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第3卷)》第18章 《创世记》第18章内义(4)

《属天的奥秘(第3卷)》第18章 《创世记》第18章内义(4)

2191、创世记18:10.有一位说,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看哪,你的妻子撒拉必有一个儿子。撒拉站在帐棚门口听见了,这门在那人后面。

“有一位说”表示感知;“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表示神性与主之人身或人性的结合;“看哪,你的妻子撒拉必有一个儿子”表示将要成为神性的理性;“撒拉站在帐棚门口听见了”表示那时接近神圣或神圣之物的理性真理;“这门在那人后面”表示接近那时占据理性,因而在有人身或人性之物在理性里面的情况下与它分离的良善。

2192、“有一位说”表示感知。这从“说”的含义清楚可知,“说”在圣言的历史意义上是指感知,如前所述(1898,1919,2080节)。

2193、“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表示神性与人身或人性的结合。这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耶和华来到亚伯拉罕这里代表主预备自己所接受的神性感知,因而代表结合,如前所示(2181-2183节)。因此,“祂必要回到他这里”具有类似含义,即表示神性与人身或人性的结合。“到明年这时候”是指在明年这个时间。

2194、“看哪,你的妻子撒拉必有一个儿子”表示将要成为神性的理性;。这从“儿子”、“撒拉”,以及“以撒”的含义清楚可知:“儿子”、“撒拉”,以及“以撒”都表示主理性的某个方面。“儿子”表示真理(参看489,491,533,1147节),“撒拉”表示理性真理(参看2173节),“以撒”表示神性理性(参看1893,2066,2083节)。每个人所拥有的人性都始于其理性的至内在部分,如前所述(2106节)。主的人性也是如此;在它之上的一切都是耶和华自己,这和其他任何人都完全不同。由于人性始于理性的至内在部分,还由于主将祂里面的一切人性都变成了神性,所以祂首先从理性本身的至内层把它变成神性。“以撒”就代表和表示已经变成神性的理性,如前所述。

2195、“撒拉站在帐棚门口听见了”表示那时接近神圣或神圣之物的理性真理。这从“撒拉”的代表,以及“帐棚”和“帐棚门口”的含义清楚可知:“撒拉”是指理性真理(参看2173,2194节);“帐棚”是指神圣或神圣之物(参看414,1102,1566,2145节);“帐棚门口”是指通往神圣之物的入口,因而是指接近神圣之物(参看2145节)。接下来解释的是这些事物的含义。

2196、“这门在那人后面”表示接近那时占据理性,因而在有人身或人性之物在理性里面的情况下与它分离的良善。这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论到撒拉所站的这门,经上说它在“那人后面”。“在那人后面”表示没有被结合,而是在他背后。凡与某人分离之物都由一种可以说被抛在背后的东西来代表,这从来世的代表明显看出来(对此,从经历可以看出来;1393,1875节)。这种分离在此由经上说撒拉所站的这门在“那人后面”来表达。

至于那时与主同在,并且当主与神性结合时,便与祂分离的纯人类理性真理,情况是这样:人类理性真理不理解神性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在它的理解范畴之上。事实上,这种真理与属世人里面的记忆知识或事实相通;它越从这些记忆知识或事实来看待在它自身之上的事物,就越不承认它们。因为这种真理在它无法摆脱的表象中纠缠不清;表象是从感官印象中生出的,而感官会说服人们相信神性事物本身似乎也具有同样的性质;而事实上,神性事物免除一切表象。当这些神性事物或神性概念被阐述出来时,这理性真理决不能相信它们,因为它不理解。让我们举几个例子。

人若没有来自主的东西,就没有生命。这理性基于表象以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不可能有任何似乎属于他自己的生命;而事实上,当他发觉生命来自主时,才第一次真正活着。

这理性基于表象以为人所行的良善来自他自己;而事实上,良善丝毫不来自自己,都来自主。

这理性基于表象以为当人行善时,他就配得救恩;而事实上,人凭自己什么也不配得,一切功德都是主的。

当主使人远离邪恶,并把他保守在良善中时,他基于表象会以他里面只有良善、公义,甚至神圣;而事实上,人里面只有邪恶、不义和亵渎。

人基于表象以为,当他出于仁爱行善时,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来行的;而事实上,这不是出于他的意愿部分,而是出于仁爱被植入其中的理解力部分。

