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研究文集 二、我们的内在与外在自我

二、我们的内在与外在自我

二、我们的内在与外在自我

史威登堡告诉我们,属灵成长的一个方面是:注重我们的公众形象—即我们希望在别人眼里我们是怎样的人,与真正的我们之间的区别。接下来的一系列思考题,将探讨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灵性自我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5:我们的灵体构成

我们的灵体必须在肉体中形成。灵体是由真理和良善构成的,这些真理和良善从主而来,经由灵性世界流入我们。我们在自身之内相对应的物质界事物中,为这良善和真理找到了家。这些物质界事物称为良善与真理的公民和道德形态。这样,我们的灵体形成过程的本质就清楚了。(《真实的基督教》583)

核心理念

我们的灵体—可以认为是我们的灵魂—实际上是由真理和良善构成的。史威登堡在其著作《新耶路撒冷》11中,阐述了这一概念:

宇宙中所有符合神性设计的事物都归因于良善和真理。在天堂和尘世都绝无例外。因为一切良善事物,就像一切真理一样,都来自于神性发出,那是万物的源头。

因此,史威登堡在这里真正要说的是,我们的内在自我接受神性流入,就像生命本身经历的那样。

反思

你想到人的灵体时,你如何想象它?它是由什么构成的?它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想象一下史威登堡上面所描述的灵体:纯粹的真理和良善。与你以前的想法相比,这有什么不同?这是否改变了你思考灵性自我的方式?

思考题6:意志和认知

我们有两种能力,构成我们的生命,一种叫意志,另一种叫认知。它们是可以区分的,但它们被创造为一体。当它们合二为一时,被称为心灵。它们就这样构成人的心灵,那里确实存在着我们的全部生命。

正如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符合神性设计,都能溯源于良善和真理一样,我们所有的一切也都关联着我们的意志和认知。这是因为我们拥有的任何良善都存在于我们的意志,我们拥有的任何真理都关联着我们的认知。我们这两种能力,这两个具有生命力的部分,接受良善和真理并被其推动:我们的意志接受一切良善并被其激活,我们的认知接受一切真理并被其推动。除了我们这两个能力之外,再无别处可见良善和真理。此外,既然它们不在任何别处,爱和信仰也不在别处,因为爱和良善彼此依存;同样,信仰和真理也是如此。(《新耶路撒冷》28-29)

核心理念

意志和认知是史威登堡神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则。这些名字本身就提供了其含义的线索。认知指的是我们思想,撷取信息并从中得出结论。它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性,是我们自由选择能力的一个关键组成。而意志推动我们:是导致我们行动的情感、本能以及内在动力。

你是否曾对自己说过,“我无法控制自己,我就是要这么做”?这是你的意志在起作用。你头脑里的那个小声音告诉你,你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或危险的,这是你的认知。

反思

回顾过去一周左右你遇见的一个人,在你脑海中留下的一些深刻印象,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经历。

如果你因那次互动而感到受伤或愤怒,你当时是如何回应的?后来回想起来,推动你反应的内在动机是什么?是否有过往的因素对你起作用,导致“扳机”被扣动了?

如果那件事是积极的,那麽是有意识的积极(如,选择为他人做好事),还是意外的积极(一个意外的机会去帮助别人或被别人帮助)?同样,推动这一行动的动机是什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你脑海里的想法是什么?

无论是哪种情况,随着事件的进展,你的意志和认知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我们所有的一切也都关联着我们的意志和认知

思考题7:认识真理走向重生

我们与生俱来的邪恶存在于我们属世自我层面的意志中。这个属世的意志迫使认知接受它,并在思想上契合它的欲望。因此,如果我们想要重生,就必须通过认知作为中介手段来实现。

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认知获得的信息先是来自于父母和老师,后又来源于我们的读经、听道、读书和交谈。我们的认知作为结论接受的东西就被称为真理。因此,说通过我们的认知来进行改造,等于说通过我们的认知接受的真理来进行改造。真理教我们相信谁,相信什么,也教我们做什么,希望什么。毕竟,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出于我们的意志,按照我们的认知来做的。(《真实的基督教》587)

核心理念

“如果想要重生,就必须通过我们的认知来实现”。换句话说,要遵循灵性成长的道路,我们首先要有坚定的是非观念。在上面这段话中,史威登堡说,这首先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和老师,然后来源于成长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观念、阅读圣典、以及接触到的人。

反思

你最珍视哪些属灵真理?这些信仰的来源是什么?多年来你的信仰是否有变化?

你的属灵信仰如何影响你的生活方式?

当你觉得自己需要更多答案时,你会去哪里寻找?

