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第3卷)》第21章 《创世记》第21章内义(2)

《属天的奥秘(第3卷)》第21章 《创世记》第21章内义(2)

2655、创世记21:10.就对亚伯拉罕说,把这婢女和她儿子赶出去;因为这婢女的儿子不可与我的儿子以撒一同继承产业。

“就对亚伯拉罕说”表示从神性获得的感知;“把这婢女和她儿子赶出去”表示纯人类理性的东西要被逐出;“因为这婢女的儿子不可与我的儿子以撒一同继承产业”表示无论在真理方面,还是在良善方面,纯人类理性都不能拥有和神性理性本身一样的生命。

2656、“就对亚伯拉罕说”表示从神性获得的感知。这从“说”的含义和“亚伯拉罕”的代表清楚可知:在圣言历史部分,“说”是指感知,如前面频繁所述;“亚伯拉罕”是指属天神性或神性良善(参看2622节)。

2657、“把这婢女和她儿子赶出去”表示纯人类理性的东西要被逐出。这从“赶出去”、“婢女”和“儿子”的含义清楚可知:“赶出去”是指逐出;“婢女”(或女仆、女奴)是指对理性概念和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的情感,因而是指它们里面的良善(参看2567节);“儿子”是指属于该理性的真理(参看264,489,533,1147节)。但与这最初或纯粹的人类理性有关的,只是表面的良善和真理。这就是为何“把这婢女和她儿子赶出去”表示纯人类理性的东西要被逐出。我在前面许多地方已经阐述并说明,一旦主的神性理性取而代之,祂的最初理性就被逐出;但由于它是此处专门论述的主题,所以有必要再作一个简短的解释。

凡正在重生的人都有两种理性:第一种在重生之前,第二种在重生之后。重生之前的那种理性是通过以下途径获得的:感官经验、对公众生活和私人生活的问题的反思、公式化的知识或世俗研究、基于并通过这些知识或研究的推理,以及从信之教义,也就是从圣言所获得的属灵事物的知识或认知。但那时,所获得的这些东西都没有上升高于外在或肉体记忆的观念,这些观念相对来说都是非常物质化的。因此,那时,凡这理性所思考的东西,都来自这类物质观念,或为了它思考的东西可以同时被内在视觉,或内眼,也就是真正的理解力的眼睛看到或明白,这类事物的表象就以对比或类比的形式被呈现出来。第一种理性(即最初理性),或重生之前的理性就具有这种性质。

但重生之后的理性是由主通过对属灵的真理和良善的情感形成的。主以奇妙的方式将这些情感植入第一种理性的真理;那里一致和支持的事物以这种方式被赋予生命。然而,剩下的因没有任何用处而与这些情感分离,直到最后,属灵的良善和真理可以说被聚集成捆。凡不一致,并且无法被赋予生命的事物,可以说都随着属灵的良善和真理,连同对它们的情感的生命成长而逐渐被抛到周边。由此明显可知,第二种理性是什么样。

这些事可通过对比树上的果实来说明。开始时,第一种理性好比未成熟的果实,这果实逐渐成熟,直到最后它里面结出种子。当它到达开始与树分离的阶段时,它的状态就完满了(对此,参看2636节)。然而,第二种理性,也就是主赋予那些正在重生之人的那种理性,也好比这果实,只是现在它在好土里,种子周围的果肉都腐烂了;于是这些种子就从核心或至内在部分中发出来,并生根发芽,然后破土而出,长成一棵新树;新树又逐渐发展,直到最后结出新果实,之后扩展成花园和果园,一切都照着它所接受的对良善和真理的情感来进行(参看马太福音13:31-32;约翰福音12:24)。

