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堂的奥秘(卷2)》创世记第十九章内义2

《天堂的奥秘(卷2)》创世记第十九章内义2

2336、”街道”象征真理,这可以从圣经中的许多地方得到证实,如约翰在描述新耶路撒冷时所说的:

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每门是一颗珍珠。城内的街道是精金的,好像明透的玻璃。(启示录21:21)

【2】”新耶路撒冷”象征主的王国,这里从良善和真理方面来描述它,所以用墙、门、街道来代表这些。”街道”象征所有导向良善的真理,或所有导向仁爱和仁义的信仰真理。当真理导向良善 ,真理就变成良善的真理,因而从良善中透出光来,所以说”街道是精金的,好像明透的玻璃”。还有:

在城的街道和河的当中,在这边和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启示录22:2)

这里也是在描述新耶路撒冷或主的王国。”街道当中”象征信仰的真理,通过它达到良善,真理然后从良善而出。”十二样果子”是所说的那些信仰之果,因为”十二”表示信仰的方方面面(参577,2089,2129,2130节)。

【3】《但以理书》中说:

你当知道,当明白,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弥赛亚君王,必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连街带濠都必重新建造。(但以理书9:25)

这里讲的是主的降临。说”连街带濠都必重新建造”象征那时真理和良善将被重建。众所周知,耶路撒冷当时并没有被重建。每个人也都知道,如果他不把自己的想法局限在世俗的国度上,而是放在内在意义上的”耶路撒冷”所指的天堂国度,就会明白它不会被重建。

【4】《路加福音》中说:

家主对仆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来。(路加福音14:21)

那些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人,可能会认为仆人要到处去(这就是”大街小巷”的意思)把所有人都带来(这就是”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的意思)。但每一个词都包含着奥秘,因为它们是主的话。”快出去,到大街小巷”象征着要到处寻找真正的真理,或从良善中发光的真理,或良善通过它透射出来的真理。”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来”象征那些在古教会中信仰是这样的人,但他们又生活在良善中,所以他们要被教导关于主王国的知识,因此这些人是指尚未受教的外邦人。

【5】”街道”象征真理,因此犹太人有一个代表性的仪式,就是在街上教导,正如《马太福音》6章:2节、5节和《路加福音》13章26至27节所示。在先知书中,无论在哪里提到街道,在内在意义上,它们要么象征真理,要么象征与真理相反的东西。例如:

公平转而退后,公义站在远处;因为真理在街上仆倒,正直不得进入。(以赛亚书59:14)

你的众子发昏,在各处的街头躺卧。(以赛亚书51:20)

因为死亡上来,进了我们的窗户,入了我们的宫殿;要从外边剪除孩童,从街上剪除少年人。(耶利米书9:21)

【6】《以西结书》中说:

尼布甲尼撒的马蹄必践踏你一切的街道。(以西结书26:11)

这里讲到推罗,它代表真理的知识(参1201节)。马蹄代表歪曲真理的事实性知识。《那鸿书》中说:

车辆在街上急行,在宽阔处奔来奔去。(那鸿书2:4)

车辆代表真理的教义,当伪谬代替真理时,我们就说它在街上狂奔急行。《撒迦利亚书》中说:

将来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城中街上必有男孩女孩玩耍。(撒迦利亚书8:4,5)

这讲到对真理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快乐和喜悦。此外还有各处提到街道(以赛亚书24:11;耶利米书5:1,7:34,49:26;耶利米哀歌2:11,19,4:8,14;西番雅书3:6)。

2337、第三节 他切切地请他们,他们就转向他,进了他的家。他为他们设摆筵席,烤无酵饼,他们就吃了。

“切切地请他们”象征得胜时试探的状态。”他们就转向他”象征居住。”进了他的家”象征在良善中得到确认。”他为他们设摆筵席”象征同住。“烤无酵饼”象征洁净。”他们就吃了”象征归属。

