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2、“我就为他们的缘故饶恕整个地方”象征他们将被拯救,这从上下文中可以得出结论,因此无需进一步解释。“地方”象征状态(参1273和1378节),因此这里用“地方”来指代该城,以表示那些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将得救。
2263、第二十七节:亚伯拉罕回答说:“看哪,我已冒昧对我主说话,我不过是尘土和灰烬。”
“亚伯拉罕回答说”象征主出于人性中的思考。“看哪,我已冒昧对我的主说话,我不过是尘土和灰烬”象征主的人性在相比之下的卑微状态。
2264、“亚伯拉罕回答说”象征主出于人性中的思考,这从本章中“亚伯拉罕”的代表性可以看出,本章多次提到他是主关于人性的代表。
2265、“看哪,我已冒昧对我主说话,我不过是尘土和灰烬”象征主的人性在相比之下的卑微状态。关于主在人性中的状态,或其卑微状态,以及主在神性中的状态,或其荣耀状态,已经多次提到。还表明,在卑微状态中,他与耶和华如同与他人说话;但在荣耀状态中,他如同自己与自己说话(参1999节)。在这里,因为“亚伯拉罕”如前所述代表在人性状态中的主,所以说人性相对于神性如同尘土和灰烬。这也是为什么那个状态被称为卑微状态。卑微源于对自身相对状态的认知。这里所说的人性不是指神性的人性,而是指他从母亲那里继承的人性,他完全抛弃了这种人性,取而代之的是神性的人性。这里所指的尘土和灰烬是指这种母性的人性(参2159节)。
2266、第二十八节 “假若这五十个义人短了五个,你就因为短了五个毁灭全城吗?”他说:“我在那里若见有四十五个,也不毁灭那城。”
“如果五十个义人中短了五个”象征如果少了一些。“就因为短了五个毁灭全城吗”象征因为少了这点,人类会灭亡吗?”他说:‘如果我在那里找到四十五个,我不会毁灭它’”象征(良善与真理)如果能结合,就不会灭亡。
2267、“如果五十个义人中短了五个”象征如果少了一些,可以从“五”这个数字的意义中看出,它象征少量或较少,关于这个数字的意义在第一卷第649节中有解释。“五十个义人”的意思在上面的第2252节中已经说明了。
2268、“就因为短了五个毁灭全城吗”象征因为少了这点,人类会灭亡吗?可以从“五”这个数字的意义中看出,它象征少量或较少,刚才已经解释过了,并且从“城”的意义中看出,它象征真理,也已经解释过了。人类心智中的真理,在圣经中被比作并且也被称为“城”;而在真理中的良善被比作那里的“民”并且也被称为“民”。人类内在和外在记忆及他的心智中的真理如果没有良善,就像没有居民的城一样,空虚且无意义。事实上,还可以说天使居住在人的真理中,并且从主那里获得良善的情感。当一个人过着爱主和爱邻舍的生活时,良善的情感就喜欢居住或生活在这样的人当中,而不是那些拥有一些真理但其中没有仁义之善的人。
2269、”他说:‘如果我在那里找到四十五个,我不会毁灭它’”象征(良善与真理)如果能结合,就不会灭亡。这可以从“四十五”这个数字的意义中看出,它象征着结合。之前已经显示,简单数字即使在被乘以其它数字后也保留其意义,因此较大的数字与较小的数字有相似的意义。于是,“四十五”,这个数字是由五和九相乘组成的,因为它是由五和九组成的,所以它表示与五和九相同的意义。“五”象征少量(参649节),而“九”象征结合或连接(参2075节);因此,这里是指一些良善与真理结合。数字在圣经中代表事物或状态,可以从之前第2252节关于“五十”的解释中看出,也可以从之前第482, 487, 575, 647, 648, 755, 813, 1963, 1988节关于数字的解释中看出。
【2】因为“五”象征少量,而“四十五”象征结合,这些数字在这一节中的使用方式就是基于这个原因。也就是说,首先说“如果五十个义人中短了五个”,这象征如果少了一些,然后“就因为短了五个毁灭全城吗”象征因为少了这点,人类会灭亡吗?但在那之后,因为“五”象征少量,所以不再使用这个数字,而是说“如果我在那里找到四十五个,我不会毁灭它”,这象征(良善与真理)如果能结合,就不会灭亡。这里使用“四十五”而不是“如果五十个中缺少五个”的另一个原因是,“五”不仅象征少量(参649节),还象征分离(参1686节)。因此,为了表示结合而不是分离,这里使用了“四十五”这个数字,因为四十五代表某种结合。因此,在内在意义上,每个细节都非常美妙地按照其特定的顺序进行。