既然例子更令人信服,那么就以人重生之前的自我和重生之后的自我为例。一个人通过上述方法所获得的第一种理性使他相信他凭自己,因而凭他的自我思考真理、实行良善。这第一种理性想不到别的,即便它被教导一切爱之良善和一切信之真理都来自主。但当他成年后正在重生时,主所赋予他的第二种理性便使他开始认为良善和真理不是来自他自己,或来自他的自我,而是来自主;尽管他仍貌似凭自己实行良善、思考真理(参看1937,1947节)。这时,他越确认或强化这种观念,就越被带入关于这些事的真理之光,直到最后相信,一切良善和一切真理都来自主。此时,属于第一种理性的自我逐渐被分离出去,主赋予这人一个天堂的自我,这个自我就成了他的新理性的自我。

另举一例。开始时,第一种理性只知道爱自己、爱世界;尽管它听说天堂之爱是完全不同的,但仍对这爱没有任何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当此人行善时,从中所找到的唯一快乐就是,他认为他赢得了人们的好感,或说人们把他视为基督徒,或他从中获得永生的喜乐。然而,主通过重生所赋予他的第二种理性开始在良善和真理本身中感受到某种快乐,并被这种快乐打动,不是因为他自己的东西,而是因为良善和真理本身。当被这种快乐引领时,他就会唾弃功德的思想,直到最后憎恶它如某种滔天罪行。这种快乐会在他里面逐渐增长,并变成一种蒙福的快乐,在来世则变成一种极乐,并且就是他的天堂本身。由此清楚可知,这两种理性在一个正在重生的人里面是何情形。

然而,要知道,尽管一个人正在重生,但属于第一种理性的每一个细节仍留在他身上。它只是与第二种理性分离了,主以一种最奇妙的方式实现这种分离。但主将祂的第一种理性(即最初理性)完全逐出了,以至于丝毫不留,因为纯人身或人性的东西无法与神性共存。因此,祂不再是马利亚的儿子,而是在两种本质(即人身或人性本质和神性本质)方面都是耶和华。

2658、“因为这婢女的儿子不可与我的儿子以撒一同继承产业”表示无论在真理方面,还是在良善方面,纯人类理性都不能拥有和神性理性本身一样的生命。这从“继承产业”、“婢女的儿子”和“我的儿子以撒”的含义清楚可知:“继承产业”是指拥有别人的生命(稍后会解释);“婢女的儿子”是指真理和良善方面的纯人类理性(参看2657节);“我的儿子以撒”是指真理(即“我的儿子”)和良善(即“以撒”)方面的神性理性(参看2623,2630节)。“以撒”是指良善方面的神性理性,这一点从“笑”的含义明显可知,以撒因笑得名,“笑”是指对真理的情感,或真理之良善(可参看21:6-7;2640,2641,2643节)。由此明显可知,“因为这婢女的儿子不可与我的儿子以撒一同继承产业”表示无论在真理方面,还是在良善方面,纯人类理性都不能拥有和神性理性本身一样的生命。纯人类理性不能拥有同样的生命,这一点仅从以下事实就能清楚看出来,即:神性是生命本身,因而拥有生命在里面;而纯人类理性只是生命的一个器官,因而没有生命在里面。

一旦主的人身或人性变成神性,它就不再是生命的器官,或生命的接受者,而是生命本身,就是属于耶和华自己的那种生命。它通过从自耶和华成孕首先获得这生命,这一点从主自己在约翰福音中的话很清楚地看出来:

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约翰福音5:26)

在此被称为“儿子”的,是神性人身或人性(1729,2159,2628节)。同一福音书:

生命在祂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翰福音1:4)

又: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

又:

耶稣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即使死了,也必活过来。(约翰福音11:25)

又:

神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的。(约翰福音6:33)

但人并不是生命,而是生命的器官或接受者(可参看2021节等)。由此明显可知,当主甚至在其人身或人性方面也变成耶和华时,凡本身并非生命的部分,也就是凡纯人身或人性的部分,都被逐出了。这就是“这婢女的儿子不可与我的儿子以撒一同继承产业”这句话的意思。

