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研究文集 三、与上帝联结

三、与上帝联结

三、与上帝联结

努力使灵性成长,这实际上是针对我们自己的努力,这是一方面。但与上帝的联结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现在要考察灵性发展之路的后期阶段,也就是我们的内在自我转变的时段。

思考题16:灵性成长与平安

如果我们要从一个属世之人变成属灵之人,就都无可避免地要进入和经历两级状态。第一级状态叫改过自新,第二级叫重生。

第一级状态是发生在我们智识中的思维状态;第二级状态是发生在我们意志中的爱的状态。随着第二级状态的发生和发展,我们的心性就会产生变化,并导致逆转。因为此时我们意志中的爱浇灌我们的智识,并引导和推动它使思维与我们的所爱保持一致与和谐。当出于爱的良善行为占据首要地位,而关乎信仰的真理降级到次要地位时,我们就会变得属灵,成为新造的人(哥林多后书5:17;加拉太书6:15)。于是我们的行为出于仁爱,我们的言语来自信仰。随着成长,我们能感知出于仁爱的良善,能领悟合于信仰的真理。于是我们在主里了,处于平安的状态。简而言之,我们重生了。(《真实的基督教》571)

核心理念

这是观察灵性成长的另一种方式—它切实阐明在我们自己身上这成长如何运行。史威登堡在这里讲述的是,我们的心性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首先,我们从智识上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然后,当我们依据这些知识而行时,就会感受到积极的效果,于是我们实现了从真理到良善的飞跃。最终,我们对达成良善的爱又输注回心性中的智识部分,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理解属灵教导。结果,我们开始领悟下一步路上该怎么做。而为了进步,我们必须既了解要做什么,又真正愿意去做。经这样的途径,我们逐渐与上帝联结并体验这联结所致的平安。

反思

你是否曾注意到自己或他人的这种特殊变化过程?如果是这样的话,转变的过程是否经历了困难?最终的结果是否总是平安?

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达成这种灵性上的成果?

思考题17:爱与平安

离开了爱和仁慈,主不会与我们联结,因为主就是爱和仁慈的本体。祂盼望拯救我们所有人,用强大的力量把我们引向天堂—也就是引向祂自己。于是,我们都可以看到并得出结论:除非追随主的作为,或者换句话说,除非像祂那样做,或与祂同心协力,否则没有人能够与主联结。而这样做就是用爱主和爱邻如己回报祂。这是联结的唯一途径,是圣约的最基本要素。当这样做确实形成联结时,那么,主当然就会显现。

的确,主实际上与每个人同在,但祂离我们是更近或更远,恰恰就等于我们趋近爱或远离爱的程度。

由于圣约是主通过爱与我们的密切联合,或者换一个说法,主在爱和仁慈中与我们同在,所以圣经称圣约本身为平安的约。这是因为平安象征着主的国度,而主的国度由相互之爱组成,唯独这样才能带来平安。(《属天的奥秘》1038:1-2)

“主的国度由相互之爱组成,唯独这样才能带来平安。”

核心理念

任何与上帝联结的基础都是爱,爱上帝当然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这规则中还有更多内容:你还当以上帝的方式去爱—换句话说,以爱去对待所有人。

史威登堡写道,在灵性世界,亲近或疏远不取决于物理空间,而是取决于你的灵性状态。在这里,我们看到同样的原则如何在世上的属灵生命中发挥作用:在爱的方式上越像上帝,我们就越接近上帝。

反思

你是否曾经历过与上帝亲近甚至联结的状态?你会如何描述这种感觉?你是在怎样的境况里进入这种状态的?到达此状态的过程是否与史威登堡的上述描述相符?还是有所不同?

