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第4卷)》第24章 创世记24章内义(2)

《属天的奥秘(第4卷)》第24章 创世记24章内义(2)

3025、“我住在他们中间的”表示那围绕的母亲方面的人身或人性中不一致的事物。这从“住在中间”的含义清楚可知:“住在中间”,在此即住在迦南人中间,是指周围或围绕的事物;这些事物与真理不一致,这从前面关于“迦南人的女儿”的含义的阐述明显看出来。这些就是主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事物;后来,当祂将其人身或人性变成神性时,便将这些事物逐出去了,这从前面关于这个主题的阐述和说明清楚看出来(参看1414, 1444, 1573, 2159, 2574, 2649节)。

3026、“你要往我的地,我的出生地去”表示往主为自己所获得的神性属天和属灵事物去。这从“地”和“出生地” 的含义清楚可知:“地”是指爱的属天元素,或属天之爱(参看1413, 1607节);“出生地”是指爱的属灵元素,或属灵之爱(参看1145, 1255节)。此处由于论述的主题是主,所以它们表示神性属天和属灵事物;祂凭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获得这些事物(参看1813, 1921, 2025, 2026, 2083, 2500节)。

3027、“为我的儿子以撒娶一个女子”表示能与属于理性层的对良善的情感结合的对真理的情感由此而来,或说祂将在那里找到这种情感,这从前面的阐述(3024节)清楚可知。

3028、创世记24:5-6.仆人对他说,倘若那女人不肯跟我到此地来,我必须将你的儿子带回你原出之地吗?亚伯拉罕对他说,你要谨慎,不要带我的儿子回那里去。

“仆人对他说”表示主对属世人的感知;“倘若那女人不肯跟我到此地来”表示属世人怀疑那情感是否可以分离;“我必须将你的儿子带回你原出之地吗”表示它是否仍然可以与理性的神性良善结合;“亚伯拉罕对他说”表示主从祂的神性所获得的感知;“你要谨慎,不要带我的儿子回那里去”表示它决不能形成联结。

3029、“仆人对他说”表示主对属世人的感知。这从“说”和“仆人”的含义清楚可知:“说”是指感知(参看1791, 1815, 1819, 1822, 1898, 1919, 2080, 2506, 2515, 2552节);“仆人”在此是指属世人(参看3019, 3020节)。理性本身能感知到发生在属世人中的一切,以及属世人是什么样,因为在人里面,从更高事物能感知到更低事物(参看2654节)。这就是为何“仆人对他说”表示主对属世人的感知。

3030、“倘若那女人不肯跟我到此地来”表示属世人怀疑那情感是否可以分离。这从“女人”和“跟”或“跟我到此地”的含义清楚可知:“女人”是指真理,在此是指来自主的属世人的真理,这真理要与理性的神性良善结合;由于一切结合都通过情感实现,如前所述(3024节),所以“女人”表示对这真理的情感。“跟”或“跟我到此地”是指与属世人分离,并与理性人结合,因为“地”在此和前面(3026节)一样,是指属于理性的爱之良善。从经上说“倘若她不肯”可以看出,怀疑是存在的。

从前面的讨论清楚看出,这些话和接下来直到24:8及之后的那些话包含什么。为更好地理解这些事,我们可以多说几句。真正的理性从良善存在,从真理显现。良善沿着一条内在途径流入,但真理沿着一条外在途径流入。良善以这种方式在理性中与真理结合,并使得理性成为理性。除非良善在那里与真理结合,否则理性不是理性,尽管它由于人的推理能力而看似理性(1944节)。这就是理性在人里面形成的通常途径。

主和其他人一样出生,并且愿意和其他人一样接受教导,所以也愿意以同样的方式使祂的理性变成神性;换句话说,通过从神性经由内在途径而来的流注使理性中的良善变成神性,通过经由外在途径而来的流注使理性中的真理变成神性。因此,理性在良善方面被如此形成:它处于预备接受真理的状态。这种形成由本章开头的那句话来表示,即:“亚伯拉罕已经老迈,到了日子;耶和华在一切事上都赐福给他”,这句话表示当达到这种状态,即主的人身或人性要变成神性,一切事物都被主按神性秩序重新排列时(参看3016,3017节)。接下来要考虑的是,真理要与理性的良善结合;并且如前所述,这种结合以通常的方式,也就是通过从属世人中被召唤出来的记忆知识或事实和认知,或说世俗和宗教知识来实现。

