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第4卷)》第26章 创世记26章内义(3)

《属天的奥秘(第4卷)》第26章 创世记26章内义(3)

3411、创世记26:15-17.在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凡他父亲的仆人所挖的井,非利士人全都塞住,用尘土把它们填满了。亚比米勒对以撒说,你离开我们去吧,因为你比我们强盛得多。以撒就离开那里,在基拉耳谷扎营,住在那里。

“在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凡他父亲的仆人所挖的井,非利士人全都塞住”表示那些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说知道宗教概念的人不想知道来自神性的内层真理,因而抹除了它们;“用尘土把它们填满了”表示通过尘世事物;“亚比米勒对以撒说”表示主对该教义的感知;“你离开我们去吧,因为你比我们强盛得多”表示由于这些真理里面的神性,他们不能忍受它们;“以撒就离开那里”表示主放弃了教义的内层事物;“在基拉耳谷扎营,住在那里”表示主前往较低的理性概念或事物,也就是从内层表象到外层表象。

3412、“在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凡他父亲的仆人所挖的井,非利士人全都塞住”表示那些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说知道宗教概念的人不想知道来自神性的内层真理,因而抹除了它们。这从“井”和“塞住”的含义,以及“非利士人”的代表清楚可知:“井”是指真理(2702, 3096节),在此是指来自神性的内层真理,经上说表示真理的这些井是“在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他父亲的仆人所挖的”,因为亚伯拉罕代表主的神性本身(2011, 2833, 2836, 3251, 3305节);“塞住”是指不想知道,因而是指抹除;“非利士人”是指那些只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只知道宗教概念的人(1197, 1198节)。

现在论述的主题是属于较低层级的真理表象,它们能归于此处非利士人所表示的人,就是那些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专注于宗教概念的知识之人。至于来自神性、被那些被称为“非利士人”的人抹除的内层真理,情况是这样:在古教会和古教会之后,那些很少考虑如何生活,却花大量精力学习教义,并随着时间推移,甚至弃绝生活事物,而是承认信之事物(这信与生活分离)为教会的本质要素的人就被称为“非利士人”。结果,他们根本不重视仁之教义事物,从而抹除了它们;而在古教会,仁之教义事物是教义的主旨或全部。相反,他们吹捧信之教义事物,视其为整个宗教。他们以这种方式脱离了仁爱的生活,也就是脱离了作为生活主旨的仁爱,所以比其他人都更被称为“未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表示所有缺乏仁爱的人,无论他们多么精通教义事物(2049e节)。

那些如此脱离仁爱的人也远离了智慧和聪明,因为没有人能在真理方面变得智慧、聪明,除非他处于良善,也就是处于仁爱。事实上,一切真理都来源于良善,并关注良善;因此,那些没有良善的人不能明白真理,甚至不想知道它。在来世,当这些人远离天堂时,亮白如雪的光有时会出现在他们中间;但这光就像冬天的光,它因缺乏热而产不出果实。这也解释了为何当这些人接近天堂时,他们的光就变成漆黑,他们的心智则变成类似这漆黑的某种东西,也就是愚蠢;或说他们的心智也陷入阴影,换句话说,陷入恍惚。由此可见,“那些只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说知道宗教概念的人不想知道来自神性的内层真理,因而抹除了它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413、“用尘土把它们填满了”表示通过尘世事物,也就是通过自我之爱和财富之爱。这从“尘土”的含义清楚可知,“尘土”是指某种尘世事物(249节)。意思是这样:那些被称为“非利士人”的人,也就是那些不关心生活,而是关心教义的人通过尘世之爱,也就是自我之爱和财富之爱抹除内层真理;他们因这些爱而被称为“未受割礼的”(2039, 2049, 2056, 2632节)。事实上,那些处于这些爱的人不能不“用尘土把亚伯拉罕的井填满”,也就是通过尘世事物抹除圣言的内层真理,因为这些爱决不能使他们看见属灵事物,也就是属于来自主的真理之光的事物。自我之爱和财富之爱产生黑暗,这黑暗熄灭这光,因为如刚才所述(3412节),来自主的真理之光一靠近,那些只关心教义,不关心生活的人就会陷入完全的黑暗和愚蠢,或说突然一片空白,完全失明。事实上,他们甚至发怒,并竭尽全力以各种方式毁掉真理。自我之爱和财富之爱具有这种性质:它们不能忍受来自神性的任何真理接近它们。然而,这些人却能因以下事实而夸耀和吹嘘自己:他们知道真理;甚至出于一种表面的热情宣扬它们。然而,它却是那些点燃并激发他们的爱之火;他们的热情纯粹是这些爱所激发的狂热。这一点从以下事实足以清楚看出来:即便真理与这些人的实际生活发生冲突,他们仍能以同样的激情或热情来宣扬它们。这些就是塞住圣言本身,也就是一切真理之源泉的尘世事物。