【3】关于良善与真理的结合,这是一个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奥秘。这里只给出一个简要的解释。真理越真实和纯净,从主来的良善就越能适应它作为接收容器;但真理越不真实和纯净,从主来的良善就越难适应它。因为它们必须相互对应;只有达到这种对应的程度,它们才能结合在一起。良善不可能注入伪谬中,邪恶也不能注入作为其接收容器的真理中,因为它们在性情和本性上是对立的。一个会排斥另一个,就像对待敌人一样;实际上,如果它们试图结合在一起,彼此都会排斥——良善会像对待毒药一样排斥邪恶,邪恶会像对待呕吐药一样排斥良善。这种良善与邪恶之间的敌对关系是主所定规的,以防止它们混合在一起,因为如果它们混合在一起,人类就会灭亡。那些欺骗者和伪善者试图将良善和邪恶结合在一起;然而,即使是他们,也无法真正做到这一点,因为主会阻止这种结合。这就是为什么在来生,欺骗者和伪善者比其他人遭受更严重痛苦的原因。
2270、第二十九节 他继续对他说话,并且说:“或许在那里找到四十个。”他说:“为这四十个的缘故,我也不做这事。”
“他继续对他说话”象征思考;“并且说:‘也许那里有四十个’”象征那些在试探中的人。“他说:‘为这四十个的缘故,我也不做这事’” 象征他们将会得救。
2271、“他继续对他说话”象征思考,因为就内义而言,“说话”象征着思考。说话或言语只是从思考中流出的表达。由于内部的东西通过外部的表现来表示,例如,通过“看见”来理解,以“眼睛”来象征理解,“耳朵”来象征顺从等等,因此,通过“说话”来象征思考。
2272、“并且说:‘也许那里有四十个’”象征那些在试探中的人,这可以从数字“四十”的意义上看出,它代表试探,详见第一卷第730节。这些细节在系列中的顺序可以从试探的性质看出。试探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确认人对真理的信念,还为了使真理与良善结合更加紧密,因为人在试探中为了真理而与伪谬进行斗争。在试探期间,他会经历内部的痛苦和折磨,生活中对欲望的享乐和由此产生的情感停止了。此时主的良善会流入,同时邪恶会被视为可憎,从而产生新的、与之前相反的思想;这些思想之后可以引导他转向良善,因此弃恶向善,并将这些良善与真理结合起来。因为通过试探,良善与真理的结合得以实现,并且在前一节经文中提到,那些能够将良善与真理结合的人将会得救,因此这一节经文中所述的通过试探使良善与真理能够结合的内容便紧随其后。这是那些理解内在意义的人所看到的系列顺序。
2273、“他说:‘为这四十个的缘故,我也不做这事’” 象征他们将会得救,这一点无需解释。在前一节经文中提到的那些被“四十五”所象征的人,已经说过“如果我在那里找到四十五个,我不会毁灭它”,这象征着如果良善能够与真理结合,他们就不会灭亡。现在这里提到“四十”,并说“为这四十个的缘故,我也不做这事”,这并不表示他们都会因为经历试探而得救,因为有些人在试探中会失败,因此良善无法与他们的真理结合。而且,如果人在试探中认为自己有功劳,他就不会因此得救,因为他这种想法源于自我之爱。这使他因此自夸并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配得上天堂,同时还会想到自己比别人更优越,轻视他人,而这些都与相互之爱以及由此产生的天堂幸福相违背。
【2】在试探中获胜的人,会认为其他所有人都比自己更有价值,并认为自己更像是地狱中的人而非天堂中的人,因为这些想法会在试探中出现。因此,当他在试探后产生与之相反的想法时,这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获胜,因为在试探中产生的想法是那些在试探后可以与之结合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不能与试探后的想法结合,那么他要么在试探中失败了,要么会再次经历类似的试探,有时甚至更严重,直到他达到这样的状态,即认为自己没有任何功劳。因此,可以看出,这里“四十”所象征的是那些通过试探使良善与真理结合的人。
2274、第三十节 他说:“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或许在那里找到三十个。”他说:“我在那里若找到三十个,我也不做这事。”
“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象征对人类状况的关切。“或许在那里找到三十个”象征一些争战的存在。“他说:‘我在那里若找到三十个,我也不做这事’”象征他们将会得救。