人基于表象以为没有世俗荣耀的荣耀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事实上,天堂的荣耀没有一丁点世俗的荣耀在里面。

人基于表象以为没有人能爱邻胜己,所有的爱都始于自己;而事实上,天堂之爱根本没有一丝自我之爱在里面。

人基于表象以为除了来自世界之光的光之外,再没有光了;而事实上,天堂里没有一丝世界之光;然而,那里的光却如此之大,以至于比世上的正午之光还要明亮上千倍。

人基于表象以为主不可能在整个天堂面前如一轮太阳那样发光;而事实上,一切天堂之光都来自祂。

人基于表象无法理解在来世,人们可以四处活动;而事实上,那里的人觉得自己和世人一样四处活动,如在自己的住处、院子和花园里活动。若被告知,如此显现的这些活动只是状态的变化,他就更不明白了。

人基于表象无法理解在我们眼前看不见的灵人和天使能被看见,也不理解他们能与世人说话;而事实上,内眼,即灵眼,看他们比世人看世人还要清楚。他们的声音同样清晰可闻,更不用说人的理性靠自己那从感官事物生出并由此变暗的微弱之光决不能相信的其它成千上万的事实了。这理性甚至在属世事物本身上也是瞎的。例如,它无法理解住在地球正对面的人怎能双脚站立、行走,或无法理解其它许多自然现象。那么,这理性在属灵和属天的事物上必是何等盲目呢?而这些事物远在属世事物之上。

由于人类理性具有这种性质,所以论到它,此处才说,当拥有神性感知的主与神性合一时,它就被分离出去。这就是撒拉(她在此是指这种理性真理)“站在帐棚门口,这门在那人后面”这句话的意思。

2197、创世记18:11.亚伯拉罕和撒拉都老了,上了年纪,撒拉的女人事儿也停止了。

“亚伯拉罕和撒拉都老了”表示主里面的人身或人性将被脱去;“上了年纪”表示这个时间即将到来;“撒拉的女人事儿也停止了”表示理性真理的状态不能再这样了。

2198、“亚伯拉罕和撒拉都老了”表示主里面的人身或人性将被脱去,这从“亚伯拉罕和撒拉”的代表,以及“老了”或“年老”的含义清楚可知。此处亚伯拉罕代表主的理性良善,撒拉代表主的理性真理,如本章各处所述(2172-2173,2189,2194,2195,2196节)。所以他们两个在此都代表主里面的人身或人性,原因如前所述(2172节),即:耶和华现在出现并与亚伯拉罕交谈。耶和华就是主里面的神性本身,这神性本身并未与祂分离,即便它在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中表现为分离,因为它只能通过历史事件被代表。

“亚伯拉罕和撒拉都老了”这句话表示这人身或人性将被脱去,“老了”实际上是指最后阶段,或末期。圣言经常提到“老了或年老”,还常提到人们“死了”;但在内义上不是理解为肉体的年老或死亡,而是理解为其它某种事物,这种事物从整个思路明显看出来;因为在来世,年老或死亡不为人知。如前所述,从整个思路明显可知此处是什么意思,即:主要脱去人身或人性。

2199、“上了年纪”表示这个时间即将到来,这从刚才的阐述可推知。在圣言中,“日”和“年”,甚至总体上的时间都表示状态,如前所示(23,487,488,493,893节)。因此,此处“上了年纪”在内义上表示进入主要脱去人身或人性所在的那种状态,因而表示这个时间即将到来。

2200、“撒拉的女人事儿也停止了”表示理性真理的状态不能再这样了。这从刚才的阐述清楚可知,因而无需解释。

2201、创世记18:12.撒拉心里暗笑说,我已衰老,我主也老了,岂能有这喜事呢?

