纯粹属于人性之理性的东西应被驱逐。这一解释基于以下几点:首先,”赶出去”象征驱逐;其次,”使女”象征理性和事实知识的情感,即它们的良善(参2567节);再者,”儿子”象征理性的真理(参264,489,533,1147节)。然而,这里所说的良善和真理只是表面上的,它们属于最初的、纯粹人性的理性。因此,”把这使女和她的儿子赶出去”象征着驱逐那些纯属人性之理性的事物。关于这个过程,即最初的人性之理性如何被驱逐,从而被神性所取代,我们之前已多次解释和说明。但由于本段特别关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阐述。
【2】每个正在经历重生过程的人都具有两种理性:重生前的理性和重生后的理性。重生前的理性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形成:感官经验、对公民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反思、事实知识及由此产生的推理,以及从信仰教义或圣经获得的属灵知识。
然而,这种理性的层次并不比身体记忆的观念高出多少,相对而言仍然相当物质化。因此,人在这个阶段的思考主要来源于这些物质化的概念。为了使内在的理解力能够把握这些概念,往往会呈现出与之相似或类比的形象。
这就是最初理性,也就是重生之前的理性状态。
【3】重生后的理性是由主通过灵性的真理和良善的情感形成的。这种情感被主以奇妙的方式植入先前理性的真理中,从而使其中那些协调和有益的元素活跃起来。与此同时,那些无用的元素则被分离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灵性的良善和真理逐渐被收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而那些不协调且无法被活化的元素则被排斥到边缘。这个过程是随着灵性良善和真理及其相关情感的生命不断成长而逐步发生的。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重生后的理性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的特质是什么。
【4】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树木结果的比喻来理解:
第一种的理性最初就像未成熟的果实,随着时间逐渐成熟,直到内部形成种子。当果实即将从树上脱落时,就达到了完全状态,正如前文第2636节所述。
而主在人重生时赐予的第二种理性,则可以比作落在肥沃土壤中的果实。在这里,包裹种子的果肉逐渐腐烂,种子从内部萌发,长出根系,然后在地面上长出嫩芽。这嫩芽逐渐成长为新的树木,开枝散叶,最终结出新的果实。
随着时间推移,这棵树可能会发展成一片花园,甚至是一个乐园。这一切的发展都取决于它所接受的良善和真理的情感,正如《马太福音》13章31-32节和《约翰福音》12章24节所描述的那样。
【5】例子往往更具说服力,所以让我们来看看人在重生前后本性的变化:
在重生之前,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学习形成了第一种理性。在这种状态下,他相信自己思考真理和行善的能力完全来自于自身。即使被告知所有的爱之良善和信仰真理都源于主,这种理性也难以理解和接受这一点。
然而,当人进入成年并开始重生过程时,主会赐予他第二种理性。通过这种新的理性,他开始意识到良善和真理并非源于自己,而是来自主。尽管如此,他仍然感觉自己在主动行善和思考真理(参1937,1947节)。
随着这种认识不断加深,他逐渐被引导进入更深刻的真理之光中。最终,他完全相信所有的良善和真理都来自主。
在这个过程中,先前理性中的本性逐渐被分离,被主赐予天堂的本性,这成为了新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