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仁爱的教义》II.仁爱的第二件事是行善,因为它们是功用

《仁爱的教义》II.仁爱的第二件事是行善,因为它们是功用

II.仁爱的第二件事是行善,因为它们是功用

13.按以下顺序来阐述:

(1)不愿向邻舍行恶属于仁爱。

(2)愿意向邻舍行善属于仁爱。

(3)一个人可能会行他以为属于仁爱的良善,却始终不避开邪恶;然而,一切邪恶都反对仁爱。

(4)随着一个人不愿意向邻舍行恶,他就愿意向他行善;但反过来不行。

(5)在一个人所行的良善成为仁之良善以前,邪恶必须首先被移除,因为它反对仁爱,这是通过仰望主和悔改完成的。

(6)属于仁爱的良善的品质取决于对邪恶的认识,以及因此通过悔改所实现的对邪恶的移除。

(7)由此可知,仁爱的第一件事就是仰望主,并避开邪恶,因为它们是罪;仁爱的第二件事就是行善。

14.(1)不愿向邻舍行恶属于仁爱。谁都能看出,仁爱不向邻舍行恶,因为仁爱就是对邻舍的爱,一个爱某个人的人害怕向他行恶。他们之间有一种灵魂或心智的结合。正因如此,当一个人向通过爱与他结合的那一位行恶时,他在其灵魂或心智中有一种感知,就仿佛他在向自己行恶。谁能向自己的孩子、妻子和朋友行恶呢?因为行恶就是反对爱之良善。

15.谁看不出,对别人怀有仇恨,作他的对手和敌人,充满报复,渴望他死的人不爱邻舍?与别人的妻子行淫,奸污处女并抛弃她们,或侵犯妇女的人不爱邻舍?掠夺,以各种借口偷窃别人的财物,通过诋毁、因而通过假见证损害别人名声的人不爱邻舍?事实上,贪恋邻舍的房屋、妻子,或邻舍的任何东西的人也不爱邻舍。由此明显可知,不愿向邻舍行恶属于仁爱。

16.关于这个主题,保罗在两处声明:“爱邻舍就完全了律法”(罗马书13:8-10; 加拉太书5:14);还有圣言的别处。

17.(2)愿意向邻舍行善属于仁爱。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人们认为,施舍穷人,救助贫乏的人,帮助寡妇和孤儿,资助牧师,为教会、医院和各种虔诚的用途捐款,就属于仁爱;给饥饿的人食物,给口渴的人水喝,收留陌生人,给赤身露体的人衣服穿,看顾病人,看望在监里的人,以及其它许多事,就是仁之良善。然而,只有一个人避恶如罪,它们才是良善。如果一个人在避恶如罪之前行这些良善,那么它们就是外在良善,是为邀功而做的,因为它们是从一个不洁的源泉流出来的;从这样一个源泉流出的东西内在是邪恶。这个人在它们里面,世界也在它们里面。

18.众所周知,行基督徒的良善属于仁爱;许多人以为良善能抵消邪恶,这样一个人里面的邪恶就不复存在了,或不被关注。但良善不会抵消邪恶,除非这个人思想自己里面的邪恶,并悔改。

19.有许多人相信并认为他们里面没有邪恶。当被检查时,他们承认他们充满邪恶,他们若不留在外在事物中,就不能得救。

20.(3)一个人可能会行他以为属于仁爱的良善,却始终不避开邪恶;然而,一切邪恶都反对仁爱。很明显,避恶和行善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因为有些人出于虔诚和思想永生而行一切仁之良善,却不知道心怀仇恨和报复,行淫,掠夺和伤害,诋毁、因而作假见证,以及其它许多东西都是邪恶。有些法官生活虔诚,却不认为基于友谊、关系,或以荣誉和利益为目的作出判决是一种罪;即便知道它们是邪恶,他们仍确认它们不是邪恶。其他人也一样。总之,避恶如罪和行基督徒的良善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避恶如罪的人就是在行基督徒的良善,而行善却不避恶如罪的人没有行任何基督徒的良善。因为邪恶反对仁爱,因此必须先被废除,然后一个人所行的良善才会伴随仁爱,也就是属于仁爱。没有人能行善,同时又作恶,或意愿良善,也意愿邪恶。

21.本身为良善的一切良善都是从内层意愿发出的。邪恶从这意愿通过悔改被移除。那里也存在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邪恶。因此,除非他悔改,否则邪恶仍留在他的内层意愿中,并且他的良善从外层意愿发出;因此,他的状态是败坏的。是内层赋予外层品质,而不是外层赋予内层品质。主说:

先洁净杯盘的里面。(马太福音23:26).