2338、”切切地请他们”象征得胜时试探的状态,只有经历过试探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如前所述,试探会带来对主的同在、怜悯以及对得救的怀疑。在试探中,与人同在的恶灵会强烈地灌输消极的想法,但来自主的善灵和天使会以各种方式驱散这种怀疑,不断维持希望,最终确认肯定的想法。因此,处于试探中的人会在消极和肯定之间摇摆。屈服的人会停留在怀疑中,陷入消极。但得胜的人虽然也处于怀疑之中,却仍然允许自己被希望所鼓舞,坚持肯定的立场。在这场灵性的战斗中,人似乎通过祷告催促主临在、怜悯、帮助并拯救他脱离诅咒。这段经文讲到那些成为教会之人所经历的试探,用天使起初说”不”,说他们要”在街上过夜”,但罗得切切地请他们,于是他们”转向他,进了他的家”来描述这种试探的过程。

2339、”他们就转向他”象征居住,这一点从上文2330节中同样词语的意义可以看出,因此无需进一步解释。

2340、”进了他的家”象征在良善中得到确认,这一点可以从前文2233节和2331节中”家”象征属天之善的意义看出。同时,从内在意义的事物系列来看,这里的经文也表示在良善中得到确认。

2341、”他为他们预备筵席”象征同住,这一点可以从”筵席”的意义明显看出。在圣经中,到处都提到”筵席”,在内在意义上,它们代表同住。例如,《耶利米书》中说,耶和华对先知说:

不要进入筵席的家,与他们同坐吃喝。(耶利米书16:8)

在这段经文中,先知被告知了许多事情,通过这些事情,他要表明良善与邪恶、真理与伪谬没有任何交流。其中特别提到”不要进入筵席的家”,这表示良善和真理不与邪恶和伪谬同住。

【2】在《以赛亚书》中,耶和华说:

在这山上,万军之耶和华必为万民用肥甘设摆筵席,用陈酒和满髓的肥甘,并澄清的陈酒,设摆筵席。(以赛亚书25:6)

在这段经文中,”山”象征对主的爱(参795,1430节),那些拥有这种爱的人,与主同住在良善和真理中,这由”筵席”来象征。”满髓的肥甘”象征良善(参353节),”澄清的陈酒”象征由此而来的真理(参1071节)。

【3】在犹太教会中,当人们献祭时,他们会用圣物设摆筵席,这只代表主与人同居在由祭物所表示的爱的圣物中(参2187节)。后来,圣餐也代表了同样的事情,在早期教会中,圣餐被称为筵席。

【4】《创世记》第21章中提到:

以撒断奶的日子,亚伯拉罕设摆丰盛的筵席。(创世记21:8)

这个“筵席”象征并代表了主的神性与其人性之理性的首次结合和共存。同样,在圣经的其它章节中,”筵席”在其深层含义上也表达了这一概念。这一解释的合理性还可以从筵席的本质特征得到印证:筵席通常是由彼此怀有仁爱和仁义之心的人们共同参与的活动,参与者在精神上紧密相连,共同分享仁爱与仁义所带来的喜悦。

2342、”烤无酵饼”象征洁净。在圣经中,”饼”通常代表所有属天和属灵的滋养,进而代表所有属天和属灵的事物(参见276,680,1798,2165,2177节)。为了确保这些事物不被污染和亵渎,就用”无酵饼”来象征纯净;因为”酵”象征邪恶和伪谬,它们会玷污属天和属灵的事物。基于这种象征意义,那些属于代表性教会的人被要求在献祭时只能献上无酵饼或纯净的素祭,不可使用其它种类的饼。正如摩西五经中所说:

凡献给耶和华的素祭都不可有酵。(利未记2:11)

不可将我祭牲的血和有酵的饼一同献上。(出埃及记23:18;34:25)

【2】因此,摩西还命令以色列人在逾越节的七天里只能吃无酵饼或纯净的饼,不可食用其它种类的饼。摩西五经中这样记载:

