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堂的奥秘(卷2)》创世记第十九章内义6

《天堂的奥秘(卷2)》创世记第十九章内义6

2402、”因为耶和华要毁灭这城”象征他们不可避免地要灭亡,这一解释的详细内容可以在第2395和2397节中找到,那里对类似的表述进行了阐释。

2403、”但在他女婿们眼中,他像是在开玩笑”象征嘲笑。这里的”开玩笑”是指别人把你的话当成笑话、把你当成笑柄。“在他们眼中”这个表述意味着在他们的理性判断中,这一点可以从第212节中对“眼睛”一词的解释得到证实。

2404、第十五节 当黎明升起时,天使们急促催逼罗得,说:“起来!带上你的妻子和你找到的两个女儿,免得你在这城的罪孽中被毁灭。”

“当黎明升起时”象征当主的王国临近时。”天使急促催逼罗得”象征主使他们远离邪恶并保持在良善中。”说,起来,带上你的妻子和你找到的两个女儿”象征信仰的真理和对真理和良善的情感;”找到的”象征与邪恶分离。”免得你在这城的罪孽中被毁灭”象征免得他们因伪谬的邪恶而灭亡。

2405、”当黎明升起时”象征当主的王国临近时,这从圣经中”黎明”或”早晨“的含义可以看出。本章节描述了教会经历的不同阶段:首先是傍晚,然后是夜晚,接着是黎明,最后是日出。这里特别强调”当黎明升起”的时刻,因为这正是良善之人与邪恶之人分离的关键时期。这种分离的过程一直持续到第22节,通过罗得和他的家人被带离并获救来具体展现。值得注意的是,分离先于审判。这一观点在《马太福音》中也有体现,耶稣说:

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马太福音25:32)

【2】在圣经中,这个特殊的时期或状态被称为”黎明”,象征着主的来临,或者说他的王国即将降临。对于善良的人来说,这个时刻就像清晨的曙光一样充满希望和光明。因此,在圣经的许多章节中,主的到来常常被比作”早晨”或直接被称为早晨。例如,在《何西阿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过两天他必使我们苏醒,第三天他必使我们兴起,我们就在他面前得以存活。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认识他。他出现确如黎明(何西阿书6:2,3)

在这段经文中,”两天”象征着之前的时期和状态,而”第三天”则象征审判或主的到来,也就是他的王国即将降临(参720,901节)。这种到来或临近被生动地比作”黎明”,暗示着新的开始和希望的到来。

【3】在《撒母耳书》中说:

以色列的神必像日出的晨光,如无云的清晨,雨后的晴光,使地发生嫩草。(撒母耳记下23:4)

“以色列的神”指的是主,因为在那个教会中没有其他被理解为以色列的神,因为他在《撒母耳记》的所有事情和每个人中都得到了体现。《约珥书》中说:

耶和华的日子将到,已经临近。那日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好像晨光铺满山岭。(约珥书2:1,2)

这里也是关于主的降临和他的王国;称之为”黑暗和幽冥的日子”,是因为那时良善的人与邪恶的人分离,就像这里的罗得与所多玛人分离一样,在良善的人被分离后,邪恶的人就灭亡了。

【4】主的降临或他王国的临近不仅被比作早晨,而且被称为早晨,《但以理书》中说:

有一位圣者说:“这除掉常献的燔祭和施行毁坏的罪过,将圣所与军旅践踏的异象,要到几时才应验呢?”他对我说:“到二千三百个晚上和早晨,圣所就必洁净。”(但以理书8:13,14,26)

这里的”早晨”显然是指主的降临。大卫《诗篇》中说:

在你掌权的日子,在圣洁的荣耀中,你的民必甘心跟随;从母胎,自黎明,你诞生的露水降临于你。(诗篇110:3)

整首诗都是关于主,论到他在试探中的胜利,这就是”掌权的日子”和“圣洁的荣耀”;”从母胎,自黎明”是他自己,因而是神性之爱,这爱是他争战的源泉。

【5】《西番雅书》中说:

耶和华在城中是公义的,断不做非义的事,每早晨显明他的公义,无日不然。(西番雅书3:5)

“早晨”指的是审判的时间和状态,这与主的降临相同,也与他王国的临近是一样的。

【6】”早晨”具有特殊含义,为了体现这一点,有这样的命令:

亚伦和他的儿子,从晚上到早晨,要在耶和华面前经理这灯。(出埃及记27:21)