“撒拉心里暗笑”表示理性真理对这事将要发生所拥有的情感;“说,我已衰老,岂能有这喜事呢”表示这真理所拥有的情感不愿改变自己的状态;“我主也老了”表示对真理的情感惊讶地发现,真理所依附的理性良善也要脱去人身或人性。

2202、“撒拉心里暗笑”表示理性真理对这事将要发生所拥有的情感。这从“笑”或“笑声”的含义清楚可知,“笑”或“笑声”是指对真理的情感,如前所述(2072节)。以下是对这些话所涉及的观念的解释。

2203、“说,我已衰老,岂能有这喜事呢”表示这真理所拥有的情感不愿改变自己的状态。这从“衰老”和“岂能有这喜事”的含义清楚可知:“衰老”是指脱去人身或人性,因而是指改变状态,如前所述(2198节);“岂能有这喜事”是指不想要它,换句话说,这不是它的情感或愿望。至于这些事是怎么回事,这从关于“撒拉站在帐棚门口,这门在那人后面”的阐述(2196节)清楚可知,即:存在于人类理性中的真理具有这种性质:它不能理解神性是什么,因为这真理专注于表象;因此,它不能理解的东西,它就不信;而它不信的东西也不会从情感上触动它。这理性所沉浸的表象是这样,它们的确触动它,因为这些表象自带快乐。理性若失去这些表象,会以为再没有任何快乐可言了;而天堂的情感不在表象中,而是在良善和真理本身中。不过,理性真理因具有这种性质而值得原谅,也被允许沉浸于表象,以它们为快乐。当主与神性结合时,沉浸于表象的这种真理在此由“撒拉”来代表。这解释了为何经上说,她“站在帐棚门口”,“暗笑说,我已衰老,岂能有这喜事呢?”这句话表示理性真理所拥有的情感不愿改变自己的状态。

2204、“我主也老了”表示对真理的情感惊讶地发现,真理所依附的理性良善也要脱去人身或人性。这从“亚伯拉罕”和“撒拉”的代表,以及“老了”的含义清楚可知:“亚伯拉罕”,即此处的“我主”在此是指理性良善,“撒拉”是指理性真理,如前所述(2198节等);“老了”是指脱去人身或人性,也如前所述(2198节)。人类理性良善是这样,它包含大量世俗快乐,因为这良善不仅从真理,还从感官快乐和世上的其它大量快乐中形成。当一个人正在被改造和重生时,主就把属灵良善植入这些快乐;世俗之物便通过这良善被调和、软化,之后从属灵良善中获得自己的幸福。但主将一切世俗之物从这理性中彻底逐出,从而把它变成神性。这就是那让“撒拉”所表示的理性真理感到惊讶的。

2205、创世记18:13.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撒拉为什么暗笑说,我已年老,果真能生育吗?

“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表示主从神性获得的感知;“撒拉为什么暗笑”表示理性真理出于它的情感思考的方式;“说,果真能生育吗”表示这真理惊讶地发现,理性要变成神性;“我已年老”表示它不再具有这种性质之后。

2206、“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表示主从神性获得的感知。这从“说”的含义和“耶和华说”这句话清楚可知:“说”是指感知,如前所述(1898,1919,2080节);“耶和华说”是指从神性感知,因为如前面频繁说明的,主的内在本身就是耶和华。

2207、“撒拉为什么暗笑”表示理性真理出于它的情感思考的方式。这从“笑”或笑声的含义和“撒拉”的代表清楚可知:“笑”或笑声是指对真理的情感,如前所述(2072节);“撒拉”是指理性真理,如本章多次说明的。所问的这个问题体现了主的感知,即祂感知到祂的理性仍有人身或人性之物在里面。

2208、“说,果真能生育吗”表示这真理惊讶地发现,理性要变成神性。这从“生育”在内义上的含义清楚可知,即:由于主的神性理性由“以撒”来代表(这在前面说过,从下文也明显看出来),所以“生育”在此表示以撒,换句话说,表示主的理性要变成神性的事实;这个事实是“撒拉”所代表的理性真理无法理解的。

