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研究文集 《新教会教育理念》2.5 余留:童年的基本影响

《新教会教育理念》2.5 余留:童年的基本影响

2.5 余留:童年的基本影响

在每一种心理体验中都有两样东西:一种是通过感官来自外部的冲动,一种是来自灵界出于内在的情感。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意识。下面是外部思维的图示,显示了儿童思维产生于外部环境的冲动。

            (理由-reason

外部思维-External mind(知识-knowledge

            (感觉-sensation

起初儿童对他们周围的物体有感觉,然后是对周围事物产生知识——它们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用。最后形成理由,就是对他们从环境里所感觉到的,听到的,我们告诉他们的,他们所阅读的材料等,形成抽象的概念,学会理性思维。

天使的同在随着儿童的成长而改变

很小的孩子处于纯真期,这意味着他们愿意被引导。他们不叛逆,因为他们自我引导的意愿还不活跃。最高层的属天天使时刻伴随着这些幼童,无论他们看到、听到和感觉到什么,都让他们感到高兴,在这种高兴中有天堂的快乐,这种快乐一直保存着,这种喜悦发自对那些照顾他们的人的信任。

但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当他们不再是小孩子,有了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感觉,属天天使就不能再引导他们。他们想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想被别人引导,所以他们坚持要表现出一副自我引导的样子。然而,他们仍然可以被引领和指导,他们开始理解为什么应该做某些事情。属灵余留就在这一时期被储存起来。属天的余留形成心智的最高层,属灵的余留形成中间层。

当他们超过这个阶段,达到理智的年龄,那么属灵天使也不能再领导他们。这时他们会受到属世天使的影响。被领导的意愿被更深地掩盖了;他们想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所有这些余留——属天的、属灵的和属世的——都是主植入内心的,以平衡天生的爱自我和爱世界的自然倾向。每个孩子自出生都有遗传而来的自我之爱的倾向,除非(天国)余留被保存起来平衡这种倾向,否则在成年后不可能有再造和重生。所有孩子的自然倾向是,他们想要随时做自己想做的事。

建立良知

教育的过程外表上很明显的就是教孩子们控制他们的本能冲动,为了符合社会规范而克制自己的私欲。想象一下那些没有被教导要服从和与他人合作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将是不可救药的,不可能参与到社会中去。

但是,出于自私的原因克制自然的冲动——害怕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的后果,害怕他人的不认可或失去别人可能给予的一些帮助——永远不会建立真正的宗教生活,信仰的人生必须有更多出自内在而不是外在的东西。它必须发自内心,建立良知。在真正的宗教生活中,我们看到什么是正确的,并喜欢做正确的事情,对此感到欢喜快乐。

为人正直给予人喜乐是因为余留。余留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从另一个世界流注。它们不能以任何其他方式被植入。良知在本质上,是对善与真的热爱,我们不能注入给孩子。

宗教故事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但宗教教育在此起到作用。通过圣经故事,教孩子们知道主,了解他如何带领以色列人,知道主的供给,了解他们必须在一切事情上仰望他,知道主的诫命,了解所有的繁荣和幸福都取决于对顺从主的诫命。从这些故事里天使感染孩子的内心,给孩子们喜乐。这就为真正的良知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埋下了种子。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做到的。

《属天的奥秘》中关于“余留”的节选

我们每个人都被称为一个活的灵魂,因为我们里面有活的生命的品质。如果我们里面没有来自主的生命,那么没有一个人能够活着,更不用说作为一个人活着了。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纯真、良善和仁慈之心,或者至少是类似或接近的东西。这某种程度的纯真、良善和仁慈是我们在童年和青春期从主那里接受的,从儿童和青少年的状态可以看出。在这些年龄段接受的被保存在我们灵魂深层的,就是圣言所说的余留,或者说是幸存者,是主在我们里面,唯属于主的。这些被保留的痕迹使得我们成年后有可能变得真正有人性。

[2]我们在幼年和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纯真、良善和仁慈的状态使我们能够长大成“人”,这一点从以下可以明显看出:我们不像野蛮的动物那样,生来就具备生存技能,而是必须逐一学习,然后通过实践,把学到的东西变成习惯和第二天性。除非我们学会了,否则我们甚至不能走路,或说话,或做其它任何事情。当我们练习这些活动后,它们几乎成为我们的本能。纯真、良善和仁慈的状态也是如此,这些美德我们同样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吸收;如果这些状态不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我们就会连动物都不如。但它们不是通过教育获得的,而是从主那里得到的礼物,主将它们保存在我们里面。这些状态与宗教真理一起,是所谓的余留,而且只属于主。在成年期间,如果我们窒息了它们,我们就成了死人。当我们重生时,这些状态是重生过程的起点,我们被引入这些状态,因为主通过余留做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