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2、”看哪,我有两个女儿,她们未曾认识(可意译为亲近)男人”象征良善和真理的情感。这一点从“女儿”的含义可以看出,它们象征情感(参489-491节);“她们未曾认识男人”象征着她们未被伪谬污染,因为“男人”象征理性的真理,同时在相反的意义上也象征伪谬(参265,749,1007节)。有两种情感,即良善和真理的情感(参1997节);前者,即良善的情感,构成属天的教会,在圣经中被称为“锡安的女儿”,以及“锡安的童贞(原文是处女)女儿”;后者,即真理的情感,构成属灵的教会,在圣经中被称为“耶路撒冷的女儿”。
【2】《以赛亚书》中说:
锡安的童贞女儿藐视你,嗤笑你;耶路撒冷的女儿向你摇头。(以赛亚书37:22;列王纪下19:21)
《耶利米书》中说:
我能把你比作什么呢,耶路撒冷的女儿?我能拿什么与你相比,好安慰你呢,锡安的童贞女儿?(耶利米哀歌2:13)
《弥迦书》中说:
你,羊群的塔哦,锡安女儿的山冈,都必归于你;从前的权柄,就是耶路撒冷女儿的国权,必归于你。(弥迦书4:8)
《西番雅书》中说:
锡安的女儿啊,欢呼哦!以色列啊,呐喊哦!耶路撒冷的女儿啊,满心欢喜快乐吧!(西番雅书3:14)
《撒迦利亚书》中说:
锡安的女儿啊,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女儿啊,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撒迦利亚书9:9;马太福音21:5;约翰福音12:15)
【3】属天的教会,或称主的属天王国,因其对良善的热爱,特别是对主本身的仁爱,被称为”锡安的女儿”(以赛亚书10:32;16:1;52:2;62:11;耶利米书4:31;6:2,23;耶利米哀歌1:6;2:1,4,8,10;弥迦书4:10,13;撒迦利亚书2:14;诗篇9:14)。而属灵的教会,或称主的属灵王国,因其对真理的追求以及由此而生的对邻舍的仁义,被称为”耶路撒冷的女儿”(耶利米哀歌2:15)。关于这两个教会的本质和特征,我们在第一卷已经进行了多次详细的讨论。
【4】属天的教会因对主的仁爱而产生对邻舍的仁义,常被比作未婚的女儿或处女,甚至直接被称为处女。正如《启示录》中所说:
这些是没有同妇女在一起而沾染污秽的;因为们这些是处女。这些是跟随羔羊的,无论羔羊往哪里去……因为这些在神的宝座前是毫无瑕疵的。(启示录14:4-5)
为了在犹太教会中体现这一概念,祭司被命令不可娶寡妇,只可娶处女为妻(利未记21:13-15;以西结书44:22)。
【5】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圣经的字面意思可能看起来有所不同,但其内在意义却是极其纯洁的。当我们读到”看哪,我有两个女儿,她们未曾认识(可意译为亲近)男人。让我将她们带出来到你们这里,你们可以按眼中所看为好的对待她们。只是不要对这些人做任何事”这样的话时,特别是对那些生活邪恶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一些不纯洁的想法。然而,通过解释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话在内在意义上实际上是非常纯洁的。它们象征着对良善和真理的情感,以及那些不亵渎主的神性之人和从主向前推进之神圣的人从这些情感享受中所感受到的幸福。
2363、”让我将她们带出来到你们这里”象征从这些情感中获得的幸福。从这些话的含义可以看出,当它们用来描述被理解为”女儿们“的情感时,就是这个意思。关于幸福和快乐仅存在于良善和真理的情感中这一事实,所有沉浸在邪恶及其快感中的人都极其不了解。对他们来说,良善和真理的情感中的幸福要么看起来毫无意义,要么像是某种悲伤,对某些人来说甚至是痛苦的,乃至致命的。地狱中的恶灵和魔鬼就是这样。他们认为并相信,他们如果失去了爱自己和爱世界的快感,进而失去由此而来的邪恶,就活不下去。但当有人告诉他们,真正美好的生活其实是从放弃这些邪恶开始的,他们就会因为失去了原来的快感而感到难过。如果把他们带到那些过着这种美好生活的人中间,他们就会觉得非常痛苦,好像在受折磨一样。不仅如此,他们还会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像死尸一样可怕的味道。结果,他们把别人眼中幸福快乐的天堂看成是自己的地狱。他们拼命想要躲开神,藏起来,逃得越远越好。