经由内在途径形成的理性的良善本身就是土地本身,而真理则是将要播种在这土地里的种子。真正的理性从不以其它任何方式出生。为了理性能以同样的方式在主里面形成,并凭祂自己的能力变成神性,主来到世间,愿意像其他人那样出生。否则,祂根本不用出生就能披上一个人身,正如古时祂向人们显现时经常所行的那样。

这些就是本章所包含的事,即:真理如何从属世人中被召唤出来,要与理性的良善结合;由于那里的良善是神性,所以那里的真理也要变成神性。对世人,尤其对一个不知道理性心智是不同于属世心智的某种事物,因而不知道理性是通过知识或认知逐渐形成的世人来说,这一切是极其模糊的,以致他理解不了。但对那些对理性人和属世人有所了解,并拥有某种光照的人来说,这些观念是很容易理解的。天使则如同在大白天那样清楚地看到它们。

为获得对它们的某种概念,可参看前面的讨论和论证,即:真理方面的理性,或理性中的真理是通过进入记忆知识和认知,或说进入世俗和宗教知识的流注形成的(1495, 1563, 1900, 1964节);它不是从这两种知识,即世俗和宗教知识,或知识和认知出生的,而是从对它们的情感出生的(1895, 1900节);这两种知识只是良善的器皿(1469, 1496节);空洞的记忆知识或事实必须被摧毁(1489, 1492, 1499, 1500节);在理性中,对良善的情感如同对真理的情感里面的灵魂(2072节);什么是对理性真理的情感,什么是对纯记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的情感(2503节);外在人通过知识或认知与内在人结合,也就是说,当知识或认知被植入爱与仁的属天事物时,理性人便与属世人结合(1450, 1451, 1453, 1616节)。

3031、“我必须将你的儿子带回你原出之地吗”表示它是否仍然可以与理性的神性良善结合,这从前面关于亚伯拉罕和他所出之地的阐述(参看1353, 1356, 1992, 2559节)清楚可知。由此明显可知,亚伯兰所来自的地是叙利亚或亚兰,由希伯所建立的名为希伯来教会的第二个古教会就在那里(1238, 1241, 1327, 1343节)。不过,大约在亚伯兰的时代,该教会也远离了真理,一些家庭甚至远离到这种地步:他们完全不知道耶和华,而是拜别神。这就是此处所指的“地”;关于这“地”,仆人问亚伯拉罕他是不是要将他儿子带回他原出之地。这就是为何“地”在此表示与真理不一致的情感。由于这就是“地”的含义,所以把他儿子带到那里,或也可说,在那里给他娶一个女子,并与她留在那里,就表示将一种与真理不一致的情感与理性的神性良善结合起来。但正如接下来亚伯拉罕在他的回答中所声称的,这是不可能的。

3032、“亚伯拉罕对他说”表示主从祂的神性所获得的感知。这从“说”的含义和“亚伯拉罕”的代表清楚可知:“说”是指感知(参看3029节);“亚伯拉罕”是指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或说神性人身或人性方面的主,该感知便由此而来。

3033、“你要谨慎,不要带我的儿子回那里去”表示它决不能形成联结。这从刚才的阐述(3031节)清楚可知,那里解释了将亚伯拉罕的儿子带回他原出之地表示什么。与真理不一致的情感不能与理性的良善结合,这一点从前面(参看2173, 2507, 2727-2759节)关于良善与真理的结合,或也可说,关于天上婚姻的论述明显看出来。因此,古人在对良善的情感与对真理的情感之间建立了一种婚姻(参看1904节);而且,虚假决不能与良善结合,真理决不能与邪恶结合,因为它们的性质是完全对立的(2388, 2429, 2531节);良善被注入真理的知识或认知,这些知识或认知是接受它的器皿;结合就是以这种方式实现的(1469, 1496, 1832, 1900, 1950, 2063, 2189, 2261, 2269, 2428, 2434, 2697节)。

我得到机会生动地感觉到,虚假不可能与良善结合,真理也不可能与邪恶结合;虚假只能与邪恶结合,真理只能与良善结合。我发觉情况如下:如果一个人拥有对良善的情感,也就是发自内心意愿良善,那么每当他思想他该意愿并做什么时,他对良善的意愿便流入他的思维,在那里使自己适合并嵌入存在于那里的知识或认知,如同嵌入接受它的器皿。他对良善的意愿通过这种结合迫使他如此思考、意愿和行动。这就像是把良善嫁接到真理上,确切地说,嫁接到真理的知识或认知上。