2209、“我已年老”表示它不再具有这种性质之后,也就是说,它一直不是神性,而是纯粹的人性,后者要被脱去。这从“年老”的含义清楚可知,“年老”是指要脱去人身或人性,如前所述(2198,2203节)。至于一般的理性,当它思想神性事物,尤其基于它自己的真理思想时,绝无可能相信竟会有这种事。这既因为它不理解,还因为由感官幻想产生的表象粘附着它,而它就根据并基于这些幻想来思考,这从前面所举的例子(2196节)明显看出来。对此,为了说明,补充以下内容。

若请教这理性,它能相信圣言拥有内义,并且如前所示,这内义与字义相去甚远吗?它能因此相信那将天与地,也就是将主在天上的国与主在地上的国联结起来的,就是圣言吗?这理性能相信死后,灵魂彼此间有最清晰的交谈,这种交谈无需借助由口头词句构成的言语,却表达得如此充分,以至于他们在一分钟内表达的,比世人用话语在一个小时内表达的还多吗?天使就是这样彼此交谈的,只是他们的语言更完美,是灵人们无法感知的。一进入来世,所有灵魂都知道如何以这种方式说话,尽管他们没有被教导如何这样说。这理性能相信天使在人的一个情感,事实上在他的情感所发出的一声叹息里面感知到如此数不胜数,以至于永远无法描述的事物吗?或相信人所拥有的每一个情感,甚至每一个思维观念都是他的一个形像,并且这形像又奇迹般地包含其生命的一切细节在里面吗?更不用说成千上万的其它这样的事了。

当从感官事物中获得自己的智慧,并充满感官幻想的理性思想这些事时,它不相信它们会是这样,因为它若不从诸如它通过某种感官(无论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感知到的那类事物,就不能为自己形成任何观念。那么,当它思想更为高级的神性属天和属灵事物时,情况必是什么样呢?因为人的思维过程总是需要倚靠感官事物所生的某些表象;当这些表象被拿走时,观念就不复存在了,或说思维就消亡了。新来的灵人已经向我清楚表明了这一点,他们最大的快乐就在于他们从世上所带来的表象。他们声称,如果这些表象从他们那里被拿走,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思考。这就是理性本身的性质。

2210、创世记18:14.对耶和华来说,有什么事是稀奇的呢?到了所定的时间,明年这时候,我必回到你这里,撒拉必有一个儿子。

“对耶和华来说,有什么事是稀奇的呢”表示对耶和华来说,一切皆有可能;“到了所定的时间,我必回到你这里”表示将要到来的一种状态;“明年这时候,撒拉必有一个儿子”表示那时主将脱去人类理性,披上神性理性。

2211、“对耶和华来说,有什么事是稀奇的呢”表示对耶和华来说,一切皆有可能。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

2212、“到了所定的时间,我必回到你这里”表示将要到来的一种状态。这从“时间”的含义清楚可知,“时间”是指状态,如前所述(2199节)。此处经上说,耶和华“到了所定的时间”必回来,紧接着又说生命的这个时候,或也可说,“明年这时候”。每种表达都涉及某种特殊事物,即:“所定的时间”表示“生命的这个时候或明年这时候”所表示的那种状态的整体性质。它的整体性质是,它还没有到来,或说它即将到来;而“生命的这个时候,或明年这时候”表示它将如何到来。以看似一样的双重词语来描述状态在圣言,尤其在先知书中是很常见的;而事实上,这个词语涉及总体里面的所有方面,那个词语则涉及这个总体里面的某个确定方面。

2213、“明年这时候,撒拉必有一个儿子”表示那时主将脱去人类理性,披上神性理性。这从“生命的这个时候”或“明年这时候”回来,以及“撒拉的儿子”的含义清楚可知:“生命的这个时候”或“明年这时候”回来是指主的神性与祂的人身或人性的结合,如前所述(2193节);“撒拉的儿子”是指即将变成神性的理性,也如前所述(2194节)。“生命的这个时候”或“明年这时候”是指当亚伯拉罕整一百岁时的那个时间,这个岁数表示主的人身或人性与祂的神性,并祂的神性与祂的人身或人性的合一,如前所示(1988节)。之所以有一年的间隔,是因为在圣言中,“一年”不是指一年,而是指一整个时期,因而指整整一段时间,无论这段时间是一千年,还是一百年、十年,甚至几个小时,这在前面也已说明(482,487,488,493,893节);这同样适用于一周或一七(参看2044节)。