当论及主时,“继承或承受”在内义上是指拥有父的生命,因而是指在自己有生命;当论及人时,“继承或承受”是指拥有主的生命,也就是从主接受生命,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明显看出来。在自己有生命是指生命的存在本身,也就是耶和华;而拥有主的生命,或从主接受生命是指以爱和信接受主;那些如此接受主的人因在主里面,是主的,故被称为祂的“继承(或承受)者”和“儿女”。

在旧约圣言中,“继承或承受”不仅论及属天之物或良善,还论及属灵之物或真理;只是属天之物是用这个词来表达的,属灵之物用那个词来表达的。论及良善的那个词可以译为“得以为业”(possessasaninheritance);论及真理的那个词可以译为“继承或承受(为业)”(inherit)。在原文,前一个词直接暗示拥有;而后一个词只是源自拥有这个词;这就是属天事物和属灵事物,或良善和真理彼此的关系。在本节,“以撒”代表主的神性理性,或祂的神性人身或人性;经上使用了一个描述“得以为业”的词,因为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是唯一的继承(或承受)者和所有者,如祂以比喻所教导的(马太福音21:33,37,38;马可福音12:7;路加福音20:14);祂在许多地方都声明,凡父所有的都是祂的。

在圣言中,当论及人时,“得以为业”和“继承或承受(为业)”表示从主接受生命,因而表示接受永生或天堂,因为只有那些接受主生命的人才接受天堂。这一点清楚可见于启示录:

得胜的,必承受这些为业。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儿子。(启示录21:7)

马太福音:

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马太福音19:29;25:34;马可福音10:17;路加福音18:18)

此处天堂被称为“永生”,在别处只简单地被称为“生命”(如马太福音18:8-9;19:17;约翰福音3:36;5:24,29),因为主就是生命本身,凡接受主生命的人,都在天堂。

诗篇:

神要拯救锡安,建造犹大的城邑。他们要在那里居住,得以为业。祂仆人的种要承受为业。爱祂名的人也要住在其中。(诗篇69:35-36)

此处“得以为业”论及那些处于属天之爱的人,“承受为业”论及那些处于属灵之爱的人。以赛亚书:

那信靠我的必承受这地,必得我的圣山为业。(以赛亚书57:13)

摩西五经:

我举手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那地,我要把你们领进去,将那地赐给你们为产业。(出埃及记6:8)

从字义上看,这些话表示迦南地要赐给他们为产业,事实上也的确赐给他们了。但从内义上看,它们表示天堂要赐给那些爱主和信主的人,因为正如“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代表主,他们也表示爱本身和信本身,因而表示那些拥有爱和信的人,换句话说,表示那些在主里面的人。马太福音(8:11)提到的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以及与他们在天国一同坐席的许多人也表示这些人,因为在天堂,人们根本不知道亚伯拉罕、以撒或雅各,只知道他们代表并表示什么,就像知道“与他们一同坐席”表示什么一样。圣言中的所有名字都表示真实事物(1224,1264,1876,1888节);“迦南地”表示天上的迦南或天堂(1585,1607,1866节),也简单地被称为“地”(1413,1607,1733,2571节)。在马太福音也是如此:

温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马太福音5:5)

2659、创世记21:11.因他儿子的缘故,这话在亚伯拉罕眼里极恶。

“这话在亚伯拉罕眼里极恶”表示当主思想这理性与自己分离时,祂最初的状态;“因他儿子的缘故”表示因为祂喜爱这理性。

2660、“这话在亚伯拉罕眼里极恶”表示当主思想这理性与自己分离时,祂最初的状态,即一种由于祂的爱而悲伤的状态。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

2661、“因他儿子的缘故”表示因为祂喜爱这理性,也就是说,喜爱最初理性。这从“儿子”的含义清楚可知,也就是说,婢女的儿子是指纯人类理性或最初理性,如前所述(1893,2652-2653,2657-2658节)。诚然,此处并未提到悲伤的原因,但下文说得很清楚。显然,原因就是爱,或说这悲伤由爱而生,因为经上说:“因他儿子的缘故;”下面21:13-21论述了这个儿子。但为让人们知道这种悲伤为何存在,也就是为何经上说:“因他儿子的缘故,这话在亚伯拉罕眼里极恶”,下面用几句话来说明。

