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堂的奥秘(卷2)》创世记第十八章内义5

《天堂的奥秘(卷2)》创世记第十八章内义5

2205、第十三节 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撒拉为什么笑,说:‘我果真能生养吗?我已经老了。’”

“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象征主从神性中获得的直接领受。“撒拉为什么笑”象征理性真理从其情感中产生的思考。“果真能生养吗”象征对理性变成神性的理性而感到惊讶;“我已经变老了”象征不再是那样的状态。

2206、“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象征主从神性中获得的直接领受,这一点从“说”的意义可以看出,即直接领受,之前在第1898,1919和2080节中讨论过。并且从“耶和华说”这一点可以看出,这是从神性中获得的直接领受,因为,正如之前多次展示的那样,主的内在本身就是耶和华。

2207、“撒拉为什么笑”象征理性真理从其情感中产生的思考,这一点从“笑或笑声”的意义可以看出,即真理的情感,这在第2072节中讨论过。并且从“撒拉”的意义可以看出,她代表理性真理,这在本章之前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包含了主察觉到在其理性中仍然有人性的成分。

2208、“我果真能生养吗”象征对理性变成神性的理性而感到惊讶,这一点从“生养”的内在意义上可以看出。因为神性的理性通过“以撒”来象征,如之前所说并将在后文中所展示的,因此“生养”在这里指向以撒,即主的理性将要变成神性的理性;“撒拉”所象征理性真理无法理解这一点。

2209、“我已经变老了”象征不再是神性而是人性的状态,并且这人性以后要被脱去。这一点从“变老”的意义可以看出,即脱去人性,这在第2198和2203节中讨论过。

关于理性的一般情况,当它思考神性事物时,它主要是从真理出发,绝不可能相信这些事物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它无法理解这些事物,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依赖于感官的错觉,这些错觉附着在它的思维中,并且它通过这些错觉进行思考。这一点可以从之前提到的例子(第2196节)中看出。为了进一步说明,还可以补充以下内容。

【2】如果咨询理性,它能相信圣经有其内在意义,并且这个内在意义与字面意义相去甚远吗?如之前所展示的那样;并且因此它能相信圣经是连接天与地,即连接主在天上的王国与主在地上的王国的纽带吗?

理性能相信灵魂在死后能够彼此清晰地交流,但没有语言的声音所表达的内容比人类用口头语言在一小时内表达的还要多吗?并且能相信天使也能如此交流,但他们的语言更加完美,对灵魂而言则无法感知;此外,所有灵魂在进入另一个生命时都知道如何这样交流,尽管他们从未被教导过如何这样说话?

理性能相信在人类的一种情感中,甚至在他的一次叹息中,包含了天使所感知的无数细节,这些细节无法被描述吗?并且能相信人类的每一种情感,甚至每一个思维的想法,都是他的一个形象,并且奇妙地包含了他所有生命的所有细节,以及成千上万的类似细节吗?

【3】理性从感官中获取智慧,并被感官的错觉所浸染,当它思考这些事物时,它不相信它们可能是这样,因为理性无法形成任何想法,除非是通过某种外部或内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

那么,当理性思考神性的属天和属灵事物时,它更是如此,因为这些事物更为高级。因为总会有一些来自感官的表象,思维依赖于这些表象,当这些表象被抽离时,想法就会消失。

这一点我可以从新来的灵魂那里得知,他们非常喜欢那些从世界带来的表象,他们说,如果这些表象被剥夺,他们不知道是否还能思考。这就是理性本身的状态。

2210、第十四节 “难道耶和华有任何奇妙的事吗?在指定的时间,我将返回到你那里,按这个生命的时间,撒拉将有一个儿子。”

“难道耶和华有任何奇妙的事吗”象征对于耶和华一切都是可能的。“在指定的时间,我将返回到你那里”象征即将到来的状态。“按这个生命的时间,撒拉将有一个儿子”象征那时主将摆脱人性的理性并获得神性的理性。