【2】然而,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都源于对良善的热爱,这种良善来自仁爱和仁义,以及对真理的追求(这种真理是信仰的真理,能引导我们走向良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点:首先,天堂,也就是天使的生命,正是由这种幸福和快乐组成的;其次,这种幸福和快乐的流入是从我们的内心深处被感受到的,因为它是从主那里,通过至内在的事物流入我们的。(参540,541,545节)。
随后,智慧和聪明也会进入并充满心智自身的圣殿,用天堂的火焰点燃良善,用天堂的光芒照亮真理。这种体验伴随着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幸福和快乐。那些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他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相比之下,那些沉浸在自我之爱和世俗之爱中的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空虚、悲伤和可怜。
【3】但是,为了让人理解这种生活的本质,也就是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生活,或者说傲慢、贪婪、嫉妒、仇恨、报复、无情和通奸的生活,不妨让有能力的人试着夸张地描绘这些恶行。或者,如果可能的话,让它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理性所得到的认识,画一幅这样的图画。只要这幅画或描述足够准确,人们就会觉得这些恶行是多么骇人听闻,它们完全是魔鬼的形象,毫无人性可言。死后,所有在这些恶行中寻求快乐的人都会变成这样的魔鬼形象。而且,他们生前从这些恶行中获得的快感越多,死后的形象就会变得越可怕。
【4】相反,如果一个人尝试描绘爱与怜悯的特质,或者用具体形象来表现它,他会发现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这是天使般的形象,充满了幸福与美丽,体现着属天与神性的特质。有谁能相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呢?又有谁能相信,仅凭与现实生活相悖的信仰,就能脱去魔鬼般的形象,转而成为仁义的化身?事实上,人死之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情感倾向都会保留下来。此后,一个人的所有想法,包括他的信仰,都会基于这种倾向,从而揭示出他内心的真实面目。
2364、“你们可以按眼中所看为好的对待她们”象征在他们能感知的范围内享受良善。从语境和上下文来看,这里指的是由”女儿们”所象征的情感。罗得谨慎地应对,这体现在”罗得出来,到门口他们那里”这一行为上(参2356节)。他的谨慎从这些话语和本节的其余部分可以看出,即他们应当根据良善的程度来享受良善和真理的情感带来的幸福,这就是”你们可以按眼中所看为好的对待她们”的含义。
享受良善的程度,在这里是指人们对良善的认知程度。没有人被要求超越自己的认知去行善。因为主通过每个人信仰中的良善来转向生活的良善,所以主引导异教徒和基督徒的方式不同,简单人和有学问的人不同,儿童和成人也不同。对于那些已经沾染了邪恶生活的人,主引导他们去远离邪恶,追求良善,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图或目的最为重要。即使行为本身可能不完全良善,但由于目的是良善的,他们仍然能获得一些良善,从而获得生命,这就是他们幸福的来源。
2365、“只是不要对这些人做任何事”象征不应侵犯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这一含义可以从前文中提到的”人”和”天使”的象征意义中得出。
2366、”因为他们是为此来到我屋檐的荫下”象征他们处于仁义的良善中,这一含义可以从”家”的含义中看出,”家“象征良善(参710,2233,2234节)。在这里,”家”被具体描述为”屋檐的荫下”,这种表述的具体原因将在后文中详细阐述。
2367、”屋檐的荫下”象征一种普遍模糊的认知状态。对于人类而言,即使是已经重生的人,对良善与真理的感知也只能存在于这种模糊状态中。对于那些仍然停留在外在崇拜层面的人来说,这种模糊状态更为明显。在这里,罗得就代表了这样的人。