3414、“亚比米勒对以撒说”表示主对该教义的感知。这从“说”的含义,以及“亚比米勒”和“以撒”的代表清楚可知:“说”是指感知,如前面频繁所示;“亚比米勒”,即此处非利士人的王,是指这教义(3365, 3391节);“以撒”是指主的神性理性。

3415、“你离开我们去吧,因为你比我们强盛得多”表示由于内层真理里面的神性,他们不能忍受它们。这从“离开我们去吧”和“强盛得多”的含义清楚可知:“离开我们去吧”是指不能忍受它的存在;“强盛得多”是指由于财富,在此是指由于包含在内层真理里面的神性(财富)。那些被称为“非利士人”的人不能忍受良善的存在,因而不能忍受神性的存在(参看3413节)。

3416、“以撒就离开那里”表示主放弃了内层真理。这从“离开那里”的含义和“以撒”的代表清楚可知:“离开那里”是指放弃,在此是指放弃内层真理,因为这些真理就是此处论述的主题;“以撒”是指主的神性理性。主放弃内层真理表示祂没有向具有这种性质的人透露或公开它们。圣言处处都包含内在真理;但当那些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同时却不关心生活的人阅读圣言时,他们甚至看不见这些真理,这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那些视信为得救的关键之人根本没有注意到主如此频繁地论到爱和仁的话(1017, 2371节)。那些注意到它们的人却称它们为信的果子,并将这些果子与仁爱区分开来,甚至将它们与仁爱分离,根本不知道这果子的性质。因此,他们从后面,而不是从前面看圣言,或说他们看到的是圣言在后的事物,而不是在先的事物;换句话说,他们看到的是外层事物,而不是内层事物,或说看到的是圣言的表面,而不是圣言里面的东西。看见在后或外层的事物,却看不见在先或内层的事物,或说看见后面或外面,却看不见前面或里面,等于根本没有看见任何神性事物。这就是说“以撒就离开那里”表示主放弃内层真理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主放弃它们,而是那些人因远离生活事物而远离主。

3417、“在基拉耳谷扎营,住在那里”表示主前往较低的理性概念或事物,也就是从内层表象到外层表象。这从“扎营”、“基拉耳谷”和“住”的含义清楚可知:“扎营”是指按顺序排列;“基拉耳谷”是指较低的理性概念或事物,或真理的外层表象,因为“(山)谷”表示较低的事物,或也可说外层事物(1723节),而“基拉耳”表示信、因而真理的事物(1209, 2504, 3365, 3384, 3385节);“住”是指存在和生活(3384节)。由此明显可知,他“在基拉耳谷扎营,住在那里”表示主如此排列真理,好叫它们可以适合那些不像关心信之教义事物那样关心生活之人的理解和性情。这一点从圣言可以看出来;在圣言中,真理也是这样被排列的,以适合人们的理解能力。

例如,那些关心教义事物胜过关心生活的人只知道天国就像世上的王国,人们因统治其他人而在那里成为大的。由此而来的快乐是他们所知的唯一快乐;他们推崇这种快乐胜过其它任何快乐。因此,主在圣言中也照着这种表象说话,如在马太福音:

凡遵行并教导诫命的,这人在天国要称为大的。(马太福音5:19)

诗篇:

我说过,你们是神,你们都是至高者的儿子。(诗篇82:6;约翰福音10:34-35)

起初就连门徒自己都对天国没有其它任何概念,只知道天国就是伟大、气派、地位高于他人,和世上一样,这明显可见于马太福音(18:1)、马可福音(9:34)、路加福音(9:46);他们还想象自己坐在王的右手边和左手边(马太福音20:20, 21, 24;马可福音10:37)。因此,当他们彼此争论他们中间谁是最大的时,主也照着他们的理解层次和心理倾向回答说:

