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课程学习 圣经内义问答(问题37-39)

圣经内义问答(问题37-39)

其实我想问的是,还有没有更换更好的天使社群的机会?

答: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其实就是灵魂或灵的世界,我们暂且称为”灵界“吧。因为在世时没有机会得到更智慧的引领,在那里受到指教或教导,行使这些职能的是善于教导的天使或善灵。不仅是对那些没听过真理或福音的,而且包括在世接受错误教导的灵魂,通俗讲,会以智慧的方式得到正确的引领,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真理。

每个人或每个灵最终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群体,并且一直呆在那里,因为人们喜欢与自己所爱的、最适合自己的地方一直呆下去,直到永远。因此,之前会有一个过程,也就是逐步显露本性,找到与自己性情匹配的群体。一旦找到,就不会离开了,一直幸福快乐地在那里(或那个状态)中生活下去。

答: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一、圣经字义的角度

圣经中有一些经文涉及到未曾听闻福音的人,是否还有机会得救。

罗马书 2:14-16 说到“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表明上帝按照人所知道的光来审判。

使徒行传 17:30-31 提到“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表示过去的无知在某种意义上蒙了宽容。

彼得前书 3:18-20 和 4:6 提及基督“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又说“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显示出在灵界也有福音宣讲的迹象。

从字义看,圣经并没有系统说明“死后是否仍能听福音”,但这些经文为可能性留下了空间。

二、传统神学的角度

不同宗派立场差异较大:

天主教:强调“教会之外无救恩”,但同时承认“无可抗拒的无知者”(invincible ignorance),即若人一生没有机会认识基督,但按良心寻求真理与善,仍可因基督的救赎蒙怜悯。

东正教:也承认上帝审判的奥秘,不会仅仅因为没听到福音就定人罪。

宗教改革传统(路德宗、加尔文宗):多强调“今生决定永恒”,即“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希伯来书 9:27),所以主流解释认为死后不再有悔改的机会。但也有部分神学家承认上帝的怜悯超越人的理解,不轻易断言。

现代普救派或福音派某些观点:有人提出“未闻福音者”可能在死后仍有机会听见基督,或按他们所知道的光受审判。

三、瑞学属天的教义的角度

瑞登堡在异象中详细描写了灵界的情况:

每个人死后进入灵界(中间状态),在那里依然有人格、思维、感受。

那些在世上未曾清楚听过福音的人,在灵界会遇到天使,他们会向这些灵魂讲解主和天国的真理。

瑞登堡在《天堂与地狱》中说,凡是在世时“从真诚的心里行善、寻求真理的人”,即使未认识基督,在灵界也会有机会认识祂,因为主是所有救恩的中心。

他强调“没有一个人是因为无知而被定罪”,定罪乃是因为人在明知真理却故意拒绝。

因此,那些在世未曾有机会听福音就去世的亲人,在灵界仍然会被引导,有机会接受或拒绝真理。

结论

圣经字义:留下一些“死后仍有福音传讲”的线索,但并未完全系统化。

传统神学:大部分强调今生定局,但也承认上帝的怜悯能施行在“无可抗拒的无知者”身上。

瑞学:明确肯定灵界仍有机会接受福音,上帝的公义与慈爱确保“没有人因未闻福音而失去救恩的机会”。

换句话说,若亲人一生未曾有机会听到福音,照瑞登堡的见证,他们在灵界依然有机会听闻并自由选择。这一点为许多信徒带来了安慰。

答:

一、圣经字义

圣经中对于“为死者祈祷”没有明确而系统的教导。

* 正面经文较少:

* 马加比二书 12:44-45(次经,天主教与东正教承认,基督新教不承认)记载犹大·马加比为阵亡的战士祈祷,求他们得赦免。

* 提摩太后书 1:16-18 保罗为“阿尼色弗一家”祈求主怜悯,甚至提到“愿主在那日赐他蒙怜”,有些学者认为暗示为去世者祈祷。

* 负面或警戒的经文:

* 传道书 9:5-6:“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他们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永不再有分。”

* 希伯来书 9:27:“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总体来说,圣经正典没有直接吩咐为死者祈祷,但也有零散迹象暗示“记念亡者”并非全然不可。

二、传统教义

* 天主教:坚决承认并提倡为死者祈祷,尤其是为炼狱中的灵魂祈祷。天主教认为祈祷、弥撒与善功能帮助亡者更快得洁净,进入天国。

* 东正教:也保留类似传统,在礼仪和纪念亡者的仪式中为死者祈祷,强调整个教会(包括在世与已逝者)是一个“在基督里的合一身体”。

* 新教:大体拒绝“为死者祈祷”的做法,认为死后的归宿已定,祈祷无法改变;但部分新教徒会在追思礼中将亡者交托给神的怜悯。

三、瑞学属天教义

瑞登堡的见证与传统神学有所不同:

* 死后立即进入灵界:人在去世后立刻复活到灵界(属灵身体),在那里继续活着。

* 人的状态由今生决定:他多次强调,人在世时所形成的爱与信(即内在倾向)决定了他在来世的归属。死后虽然会进一步学习,但“意愿的基本取向”不会再根本改变。

* 为死者祈祷:瑞登堡并未鼓励这种做法。他认为祈祷对亡者没有直接影响,因为灵界的教导与引导是由主和天使进行的,而不是由在世的人通过祈祷去左右的。

* 但他也强调,爱与纪念本身是有价值的,因为活人借此心向主,同时也与天界建立更深的连结。

结论

* 圣经字义:没有明确教导,少数经文提供了一点点空间。

* 传统教义:天主教与东正教强调有益,新教大体否定。

* 瑞学:认为为亡者祈祷不会改变他们在灵界的属灵进程,但活人藉祷告向主交托亡者,能使自己与主更亲近,并因此把爱和善的影响间接带给灵界的他们。

换句话说:

* 祈祷不能“替他们信”,也不能改变他们的最终归宿;

* 祈祷能成为爱的表达,主会按照自己的怜悯和公义,在灵界继续引导他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