这里的”晚上”实际上指的是早晨前的黎明(参2323节)。同样,经上还规定每天黎明时要在祭坛上点火(利未记6:5)。关于逾越节的羔羊和圣化的祭物,经上规定不可留到早晨(出埃及记12:10,23:18,34:25;利未记22:29,30;民数记9:12)。这些规定象征一个重要信息:当主降临时,祭祀仪式将会终止。

【7】”早晨”在一般意义上既可指黎明时分,也可指日出时刻。在这些时候,”早晨”常被理解为对善恶两种人的审判。例如,本章记载,日头出来照在地上,罗得到了琐珥,耶和华就将硫磺与火降在所多玛和蛾摩拉(创世记19:23,24)。

同样,”早晨”也象征着对恶人的审判。大卫在《诗篇》中写道:

我每日早晨要灭绝这地所有的恶人,好把一切作恶的从耶和华的城里剪除。(诗篇101:8)

《耶利米书》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愿那人像耶和华所倾覆而不后悔的城邑,愿他早晨听见哀声。(耶利米书20:16)

【8】”早晨”在其最深层的含义中象征着主自己,他的降临,以及他王国的临近。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早晨”所代表的含义:新教会的兴起。这个新教会就是主在地上的王国,它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甚至还有个别性。

在普遍意义上,”早晨”象征着全世界新教会的建立。在特殊意义上,它代表个人的重生并成为新人,因为此时主的王国在这个人里面兴起,他本身就成为了教会。在个别意义上,每当爱与信仰的良善在一个人心中运作的时候,就是主降临的时刻。

这就是为什么主在第三天早晨复活如此重要(马可福音16:2,9;路加福音24:1;约翰福音20:1)。这一事件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在特殊和个别层面上象征着重生之人心灵中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复活。

2406、”天使急促催逼罗得”象征主使他们远离邪恶并保持在良善中。这一含义可以从”急促催逼”的深层意义中得到理解,它不仅表示紧迫,更暗示了被阻止陷入邪恶的状态。这一解释既符合经文的内在意义,也与后文相呼应。

从内在意义来看,当教会开始偏离仁义之善时,主会比教会处于仁义之善时更加强烈地阻止信徒陷入邪恶。这一点在后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尽管天使催促罗得离开那城,他仍然犹豫不决,最后天使不得不抓住他和他家人的手,将他们带出城外。这一系列行动象征性地描述了人在这种状态下的境况。

这里所描述的是教会的第二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在本章1-3节中已经描述过,那时信徒们处于仁义之善中,承认主,并在良善中得到主的坚固。而这里描述的第二种状态是,教会中的人开始经历邪恶与良善的对抗。在这种情况下,主会更加有力地阻止他们陷入邪恶,努力使他们保持在良善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在本节和后续15-17节中得到了详细讨论。

【2】关于这个主题,很少有人,甚至可能没有人真正理解:所有的人都在被主阻止陷入邪恶,而且这种阻止的力量远超我们的想象。每个人都持续倾向于邪恶,这既来自我们出生时就带有的遗传因素,也来自我们后天养成的习惯。如果没有主的阻止,我们每时每刻都可能急速坠入最深的地狱。

然而,主的怜悯是如此伟大,以至于每一个微小的时刻都在提升我们,防止我们坠落。这种保护不仅适用于良善的人,也适用于所有人,只是根据每个人仁义和信仰的生命程度而有所不同。

因此,主为了保护人类,在与人同在中持续与地狱争战,尽管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这个真理是通过多次经验得知的,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讨论,由于蒙主怜悯将在其它地方展开。读者也可以参考929和1581节的内容,以获得更多相关信息。

2407、”说,起来,带上你的妻子和你找到的两个女儿”象征信仰的真理和对真理和良善的情感;”找到的”象征与邪恶分离。这可从”起来”的含义中看出,即从邪恶中提升(参2401节);还有”妻子”在这里的含义,即信仰的真理,如本章第26节所述,那里讲到罗得的妻子变成了盐柱;以及”两个女儿”的含义,即真理和良善的情感(参2362节);而”找到的”是指与邪恶分离的,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她们被救出。这几句话描述了教会的第二种状态,即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允许自己被良善引导向真理,而是通过真理引向良善,但仍然处于对良善的模糊情感中。因为真理越是成为引导者,良善就越模糊;而良善越是成为引导者,真理就越在其光中显现。

2408、”免得你在这城的罪孽中被毁灭”象征免得他们因伪谬的邪恶而灭亡,这可从”罪孽”象征邪恶,以及”城”象征教义,也包括伪谬教义的含义中看出(参402节)。至于什么是伪谬的邪恶,可以从第一卷第1212节和1679节所说的内容中看出。

