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堂与地狱》第三十八章 天堂中的智者与质朴者

《天堂与地狱》第三十八章 天堂中的智者与质朴者

第三十八章 天堂中的智者与质朴者

346、人们普遍认为,在天堂中智者将比质朴者享有更多的荣耀与崇高地位,这是基于经上的话:

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但以理书》12:3)

然而,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段经文中所指的”智慧人”和”使人归义者”究竟是谁。世人通常认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学者和博学之士,特别是那些在教会中担任教导职责、在教义和讲道方面超越常人的人,尤其是那些引导许多人归信的人。世上的人认为这些人都是智慧人,但他们未必就是天堂中所说的那种智慧人,除非他们所具备的是天上的智慧。关于这种天上智慧的本质,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详细阐述。

347、天堂的智慧是一种内在的智慧,它源于对真理的纯粹热爱,不是为了获取世上的荣华,也不是为了赢得天堂的荣耀,而是因为真理本身,这些人被真理深深感动并从中获得最内在的喜悦。那些被真理本身感动并以此为乐的人,也会被天堂之光所感动和喜悦;而那些被天堂之光感动的人,也就是被神性真理所感动的人;实际上,他们是被主自己所感动,因为天堂之光就是神性真理,而神性真理就是天堂中的主(参126-140节)。

这种光只进入心智的内部区域,因为心智的内部结构正是为接受这种光而形成的。当这光进入时,就会带来感动和喜悦,因为任何从天堂流入并被接收的事物,本身都蕴含着愉悦和快乐。由此产生了对真理的真正情感,即为真理本身而爱真理的情感。那些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或者说,那些处于这种爱中的人,就拥有天堂的智慧,并在天堂中像穹苍的光辉一样闪耀。他们之所以闪耀,是因为神性真理在天堂的任何地方都会发光(参132节)。出于对应关系,天空的“穹苍”就象征着理智的能力,既在天使中也在人类中的那种处于天堂之中的理智。

然而,那些为了世上的荣耀或天堂的荣耀而爱真理的人,他们在天堂中无法发光,因为他们不被天堂之光所感动和喜悦,而是被世界之光所吸引,而这世界之光在天堂中却是纯粹的黑暗。在这些人身上,自我荣耀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它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当荣耀成为目的时,人自己就成为主要关注点,而真理只被视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因为那些为自己荣耀而爱神性真理的人,他们在神性真理中看到的是自己,而不是主;因此,他们将自己理解力和信仰的视角从天堂转向世界,从主转向自己。正因如此,他们处于世界之光中,而非天堂之光中。

这些人在外在形式上,也就是在世人眼中,看起来和那些沐浴在天堂之光中的人一样聪明和有学问,因为他们的言谈相似,有时在外表上甚至显得更加智慧,这是因为自我之爱激发他们,而且他们善于伪装天堂般的情感。但在内在形式上,也就是在天使眼中,他们的真实面目截然不同。

通过以上解释,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经文中”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所指的是谁。接下来将解释”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所指的是谁。

348、”那使多人归义的”指的是那些有智慧的人。在天堂中,那些处于良善中的人被称为有智慧的人;而那些将神性真理立即付诸实践、融入生活的人就是处于良善中的人。这是因为当神性真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它就转化为良善,成为意愿和爱的一部分;而凡属于意愿和爱的,都被称为良善。因此,这些人被称为”有智慧的人”,因为真正的智慧体现在生活中。相比之下,那些不立即将神性真理融入生活,而是首先将其存入记忆,然后再从中提取并应用于生活的人,则被称为“聪明人”。

关于这两类人在天堂中的区别及其程度,可参见讨论天堂的两个王国(属天王国和属灵王国)的章节(20-28节),以及讨论三层天的章节(29-40节)。那些在主的属天王国中的人,特别是那些在第三层或最内层天堂中的人,被称为”义人”,这是因为他们不将任何正义归于自己,而是全部归于主。在天堂中,主的正义就是来自主的良善;因此,本段经文中所说的”那使多人归义的”就是指这些人。他们也正是主在以下经文中所指的:

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马太福音》13:43)

他们之所以发光如同太阳,是因为他们处于从主而来的对主的爱中,这种爱就是”太阳”所象征的(详见上文116-125节)。他们的光呈火焰状,他们思想的观念也带有火焰的特质,这是因为他们直接从主这天堂之太阳接受爱之良善。