叫你们在我的国里,在我的席上吃喝,并且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路加福音22:30;马太福音19:28)

因为那时,他们不知道天堂的快乐不是伟大和地位高于他人的快乐,而是谦卑和对服侍他人的情感的快乐;因此,它并不在于想成为最大的,而在于成为最小的;如主在路加福音中所教导的:

你们中间谁是最小的,这人就是大的。(路加福音9:48)

因此,那些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说知道宗教概念,却没有过仁爱生活的人,不可能知道除了地位高于他人所产生的快乐外,还有其它任何快乐的存在。由于唯独这种快乐占据他们的头脑,构成他们的全部生命,所以他们完全不知道谦卑和对服侍别人的情感所产生的天堂快乐。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快乐,以及这些所产生的祝福和幸福。因此,主在说话时顾及他们的软弱或不完美的观点,以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唤醒他们,引导他们学习、教导并实行良善。同时,祂也教导在天堂,伟大和地位实际上是什么样(如马太福音19:30;20:16, 25-28;马可福音10:31, 42-45;路加福音9:48;13:30;22:25-28)。这些和其它类似观念都是较低层级的真理表象,因为相对于其他人,天上的人的确会成为大的,有地位、能力和权柄,因为仅仅一位天使就强过成千上万个地狱灵;但这种权柄来自主,而不是来自他自己。他从主拥有这权柄与他相信他凭自己不能做任何事,因而是最小的成正比;而他相信这一点与他处于谦卑和对服侍他人的情感,换句话说,与他处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良善成正比。

3418、创世记26:18.在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他们所挖的水井,因非利士人在亚伯拉罕死后塞住了,以撒就回来又挖出来,仍照他父亲给它们起的名字,叫它们的名字。

“在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他们所挖的水井,以撒就回来又挖出来”表示主揭开了古人所知道的真理;“因非利士人在亚伯拉罕死后塞住了”表示那些只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宗教观念的知识之人否认这些真理;“叫它们的名字”表示它们的性质或品质;“仍照他父亲给它们起的名字”表示真理的有意义的符号或象征。

3419、“在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他们所挖的水井,以撒就回来又挖出来”表示主揭开了古人所知道的真理。这从“以撒”的代表,以及“回来又挖出来”、“水井”和“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的含义清楚可知:“以撒”是指主的神性理性,如前所述;“回来又挖出来”是指再次揭开;“水井”是指(宗教)知识或认知里面的真理,“井”是指真理(参看2702, 3096节),“水”是指(宗教)知识或认知(28, 2702, 3058节);“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是指就真理而言,以前的时间和状态,这些真理由那时他们所挖的井来表示,因而是指古人所知道的真理,“日子”表示时间和状态(参看23, 487-488, 493, 893节)。当“日子”表示状态时,“他父亲亚伯拉罕”就代表在主将人性联结于神性之前,主的神性本身(2833, 2836, 3251节);但当“日子”表示时间时,“他父亲亚伯拉罕”就表示在主将人性联结于神性之前,来自主之神性的良善和真理,因而表示古人所知道的良善和真理。

古人所知道的真理如今完全被抹除了,以至于几乎任何人都不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或与今天所教导的有什么不同。而事实上,这些真理完全不同。古人拥有主国度的属天和属灵事物、因而主自己的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或象征;那些理解它们的人被称为智者。他们也的确有智慧,因为他们能由此与灵人和天使交谈。天使的言语是属灵和属天的,故不为世人所理解;当这言语降至在属世领域的某个人时,它就以出现在圣言中的那种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或象征来表达自己;这就是为何圣言是一部神圣书卷。为了保持对应的完整性,神性只能以这种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由于古人拥有主国度的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或象征,而主的国度只有属天和属灵之爱在里面,所以古人也拥有唯独论述对神之爱和对邻之仁的教义事物,并凭这些教义事物而被称为智者。他们从这些教义事物知道主要降世,并且耶和华要在祂里面,祂要将自己里面的人性变成神性,从而拯救人类。他们从这些教义事物也知道什么是仁爱,即:仁爱就是对服侍他人却不思想任何回报的情感;还知道他们要以仁爱待之的邻舍是什么,就是全世界所有人,只是对待每个邻舍的方式是不同的。如今这些教义事物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信之教义事物;而古人却把这些信之教义事物看得相对来说一文不值。如今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教义事物被弃绝了,一方面被那些在圣言中被称为“巴比伦人和迦勒底人”的人弃绝了,另一方面被那些被称为“非利士人和埃及人”的人弃绝了。它们消失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几乎没有留下一丝痕迹。现在谁还知道仁爱就是完全忘记自我,并弃绝一切自私自利,厌恶以自我为目的的一切?谁又知道邻舍就是每个人,只是对待他的方式取决于他里面的良善的质和量?因此,良善本身就是我们的邻舍。从至高意义上说,主自己是我们的邻舍,因为祂住在良善里面,是良善的源头。凡不来自祂的良善都不是良善,无论它多么看似良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仁爱,什么是邻舍,所以不知道圣言提到的“穷人”、“困苦人”、“贫乏人”、“患病的”、“饥渴的”、“受欺压的”、“寡妇”、“孤儿”、“被掳的”、“赤身露体的”、“寄居的”、“瞎子”、“聋子”、“瘸腿的”、“有残疾的”等等,究竟是指谁。然而,古人的教义事物教导他们这些人是谁,各自属于哪类邻舍,因而属于哪类仁爱。字义上的整部圣言都是照着这些教义事物来写的;因此,凡不知道它们的人,都无法知道圣言的任何内层意义。