但对一个没有对良善的情感,只有对邪恶的情感,也就是意愿邪恶的人来说,情况就不同了;他会认为凡对他个人有利,能使他变得伟大或重要、富有,从而拥有自己的地位和财富的一切,都是良善;这就是他的目的。每当这人思想他该意愿并做什么时,他的意愿以同样的方式流入他的思维,在那里激活类似真理的知识或认知,从而迫使他思考、意愿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以错误的方式使用知识或认知,以为他从圣言的字义,或其它知识或研究领域所吸收的一些大体观念能随心所欲地来解释。邪恶就是以这种方式与虚假苟合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于那里的真理完全丧失了真理的一切本质。

在来世,像这样的人比其他人更愚蠢,无论他们在世时似乎比别人多么见多识广。他们越深信他们拥有真理,就越给其他人带来幽暗。这些灵人曾在我周围逗留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对源于真理的良善的情感却不容易影响他们,或说他们对这种情感不敏感,无论他们回想起多少他们活在肉身时所知道的真理,因为邪恶与他们同住,真理无法与这邪恶结合。这些灵人也不能与善灵交往;相反,但凡有任何属世良善与他们同住,他们都会经历荒废,直到他们根本不知道任何真理为止。这时,一点真理就被引入剩下的良善,只要剩下的那极少量的良善能接受它。然而,那些拥有发自内心的对良善的情感之人则能照着与他们同在的良善的量和质接受一切真理。

3034、创世记24:7.耶和华天上的神,曾带领我离开我的父家和出生地,对我说话,向我起誓说,我要将这地赐给你的种,祂必差遣使者在你面前,你就可以从那里为我儿子娶一个女子。

“耶和华天上的神”表示主的神性本身;“曾带领我离开我的父家和出生地”表示主凭神性本身摆脱了从母亲那里所获得的邪恶和虚假;“对我说话,向我起誓说”表示祂的神性意愿和理解力来自神性本身;“我要将这地赐给你的种”表示属于主的人身或人性的神性真理;“祂必差遣使者在你面前”表示圣治;“你就可以从那里为我儿子娶一个女子”表示对真理的情感的确来自那里,但却来自一个新的源头。

3035、“耶和华天上的神”表示主的神性本身。这从前面的阐述(3023节)清楚可知,即“耶和华天上的神”是指主的神性本身,“耶和华”这个名经常出现在旧约圣言中,只表示主。因为旧约里的每一个细节在内义上都论述主,教会的每一个宗教仪式都代表祂(参看1736, 2921节)。此外,属于属天教会的上古之人将耶和华仅仅理解为主(1343节)。在字义的此处和别处,表面上看,好像“耶和华”是指更高的某个其他人;但字义是这样:它将内义呈现为一体的事物作为单独的实体来阐述。原因在于,需要从字义接受教导的世人若不先拥有数个的概念,就不能拥有一个的概念。因为对人来说,一个整体是从数个部分中形成的,或也可说,同时存在的事物是从连续事物中形成的。主有许多不同事物在里面,它们都是耶和华。这就是为何字义视这些事物为单独的实体,而天堂绝不这样做。天堂以一种简单的观念承认一位神,并且只承认主。

3036、“曾带领我离开我的父家和出生地”表示主凭神性本身摆脱了从母亲那里所获得的邪恶和虚假。这从此处“父家和出生地”的含义清楚可知,“父家和出生地”是指从母亲那里获得或继承来的东西,这是主与之争战,并将其逐出的邪恶和虚假的源头,祂在如此行的过程中凭自己的能力使祂的人身或人性变成神性。关于亚伯兰所来自的家和地,请参看前面的阐述(3031节)。关于主从耶和华那里继承的神性和祂从母亲那里继承的邪恶,可参看1414,1444节;祂与从母亲那里继承的邪恶争战,但从没有实际犯下自己的任何邪恶(1444, 1573节);主脱去从母亲那里继承的一切,直到最后不是她的儿子(2159, 2574, 2649节)。从母亲那里继承的东西就是“父家和出生地”在内义上所表示的。“父家”表示从母亲那里继承的邪恶,“出生地”表示从母亲那里继承的虚假,因为哪里有邪恶,哪里就有虚假,两者彼此结合在一起。主凭自己的能力逐出它们(1616, 1813, 1921, 2025, 2026, 2083, 2523节)。

