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生命真相》 七、根据工商状况和感官方面阐述的中国文化

七、根据工商状况和感官方面阐述的中国文化

七、根据工商状况和感官方面阐述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在组成部分在三教九流中,前面从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两个层面的结合产生的领域也阐述了中国文化,还有工、商两个群体,以及人的感官外在方面导致的文化没有阐述,这是与物质世界结合更紧密的方面的中国文化。如果说士、农是为了维护管理构建的人类社会的建制框架以及产生每个人尘世生命所需要的食物的基础性质的工作,工、商就是为了丰富人类社会细节的扩展性质的工作。人类社会的运转由无数人的协同工作构成,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生命本质的爱欲,或叫价值,价值就是爱欲的体现,对具体事物的爱欲是中性的,若出于爱主或本质为爱主的爱友邻,就是善的爱欲,体现好的价值,若出于爱自己或本质为爱自己的爱物质或说爱世界,就是恶的爱欲,体现不好的价值。工作的设立也就分出于善的爱欲和出于恶的爱欲,体现好的价值和不好的价值,而且需要相应能力,工作的人的爱欲也是,同时工作的人也有先天天赋与后天学习结合而来的能力,后天学习与先天天赋一致就有好的能力,足够胜任工作并且可以做得越来越好。对于出于善的爱欲的工作,若每个接受这样的工作的人也有出于善的爱欲,并且这爱欲和工作体现出的价值一致,并且能力也能胜任,就有了自由和热爱以及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尤其充分发挥各自的天赋是最好的,结果可导致社会的良好运转,但若不是,或工作的人是出于恶的爱欲,或一直是单单为了谋生或是别的各种目的,或工作与能力一直不匹配,会在一定程度导致工作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导致社会的运转不畅。所以有些常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即来之,则安之”、“在其位,谋其政”、“干一行,爱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等,就是这些观念的体现。若是出于恶的爱欲的工作,则应该打击取谛。各种工作整体、或说各个行业及产业、整个经济社会或说人类社会,体现的价值是一条条从资源的价值到商品或体力及脑力劳动的价值到满足价值需求的价值链,货币在其中是起到价值尺度、价值流通媒介包括劳动价值支付、价值贮藏等基础作用的工具。工业(通常包括矿业或说开采业,以及农副加工业)的价值链是从资源价值的开采到用工业化的方法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有价值的商品或由半成品到成品商品的过程,农业(包括农林渔牧)的价值链类似于工业,不过资源是有机物,而商业的价值链是商品价值流通以及劳动价值流通最终满足个体或企业消费者的价值需求的过程,工农、商业一起构成了一个从资源包括劳动价值到最终满足价值需求的完整的价值链,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古代社会突出的工业有采矿冶金、陶瓷制漆、纺织印染、造纸印刷、煮盐酿酒、糖油烟茶、竹木制品、舟车建筑等,基本是靠人力,用到机械也基本靠人力驱动,或叫手工业也可以,各种手工业品很多,在工业品在丰富但还不够多的时代,工业是除农业外需要参与的人最多的,中国传统就说要学门谋生的手艺。传统的手艺很多,精湛的手艺往往和长期安定及钻研有关,这些手艺也是从漫长且相对安逸的中国古代社会土壤中生长形成的,欧洲瑞士的钟表手艺也是类似。在各种工业中,煮盐相对简单而且容易大规模生产而且是刚需,从管仲时开始的“官山海”使得统治阶层可以得到一比不靠多征税引起民怨的财政收入,“盐铁官营”特别是盐的官营成了历朝历代的惯例,铁则在唐朝以后放开了只征收税。明朝崇祯时出版的《天工开物》收录了大多重要的古代生产工艺。商业在古代一直受到抑制,但是工农业产品除了自用,总需要卖出去,除商品销售外的商业服务业也总有需要,所以基本的商业还是要有。集市摊位、棚子商铺、贩夫走卒等,是商业的的场所形式,餐饮住宿是服务业的刚需。姜太公、管仲、陶朱公范蠡、吕不韦,都是有名的先秦时商业理论和商业活动人士,除了因基本需求产生的基本商业,商业本质上是根据真实的或挖掘引导的价值需求调节工农业生产、调配资源或叫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满足和引导各种价值需求,照顾人的方方面面以及引导人心,意义是很大的。但是这方面因人性善恶也是古代社会重点抑制的方面,商人无利不钻、投机取巧,十商九奸或说无商不奸,是商人在古代社会留下的坏名,比如古代粮商从农民手里收购余粮,囤积粮食往灾区运送售卖,若是薄利是在做调剂余缺的善事,若是厚利则为趁火打劫的奸商。总体上古代的工商业为以上如此,到了近现代则跟随世界的趋势飞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正是灵界审判结束、史公著作出版的那时候,此时中国处于延续明朝政策实行海禁的清朝乾隆时期,过大概一个半世纪到19世纪中下页第二次工业革命或说科技革命兴起,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重机械代替人、化石能源代替人力,第二次以内燃机、发电机及电动机为核心驱动力的工业革命科技成分更重,而且大大更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第二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已经发生了鸦片战争,晚清政府意识到科技的力量通过洋务运动基本是在同时期去学习赶上这次潮流。也是过了大概一个半世纪到二战时发生了以原子能、航空航天技术和信息科技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成分更高了,如今还处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而且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已经和世界趋势同步。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大航海时代后,促使了世界各地因利益而联系,不管是殖民掠夺还是国际贸易,都是为了争夺资源及市场带来的利益。第二次科技革命则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汽车、飞机以及火车的内燃机车和电动机车,以及电话、电报使得世界大范围和小范围的联系更加紧密,电的使用、各种电动机械带来了一个全方面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发明时代,也促使世界贸易更紧密,殖民掠夺、对外扩张更方便,由此引发的一战、二战是技术发展被谬恶利用的结果。二战因核武器的发明应用而快速结束,更高科技水平的核武器又用核威慑平衡的惩罚惧怕的方式带来了新的不得不和平尊重的年代,航空航天技术促使了更大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分工协作产生,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科技在机械上的使用,以及通讯的进一步发展,和因特网的发明又一次带来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剧烈变化,还有正在发展的信息科技中传感控制领域的人工智能、自动化制造、虚拟现实以及计算存储通信和理论发展带来的软件技术的革新预估会带来人类社会进一步的巨大改变。