如以赛亚书:

不是要把你的饼掰给饥饿的人,将受苦的逃亡者带到你家中;见赤身的就遮盖他,不向自己的骨肉掩藏自己吗?这样,你的光就必突然发出如破晓,你的医治也必快快出现;你的公义必在你前面行,耶和华的荣耀必将你聚拢。(以赛亚书58:7-8)

凡强调字义的人都以为,只要他把食物送给饥饿的人,将受苦的逃亡者带到他家中,给赤身的衣服穿,就会因此进入耶和华的荣耀,或进入天堂。然而,这些只是外在行为,就连恶人也能为了自我功德而如此行。但“饥饿的人”、“受苦的”和“赤身的”表示那些在属灵上如此的人,因而表示困扰要被施以仁爱的那个邻舍的不同悲惨状态。

诗篇:

祂为受欺压的伸冤,赐食物给饥饿的;耶和华释放被囚的;耶和华开了瞎子的眼睛;耶和华扶起被压下的人;耶和华喜爱义人;耶和华保护寄居的,扶持孤儿和寡妇。(诗篇146:7-9)

此处“受欺压的”、“饥饿的”、“被囚的”、“瞎子”、“被压下的人”、“寄居的”、“孤儿和寡妇”不是指那些平常被如此称呼的人,而是指那些在属灵事物上,就是在灵魂上如此的人。而古人的教义事物则教导了这些人是谁,他们属于哪个状态和层级的邻舍,因而要向他们施以什么样的仁爱。这同样适用于旧约的其它任何地方,因为当神性降至与世人同在的属世之物,或说降至世人的属世层时,它就降至诸如构成仁爱行为的那类事物,只是每个行为都照着它的属和种而与众不同。

主也以同样的方式说话,因为祂出于神性本身说话,如在马太福音:

于是,王要向那在祂右手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外人,你们收留我;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望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马太福音25:34-36)

此处列举的行为表示仁爱的所有主要种类,以及善行的不同层级,或作为要被施以仁爱的邻舍的善人的不同层级。从至高意义上说,主是邻舍,因为祂说:

你们做在我这些弟兄最小中的一个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40)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古人所知道的真理”是什么意思。然而,这些真理被那些关心信之教义事物,却不关心仁爱生活的人,也就是那些在圣言中被称为“非利士人”的人完全抹除了。这一点由“非利士人在亚伯拉罕死后把井塞住了”来表示,如我接下来所讨论的。

3420、“因非利士人在亚伯拉罕死后塞住了”表示那些只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宗教观念的知识之人否认这些真理。这从“塞住”的含义和“非利士人”的代表清楚可知:“塞住”是指不想知道,或也可说,否认并以这种方式抹除它们(如前所述,3412节);“非利士人”是指那些只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只知道宗教概念的人(1197, 1198, 3412, 3413节)。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纯粹的宗教概念知识,就是那些只关注信之教义事物,却不想知道这些知识、认知或概念,或教义事物里面的真理之人所拥有的。凡与生活有关的,凡关注对邻之仁和对主之爱的,都构成(宗教)知识或认知,或教义事物里面的真理。由这些教义事物和知识或事实、概念构成的教义只教导这些真理。因此,凡教导别人当做什么,自己却不去做的人都不想知道真理,因为它们反对他的生活;当某种东西反对他的生活时,他也会否认它。这些就是在古教会构成整个教义的爱与仁之教义事物被抹除的原因。

