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第4卷)》第26章 创世记26章内义(5)

《属天的奥秘(第4卷)》第26章 创世记26章内义(5)

“军队”表示真理,这一点也清楚可见于以西结书:

波斯、路德和弗在你军队中作你的战士;他们在你中间悬挂盾牌和头盔,彰显你的尊荣;亚发人和你的军队都在你四围的墙上,歌玛底人则在你的塔楼上。(以西结书27:10-11)

这论及推罗,推罗表示良善和真理的内层知识或认知,因而表示那些拥有它们的人(1201节);“军队”表示真理本身;“路德和弗”也表示那些拥有知识或认知的人(参看1163, 1164, 1166, 1195, 1231节);“盾牌和头盔”描述了诸如属于属灵争战或战争的那类事物。

至于“军队”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虚假,这明显可见于以赛亚书:

到那日,耶和华在高处必察罚高处的军队,在地上必察罚地上的列王。(以赛亚书24:21)

此处“高处的军队”表示源于自我之爱的虚假。以西结书:

我要把你掉转过来,用钩子钩住你的腮颊,将你和你的全军、马匹和马兵都带出来,他们都披挂整齐,一大团队,有大牌小盾,都拿着剑。你必从你的地方,从北方的极处,你和许多人民一同前来,他们都骑着马,一大团队,一大军兵。(以西结书38:4, 15)

这论及哥革,他表示与内在分离,因而变成偶像崇拜的外在敬拜(1151节);他的“军队”表示虚假。

耶利米书:

我要派弓箭手,就是那拉弓和贯甲挺身的攻击巴比伦;不要怜惜少年人,要灭尽她的全军。(耶利米书51:2-3)

“巴比伦”表示外在显得神圣,内在却是亵渎的敬拜(1182, 1283, 1295, 1304, 1306-1308, 1321, 1322, 1326节);“她的军队”表示具有这种敬拜之人的虚假。在其它地方,巴比伦的军队也具有这种含义(如耶利米书32:2;34:1, 21;39:1)。以西结书:

法老看见他们,必为他的众人安慰自己;法老和他的全军,都必被剑刺死,因为我将我的惊恐放在活人之地。(以西结书32:31-32)

这论及埃及,埃及表示那些通过基于记忆知识或事实的推理扭曲真理的人(1164, 1165节);他的“军队”或法老的军队表示由此而来的虚假;在其它经文中,“法老的军队”也是这个意思(如耶利米书37:5, 7, 11;46:2;以西结书17:17)。路加福音:

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军队围困的时候,就知道她的荒凉近了。(路加福音21:20)

这论及时代的完结,或教会的末期,这时信不复存在。“耶路撒冷”表示教会(参看2117节),当被虚假围困时,它就被“军队围困”。

由此可见犹太人和偶像崇拜者所崇拜的“天象(或天军、天兵)”在内义上表示虚假,如列王纪所描述的:

他们离弃他们神的一切诫命,为自己做了两个牛犊的铸像,又造了亚舍拉,向天上的万象下拜。(列王纪下17:16)

这论及以色列人;在另一处,经上论到玛拿西说:

他为天上的万象筑坛。(列王纪下21:5)

又:

约西亚王将那为巴力和亚舍拉,并天上万象所造的一切器皿,都从殿里搬出来。(列王纪下23:4)

耶利米书:

他们必将首领、祭司和先知的骸骨取出来,抛散在日头、月亮、和天上的万象之下,就是他们从前所喜爱、所服侍、所随从的。(耶利米书8:1-2)

别处:

耶路撒冷的房屋和犹大列王的房屋,就是他们在其房顶上向天上的万象烧香,向别神浇奠祭的一切房屋,都必被玷污,和陀斐特一样。(耶利米书19:13)

西番雅书:

我必伸手攻击那些在房顶上敬拜天上万象的。(西番雅书1:4-5)

被称为“天象”的,主要是众星;而“众星”表示真理,在反面意义上则表示虚假(1128, 1808节)。

3449、“以撒对他们说,你们既然恨我,打发我离开你们,为什么到我这里来呢”表示既然他们否认神性,敌视包含在圣言内义中的东西,又为何渴望神性呢?这从前面所说的(26:15-16, 19-21;3412-3415, 3424-3429)清楚可知。