你们要吃无酵饼七日。头一日要把酵从你们各家中除去;因为从头一日起,到第七日为止,凡吃有酵之饼的,必从以色列中剪除。……从正月十四日晚上,直到二十一日晚上,你们要吃无酵饼。在你们各家中,七日之内不可有酵;因为凡吃有酵之物的,无论是寄居的,是本地的,必从以色列的会中剪除。(出埃及记12:15,18-20)

这一规定在《出埃及记》13章6-7节、23章15节、34章18节,以及《申命记》16章3-4节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正因如此,逾越节也被称为无酵节,这一称呼出现在《利未记》23章6节,《民数记》28章16-17节,《马太福音》26章17节,以及《路加福音》22章1节、7节中。

【3】逾越节代表主的荣化(即得荣耀),以及由此而来的神性与人类的结合。这一点将在别处,借着主的神圣怜悯,加以阐明。主与人类的结合是通过仁爱与仁义,以及由此而来的信仰实现的。这些属天和属灵的事物由逾越节期间所吃的”无酵饼”来代表。为了防止这些事物被任何世俗之物玷污,才如此严厉地禁止有酵之物,以至于凡吃了有酵之物的人都要被剪除,因为那些亵渎属天和属灵事物的人必然会灭亡。任何人都能看出,若没有这个奥秘,这个仪式绝不会伴随如此严厉的惩罚而被颁布。

【4】在那个教会中所命令的一切都蕴含着奥秘,甚至包括烹饪方式。这就像以色列人出埃及时所做的每一件事。例如,他们在那夜要吃用火烤的肉,和无酵饼配苦菜;不可吃生的,也不可吃水煮的,要连头带腿和五脏一起烤;不可留到早晨,若有剩下的,要用火烧掉(出埃及记12:8-10)。

这些规定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在夜里吃,用火烤的肉,无酵饼配苦菜,连头带腿,不可吃生的,不可吃水煮的,不可留到早晨,以及剩下的用火烧掉。然而,这些奥秘只有通过内在意义才能揭示。由此可知,这一切都具有神圣的性质。

【5】关于拿细耳人的仪式,有这样的规定:

他剃了以后,祭司就要取那已煮的公羊一条前腿,又从筐子里取一个无酵饼和一个无酵薄饼,都放在他手上。(民数记6:19)

如果不知道”拿细耳人”象征属天的人,就无法理解这些细节所包含的属天奥秘。比如”已煮的公羊一条前腿””无酵饼””无酵薄饼”和”剃头发”等,都有其深层含义。由此可见,那些不相信圣经存在内在意义的人,将会对圣经产生怎样的误解。因为若没有内在意义,这些细节就显得毫无意义。

然而,一旦我们超越表面的仪式或礼仪,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神性和圣洁。这一原则适用于其它许多事物,包括”无酵饼”。无酵饼被视为爱的神圣,或至圣之物。正如摩西所说,剩下的无酵饼要由亚伦和他的儿子们在圣处吃,因为这是至圣之物(利未记6:9-10)。

因此,”无酵饼”象征纯洁的爱,而”烘烤无酵饼”则象征洁净的过程。

2343、”他们就吃了”象征归属,这种理解源于”吃”这个词的深层含义,它象征着交流和结合(参2187节)。通过对前文的解释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几节经文在内在意义上是如何紧密相连的:”天使们”象征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转向他”象征居住;”进了他的家”意味着在良善中得到确认;”设摆筵席”象征同住;“烤无酵饼”象征洁净;”他们就吃了”象征归属。

虽然在表面的历史叙述中,这些深层含义并不明显,但在内在意义上,这些事件的顺序和联系是清晰可见的。这种解读方式揭示了经文中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远超出字面意义的范畴。