2409、第十六节 他迟延不走,那些人就抓住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并他两个女儿的手,因为耶和华怜恤他,把他带出来,安置在城外。

“他迟延不走”象征邪恶本性的抗拒。”那些人就抓住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并他两个女儿的手”象征主以大能使人远离邪恶,从而加强了由”罗得、他的妻子和女儿们”所象征的善与真。”因为耶和华怜恤他”象征出于恩典和怜悯。”把他带出来,安置在城外”象征他当时的状态。

2410、”他迟延不走”象征邪恶本性的抗拒。从上面2406节所说的可以看出:因为在人里面的邪恶不断地对抗来自主的良善,邪恶通过遗传和人的实际行为附着在人的每一个想法中,甚至是最微小的念头中。这种邪恶的力量总是试图将我们拉向低处,而主则通过他所注入的良善来阻止这种下坠,并努力提升我们。因此,人类始终处于善与恶的拉锯之中。如果哪怕只要有一瞬间主停止阻挡邪恶的影响,我们就会迅速坠入深渊。这种情况在当前由”罗得”所象征的教会状态中尤为明显。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更多地依赖真理而非良善来指导思想和行为,这使得他们与良善有一定的距离。

2411、”那些人就抓住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并他两个女儿的手”象征主以大能使人远离邪恶,从而加强了由”罗得、他的妻子和女儿们”所象征的善与真。这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那些人”象征主,如上所述;”手”象征力量(参878节);”罗得”象征仁义之善(参2324,2351,2371,2399节);”妻子”象征信仰的真理,如本章第26节经文所述;”女儿”象征真理和良善的情感(参489-491,2362节);最后,主的良善和真理流入人的程度,取决于人远离邪恶的程度(参2388节),因此,由”罗得、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所象征的良善和真理得到加强的程度也是如此。

【2】每个人只要稍加反思,就能从自身经历中认识到这一点:当我们越是远离肉体欲望和世俗牵绊时,我们的思想就越能提升到灵性的层面,仿佛被拉近了天堂。这种状态常常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当我们沉浸在神圣的崇拜中时,或面临某种试炼,或遭遇不幸,或身患疾病时。

在这些时刻,我们通常会发现自己暂时摆脱了对肉体和世俗事物的执着,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来自主的天堂和灵性力量一直在不断地流入我们;然而,源自我们肉体和世俗生活的负面流入——包括各种邪恶、伪谬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倾向——常常阻碍我们接收这些神圣的流入。

2412、”因为耶和华怜恤他”象征出于恩典和怜悯,这可以从耶和华的“怜恤”的含义中得出,因为它除了表示恩典和怜悯外不可能有其它含义。正如第1049节所述,主阻止人作恶并使人保持良善,这完全出于怜悯。

我们之所以同时提到恩典和怜悯,原因在第598和981节中有所解释。简而言之,这是因为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祈求主的帮助:那些首先在真理中并因此在良善中的人,倾向于祈求主的恩典;那些首先在良善中并因此在真理中的人,则倾向于祈求主的怜悯。这种差异源于每个人不同的谦卑和崇拜状态上。

2413、”把他带出来,安置在城外”象征他当时的状态。在这里,”领出来”意味着阻止或抑制,而”安置在城外”则表示远离伪谬的观念。因此,当时的状态是通过被阻止作恶,善和真由主得到加强。

2414、第十七节 当那些人把他们带到外面时,他说:”为了你的灵魂,救你自己,不要回头看你后面,也不要停留在任何平原上;到山上,拯救你自己,免得你被毁灭。”

“当那些人把他们带到外面时”象征当他们被阻止于伪谬和邪恶之时的状态。”他说:为了你的灵魂,救你自己”象征他应当为自己永恒的生命着想。”不要回头看你后面”象征不要关注教义。”也不要停留在任何平原上”象征不应在它们中的任何一处停留。”到山上,拯救你自己”象征要朝向仁爱和仁义的良善。”免得你被毁灭”象征着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遭遇灭亡。

2415、”当那些人把他们带到外面时”象征当他们被阻止于伪谬和邪恶之时的状态。这一解释的依据可以在前面2413节的内容中找到,同时也可参考2388节和2411节的相关论述。

2416、”他说:为了你的灵魂,救你自己”象征他应当为自己永恒的生命着想,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至于他应该如何为自己的生命着想,接下来将会解释。

