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9.创世记40:14,15.但你得好处的时候,求你记念我,施怜悯与我,向法老提说我,救我出这牢房。我实在是从希伯来人之地被偷窃拐来的。我在这里也没有作过什么,叫他们把我下在坑里。
“但求你记念我”表对信仰的接受。“你得好处的时候”表当对应关系存在时。“施怜悯与我”表对仁爱的接受。“向法老提说我”表与内层属世层的交流。“救我出这牢房”表从邪恶当中解救出来。“我实在是被偷窃拐来的”表邪恶使属天事物变得疏远。“从希伯来人之地”表与教会。“我在这里也没有作过什么”表无辜。“叫他们把我下在坑里”表被抛弃在虚假当中。
5130.“但求你记念我”表对信仰的接受。这从“约瑟”的代表和“求你记念我”的含义清楚可知:指着自己说这些话的“约瑟”是指属世层里面的属天层方面的主(参看5086,5087,5106节);“求你记念我”是指对信仰的接受;因为主的记念和顾念唯独从信仰流入。因此,“求你记念我”表示好叫他接受信仰,意味着接受信仰的渴望。至于信仰,情况是这样:凡接受并拥有信仰的人不断被主顾念。甚至当他在思想或谈论其它事,而非主之时,或当他履行他的公共、私人或家庭职责时,也是如此,尽管他没有直接意识到,那时他正被主顾念;因为存在于那些拥有信仰的人里面的主之顾念主导他们的整个生命,但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主导他们整个生命之物,除非他们的思维直接转向这个问题。
这一点可通过人性的各个方面来说明。一个被某种爱所主宰的人,无论这爱是什么,总是思想与这爱有关的事。即便其它事占据他的思维、言语或行为,情况仍是这样。在来世,这一点从围绕每个人的属灵气场很明显地看出来。仅从这些气场就能知道那里的所有人处于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爱,哪怕他们可能正在思想或谈论某种完全相反的事(参看1048,1053,1316,1504-1520,2489,4464节)。因为那主导人整个生命之物产生围绕他的气场,在其他人面前展示他的生命。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不断思想主、救恩和死后生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凡拥有基于仁之信的人都如此行,所以他们不会对自己的邻舍心怀恶念,公义与公平便存在于其思维、言行的方方面面;因为那主导人的整个生命之物进入它的一切具体方面,既引导它,也掌控它。事实上,主将心智保持在诸如属于仁爱,因而系信仰事务的那类事物中,并在如此行的过程中把心智里面的每一个事物都放在它合适的位置上。基于仁之信的气场是在天堂掌权的气场;因为主以爱,并通过爱以仁,因而以属于信的真理流入。这解释了为什么说那些在天堂里的人在主里面。
接下来论述的主题是受理解力部分支配的感官能力的重生,该感官能力由“酒政”来代表;既是在论述它的重生,也就是在论述对信仰的接受。因为和理性层一样,感官层也通过信仰重生,不过是通过有仁爱所流入其中的信仰重生。除非仁爱流入信仰,并赋予它生命,否则信仰不可能普遍掌权,或存在于人的整个生命中;因为在人里面掌权的,是人所爱的,而非他仅仅知道并保留在他记忆里的。
5131.“你得好处的时候”表当对应关系存在时。这从“你得好处”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述外层属世层或感官能力的重生或再生时,“你得好处”是指对应关系;因为感官能力在对应事物之前不会得好处。从各章末尾可以看出何为对应关系。感官印象与属世观念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属世观念与属灵事物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属灵事物与属天事物存在一种对应关系,最后属天事物与主的神性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因此,一系列的对应关系从神性一直延伸到属世层的最末和最低层级。