2214、创世记18:15.撒拉就害怕,否认说,我没有笑。那位说,不然,你实在笑了。

“撒拉就害怕,否认说,我没有笑”表示人类理性真理想为自己找借口,因为它发现它不应该这样;“那位说,不然,你实在笑了”表示然而,它就是这样,或说它的确不太对。

2215、“撒拉就害怕,否认说,我没有笑”表示人类理性真理想为自己找借口,因为它发现它不应该这样。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

2216、“那位说,不然,你实在笑了”表示然而,它就是这样,或说它的确不太对。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至于这些事是什么情况,这从前面关于“笑”或“笑声”含义的阐述(2072节)清楚可知。“笑”或“笑声”表示属于理性的一种情感,事实上表示理性里面对真理或虚假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所有笑声的源头。只要理性里面有这种以笑声来显示自己的情感,它里面就有某种肉体或世俗的东西,因而有纯人性的东西。属天良善和属灵良善不发笑,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脸上,在言谈举止中表达它们的喜悦和快乐。因为笑声包含了太多东西在里面,大部分是某种蔑视的东西,这种东西即便没有表现出来,也仍隐藏在笑声的背后。笑声很容易与心情愉悦区分开来,心情愉悦也产生类似笑声的东西。主的人类理性的状态以“撒拉的笑”来描述,“撒拉的笑”表示那时与良善分离的理性真理看待这句话的情感,即:它要被脱去,神性要被披上。不是主发笑,而是祂出于神性感知到这理性仍具有何种性质,以及它里面还有多少需要被逐出的人身或人性的东西。这就是撒拉的笑在内义上所表示的。

2217、创世记18:16.那些人就从那里起身,面向所多玛观看,亚伯拉罕也与他们同行,要送他们一程。

“那些人就从那里起身”表示那感知结束了;“面向所多玛观看”表示人类的状态;“所多玛”是指源于自我之爱的一切邪恶;“亚伯拉罕也与他们同行”表示与这三人同在的主仍有感知,但重点转向了人类;“要送他们一程”表示祂想离开这种感知。

2218、“那些人就从那里起身”表示那感知结束了。这从“起身”和前面所描述的“那些人”的含义清楚可知,“起身”是指离开。那三人或耶和华来到亚伯拉罕这里代表主的神性感知,如前所示。那时,主从神性获得的感知首先是祂对神性三位一体(即神性本身和神性人身或人性和这两者的活动或影响)的感知,然后是对祂人身或人性的感知,即:它要披上神性。现在到来的是从神性而来的对人类性质的感知。这三件事就是本章所论述的,它们按以下顺序到来:神性取得人身或人性,并把它变成神性,以便祂可以拯救人类。主对前两件事的感知可以说结束了,这就是“那些人起身”在内义上所表示的。但他们“面向所多玛观看,亚伯拉罕也与他们同行”在内义上表示对人类性质的感知;“亚伯拉罕与他们同行,要送他们一程”在内义上表示主不愿再停留在这种感知中。从本章概览(2140节)和下文的解释能更好地看出这些事是什么情况。

2219、“面向所多玛观看”表示人类的状态。这从“面向观看”的含义清楚可知,此处是“面向所多玛”。在圣言中,“面(即脸)”表示人的所有内层,无论是善是恶,因为它们从脸上闪耀出来,如第一卷所示(358节)。故此处“面(即脸)”因论及所多玛而表示内层的邪恶,也就是自我之爱的邪恶;这些邪恶一般由“所多玛”来表示,这从下文明显可知。最坏的邪恶就来源于自我之爱,这是因为自我之爱对人类社会具有毁灭性,如前所示(2045节),并且对天上的社群也具有毁灭性(2057节)。由于人类的败坏从这爱可以得知,所以“面向所多玛”在此表示人类的状态。

