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3、“家”象征那些在良善中的人,这可以从“家”一词的意义中看出,即良善,如第710,1708,2048条所述。
在抽象意义上,“家”或“在家里生的”象征良善,但应用于人时,所有在善中的人都是“家”。
2234、“道路”象征教义,这可以从“道路”的意义中得知。在圣经中,“道路”被用来描述真理,因为真理引导人们向良善并从良善而来,这可以从第一卷第627节所引用的地方得知。因为“道路”被用来描述这些,所以“道路”是教义。因为教义在一个整体中包含了所有引导向良善的事物,也就是引导向仁义的事物。
2235、“公义”象征良善,“公平”象征真理,这可以从“公义”和“公平”的意义中得知。在圣经中,“公义”和“公平”多次一起被提及,但它们在内在意义上的含义尚不为人知。
在直接意义上,“公义”用于描述正义,而“公平”用于描述公正。正义是指出于良善并根据良心判断事物;公正是指根据法律因此是法律的正义,并照着良心判断事物,因为法律对于良心来说是一个准则。
然而,在内在意义上,“公义”是指源自良善的事物,而“公平”是指来自真理的事物。良善是所有关于仁爱和仁义的事物,真理是所有关于信仰的事物,信仰是从仁爱和仁义派生而出的。真理从良善获得其本质,并被称为从良善而来的真理,就像信仰从仁义而来一样,因此“公平”从“公义”中来。
【2】以下这些地方在圣经中表明了“公义”和“公平”的意义。例如《耶利米书》中说:
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施行公平和公义,拯救被抢夺的脱离欺压人的手。………那行不(公)义盖房、行不公(平)造楼……你的父亲岂不是也吃也喝、也施行公平和公义吗?那时他得了福乐。(耶利米书22:3,13,15)
“公平”象征那些关于真理的事物,而“公义”象征那些关于良善的事物。在《以西结书》中说:
恶人若转离他的罪行,行公平和公义……他所犯的一切罪都不再被记念;他施行了公平和公义,必定存活。恶人转离他的恶,行公平和公义,就必因此存活。(以西结书33:14, 16, 19)
同样,“公平”象征信仰中的真理,而“公义”代表仁爱中的良善。
【3】《阿摩司书》中说: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阿摩司书5:24)
同样,《以赛亚书》中还说:
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当守公平,行公义;因我的救恩临近,我的公义将要显现。”(以赛亚书56:1 )
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以赛亚书9:7)
这里的”公平公义“象征信仰中的真理和仁爱中的良善。同一卷书中还说:
耶和华被尊崇,因他居在高处,他以公平和公义充满锡安。(以赛亚书33:5)
“公平”象征信仰,“公义”象征仁义,“锡安”象征教会。公平在前,是因为仁义通过信仰而来;但当公义在前时,是因为信仰来自仁义。正如《何西阿书》中说:
我必聘你永远归我为妻,以公义、公平、怜悯、同情聘你归我;也以信实聘你归我,你就必认识我-耶和华。(何西阿书2:19-20)
在这里,“公义”在前,就像“怜悯”属于仁爱;“公平”在后,就像“同情”属于从仁爱而来的信仰(二者被称为信仰或信实)。
【4】《诗篇》中说:
耶和华啊,你的怜悯上及诸天;你的信实达到穹苍。你的公义好像高山;你的公平如同深渊。(诗篇36:5,6)
在这里,“怜悯”和“公义”同样属于仁爱,而“信实”和“公平”属于信仰。同一先知书中还说:
真理从地而生;公义从天而现。耶和华必将好处赐给我们;我们的地也要多出土产。(诗篇85:11-12)
构成信仰的“真理”代表公平,这里的“公义”代表仁爱或怜悯。《撒迦利亚书》书中说:
我要领他们来,使他们住在耶路撒冷中。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都凭真理和公义。”(撒迦利亚书8:8)
从此也可以看出,“公平”是指真理,而“公义”是指良善,因为在表达“公平”的地方用了“真理”一词。《诗篇》中有类似的话:
就是行为正直、做事公义和说真理的人。(诗篇15:2)
【5】因为信仰是仁义的信仰,或真理是良善的真理,因此良善的真理到处被称为“公义的审判”或”公义的公平“(judgment,有时译作公平,有时译作审判),因此审判几乎与诫命意义相同,如在《以赛亚书》中:
他们天天寻求我,乐意明白我的道,好像行义的国民,不离弃他们神的典章,向我求问公义的审判,喜悦亲近神。(以赛亚书58:2)
《诗篇》中有时将“诫命”与“审判”等同,请看:
我因你公义的审判一天七次赞美你。……你一切的诫命尽是公义。(诗篇119:164,172)
特别是论到主的,常说他施行”公平和公义“,当他重新创造人时,如《耶利米书》中说:
夸口的却因他有聪明,认识我是耶和华,又知道我喜悦在世上施行怜悯、公平,和公义,以此夸口。(耶利米书9:24)
在这里,”怜悯“是爱的怜悯,被描述为“公平和公义”。同一先知书中还说:
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他必掌王权,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 (耶利米书23:5;33:15)
【6】《约翰福音》中因此说:
我若去,就差保惠师来。他既来了,就要责备世人,为罪、为(公)义、为审判。为罪,是因他们不信我;为(公)义,是因我往父那里去,你们就不再见我;为审判,是因这世界的王受了审判。(约翰福音16:7-11)
这里的“罪”象征一切的不信;“为义……责备”是指一切与良善相违背的事;而主将人性与神性结合以拯救世界,这是“我往父那里去,你们就不再见我”的意思;“为审判”是指一切与真理相违背的事;而邪恶被抛入它们的地狱,使它们不能再造成损害,这是“这世界的王受了审判”的意思。总的来说,“责备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象征一切与良善和真理相违背的不信,因此意味着没有仁义和信仰。因为在古时,公义和审判,用在主身上,代表一切怜悯和恩典;用在人身上,代表一切仁义和信仰。
2236、“使耶和华实现他对亚伯拉罕所说的话”象征着因此人性本质将与神性本质结合。这并不是从词语的表面意义上明显看出来的,而是因为圣经中所说的一切都包含着主的降临,以便将人性本质与神性本质结合,通过这种结合拯救人类。这些是通过内在意义所表示的,即“使耶和华实现他对亚伯拉罕所说的话”。
2237、第二十节 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呼喊甚大,他们的罪极重。”
“耶和华说”象征直接领受;“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呼喊甚大,他们的罪极重”象征他们对伪谬和邪恶的爱欲已经增长到极点;“呼喊”象征伪谬,“罪”象征邪恶。
2238、“耶和华说”象征直接领受;这一点可以从“说”在历史意义上作为直接领受的含义中看出,这一含义已经被频繁讨论过。当“耶和华说”出现在圣经的历史描述中时,它象征着直接领受,这并不完全是之前直接领受的延续,而是后续的直接领受,有时是新的直接领受(参2061节)。
2239、“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呼喊甚大,他们的罪极重”象征他们对伪谬和邪恶的爱欲已经增长到极点,这可以从“所多玛”象征自我之爱产生的邪恶和“蛾摩拉”象征由此而来的伪谬(参2220节)中看出;以及从“呼喊”象征伪谬和“罪”象征邪恶的意义中看出,这些意义将在随后解释。从中可以看出,呼喊声变得巨大,和罪恶变得深重,代表着伪谬和邪恶达到顶峰或终结。这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更为清楚,在那里说,如果找到十个义人,城将被宽恕(创世记18:32),这意味着如果还有一点余剩,也就是说,如果有一点善和真;因为当人内心没有任何善和真时,那时就是荒废和荒凉,因此走向终结,这在接下来的经文将进一步描述。
2240、“呼喊”象征伪谬,“罪”象征邪恶,可以从圣经中“呼喊”的意义看出。“呼喊”象征伪谬,没有人能知道,除非知道圣经的内在含义。这个词多次出现在先知书中,当讨论荒废和荒凉时,经上说他们“哀号和呼喊”,以此象征良善和真理被毁坏,并且那里通过内在含义描述伪谬的声音。例如,《耶利米书》中说:
听啊,有牧人呼喊,有羊群首领哀号的声音,因为耶和华使他们毁坏他们的草场。(耶利米书25:36)
【2】在这里,“牧人呼喊”是因为他们在伪谬中,因此导致荒凉。同一先知书中还说:
有水从北方发起,成为涨溢的河,要涨过遍地和其中所有的,并城和其中所住的。人必呼喊;境内的居民都必哀号。……因为日子将到,要毁灭……(耶利米书47:2,4)
在这里讨论信仰的荒凉,由伪谬造成;“涨溢的河”象征伪谬,如第一卷第705和790节所示。
【3】《西番雅书》中这么说:
从鱼门必发出呼喊的声音,从第二区发出哀号的声音,从山间发出大破裂的响声。……他们的财宝必成为掠物;他们的房屋必变为荒场。(西番雅书1:10,13)
在这里“呼喊的声音”也被理解为伪谬,造成荒凉。
【4】《以赛亚书》中说:
在何罗念的路上,因毁灭举起呼喊。因为宁林的水成为干涸,青草枯干,嫩草灭没,青绿之物,一无所有。(以赛亚书15:5-6)
在这里信仰的荒凉和终结通过呼喊来描述。
【5】《耶利米书》中说:
犹大悲哀,城门衰败。众人披上黑衣坐在地上;耶路撒冷的呼喊上达。他们的贵胄打发家僮打水;他们来到水池,见没有水,就拿着空器皿,蒙羞惭愧,抱头而回。(耶利米书14:2-3)
在这里,“耶路撒冷的呼喊”象征伪谬,因为“见没有水”是指没有真理的知识,水代表真理,如在第一卷第28,680,739节中所示。
【6】《以赛亚书》中说:
我必因耶路撒冷欢喜,因我的百姓快乐;其中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和呼喊的声音。(以赛亚书65:19)
在这里,“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是指没有邪恶,“没有呼喊的声音”是指没有伪谬。这些内容大部分不能从字面意义理解,也不能理解“呼喊”是什么,而是从内在含义理解。