3450、创世记26:28, 29.他们说,我们明明地看见耶和华与你同在,便说,让我们之间,就是我们和你之间,立一个誓言,让我们与你立约吧。你若不伤害我们,正如我们未曾触犯你,素来善待你,并且打发你平平安安地走;你现在是蒙耶和华赐福的了。

“他们说,我们明明地看见耶和华与你同在”表示他们知道神性存在于它(圣言的字义)里面;“便说,让我们之间,就是我们和你之间,立一个誓言,让我们与你立约吧”表示就本身而言,他们的信之教义事物不应该被否认;“你若不伤害我们,正如我们未曾触犯你,素来善待你,并且打发你平平安安地走”表示他们未曾向圣言的内义施暴,将来也不会向它施暴;“你现在是蒙耶和华赐福的了”表示它来自神性。

3451、“他们说,我们明明地看见耶和华与你同在”表示他们知道神性存在于它(圣言的字义)里面。这从“明明地看见”和“耶和华与你同在”的含义清楚可知:“明明地看见”是指发现,因而确切地知道;“耶和华与你同在”是指神性存在于它里面。如前所述(3447节),此处论述的主题是圣言的字义与内义的和谐一致,因而是亚比米勒、亚户撒和非各所表示的信之教义事物与内义的和谐一致,只要这些教义事物取自圣言的字义。因此,主题是主在地上的国度与在天上的国度,因而与主通过圣言实现的结合。因为圣言在至高意义上是指主自己,在内义上是指主在天上的国度本身,在字义上则指主在地上的国度本身,如前所述。

关于主在地上的国度,也就是祂的教会,情况是这样:由于它的教义事物取自圣言的字义,所以就这些教义事物而言,它不可避免地各不相同,具有多样性;也就是说,一个会众声称这个观念是信之真理,因为它在圣言中就是这么说的;而另一个会众则声称那个观念是真理,因为它在圣言中也是这么说的,等等。结果,主的教会因其教义事物取自圣言的字义而在各地都是不同的。不仅会众,有时连一个会众之内的个体也都是不同的。尽管如此,信之教义事物上的不同并不妨碍教会成为一个教会,只要所有人在意愿并实行良善上都是一致的。

例如,如果有人承认这样的教义事物,即:仁是信的产物,同时要过对邻之仁的生活,那么诚然,他在教义上并未处于真理,但在生活上仍处于真理;因此,他拥有主的教会或国度在自己里面。再如,如果有人根据圣言的字义(马太福音10:41, 42;25:34-36,以及其它地方)声称为了在天上获得赏赐,就要行出良善;但他在行善时从未想过功德,那么他同样在主的国度,因为他在生活上处于真理。这是他在生活中真实的样子,所以他很容易允许自己被教导:没有人能赚得天堂,或凭功德上天堂,功德被置于其中的行为不是良善。其它例子也一样。因为字义具有这种性质:在许多经文中,它似乎自相矛盾;原因在于,字义包含真理的表象,而真理的表象适合那些专注于外在事物的人,因而适合那些还充满世俗事物,甚至充满肉体爱欲的人。

所以此处通过“亚比米勒”论述了那些拥有信之教义事物,并且如前所述(3447节),视信为得救的本质之人,还论述了他们的教义事物与内义的和谐一致。显然,这些人也通过字义与天堂和主结合,只要他们处于良善,也就是说,只要他们虽在教义上视信为本质,但仍在生活上视仁为本质。因为当他们拥有他们称之为信本身的对主的信心或信靠时,就处于对主之爱的情感,因而在生活上处于良善。关于这个主题,可参看前面的阐述和说明,即:构成教会的,不是教义,而是仁爱(809, 916, 1798, 1799, 1834, 1844节)。教义事物一文不值,除非人们照之生活(1515节)。教会在真理上各不相同,但通过仁爱而为一(3267节)。有一种平行关系存在于主与人类之间,不过是在与良善有关的属天事物方面,而不是在与真理有关的属灵事物方面(1831, 1832节)。教义只有一个,就是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教义(3445节)。如果所有人都拥有仁爱,那么教会将是一个,即便他们在敬拜和教义事物上各不相同(809, 1285, 1316, 1798, 1799, 1834, 1844, 2982节)。如果所有人都拥有仁爱,那么教会将类似主在天上的国度(2385节)。天堂包含良善和真理的无数种类,但它们仍通过和谐一致而构成一体,就像人体的各个器官和肢体一样(684, 690, 3241节)。