349、凡在世上为自己获得聪明与智慧的人,都将被接纳进入天堂,并根据他们所拥有的聪明与智慧的质与量成为天使。因为人在世上为自己所获取的一切,死后都会保留下来,并随其一同携带;而且这些聪明与智慧还会得到增加和完善,但仅限于他对真理与良善的情感和渴望的程度之内,而不会超出这一限度。

那些对真理与良善的情感和渴望较少的人,所接受的也较少,但他们会在自己的程度范围内尽可能地接受;而那些情感和渴望较多的人,所接受的也更多。情感和渴望的程度就如同一个容器的容量,可以逐渐增加直至充满。因此,容量大的人接受得更多,容量小的人接受得较少。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爱及其情感和渴望,会接纳一切与自身相符的事物;因此,爱有多大,接纳就有多少。这正是主的话语所表达的意思: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马太福音》13:12;25:29)

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路加福音》6:38)

350、所有出于真理与良善本身而热爱真理与良善的人,都被接纳进入天堂。其中,那些爱之更深的人被称为智慧者,爱之较浅的人则被称为质朴者。智慧者在天堂中享有更多的光明,而质朴者则处于相对较少的光明中,每个人所享有的光明程度,取决于他们对良善与真理之爱的深浅程度。

出于真理与良善本身而爱它们,意味着愿意并付诸行动,因为唯有那些愿意并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爱它们的人,而非那些既不愿意也不行动的人。这些人也正是爱主并为主所爱的人,因为一切良善与真理皆来自主;既然来自主,主也就存在于良善与真理之中,因此,主也同样存在于那些在生活中通过意志和行动接纳良善与真理的人之中。

从本质上讲,一个人即是他的良善与真理,因为他的意志体现为良善,他的理智体现为真理,而一个人的本质正取决于他的意志与理智。因此,一个人被主所爱的程度,取决于他的意志在多大程度上被良善所塑造,以及他的理智在多大程度上被真理所塑造。被主所爱同时也意味着爱主,因为爱是相互的;主赋予被爱之人以爱的能力。

351、.在世上,人们通常认为那些知识渊博者,无论是因为掌握了教会的教义和圣经知识,还是因为具有事实性知识,都能比别人更深入、更敏锐地理解真理,从而更有聪明和智慧。这些人自己也这么认为。但实际上,什么是真正的聪明和智慧,什么是伪造的聪明和智慧,什么是错误的聪明和智慧,我们接下来会探讨。

真正的聪明和智慧意味着能够看见并直接领受什么是真与善,从而辨别什么是伪与恶,并能够清晰地区分二者。这种能力源于内在的直觉和感知。每个人都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内在层面属于内在或灵性的人,外在层面属于外在或自然的人。正如内在层面被形成并与外在层面合一,人便能够看见并直接领受真与善。人的内在层面只能在天堂中被形成,而外在层面则在世界中被形成。当内在层面在天堂被形成后,那些属于天堂的事物就会流入世界中的外在层面,并将其塑造成对应的形式,也就是说,使它们与内在层面合为一体。当这一切完成后,人便可以由内在来看见并直接领受真与善。

为了使内在层面得以形成,唯一的方法是,人必须将目光投向神性和天堂,因为如前所述,内在层面是在天堂中形成的。当人相信神性,并且相信所有的真与善,也即所有的聪明和智慧都来自神性时,他就是在注视神性。而当他希望被神性引导时,他就真正地相信神性。因此,人的内在层面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被打开。

那些拥有这种信仰,并按照信仰生活的人,具有聪明和智慧的潜能和能力。但为了真正成为聪明和智慧的人,需要学习许多知识,不仅是关于天堂的事物,也包括关于世界的知识。天堂的知识来自于圣经和教会,而世界的知识则来自于科学。一个人学到多少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他就变得多么聪明和智慧,因为只有他的内在视野(即理智)和内在情感(即意志)才能因此得到真正的完善。

在这类人当中,质朴者是那些内在层面虽已被打开,但并未通过灵性、道德、文明和自然的真理被丰富和提升的人;他们在听到真理时能够领受它,但并不能从自身内部中看见它。而智慧者则是那些不仅内在层面被打开,而且还被丰富和提升的人;他们既能在自己的内在层面中看见真理,也能直接领受它。由此可以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聪明和智慧。