当我们还活在肉身中时,我们的情感和感知往往是最笼统和模糊的,尽管我们可能并不这么认为。实际上,我们每一个微小的情感中,甚至每一个看似单一的想法中,都包含着数以万计的复杂元素。通过主的神圣怜悯,这一点将在我们讨论情感和观念时得到进一步阐释。
人类有时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来探索和描述这些复杂元素中的一部分。然而,还有无数甚至是无限的内容深藏其中,这些内容我们活着的时候可能永远无法认知。只有当我们的肉身生命和世俗事务终结之后,这些隐藏的内容才会显露出来。
【2】这个观点可以通过以下现象得到充分证实:当一个生前充满仁爱与仁义之人进入来生时,他的体验就像是从夜晚步入白昼,从模糊不清的状态进入更加清晰的境界。随着他越来越接近主的天堂,这种清晰度就会不断提升,最终达到天使所处的光明境界。在那里,智慧和聪明之光的璀璨程度是难以用言语描述的。相比之下,人在世间所感受的光明,就如同身处黑暗一般。
因此,经文中提到他们”来到他屋檐的荫下”,这句话象征着人类处于一种普遍的模糊状态。这意味着,尽管人们对主的神性以及他的神圣知之甚少,但他们仍然承认并相信其存在。更重要的是,这种神性和神圣存在于仁义之善中,也就是说,它们存在于那些实践仁义之善的人们身上。
2368、第九节 他们说:“退后!”他们又说:“难道一个人来寄居,还想要审判审判吗?现在我们要害你比害他们更甚。”他们就拥挤那人,对罗得极其如此,并要上前攻破那门。
“他们说”象征愤怒的回应。”退后”象征他们愤怒的威胁。”他们说,难道一个人来寄居”象征那些有不同教义和不同生活的人。”还想要审判审判吗”象征难道他们要教导我们吗?”现在我们要害你比害他们更甚”象征他们更加拒绝仁义的良善,而不是主的神性之人和从主向前推进的神圣。”他们拥挤那人”象征他们想要对真理施加暴力;”对罗得极其如此”象征尤其是对仁义之善;”并要上前攻破那门”象征他们到了想要毁坏两者的地步。
2369、”他们说”象征愤怒的回应,可以从前后文中看出,在此无需解释。
2370、”退后”象征他们愤怒的威胁,特别是针对仁义之善。这一点可以从”罗得”所象征的仁义之善的含义中得到印证,因为这些话是对他说的,也是关于他的。这些话明显带有愤怒威胁的意味,从字面上和随后的内容都可以看出。此外,这也暗示着如果罗得继续谈论这个话题或试图劝说他们,他们就会彻底拒绝他。这就是”退后”一词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2371、”他们说,难道一个人来寄居”象征那些有不同教义和不同生活的人,”寄居”一词在这里象征接受教导并生活,即教义和生活方式(参1463,2025节)。这段经文描绘了教会在末期的状态:由于缺乏仁义,因而信仰也随之消失;更严重的是,仁义之善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消失殆尽,甚至在教义中也被彻底摒弃。
【2】这句经文并非针对那些为了自身利益而歪曲仁义之善的人。这些人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为了获取世俗利益,将善行视为功德,擅自分配奖赏,从而用各种手段玷污了仁义的真谛。
相反,这里所指的是那些完全拒绝听闻任何关于仁义之善或良善的教导,只愿接受与之脱离的信仰的人。他们的论点是:人性本恶,即使人所做的善事本质上也是邪恶的,因此其中没有救赎;没有人能通过善行赢得天堂,也不能靠行善获得救赎。他们认为,唯一的救赎之道是通过信仰,即承认主的功。这种教义在教会即将衰亡的末世时期盛行,被热切地传播和欣然接受。
【3】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认为一个人可以过着邪恶的生活却拥有良好的信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同样,认为人性中只有邪恶,因此无法接受来自主的善,这也是错误的。因为主在其中,所以在主所赐予的善中就有天堂,有天堂就有幸福和快乐。最后,没有人能通过任何善行获得功德,因为所有属天之善都来自主,在这种善中,把功德归于自己是不恰当的。所有的天使和重生的人都在这种善中,所有在善本身或善的情感中感受到喜悦和幸福的人也都在这种善中。关于这种善或仁义,耶稣在《马太福音》中教导说: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马太福音5:43-48)
同样,在《路加福音》中还补充道:
你们要行善,要互相给予,不要期望从中得到什么,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路加福音6:27-36)