3452、“便说,让我们之间,就是我们和你之间,立一个誓言,让我们与你立约吧”表示就本身而言,他们的信之教义事物不应该被否认,也就是说,只要它们取自圣言的字义。这从“我们之间的誓言”、“我们和你之间”、“让我们立约”的含义清楚可知:“我们之间的誓言”是指教义事物与圣言字义的和谐一致;“我们和你之间”是指与内义的和谐一致;“让我们立约”是指他们以这种方式能结合在一起,“约”是指结合(参看665, 666, 1023, 1038, 1864, 2003, 2021节)。从这一切流出的意义或观念是:正因如此,就本身而言,他们的信之教义事物不应该被否认,因为如前所述,教义事物只要取自圣言,就永远不会被否认。只要拥有它们的那个人过着仁爱的生活,它们就蒙主悦纳,因为圣言的一切事物都能与这种生活结合。但圣言的内层事物能与存在于仁之内层良善中的生活结合。可参看前面的阐述和引用的内容(3324节)。

3453、“你若不伤害我们,正如我们未曾触犯你,素来善待你,并且打发你平平安安地走”表示他们未曾向圣言的内义施暴,将来也不会向它施暴。这从内义上的整个思路和前面的说明(26:11, 22-23;3402, 3432, 3436)清楚可知。

3454、“你现在是蒙耶和华赐福的了”表示它来自神性。这从“耶和华赐福”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及主(或也可说圣言的内义),因为主就是圣言时,“耶和华赐福”是指神性真理(参看3140节),因而是指来自神性。因此,意思是这样:他们未曾向内义施暴,将来也不会,因为它来自神性。向内义施暴就是否认内义的首要事物或主要原则,而这些首要事物或主要原则构成圣言的神圣本身,即:主的神性人身,对主之爱和对邻之爱。这三者是内义的首要事物或主要原则,构成圣言的神圣。它们也是取自圣言的一切教义事物的内在而神圣的事物,同样是一切敬拜的内在而神圣的事物,因为主的国度本身就在它们里面。第四个主题是,圣言在每一个细节,直至一个字母最小的点上都是神性;换句话说,主就存在于圣言中。这也是所有拥有取自圣言的教义事物的人都同意和承认的。然而,所有从心里否认这一点的人都不承认除了出现在文字上的东西外,圣言里面有什么神圣之物。他们无论在历史章节,还是在预言部分,都不能感知到任何神圣之物,只感知到某种略微的外在神圣,因为人们都称它为神圣。然而,圣言若直至一个字母最小的点都是神性,就必有一个内在的神圣。

3455、创世记26:30, 31.他就为他们设摆筵席,他们便吃了喝了。他们清晨早早起来彼此起誓;以撒打发他们走,他们就平平安安地离开他去了。

“他就为他们设摆筵席”表示住在一起;“他们便吃了喝了”表示交流或共享;“他们清晨早早起来”表示一种光照的状态;“彼此起誓”表示在那些处于真理之良善的人当中的确认;“以撒打发他们走,他们就平平安安地离开他去了”表示他们感到满意。

3456、“他就为他们设摆筵席”表示住在一起。这从“筵席”的含义清楚可知,“筵席”是指住在一起(2341节)。

3457、“他们便吃了喝了”表示交流或共享。这从“吃”和“喝”的含义清楚可知:“吃”是指通过属于良善的事物上交流,或共享属于良善的事物(2187, 2343, 3168节);“喝”是指通过属于真理的事物交流,或共享属于真理的事物(3089, 3168节)。

3458、“他们清晨早早起来”表示一种光照的状态。这从“清晨早早起来”的含义清楚可知,“清晨早早起来”是指一种光照的状态。因为“早晨和黎明”在至高意义上是指主,在内义上是指祂的爱之属天元素,由此也指一种平安的状态(2333, 2405, 2540, 2780节)。“起来”在内义上表示提升(2401, 2785, 2912, 2927, 3171节)。从这些含义明显可知,“他们清晨早早起来”表示一种光照的状态。

