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爱是团结

爱不仅是生命本身,爱也是团结所有生命存在的基本力量—尤其是,也许是最重要的,将我们与上帝联结起来。

思考题6:爱需要彼此互动

爱的标志不是爱自己,而是爱他人,并通过爱与他人联结在一起。爱的标志也是被他人所爱,因为我们就是这样彼此联结的。确实如此,所有爱的精髓都能在团结中、在爱的生命中找到,我们称之为愉悦、欢喜、享受、甜蜜、祝福、满足和幸福。(《圣爱与圣智》47)

核心理念

爱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情感,也不是一条单行道。要使爱在双方之间达成团结或共同的目标,每一方都必须爱对方。在上帝和祂的造物之间这是千真万确的,而对任何两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当一方不爱另一方时,他们之间就有了距离和隔阂。

反思

想一想你与所爱的人或你所观察到的他人之间的关系。当爱得到回馈时,这如何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你有过彼此相爱的个人经历吗?如果有,它与没有回馈的爱有什么不同?

史威登堡在这段话中使用了多个形容词来描述有爱的生命。你会用什么词来描述?

思考题7:爱是相互的

爱的精髓是,属于我们的东西也应该属于别人;感受到别人的快乐就是我们自己的快乐,这就是爱。在别人身上感受我们的快乐,而不是在自己身上感受他人的快乐,这不是爱,而只是爱自己。而前者才是爱我们的邻舍。这两种爱是完全相反的。诚然,它们都能使我们联结。爱属于我们的东西,或在他人身上达成对自己的爱,似乎并不具有分裂性。然而,它是如此的分裂,以至于我们越以这种方式爱他人,将来就越对他们怀恨在心。我们与他们的团结就一步步解体,而爱就变成了相应程度的恨。

人若探究爱的基本特性,难道有谁看不到这一点吗?仅仅爱我们自己,而不爱那些以爱回报我们的人,这算什么?这不是团结,而更是分裂。爱的团结建立在彼此互惠上,只在我们里面不会有这样的关系。如果我们认为有,那是因为我们在想象与他人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圣爱不可能不在它所爱的人和爱它的人身上展现出来。如果这是所有爱的特征,那么爱本身的这个特征一定最高的、无限的。(《圣爱与圣智》47-48)

核心理念

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相互性的理念,即爱必须分享,才能真正称为爱。史威登堡把爱描述为把别人的快乐当作我们自己的快乐来体验—换句话说,对我们所爱的人怀有深刻的共鸣。如果我们期望对方在我们快乐时感到喜悦,在我们忧伤时感到悲哀,但我们却不愿意同样的对待他们,那么我们的感受就不是真正的爱。我们越是爱他人,觉得自己是他们的一部分,我们就越是接近圣爱。

反思

想想一个你爱的人。当那个人快乐时,你是否感到快乐?你是否看到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影响着他们,就像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影响着你一样?

你是否曾经感受过别人的痛苦或激情?你是如何反应的?

如果爱是对他人的快乐或痛苦感同身受,这如何启示着上帝对人类的爱?

感受到别人的快乐就是我们自己的快乐,这就是爱。

思考题8:爱是联结万物的力量

上帝是实质的本体和形态的本体,因此是第一且唯一的实质和形态,其本质是爱和智慧。一切被造之物,都是上帝所造(约翰福音1:3)。由此可以看出,上帝是出于爱经由智慧创造了宇宙与其中的每一样事物。所以,圣爱与圣智共同存在于每一个被造的实体中。此外,爱是实质,它不仅形成了所有事物,而且还将它们彼此结合在一起。因此,爱是将所有事物联结起来的力量。(《真实的基督教》37)

核心理念

无论两个人、两个地方或物体的实质和形式看起来如何不同,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含有爱和智慧,因为所有实质和形态的本质是爱和智慧。在这两者之间,爱是形成万物的本质,维系着结合的纽带。因为上帝本体的实质是爱,所以一切被造之物都以爱为其根本要素。

反思

想象一下你身体内的物质,你的皮肤、肌肉和组织,直到构成它们的细胞、原子和更小的粒子。现在思考一下,所有这一切的基础,你的一切,竟然都是纯粹的爱。

你是由爱构成的,这是个甚麽感觉?