2275、“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象征对人类状况的关切,这不仅可以从字面上理解,还可以从这些词语的情感中理解。圣经的内在意义有属灵的和属天两种,属灵的意义是从字面上抽象出来的事物,这些字面意义作为对象,就像眼睛看到的事物作为思考更高事物的对象一样;属天的意义是通过直接领受内在意义中的情感来理解的。属灵的天使在属灵的意义中,属天的天使在属天的意义中。那些在属天意义中的天使,即在情感中的天使,当人类阅读圣经时,他们立即通过情感直接领受到字面意义所包含的内容,并从中形成属天的观念,这些观念具有无数的变化和难以言喻的方式,具体取决于情感中属天之爱的连续性与和谐性。因此,可以理解主的话语在深处包含什么:当读到“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时,属天的天使立即感受到某种关切之情,这种关切确实是对人类之爱的体现。同时,关于主在思考人类状况时所感受到的,无数难以言喻的深切关怀也被灌输给他们。
2276、“或许在那里找到三十个”象征一些争战的存在,这一点从数字三十的意义中可以看出。”三十“ 象征某种争战,虽然是小规模的争战,这是因为这个数字是由”五“和”六“相乘得来的,其中”五“象征少量,”六“象征劳作或争战(参第一卷第649,720,737,900,1709节)。
【2】因此,这个数字无论在圣经中哪里出现,都表示相对较少的事物。比如《撒迦利亚书》中说:
我对他们说:“你们若以为美,就给我工价。不然,就罢了!”于是他们给了三十块钱作为我的工价。 耶和华吩咐我说:“要把众人对我所估美好的价值丢给窑户。”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 (撒迦利亚书11:12-13)
这些话表示他们如此低估了主的功绩、救赎和拯救;“陶匠”象征着改造和重生。
【3】因此,《马太福音》中同样说到”三十块钱“:
他们用那三十块钱,就是被估定之人的价钱,是以色列人中所估定的, 买了窑户的一块田;这是照着主所吩咐我的。(马太福音27:9-10)
从中明显可以看出,“三十”在这里象征被低估的价格。还有,低贱的仆人被估价三十舍客勒,如摩西五经中所示:
牛若触了奴仆或是婢女,必将银子三十舍客勒给他们的主人,也要用石头把牛打死。(出埃及记21:32 )
仆人被认为如此没有价值,还可从同一章20-21节看出;“仆人”在内义上象征劳苦。
【4】利未人被召唤执行职务,这职务被描述为‘从三十岁到五十岁的人前来执行军务并在会幕里办事”(民数记4: 3, 23, 30, 35, 39, 43)。这是因为“三十”象征那些刚刚接受训练的人,因此这些人在灵义上只能进行少量的“军务”(军事服务)。
【5】圣经其它地方也提到了“三十”。例如要求他们用一头牛犊献上十分之三的细面供物(民数记15:9),因为作为祭物的牛代表自然的良善(参2180节)。自然良善相对于公羊献祭所代表的灵性良善是很少的,相对于羔羊献祭所代表的属天良善则更少。这些祭物需要不同数量的十一供物,如同一章第15章第4-6节和《民数记》28:12,13,20,21,28,29;29:3,4,9,10,14,15中所示。如果这些不同数量的十一或不同的比例不包含着天堂的奥秘,它们就不会被如此命令。
【6】“三十”在《马可福音》中也象征少量:
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发生长大,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马可福音4:8)
“三十”象征少量的收成,以及代表只经过少量努力的事物;这些数字之所以被指定,是因为它们包含了所代表的意义。
2277、“他说:‘我在那里若找到三十个,我也不做这事’”象征他们将会得救,这从内在意义的事物系列中可以看出,无需进一步解释。
2278、第三十一节 他说:“看哪,我已冒昧对我主说话,或许在那里找到二十个。”他说:“为这二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
“他说:‘看哪,我已冒昧对我的主说话’”象征主的人性的在神性面前的谦卑。“或许在那里找到二十个”象征如果没有任何争战,但依然有良善。“为了这二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象征他们将会得救。
2279、“他说:‘看哪,我已冒昧对我的主说话’”象征主的人性在神性面前的谦卑,这可以从上面第2265节所说的相同话语中得知。
2280、“或许在那里找到二十个”象征如果没有任何争战,但依然有良善,这可以从“二十”的意义中得知。正如圣经中提到的所有数字都代表某种事物和状态(参2252节)那样,“二十”也有其特定意义,这可以从它是两倍的”十“的衍生含义中得知。在圣经中,“十”以及“十一”象征余剩,以此代表主在世人的一生中从幼年到生命结束潜移默化植入的一切善与真,下一节将具体讨论。两倍的十(或两倍的十一),即二十,有类似的意义;但在更高的层次上,代表良善。