【4】这段经文描述了来自主的善,它是无需任何回报的。因此,那些行此善的人被称为”天父的儿子”和”至高者的儿子”。由于主就在这善中,所以也有赏赐。《路加福音》中说:
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路加福音14:12-14)
这里的”午饭””晚饭”和”筵席”象征着爱邻之善,其中有主与人同在(参2341节)。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报答就在善本身之中,因为主就在其中。这就是为什么经文说”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
【5】那些因主的命令而努力行善的人,最终会接受这善,并通过信仰认识到一切善都来自主(参1712,1937,1947节)。他们因此厌恶自己的功德,甚至一想到功德就会感到悲伤,觉得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因此减少。相反,那些不行善的人过着邪恶的生活,教导并宣称救赎仅在于分离的信仰。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善是可能的。奇怪的是,我根据多次经验得知,这些人在来生想要凭借他们记得的任何善行来赢得天堂,因为他们那时才第一次知道与仁义分离的信仰中没有救赎。他们就是主在《马太福音》中所说的那些人:
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马太福音 7:22-23 )
这些人完全忽视了主多次教导的关于仁爱和仁义之善的一切,这些教导对他们来说如同飞过的云彩或夜间的幻象(马太福音3:8-9;5:7-48;6:1-20;7:16-20,24-27;9:13;12:33;13:8,23;18:21-22至结束;19:19;22:34-39;24:12-13;25:34至结束;马可福音4:18-20;11:13-14,20,12:28-35;路加福音3:8-9;6:27-39,43至结束;7:47,8:8,14-15;10:25-28;12:58-59;13:6-10;约翰福音3:19-21;5:42;13:34-35;14:14-15,20-21,23;15:1-8,9-19;21:15-17)。这些和类似的内容就是所多玛人(即那些行恶的人,参2220,2246,2322节)对罗得说的话所象征的:”难道一个人来寄居,还想要审判审判吗?”换句话说:那些有不同教义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难道要来教导我们吗?
2372、”还想要审判审判吗?”,这句话的含义是”难道他们要教导我们吗?“这可以从”审判”一词的含义得出,它在这里象征教导(参2235节所示,”公义”指的是行善的实践,而”审判”则指真理的教导)。因此,在内在意义上,”审判”就是指导或教导。值得注意的是,教导真理与教导何为善是一回事,因为所有的真理最终都指向善。
2373、”现在我们要害你比害他们更甚”象征他们更加拒绝仁义的良善,而不是主的神性之人和从主向前推进的神圣,这可以从罗得的含义看出,他代表那些在仁义之善中的人(参2324,2351,2371节);还可以从男人或天使的含义看出,他们代表主的神性之人和从主向前推进的神圣,如上所述。因此,很明显”害你比害他们更甚”具有这种含义。
教会内行恶的人更多地拒绝仁爱而非否认主,原因在于他们可以借此用宗教来为自己的欲望辩护,保持无内在实质的外在崇拜,即只有口头的崇拜而非发自内心的崇拜。他们越是将这种崇拜神圣化,就越能获得尊严和利益。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隐藏但显而易见的原因。
然而,事实上,拒绝其中之一(无论是在教义还是生活上),就等同于拒绝另一个。即使不敢公开表达,也会在心里这样做。这一点在字面意义上也有所体现,”他们上前攻破那门”象征他们试图摧毁这两者。至于是什么阻止了他们将这种企图付诸实施,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2374、”他们拥挤那人”象征他们想要对真理施加暴力;这可以从”人”的含义得知,它表示人的理性智力,因此也是真理(参158,1007节)。对真理”施加暴力“就是歪曲信仰的本质。这种歪曲主要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当信仰与仁义被分离时,二是人们否认信仰能引导我们过良善生活时。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真理的一种扭曲和侵犯。