3421、“叫它们的名字”表示它们的性质或品质。这从“叫名字”的含义清楚可知,“叫名字”是指性质或品质(参看144, 145, 1754, 1896, 2009, 2724, 3006, 3237节)。由于“叫名字”或名字表示性质或品质,所以就圣言的内义而言,只是“叫”(或“称”)而没有提名字,表示具有某种具体性质或品质;如以赛亚书:

雅各家啊,听这话吧,那称为以色列名下、从犹大的水中出来的。因为他们以圣城自称,又倚靠以色列的神。(以赛亚书48:1-2)

此处“以圣城自称”表示具有某种具体性质或品质。路加福音:

看哪,你要在子宫里怀孕,生一个儿子,要给祂起名叫耶稣。祂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路加福音1:31-32)

“称为至高者的儿子”表示存在,即祂的本质存在。

3422、“仍照他父亲给它们起的名字”表示真理的有意义的符号或象征。这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古时,给人、地方和事物所起的名字都具有属灵意义,或说表示某种事物(参看340, 1946, 2643节);因此,给泉和井所起的名字都是过去这些泉和井所表示的事物的有意义的符号或象征;这些事物与真理有关,如前所示(2702, 3096节)。由于名字具有属灵意义或象征意义,所以“名字”和“叫名字或称名”一般也表示要么一个真实事物,要么一个状态的性质或品质,如刚才所述(3421节)。正因如此,在圣言中,就其内义而言,名字都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民族、某个国家、某座城,而总是指某个真实事物。谁都能由此推断出,此处“井”表示属于天堂的某种事物;否则,关于井的如此多的细节在神性圣言中是不值一提的,因为知道它们没什么用处,例如:非利士人把亚伯拉罕的仆人所挖的井都塞住了;以撒又把它们挖出来,仍照它们以前的名字叫它们的名字;之后以撒的仆人在山谷中挖了一口井,牧人为这井争竞;后来挖了另一口井,他们又为这井争竞;后来又挖了一口井,他们不再为这井争竞了;再后来又挖了一口井;最后他们告诉以撒挖新井的事(创世记26:15, 18-22, 25, 32-33)。不过,现在这些井所表示的属于天堂的事物从内义清楚看出来。

3423、创世记26:19-21.以撒的仆人在山谷中挖井,在那里找到一口活水井。基拉耳的牧人与以撒的牧人争竞,说,这水是我们的。他就给那井起名叫埃色,因为他们和他相争。他们又挖了一口井,又为这井争竞;他就给这井起名叫西提拿。

“以撒的仆人在山谷中挖井,在那里找到了一口活水井”表示含有内义在里面的字义上的圣言或圣言的字义;“基拉耳的牧人与以撒的牧人争竞”表示(教义的)教导者看不见它里面的任何内义,因为内义与字义似乎对立;“说,这水是我们的”表示他们拥有真理;“他就给那井起名叫埃色,因为他们和他相争”表示出于这些原因,以及反对这些人或教导者的其它原因,还出于除此之外的其它原因而否认;“他们又挖了一口井,又为这井争竞”表示圣言是否有内义;“他就给这井起名叫西提拿”表示它们(争论)的性质或品质。

3424、“以撒的仆人在山谷中挖井,在那里找到了一口活水井”表示含有内义在里面的字义上的圣言或圣言的字义。这从“在山谷中挖井”和“活水井”的含义清楚可知:“在山谷中挖井”表示往下调查或搜寻,以找出真理所在之处,因为“挖”是指调查或搜寻,“山谷”是指下面的东西或一个更低的层级(1723, 3417节);“活水井”是指含有神性真理的圣言,因而是指含有内义在里面的字义上的圣言或圣言的字义。众所周知,圣言被称为“源泉”,尤其被称为“活水的源泉”。圣言之所以也被称为“井”,是因为相对于圣言的其它意义,字义就像一口井;还因为对属灵人来说,圣言是“井”,而不是“泉”(2702, 3096节)。由于“山谷”表示下面的东西,或也可说,更外在的东西,而泉是在山谷里找到的,字义则是圣言的更低或更外在的意义,所以它表示圣言的字义。但由于字义包含内义,也就是天上和神性的意义,所以它的水被称为“活的”;在以西结书,从新房(即新殿)门槛下流出的水也是如此:

这河所到之处,凡爬行的活物都必存活,并且必有极多的鱼,因为这些水流到那里,必得医治,凡这河所到之处,一切都必存活。(以西结书47:9)

此处“河”是指圣言,“使一切存活的水”是指包含在它里面的神性真理,“鱼”是指记忆知识或事实(40, 991节)。

主的圣言具有这种性质,它将生命赋予口渴的人,也就是渴望生命的人,它就是活水的源泉,如主在约翰福音所教导的:

耶稣对雅各井旁的撒玛利亚的妇人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请给我喝的是谁,你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给了你活水。人若喝我所赐他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他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水泉,直涌到永生。(约翰福音4:10, 14)

圣言之所以是活的,因此能赋予生命,是因为它在至高意义上论述的主题是主,在至内在意义上论述的主题是祂的国度,主在该国度中就是全部。既然如此,那么圣言所包含,并流入那些虔诚阅读圣言的人之心智的,正是生命本身。这就是为何主指着来自祂自己的圣言宣称,祂自己就是“直涌到永生的水泉”(也可参看2702节)。

主的圣言除了被称为“泉”外,还被称为“井”,这一点清楚可见于摩西五经:

以色列人唱了这首歌:井啊,涌上来吧!回答它!这井是首领所挖的,是民中的尊贵人按立法者的吩咐用杖所挖的。(民数记21:17-18)

这些话是在“比珥地”,也就是“井之地”说的。“井”在此表示古教会的圣言,这一点从前面(2897节)关于圣言所说的话明显看出来。“首领”表示作为源头的首要真理,或说构成它的主要真理;“首领”表示首要真理或主要真理(参看1482, 2089节);“民中的尊贵人”是指更低级的真理,就是诸如包含在字义中的那类真理(1259, 1260, 2928, 3295节);“立法者”显然是指主,“杖”是指这些真理所拥有的能力。

3425、“基拉耳的牧人与以撒的牧人争竞”表示(教义的)教导者看不见它里面的任何内义,因为内义与字义似乎对立。这从“争竞”、“牧人”和“基拉耳”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述的主题是圣言的内义时,“争竞”是指否认这种事物的存在,声称他们无法看见它;“牧人”是指(教义的)教导者(343节);“基拉耳”是指信(1209, 2504, 3365, 3384节)。因此,“基拉耳山谷的牧人”表示那些只承认圣言字义的人。他们之所以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就是任何内层意义,是因为这两者,即内义和字义,看似对立。然而,它们看似对立并不能证明它们就真地对立,因为它们彼此完全对应。它们之所以看似对立,是因为那些只看见圣言字义的人本身就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

这种情形类似一个处于对立状态的人,也就是一个其外在人或属世人与内在人或属灵人完全不一致的人。这种人发现属于内在人或属灵人的事物好像与他自己作对;而事实上,是他自己在其外在人或属世人方面处于一种对立状态。如果他没有处于这种状态,相反他的外在人或属世人顺服内在人或属灵人,那么这两者就会完全对应。例如:一个处于对立状态的人以为,为了获得永生,他必须放弃财富、一切肉体的感官享受和世俗的满足,从而放弃生活的快乐;因为他以为这一切事物都与属灵的生活对立。而事实上,它们本身与属灵的生活并不对立,而是与它相对应,因为它们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说,它们存在,是为了使内在人或属灵人可以喜欢用它们来实行仁之良善,还可以满足地生活在一个健康的身体中。唯独目的使内在人和外在人要么彼此对立,要么彼此对应。当此处所说的财富、享受和快乐成为目的时,它们就对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属于内在人的属灵和属天事物被人鄙视和嘲笑,甚至弃绝。但当这类事物没有成为目的,而是成为达到更高目的,也就是那些属于死后生活,因而属于天国和主自己的事物的手段时,它们就对应。在这种情况下,在此人看来,与刚才所提到的那些事物相比,肉体和世俗事物几乎什么都不是;并且当他思想它们时,只把它们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由此明显可知,看似对立的事物本身并不对立;它们之所以看似对立,是因为人们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那些没有处于对立状态的人,和那些处于对立状态的人一样行事、说话、寻求财富、追求快乐,以至于从外表上看,他们几乎没什么区别。原因在于,唯独他们的目的,或也可说,他们的爱将他们区分开来,因为爱就是目的。尽管从外表,也就是他们的身体来看,他们很相像;然而,从内在,也就是他们的灵来看,他们完全不同。一个处于对应,也就是外在人与内在人相对应之人的灵又亮又美,就像以可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天堂之爱。而一个处于对立状态,也就是外在人与内在人相对立之人的灵又黑又丑(无论他外表看上去与其他人多么相似),就像以可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对自我和世界的爱,也就是对他人的蔑视和仇恨。