人以前若从未思想过这些对应关系的性质,就很难对它形成任何概念,故有必要对这个主题作以简要说明。从哲学清楚可知,目的先于原因,原因先于结果。为使得目的、原因和结果依次出现并行如一体,结果必须与原因相对应,原因必须与目的相对应。然而,目的并不表现为原因,原因也不表现为结果。相反,为使得原因能够存在,目的必须在原因所属的那个层面上行动,呼召辅助手段来帮助它,以便它能通过这些手段产生原因;为使得结果存在,原因同样必须在结果所属的层面上行动,呼召辅助手段来帮助它,以便它能通过这些手段产生结果。这些辅助手段就是那相对应的;由于它们相对应,所以目的能存在于原因中,并能驱动原因;原因能存在于结果中,并驱动结果。因此,目的通过原因能驱动结果。但是,当对应关系不存在时,情况则不然。在这种情况下,目的没有它能存在于其中的一个原因,更没有它能存在于其中的任何结果。相反,目的会照着辅助手段所制造的形式而在原因里面,最终在结果里面经历变化和变异。
人里面的一切事物,甚至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无一例外地作为目的、原因和结果相继出现。当它们以这种方式彼此对应时,就会行如一体;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目的是原因全部中的全部,并通过原因是结果全部中的全部。例如,当天堂之爱是目的,意愿是原因,行为是结果时,如果那时这三者存在于彼此的对应关系中,那么天堂之爱就会流入意愿,意愿则流入行为,于是它们行如一体,以至于通过它们彼此的对应关系,行为可以说就是爱。再例如,当仁之信是目的,思维是原因,言语是结果时,如果那时这三者存在于彼此的对应关系中,那么基于仁之信便流入思维,思维流入言语,于是它们行如一体,以至于通过它们彼此的对应关系,言语可以说就是目的。然而,为叫目的,即爱与信,能产生原因,即意愿与思维,目的必须在理性心智里面呼召必相对应的辅助手段。因为没有相对应的辅助手段,目的,即爱与信,就无法被接受,无论它如何从主经由天堂流入。由此明显可知,人的内层与外层,也就是他的理性概念、属世观念和感官印象必须被带入对应的状态,好叫神性能流入并被人接受,因而好叫他能重生;在此之前,他一切都不好。由此可见,“你得好处的时候”在此表示当对应关系存在时
5132.“施怜悯与我”表对仁爱的接受。这从“怜悯”的含义清楚可知,“怜悯”是指爱(参看3063,3073,3120,5042节),在此是指对邻之爱,或仁爱,因为前面论及对信仰的接受(5130节);因为当感官层重生时,信与仁必在感官层面构成一体。“怜悯”之所以表示仁爱,是因为凡拥有仁爱的人都拥有怜悯,换句话说,凡爱自己邻舍的人都施怜悯与他。这也解释了为何圣言将仁爱行为描述为怜悯行为,如马太福音:
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马太福音25:35-36)
在其它地方,仁爱行为也被描述为向穷人、困苦人、寡妇和孤儿所行的怜悯行为。
就其本质而言,仁爱就在于渴望邻舍的福祉,对良善拥有一种情感,在承认良善就是邻舍,因而那些处于良善的人就是邻舍,只是这些邻舍照着他们良善的程度而各不相同。因此,仁爱因在于对良善拥有一种情感,故也在于对那些陷入苦难的人心生怜悯。仁之良善就含有这种怜悯感在里面,因为它是从主对全人类的爱那里降下来的;这爱就是“怜悯”,因为整个人类都陷入苦难。怜悯有时也存在于没有仁爱的恶人中间;不过,这是由于他们自己受苦而引起的悲伤,因为它在于对与他们构成一体的朋友的关切,当这些朋友受苦时,他们也受苦。这种怜悯不是仁爱的怜悯,而是基于自我的朋友式的怜悯,就其本身而言,是怜悯的反面。因为这种人蔑视或仇恨除了自己,因而除了与他自己构成一体的朋友之外的其他所有人。