352、伪造的聪明和智慧,并不是从内在直接领受什么是真与善以及伪与恶,而是仅仅盲目地相信别人所说的是真与善或伪与恶,并随后加以确认。这些人并不是从真理本身辨识真理,而是同样容易接受并相信伪谬,将伪谬视为真理,并加以肯定。因为一旦某事被确证,它就会呈现出真理的外观,而事实上,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被确证的。

这些人的内在并未真正开放,而他们的外在却被他们所确证的东西所充满。因此,他们所依赖的光明并非来自天堂,而是来自世界,即所谓的“自然光”。在这种光中,即使是错误的事物也可以显得真实,尤其当它们被确证之后,甚至可以显得格外耀眼。然而,在天堂的光中,这种现象却不会发生。这类人中,那些极力自行确证的人,智慧和聪明更少;而那些较少自行确证的人,则智慧和聪明更多。由此可见,何为伪造的聪明和智慧。

然而,那些在童年时期因听从教师的教导而相信某些事物为真理的人,如果在青春期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智思考,并不再固守这些观念,而是渴望寻求真理,并因发现真理而内心感动的人,则不属于这一类。因为他们因真理本身的价值而感动,所以他们在确证之前便能够看见真理。

这一点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在灵界中曾有一次讨论,为什么动物天生便拥有与其本性相符的所有知识,而人却没有。有人说,这是因为动物生来就处于其生命的秩序中,而人则不是,因此人需要通过内在和外在的知识被引入生命的秩序。如果人天生就处于爱神胜于一切、爱邻舍如同自己的生命秩序中,那么他便会天生拥有聪明和智慧,并随着知识的增加,对所有真理也会有信仰。

对于这一点,善灵仅凭真理之光便立刻看见并直接领受这是真的;而那些仅依赖信仰,并因此将仁爱和仁义置于次要地位的灵,却无法理解这一点,因为他们被确证的伪谬之光遮蔽了真理之光。

353、所有不承认神性的聪明和智慧都是虚假的。那些否认神性并将自然视为神性的人,其所有思考都来自感官和肉体,是完全的感官主义者,无论他们在世上被认为多么有学问和博学。他们的学识并未超越世界上眼前可见的事物,这些事物他们仅通过记忆保存,并几乎以物质化的方式进行观察。尽管这些知识对真正聪明的人来说是用于培养理智的工具,但在他们手中却失去了这样的功能。

此处所提到的学问包括各种实验性学科,例如物理学、天文学、化学、机械学、几何学、解剖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文学批评以及语言学等。这些学科本可以作为通向智慧的桥梁,但对于那些否认神性的人来说,它们仅仅是感官层面的积累。

那些否认神性的祭司,他们的思考同样不会超越外在人的感官层面。他们对圣经的看法也不过如同对待其他学科一样,并不会将其作为理性思考的对象,也不会通过受启迪的心灵来直观领受其中的真理。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在层面是封闭的,与内在紧密相关的外在层面也因此被关闭。这种封闭是因为他们背离了天堂,并扭曲了那些原本能够指向天堂的内在心智,正如之前所述。因此,他们无法看清什么是真与善,因为这些对他们来说是模糊不清的;而伪与恶却在他们看来是明晰的。

尽管如此,极端感官主义者仍然能够进行推理,其中有些人甚至比其他人更精明和敏捷,但他们的推理建立在经过他们知识所确认的感官谬误之上。正因为他们具备这样的推理能力,他们往往自认为比他人更加智慧。驱动他们推理的激情之火,实际上源于对自我的爱和对世界的爱。

这些人正是处于虚假聪明和智慧中的人,正如主在福音书中所描述的:

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马太福音》13:13-15)

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马太福音》11:25-26)

354、我曾有机会与许多离世的学者交谈,包括那些以著作在学术界声名显赫的人,以及那些虽不那么知名却拥有深奥智慧的人。那些表面上承认但内心否认神的人,变得异常迟钝,几乎不能理解任何有关世俗的真理,更别提灵性的真理了。我感受到并亲眼看到,他们的心灵内部是如此封闭,以至于变得漆黑一片(在灵界这是可以看见的),他们无法承受任何来自天堂的光明,也无法接收天堂的流入。