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世界货币、金融、贸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化、地球上人类的联系,带来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交流融合的时代。相互促进的信息社会和商业社会,是当今社会有别于人类之前世代社会的显著社会特征。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工商业相对古代社会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改革开放后,互联网的兴起加速了各类文化交流,中国社会中心灵或说精神领域面临着自晚清和民国时期以来的又一次巨大挑战。工商业带来的我欲、物欲横流在西方社会更早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从一些西方社会文学作品可以了解,比如描述美国20世纪20年代社会新兴资本家和老牌资本家共存带来的社会现象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财富资本积累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美国梦,如同主人公盖茨比追逐的虚幻的完美爱情,最终导致了悲惨的下场。西方社会兴起的各种清新文化也是应对这种局面,比如佛教禅宗的广传,对于心灵的欲望比喻为开车的话,会开车很重要的是会刹车,能收心、懂得什么才是对的。中国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这些都是在开车,而且刹车的迹象不明显,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风气问题。带来各类文化交流的互联网到21世纪迅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互联网可以深入每个人的生活。有问题就去解决问题,这些势必会带来一个类似先秦时期的百家文化兴起的文化兴盛时代。另外工商业怎么发展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还导致了牵扯政治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其实从社会中人们的灵魂层面来看,工商业的突破发展包括科技的突破发展是从大众的灵感探索中产生中,这就需要一个小的政府去管理,不作过多干涉,要让社会大众自由去探索,而从扼制人性恶、优化配置资源提供社会保障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尤其在资源和生产力受限的情况下又需要大一点的政府,这需要根据社会现实和对社会引导方向的认识采取一种平衡。不能过渡放任自由发展也不能大包大揽因为智力资源更多的在民间,所以做好社会保障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帮助,以及发展民营经济、放开管制和进一步完善社会结构是势必的。然后文化兴起又可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尤其在不以利益趋动而以服务人民的热爱趋动上,使得社会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生活结合进一步发生好的变化,就如同一个人的心智完善、知行合一。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懂得理工科技术又拥有兴盛文化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兴起,势必会在艰难中破除各种资本利益集团、纯粹文人赌徒的意识形态控制,导致人类社会向大同社会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到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也是科技的发展,而又要以文化内核来促进驱动,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在组成部分是三教九流,而外在方面可以用人类感官导致的文化来阐述。根据史公著作中的认识,五感中,视觉和人的觉知联系更紧密,听觉、嗅觉和味觉和人的觉知及意愿联系都紧密,但听觉与人的觉知联系更紧密,嗅觉和味觉与人的意愿联系更紧密,而触觉包括压力、温度之类的体感与意愿联系更紧密。文学作品除了精神内涵,在感官方面最主要涉及的是视觉,然后是听觉,因语言有文字和语音两种形式,分别适用于大时空范围、远距离交流和近距离交流两种场景,而书籍的载体是文字。而文学作品在韵律、曲艺、说书口技之类的方面也涉及到听觉。因而文字、文学作品通过视觉而对觉知的影响很重要。然后还有书法、画作、雕刻、舞蹈杂技演出之类的古代社会的视觉艺术,书画、雕刻在两晋南北朝时非常兴盛,然后经历唐朝、五代,到宋朝文化大为兴盛,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已经成为了社会上的四艺八雅,吟诗作对、抚琴听曲,也是主要的听觉艺术。视觉和听觉主要作用的还是人的觉知层面,其精神内涵更为重要。而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的影响在人的意愿层面,导致的文化更让人陶醉。酒文化、茶文化、赏花赏月这些带有嗅觉和味觉特征的雅趣是古代中国文化的特色,还有尤其重要的饮食文化,除了酒文化、茶文化,还有五谷和八大菜系或者代表地域饮食文化的更多菜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体现了古代人民对饮食的注重,菜还要讲究色、香、味俱全,是人民非常高雅的日常生活艺术,但是更内在的人们粗茶淡饭也吃得饱足。触觉除了婚姻男女之爱,主要还体现在精神致幻类就是成瘾的药物、饮食上,酒有酒精,茶有碱类以及咖啡因,都能导致成瘾,烟有尼古丁也是,糖类和脂肪也较易导致成瘾,似乎能带给精神上美好感觉的事物都能使人成瘾,不过成瘾还跟人的思想认识与意志薄弱和坚强有关。历史上除了酒、茶,比较突出的成瘾的物质就是五石散和鸦片,还有烟草流行到了现在,坑害了很多人。在婚姻和性关系上,本来应该是男主女随、阳主阴随的以调和阴阳平衡的文化传统,演变成了男尊女卑的以父权、夫权为代表的男性强权社会观念,这也是儒家思想纲常理论极被诟病之处,和愚忠、愚孝一起,成为人性恶带来的强权的帮凶,导致了很多悲剧。尤其女性的悲惨下场,古代婚姻一夫多妻,还有娼妓文化,导致了很多习俗和故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吴三桂冲发一怒为红颜、蔡锷和小凤仙等等,好多故事。感官方面导致的文化和尘世生活的物质世界联系更紧密,但也脱胎于精神内涵、内在文化,是内在精神文化的反映。感官带来的各种感觉、感受都是为了好的目的,所以需要正确认识、对待这些方面的文化,踏实地生活,使这些方面能服务于内在,成为内在文化的外延。