5133.“向法老提说我”表与内层属世层的交流。这从“向某人提说”的含义和“法老”的代表清楚可知:“向某人提说”是指交流;“法老”是指内层属世层(参看5080,5095节)。“与内层属世层的交流”意思是通过对应的结合。内层属世层就是那从理性层接受真理与良善的观念,并为它们所服务的功用而将它们储存起来的,因而是那直接与理性层交流的。但外层属世层则是那接受形像,并由此接受对经由感官来自世界的事物的观念的。这后一种观念若不从存在于内层属世层中的观念那里获得光明,就会产生错觉,这些错觉被称为感官错觉。当人陷入这些错觉时,除了与它们一致,或给予它们支持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信,如对应关系不存在时的情形。如果此人没有被赋予仁爱,就不存在任何对应关系;事实上,仁爱是带来结合的手段,因为仁之良善包含来自主的生命。这生命将真理排列成序,由此赋予仁爱以一种外在形式,也就是他能在其中呈现自己的一个形像。这种形式在来世显为可见,是天使的形式本身。因此,所有天堂都是仁爱的形式;该仁爱的美丽是从信之真理那里获得的,这美丽里面的生命则是从仁之良善那里获得的。
5134.“救我出这牢房”表从邪恶当中解救出来。这从“救出”和“房”的含义清楚可知:“救出”是指解救;“房”是指良善(参看710,1708,2048,2233,3128,3652,3720,4982节),因而在反面意义上是指邪恶。由此明显可知,“救我出这牢房”表示从邪恶当中解救出来,这个意思也遵循前面的思路,即:当信仰在外层属世层里面被接受(这就是此处的主题,参看5130节)时,对应关系就得以实现(5131节);当仁爱被接受(5132节),与内层属世层的交流由此得以实现(5133节),外层属世层此时就从使得“约瑟”所代表的属天层(5086,5087,5106节)变得疏远的邪恶当中被解救出来;这种疏远由接下来的话,即他“被拐”来表示。此外,当属世层正通过仁与信重生时,它就从邪恶当中被解救出来;因为当它重生时,邪恶就被分开,从它们以前所在的中心被逐出,被赶到源于良善的真理之光触及不到的周边。对人来说,邪恶以这种方式被分开,然而仍旧存在,因为它们无法被完全摧毁。但对主来说,祂已在自己里面将属世层变得神性,故邪恶与虚假被完全逐出并摧毁。因为神性与邪恶并虚假毫无共同之处,也不可能像人那样被它们包围;事实上,神性是良善与真理的本质存在,这存在无限远离邪恶与虚假。
5135.“我实在是被偷窃拐来的”表邪恶使属天事物变得疏远。这从“约瑟”的代表和“偷窃”的含义清楚可知:指着自己说这些话的“约瑟”是指属世层里面的属天层(5086,5087,5106节),因而是指那里的属天事物;“被拐”是指由邪恶所造成的疏远。因为“去偷窃”表示疏远,“偷窃”本身表示造成疏远的邪恶,以及索要属世层里面的属天事物的邪恶。“偷窃”表示发生在这类邪恶占据之地的邪恶所造成的疏远;因为它逐出一切良善与真理,以邪恶与虚假充满这个地方。“偷窃”还表示索要属于他人的东西;因为它将那地方的一切良善与真理都据为己有,将其变成自己的,将它们附于邪恶与虚假。为叫人知道“偷窃”在灵义是什么意思,有必要说一说邪恶与虚假在进入并占据一个地方时,以及索要那里的一切良善与真理时是何情形。
从婴儿期到童年,有时甚至直到成年初期,人都在吸收从父母和教师那里所获得的良善与真理,因为在这些年里,他学习这些良善与真理,并简单地相信它们,他的纯真状态使这一切得以实现。其纯真状态将这些良善与真理嵌入他的记忆;然而,仅仅把它们安置在它的边缘或第一道门槛处;因为婴儿期和童年的纯真并非影响理性层的内在纯真,而是仅仅影响外层属世层的外在纯真(参看2306,3183,3494,4563,4797节)。然而,当此人长大,开始靠自己思考,而不像以前那样靠父母和教师思考时,他就回想,可以说反复咀嚼他以前所学习并相信的东西,然后要么赞同它们,要么质疑它们,要么拒绝接受它们。若他赞同它们,这表明他处于良善;若他拒绝接受它们,这表明他陷入邪恶;但若他质疑它们,这表明他随后要么转入肯定心态,要么转入否定心态。