【2】圣经的所有内容和每个细节都蕴含着这样的顺序和连贯性。然而,如果我们仅仅解释单个词语,就难以完全展现这种连贯性。因为这样做可能会使各个部分显得零散,从而破坏整体意义的连续性。只有当我们将所有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或用整体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时,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其中的深意。这就像那些能够理解圣经内在意义,并同时沐浴在主所赐予的天堂光照中的人所体验的那样。对于这些人来说,这些词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改造和重生过程。这个过程在此是由”罗得”所代表的那些成为教会成员的人所经历的。

首先,他们会经历某种试探。当他们坚持并战胜这些试探时,主就会在他们心中建立住处,并在良善中坚固他们,将他们引入他自己的王国。主会与他们同住,在那里洁净并完善他们。同时,主会将美善和幸福赐予他们。这整个过程都是通过主的神性之人和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来实现的。

【3】在教会中,人们普遍知道所有的重生或新生,以及由此而来的救赎,都只来自主。然而,真正相信这一点的人却很少。之所以不被相信,是因为许多人并未处于仁义的善中。对于那些不在仁义之善中的人来说,要相信这一点就如同骆驼穿过针眼一样困难。

仁义之善是信仰种子生长的真正土壤。真理与良善相协调,但真理与邪恶永远不能相容。它们本质相反,彼此排斥。因此,一个人处于良善中的程度,就决定了他能够接受真理的程度。换言之,一个人在仁义中的程度,就决定了他在信仰中的程度。这一点在信仰的核心原则上尤为明显:所有的救赎都来自主。

【4】这一信仰的核心原则在圣经中多次得到印证,例如,《约翰福音》中说: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翰福音3:36)

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做神的工。(约翰福音6:29)

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约翰福音6:40)

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约翰福音8:24)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翰福音11:25-26)

【5】只有处于良善中的人才能真正信主,换言之,只有具有仁义之心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信仰。这一点在《约翰福音》中得到了印证: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约翰福音1:12-13)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人若不常在我里面,就像枝子丢在外面枯干了。……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约翰福音15:5-6,9,12)

【6】这些经文清楚地表明,对主的仁爱和对邻舍的仁义是信仰的生命。然而,那些沉溺于邪恶中的人无法真正相信救赎来自主。我从那些来自基督教界进入来生的人那里得到了证实。即使是那些在世时口头承认并教导”离开主就没有救赎”的人,如果他们过着邪恶的生活,在来生听到主的名字时就会立即充满愤怒。因为在来生,人的所思所想都会被感知,并散发出一种气场,在这种气场中他们的信仰品质就会显露无遗(参1394节)。

【7】当提到仁爱或仁义时,那些缺乏真正信仰的人会感到一种黑暗和混浊。这种感觉源于他们内心的一种不纯洁的爱,它会扼杀、窒息和扭曲人们对主的仁爱和对邻舍的仁义的所有感知。这正是当今一些人所宣称的“不需要仁义之善就能得救的信仰”的本质。

【8】在来生,没有人能隐藏自己的想法。当被问及他们的信仰时,这些人承认他们并非如在世时所宣称的那样相信。他们声称相信创造宇宙的神,但经过深入考察,发现他们实际上并不相信任何神,而是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产物,关于永生的说法都是虚无的。

这种信仰是教会中所有不信主,却声称相信创造宇宙的神的人的共同特征。事实上,真理只能从主那里流入,只能在来自主的良善中生根。

【9】主的神性之人和从其向前推进的神圣是生命和救赎的源泉,这一点从圣餐的话语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这指的是主的神性之人,一切神圣都源于此。无论我们说神性之人、身体、肉体、饼还是神性之爱,都指的是同一件事;因为主的神性之人就是纯粹的爱,神圣只存在于爱中,而信仰的神圣则源于这爱。

2344、第四节 他们刚刚躺下,城里的男人,所多玛的男人,包围了这家,从少年到老年,所有来自最远处的人民。

“他们刚刚躺下”象征造访的最初阶段。”城里的男人”代表那些沉浸在伪谬中的人。”所多玛的男人”则象征那些陷入邪恶中的人。”包围了这家”象征他们正在对抗仁义之善。”从少年到老年”象征新近形成的和已经根深蒂固的伪谬与邪恶。”所有来自最远处的人民”象征其中的每一个,无一例外。