2211、“难道耶和华有任何奇妙的事吗”象征对于耶和华一切都是可能的,这一点无需解释。

2212、“在既定的时间,我将返回到你那里”象征即将到来的状态,这可以从“时间”的意义中得出,即状态(参2199节)。这里说耶和华将“在指定的时间”返回,然后说“这个生命的时间”,或者说,在下一年的此时。每个表达都包含一些特别的东西,“指定的时间”包含了“这个生命的时间”所象征的状态的一般状态,而这个一般状态是即将到来的;但是它将如何到来则是通过“这个生命的时间”来表达的。在圣经中,尤其是在先知书中,通常用看似相似的双重表达来描述状态,尽管其中一个包含了普遍的意义,而另一个则在普遍中包含了某种特定的意义。

2213、“按这个生命的时间,撒拉将有一个儿子”象征那时主将摆脱人性的理性并获得神性的理性。这点可以从“这个生命的时间”或“在下一年的此时”的意义中看出,即主的神性与人性的结合(参2193节),以及“撒拉的儿子”的意义,即将成为神性的理性(参2194节)。

“这个生命的时间”或“下一年的此时”象征亚伯拉罕进入一百岁的时候,这一年代表主的人性与神性的结合以及神性与人性的结合,如上文第1988节所示。那时经过了一年,因为在圣经中,“年”并不表示一年,而是表示完整的时间,即整个时期,无论是千年、百年、十年还是小时,如前文所示,第482,487,488,493,893节;如同“一(星)期”也是如此(见第2044节)。

2214、第十五节 撒拉否认,说:“我没有笑。”因为她害怕。他说:“不然,你实在笑了。”

“撒拉否认,说:‘我没有笑’,因为她害怕”象征人的理性真理想要为自己辩解,因为它意识到自己并不像应该的那样。“他说:‘不然,你实在笑了’”象征它仍然是那样。

2215、“撒拉否认,说:‘我没有笑’,因为她害怕”象征人的理性真理想要为自己辩解,因为它意识到自己并不像应该的那样,这一点无需解释就可以明白。

2216、“他说:‘不然,你实在笑了’”象征它仍然是那样,这一点也无需解释。这些情况可以从上文第2072节关于“笑或笑声”的意义中得知,即理性的情感,确切地说,是对理性中真理或伪谬的情感,这就是所有笑声的来源。只要理性中存在这样的情感,并表现为笑声,就仍然有某种物质的或世俗的东西,因此纯粹是人的。属天的善和属灵的善不会笑,而是以其它方式在面部表情、言语和动作中表达它们的愉悦和欢乐。笑声中包含许多东西,通常有某种轻蔑,虽然不明显,但仍然隐藏着,并且很容易与内心的欢乐区分开来,后者也会产生类似笑声的东西。

通过“撒拉笑了”描述了主的人类理性状态,并通过它表明,当时理性真理从良善中分离出来时,它如何看待所说的话,即它将被脱去人性并穿上神性。不是因为她笑了,而是因为她从神性中直接领受到理性仍然是什么样子,以及它还有多少人性的东西需要驱逐。这就是“撒拉的笑”在内在意义上的含义。

2217、第十六节 那些人从那里起来,望向所多玛的脸面;亚伯拉罕与他们同行,送他们离开。

“那些人从那里起来”象征那种直接领受结束了。“望向所多玛的脸面”象征人性的状态。“所多玛”象征一切源于自我之爱的邪恶。“亚伯拉罕与他们同行”象征主仍然与他们在一起,保持对人性的直接领受。“送他们离开”象征他想要从那种直接领受中离开。

2218、“那些人从那里起来”象征那种直接领受结束了,可以从“起来”表示离开这一含义,以及上文提到的三个人的意义中得知。通过三个人或耶和华来到亚伯拉罕那里,代表了主的神性的直接领受,如上所示。

主从神性中直接领受到的首先是圣三一,即神性本身、神性之人和神圣的向前推进;然后是关于他的人性将被神性化的直接领受;现在是直接领受到关于人类的状态。

这三点是本章讨论的内容,并按顺序进行,即神性将取了人性并使其神性化,以拯救人类。前两者的直接领受结束了,这在内在意义上通过“那些人起来”来理解;而关于人类状态的直接领受在内在意义上通过“他们向所多玛的方向观看,亚伯拉罕与他们同行”来理解;并且他不想在那种直接领受中停留,通过“亚伯拉罕与他们同行,送他们离开”来理解。这些内容如何联系,可以更好地从前文的内容以及后续的解释中看出。