2417、“不要回头看你后面”象征不要关注教义。这个意思可以从以下场景得到证实:当时城市在他后面,而山在他前面;因为”城”象征教义(参402,2268,2451节),而”山”象征仁爱和仁义(795,1430节);这个含义将在对第26节经文的解释中变得明显,那里说”他的妻子在他后面回头看,就变成一座盐像”。任何人都能知道在这些话中,即”回头看”,有某种神圣的奥秘,而且这奥秘深藏不露以至于难以看清;因为在回头看这件事上,似乎没有什么罪过,但却如此重要,以至于说”为了你的灵魂,救你自己”,也就是说,他应当为自己的永恒生命着想,不要回头看。至于”看向教义”具体是什么意思,我们将在后面讨论。这里我们只需要解释什么是教义。

【2】教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仁爱和仁义的教义,另一种是关于信仰的教义。主的每个教会在其初创时期,如同纯洁的少女,只认同并珍视仁义的教义,因为这是关乎生命本质的教义。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教会逐渐偏离这一教义,开始轻视它,最终甚至完全拒绝它。取而代之的是,教会只承认所谓的信仰教义。当教会将信仰与仁义分离时,其教义就与邪恶的生活勾结在一起。

【3】这种情况在主降临后的初期教会或外邦人教会中得到了体现。起初,这些教会只遵循仁爱和仁义的教义,这正是主亲自教导的(参2371节末尾)。然而,在主之后的时期,随着仁爱和仁义逐渐冷却,信仰的教义开始兴起。伴随着对信仰教义的过度关注,教会内部的分歧和异端也随之增多。

【4】洪水之后的古教会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这个教会遍布众多民族(参2385节)。最初,它只认同仁义的教义,因为这种教义直接关系到并影响人们的生活,使他们能为永恒的生命做准备。然而,一段时间后,一些人开始发展信仰的教义,并最终将其与仁义分离。这些人被称为”含”,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邪恶的(参1062,1063,1076节)。

【5】洪水之前的上古教会,被称为”人”的教会,具有对主的仁爱和对邻舍的仁义的直接领受能力。因此,仁爱和仁义的教义自然而然地铭刻在他们心中。但即使在那时,也有一些人开始培养信仰。当他们最终将信仰与仁义分离时,他们被称为”该隐”,因为”该隐“象征着这种分离的信仰,而他所杀害的”亚伯”则象征着仁义(详见创世记第四章的解释)。

【6】由此可见,存在两种教义:仁义的教义和信仰的教义。尽管这两种教义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仁义的教义包含了所有信仰的内容,但当教义仅由那些属于信仰的内容构成时,它就被称为分裂的教义,因为信仰从仁义中被分离出来。

在当今社会,这种分离的现象非常明显。我们可以从人们对仁义和邻舍的概念模糊不清这一事实中看出这一点。那些只遵循信仰教义的人,往往将对邻舍的仁义简单地理解为从自己的财物中施舍他人,或是对每个人表示怜悯。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邻舍,没有任何区别。然而,真正的仁义远比这更加深刻和广泛。它包括了一个人在情感、热忱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中所体现的一切良善。

【7】因此,邻舍指的是他人身上所有的良善,而且这些良善在每个人身上都表现得非常明显且独特。举例来说,那些实行正义和公平,惩恶扬善的人,就是在践行仁义和怜悯。即使在惩罚恶人时,也存在着仁义。这是因为惩罚的目的是出于纠正恶人的热忱,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其他人免受伤害。通过这种方式,一个人不仅关心并善待那些处于邪恶中的人或敌人,也在关心并善待其他人和整个社会。这一切都源于对邻舍的仁义。

生活中的其他善行也是如此。事实上,如果不是出于对邻舍的仁义,生活中的任何善行都无法真正实现。这是因为真正的善行必然关注并包含了这种对邻舍的仁义。

【8】正如前文所述,仁义和邻舍的概念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这表明,在信仰教义占据首要地位后,仁义的教义已经成为了失落的事物。然而,仁义的教义曾是古教会唯一重视培养的内容。他们甚至将所有关于对邻舍的仁义之善,即所有处于善中的人,细致地分为多个类别。他们为这些类别命名,称之为贫穷的、可怜的、被压迫的、生病的、赤身的、饥饿的、口渴的、被囚的或在监的、寄居的、孤儿、寡妇。有些还被称为瘸腿的、瞎眼的、聋的、哑的、残疾的,此外还有许多其它类别。主在旧约圣经中的话语正是基于这种教义,因此这些词在其中频繁出现。主自己也遵循这一教义说话,例如在《马太福音》第25章35-36,38-40,42-45节,《路加福音》第14章13,21节,以及其它许多地方。因此,这些称谓在内在意义上具有特殊的含义。