3037、“对我说话,向我起誓说”表示祂的神性意愿和理解力来自神性本身。这从“说话”和“起誓”的含义清楚可知:“说话”是指感知(参看3029)和意愿(参看2626节);“起誓”是指来自神性的确认,并论及属于理解力的真理(2842节)。当经上论到耶和华说,“祂说话”(speak)时,内义上的意思是祂意愿,因为凡耶和华所说的话,祂也意愿;但当经上论到耶和华说,“祂起誓”时,内义上的意思是祂理解一件事是真的。因此,当论及耶和华时,“起誓”表示理解,这也可从所引用的圣言经文(2842节)看出来。

3038、“我要将这地赐给你的种”表示属于主的人身或人性的神性真理。这从“种”和“这地”的含义清楚可知:“种”是指仁之信,以及那些处于仁之信的人(参看1025, 1447, 1610, 2848节),因为一切信之良善和真理都来自主,“种”在至高意义上表示神性真理本身。“这地”,即迦南,是指天堂,或主的国度(参看1413, 1437, 1607节);它是指天堂,或主的国度,故是指“迦南地”在至高意义上所表示的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本身。因为神性本身若不通过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就无法流入天堂;主在马太福音也清楚揭示了这一点: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马太福音11:27)

约翰福音: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约翰福音1:18)

“子”是指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人若以为在天堂,他们敬拜除主以外的任何其他父,就大错特错了。

3039、“祂必差遣使者在你面前”表示圣治。这从圣言中“使者”的含义清楚可知:“使者(或天使)”是指主,从整个思路明显看出是指主的哪个方面(参看1925节);显然,在此是指圣治。在圣言中,“使者(或天使)”表示主,因为凡在使者或天使的指示下藉着先知和其他人所说的一切话都来自主,也就是属于主自己。天上的天使还承认并感知到,良善和真理丝毫不来自他们自己,而是来自主;事实上,他们的这种承认和感知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厌恶暗示任何其它观念的一切。这解释了为何“使者(或天使)”,也就是良善的天使表示主;不过,从整个思路明显看出表示主的哪个方面。

3040、“你就可以从那里为我儿子娶一个女子”表示对真理的情感的确来自那里,但却来自一个新的源头。这从“女子”的含义清楚可知,“女子”是指对真理的情感,如前所述(3024节)。因为本章所论述的“利百加”代表要与理性的神性良善,也就是“以撒”结合的神性真理。对真理的情感就来自那里,也就是说,来自“父家和出生地”所表示的事物,但却来自一个新的源头,这一点还无法得到充分解释,但下文对此有大量论述。我在此简单解释一下:在属世人中,对真理的一切情感都通过从出于理性的对良善的情感而来的流注,也就是通过来自神性的理性产生。通过该流注在属世人中产生的对真理的情感,起初不是对纯正真理的情感,因为纯正真理是逐步到来的,也逐步取代以前那些本身不是真理,仅仅是通向纯正真理的方法的事物。这段简要的解释表明“对真理的情感的确来自那里,但却来自一个新的源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041、创世记24:8-9.倘若那女人不肯跟你来,我叫你起的誓就与你无干了;只是不可带我的儿子回那里去。仆人就把手放在他主人亚伯拉罕的大腿底下,为这话向他起誓。

“倘若那女人不肯跟你来”在此和前面一样,表示如果对真理的情感不分离;“我叫你起的誓就与你无干了”表示属于属世人的自由;“只是不可带我的儿子回那里去”在此和前面一样,表示不会由此产生结合;“仆人就把手放在他主人亚伯拉罕的大腿底下”在此和前面一样,表示属世人照着它的能力对婚姻之爱的良善所承担的义务;“为这话向他起誓”表示一种神圣义务。

3042、“倘若那女人不肯跟你来”在此和前面一样,表示如果对真理的情感不分离。这从“女人”和“跟你来”或“跟你到此地”的含义清楚可知:“女人”是指对真理的情感;“跟你来”或“跟你到此地”是指与属世层分离,并与理性层结合,如前所示(3030节),那里有同样的话。

3043、“我叫你起的誓就与你无干了”表示属于属世人的自由。这从“仆人”和“倘若那女人不肯跟来,就无干了”的含义清楚可知:“仆人”是指属世人(3019节),亚伯拉罕的话是对他说的;“倘若那女人不肯跟来,就与你无干了”在最近似或最直接相关的意义上是指如果对真理的情感不分离,他就没有任何义务了。显然,这些话暗指属于属世人的自由,因为此处所论述的对真理的情感,以及它的分离在内义上都归于属世人。这些话在历史意义上的确还有其它含义,但在内义上的含义就是这样。