圣言中的大量事物都是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字义中的事物与内义中的事物看似对立。然而,它们决不对立,而是彼此完全对应。例如:圣言经常说,耶和华或主生气、发怒、毁灭或荒废,并将人投入地狱;而事实上,祂从不生气,更不将任何人投入地狱。前者属于字义,而后者属于内义。它们看似对立,仅仅因为人类处于对立状态。同样,在天上的天使看来,主就像一轮太阳,因而就像春天的温暖和黎明的曙光;但在地狱里的人看来,祂就像一片漆黑,因而就像冬天的寒冷和午夜的黑暗。所以天使以爱和仁来看待祂,而地狱里的人以仇恨和敌意来看待祂。因此,对后者来说,祂正如字义所说的,生气、发怒、毁灭或荒废,并将人投入地狱;而对前者来说,祂正如内义所说的,从不生气、发怒,更不毁灭或荒废,并将人投入地狱。

因此,当圣言论述的主题是与神性相反的事物时,它们照着表象被呈现出来是不可避免的。此外,恶人将神性转变为以这种方式作工的魔鬼的东西,或说恶人将神的工作转变为魔鬼的工作,以至于神性在他们身上产生的效果如同魔鬼一般。因此,他们越接近神性,就越将自己投入地狱的折磨。在主祷文中,主说“不叫我们遇见试探”,这句话也是这种情况。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祂把我们引入试探;但内义是,祂从不将任何人引入试探,这是众所周知的(参看1875节)。这同样适用于属于圣言字义的其余事物。

3426、“说,这水是我们的”表示他们拥有真理,或真理是他们的。这从“水”的含义清楚可知,“水”是指知识、认知,或宗教概念,也指真理(28, 680, 739, 2702, 3058节)。

3427、“他就给那井起名叫埃色,因为他们和他相争”表示出于这些原因,以及反对这些人或教导者的其它原因,还出于除此之外的其它原因而否认。这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古时所起的名字都表示真实事物或状态(3422节)。名字能使他们回想起关于这个事物或状态的许多细节,尤其想起它的性质或品质。此处的井因基拉耳的牧人和以撒的牧人争竞而得其名。“争竞”或争论也表示否认(参看3425节)。这就是“埃色”这个名字的来源;在原文,“埃色”表示“争竞”或争论,源自一个表示欺压和伤害的关联词。由于“井”在此表示含有内义的字义上的圣言或圣言的字义,所以“埃色”或“争竞”表示对圣言内义的否认。这个词还包含否认的原因;显然,这些原因就是刚才所描述的那些事(3425节),即:字义和灵义看似对立,以及除此之外的其它考虑。

至于圣言的内义,情况是这样:那些只拥有知识或认知的记忆知识,或只知道宗教概念,被称为“非利士人”的人,和那些只局限于信之教义事物,被称为“基拉耳山谷的牧人”,却没有对邻之仁的人,不可避免地否认圣言拥有内义。主要原因是:他们从心里不承认主,尽管他们嘴上宣扬祂。他们从心里也不爱邻舍,尽管他们宣称对邻舍的爱。凡从心里不承认主,并且从心里不爱邻舍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否认圣言的内义,因为圣言在内义上只论述对主和邻舍的爱;因此主说,律法和先知,也就是整部圣言,都系于这两条诫命(马太福音22:37-40)。我还被允许观察他们在来世的同类,从中看到这些人多么否认圣言的内义。仅仅当着他们的面提到圣言拥有没有显现在字义中的内义,这内义论述了对主和邻舍的爱,你就从他们那里不仅感觉到否认,还感觉到厌恶,甚至恶心。这是否认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完全颠倒了圣言,将在下的置于上,或将底部的东西放在顶部,也就是说,将在后的置于前,或将末后的东西放在首位,因为他们将信立为教会的本质或关键性因素,将爱主和爱邻的行为视为信的果子。而事实上,如果对主之爱好比伊甸园的生命树,那么仁及其行为就是这树的果子,而信及其一切事物只是叶子。因此,当人们如此颠倒圣言,以至于不从树上,却从叶子上摘果子时,他们否认圣言的内义,只承认它的字义就不足为怪了。因为众所周知,字义能支持任何信条,包括最异端的那种。