【2】三种类型的良善通过余剩来表示,即婴幼之善、无知之善和理解之善。婴幼之善是从出生到开始接受教育和有所认知年龄的良善。无知之善是当他接受教育并开始有所认知时的良善。理解之善是当他能够反思什么是善和真时。婴幼之善是从人的婴儿期到他十岁之间的良善。无知之善,从十岁后一直到他二十岁。从二十岁开始,人开始变得理性,具备反思良善和真理的能力,并为自己获取理解性的良善。
【3】无知之善通过“二十”这个数字来象征,因为那些处于无知之善中的人不会经历任何试探;因为没有人会在能够反思并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良善与真理之前经历试探。那些通过试探获得良善的人已经在前面的两节经文中讨论过了,现在在这节经文中讨论的是那些没有经历试探但仍然拥有良善的人。
【4】因为那些拥有这种被称为无知之善的人是由“二十”这个数字来表示的,所以所有从埃及出来的人都被记录为“二十岁及以上”;或者如所说的,“所有参军的人”,这些人指的是那些不再处于无知之善中的人。关于这些人,我们在《民数记》(1:20,24,26,28,30,32,34,38,40,42,45;26:4)中读到;并且所有超过二十岁的人都死在了旷野(民数记32:10, 11),因为罪恶可以归咎于他们,并且他们代表那些在试探中屈服的人;以及从“五岁到二十岁”的男性估价是“二十舍客勒”(利未记 17:5);另一个估价是从“二十岁到六十岁”的人是五十舍客勒(利未记 17:3)。
【5】与这些善,即婴幼之善、无知之善和理解之善有关的情况是这样的:
理解之善是最好的,因为这是智慧之善;之前的善,即无知之善,虽然也是善,但因为其中几乎没有智慧,所以不能称之为智慧之善。至于婴幼之善,虽然其本身是善,但仍然不如智慧之善,因为它还没有附加任何理解的真理,因此还没有成为智慧之善,而只是作为一种潜在的状态,以便将来成为智慧之善。善与真的知识使人具有人类的智慧。幼儿期本身所代表的纯真,并不属于幼儿期,而是属于智慧,这一点可以从本章末尾将要谈到的关于来生中的幼儿的内容中更好地理解。
【6】“二十”这个词在这句经文中,表示的不是别的善,而是无知之善。这种善不仅被说成存在于那些二十岁以下的人中,而且也存在于所有那些在仁义之善中同时在真理之无知中的人里面,如那些在教会内的、在仁义之善中的人;他们由于某种原因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信仰,如那些大多数神圣地思考神并善待邻居的人。同样,还包括那些在教会外被称为外邦人,并且同时生活在仁义之善中的人。这些人虽然不在真正的信仰中,但因为他们活在良善中,他们有能力在来生接受真正的信仰,就像小孩子一样。这是因为他们的理智还没有被错误的原则污染,他们的意志也没有在邪恶的生活中如此顽固,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和邪恶的。而且,仁义的生活具有这样的特点:无知的错谬和邪恶,可以很容易地转向真理与良善。然而,那些在与真理相反的事情上确认自己,并且同时在与良善相反的事情上生活的人就不是这样了。
【7】在《圣经》的其它地方,两份十一或十分之二代表属天的良善和属灵的良善。通过两份十一,来代表属天的良善和由此而来的属灵的良善,如每个陈设饼用面伊法十分之二制成的(利未记24:5);通过两份十一,来代表属灵的良善,如作为公羊祭的素祭(民数记15:6;28:12,20,28;29:3,9,14)。关于这些,蒙主怜悯,将在其它地方进一步讨论。
2281、“为了这二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象征他们将会得救,这从内在意义的事物系列中可以看出,因此无需解释。
2282、第三十二节 他说:“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或许在那里找到十个。”他说:“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
“他说:‘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象征对人类状况的持续关切。“或许在那里找到十个”象征余剩持续存在。“他说:‘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象征他们将会得救。
2283、“他说:‘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象征对人类状况的持续关切,这些话语的情感中可以看出,上文第2275节也有相同的话语。