2375、””对罗得极其如此”象征尤其是对仁义之善;这可从”罗得”的含义得知,它表示仁义之善(参2324,2351,2371,2373节)。从”他们拥挤那人,对罗得极其如此”这些话本身可以看出,”那人”和”对罗得极其如此”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否则一个词就足够了。
2376、”并要上前攻破那门”象征他们到了想要毁坏两者的地步,这可从”上前”的含义得知,它象征着尝试;以及从”门”的含义得知,它象征引到良善和主那里的事物,也象征良善本身和主自己(参2356,2357节);这些如何相关,可见上文第2373节。
2377、第十节 那些人伸出手,把罗得带进家,到他们那里,并关上门。
“那些人伸出手”象征主的强有力帮助。”把罗得带进家,到他们那里”象征主保护那些在仁义之善中的人。”并关上门”,甚至切断了所有可能通向这些人的入口。
2378、”那些人伸出手”象征着主的强有力帮助。这一点是明确的,因为”那些人”在此代表主,如前文所述;而”手”则象征力量,如第878节所述。
2379、”把罗得带进家,到他们那里”象征主保护那些在仁义之善中的人。这一点是明确的,因为”罗得”象征那些处于仁义之善中的人,如前文所述;而”带进家,到他们那里”则象征着保护。”被带进家”就是进入良善中,那些处于良善中的人会被带入天堂,而在天堂中的人则与主同在,因此得到全面保护,其灵魂免受一切的侵扰。处于良善中的人,就其灵魂而言已经与天使同在。因此,即使他还活在肉体中,实际上也已经在天堂里了,尽管他当时并不知晓,也无法感受到天使的喜乐,因为他仍处于肉体状态,正在为来生做准备(参1277节)。
2380、”并关上门”,甚至切断了所有可能通向这些人的入口。这一点可以从”门”所代表的含义中得到证实(参2356,2357,2376节),”门”象征着引入的通道,也就是入口。因此,”关门”就意味着切断入口。在来生,这种入口的切断是通过将良善的人与邪恶的人分开来实现的,使得良善的人不会受到错谬观念和邪恶欲望的侵扰,因为地狱的负面气场无法渗透到天堂。在现世的生活中,入口的切断则表现为使错谬的原则和观念对那些处于良善中的人失去效力。守护这些良善之人的天使们,一旦察觉到任何邪恶的伪谬或伪谬的邪恶被注入,无论是通过恶人的言语还是通过邪灵或恶魔的思想,就会立即转移良善之人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回到原来所坚信的真理和良善中去。即使这些良善的人在身体上受到侵扰,天使们也会这样做,因为相对于灵魂的重要性而言,他们认为身体的遭遇并不重要。
【2】当人还处于肉体状态时,他的观念和感知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正如第2367节所述。因此,他几乎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处于仁义之善中,部分原因是他不完全理解什么是仁义,谁是我们的邻舍?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特征来识别这样的人:
所有具有良心的人都可以说是处于仁义之善中,也就是说,那些不愿偏离正义和公平、良善和真理,正是为了公义和公平、良善和真理本身的人,都是出于良心,并且由此对邻舍有善意并希望他们好,即使是对敌人也是如此,而且这样做不求任何回报。这些人就是处于仁义之善中的人,无论他们是在教会之外还是在教会之内。那些在教会之内的人,他们崇拜主,并乐意听从和实践他所教导的。
【3】与此相反,那些内心邪恶的人是没有良心的。他们不关心正义和公平,除非这些能为他们带来利益或让他们看起来像个正直的人。他们不理解也不接受那些能够影响灵性生活的良善和真理,甚至会主动拒绝,认为它们毫无价值。更糟糕的是,他们对他人怀有恶意,即便是对朋友也不例外。如果朋友不支持他们,他们就会伤害朋友,并从中获得快感。即使他们偶尔做些好事,也是为了得到回报。这样的人,即便身在教会之中,也会在暗地里否认主。只要不危及自己的荣誉、利益、名声或生命,他们甚至会公开否认主。
【4】但仍应知道,有些人认为自己不在良善中而实际上是在良善中,有些人认为自己在良善中而实际上不是。有些人认为自己不在良善中而实际上是在良善中,原因是当他们反思自己时,他们所在群体的天使立即暗示他们不在良善中,以免他们将良善归于自己,并使思想转向自己的功德,从而认为自己优于他人。如果不这样做,这些人可能会陷入各种诱探之中。