主降世不是为了拯救属天人,而是为了拯救属灵人。被称为“人”的上古教会是属天的;如果这个教会完整保留,没有败坏,主就无需生而为人。可一旦该教会开始衰落,主就预见属天教会将从这个世界上完全消失;因此,经上立刻作出主降世的预言(创世记3:15)。上古教会的时代过后,属天教会就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属灵教会。第一卷多次提到的大洪水之后的古教会是一个属灵教会。主若不降世,古教会,也就是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就不能得救。这就是主在马太福音所说这些话的意思:

健康的人不需要医生,有病的人才需要。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悔改。(马太福音9:12-13)

也是约翰福音中这些话的意思:

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它们来,它们也要听我的声音,这样,将只有一个羊群,一个牧人。(约翰福音10:16)

这同样是一百只羊的比喻(马太福音18:11-13)的意思。

“以撒”因代表主的神性理性,故也表示那些被称为“继承者或承受者”的属天人;而“以实玛利”因代表主的纯人类理性,故也表示那些被称为“儿子”的属灵人,这从前面的阐述明显看出来(2658节);这就是为何主由于其神性之爱而感到悲伤。这也是下面21:13-21的意思,在那里,夏甲的儿子和这儿子的母亲代表属灵教会;那里论述的主题是该教会的状态,也就是那些属于该教会之人的状态(2612节)。这些奥秘无法进一步阐明;只能在此简单说明:这个教会的所有状态都以在世时的主来代表,以及那些属于该教会的人将以哪种方式通过祂得救。因此,这些名字同样表示教会的这些状态。

2662、创世记21:12.神对亚伯拉罕说,不要因这孩子和你的婢女让这话在你眼里为恶;凡撒拉对你说的话,你都该听从她的声音,因为你在以撒身上的种,才要称为你的。

“神对亚伯拉罕说”表示主从神性获得的感知;“不要因这孩子和你的婢女让这话在你眼里为恶”表示对这理性的状态变化;“凡撒拉对你说的话,你都该听从她的声音”表示祂要照属灵真理行事;“因为你在以撒身上的种,才要称为你的”表示对那些处于良善的人来说,一切拯救都来自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或说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是一切拯救的源头。

2663、“神对亚伯拉罕说”表示主从神性获得的感知。这从“说”的含义清楚可知,在圣言历史部分,“说”是指感知,如前面频繁所述。由于感知来自神性,所以经上说:“神对亚伯拉罕说。”神和亚伯拉罕这两个名字都是指主。这表明,构成字义的历史故事将不同的观念分开,但内义却把它们合而为一,这从以下考虑明显看出来:就文字的历史意义而言,有两个人在彼此交谈,即神和亚伯拉罕;但就内义而言,只有一人,即神性方面的主。这也表明,在字义上为三人的,在内义上为一人;如父、子、圣灵,他们不是三位神,而是一位神。此外,整个三位一体完全存在于主里面;也就是说,父在祂里面,如祂自己所说的(约翰福音10:38;14:10-11,20),圣灵来自祂,也如祂所说的。

2664、“不要因这孩子和你的婢女让这话在你眼里为恶”表示对这理性的状态变化,这是显而易见的。最接近这句话本身的内义是:祂不应为不得不将纯人类理性与祂自己分离而悲伤,而且祂也的确没有悲伤,因为祂从神性感知到,这种分离是有必要的;否则,人类无法得救。这就是所表示的状态变化。