人在尚为小孩子的幼年时代所学习并相信,但后来要么赞同,要么质疑,要么拒绝接受的真理尤其是这些:有一位神,祂是一;祂创造万物;祂赏赐行善的人,惩罚作恶的人;死后仍有生命,那时,坏人下地狱,好人上天堂,因而地狱和天堂是存在的,死后的生命是永恒的;以及要每天祷告,并且祷告时要谦卑;要守安息日为圣;要孝敬父母;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以及其它众多类似真理。人从童年早期就学习并吸收这类真理;如果当开始靠自己思考,并过自己的生活时,他赞同它们,给它们进一步添加上更内在的那类真理,并照之生活,那么他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若他开始违背它们,最终拒绝接受它们,那么无论他表面上为了法律和社会的要求如何照之生活,仍旧陷入邪恶。
这种邪恶就是“偷窃”所表示的,因为它像小偷一样篡夺良善之前所占的居所。对许多人来说,它像小偷一样夺走之前在那里的良善与真理,并利用它们来支持或确认邪恶与虚假。对于这些人,主尽可能地将童年早期所吸收的良善与真理从那居所移走,把它们撤回到内层,为将来的功用而将它们储存在内层属世层里面。在圣言中,“余剩或余留”就表示被储存在内层属世层里面的这些良善与真理(参看468,530,560,561,660,661,1050,1738,1906,2284节)。但是,邪恶若窃取了那里的良善与真理,并利用它们来支持或确认邪恶与虚假,尤其利用欺骗如此行,就会摧毁这些余剩或余留;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它将邪恶与良善,虚假与真理混在了一起,以致这一个无法与那一个分开,于是这个人就完了。
“偷窃”就表示上述这类事物,这一事实仅从这个词用来论及构成人的属灵生活的事物就能看出来。因为属灵生活中除了良善与真理的认知外,并没有其它财富;除了从良善及其真理那里所获得的生活幸福外,并没有其它财产和继承物。如前所述,窃取这些东西就是属灵意义上的“偷窃”,故在圣言中,“偷窃”并非表示别的,如撒迦利亚书: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一飞行的书卷。他对我说,这是向全地面发出的咒诅。从今以后,凡偷窃的,必按这书卷被清除;凡起假誓的,必按这书卷被清除。我必使这书卷出去,进入偷窃人的家和指我名起假誓人的家;必在他家里过夜,连房屋带木石都毁灭了。(撒迦利亚书5:1,3-4)
“偷窃人”和“偷窃人的家”表示夺走良善的余剩或余留的邪恶;“起假誓人”和“起假誓人的家”表示夺走真理的余剩或余留的虚假;“全地面”表示整个地狱;这就为何经上说:“咒诅连房屋带木石都毁灭了”:“房屋”表示属世心智,或就属世心智而言的人(3128,3538,4973,5023节);“木”表示那里的良善(2784,2812,3720,4943节);“石”表示真理(643,1298,3720节)。
亵渎并由此夺走良善与真理在灵义上由亚干所做的事来表示,即:他拿了“当灭的物”、“示拿的外袍”、“二百舍客勒银子”和“一条金子”,把它们藏在他帐棚当中的地里,于是被石头打死,所有的都被焚烧,如约书亚记所描述的:
耶和华吩咐约书亚说,以色列犯了罪,违背了我所吩咐他们的约,取了当灭的物,又偷窃,又行诡诈,又把那当灭的放在他们的器皿当中。(约书亚记7:10-11,21,25)
“当灭的物”表示虚假与邪恶,它们绝不能与任何圣物混在一起;“示拿的外袍”、“二百舍客勒银子”和“一条金子”在灵义上是指虚假的种类;“把它们藏在他帐棚当中的地里”表示与圣物混在一起,因为“帐棚”表示神圣之物(参看414,1102,1566,2145,2152,3312,4128,4391,4599节)。这就是以色列“又偷窃,又行诡诈,又把那当灭的放在他们的器皿当中”的含义;因为“器皿”表示神圣真理(参看3068,3079,3316,3318节)。
耶利米书:
我向以扫追讨的时候,必使灾殃临到他。收取葡萄的若来到你那里,岂不剩下些葡萄呢?盗贼若夜间而来,岂不毁坏直到够了呢?我要把以扫剥得净光,显出他的隐密处,他不能隐藏,他的种、弟兄、邻舍尽都灭绝,他也归于无有。(耶利米书49:8-10)