2219、“望向所多玛的脸面”象征人类的状态。“所多玛”象征一切源于自我之爱的邪恶。这一点可以从“望向脸面”的意义,特别是“望向所多玛的脸面”的意义中看出。“脸面”象征人里面的东西,无论是恶的还是善的,因为这些里面的东西从脸面上显现出来,如在第一卷第358节所示。因此,这里的“脸面”因是关于所多玛而象征里面的恶,即自我之爱的恶,这种恶在总体上通过“所多玛”来理解,如接下来将说明的。

最极端的恶源于自我之爱,因为自我之爱是对人类社会具有破坏性的(参2045节),并且对天堂社会也是破坏性的(参2057节);因为人类的堕落由此得知,所以这里通过“所多玛的脸面”象征人类的状态。

【2】此外,在第一卷的多个地方展示了自我之爱的性质,即它完全违背了人类被创造的秩序。与动物不同,人类被赋予了理性,其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愿意为他人行善,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这是人类被创造的秩序。因此,对神的爱和对邻舍的爱应该成为人类的生命,使人与野兽区分开来。这也是天堂的秩序,人在世上生活时应该处于这种秩序中,并因此处在主的王国中。当他脱去在地上服侍他的肉身时,他也会进入这个王国,在那里不断升入更完美的属天状态。

【3】但是,自我之爱是摧毁这些秩序的主要东西,甚至是唯一的东西,而对世界的爱则不是。因为对世界的爱虽然与信仰的属灵事物相对立,但自我之爱却与仁爱的属天事物完全相反。因为爱自己的人,不爱所有其他人,而是试图摧毁所有不崇拜他的人,他不愿意也不为任何人行善,除非那个人是自己人,或者可以被吸纳为自己人,就好像这些人已经成为他欲望和幻想的一部分。

因此,很明显,所有的仇恨、所有的报复和残忍,以及所有可耻的伪装和欺骗,都是从自我之爱中涌现出来的。因此,所有违反人类社会秩序和天堂社会秩序的恶行也都是由此而来。

【4】事实上,自我之爱是如此可憎,以至于当对其施加的限制被解除时,也就是说,当它被给予随心所欲的机会时,即使在最低阶层的人中间,它也会肆虐。不仅想统治邻舍和附近的人,还想统治整个宇宙,甚至想统治至高无上的神。人类确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被一些他们知之甚少的限制所束缚。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这些限制一旦被解除,他们很快就会做同样的事情。这一点我从来生的许多经验中得知。

因为这些东西隐藏在自我之爱之中,被自我之爱支配且没有良心约束的人,比所有其他人更恨主,因此也恨所有的信仰真理,因为这些是真理主王国中的秩序法则。这些人如此厌恶这些法则,以至于在来生中,这种厌恶显而易见。这种爱也是”女人的种要践踏“的”蛇的头“,详见第一卷第257节。

【5】但是,对自我的爱并不总是以外在形式显现为傲慢和自大。有时,这些人能够以爱心对待邻舍;因为有些人天生就有这样的外在表现,有些人在童年生活中养成了这种习惯,但后来虽然克服了这种习惯,外在形式却仍然存在。

然而,有些人看不起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没用就一文不值。他们不关心公共利益,除非这些利益对他们自己有好处,几乎把公共利益当成是自己的利益。尤其是那些憎恨所有不支持和不为他们服务的人,他们迫害这些人,并尽可能地剥夺这些人的财产、荣誉、名声,甚至生命。

那些心里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知道他们比其他人更爱自己。

2220、“所多玛”象征一切源于自我之爱的邪恶,这一点从圣经中“所多玛”的意义可以看出。虽然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所多玛”似乎象征最恶劣的奸淫之恶,但在内在意义上,它仅象征出于自我之爱的恶。在圣经中,由自我之爱引发的可憎之事也通过各种类型的奸淫来表现。

“所多玛”象征出于自我之爱的一切邪恶,“蛾摩拉”象征由此产生的一切伪谬,这在《创世记》解经的第1212,1663,1682,1689节中已有说明。并且可以从以下圣经中的段落中得知,例如在《耶利米书》中说:

有刀剑临到迦勒底人和巴比伦的居民……耶和华说:“必无人住在那里,也无人在其中寄居,要像我倾覆所多玛、蛾摩拉,和邻近的城邑一样。”(耶利米书50:35,40)