2665、“凡撒拉对你说的话,你都该听从她的声音”表示祂要照属灵真理行事。这从“撒拉”的代表和“听从声音”的含义清楚可知:撒拉是指属灵神性,或神性真理(参看2622节);“听从声音”是指照这真理行事(参看2542节)。至于什么叫照属灵真理行事,这是很难解释清楚的,还不如让那些知道内义的人去感知更容易。如果我真的以这些人感知它的方式来作出解释,那么其他人几乎不会接受。更重要的是,首先需要揭开更多奥秘;事实上,在这个问题能得到解释,然后融入人们的信仰观念之前,这些奥秘就要被相信。一般意义能在某种轻微程度上被解释出来,只要说明:主从神性人身或人性得出了一个结论,并照着这个结论,因而凭自己的能力行事。因为祂利用神性真理将人身或人性与神性合一,利用神性良善将神性与人身或人性合一。关于这种相互合一,可参看2004节。

2666、“因为你在以撒身上的种,才要称为你的”表示对那些处于良善的人来说,一切拯救都来自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或说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是一切拯救的源头。这从“以撒”的代表和“种”的含义清楚可知:“以撒”是指神性理性,如前所示(1893,2066,2083,2194,2632,2658节),因而是指神性人身或人性,因为人身或人性就始于理性的至内在部分(2106节);论及以撒的“种”是指属天理性,或也可说,属天人(参看2085,2661节)。因此,“你的种才要称为你的”表示他们将是继承人,所以他们将得着拯救。属灵人也是“种”,不过是婢女之子的“种”,如下一节所述,即:“我也必使婢女的儿子成为一个民族,因为他是你的种。”因此,属灵人若拥有良善,也会得着拯救,这从这些话的内义明显看出来。主也在许多地方教导了这一点,并且在约翰福音说得很明确: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生的,不是从肉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约翰福音1:12-13)

2667、21:1-7论述的主题一直是主的人身或人性与神性,并其神性与人身或人性的合一;还说明,这合一如何使主的人身或人性变成神性。这几节经文的内容可参看前文(2649节)。此后论述的主题是纯人类理性,该理性要被分离出去(21:8);因为它与神性理性不一致(21:9),也无法拥有和神性理性一样的生命,无论在真理方面,还是在良善方面(21:10);一开始,主要为这种分离感到悲伤(21:11);但祂从神性感知到人类无法以其它方式得救(21:12)。接下来论述的主题是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他们由被赶走后的夏甲的儿子来表示。

2668、创世记21:13.我也必使婢女的儿子成为一个民族,因为他是你的种。

“我也必使婢女的儿子成为一个民族”表示将要接受信之良善的属灵教会;“因为他是你的种”表示他们也要从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那里获得拯救。

2669、“我也必使婢女的儿子成为一个民族”表示将要接受信之良善的属灵教会,这从“婢女的儿子”和“一个民族”的含义清楚可知。“婢女的儿子”或以实玛利,在亚伯拉罕家,或与亚伯拉罕在一起时,代表主的最初理性,如前所示(2652,2653,2657,2658节);但现在分离时,他便具有另外的代表,即代表属灵教会(2666节);这和前面的罗得一样,罗得与亚伯拉罕在一起时,代表主的外在人(1428,1429,1434,1547,1597,1598,1698节);但当与亚伯拉罕分离时,他代表外在教会和该教会的许多状态(2324,2371,2399,2422,2459节;创世记整个19章)。“民族”表示良善(可参看1159,1258-1260,1416,1849节),在此表示信之良善,因为它论及属灵教会。因此,此处“我也必使婢女的儿子成为一个民族”这句话表示将要接受信之良善,也就是仁爱的属灵教会。

主在天上和地上的国是属天和属灵的;因此,众天使分为属天天使和属灵天使(参看202,337节)。主向属天天使显为太阳,向属灵天使显为月亮(1053,1521,1529-1531节)。世人以同样的方式分为属天人和属灵人。属于大洪水之前的上古教会的人是属天的(参看607,608,780,895,920,1114-1125节),而属于大洪水之后的古教会的人是属灵的(参看609,640,641,765节)。至于这两种教会之间有何区别,可参看前文(567,607节);属天之物与属灵之物之间有何区别,也可参看前文(81,1155,1577,1824,2048,2069,2088,2227,2507节)。

属天人就是主在以下经文中所论到的那些人:

祂按着名叫自己的羊,领它们出来。祂把自己的羊领出来以后,就走在它们前面,羊也跟着祂,因为它们认得祂的声音。(约翰福音10:3-4)

另一方面,论到属灵人,祂说:

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它们来,它们也要听我的声音,这样,将只有一个羊群,一个牧人。(约翰福音10:16)

构成属天教会的,是爱之良善;而构成属灵教会的,则是信之良善。信之真理并不构成教会,而是把人引入教会。

2670、“因为他是你的种”表示他们也要从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那里获得拯救,这从前面的阐述(2666节)清楚可知。因为“种”是指信,不过是仁之信(参看255,880,1025,1447,1610,1940节)。

2671、21:13-21总体上论述了主的属灵国度,具体论述了那些正在变得属灵的人,并且是按照从他们改造的最初状态到最后状态的顺序来论述的。他们改造前的状态是一种在信之教义上四处游荡的状态,或说他们困惑地游荡在信之教义当中的状态(21:14)。他们甚至陷入一种无知的状态,以至于对真理一无所知(21:15)。这令他们感到悲伤(21:16)。然后,主安慰并帮助他们(21:17)。主也光照他们(21:18)。他们从圣言学习,或说来自圣言的教导(21:19)。即便如此,与属天人相比,他们改造后的状态仍是模糊的(21:20)。但来自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的光在他们对记忆知识或事实和表面真理或真理表象的情感里面闪耀(21:21)。

2672、创世记21:14.亚伯拉罕清晨早早起来,拿饼和一皮袋水,给了夏甲,搭在她的肩上,又把孩子交给她,打发她走;夏甲就走了,在别是巴的旷野飘荡。

“亚伯拉罕清晨早早起来”表示主从神性所获得的清晰感知;“拿饼和一皮袋水”表示良善和真理;“给了夏甲”表示植入外在人的生命;“搭在她的肩上”表示和它所能接受的一样多;“孩子”表示属灵真理;“打发她走”表示祂任由外在人沉浸在自我中;“夏甲就走了,在别是巴的旷野飘荡”表示在信之教义上四处游荡的状态,或说困惑地游荡在信之教义当中的状态。

2673、“亚伯拉罕清晨早早起来”表示主从神性所获得的清晰感知。这从“清晨”和“早早起来”的含义,以及“亚伯拉罕”的代表清楚可知:“清晨”和“早早起来”是指清晰地感知(参看2540节,那里有同样的词);“亚伯拉罕”是指主的神性,如前面频繁所示。主从神性获得对其属灵国度状态的一种清晰感知,即:那些属于该国度或该教会的人一开始是什么样,在后来的连续阶段中是什么样,最终变成什么样。21:13-21的内义准确、充分地描述了他们所经历的每个状态。

2674、“拿饼和一皮袋水”表示良善和真理。这从“饼”和“水”的含义清楚可知:“饼”是指属天之物,或良善(参看276,680,2165节);“水”是指属灵之物,或真理(参看28,680,739节)。经上之所以说“一皮袋水”,是因为他们一开始被赋予极少量的真理,也就是说,和他们所能接受的一样多,“搭在她的肩上”这句话就表示这种接受能力(2676节)。谁都能从以下事实看出这些历史细节含有奥秘,即:富有羊群和牛群,还富有金银的亚伯拉罕只用一些饼和水就把给他生了儿子的婢女和他所深爱的孩子以实玛利打发走了。他也能预见,一旦这些饼和水用完了,他们就会死亡;如果天使不来帮助他们,这种事就真的发生了。此外,关于饼和一皮袋水,以及它们被搭在她肩上的这些细节并未重要到被提及的地步。但这事的确发生了,还被记录下来,因为这些细节涉及并表示那些正变得属灵之人的最初状态,一开始他们被赋予一些良善和一些真理,但只有极少量;后来,他们的水用尽了;就在这时,他们从主获得帮助。