思考题9:爱主爱邻舍使我们与主合一

对主的爱使我们与祂合为一体,或者说使我们成为祂的样式。仁爱—对邻舍的爱—也是如此,它使我们成为祂的形象。形象并非指某物的样式,而是与该物很像。

主在约翰福音中亲口描述了这种因爱而产生的合一:

“我祈求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父你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叫他们也在我们里面成为一。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成为一,正如我们是一。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约翰福音17:21-23)

有些人认为这种合一是神秘的—是只有通过爱才能实现的合一。约翰福音还说:

“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到那日,你们就知道我在我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约翰福音14:19-21, 23)

这些描述表明,爱能连接合一。主在那些爱祂并爱邻舍的人里面居住(因为爱我们的邻舍就是爱主)。(《属天的奥秘》1013)

核心理念

在《创世纪》1:26,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史威登堡澄清了这节经文,指出对上帝的爱使我们成为祂的样式,而对邻舍的爱使我们成为祂的形象。为了真正实现上帝对我们的目的,我们必须爱上帝,这也意味着爱我们的邻舍。

对上帝的爱使我们与祂合一,正如祂的爱使祂与我们合一一样。在前面的讲述中,史威登堡讨论了相互之爱的重要性—爱只有在得到回馈的情况下才能使我们更加亲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都被上帝所爱,但为了与祂结合,我们必须以爱回报祂。

反思

你爱上帝吗?这似乎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但即使我们相信应该爱上帝,我们也不一定会照做。你觉得在观念上思考爱上帝是容易还是困难?你觉得落实起来是容易还是困难?为什么?

为了真正实现上帝对我们的目的,我们必须爱上帝,这也意味着爱我们的邻舍。

思考题10:爱主爱人才能靠近主

离开了爱和慈悲,主无法与我们结合,因为主自己就是爱和仁慈。祂愿意拯救每一个人,并通过祂强大的力量,吸引他们走向天堂,也就是走向祂自己。由此,任何人都能看到并得出结论:没有人能与主结合,除非通过主自己的途径,也就是说,除非像祂那样行事,或与祂一起做事—这样做就是以爱主、爱邻如己作为回报。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结合。这是契约的最基本要素。当确实如此结合时,于是主当然就会显现。

主确实与每个人同在,但这种同在是更近还是更远,都取决于这个人与爱有多近或多远。(《属天的奥秘》1038)

核心理念

在这段教导中,史威登堡帮助我们看到如何才能更靠近主—我们要像主那样做事才能与祂结合。你可能想知道个人如何才能追随宇宙全能创造者的脚步,但答案就在圣爱本体的特性中:我们要爱上帝,也要爱我们的邻舍。靠近上帝是个人的选择,只有通过个人努力才能实现。

反思

史威登堡讲了很多关于爱我们的邻舍—在普遍意义上爱他人,但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无论你对具体的人有什么感觉,你会对所有人采取哪些爱的行动呢?

思考题11:摈弃邪恶才能靠近主

与主的结合如何才能显得越来越密切呢?我们世俗自我中的邪恶被我们的节制和拒绝驱除得越彻底,我们与主的结合就越密切。此外,由于主本身的爱和智慧不在空间里,由于爱的欲望和智慧的思想与空间毫无共通之处,于是越靠近祂的爱和智慧,与主的结合就显得越密切。同样的道理,我们越厌弃爱和智慧,祂就显得离我们越远。(《圣治》33)

核心理念

这段教导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靠近上帝的方法—拒绝我们内心的邪恶。在史威登堡的神学中,邪恶来自于以自我为中心,即把自己置于他人之上的倾向。这方面的一个极端例子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谋杀另一个人,或者精心策划一个复仇计划,给伤害你的人造成痛苦。它甚至可能是简单的撒谎,让别人陷入困境或推卸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行为良善意味着以爱的方式行事,并始终关心他人的福祉。

反思

利用上面给出的善与恶的定义,回想一下你过去可能被认为是善或恶的行为。花点时间,写下两三件你做过的坏事,再写下两三件你做过的好事。在每一件之后,说明你为甚么那样做。

做坏事的原因有多少次是以自己为中心?做好事的动机有多少是为着关怀他人?

我们越厌弃爱和智慧,主就显得离我们越远。

思考题12:爱他人的行为等于敬拜

在内在的意义上,敬拜意味着所有经由爱和仁慈实现的联结。当我们怀着爱和仁慈时,我们就会不断地敬拜。外在的敬拜只是一种结果。天使以这种方式敬拜,所以他们享有永恒的安息日。因此,在更深层次上安息日也象征着主的国度。

然而,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时,我们确实也应该有外在的敬拜。外在的敬拜激醒更深的层面,维持我们外在行为的圣洁,以致更深层的要素能够影响我们。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敬拜中吸收知识,为接受属天的品性做准备。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领受了主为我们的永恒益用而赋予我们的圣洁状态。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种状态都会在来世再现。(《属天的奥秘》1618)

核心理念

我们通常认为敬拜是指,去参加有圣职的宗教领袖指导下的某种宗教仪式。然而史威登堡在这里说,虽然参加宗教仪式很重要,但任何出于对他人的爱而做出的行动(即任何慈善行为)都是敬拜。

反思

想象一下你出于对他人的爱而采取(或可能采取)的行动。当你把它看作是敬拜时,你对这个行动的感觉会有什么变化?

或者,当你把外向和外在崇拜看作是一种爱的行为时,你的感觉会有什么变化?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