至于人的自由,可参看前面的阐述和说明(892, 905, 1937, 1947, 2744, 2870-2893节),因为这些章节表明自由是什么情况。自由归于属世人,不怎么归于理性人,因为良善在来自主的天上自由中通过理性人流入属世人。属世人才是这良善的接受者;为使它能接受这良善,并因此与通过理性人流入的天上自由结合,属世人被留在自由中。因为自由属于爱或情感。属世人若不从所流入的对良善的情感中接受对真理的情感,就决不能与理性人结合。这就是人的情况,主通过自由改造人(参看1937, 1947, 2876-2878, 2881节)。

就主而言,当主将其理性中的真理变成神性,也就是将神性真理附在理性的神性良善上时,祂同样使属世人留在自由中,因为祂愿意以通常的方式将祂的人身或人性变成神性。通常的方式就是当人正在被改造和重生时发生在他身上的方式。因此,人的改造和重生本身就是(主荣耀的)一种形像。一个人也通过改造和重生变成一个新人,并因此被称为新生者和新造者。他越被改造,似乎就越拥有神性在里面。但不同之处在于,主凭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变成神性,而人凭自己的能力做不了任何事,哪怕最小的事,只能靠主。之所以说“似乎拥有神性”,是因为人只是生命的接受者,而主在两个本质上(即神性本质和人身或人性本质)都是生命本身(参看1954, 2021, 2658, 2706, 3001节)。

3044、“只是不可带我的儿子回那里去”表示不会由此产生结合。这从前面的阐述(3031, 3033节)清楚可知,那里有同样的话。

3045、“仆人就把手放在他主人亚伯拉罕的大腿底下”表示属世人照着它的能力对婚姻之爱的良善所承担的义务。这从前面的阐述(3021节)清楚可知,那里也有同样的话。

3046、“为这话向他起誓”表示一种神圣义务。这从“起誓”的含义清楚可知,“起誓”是指义务,事实上是指最神圣的义务,因为仆人指着耶和华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起誓(参看3023节)。因此,它表示一个誓言,因为一个誓言无非是一个义务。

3047、创世记24:10.那仆人从他主人的骆驼里取了十匹骆驼就离开了,他主人的各样美物都在他手里;他就起身往亚兰-纳哈拉姆(Aram-naharaim)去,到了拿鹤的城。

“那仆人从他主人的骆驼里取了十匹骆驼就离开了”表示属世人中的总体神性记忆知识或事实;“他主人的各样美物都在他手里”表示与存在于属世人中的这些知识或事实有关的良善和真理;“他就起身”表示提升;“往亚兰-纳哈拉姆去”表示由此产生的真理的知识或认知;“到了拿鹤的城”表示相关的教义事物。

3048、“那仆人从他主人的骆驼里取了十匹骆驼就离开了”表示属世人中的总体神性记忆知识或事实。这从“仆人”、“十”和“骆驼”的含义清楚可知:此处“仆人”是指属世人(参看3019, 3020节);“十”是指余剩,余剩就是主储存在人里面的良善和真理(参看468, 530, 560, 561, 660, 661, 1050, 1906, 2284节);当论及主时,“十”或余剩是指主为自己所获得的神性事物(1738, 1906节);“骆驼”是指总体的记忆知识或事实,由于这些知识或事实是神性,或是主所获得的,所以经上说它们有“十匹”,然后说它们是“从他主人的骆驼里取的骆驼”。他“离开了”表示通过这些知识或事实所实现的引入,这也是本章的主题。

这一章论述的主题是真理与良善在主的神性理性里面结合的过程;首先是引入的过程(3012-3013节),其性质也有一系列的描述。本节则描述了主如何把属世人中那些来自祂自己,也就是为神性的事物,与来自母亲的事物分离。来自祂自己,或为神性的事物就是用来实现引入的事物;它们在此由“从他主人的骆驼里所取的十匹骆驼”来表示。这解释了为何接下来的几节经文大量提到“骆驼”,如他便叫骆驼跪在城外(24:11);利百加也给骆驼喝(24:14, 19-20);它们被牵进家里,干草和饲料也给了它们(24:31-32);而且利百加和她的少女们骑上骆驼(24:61);以撒看见骆驼来了;利百加看见以撒,就从骆驼上下来(24:63-64)。经上多次提到骆驼是由于内义,它们在内义上表示属世人中的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要被引入理性里面对良善的情感中的对真理的情感便来自这些知识或事实;这种引入以通常的方式实现,如前所示(3030, 3043节)。因为没有记忆知识或事实和认知,或说世俗和宗教知识,真理方面的理性决不能生出并得到完善,或说真理永远无法在理性中生出或发展。