3459、“彼此起誓”表示在那些处于真理之良善的人当中的确认。这从“起誓”和“彼此”的含义清楚可知:“起誓”或“誓言”是指确认(2842, 3037, 3375节);“彼此”(amanwithhisbrother,直译:人和他的弟兄)是指真理之良善,或也可说,那些处于这种良善的人。“(男)人”表示真理(参看265, 749, 1007, 3134, 3309节);“弟兄”表示良善(2360节);至于什么是真理之良善,可参看前文(3295, 3332节)。处于这种良善的,是那些在此由亚比米勒,或非利士人来代表的人,亚比米勒是非利士人的王,也就是那些视信为教会的本质,将它置于仁之上的人。像这样的人只处于真理之良善,因为他们只从圣言提取并收集与信,因而与真理有关的一切,几乎看不到与良善,因而与生活有关的任何东西。结果,他们确认或强化信之教义事物,而不是任何仁之教义事物。他们在行善时,是出于信之教义事物来行的;由此产生的良善就被称为真理之良善。

主与那些处于这种良善的人结合,不像与那些处于仁之良善的人结合那样紧密,因为爱和仁是属灵的结合,但信不是,除非它通过爱和仁来作工。正因如此,经上没有说他们“与以撒立约”,而是说他们“彼此起誓”;因为“约”论及良善,也就是爱与仁之良善;而“誓言”论及真理,也就是信之真理(3375节)。“筵席”所表示的“住在一起”(3456节)也论及那些处于真理之良善的人。我从来世像他们这样的人那里得知,他们与那些处于仁之良善的人分开了。与前者相比,后者与主结合得更紧密,因为前者的良善可以说是硬的,缺乏弹性,不弯曲,胸襟狭窄,不易沟通,因而不在天堂,而是在天堂的门槛上。

3460、“以撒打发他们走,他们就平平安安地离开他去了”表示他们感到满意。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由此也明显可知,他们是住在一起,而不是结合在一起,如刚才所述(3459节)。

3461、创世记26:32, 33.那一天,以撒的仆人来,将他们挖井的事告诉他,对他说,我们找到水了。他就给那井起名叫示巴;因此那城名叫别是巴,直到今日。

“那一天”表示那状态;“以撒的仆人来”表示理性概念或事物;“将他们挖井的事告诉他,对他说,我们找到水了”表示通过这些事物或教义所获得的内层真理;“他就给那井起名叫示巴”表示通过它们所确认的真理的结合;“因此那城名叫别是巴”表示由这结合产生的教义的性质或品质;“直到今日”表示状态的永久性,或一种永久的状态。

3462、“那一天”表示那状态。这从“天”的含义清楚可知,“天”是指状态(参看23, 487, 488, 493, 893, 2788节),在此是指正在论述的教义的状态。

3463、“以撒的仆人来”表示理性概念或事物。这从“仆人”的含义和“以撒”的代表清楚可知:“仆人”是指理性概念或事物,以及记忆知识或事实(2567节);“以撒”是指主的神性理性(1893, 2066, 2072, 2083, 2630, 3012, 3194, 3210节)。从前面的上下文清楚可知以撒在此代表主的哪一方面,即代表内义上的圣言,或圣言的内义。因为“亚比米勒、亚户撒和非各”表示取自圣言字义的信之教义事物,如那些被称为正面意义上的“非利士人”的人,也就是那些只有信之教义事物,但在生活上处于良善,不过处于真理之良善的人所拥有的信之教义事物;这些教义事物与内义,因而与主有某种结合。

那些只有信之教义事物,但却照之生活的人以某种方式与主结合,尽管以一种遥远的方式结合,因为他们出于任何情感都不知道什么是对邻之仁,更不知道什么是对主之爱,只有出于属于信的某种概念才能知道。因此,他们没有对良善的任何感知,只有一种说服,即:他们的教义事物所规定的,就是真理,因而就是良善。他们在确认这些教义事物时,会像服从真理那样服从虚假,因为只有良善才能使一个人确认什么是真理。真理的确教导什么是良善,但不是以感知来教导的;而良善则出于对它的感知来教导什么是真理。

仅从以下关于仁爱的总则,谁都能认识到这种不同及其性质:

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马太福音7:12)

按这个命令行动的人的确向他人行善;但他这样做是因为经上就是这么吩咐的,而不是出于内心的任何情感。每当他行这善时,都是从自己开始的,并且在行善的过程中也思想自己的功德。但当他出于仁爱,也就是出于情感,而不是出于命令行动时,就是从心里,因而在自由中行动。每当他行动时,都是从对良善的渴望本身,因而从给予他快乐的某种东西开始的。由于这种快乐就是他的回报,所以他没有邀功的想法。