说到这方面,就得说一下佛道两教,尤其佛教强调的灭谛,消灭感觉只是为了避恶的手段,并不是要追求成为木头人,而是应该追求中道,感官思想以及言行都成为符合真谛的动,到达真空妙有之境。道家的“小隐于野大隐于市”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也是这种意思。最终目的并非是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木头人,这是很多人、包括修行人、包括佛道学习者的误区。释家文化中的轮回转世、三世因果一面笔者认为不存在,或说不是普遍存在,在史公著作中也没有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流行很大程度是因为觉得人世间不公平,然而对于物质世界走一世然后生到灵界的状况,笔者觉得不需要物质世界的轮回可以理解。因此笔者觉得释家文化中的轮回转世、三世因果是婆罗门教为了统治还有人们在不知道灵界的状况下才发明、被认同、流传下来的,赞同改造成一世因果、心识轮回,以及类似于伊斯兰教的物质界和灵界两世吉庆的观念被使用,因释家文化对于很多人进入内在世界和心性上的改造还是有很大益处的。

中国文化要有所阐述的方面可以结束了,除了三教九流文化,更核心的是易学、中医包括道家内丹丹道,这个在根源上更为内在,限于笔者的认识不作过多阐述。对于史公著作和中国文化,笔者觉得可以结合起来,尤其是在使用上,在信仰的生活实践方面,真金不怕火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中文翻译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结合。接下来重点阐述以史公著作揭示的真理为主、融合中国文化的使用方面的认识。

上一页 下一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