22.人有一个双重意愿,即内层和外层。内层意愿通过悔改被洁净;然后外层从内层行善;但外层良善不会除去欲望的邪恶,或除去邪恶的根。

23.(4)随着一个人不愿意向邻舍行恶,他就愿意向他行善;但反过来不行。有文明的良善,道德的良善和属灵的良善。在一个人避恶如罪之前所行的良善是文明和道德的良善;但随着他避恶如罪,良善既是文明和道德的良善,也变得属灵;但之前不会。

24.欲望潜藏在里面,它的快乐在外面。因此,当一个人出于欲望及其快乐思考时,他要么确认邪恶,以之为允许的,从而处在邪恶之中,要么不思想自己里面的任何邪恶,从而以为自己是完好的。

25.诚然,一个人应该忏悔自己是一个罪人,他里面从头顶到脚底没有一处完好。他能这样说,并基于知识去说;但仍不能从内心相信这一点,除非他通过调查得知。这时,他就能说这一点,然后首先感知到他里面没有一处完好。溃疡只能以这种方式被打开并治愈。其它方式的治疗都是治标不治本。

26.主不是传悔改的道吗?祂的门徒,以及施洗约翰,不也传悔改的道吗?以赛亚说,一个人必须停止作恶,要学习行善(以赛亚书1:16-17)。在此之前,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良善,或良善是何品质。邪恶不知道什么是良善,但良善却因知道什么是良善而知道邪恶。

27.(5)在一个人所行的良善成为仁之良善以前,邪恶必须首先被移除,因为它反对仁爱,这是通过悔改实成的。必须首先知道邪恶,才能移除邪恶,所以十诫是圣言之首,在整个基督教界也是教会教义之首。所有人都通过知道恶,并因作恶反对神而不作恶而被接纳到教会中。

28.因此,这“首”是如此的神圣,因为之前没有人能行基督徒的良善。

29.良善随之而来,这一点从这些例子非常清楚地看出来:一个法官会说,出于种种原因,我不打算基于邪恶判决,而是公正判决;他就在行善。

30.一个农民会说,我只打算公正、忠诚地做我的工作;因此,他所做的工作是善的。

31.其它上千个例子也是如此;当一个人不行恶时,他就在行善。

32.因此,避恶如罪就是行善可以作为一个准则或座右铭。

33.(6)属于仁爱的良善的品质取决于对邪恶的认识,以及因此通过悔改所实现的对邪恶的移除。这取决于一个人多多少少知道什么是邪恶;取决于他知道信仰的邪恶和生活的邪恶;还取决于他如何停止作恶;只要他仰望主,并信靠祂,就会停止作恶。

34.举例说明这一点。一个人内心是否如此,他越纯洁,他的良善从中流出的源泉就越变成好水的源泉。

35.总之,对每个人来说,邪恶在什么样的程度和种类上而为邪恶,那么对他来说,良善就在什么样的程度和种类上而为良善。这一个无法与那一个分开。

36.任何人在何等程度上脱去旧人,就在何等程度上披上新人。

37.任何人在何等程度上把肉体钉死在十字架上,就在何等程度上活在灵里。

38.没有人能同时事奉两个主。

39.认知涉及这一点:必须知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虚假;移除属于意愿;两者都属于生活。

40.(7)由此可知,仁爱的第一件事就是仰望主,并避开邪恶,因为它们是罪;仁爱的第二件事就是行善。恶人和善人一样能行善。他能帮助有需要的人,能出于善意、仁慈、友谊或同情为他做许多好事。然而,这些事对做这些事的那个人来说不是仁爱,但对这些事所做向或被施与仁爱的那个人来说是仁爱。从表面上看,这是仁爱。

41.当一个人避恶如罪几次后,他只看到他正在行的良善;然而,它们(也就是之前的避恶和随后的行善)都一起在他里面。尽管如此,这一个必须是在先的;并且这一个实际上就是在先的和内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