为了重建仁义的教义,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蒙主怜悯,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些人是谁,以及仁义和邻舍在一般和特殊意义上的定义。

2418、”也不要停留在任何平原上”象征不应在它们中的任何一处停留,这里的“平原”象征着所有的教义。关于为什么不应在这些地方停留,将在第26节经文中详细讨论,那里讲述了罗得妻子回头看的故事。

在圣经中,”平原”象征教义的一切。例如,《耶利米书》中说:

行毁灭的必来到各城,并无一城得免;山谷必致败落,平原必被毁坏。(耶利米书48:8)

这里的”城”象征伪谬的教义,而”平原”则象征教义的所有方面。《启示录》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从监牢里被释放,出来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国,就是歌革和玛各,叫他们聚集争战。他们的人数多如海沙。他们就上来到一切地上的平原,围住圣徒的营盘与蒙爱的城,就有火从天降下,烧灭了他们。(启示录20:7-9)

在这段经文中,”歌革和玛各”象征那些只有外在崇拜而无内在崇拜的人,这种崇拜实际上变成了偶像崇拜(参1151节)。”地上的平原”象征教会的教义,这些教义将被毁坏。”圣徒的营盘”则代表仁爱与仁义的良善。”有火从天降下,烧灭了他们”这一描述与第24节中”所多玛和蛾摩拉”的遭遇相似。

此外,在《耶利米书》33:13中,仁义的教义被称为”山地的城邑”,而信仰的教义则被称为”平原的城邑”。

2419、”到山上,拯救你自己”象征要朝向仁爱和仁义的良善,这可以从”山”所象征的含义中得到证实,因为”山”象征仁爱和仁义。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第795节和第1430节的解释。

2420、”免得你被毁灭”象征着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遭遇灭亡,这个意思是不言而喻的,无需进一步解释。

2421、第十八节至第十九节 罗得对他们说:“我主啊,不要如此。看哪,你仆人在你眼中蒙恩,你向我施了大怜悯,使我的灵魂得以存活。但我无法逃到山上,恐怕这恶紧随着我,我便死了。”

“罗得对他们说,我主啊,不要如此”象征着他的软弱和无能为力。”看哪,你仆人在你眼中蒙恩”象征出于对真理的爱而表现谦卑。”你向我施了大怜悯”象征出于对良善的爱而产生的类似谦卑。”使我的灵魂得以存活”象征着主想要拯救他。”但我无法逃到山上”象征着他怀疑自己不能拥有仁义之善;”恐怕这恶紧随着我,我便死了”象征那时除了同时陷入恶中并因此被定罪外别无他法。

2422、”罗得对他们说,我主啊,不要如此”象征着他的软弱和无能为力。这一点从话语中的情感以及后续内容可以看出。本章讨论的是教会的第三种状态,由罗得代表。在这种状态下,人不再从良善的情感出发思考和行动,而是从真理的情感出发。这种状态出现在良善的情感开始减弱并似乎退却的时候。良善虽然仍然存在,但更多地退缩到内心深处,因此变得模糊不清,但它通过一种被称为真理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

关于什么是良善的情感和真理的情感,可以参见第1997节和随后的第2425节。这些状态对人来说是不可见的,更不用说它们的性质了,但对天使来说如同在明亮的光中一样清晰,因为天使处于人的所有良善情感中。当人进入来生时,这些状态对人自己也是明显的。根据这些情感及其性质,善人被分配到不同的群体中(参685节)。

2423、”看哪,你仆人在你眼中蒙恩(典)”象征出于对真理的爱而表现谦卑,”你向我施了大怜悯”象征出于对良善的爱而产生的类似谦卑,这一点可以从先前第598和985节关于恩典和怜悯的讨论中得到印证。

那些处于真理情感中的人难以深刻地谦卑自己,难以由衷地承认一切都源于怜悯,因此他们倾向于使用”恩典”这个词。事实上,他们的真理情感越少,在提到恩典时表现出的谦卑也就越少。相反,一个人拥有的良善情感越多,在提到怜悯时表现出的谦卑就越多。

这显示了那些受真理情感支配的人和那些受良善情感支配的人之间在崇敬(adoration)和随之而来的敬拜(worship)方面存在多么广泛的差异。因为为了使敬拜存在,崇敬必须存在,而为了使崇敬存在,谦卑也必须如此。这一点贯穿于敬拜的各个方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里同时提到了恩典和怜悯。

2424、”使我的灵魂得以存活”象征着主想要拯救他,其含义是不言而喻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