那些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来否认神的人,他们心灵的黑暗更为严重和广泛。在来生中,这些人会愉快地接纳所有伪谬,就像海绵吸收水一样,同时拒绝所有真理,好似弹簧推开所触及之物。据说那些坚定否认神并支持自然主义的人,他们的内心已变得僵硬。他们的头部甚至变得像乌木一般坚硬,硬化到鼻子处,这表明他们已经完全丧失了领受能力。

这样的人被投入类似沼泽的深渊,在那里他们的伪谬信念转变成幻觉,使他们遭受煎熬。他们的地狱之火是对荣耀和名望的渴望所引发的,这种渴望驱使他们互相攻击,并因地狱般的热情而折磨那些不崇拜他们的人。

所有未通过对神性的认识来接受天堂之光的世俗学识,最终都会转变为这种状态。

355、当这些人死后进入灵界时,他们的状态可以从以下事实推断出来:那时,所有存于自然记忆中的内容——尤其是那些直接与身体感官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前文提到的内容——都会进入沉寂状态。唯有从这些知识中提炼出的理性思维,才能用于灵界中的思考和交流。虽然人携带着所有的自然记忆进入灵界,但这些记忆在灵界中并不像在世时那样活跃,无法被直接调取或进入思维活动之中。原因在于,这些记忆无法被提取并带入灵界的光明中,因为它们并不属于这种光的本质。

然而,人在世时通过学识所获得的理性或悟性,与灵界的光明是相一致的。因此,一个人在世间通过知识与学识所培养的理性程度,决定了他在脱离肉体后的理性水平。毕竟,人在离世后成为纯粹的灵魂,而正是灵魂在肉体中负责思考。

356、那些通过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获得智慧与聪明的人,是那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同时承认神、热爱圣言并过着灵性的道德生活的人(参319节)。对于他们而言,学识不仅是追求智慧的工具,也是加固信仰的支撑。他们心智的内在部分不仅能够被感知,还能以透明的光辉显现,呈现出白色、火红色或蓝色的色彩,宛如透明的钻石、红宝石或蓝宝石。这种光辉的性质取决于他们对神及神性真理的认识和确认程度。这种真正的智慧和聪明,在灵界中显现时,是由天堂之光所照亮的,而这光正是从主那里流出的神性真理,乃一切智慧与聪明的源泉(参126-133节)。

【2】这种天堂之光的平台,即光辉显现的基础,是心智的内在部分,其中如同色彩般的变化,源于通过自然层面(包括学识)确认神性真理所产生的多样性。人的内在心智从自然记忆中观察事物,并通过天堂之爱的火焰,将这些确认的事实升华、提炼并净化,最终转化为灵性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只要人仍活在肉身中,他对此并不自知,因为他同时以灵性和自然的方式进行思考,但当时他只能察觉自然层面的思考,而无法感知灵性层面的思考。然而,当他进入灵界后,他便不再察觉自然世界中自然层面的思考,而是完全转向灵性层面的思考,从而使他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由此可见,人通过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成为属灵的人,而这些知识是通向智慧的媒介,但这仅限于那些通过信仰和生活承认神的人。在天堂中,这些人相较于其他人更受青睐。他们居于天堂的中央区域(参43节),因为在天堂的光明中,他们展现出卓越的智慧与聪明,犹如广袤天际的璀璨光辉,闪耀着如星辰般的光芒。

然而,天堂中也有一些较为质朴的人,他们承认神,热爱圣言,并过着灵性的道德生活,但他们并未通过知识和学识充分培养心智的内在部分。人的心智如同一片土地,其丰饶与否取决于耕耘的方式。

第三十九章 天堂中的富人与穷人

357、关于谁能被接纳进入天堂,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穷人会被接纳,而富人不会;另一些人则认为,无论贫富,所有人都有机会进入天堂;还有一些人主张,只有富人放弃他们的财产,变得像穷人一样,他们才有资格进入天堂。每个人都根据圣经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然而,那些在天堂的入选问题上将富人和穷人加以区分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圣经的含义。