2345、”他们刚刚躺下”象征造访的最初阶段。这一解释源自先前第2323和2335节中关于傍晚和夜晚的讨论。在圣经中,这些时间通常象征着造访和审判。虽然本段并未直接提及傍晚或夜晚,但”他们刚刚躺下”这一描述暗示了从傍晚过渡到夜晚的时刻,或夜晚刚刚开始的时候。因此,这表示对罪恶之人进行造访的最初阶段,这一点在后文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实际上,这里标志着对教会内部由”所多玛”所象征的邪恶开始调查。

2346、”城里的男人”代表那些沉浸在伪谬中的人,”所多玛的男人”则象征那些陷入邪恶中的人,这种解释基于”城”和”所多玛”在圣经中的象征意义。在先前的解释中(参402节),我们已经指出”城”可以象征真理,也可以象征伪谬或与真理相对的概念。同样,在第2220和2246节中,我们解释了”所多玛”象征各种形式的邪恶。

2347、”包围了这家”象征他们正在对抗仁义之善,这种解释基于以下几点:首先,”家”在这里象征着属天的善,而属天的善本质上就是仁义之善,这一点我们在先前的解释中已经阐明。其次,”包围”一词表示对抗或反对的态度,这一解释可以在第2048和2233节中找到依据。最后,”包围”这个动作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敌对的姿态,意味着以敌意攻击和抵制某物。因此,”包围了这家”这一行为象征着对仁义之善的敌对和攻击。

2348、”从少年到老年”象征新近形成的和已经根深蒂固的伪谬和邪恶。这种解释基于“少年”和”老年”在讨论伪谬和邪恶时的象征意义。”少年”代表那些尚未完全发展的,因此是新近形成的观念或行为。”老年”则代表那些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因此是已经根深蒂固的观念或行为。这种解释方法在圣经的其它部分也有类似的应用。例如:

将来必有年老的男人和年老的妇人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城中街上必满有男孩女孩玩耍。(撒迦利亚书8:4-5)

在这段经文中,”耶路撒冷”象征神王国和教会(参402和2117节)。”街道”象征真理(参2336节)。”年老的男人”象征已经确立的真理。”年老的妇人”象征已经确立的良善。”在街上玩耍的男孩”象征新近认识的真理。”女孩”象征新近形成的良善,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感和喜悦。

这个例子清楚地展示了属天和属灵的概念是如何在转化为世俗的字面意义时变成历史性描述的。在字面意义上,这段经文似乎只是在描述老年人、少年、妇女和女孩,但实际上它包含了更深层的灵义。

【2】《耶利米书》中说:

忿怒……要倾在耶路撒冷街上的孩童和聚会的少年人身上,连夫带妻,并年老的与日子满足的都必被擒拿。(耶利米书6:11 )

这里”耶路撒冷街上”象征在教会中盛行的伪谬(参2336节),其中新近的和成熟的被称为”孩童和少年人”;古老的和已确立的被称为”年老的与日子满足的”。同一先知书中还说:

用你打碎马和骑马的;用你打碎战车和坐在其上的;用你打碎男人和女人;用你打碎老年人和少年人。(耶利米书51:21-22)

这里”老年人和少年人”同样代表已确立的和新近的真理。

【3】在同一先知书中又说:

死亡上来,进了我们的窗户,入了我们的宫殿,要从街上剪除孩童,从宽阔处剪除少年人。(耶利米书9:21)

这里的”孩童”象征刚刚诞生的真理,当”死亡进入窗户和宫殿”时,这些真理被剪除,即进入理智和意志;”窗户”指理智方面的事物(参655和658节);”宫殿”或”家“指意志方面的事(参710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