此外,第一卷的各个地方已经说明自我之爱是何性质,即:它与人被造所进入的秩序完全相反。与动物不同,人被赋予理性,好叫每个人都能向其他人,无论具体的每个人还是总体的所有人,意愿并实行良善。这就是人被造所进入的秩序;因此,正是爱神和爱邻构成人的生命,这生命把他与野兽区别开来。爱也是天堂的秩序,好叫人活在世上时,会住在天堂。住在天堂就是住在主的国度;当脱去在地上为他服务的肉体时,他就会进入这个国度,在那里复活进入一种越来越完美的天堂状态。

而自我之爱是摧毁这些爱的首要事物,事实上是唯一摧毁它们的东西。尘世之爱不那么具有毁灭性;诚然,尘世之爱与信的属灵事物直接对立,但自我之爱却与爱的属天事物直接对立。因为那些爱自己的人都不爱其他人,而是试图毁灭所有不尊敬他的人。他也不向任何人意愿并实行良善,除非这人是他自己的一部分,或能被迷惑以至于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就像被嫁接到他的恶欲和虚假观念上的枝子。由此明显可知,自我之爱是各种仇恨、报复和残忍,以及各种可耻的欺骗和诡诈的源头,因而也是对人类社会的正当秩序和天堂社群的正当秩序的一切可憎攻击的源头。

事实上,自我之爱如此可憎,令人发指,以至于一旦放松对它的约束,也就是说,一旦给它机会去为所欲为,甚至在那些属于最底层的人中间,它也会如此狂奔,以至于不但渴望掌控最近的邻舍和身边的人,还渴望掌控整个宇宙,甚至掌控至高神性本身。人的确对此一无所知,因为他受到约束,而他对这些约束知之甚少;但只要这些约束松开,如前所述,他就会发疯;我从来世的大量经历中已经得知这一点。由于这些东西就隐藏在自我之爱中,所以那些爱自己,缺乏良心约束的人也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恨恶主,进而恨恶一切信之真理,因为这些真理正是主国度的秩序律法。这些人唾弃这些律法,甚至到了憎恶它们的地步,这一点在来世也会显明。这爱也是“女人的种”(也就是主)所“踹”的“蛇头”(对此,参看第一卷,257节)。

但自我之爱表面上不总是表现为骄傲自大,因为有时这些人也能以仁爱对待邻舍。有些人生来就具有这种表面的仁爱性情,而有些人在童年时期获得了它,但后来却把它置于掌控之下,尽管表面的性情仍然存在。真正具有自我之爱的,是那些蔑视他人,与自己相比把他们看得一文不值的人。他们根本不关心公众利益,除非它对自己有利,或除非他们自己可以说就是公众利益。这尤其适用于那些仇恨并迫害凡不偏袒、服侍他们的人之人;他们会尽可能地夺走这些人的财产、地位、名声,甚至生命。要让那些故意密谋这些事的人知道,他们拥有比大多数人更多的自我之爱。

2220、“所多玛”是指源于自我之爱的一切邪恶,这从圣言中“所多玛”的含义清楚可知。尽管在下一章,所多玛似乎表示最坏通奸的邪恶,但它在内义上无非表示源于自我之爱的邪恶。在圣言中,从自我之爱涌出的可憎恶的东西由各种通奸或奸淫来代表。“所多玛”表示源于自我之爱的总体上的一切邪恶,“蛾摩拉”则表示由此而来的一切虚假,这在第一卷已经说明(1212,1663,1682,1689节),并从以下圣言经文看得更清楚。耶利米书:

耶和华说,要像神倾覆所多玛、蛾摩拉和邻近的城邑一样,有剑临到迦勒底人和巴比伦的居民。必无人住在那里,也无人子在其中寄居。(耶利米书50:35,40)

这段经文论及迦勒底人所表示的人,他们的敬拜在于亵渎的虚假(参看1368节);这段经文也论及巴比伦所表示的人,他们的敬拜在于亵渎的邪恶(参看1182,1326节)。他们所受的诅咒以“所多玛的倾覆”,也就是总体上邪恶的倾覆,和“蛾摩拉的倾覆”,也就是总体上虚假的倾覆来描述,因为他们的敬拜也在于自我之爱的邪恶和由此衍生的的虚假。