这里描述的是那些被“迦勒底人”象征的人,他们在敬拜中有亵渎的伪谬(参1368节);还描述那些被“巴比伦”象征的人,他们在敬拜中有亵渎的邪恶(参1182,1326节)。他们的诅咒通过所多玛的倾覆来描述,这里的所多玛代表一般意义上的邪恶,以及通过蛾摩拉的倾覆来描述,这里的蛾摩拉代表一般意义上的伪谬,因为他们的敬拜中也有自爱之恶和由此产生的伪谬。

【2】《阿摩司书》中说:

我倾覆你们中间的城邑,如同我从前倾覆所多玛、蛾摩拉一样,使你们好像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阿摩司书4:11)

这里讲的是撒玛利亚,通过撒玛利亚代表被扭曲的属灵教会,这教会在恶行方面反对仁义之善被称为“所多玛”,在伪谬方面反对信仰之真被称为“蛾摩拉”;这里,像之前一样,通过神对它们的“倾覆”来描述。《西番雅书》中还说:

摩押必像所多玛,亚扪人必像蛾摩拉,都变为刺草、盐坑、永远荒废之地。这事临到他们是因他们骄傲,自夸自大,毁谤万军之耶和华的百姓。(西番雅书 2:9-10 )

这里,“所多玛”象征出于自我之爱的邪恶,“蛾摩拉”象征由此产生的伪谬,关于这些地方的“荒废”就像之前的倾覆一样。“骄傲”象征自我之爱;“毁谤万军之耶和华的百姓”象征对真理的伤害;“自夸自大”象征伪谬。

【3】《以西结书》中说:

你的姐姐是撒玛利亚,她和她的众女住在你左边;你的妹妹是所多玛,她和她的众女住在你右边。……你妹妹所多玛与她的众女尚未行你和你众女所行的事。看哪,你妹妹所多玛的罪孽是这样:她和她的众女都心骄气傲,粮食饱足,大享安逸,并没有扶助困苦和穷乏人的手。她们狂傲,在我面前行可憎的事。 (以西结书16:46,48-50)

这里讲的是耶路撒冷的可憎之事,它们通过撒玛利亚和所多玛来描述。撒玛利亚代表伪谬,所多玛代表邪恶;并且具体说明了所多玛所代表的是什么。因为它说“所多玛的罪孽是这样”,即自我之爱,它在这里这里通过“骄傲”来象征;因为他们厌恶仁义的良善,这通过“饱食”来象征;并且他们对此感到满足,这通过“安逸”来象征;并且他们没有怜悯,这通过“没有扶助困苦和穷乏人的手”来描述;所有的欲望都被自我之爱所浸染,这通过“众女狂傲”来象征;欲望被称为“众女”。

【4】由此可以明显看出,“所多玛”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并不是按历史意义理解的,而是按内在意义象征先知所描述的那些事物,即自我之爱的事物。不过,这里对所多玛的描述相对温和一些,因为这段经文主要讨论的是耶路撒冷的可憎之事,暗示耶路撒冷的罪行比所多玛更为严重。这一点也从主在《马太福音》中的话中可以看出:

我实在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马太福音10:15 ;马可福音6:11;路加福音10:12)

《启示录》中说:

他们的尸首就倒在大城里的街上;这城按着灵意叫所多玛,又叫埃及。(启示录 11:8)

在那里,“所多玛”并不指所多玛,“埃及”也不指埃及,因为它说“按灵意叫所多玛和埃及”;“所多玛”象征一切出于自我之爱的邪恶,“埃及”象征一切由此产生的伪谬。

2221、“亚伯拉罕与他们同行”象征主仍然与他们在一起,并保持着直接领受。然而,这种直接领受主要是关于人类的,这一点可以从内在意义的事物系列中看出。因为与三个人同行,也就是与耶和华同行,表示主仍然在直接领受中。

2222、“送他们离开”象征他想要从那种直接领受中离开。这无需解释;原因也很明显,即从神性中得来的直接领受,以及由此产生对人类的思考,使他感到恐惧。因为主对全人类的爱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希望通过将人性本质与神性本质结合起来,以及将神性本质与人性本质结合起来,永远拯救所有人。因此,当他领受到人类是这样的,他希望从这种领受和由此产生的思考中离开。这就是他希望“送他们离开”的意义。