“骆驼”表示总体的记忆知识,这一点从圣言中提到它们的其它经文明显看出来,如以赛亚书:

论南方牲畜的预言,在艰难困苦之地;有来自那里的少壮狮子和老狮子,并蝮蛇和会飞的火蛇;它们把财物驮在驴驹的脊背上,将宝物驮在骆驼的肉鞍上,往那不利于它们的民那里去;埃及的帮助必徒然无益。(以赛亚书30:6-7)

“南方牲畜”表示那些拥有宗教知识之光,或知识本身,却过着邪恶生活的人;“把财物驮在驴驹的脊背上”表示属于其理性心智的知识或认知,“驴驹”是指理性真理(参看2781节);“将宝物驮在骆驼的肉鞍上”表示属于其属世心智的知识或认知,“骆驼的肉鞍”是指属世之物;“骆驼”本身表示属世层的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而“宝物”是指他们视为宝贵的知识或认知;“埃及的帮助必徒然无益”表示记忆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无用的,“埃及”是指记忆知识(参看1164-1165, 1186, 1462, 2588e节)。显然,“骆驼”在此不是指骆驼,因为经上说“少壮狮子和老狮子将宝物驮在骆驼的肉鞍上”。谁都能看出,这段描述表示教会的某些奥秘。

又:

论海之旷野的预言。主如此说,你去设立守望者,让他报告他所看见的。他看见一辆战车,一对对的马兵,一辆驴车、一辆骆驼车,就仔细听。他就回答说,巴比伦倾倒了,倾倒了!(以赛亚书21:1, 6-7, 9)

“海之旷野”在此表示无用的记忆知识或事实的空洞;“一辆驴车”表示大量具体的记忆知识或事实;“一辆骆驼车”表示存在于属世人中的大量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巴比伦”所表示的那些人的空洞推理以这种方式来描述。

又:

你的心就宽畅,因为大海的丰盛必转来归你,列族的财富也必来归你。成群的骆驼并米甸和以法的独峰驼必遮蔽你。来自示巴的众人都必来到,要奉上黄金乳香,又要宣扬耶和华的赞美。(以赛亚书60:5-6)

这论及主及其属世人里面的神性属天和属灵事物。“大海的丰盛”表示属世真理的大量供应;“列族的财富”表示属世良善的大量供应;“成群的骆驼”表示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的大量供应;“黄金乳香”表示良善和真理,也就是“耶和华的赞美”;“来自示巴”是指来自爱与信的属天事物(参看113, 117, 1171节)。示巴女王到耶路撒冷来见所罗门,带着大量财富,又有骆驼驮着香料、许多金子、宝石(列王纪上10:1-2),就代表来到主这里的智慧和聪明,“所罗门”在内义上表示主。“驮着香料、金子、宝石的骆驼”是指属世人中的智慧和聪明的元素。

耶利米书:

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所攻打的阿拉伯和夏琐的诸国:你起来上基达去,使东方之子荒废。他们必夺去他们的帐棚、幔子和一切器皿,并骆驼。他们的骆驼必成为掠物,我必将它们分散四风。(耶利米书49:28-29, 32)

此处“阿拉伯和夏琐的诸国”在反面意义上表示那些拥有属天和属灵事物的知识或认知,却只是利用它们来使自己在自己和世人眼里被视为智慧和聪明的人;“从他们那里被夺去成为掠物,并被分散四风的骆驼”表示那些人的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以及他们的良善和真理的知识或认知,这些知识在肉身生活期间就开始因他们相信相反的东西而从他们那里被夺去,在来世则完全被夺去。

撒迦利亚书:

耶和华用灾殃攻击那与耶路撒冷争战的众民;那临到马匹、骡子、骆驼、驴和一切牲畜的灾殃也必是这样。(撒迦利亚书14:12, 15)