此外,那些只关注信之教义事物,却不关注生活良善的人,不可避免地形成虚假的说服,或说服性信仰,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基于先入为主的原则(无论真假)的信仰,或说是一种基于假设(无论真假)的信仰。因此,他们比其他人更愚蠢。因为人越被虚假说服,或越坚守说服性信仰,就越愚蠢;相反,人越关注生活的良善,也就是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就越有聪明,也就是说,越有对主的信。因此,前者对圣言的内义必然持否定态度,而后者则必然持肯定态度。因为那些只知道教义事物,却没有生活良善之人的内层是关闭的,因此真理之光不能从主流入他们,使他们感觉到内义的存在;而那些爱主之人的内层是打开的,因此真理之光能从主流入,并触动他们的心智,使他们感知到内义的存在。

这也解释了为何这些人不以阅读圣言为乐,除非他们由此获得地位和财富,以及由此而来的名声,而为了这些的快乐是爱自己和爱世界的快乐。事实上,他们若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物质利益,就会完全弃绝圣言。像这样的人在听到圣言的内义时,不仅从心里否认它,还否认字义本身,无论他们多么坚定地以为他们相信字义。因为凡以爱自己和爱世界的快乐为目的的人,都从心里完全抛弃了属于永生的一切,只出于他的属世和肉体人谈论他为了自己和自己人,而不是为了主及其国度而称之为真理的那类事。这些因素和其它许多考虑使得那些被称为“基拉耳山谷的牧人”和“非利士人”的人否认圣言的内义。

3428、“他们又挖了一口井,又为这井争竞”表示圣言是否有内义。这从“又一口井”和“争竞”(参看3419, 3422, 3424, 3425节)的含义,因而从整个思路清楚可知。对那些否认某个事物存在的人,如那些否认圣言内义存在的人来说,再次的争竞或争论必然涉及该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当今绝大多数争论到此为止。但只要人依旧争论一个事物是否存在,是这样还是那样,他们就决不能向智慧迈进。因为他们所争论的事物本身包含无数事物或方面,只要不承认该事物的存在,他们就决不能看到这些事物或方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直不知道属于它的一切,或说它的每一个方面。

现代的学问几乎没有超越这些问题的界限,即争论一个事物是否存在,是这样还是那样;结果,这就阻碍了人们对真理的明智理解,或说等到理解真理时,现代学者就站在锁着的门外。例如,凡只争论圣言的内义是否存在的人,都决不能看到内义所包含的数不胜数,甚至无限的细节。又或者,凡争论仁爱在教会是否重要,或构成仁爱的一切事物是否都是信的一切事物的人,都不能知道存在于仁爱里面的数不胜数,甚至无限的事物。事实上,这种人依旧全然不知仁爱是什么。

这同样适用于死后的生活、死人复活、最后的审判、天堂和地狱:那些只争论这些事是否存在的人,依旧站在智慧的大门之外,就像那些只敲智慧宏伟的宫殿,甚至不能往里窥看的人。说来奇怪,那些如此行事的人却以为自己比谁都更有智慧,以为他们越能争论一个事物是否存在,尤其证明它不是这样那样,就越有智慧。然而,处于良善并被他们鄙视的简单人却能在一瞬间感知到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它的性质,无需任何争论,更不需要学术辩论。这些简单人拥有对真理的一种常识性感知,而前者却熄灭了这种常识性感知,因为他们想先讨论一个事物是否存在。当主说,这些事向智慧和聪明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马太福音11:25;路加福音10:21)时,祂就是指着前者和后者这两组人说的。

3429、“他就给这井起名叫西提拿”表示它们(争论)的性质或品质。这从“起名”和“西提拿”的含义清楚可知:“起名”表示性质或品质(144, 145, 1754, 1896, 2009, 2724, 3006, 3421节);“西提拿”在原文是指“敌对”,这是否认的进一步的层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