2223、第十七节 耶和华说:“我所要做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

“耶和华说”象征直接领受。“我所要做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象征在主面前不应隐藏任何事。

2224、“耶和华说”象征直接领受,这一点可以从“说”的意义中看出,即直接领受,之前在第1898、1919和2080节中已经讨论过。

2225、“我所要做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象征在主面前不应隐藏任何事,这一点可以从“亚伯拉罕”的象征意义中看出,即在这一状态下的主,之前在本章中多次提到。其余内容表示不应隐藏,这一点很明显。

这里的字面意思与内在意义相同,如在其它地方,特别是在涉及信仰的基本要素时,因为这些要素是得救所必需的,所以在字面上说的与内在意义中的一样,如摩西五经中所述:

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耶和华。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这些)话都要记在心上。(申命记六章4-6节)

以及其它类似的内容。

2226、第十八节 “亚伯拉罕必要成为又大又多的民族;地上的所有民族都必因他得福。”

“亚伯拉罕必成为又大又多的民族”象征一切良善和一切真理都将来自于主。“地上的所有民族都必因他得福”象征所有在仁义中的人都将因他得救。

2227、“亚伯拉罕必成为又大又多的民族”象征一切良善和一切真理都将来自于主,这一点可以从“亚伯拉罕”的象征意义中看出,即主,之前多次提到;以及从“民族”的意义中看出,即良善(见第1159,1258-1260,1416,1849节)。这里“又大又多的民族”象征良善和由此产生的真理;“大”象征良善,“多”象征真理,这可以从圣经的其它地方看出,但现在不必引述。

这种真理或从良善而来的真理,在真正的意义上是灵性的良善。有两种不同的良善,即属天的良善和属灵的良善。属天的良善是对主的爱,属灵的良善是对邻舍的爱。属灵的良善源于属天的良善,因为没有人能爱主,除非他也爱邻舍;在对主的爱中包含着对邻舍的爱;因为对主的爱来自于主,所以也是来自他自己对全人类的爱。

在对主的爱中,就是在主里面,而在主里面的人,必然也在对人类的爱中,即对邻舍的爱中。因此,这样的人同时拥有这两种善,即属天的良善和属灵的良善,前者是最纯粹的良善,后者是属天良善的真理或由此产生的真理,这种真理是属灵的良善,如前所述;前者(属天的良善)由“大”来象征,后者(属灵的良善)由“多”来象征。

2228、“地上的所有民族都必因他得福”象征所有在仁义中的人都将因他得救,这一点可以从“得福”的意义中看出,即主赐予一切来自天堂的良善,见第981,1096,1420,1422节。那些被赐予天堂良善,即属天的良善和属灵的良善的人(参2227节),他们也被赐予永恒的救赎,即被拯救。

“地上的所有民族”在内义上指的是那些在仁爱之善和仁义之善中的人,这一点可以从“民族”的意义中看出,即良善(参1159,1258-1260,1416,1849节)。显然,“地上的所有民族”并不指地球上所有的人,因为其中有许多人并未得救,只有那些在仁义中的人,即那些获得了仁义之生活的人,才会得救。

【2】为了不让任何人对人类在去世后的得救情况感到困惑,有必要简要说明一下。有许多人说,人是通过信仰得救的,或者像他们所说的,只要有信仰就能得救。但在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信仰是什么。有些人认为信仰只是纯粹的思考,有些人认为信仰是对某种信念的认知,还有些人认为信仰是所有信仰教义的知识。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因此,他们在关于信仰是什么的认知上出错了,进而在关于人是如何得救的认知上也出错了。

实际上,信仰既不是纯粹的思考,也不是对信仰的认知,也不是所有信仰教义的知识。没有人能仅凭这些得救,因为这些不能深入地扎根,只停留思考层面。思考不能拯救任何人,只有他在世上通过信仰的知识所获得的生活才能拯救人。这种生活会保留,而所有与其生活不一致的思考都会消失,甚至完全消失。

在天堂中人们彼此之间的连接是他们的生活,而不是那些与生活无关的思考。与生活无关的思考是伪装的,完全被拒绝。

【3】总体上,生活有两种,一种是地狱的生活,另一种是天堂的生活。地狱的生活由所有源于自我之爱、进而对邻舍怀有仇恨的意图、想法和行为所构成;天堂的生活则由所有源自对邻舍之爱的意图、想法和行为所构成。