此处“马匹、骡子、骆驼、驴的灾殃”表示剥夺按这个次序从理性事物或概念到属世事物或形像一个接一个到来的理解能力(关于“马”的含义,参看2761, 2762节;关于“骡子”的含义,参看2781节;关于“驴”的含义,参看2781节)。“骆驼”表示属世人中的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埃及境内临到田间牲畜、马、驴、骆驼、牛群和羊群的瘟疫(出埃及记9:2-3)所表相同。

从这些经文明显可知,就圣言的内义而言,“骆驼”表示属世人的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是指那些包含许多具体知识在里面的知识,这些具体知识反过来又包含许多细节;它们合在一起形成属世人的理解力部分。

3049、“他主人的各样美物都在他手里”表示与存在于属世人中的这些知识或事实有关的良善和真理。这从“他主人的各样美物”和“手”的含义清楚可知:“他主人的各样美物”是指良善和真理,真理本身就是良善,因为它来自良善;真理是良善的形式,也就是说,当良善取得一个形式,以便它能在理解力中被感知到时,它就被称为真理。“手”是指能力(参看878节);故“在他手里”表示属世人所拥有的事物。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本身并非良善,也没有任何生命;但对它们的情感使它们成为良善,并拥有生命,因为当有这种情感时,它们就为了功用而存在。若不是为了某种功用,没有人会爱任何记忆知识(或事实)或真理;功用使它成为良善,并且功用如何,良善就如何,或说功用的性质决定了良善的性质。

3050、“他就起身”表示提升。这从“起身”的含义清楚可知,无论哪里提到“起身”,这个词都意味着某种提升(参看2401, 2785, 2912, 2927节)。它在此表示来自记忆知识或事实的神性真理要被引入主理性的神性良善。

3051、“往亚兰-纳哈拉姆去”表示由此产生的真理的知识或认知;。这从“亚兰”或“叙利亚”的含义清楚可知:“亚兰”或“叙利亚”是指良善的知识或认知(参看1232, 1234节);而“亚兰-纳哈拉姆(Aram-naharaim)”或“两河的叙利亚”(Syriaofthe [Two] Rivers)表示真理的知识或认知,因为“纳哈拉姆”(Naharaim音译)或“河”表示由真理的知识或认知构成的聪明,这从所引用的圣言经文(108, 109, 2702节)和其它许多经文可以看出来。蒙主的神性怜悯,我将在别处详述这一点。

3052、“到了拿鹤的城”表示相关的教义事物。这从“城”的含义和“拿鹤”的代表清楚可知:“城”是指教义(参看402, 2449节);“拿鹤”是指相关之物,因为拿鹤是亚伯兰的兄弟,拿鹤生彼土利,彼土利生利百加。记忆知识或事实和教义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教义是从记忆知识或事实中形成的。教义关注功用,并通过反思记忆知识或事实而获得。此处之所以说它们是“相关的”,是因为它们源于为神性的事物。

3053、创世记24:11.约傍晚时分,众女子出来打水的时候,他便叫骆驼在城外的水井旁跪下。

“他便叫骆驼跪下”表示以一种神圣方式排列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在城外”表示从教义事物中移除;“水井旁”表示接受信之真理;“约傍晚时分”表示那时一种更模糊的状态;“众女子出来打水的时候”表示一种教导状态。

3054、“他便叫骆驼跪下”表示以一种神圣方式排列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这从“叫它们跪下”和“骆驼”的含义清楚可知:“叫它们跪下”是指把它们自己摆列成神圣之物;“骆驼”是指总体的记忆知识或事实,如刚才所述(3048节)。

3055、“在城外”表示从教义事物中移除。这从“城”的含义清楚可知:“城”是指教义(参看402, 2449节);由此明显可知,“在城外”表示在教义事物之外,因而表示从教义事物中移除它们。

“水井旁”表示接受信之真理。这从“水井”的含义清楚可知,“水井”是指圣言,就是信之真理的源头,也指真理本身,如前所述(2702节)。本节经文用的是“水井”这个词,而后面几节经文用的是“泉”这个词;至于这两者,就是“水井”和“泉”在内义上的不同,可参看刚才所提到的那一节(2702节)。

3056、“约傍晚时分”表示那时一种更模糊的状态。这从“时分”和“傍晚”的含义清楚可知:“时分”是指状态(参看2625, 2788, 2837节);“傍晚(或晚上)”是指模糊。因为在圣言中,“傍晚(或晚上)”表示在一个即将走到尽头的衰落教会的末期之前的状态,而最后的状态被称为“黑夜”;它也表示一个刚刚兴起的教会的最初状态,这个状态被称为“早晨”(参看2323节)。在这两种情况下,“傍晚(或晚上)”都表示模糊,但在此表示早晨之前的模糊。