思考题8:内在与外在自我

我们的内在自我是我们的意志。它是我们独处时思想的根源,比如我们在家里的时候。我们的外在自我是我们在公司或公共场合的言语与行为。那么,我们的内在自我就是仁爱和信仰—属于我们意志的仁爱,和占领我们思想的信仰。

在我们经历重生之前,仁爱和信仰构成了我们的世俗自我,它被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这可从以下事实看出:我们在公司或公共场合不能像在家里时那样行事。导致内在和外在层面分裂的原因是,民法对那些做坏事的人规定了惩罚,对那些做善事的人规定了奖励。由于没有人希望受到惩罚,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奖励,于是我们强迫自己做出一个与内在自我分离的外在自我。奖励的方式是财富或良好的名声。除非我们遵循法律去生活,否则一个都得不到。这就是为什么道德和仁义是外在的,即使那些内在没有道德和仁义的人也在实行。这就是所有虚伪、谄媚和假装的起源。(《真实的基督教》592)

核心理念

上面这段话使我们对内在和外在生命有了明确的定义。请注意,在思考题5中,史威登堡说内在自我由良善和真理构成。在这里他说是仁爱(有时译为慈善)和信仰。他实际上是用两种不同方式来表达同一个概念:良善是仁爱的深层原则,正如真理是信仰的深层原则一样。

反思

在接下来的一周左右时间里,留心你的想法和你实际说的与做的之间的区别。你的意图与你的行动有多少次是不同的?有多少时候是相同的?

如果把你的意图(你的意志)看作是你灵体的“东西”,你对自己所思想和意图之事的观念是否有了改变?

有多少时候你的意图与行动不一致?

思考题9:自由、理性与重生

凡是我们出于自由按照自己的思想做的,都永远属于我们自己。这是因为我们的自我认知与自由是不可分割的。自我认知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我们依据自己的生命做了什么,都是自由地做的。那麽,我们的自我认知所涵盖的一切都出于我们的爱,因为我们的爱就是我们的生命。无论我们遵循自己的生命之爱做了什么,都是自由地做的. . .

我们说,凡是我们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所做的都是永久的,因为凡成为我们自己一部分的东西都无法被根除。它既成为我们爱的一部分,也成为我们理性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意志和认知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实际上,它可以被取代,但却仍然不能被驱除。当它被取代时,就从中心被挪移到边缘,并在那里栖身。这就是 “永久”的意思。

例如,假设我们在年轻时和成年初期,因为给我们的爱带来快乐而接受了错误的行为方式—也许是欺骗,或亵渎,或报复,或滥交。由于我们自由地做了这些事,与我们的思想一致,这就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但后来,如果我们忏悔,远离这种行为,并将其视为应予抵制的罪,因此自由而理性地诫免它,那么我们就使与邪恶相反的良善行为成为我们的一部分。然后,良善行为在中心找到了位置,并向外周推拒邪恶,根据我们对邪恶的厌恶和抵制,推向越来越远之处。尽管看起来邪恶似乎已经不在了,它却依然不能被根除净尽。正在发生的是,主正在约束我们的邪恶行为,将我们维持在良善之中。这就是发生在我们所有的遗传邪恶和所行邪恶上的实情。(《圣治》78-79)

核心理念

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涉及某种程度的选择。史威登堡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做某事,而且没有人强迫我们,那么这就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灵性自我的一部分。选择改变我们的消极行为是走向重生之路的第一步。

反思

花点时间回想一下你最近所做的事和选择。选一个你脑海中印象深刻的事,无论好坏。做那个决定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现在当你回想的时候,你是为自己做出了正确选择而感到欣慰?还是感到后悔,希望自己能有不同的选择?

现在回想一下长期以来的情况。你在生活中所做的选择呈现什么模式?这些模式反映出你怎样的爱?如果你列出清单或写日记,请标出你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一些模式。

你的这些生活模式如何反映你的爱?

思考题10:内在与灵性,外在与尘世

所有人都有一个内在层面和一个外在层面。这内在层面称为内在自我,而外在层面称为外在自我。然而,一个不知道何为内在和外在自我的人也可以相信,内在自我是思考和意愿的来源,外在自我是言语和行动的出处。这些确实是我们的内在和外在特征,但它们并不是构成我们内在和外在自我的本质。人的心性确实被普遍认为是内在自我,但实际上,心性被分为两个领域。其中一个领域是灵性的,位处更高更深在;另一个是世俗的,位处较低较表浅。我们的灵性心性主要关注灵性世界,应对那个世界的事物,无论是那些呈现天堂的,还是陷于地狱的(两者都在灵性世界)。另一方面,世俗心性主要关注世俗领域的事,应对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无论是善还是恶。(《真实的基督教》 420)

核心理念

在思考题8的讲述中,史威登堡说,我们自我的内在部分反映了我们真正相信的东西,而外在部分反映的是我们希望别人如何看我们。在这里,他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同一个理念:内在自我这部分关注的是灵性事物,而外在自我则关注世俗事物。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向内走得越远,就越接近你的真实自我。

反思

想象一个你认为是灵性或神圣的事物,可以是一个地方,一项活动,或者一个物体,能激发你与神建立联系的感觉。然后去那个地方或参加你所想的活动。或者,如果不可能,花些时间在你的脑海中重现这种体验。请注意你的感觉。你身体上正在经历哪些感觉?有哪些情绪?把这些感觉保留在你的记忆中,这样你就不会忘记。如果你愿意,可以把它写下来,或者制作一个视听作品,帮助你重温那一刻。

现在想象一项日常活动。选择那些你喜欢,但对你来说不关联任何灵性的活动。体验同样的过程:要么实际参与这个活动,要么花一些时间在心理上置身其中,然后注意你的感觉。

这两种体验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你向内走得越远,就越接近你的真实自我

上一页 下一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