【5】而有些人认为自己在良善中而实际上不是,原因是当他们反思时,他们所处群体中的邪灵与恶魔立即向他们灌输他们在良善中的想法,因为他们认为邪恶的快感就是善的,甚至暗示他们出于自我之爱和世俗之爱对他人所做的任何好事都是善的,应该在来生得到回报,因此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有功德,他们蔑视他人,甚至认为他人毫无价值。奇怪的是,如果他们想法不同,他们就会陷入试探,并在试探中失败。
2381、第十一节 而那些在家门口的男人们,以眼瞎击打他们,从小到大,他们费力找门。
“在家门口的男人们”象征理性和由此产生的教义,它们是用来对抗仁义之善的工具。”以眼瞎击打他们”象征他们被伪谬充满。”从小到大”象征这种情况既存在于个别也存在于普遍。”他们费力找门”象征他们已经无法看到任何可能引导他们向善的真理。
2382、”在家门口的男人们”象征理性和由此产生的教义,它们是用来对抗仁义之善的工具。这一解释基于以下几点:首先,”男人”象征理性(参158,1007节);其次,”门”象征引向真理或良善的入口,即教义(参2356节);最后,”家”象征仁义之善,这在前文多处提到。在这里,由于讨论的是那些要上前攻破那门的人,也就是那些企图摧毁仁义之善以及主的神性之人和从他向前推进之神圣的人(参见第2376节),因此特指那些邪恶的理性和由此产生的伪谬教义,它们被用来对抗仁义之善。
2383、”以眼瞎击打他们”象征他们被伪谬充满,这种解释源于”眼瞎”在圣经中的象征意义,它通常用来描述那些陷入伪谬或对真理无知的人。这两类人都被称为”瞎子”,具体指哪一类则需要根据上下文,特别是从经文的内在含义来判断。以下几处经文证明了”瞎子”指那些陷入伪谬的人,例如《以赛亚书》中说:
他看守的人是瞎眼的,都没有知识,都是哑巴狗,不能叫唤。(以赛亚书56:10)
这里的”看守的人是瞎眼的”说的是那些因错误推理而陷入伪谬的人。同一书卷中还说:
我们指望光亮,却是黑暗,指望光明,却行幽暗。我们摸索墙壁,好像瞎子。(以赛亚书59:9-10)
《耶利米哀歌》中说:
他们在街上如瞎子乱走,又被血玷污,以致人不能摸他们的衣服。(耶利米哀歌4:14)
这表明所有的真理都被玷污了。这里的”街”象征他们在其中迷失的真理(参2336节)。
【2】《撒迦利亚书》中说:
到那日,我必使一切马匹惊惶,使骑马的癫狂……使列国的一切马匹瞎眼。(撒迦利亚书12:4)
在这里和圣经的其它地方,”马”象征着理解。因此,”马匹惊惶”和”列国的一切马匹瞎眼”象征被伪谬充满。
【3】《约翰福音》中记载:
耶稣说:“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 同他在那里的法利赛人听见这话,就说:“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约翰福音9:39-41)
在这段经文中,”瞎眼”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那些陷入伪谬的人,二是指那些对真理无知的人。对于教会内部的人,他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他们的”瞎眼”指的是陷入伪谬;而对于那些不知道什么是真理的人,如教会以外的人,他们的”瞎眼”是指对真理的无知,这种无知是无可指责的。
【4】《约翰福音》中记载:
他叫他们瞎了眼,硬了心,免得他们眼睛看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约翰福音12:40)
这段经文与《以赛亚书》6:9-11相呼应。这里的”叫他们瞎了眼”象征让他们继续处于伪谬中,而不是接受真理。因为这些人生活在邪恶中,如果他们被教导真理,不仅会继续歪曲真理,还会用邪恶玷污真理。这与所多玛人被击打成瞎子的原因相同,也就是说,他们的教义被伪谬充满。
【5】由于”瞎眼”象征伪谬,所以犹太人的代表性教会中,被禁止献任何瞎眼的动物为祭(利未记22:22;申命记15:21;玛拉基书1:8),还禁止瞎眼的祭司在祭坛上献祭(利未记21:18,21)。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在仪式上象征性地避免伪谬进入敬拜和信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