此处“以扫”表示与虚假联结的自我之爱的邪恶(3322节)。“盗贼夜间而来,毁坏直到够了”,以及“他的种、弟兄、邻舍尽都灭绝,他也归于无有”表示这种邪恶毁灭良善与真理的余剩或余留。“种”表示属于基于仁之信的真理(1025,1447,1610,1940,2848,3038,3310,3373节);“弟兄”表示属于仁的良善(367,2360,2508,2524,3160,3303,3459,3815,4121,4191节);“邻舍”表示属于他的相邻和相关的真理。
在俄巴底亚书,类似的话论及以扫:
盗贼若来到你那里,倾覆者若夜间来到(你何竟被剪除)。他们岂不偷窃,直到够了呢?收取葡萄的若来到你那里,岂不剩下些葡萄呢?(俄巴底亚书1:5)
“收取葡萄的”表示并非来自邪恶的虚假。这些虚假不会摧毁主储存在人的内层属世层中的良善与真理,也就是余剩或余留。但源于邪恶的虚假能摧毁它们,因为它们窃取真理与良善,通过对它们的错误使用而利用它们支持或确认邪恶与虚假。
约珥书:
有一民又大又强;他们如勇士奔跑,像战士爬上城墙;各按自己的路前进;他们蹦上城,蹿上墙,爬上房屋,进入窗户如同盗贼。(约珥书2:2,7,9)
“有一民又大又强”表示与真理争战的虚假(1259,1260节);由于它们在摧毁真理中作战勇猛,故经上说它们“如勇士,像战士”;经上说它们所“蹦上”的“城”表示真理的教义(402,2268,2449,2712,2943,3216节);“他们所爬上的房屋”表示它们所摧毁的良善(710,1708,2048,2233,3128,3652,3720,4982节);“他们所进入的窗户”表示理智概念和源于这些概念的推理(655,658,3391节);正因如此,这些虚假被比作“盗贼”,因为它们篡夺了之前真理与良善所占据的居所。
诗篇:
其实你恨恶管教,将我的言语丢在背后。你见了盗贼,就乐意与他同夥,又与行奸淫的人一同有分。你为邪恶开口,你舌编造诡诈。(诗篇50:17-19)
这论及恶人,因为“与盗贼同夥”表示他利用虚假使真理疏远自己。
启示录:
又不悔改他们那些凶杀、邪术、奸淫、偷窃的事。(启示录9:21)
“凶杀”表示摧毁良善的邪恶;“邪术”表示由此而来的摧毁真理的虚假;“奸淫”表示被扭曲的真理;“偷窃”表示由此被疏远的良善。
约翰福音: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人进羊圈,不从门进去,倒从别处爬进去,那人就是贼,就是强盗。从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约翰福音10:1-2,9-10)
此处“贼”也表示邀功的邪恶,因为凡从主那里夺走祂的东西,并为自己索取它的人就被称为“贼”。由于这种邪恶关闭道路,以至于阻止良善与真理从主那里流入,故经上说“要杀害、毁坏”。十诫的这条诫命所表相同,即:不可偷盗(申命记5:19;参看4174节)。由此明显可知犹太教会中针对偷窃所制定的律法表示什么(如出埃及记21:16;22:1-4;申命记24:7);因为犹太教会中的一切律法都来源于灵界,它们与存在于天堂的次序法则相对应。
5136.“从希伯来人之地”表与教会,也就是说,邪恶使得属天事物与教会疏远。这从“希伯来人之地”的含义清楚可知,“希伯来人之地”是指教会。“希伯来人之地”在此是指迦南地;因为约瑟就是那里被拐走的。在圣言中,迦南地之所以表示教会,是因为教会自上古时代就一直在那里,最初是大洪水之前的上古教会;然后是大洪水之后的古教会;后来是第二代古教会,也就是所谓的希伯来教会;最后是犹太教会。为使犹太教会能建在那里,亚伯兰被吩咐从叙利亚或亚兰迁到那地,在那里被应许这地会作为产业赐给他的后裔。这解释了为何在圣言中,“地”或“陆地”表示教会,“全地”(这个词出现在各个地方)表示普遍的教会,以及“新天新地”表示一个内在和外在的新教会。