由此可见出于信行善和出于仁行善有什么区别;那些出于信行善的人距离良善本身,也就是主,比那些出于仁行善的人更远。前者不容易被引入仁之良善,以至于拥有对它的感知,因为他们几乎没有真理,或说真理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他们里面。没有人能被引入这良善,除非非真理的东西先被根除;只要非真理的东西扎根太深,以至于一个人被说服相信它们是真理,被引入这良善是不可能的。

3464、“将他们挖井的事告诉他,对他说,我们找到水了”表示通过这些事物或教义所获得的内层真理。这从“井”和“水”的含义清楚可知:“井”是指圣言(3424节);“水”是指真理(2702节),也就是取自圣言的真理。因此,“将他们挖井的事告诉他”表示关于圣言,就是教义事物的源头;“对他说,我们找到水了”表示它们,即教义事物包含内层真理。如前所述(3451-3452节),取自圣言字义的一切教义事物都包含内层真理,因为圣言的字义就像一口有水的井,其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内义,这内义也存在于取自圣言的教义事物中。

至于取自圣言字义的教义事物,情况是这样:当一个人拥有它们,同时照之生活时,一种对应关系就存在于他自己里面。因为当他意识到外层真理时,与他同在的天使就意识到内层真理;他以这种方式通过教义事物与天堂相通,但这取决于他生活中的良善。例如,在领受圣餐时,如果他简单地出于“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这句话来思想主,那么与他同在的天使就会思想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因为对主之爱对应于主的身体和饼,而对邻之仁对应于血和酒(1798, 2165, 2177, 2187节)。由于这种对应关系的存在,一种情感就从天堂通过天使流入那时这个人所处的神圣状态,他照着他生活中的良善来接受这情感。

事实上,天使们与每个人一起住在他生命的情感中,因而住在对他生活所依照的教义事物的情感中,从不住在与他的生活不一致的教义事物中。如果他的生活与教义事物不一致,如他的情感是利用教义事物为自己获取地位和财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天使就会退离,地狱灵则住在这情感中。这些恶灵要么向他灌输对支持自我和世界的教义事物的确认,从而灌输一种虚假说服,或一种说服性信仰(这种虚假说服,或说服性信仰是这样:他根本不关心一件事是真还是假,只要人们的注意力被引向他自己,或它能迷惑其他人的心智即可),要么就夺走一切信,在这种情况下,挂在他嘴上的教义只是这些爱之火所激发和调制的声音而已。

3465、“他就给那井起名叫示巴”表示通过它们所确认的真理的结合。这从“起名”的含义清楚可知:“起名”是指性质或品质(144, 145, 1754, 1896, 2009, 3421节);因此,“名字”表示某种真实事物或某种状态(1946, 2643, 3422节),故在此表示通过它们,即教义事物所确认的真理的结合;因为在原文,“示巴”表示“誓言”,而“誓言”表示确认(2842, 3375节)。当内层真理与外层真理,也就是取自圣言字义的教义事物结合时,就被称为确认真理的结合。对这些人来说,结合与其说是通过仁之良善实现的,不如说是通过信之真理实现的,如前所述(3463节)。

3466、“因此那城名叫别是巴”表示由这结合产生的教义的性质或品质。这从“名”和“城”的含义清楚可知:“名”是指性质或品质(参看3465节);“城”是指教义(参看402, 2449, 2712, 2943, 3216节)。因此,在原文表示“誓言之井”的“别是巴”相应地表示确认真理的教义。“别是巴”表示教义(参看2723, 2858-2859节)。在创世记(21:30-31),经上说:

你要从我手里受这七只母羊羔,好为我作我挖这口井的证据。所以他称那地方为别是巴,因为他们二人在那里起了誓。(创世记21:30-31)

此处“别是巴”表示教义的状态和性质,即:该教义来自神性,结合通过它而实现。那里论述的主题是那教会的内层,所以经上说“那地方”被称为别是巴;而此处论述的主题是那教会的外层,所以经上说“那城”被如此称呼。状态这个词适用于内层事物,“地方”表示状态(2625, 2837, 3356, 3387节);而教义适用于外层事物,“城”表示教义;因为一切教义都从其内层获得其状态和性质。