2675、“给了夏甲”表示植入外在人的生命。这从“夏甲”的含义清楚可知,“夏甲”是指外在人的生命(参看1896,1909节)。外在人的生命就是对记忆知识的情感,专由“埃及人夏甲”来表示。对那些正变得属灵的人来说,主将良善和真理植入对记忆知识的情感,好叫他们为了变得理性和属灵这个目的和功用而渴望认识并学习良善和真理,因为对记忆知识的情感是生下含有属灵之物的理性的母亲(1895,1896,1902,1910节)。主这样的流入的确发生在所有人身上,但只有那些能被改造的人才会为了这个目的和功用来接受它。其余的则为了其它目的和功用来接受;这些目的和功用多到数不清,并且只关注他们自己和这个世界。

2676、“搭在她的肩上”表示和它所能接受的一样多。这从“肩”的含义清楚可知,“肩”是指全部能力(参看1085节),因而是指与一个人所能接受的一样多的良善和真理。

2677、“孩子”表示属灵真理或属灵之物。这从“孩子”的含义清楚可知,“孩子”在此是指被称为属灵的东西,因为以实玛利,或婢女的儿子在此代表属灵教会的成员。他在此因代表最初的教会成员,故被称为“孩子”。

2678、“打发她走”表示祂任由外在人沉浸在自我中。这从当代表主的亚伯拉罕是那个把她打发走的人时,“打发走”的含义,以及那些正在被改造和变得属灵之人的最初状态清楚可知。他们的最初状态是这样:他们以为他们凭自己,因而凭他们自己的东西来实行良善、思考真理。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知道别的。当你告诉他们,一切良善和一切真理都来自主时,他们的确不会拒绝这个观念,但心里却不承认它,因为他们感觉,或从内在感知到任何东西都是从他们自己,而不是从其它任何源头流入的。由于所有正在被改造的人一开始都处于这种状态,所以主便任由他们沉浸在自我中。尽管如此,他们在不知道这一点的情况下仍通过他们的自我被引导。

2679、“夏甲就走了,在别是巴的旷野飘荡”表示在信之教义上四处游荡的状态,或说困惑地游荡在信之教义当中的状态。这从“走了,在旷野飘荡”和“别是巴”的含义清楚可知:“走了,在旷野飘荡”是指一种游荡的状态,或一种困惑游荡的状态;“别是巴”是指信之教义,如本章末尾所述(2723节),在那里,经上说,亚伯拉罕和亚比米勒在别是巴立了约(21:32),亚伯拉罕在别是巴种植小树林(31:33)。本节描述了那些正在被改造之人的状态一开始是何性质,即:他们四处游荡,被带入各种错误。因为主让他们多多思考永生,从而多多思考信之真理;但他们出于自我去思考,如前所述,所以只能在教义和生活上四处游荡。凡从童年早期就灌输给他们的东西,或别人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或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东西,他们都当作真理;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没有意识到的各种情感在误导他们。这些人就像尚未成熟的果实,不能瞬间发展出它的形状、美丽和味道。他们又像幼苗,不能瞬间开花抽穗。然而,那时进入的观念虽然大部分是错的,但仍能促进成长;后来,当这些人正在被改造时,这些错误观念部分被分离出去,部分用来可以说将营养和汁液注入后续生命。这些反过来又能部分适合主随后植入良善和真理,部分适合为属灵事物充当终级层面,或说最终接收的土地。因此,它们不断充当改造的手段;这些手段形成一个有序的连续不断的链条。因为对人来说,主预见一切,甚至最小细节,并为他将来直到永恒的状态而提供这一切。主为了人的福祉而尽可能地在此人允许自己被祂引导的程度内这样做。