教会之所以自上古时代起就一直在那里,是因为属天的上古教会成员是那种在世界和地上的每一个事物里面都能看到代表主国度的某种事物的人。世界和地上的物体对他来说,就是思想天上事物的手段。这就是后来古教会所知的一切代表和有意义符号的来源,因为它们被“以诺”所指的人收集并保存起来,以备后世所用(519,521,2896节)。这就是上古之人所住的迦南地的每个地方,以及每座山、每条河,同样周围的所有国家都成为代表的来由。由于圣言若不用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包括那些与地方有关的,就无法写成,所以为了这个目的,教会一直保存在迦南地。但主到来之后,教会就被转到别的地方,因为那时代表被废除了。综上所述,明显可知在此被称为“希伯来人之地”的迦南地表示教会。
不过,可参看前面关于这些问题的阐述或引证,即:大洪水之前的上古教会在迦南地(567,3686,4447,4454节);大洪水后的教会,即古教会的一部分在那里(参看3686,4447节);被称为希伯来教会的第二代古教会也在那里(4516,4517节);由于同样的原因,亚伯兰被吩咐到那里,那地被赐给他的后裔(3686,4447节);迦南地由此代表主的国度(1607,3038,3481,3705,4240,4447节);正因如此,在圣言中,“地”或“陆地”表示教会(参看566,662,1066,1068,1262,1413,1607,1733,1850,2117,2118,3355,4447,4535节)。
5137.“我在这里也没有作过什么”表无辜。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因为没有作过什么恶事就是无辜的声明。
5138.“叫他们把我下在坑里”表被抛弃在虚假当中。这从“坑”的含义清楚可知,“坑”是指虚假(参看4728,4744,5038节)。前面论述的主题是邪恶,也就是说,邪恶使得属天事物变得疏远的事物(5134,5135节);但此处论述的主题是虚假,因为当这一个在圣言中被提及,那一个也会被提及,也就是说,凡提及邪恶的地方,也会提及虚假;因为凡论述良善的地方,也会论述真理,以便圣言的每一个事物里面都存在一个婚姻。天堂的婚姻是良善与真理的婚姻,而地狱的婚姻是邪恶与虚假的婚姻。因为邪恶在哪里,虚假也在哪里,虚假与邪恶如同妻子与她的丈夫那样相联结;良善在哪里,真理也在哪里,因为真理与良善也如同妻子与她的丈夫那样相联结。因此,从人的生活就能看出他信仰的本质,因为良善,抑或邪恶是生活的内在本质;真理,抑或虚假是信仰的内在本质。至于圣言的每一个事物里面都存在一个婚姻,可参看前文(683,793,801,2173,2516,2712,4137e节)。
5139.创世记40:16-19.膳长见梦解得好,就对约瑟说,我在梦中看见三个筐子,它们上面有洞,在我头上。最上面的筐子里有给法老的各样食物,是膳长所做的工,有飞鸟来吃我头上筐子里的食物。约瑟回答说,你的梦是这样解,三个筐子就是三天。三天之内,法老必将你的头提起离开你身上,把你挂在木头上,必有飞鸟来吃你身上的肉。
“膳长见”表受心智意愿部分支配的感官能力的觉知。“梦解得好”表将要发生的事。“就对约瑟说”表属世层里面的属天层的觉知。“我在梦中”表预言。“看见三个筐子”表形成意愿的连续层级。“它们上面有洞,在我头上”表中间任何地方都没有终端。“最上面的筐子里”表意愿部分的至内层。“有给法老的各样食物”表充满滋养属世层的属天食物。“是膳长所做的工”表照着这种感官能力的各种功用。“有飞鸟来吃我头上筐子里的食物”表源于邪恶的虚假将要毁灭它。“约瑟回答说”表从凭属世层里面的属天层所获得的觉知而来的启示。“你的梦是这样解”表它里面所包含的东西。“三个筐子”表意愿的连续层级。“就是三天”表甚至直到最后阶段。“三天之内”表在最后阶段里面。“法老必将你的头提起离开你身上”表基于预见的决定。“把你挂在木头上”表抛弃和定罪。“必有飞鸟来吃你身上的肉”表源于邪恶的虚假将毁灭这些感官印象的每一个。
5140.“膳长见”表受心智意愿部分支配的感官能力的觉知。这从“见”和“膳长”的含义清楚可知:“见”是指理解和觉知(2150,2807,3764,4723节);“膳长”一般是指受意愿部分支配的感官能力,因而是指感官觉知(5078,5082节)。