对你来说,与上帝“同心协力”是容易还是困难?当人试图使自己与上帝的本性一致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

思考题18:爱是相互的

任何人仅仅基于理性都可以看到,离开了彼此互动,不可能有灵里的结合,是互动导致结合。如果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却未获得爱的回报,那么当此人靠近时,那人就会退避。而如果有爱的回应,当此人靠近时,那人也会相向而行,这就带来了结合。爱盼望被爱,这是爱的内在本能。它得到多少爱的回报,就拥有多少欢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主爱我们,而我们不以爱主作为回报,当主靠近我们时,我们就会退避。于是,主一直努力靠近我们,进入我们,而我们却背转身,离祂而去。地狱里的人就是这样。而天堂里的人则是相互联结。(《圣治》92:2)

核心理念

爱必需是相互的:上帝爱我们,但我们也需要爱上帝作为回报。史威登堡强调,上帝爱每一个人,从不拒绝任何人,不管他们做了什么。但人若抵制上帝的爱,甚至憎恨上帝,那么上帝就无法为他做什么。拒绝的人所经历的状态与地狱中的人是一样的。

反思

你是否曾经感到被上帝抛弃,似乎祂离你而去了?

如果没有的话,你认识有这种感觉的人吗?是什么境况导致了这种经历?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如果被告知上帝无论如何,都会永远爱他们,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反应?

你是否曾经有意或无意地背离过上帝?如果有的话,那时你的感觉如何?结果发生了什么?你认为转向上帝的爱还是远离祂的爱比较容易?为什么?

思考题19:摈弃邪恶才能与主联结

这种结合怎么会呈现的越来越紧密呢?我们通过节制和拒绝把属世自我中的邪恶驱除得越彻底,我们与主的结合就越紧密。此外,由于作为主本体的爱与智慧不在空间里,由于爱的欲望和智慧的思想与空间毫无共同之处,于是越与爱和智慧联结就会越显得靠近主。反之,当我们越唾弃爱和智慧,主就显得越遥远。(《圣治》33:4)

核心理念

这里我们看到实现与上帝联结的另一个观点,讲的是这一过程中的第二步。第一步就是像上帝爱我们那样去爱上帝和他人。第二步是拒绝我们内心的邪恶,即以自我为中心和仇恨的冲动。这些冲动来自我们属世的层面,所以是我们真正应该远离的东西。

反思

你是否曾经试图打破那些导致自我毁灭或有害的思维模式或习惯?你成功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可否比较一下,你在这个过程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感觉?你是否已经能够避免重返这些行为?

史威登堡在他的著作中,列举了许多使我们与上帝分离的属于邪恶的例子,包括十诫所禁止的行为(偷窃、谋杀、妄称主名、觊觎他人的财物,等等)。你认为哪些邪恶最能使你远离与上帝的联结?哪些良善行为最可能使你靠近上帝?

思考题20:与主联结有真幸福

我们与主联结得越紧密,就越感到幸福。不过这种幸福在世上很少显现出来,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处于属世状态,属世层面与属灵层面的事物不能直接沟通,而只能通过对应进行沟通。这样的沟通只能感受为灵里的宁静安详,尤其是在我们挣扎抵抗自己的邪恶之后。(《圣治》41)

核心理念

我们可能会觉得,如果我们与上帝联结,就会感受到平安和喜乐,从而看到这联结。而且我们会经常这样。然而,如果你正在努力践行良善、奉献爱心,但却没有感觉到所期望的喜乐,那该怎么办?如果你感觉到内心的平安,哪怕只是一点点,这可能是一个迹象,表明接下来会有更大的喜乐出现。

正如前面思考题9中看到的那样,通过与邪恶做斗争从而使我们更加熟悉自己的邪恶,我们就可以开始更好的领悟事情的另一面:平安与良善。

我们与主结合得越紧密,就越感到幸福。

反思

从前面的思考题14中,我们了解到,更高灵性层面上强烈的积极情感,在属世层面上体验时可能会变得鸦雀无声,甚至更糟。“当处于最高的高度时,(神性真理和神性良善)带来的是平安,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纷扰。然而,当下降到较低的位置时,其平安的程度就会逐渐降低,最终变得激烈产生纷扰。”

在本思考题摘引的《圣治》讲述中,史威登堡的意思看来是相似的,暗示幸福和“灵里的宁静安详”之间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依据你自己的经历,你会如何比较这两者?

“幸福在这个世上很少显现”的观点,是否让你怀疑自己是否确实感受过真正的幸福?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