这种天堂的生活是所有被称为信仰的事物所关注的,并通过信仰的一切获得。因此,可以明白什么是信仰,即它是仁义,因为所有被称为信仰教义的事物都导向仁义,所有这些教义的事物都在仁义之中,并且它们都来源于仁义。

肉身生活结束后,灵魂的状态与其爱是一样的。

2229、第十九节 “因为我认识他,他将吩咐他的儿子们和他之后的家一直走耶和华的道路,行公义和公平,使耶和华实现他对亚伯拉罕所说的话。”

“因为我认识他”象征着这是真的。“他将吩咐他的儿子们和他之后的家一直走耶和华的道路,行公义和公平”象征所有仁义和信仰的教义都来自于他;“儿子”象征那些在真理中的人;“家”象征那些在良善中的人;“道路”象征教义;“公义”象征良善;“公平”象征真理。“使耶和华实现他对亚伯拉罕所说的话”象征着因此人性本质将与神性本质结合。

2230、“因为我认识他”象征着这是真的,可以从“认识”这个词的意义中得知。知道某人就是确切地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同样地,应用于事物或其它对象,就是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此,“认识”指的是所陈述的内容,表示根据事物的顺序理解的内容,即它是这样,或者它是真的。

2231、“他将吩咐他的众子和他之后的家人,一直走耶和华的道路,行正义和公平”,象征所有仁义和信仰的教义都来自于他。这可以从“儿子、家、道路、正义和公平”的意义中看出。这些词汇合在一起或在一个整体意义上,表示所有的仁义和信仰的教义。因为“儿子”象征所有在真理中的人,“家”象征所有在良善中的人,“道路”象征他们所受的教义。“正义”象征关于良善的教义,“公平”象征关于真理的教义。关于良善的教义是仁义的教义,关于真理的教义是信仰的教义。

【2】一般来说,只有一种教义,即仁义教义。如第2228节所述,所有信仰的事物都与仁义有关。在仁义和信仰之间,没有其他区别,只有愿意行善和思考行善之间的区别。愿意行善的人也会思考行善,这就像意志和理智之间的区别。

那些反思的人知道意志和理智是不同的。在学术界,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在那些意图作恶但从思想上说善的人身上明显可见。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意志和理智是不同的。因此,人类的心智分为两个部分,它们并不合而为一。然而,人类被创造出来的目的是让这两个部分构成一个心智,区别仅在于它们像火焰和其光芒之间的关系。

对主的仁爱和对邻舍的仁义就像火焰,而所有的理解和思考就像其光芒。因此,仁爱和仁义构成了全部的理解和思考,即在所有和每一个细节中。所谓的信仰就是仁爱和仁义的理解或思考。

【3】但是,由于人类开始愿意作恶,憎恨邻舍,并施行报复和残忍,以至于那被称为意志的心智部分完全沦丧了。他们开始区分仁义和信仰,并将所有的教义归于信仰,这些教义是他们宗教的一部分,并用一个词称之为信仰。最终,他们甚至说可以仅凭信仰得救,他们所理解的信仰是他们的教义,只要他们相信这些教义,无论他们如何生活。因此,仁义与信仰分离了。

在这种情况下,比较而言,信仰就像没有火焰的光,就像冬天的阳光一样寒冷,以至于地上的植物都枯萎和死亡。然而,来自仁义的信仰就像春天和夏天的光,万物在这种光下萌芽和开花。

【4】这也可以从以下事实中得知:仁爱和仁义是天堂的火焰,而信仰是由此产生的灵性之光。在来生中,这些(仁爱、仁义和信仰)也以同样的方式呈现出来供感知和观看。在那里,主的属天之性在天使面前表现为像太阳一样的火焰闪耀,而主的属灵之性则是这火焰闪耀的显现。天使和灵根据他们内在的仁爱和仁义的生活被天堂之光所感动。因此,他们在来生中的喜乐和幸福各有不同。

2232、“儿子”象征那些在真理中的人,这可以从圣经中“儿子”一词的意义中看出,即真理,如第489,491,533,1147节所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