5141.“梦解得好”表将要发生的事。这从“解”的含义清楚可知,“解”是指它里面所包含的东西,或在它里面的东西,如前所述(5093,5105,5107,5121节),因而是指将要发生的事。对良善或好事将要发生的觉知是一种感官觉知,与其它觉知相比,这种觉知是一种模糊的觉知。来自感官或外层属世层的觉知力,来自内层属世层的觉知力和来自理性层的觉知力的确存在。当人出于情感处于内层思维,并使他的心智从感官事物和身体当中退出时,他的觉知力就是理性类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在外在人之下或属于外在人的事物或观念便沉寂下来,此人几乎在自己的灵里。但当人出于存在于世上的因素而处于外层思维时,他的觉知力就来自内层属世层。理性层的确流入进来,但不带有任何情感的生命。然而,当人沉浸于尘世之爱和自我之爱的愉悦和快乐时,他的觉知力就来自感官。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生命专注于外在或身体;除了阻止他冲进可耻和不光彩的行为之物外,他没有给任何内在之物留出空间。但是,他的觉知力越外在,就越模糊;因为相对于内层事物,外层事物是总体上的。无数内层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外层事物中。
5142.“就对约瑟说”表属世层里面的属天层的觉知。这从“说”的含义和“约瑟”的代表清楚可知:在圣言的历史部分,“说”是指觉知,如前面经常解释的;“约瑟”是指属世层里面的属天层(参看5086,5087,5106节)。
5143.“我在梦中”表预言。这从“梦”的含义清楚可知,“梦”是指关于结果的预言(参看5092,5104,5112节)。
5144.“看见三个筐子”表形成意愿的连续层级。这从“三”和“筐子”的含义清楚可知:“三”是指完整,甚至持续到结束之物(参看2788,4495,5114,5122节),因而是指连续的事物;“筐子”是指形成意愿的层级。“筐子”之所以表示形成意愿的层级,是因为它们是用来盛纳食物的器皿,而“食物”表示属天和属灵的良善,这些良善都包含在意愿中。事实上,一切良善皆属于意愿,一切真理皆属于理解力。一旦有任何事物从意愿发出,它就被感知为良善。到目前为止,所论述的主题一直是受理解力支配的感官能力,该感官能力由“酒政”来代表;但现在论述的主题是受意愿支配的感官能力,该感官能力由“膳长”来代表(参看5077,5078,5082节)。
葡萄树及其三个枝子、花朵、串串和葡萄代表理解力的相继或连续层级;最后“杯子”代表真正属于理解力的真理(参看5120节)。但膳长头上最上面的筐子里“有为法老烤制的各样食物的”三个筐子代表形成意愿的连续层级。意愿的连续层级是指连续次序上的层级,始于人的至内层,终于感官意识所在的至外层。这些层级就像是从至内在部分到至外在部分的一架梯子(参看5114节)。良善从主流入至内层,然后通过理性层进入内层属世层,并从内层属世层流入外层属世层,或感官层。良善可以说顺着这架梯子下去,它在各个不同而又分离的层级的性质取决于对它的接受方式。我们会在后面详述这种流注的性质,以及它所经历的这些连续层级。
在圣言的其它地方,“筐子”表示意愿的层级,良善就包含在这些层级中;如耶利米书:
耶和华指给我看,有两筐无花果放在耶和华的殿前。一筐是极好的无花果,好像是初熟的无花果;一筐是极坏的无花果,坏到不能吃。(耶利米书24:1-2)
此处“筐子”在原文是用一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这个词就描述了意愿的属世层级,或属世层中的意愿部分;一个筐子里的“无花果”是指属世的良善,而另一个筐子里的“无花果”则是属世的邪恶。
摩西五经:
你进了耶和华你的神赐给你的地,就要从那地将所收的各种果子中取初熟的来,盛在筐子里,往耶和华所选择的地方去。祭司就从你手里取过筐子来,放在耶和华你神的坛前。(申命记26:1-2,4)
此处“筐子”用了另一个词来表达,这个词表示心智的理解力部里面的一个新意愿;“那地果子中初熟的”是指由那新意愿所产生的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