【7】同一先知书中还说:
耶和华指望公平,看哪,却是流血;指望公义,看哪,却是呼喊。(以赛亚书5:7)
这里也讨论了良善和真理的毁灭。这是相互替代的形式,在先知书中普遍存在,这种情况是以邪恶代替真理,即“公平变成流血”,以伪谬代替良善,即“公义变成呼喊”,因为“公平”象征真理,“公义”象征良善(参2235节)。
【8】类似的相互替代可参阅摩西五经中关于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描述:
他们的葡萄树是所多玛的葡萄树,蛾摩拉田园所生的;他们的葡萄是毒葡萄,全挂都是苦的。(申命记32:32 )
这些是类似的表达,因为“葡萄树”被用来描述真理和伪谬,“田地和葡萄”被用来描述良善和邪恶,所以“所多玛的葡萄树”是指由邪恶产生的伪谬,而“蛾摩拉的田地和葡萄”是指由伪谬产生的邪恶。有两种类型的伪谬,如在第一卷第1212节中所述,同样也有两种类型的邪恶。
这两种类型的伪谬和邪恶在这节经文中通过“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呼喊甚大,他们的罪极重”来表示。这可以看出,因为首先提到的是“呼喊”,其次是“罪”,并且首先提到的是“所多玛”,它象征因自我之爱而生的邪恶,其次提到的是“蛾摩拉”,它象征由此而来的伪谬。
2241、第二十一节 “我要下去察看,根据传到我这里的她的呼声,看看他们是否到了终结;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
“我要下去察看”象征降临审视。“根据传到我这里的她的呼声,看看他们是否到了终结;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象征确认这样的恶是否已经达到了极点。
2242、“我要下去察看”象征造访,可以从“下去察看”的含义中得知,这是一种审判,如在第一卷第1311节所述,因此这是一种造访。教会的末期和每个人的末期在圣经中被称为造访,并且这种造访在审判之前发生。因此,这种造访实际上是对状态的调查,即教会整体或个人的状态。这种调查在字面意义上通过“耶和华下去察看”来表达。
【2】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字面意义的本质,因为耶和华不会下去;事实上,不能说主下去,因为他总是在至高之处。耶和华也不会查看事情是否如此,不能说主查看事情是否如此,因为他从永恒中就知道所有的一切。然而,字面意义上说耶和华下去察看,因为在人看来,就像是这样发生的。人居住在最低处,当那里发生任何事情时,他不会反思,也不知道更高的事物的情况,因此也不知道这些事物是如何流入的。他对这些事物一无所知,因为他的思维不会超出他周围的事物。因此,只能理解为某种下去查看的行为;这种感知在他认为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时更加有限。此外,他没有其它概念,认为这是从高处实际下降,当说到神时,认为他真的从最高处下降。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从最高处下降,而是从最深处。
【3】从这里可以看出圣经字面意义的性质,即它是根据表象来构建的。如果不是根据表象,没有人会理解和承认圣经,因此也不会接受它。但天使不像人那样受表象的限制,因此圣经的字面意义是为人类准备的,而内在意义是为天使准备的,同时也为那些因主的神圣怜悯,在世时被允许像天使一样生活的人准备的。
【4】“造访”在圣经的多个地方被提及,它要么象征教会或个人的荒废,要么象征拯救,从而对人或事物的性质进行审查。在《以赛亚书》中,它代表荒废:
到造访的日子,有灾祸从远方临到,那时,你们怎样行呢?你们向谁逃奔求救呢?你们的荣耀存留何处呢?(以赛亚书 10:3)
同一先知书中还说:
天上的众星群宿都不发光;日头一出就变黑暗;月亮也不放光。我必因邪恶造访世界,因罪孽造访恶人。(以赛亚书 13:10-11)
“天上的众星群宿都不发光;日头一出就变黑暗;月亮也不放光”象征不再有仁爱和仁义(参2120节) 。而由于这是荒废,所以这是“造访的日子”。
【5】《耶利米书》中说:
他们将在仆倒的人中仆倒,造访之时会跌倒。(耶利米书 8:12)
这指的是他们被荒废的时间,即没有仁义和信仰的时候。《以西结书》中还说:
造访这城的日子临近了,各人手中拿灭命的兵器前来。(以西结书 9:1)
这里也讲到了荒废,因此“各人手中拿灭命的兵器前来”。另外,《何西阿书》中还说:
造访的日子临近,报应的时候来到。(何西阿书 9:7)
同样地,《弥迦书》中说:
你的守望者的日子,造访你的日子到了,他们的烦扰必来到。(弥迦书 7:4)
这些话也是指仁义被荒废了。摩西五经中也说:
在我造访的日子,我必因他们的罪造访他们。(出埃及记 32:34)
这里讲的是在旷野中的百姓,在他们为自己造了金牛犊之后的事。此处的“造访”象征着解救,这从相关经文中显而易见(出埃及记3:16;4:31;耶利米书27:22;29:10;路加福音1:68,78;1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