圣经在其内义上是灵性的,而在字面意义上则是自然的。因此,那些仅仅根据字面意义解读圣经,而忽略其灵义的人,很容易在许多问题上产生误解,尤其是在关于富人和穷人的问题上。例如,圣经提到富人进入天堂就像骆驼穿过针眼一样困难;而穷人则因为他们是穷人,进入天堂似乎更容易。正如经上所说:

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路加福音》6:20-21)

然而,那些了解圣经灵义的人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知道,天堂是为所有过着信仰和仁义生活的人而设的,无论他们是富人还是穷人。至于圣经中提到的“富人”和“穷人”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们将在后文中详细阐明。

通过与天使的深入交流和亲身体验,我确信,富人和穷人一样,都有机会进入天堂。一个人不会因为财富的多寡而被排斥在天堂之外,也不会因为贫穷而被自动接纳。天堂里既有富人,也有穷人,而且许多富人享受着比穷人更显赫的荣耀和更大的幸福。

358、人们完全可以合法地积累财富和物质财产,只要不是通过欺诈或不正当手段。人们可以享受美食佳酿,只要不将其视为生活的全部;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居住在奢华的住所中;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参与社交、娱乐,讨论世俗事务。人无需总是以一副虔诚、忧郁、叹息的面孔生活,而是可以欢喜快乐地面对生活。也不必将所有财产都施舍给穷人,除非这是出于内心的真挚愿望。

总而言之,人们在外在形式上可以过着与世人无异的生活,关键在于内心深处是否对主怀有正当的思维,并且是否以真诚和公正的态度与邻人交往。因为一个人的本质取决于他的情感和思维,或者说,取决于他的仁义和信仰。人的一切外在行为都源自这些内在动机,因为行为是意愿的体现,而言语是思维的表达。

因此,当圣经提到人们将根据他们的行为被审判,并根据他们的行为得到回报时,这实际上是指人们的思维和情感,因为这些是行为的根源,并且存在于行为之中。没有这些内在动机和思维,行为本身是无意义的,其本质完全取决于这些内在因素。由此可见,人的外在行为本身并不是决定性的,而是他们内在的动机和思维才是真正重要的。

举个例子:一个人表现得诚实,不欺骗他人,仅仅是因为他害怕法律的制裁、名誉受损,以及因此带来的荣誉或财富的损失。如果没有这些恐惧,他会尽可能地欺骗他人。那么,这个人的思维和意愿实际上是欺诈的,即使他的行为在外表上看起来是诚实的;因为他内心不诚实且充满欺诈,所以他的内心实际上存在地狱。而另一个人表现得诚实,不欺骗他人,是因为他认为欺骗违背了神的原则和邻人的利益。即使他有机会欺骗他人,他也不会愿意这样做。这个人的思维和意愿是有良心的,他的内心充满了天堂。这两个人的行为在外表上看起来相似,但在内心深处却完全不同。

359、人们完全可以在外在形式上过着与他人无异的生活,可以积累财富,享受美食,根据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职业选择住所和着装,享受快乐和愉悦,参与世俗工作,履行职责并处理日常事务,这些都是为了维持身心的生活。关键在于,只要他们内心承认神,并对邻舍怀有善意,他们就会明白,通往天堂之路并不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艰难。唯一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否抵抗对自身和世界的过度爱恋,并阻止这些爱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所有邪恶的根源皆源于此。这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难,正如主所说: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11:29-30)

主的轭之所以容易,担子之所以轻省,是因为人们越能够抵制源自爱自己和爱世界的邪恶,就越能够在主的引领下行走,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主将会帮助他们抵抗这些恶,并最终将其移除。

360、我曾与一些已故之人交谈过,他们在尘世期间选择放弃世俗生活,过上了近乎隐居的生活,希望通过将思想从世俗事务中抽离出来,专注于虔诚的冥想。他们坚信这是通往天堂的途径。然而,在来生中,这些人带着忧郁的性格,对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抱有蔑视,并因自己未能获得比他人更多的幸福而愤慨,认为自己应得更多的奖赏。他们对他人漠不关心,疏远了那些能够与天堂建立联系的仁义行为。他们渴望比他人更早进入天堂;但当他们升至天使所在之处时,他们带来的焦虑扰乱了天使们的安宁。因此,他们被隔离开来。一旦被隔离,他们便前往荒凉之地,继续过着他们在世时所选择的那种生活。