阿摩司书:

我倾覆你们,如同神倾覆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你们像从焚烧中抽出来的一根柴。(阿摩司书4:11)

这论及撒玛利亚,它表示败坏的属灵教会,就违背仁之良善的总体邪恶而言,被称为“所多玛”,就违背信之真理的总体虚假而言,被称为“蛾摩拉”,就这两者而言(此处和前面一样),被称为“神的倾覆”。西番雅书:

摩押必像所多玛,亚扪人必像蛾摩拉,丢给荨麻之地、盐坑、永远荒凉之地。由于他们的骄傲,这事就临到他们,因为他们辱骂万军之耶和华的百姓,向这百姓夸大。(西番雅书2:9-10)

此处“所多玛”表示源于自我之爱的邪恶,“蛾摩拉”表示由此衍生的虚假;和前面的“倾覆”一样,“荒凉”在此论及这两者。“骄傲”是指自我之爱,“辱骂万军之耶和华的百姓”是指将邪恶引入真理,“向这百姓夸大”是指将虚假引入真理。

以西结书:

你的姐姐是撒玛利亚,她和她的女儿们住在你左手边;你的妹妹是所多玛,她和她的女儿们住在你右手边。你妹妹所多玛、她和她的女儿们,尚且没有行过你和你的女儿们所行的事。看哪,你妹妹所多玛的罪孽是这样,她和她的女儿们都骄傲,粮食饱足,大享安逸,并没有扶助困苦和穷乏人的手。她们自高自傲,在我面前行可憎的事。(以西结书16:46,48-50)

这论及耶路撒冷的可憎之事,它们被描述为“撒玛利亚”和“所多玛”;“撒玛利亚”取代蛾摩拉用来描述涉及虚假的可憎之事,“所多玛”则用来描述涉及邪恶的可憎之事。此处说明了“所多玛”具体表示什么,因为经上说,“所多玛的罪孽是这样”,即:自我之爱在那里以“骄傲”来表示。“粮食饱足”表示他们对仁之良善的厌恶;“大享安逸”表示他们以这些事物(即虚假和邪恶)为满足;他们缺乏怜悯以这句话来描述,即:他们“没有扶助困苦和穷乏人的手”;他们的女儿们“自高自傲”表示由此产生的一切欲望充满自我之爱;“女儿”表示这些欲望。

由此明显可知“所多玛”表示什么,即:它的意义和下一章的历史意义不一样;在下一章,所多玛在内义上表示诸如此处以西结书所描述的那类事物,也就是属于自我之爱的事物。但此处对所多玛的描述更温和,因为经上说,耶路撒冷的可憎之事比所多玛的更严重,这一点从主在马太福音中的话也明显看出来:

我实在告诉你们,在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之地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马太福音10:15;马可福音6:11;路加福音10:12)

启示录:

他们的尸首就倒在那大城的街道上,那城按着灵意叫所多玛和埃及。(启示录11:8)

此处很明显,“所多玛”不是指所多玛,“埃及”也不是指埃及,因为经上说,“那城按着灵意叫所多玛和埃及”;“所多玛”表示源于自我之爱的一切邪恶,“埃及”取代蛾摩拉表示从自我之爱中发展出来的一切虚假。

2221、“亚伯拉罕也与他们同行”表示与这三人同在的主仍有感知,但重点转向了人类。这从内义上的整个思路清楚可知,因为“与那三人同行”,也就是与耶和华同行,是指仍有感知。

2222、“要送他们一程”表示祂想离开这种感知。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即:祂从神性获得的感知和由此而来的对“人类竟是这样”的想法使祂感到恐惧,因为主对人类的爱如此之大,以致祂愿意通过人身或人性本质与神性本质,并神性本质与人身或人性本质的合一而永远拯救所有人。因此,当感知到人类竟是这样时,祂想离开这种感知和随之而来的想法。这就是祂想送他们一程所表示的。

上一页  第3卷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