2680、创世记21:15.皮袋的水用尽了,她就把孩子撇在一丛灌木下。

“皮袋的水用尽了”表示真理的荒凉;“她就把孩子撇在一丛灌木下”表示因无法感知到任何真理或良善而感到绝望。

2681、“皮袋的水用尽了”表示真理的荒凉。这从“用尽”和“水”的含义清楚可知:“用尽”是指荒凉;“水”是指真理(参看28,680,739节)。

2682、“她就把孩子撇在一丛灌木下”表示因无法感知到任何真理或良善而感到绝望。这从“孩子”和“灌木”的含义,以及这个行为背后的情感,也就是绝望的情感清楚可知:“孩子”是指属灵真理(参看2669,2677节);“灌木”是指感知,然而,这种感知如此微小,几近于无(这就是为何经上说“在一丛灌木下”)。“灌木”与“树”所表相同,只是在一个较小程度上;“树”表示感知(可参看103,2163节)。这一切表明,“她就把孩子撇在一丛灌木下”表示因无法感知到任何真理或良善而感到绝望。被“撇在一丛灌木下”表示就真理和良善而言,只剩下荒凉,直到绝望,这一点明显可见于约伯记:

穷乏饥饿,独自一人。他们就逃到干旱之地,到昨夜的荒凉与荒废;在灌木上采锦葵;住在山谷的裂缝里,尘土和岩石的洞中;他们在灌木丛中哀叹,在野蓟下聚集。(约伯记30:3-4,6-7)

这论及真理的荒凉,是以古教会常用的表达方式来描述的(因为《约伯记》是古教会的一本书),如“穷乏饥饿,独自一人”、“逃到干旱之地,到昨夜的荒凉与荒废”、“住在山谷的裂缝,尘土和岩石的洞中”,以及“在灌木上采锦葵”、“在灌木丛中哀叹”。在以赛亚书也是如此:

它们必来,它们都停在荒凉的河流内、磐石的裂缝里和一切灌木丛上,并一切水渠里。(以赛亚书7:19)

这也论及荒凉,以同样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也就是说以“停在荒凉的河流内、磐石的裂缝里和一切灌木丛上”来描述。

本节论述了那些正在被改造之人的第二个状态,也就是当他们陷入无知,直到对真理一无所知,甚至到了绝望地步时的一种状态。他们陷入这种无知,是为了熄灭说服之光。说服之光具有这种性质:它既光照虚假,也光照真理,从而利用真理使人相信虚假,利用虚假使人相信真理,同时引导人信靠自己,或让人感觉自命不凡。他们陷入这种无知,也是为了让他们可以通过亲身经历被引导认识到这一事实:良善或真理丝毫不来源于他们自己,或他们自己的东西,只来源于主。那些正在被改造的人会陷入无知,甚至到了绝望的地步;这时,他们会获得安慰和光照,这从下文清楚看出来。因为来自主的真理之光无法流入来源于自我的说服性思维;事实上,这种思维具有这种性质:它能熄灭真理之光。在来世,说服性思维看上去就像冬天里的光;但一靠近天堂之光,这冬光就转变为一种包含对一切真理的无知的黑暗。对那些正在被改造的人来说,这种状态被称为真理荒凉的状态,也是圣言的内义经常论述的主题。

但很少有人能了解这种状态,因为如今很少有人在重生。对那些没有在重生的人来说,只要他们能把某种事物当作真理,他们是否知道真理,以及他们知道的是不是真理,都是一样的。但那些正在重生的人会多多思考教义和生活,因为他们会多多思考永恒的救恩。因此,如果真理离弃他们,他们会从心里感到悲伤,因为真理是他们所有思维和情感的对象。至于那些正在重生之人的状态是何性质,那些没有在重生之人的状态又是何性质,这从以下考虑清楚看出来:当一个人在肉身中时,就其灵而言,他在天堂,就其肉身而言,他在世界,因为他生在这两者中,并且被如此创造,以至于就其灵而言,他实际上能与天使同在,同时又能通过属于身体的事物而与世人同在。但由于很少有人相信自己有一个死后会继续活着的灵,所以很少有人在重生。对那些相信自己有一个灵的人来说,来世就是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的全部;相比之下,这个世界根本算不上什么。而对那些不相信自己有一个灵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的全部;相比之下,来世根本算不上什么。前者是那些能重生的人,后者是那些不能重生的人。

上一页  第3卷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