【2】人通往天堂的塑造过程,必须在世界中完成,因为所有内在的变化最终都需要在此显现其效果。所有的情感和意愿都必须通过行动在世界中得以完成。如果这些情感未能通过行动在社会交往中得以体现,它们将逐渐消亡,最终导致人们只关注自身而忽视他人。由此可见,通往天堂的道路在于对他人的仁义之心,这种爱体现在所有工作和职责中的正义与诚实之中。缺乏这种爱的虔诚生活,无法通往天堂。因此,仁义行为的实践及由此带来的生命成长,只能在参与日常事务时得以实现;而远离这些事务的人则无法获得这种成长。

【3】根据我的经验,那些在世间从事商业和贸易并因此致富的人中,有许多人能进入天堂;但通过政府或公共职位变得富有和受人尊敬的人却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后者在管理公平正义的事务中获得了利益和荣誉,从而被引导去爱自己和世界,并因此将他们的思维和情感从天堂移除,转向自身。因为人在多大程度上爱自己和世界,并在所有事物中关注自身和世界,就在多大程度上远离神圣,并从天堂中被移除。

361、在天堂,富有者的生活状况如下:他们中的一些人居住在宫殿中,这些宫殿内部光辉灿烂,仿佛由金银打造。他们拥有生活所需的一切,但并不将心思放在这些物质财富上,而是专注于这些财富的功用。在他们眼中,这些功用明亮清晰,仿佛沐浴在阳光之中,而金银则显得昏暗,仿佛隐藏在阴影里。这是因为他们在世间重视的是财富的功用,而将金银仅视为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在天堂,良善的功用如金般闪耀,真理的功用如银般光辉。因此,他们在世间的功用如何,他们在天堂中的富裕、快乐和幸福也就如何。

良善的功用包括为自己和家人提供充足的生活必需品,为国家和百姓谋福利,因为富人比穷人有更多的方式行善;同时,这也使人能够避免懒散的生活。懒散的生活是有害的,因为在这种生活中,人更容易陷入与生俱来的邪恶之中。这些良善功用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神圣因素的多少,即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关注神和天堂,并在功用中追求良善,同时将财富视为服务于良善的工具。

362、相比之下,那些不信神,并在内心抗拒天堂与教会教义的富人们则遭遇了截然相反的命运。他们沉沦于地狱,在那里,他们所钟爱的财富转化为污秽、悲惨与贫困。这不仅仅指他们的物质财富,还包括那些用于满足个人欲望、放纵情欲、任意行恶,或用来凌驾于他人之上并蔑视他人的各种功用。由于这些财富和功用缺乏任何灵性层面的成分,仅仅停留在世俗层面,因此变得污秽不堪。

灵性层面在财富及其功用中的作用,就如同灵魂之于身体,或天堂之光之于湿润的土壤。而缺乏灵性层面的财富和功用,则如同失去灵魂的尸体,或缺乏天堂之光的湿土,最终只会腐朽。这些人被财富所诱惑,因而偏离了天堂之路,被拖入地狱。

363、每个人的主导情感或爱,在死后都将与他们同在,这种爱永远不会消逝,因为人的灵完全体现了其爱的本质。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奥秘:每个灵和天使的身体都是其爱的外在形式,完全对应于其灵魂与心智的内在形态。这意味着,一个灵的真实本质可以通过他们的面貌、姿态和言语被辨识出来。如果人们不会用外在表现掩盖内心,那么一个活着的人的灵魂本质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被识别。这清楚表明,一个人的主导情感或爱将永远伴随他们。

我曾与生活在十七个世纪前的人交谈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当时的文献中有所记载。我发现,他们至今仍受到当时的爱所驱使。因此,人对财富的爱及其带来的功用在死后依然存在,其性质完全取决于他们生前的行为。不同的是,那些将财富作为善用之工具的人,他们的财富会转化为与其功用相对应的愉悦;而那些将财富用于恶用的人,他们的财富则会转化为污秽之物。他们甚至会像在世时一样,因恶用财富而感到愉悦。

这种对污秽的偏爱源于污秽的享乐和罪恶行径,这些行径是他们对财富的恶用,以及贪婪——即对财富的爱而不将其用于任何善用——所导致的。这些在灵魂层面上与污秽相对应,因为所谓的“灵性污秽”正是如此。