2284、“或许在那里找到十个”象征余剩持续存在,这可以从数字“十”的含义中看出,它象征余剩,关于这一点在第一卷第576节和第1738节中有提到;而关于什么是余剩,这在之前的多个地方,如第468节、530节、560节、561节、660节、661节、1050节、1738节、1906节中已经讨论和展示过,即余剩是指人在其记忆和生活中隐藏的所有良善和真理。
【2】众所周知,所有的良善和真理都来自主;而且良善和真理不断地从主流入人类,但接受的方式因人而异。而且实际上,这取决于生活中的邪恶,以及他自己确认的伪谬原则。这些邪恶和伪谬原则会消灭、窒息或扭曲从主不断流入的良善和真理。因此,为了防止良善与邪恶混合,真理与伪谬混合——因为如果它们混合,那么人类将永远灭亡——主将它们分开,并将人类所接受的良善和真理储存在他的内在人中。一个人只要被邪恶和伪谬所支配,主就绝不允许所储存的良善和真理显现;只有当他处于某种圣洁状态,或者在焦虑、疾病等类似情况下,这些良善和真理才会显现。主储存于我们内在人的东西,被称为“余剩”,这在圣经中多次提到,但尚未有人知道它们的真正含义。
【3】在来生,人根据其内在的良善和真理而享受幸福和快乐。这些良善和真理隐藏在内心深处,当人摆脱肉体和世俗时才显现出来。只有主知道每个人的内在状况,人类无法得知。因为现代人能够伪装善良,尽管内心充满邪恶;同样,也有人看起来邪恶,但内心却有善。因此,人不可判断他人的灵性生命,只有主知道这一点。但我们可以判断他人的道德和世俗生活,因为这对社会有重要意义。
【4】通常情况下,那些对某些信仰有固执看法的人,会认为如果别人不持与他有相同的信仰,就无法得救。然而,主在《马太福音》7章1-2节中禁止了这种行为。然而,根据我的多次经验,我了解到,人只要通过仁义的生活接受了良善的余剩和真理的表象,就能从各种宗教中得救。这就是“或许在那里找到十个;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的意思,即如果有良善的余剩,就能得救。
【5】仁义的生活就是善意地对待他人,愿他们好,并因为他人的得救而感到内心的喜悦。然而,那些认为只有和他们一样信仰的人才能得救的人,并没有真正的仁义之心,并且对其他信仰者的得救感到愤怒。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事实中看出:比起基督徒,更多的外邦人得救了;这些外邦人对邻舍怀有善意,并希望他们好,比所谓的基督徒更容易接受了信仰的真理,在来生中也更加承认主。事实上,对于天使来说,没有什么比教导那些从地球进入来生的人更令人愉快和幸福的了。
2285、“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象征他们将会得救,这一点从内在意义的事物顺序中可以显而易见,因此无需进一步解释。
2286、第三十三节 耶和华与亚伯拉罕说完了话就走了;亚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耶和华与亚伯拉罕说完话就走了”象征主在这种直接领受状态下的交流已经结束。“亚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象征主回到了他直接领受这些事情之前的状态。
2287、“耶和华与亚伯拉罕说完话就走了”象征主在这种直接领受状态下的交流已经结束。这可以从“说话”的意义和“亚伯拉罕”的代表性中看出;“说话”在内在意义上象征着思考(参2271节),这里则象征直接领受,因为是耶和华与亚伯拉罕说完话。如前所述,思考源于直接领受,而直接领受源于主的内在,即耶和华。如前文多次所述,“亚伯拉罕”在本章中代表处于人性状态下的主,因此可以确定“耶和华与亚伯拉罕说完话就走了”在内义上仅象征着主的这种直接领受状态现在已经结束了。至于为什么本章在内义上如此多地讨论主的直接领受和思考,可参见上文第2249节。
2288、“亚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象征主回到了他直接领受这些事情之前的状态,这一点可以从“亚伯拉罕”在本章中代表处于人性状态下的主,以及“地方”象征状态这个意义看出,如在第一卷第1273和1378节中所述。因此,这里“回到自己的地方”在内义上是回到之前的状态。主在世上生活时有两种状态,即虚己状态和荣耀状态。他的虚己状态是当他处于从母亲继承的人性状态;荣耀状态是当他处于从父耶和华继承的神性状态。主完全摆脱了从母亲继承的人性,并在离开世界时穿上了神性之人,回到了永恒中他原本的神性状态,如《约翰福音》17:5所述,与神性之人成为一体。因此,出于神性本身,神性之人通过神圣的向前推进掌管着整个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