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研究文集 六、爱我们的邻舍

六、爱我们的邻舍

六、爱我们的邻舍

当思考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我们可能想象到的是个人,但对整体社会有用同样重要。

思考题31:爱和良善-对个人也对群体

说到这个与益用功能相关的 “人”,我指的不仅是个人,而且也是群体,以及或大或小的社会,如共和国、君主国和帝国,甚至包括整个世界在内的那个最大的共同体,因为这些本质上都是人。天堂里也一样。在主眼中整个天使天堂就像一个人,天堂里每个社群也同样如此,所以每位天使也都是一个人。(《圣爱与圣智》328)

核心理念

我们既可以对个人,也可以对群体施行爱与良善

史威登堡把全部天堂描述为一个人。在这段话中,他说,我们也可以把一群人看成一个人,或者相应的,在感动我们的各种爱的氛围里,视他们为邻舍。

反思

对一群人有用是什么意思?对一个社区有用与对一个国家有用,这之间有什么区别?

对于你不归属的社区或国家,你认为自己可能会发挥益用吗?这可能涉及哪些类型的活动?

思考题32:益用是多层面的

做有用的事情就等于为他人而活。有用的活动是维系社会的纽带。社会内部具有多少联系的纽带,就有多少良善和有用之事与之伴随。有用的事无可限量。首先,有些有用活动是属灵的,关乎爱上帝和爱我们的邻舍。其次,有些有用活动是属于道德和文明的,涉及到爱我们所生活的社区和社会,以及其中的同仁和同胞。第三,有些有用活动是属世俗的,涉及到爱这个世界以及为我们的存续所需要的东西。第四,有些有用活动是属身体的,涉及为了更高形态的有用而爱维护我们自己。(《真实的基督教》746)

核心理念

利益社会的益用性具有很多层面

史威登堡在灵性世界遇到了一些智者,他在这里转述智者们讲述的一些例子,说明我们可以对一群人或人的社会有用。这些爱可以从最高和最属灵的层面—就是朝向上帝和我们的邻舍,一直降达最具体的层面—在照顾我们自己上有用。

反思

有哪些方式可以使一个人在所有这些层面—属灵、道德/文明、世俗和身体—对一个群体发挥益用?在某些情况下,不按这些方式行事会有什么后果?

思考题33:我们爱人是爱他的内在

每个人都要认识到,属灵意义上的邻舍指的是良善,因为益用行为就是良善,所以属灵意义上的邻舍就是益用行为。其实,谁会爱一个人仅仅因为他是”人”呢?不,我们爱一个人是因为他内在的东西,是那些使他如此成为人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爱他是因为他的本性,那也是每个人的本性。我们所爱的品性就是他的益用性,我们称之为”良善”,这就是我们的邻舍的含义。

既然圣经的核心是其灵义,那么这就是 “爱我们的邻舍”的属灵意义。(《教义之信仰篇》20)

核心理念

我们爱人是爱他的内在,而人的内在就是他的功用取向

当我们想到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到他的个性。但在这里,史威登堡说,我们应该从一个人的功用取向来看待他,因为这才是他的真实本性。

反思

想想你所爱之人。你爱那个人的哪些方面?你认为他生活中的功用取向是什么(不仅仅是对你,而且是对整体世界)?你所爱的那些方面与他的功用取向有什么不同?

现在,想想一个你完全不喜欢的人。那个人生活中的功用取向是什么?你可能会喜欢这些取向吗?

思考题34:良善、益用与爱人

当邻舍为我们提供了利益或服务,于是我们爱他们,这是一回事;当我们为邻舍提供利益或服务并因而爱他们,则是另一回事。即使我们是恶人,也能因为邻舍给我们提供的利益或服务而爱他们;但只有当我们是善人时,才能因为给邻舍提供利益或服务从而爱他们。总之,良善之人因为爱良善而行良善,即爱益用的服务,因为他渴望成为有用的人。(《教义之信仰篇》21)

核心理念

爱他人的功用取向,应该是看他们给世界提供了什么,而不是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在上一段讲述中,史威登堡说,我们爱他人的出发点应该是看他们的功用取向。而在这里,他澄清说,这个功用取向不应该只看他们如何对我们有用,还应该看他们如何对他人有用。

反思

回忆每天与你交往的人,思考一下他们的功用取向。他们所做的事对你个人有好处吗?他们是否以同样的方式让其他人受益?还是以不同的方式?

在这些人做的所有益用之事中,你觉得最容易喜欢哪一个?

思考题35:良善的源头是上帝

即使我们说某些事物具有益用,因其通过我们与主建立了连结,我们也不能说它们是为了主的缘故而来自我们。事实上,它们是为了我们的缘故而来自主,因为一切益用事物都归根于主,无穷合一。除了主的恩赐之外,没有一个是属于我们的。事实上我们靠自己行不出任何良善来,良善只能从主而来,我们所行的良善就称为益用之事。属灵之爱的本质是为了他人去行良善,而不是为我们自己去行良善。就其本质而言,神性之爱是无穷无尽的。这就像父母对子女的爱。他们出于爱而对子女行良善,是为了孩子的缘故,而不是为了自己。从母亲对小宝宝的爱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圣爱与圣智》335)

核心理念

益用行为归根结底出自神,并非出自我们

在史威登堡的著作中,有一个观点经常出现,那就是所有良善的事物都出自神,因而我们内心的任何良善也都始于这同一个源头。如果我们掉进”我是个良善之人”的陷阱,就会开始依赖自己去判断是非,而不去寻求更高源头的指引,结果就很容易自欺欺人。知道自己是否在行良善(或做益用之事)的方法之一,就是思考我们的行为是否利益他人。

反思

在心里清点一下你过去一两天里做的所有事情。其中有多少行为是出于对他人的爱?你认为这些行为有用吗?无论是与否,为什么?

思考题36:我们的心在哪里

益用事物不仅包括生活必需品—自己和家属的衣食住行所需,还包括国家、社会、同胞的利益所系。当经商是出于真正的爱,而金钱是其仆从、为了支持这爱时,商业就是益用的。但前提是商人要约束自己,远离欺诈和恶行,因为那是罪恶。当金钱成为至爱,而商业是支持这爱的仆从时,就不同了。这是贪婪,是罪恶的根源。(《圣治》220:11)

核心理念

我们的很多日常活动是否益用,取决于我们的动机

之前,史威登堡讲述过支配性或主导性的爱—正是这爱主导着我们,在平日里做出大大小小的决定。在这里史威登堡以经商为例,说明不同的动机如何在普通活动中发挥作用。事任本身是中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心在哪里。

反思

想一想你经常做的一类活动,无论是工作、家务、还是其他消遣。你是否能够找出这活动所反映的爱,是以自我为中心或以他人为中心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