364、穷人进入天堂并非因为贫穷,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他们的生活方式都会决定他们的命运。没有人会因为贫穷或富有而得到特殊的恩待;那些过着善良生活的人被天堂接纳,而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则被拒之门外。事实上,贫穷和财富一样,都可能使人远离天堂。许多贫穷的人对自己的处境不满,他们渴望更多的财富,并将财富视为神的祝福。当他们未能获得财富时,他们会愤怒不已,对神的治理心怀不满,并嫉妒他人的幸运。此外,他们往往会在有机会时欺骗他人,并沉溺于低俗的享乐之中。

然而,那些满足于自身处境、勤勉尽责、热爱工作而摒弃懒散的人则有所不同。他们行事诚实忠诚,同时过着真正的基督徒生活。我曾与一些来自乡村的普通百姓交谈过,他们在世时信仰神,并在工作中践行正义与诚信。他们渴望了解什么是仁义与信仰,因为他们在世时听说过许多关于信仰的内容,而在来生中则听到了许多关于仁义的教导。他们被告知,仁义是生活的一切,而信仰是教义的一切。仁义意味着在一切行为中实践正义与正直,而信仰则是正直与正义地思考。当人们真正按照自己的信仰去行动时,信仰与仁义就会结合为一体。

他们对此深表理解,并感到非常喜悦。他们说道,在世时他们未能明白信仰与生活竟然可以被视为两种不同的事物。

365、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能进入天堂,且他们进入天堂的难度相同。人们普遍认为穷人容易进入天堂,而富人则困难,是因为圣经中提到“富人”和“穷人”时,其真正的灵义未被正确理解。在圣经的灵义中,“富人”指那些在良善和真理方面拥有丰富知识的人,通常是教会内部受到圣经指导的人;而“穷人”则指那些缺乏这些知识但仍然渴望获得它们的人,通常是教会之外未接触圣经的人。

【2】圣经中提到的那位身穿紫色袍和细麻衣、后来被投入阴间的财主,象征犹太民族。因为他们拥有圣经,在良善和真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知识,因此被称为“财主”。具体而言,“紫色袍”象征良善的知识,“细麻衣”象征真理的知识。而躺在财主门口、渴望吃财主桌上掉下的零碎充饥、最终被天使带入天堂的穷人,象征那些没有良善和真理知识但渴望获得它们的外邦人(《路加福音》16:19-31)。此外,那些被邀请参加大宴席却以各种借口推辞的富人,也象征犹太民族;而取代他们位置、被领入宴席的穷人,则象征教会之外的外邦人(《路加福音》14:16-24)。

【3】主曾说:“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马太福音》19:24)。这里的“财主”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在自然层面上,财主指那些财富丰富且心系财富的人;而在灵性层面上,财主指那些拥有广泛的事实性和信仰性知识的人,这些知识和学识被视为灵性上的财富。然而,这些人试图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进入天堂或理解教会的奥秘,这违背了神性的秩序。因此,主说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入神的国还容易。在这个意义上,“骆驼”象征事实性和信仰性知识,“针眼”象征属灵的真理。由于对圣经灵性意义的解读尚不深入,这些象征意义往往不为人所知。圣经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灵性和自然的双重意义,因为圣经的书写目的是为了在失去直接的天人联系后,通过自然与灵性的对应关系重新建立天堂与世界、天使与人类之间的桥梁。这便揭示了在特定语境下“富人”或“财主”的具体含义。

【4】在圣经的灵义中,“富人”指那些在良善和真理方面拥有丰富知识的人,而“财富”指这些知识本身,即属灵的财富。这一点可以从许多经文中得以验证(《以赛亚书》10:12-14;30:6-7;45:3;《耶利米书》17:3;48:7;50:36-37;51:13;《但以理书》5:2-4;《以西结书》26:7, 12;27:1-36;《撒迦利亚书》9:3-4;《诗篇》45:12;《何西阿书》12:9;《启示录》3:17-18;《路加福音》14:33;等等)。同样,在灵义上,“穷人”指那些缺乏良善和真理知识却渴望获得它们的人(例如:《马太福音》11:5;《路加福音》6:20-21;14:21;《以赛亚书》14:30;29:19;41:17-18;《西番雅书》3:12-13)。这些经文的灵义已经在《天堂的奥秘》(第10227节)中作了详细的解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