3467、“直到今日”表示状态的永久性,或一种永久的状态。这从“直到今日”的含义清楚可知,“直到今日”是指状态的永久性,或一种永久的状态(2838节)。

3468、创世记26:34, 35.以扫是个四十岁的人,他取赫人比利的女儿犹滴,与赫人以伦的女儿巴实抹为女人。她们使以撒和利百加灵里苦闷。

“以扫是个四十岁的人”表示在真理的属世良善方面的一种试探状态;“他取赫人比利的女儿犹滴,与赫人以伦的女儿巴实抹为女人”表示来自其它源头,而非纯正真理本身的属世真理的添加;“她们使以撒和利百加灵里苦闷”表示刚开始,这会造成悲伤。

3469、“以扫是个四十岁的人”表示在真理的属世良善方面的一种试探状态。这从“以扫”的代表和“四十岁”的含义清楚可知:“以扫”是指真理的属世良善(3300, 3302, 3322节);“四十岁”是指试探的状态。“四十”表示试探(参看730, 862, 2272节),“岁”(即年)表示状态(487, 488, 493, 893节)。关于以扫的这些细节之所以紧跟在亚比米勒和以撒的故事之后,是因为主题一直是那些处于真理之良善的人,也就是那些照着取自圣言字义的教义事物生活的人,因为这些人由“亚比米勒、亚户撒和非各”来表示,如前面各处所述(3447, 3448, 3451, 3463节)。

因此,那些处于真理之良善,或照教义事物生活的人在内层事物,也就是他们的理性概念或事物方面重生了,但在外层事物,也就是他们的属世事物方面还没有重生,因为人的理性先于其属世部分重生,或说在他的属世部分重生之前,他的理性部分先重生(3286, 3288节)。属世部分完全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人的思维和意愿就建立在属世部分的基础上,如同建立在它们的根基上。这就是为何在重生期间,人会感觉到他的理性人或内在人与属世人或外在人的冲突或争战;又为何他的外在人重生比内在人晚得多,而且难度也大得多。事实上,越接近世界、越接近肉体的东西就越不容易被迫使去服从内在人;这个过程需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需要这个人不得不被引入的许多新状态。这些状态是自我认知和对主的认知的状态,也就是说,认识到他自己的悲惨处境和主的怜悯的状态,因而是由试探的争战产生的谦卑状态。正因如此,此处紧接着就是关于以扫和他两个妻子的补充,他们表示内义上的这些事物。

谁都知道什么是属世良善,即:它是人与生俱来的良善;但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真理的属世良善。属世良善,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良善有四种,即:由对良善的爱产生的属世良善;由对真理的爱产生的属世良善;以及由对邪恶的爱产生的属世良善;由对虚假的爱产生的属世良善。一个人从他的父母,要么从父亲,要么从母亲那里获得他与生俱来的良善。因为父母通过频繁的练习使用和习惯所获得,或通过实际生活所充满的一切习性最终会让他们觉得如此熟悉、如此习惯,以至于它们看上去似乎是天生的;这些习性都会传给他们的孩子,并变成遗传性的。如果父母出于对良善的爱过着一种良善的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和祝福,又在这种状态下孕育后代,那么这后代就会从他们那里获得一种朝向类似良善的倾向。如果父母出于对真理的爱过着一种良善的生活(关于这种良善,可参看3459, 3463节),并在这种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又在这种状态下孕育后代,那么这后代就会从他们那里获得一种朝向类似良善的倾向。

这同样适用于那些通过遗传接受对邪恶之爱的良善和对虚假之爱的良善之人。后者被称为良善,是因为它们在那些拥有它们的人看来,表面上似乎是良善,尽管它们恰恰是良善的反面。属世良善看似在其中的大多数人就有这种良善。那些处于对邪恶的爱所产生的属世良善的人往往倾向于各种邪恶,因为他们很容易允许自己被引入歧途。这种良善就是他们尤其易受污秽的快乐、各种奸淫和残忍影响的源头,或说这种良善使他们尤其向肮脏的欲望、奸淫和残忍卑躬屈膝。那些处于对虚假的爱所产生的属世良善的人则往往倾向于各种虚假。这种良善使他们贪婪地抓住虚假的说服,尤其伪善者和骗子所用的那种,因为这些人知道如何迷惑人们的心智,赢得他们的注意,并渗透进别人的情感,假装纯真。如今在基督教界处于属世良善的大多数人,就生在源于邪恶或虚假的这些所谓的良善中,因为他们的父母通过实际生活获得了邪恶和虚假的快乐,并以这种方式把它植入他们的孩子,又通过自己的孩子植入他们的子孙后代。