3057、“众女子出来打水的时候”表示一种教导状态。这从“时候”和“打水的女子”或打水人的含义清楚可知:“时候”是指状态,如刚才所述(3056节);“打水的女子”或打水人是指接受教导,如下文所述。从3054节至此所阐述的事就是本节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来讲述的细节在内义上所表示的。凡没有被教导属世人、其中的记忆知识和教会事物,以及真理如何从属世人中被提升到理性心智,并变成理性的人,都不容易在一个相连的系列中看到每个细节的含义。不知道理性层相对于属世层是何性质,或存在于理性心智中的事物或概念相对于存在于属世心智中的事物或形像是何性质的人更难看到。

此外,理性心智中的这些事物或概念对活在肉身的世人来说并不明显。因为属世心智中的事物会进入人的意识或感知,而理性心智中的事物很少进入,除非有一种光照到属世心智中的这些事物或形像上,或有一种流入的能力进入人的思维观念,并按秩序排列它们,或获得一种洞察或感知心智所专注或思考的主题的能力。除非知道这些和其它事,否则本节经文背后的东西很难解释明白;这包括以一种神圣方式排列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然后把它们从教义事物中移除,以便接受信之真理;这种排列和这种移除是在一种模糊的状态下进行的,像这样的一种状态就是教导的状态。让我简要描述一下,以尽可能地理解;我会根据当主改造一个人时,他所遇到的情况来阐述,因为一个人的改造就是主在世时所经历的那些事的一种形像,如前所述(3043节)。

当一个人正在被改造时,主会重新排列他的属世人里面的总体事物,好叫它们对应于天上的事物。至于什么是对应,以及对应就是属灵事物和属世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可参看前文(2987, 2989-2991, 3002节)。总体事物或总体类别首先被排列,以便主能逐渐把具体事物或子类别引入总体事物或总体类别,然后把个体细节引入具体事物或子类别。除非总体事物或总体类别处于秩序,否则具体事物或子类别不能处于秩序,因为后者进入并确认或强化前者。而个体细节更不能处于秩序,因为它们构成具体事物或子类别(具体事物或子类别对它们来说就是总体事物或总体类别),并光照它们。这就是以一种神圣方式排列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所表示的,也是“叫骆驼跪下”在内义上所表示的。它们以这种方式使自己顺服,好接受流注。

当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以这种方式被排列时,教义事物就被移除了,因为它们是根据这些知识或事实得出的结论。可以说有一种指示通过理性心智流入进来,宣称这件事是真的,那件事不是真的:说它是真的,是因为它与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的排列方式和谐一致;说它不是真的,是因为它不一致。就真理而言,其它流注并不存在。教义事物的确早已存在,但在被相信之前,它们不是真正的教义事物,纯粹是记忆知识或事实。因此,当人思想它们时,所得出的任何结论都不是来自它们,仅仅涉及它们,而是来自其它事物。这就是从教义事物中移除所表示的,也是此处“在城外”在内义上所表示的。但这是一种被称为模糊状态的状态,由“傍晚时分”来表示;而当教义事物被确认,以至于被相信时,“早晨”,或一种光明的状态就到来了。本节所包含的其余内容从现在所阐述的事明显可知。

3058、“打水”之所以表示教导,也表示由此而来的光照,如本章后面部分所论述的,是因为“水”在内义上表示信之真理(2702节)。因此“打水”实际上是指在信之真理上接受教导,从而被光照。“打水或取水”在圣言的其它经文中所表相同,如以赛亚书:

你们必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在那日,你们要称谢耶和华。(以赛亚书12:3-4)

“取水”表示接受教导,拥有聪明,变得智慧。又:

提玛地的居民哪,拿水来迎口渴的人。(以赛亚书21:14)

“拿水来迎口渴的人”表示给予教导。又:

困苦穷乏人寻求水却没有,他们的舌头因口渴而干燥。(以赛亚书41:17)

“寻求水”的人是指那些渴望在真理上接受教导的人。“却没有”表示没有人拥有真理。此外,在犹太教会,“打水人”代表那些不断渴望知道真理,却只是为了知道它们,对使用它们毫无兴趣的人。这种人被算为最低等,或最没有价值的人,约书亚记(9:21, 23, 27)所提到的基遍人就代表他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