3470、“他取赫人比利的女儿犹滴,与赫人以伦的女儿巴实抹为女人”表示来自其它源头,而非纯正真理本身的属世真理的添加。这从“女人”的含义,以及“赫人比利的女儿犹滴,与赫人以伦的女儿巴实抹”的代表清楚可知:“女人”是指与良善联合的真理(对此,可参看前面论述撒拉和利百加的地方,1468, 1901, 2063, 2065, 2172, 2173, 2198, 2507, 2904, 3012, 3013, 3077节),但此处论述的主题是与属世良善联合的属世真理;“赫人比利的女儿犹滴,与赫人以伦的女儿巴实抹”是指来自其它源头,而非纯正真理本身的真理。赫人是迦南地诚实正直的民族之一,亚伯拉罕曾住在他们中间,并向他们买了麦比拉洞作坟墓(创世记23章)。赫人也代表迦南地的民族或外邦人当中的属灵教会(参看2913, 2986节)。由于该教会没有来自圣言的真理,所以这些人表示不是来自纯正真理本身的真理。代表一个教会的民族也表示属于该教会的真理和良善,因为一个教会正是凭真理和良善而为一个教会。因此,当提到教会时,我指的是它的真理和良善;当提到真理和良善时,我指的是教会。

此处的情形是这样:真理的属世良善在被改造之前,不是属灵良善,也就是信之良善和仁之良善。如刚才所述(3469节),属世良善来自父母,而属灵良善来自主。因此,一个人若要接受属灵良善,就必须重生。当他正在重生时,一开始与他联合的是来自其它源头,而非纯正真理本身的真理;这些真理不会永久地粘附在他身上,仅仅充当引入纯正真理的手段。一旦纯正真理被引入,非纯正的真理就被分离出去。这种情况就像孩子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一开始,他们学习很多东西,包括很幼稚的那种,如游戏等等;但这些东西不是为了让他们变得智慧,而是让他们可以为接受通向智慧的有用事物而预备道路。一旦他们接受后者,前者就被分离出去,事实上被抛弃。这种情形也类似果实:果实在能接受甜汁之前,先充满酸涩的汁液,不纯正的酸涩汁液是引入甜汁的一种手段。一旦后者进入,前者就被驱散。

人心智的属世部分在经历重生时也是这种情形,因为属世良善是这样,它本身并不愿像一个仆人事奉主人那样顺从并事奉理性良善,而是想掌权。但为了使它可以被强制驯服和顺从,它通过各种洁净或荒废和试探的状态而备受侵扰,直到它的欲望削弱。这时,它被从主经由内在人而来的信与仁之良善的流注缓和,直到通过遗传所获得的良善逐渐被根除,一种新的良善被植入以取而代之。信之真理被引入这新的良善,就像新的纤维被引入人的心脏,而新鲜的液体就沿着这些新纤维被输送进来,直到新的心脏慢慢长大。

刚开始被引入的真理不可能来自纯正的真理源头,因为邪恶和虚假就存在于以前的良善,也就是属世良善里面。相反,它们是那种与纯正真理具有某种密切关系的貌似的真理或真理的表象;真正的纯正真理通过它们逐渐得到将自己注入的机会和地方。纯正良善就像血管中的血液或纤维中的液体,引导真理并赋予它们形状。以这种方式在属世人或外在人中形成的良善是一种总体良善,可以说是由从主经由理性人或内在人而来的属灵良善的具体和个体方面交织而成或联结在一起的;唯独主形成并新造事物。这解释了为何在圣言中,主经常被称为形成者和创造者。

3471、“她们使以撒和利百加灵里苦闷”表示刚开始,这会造成悲伤。这从“灵里苦闷”的含义,以及“以撒和利百加”的代表清楚可知:“灵里苦闷”是指悲伤;“以撒和利百加”是指神性良善和神性真理方面的主的神性理性。因为此处在至高意义论述的主题是主,但在代表意义上论述的主题是那些系祂的样式或形像的人。也就是说,至高意义描述了主如何使祂自己里面的人身或人性变成神性;代表意义则描述了主如何使人重生,或把他变成属天和属灵的。人的重生就是主荣耀的一个形像(参看3043, 3138, 3212, 3296节)。之所以最初会有悲伤,是因为当真理正被纳入属世良善时,刚开始它们会造成痛苦。它们重重地压到良心上,引起焦虑,这是由于与属灵真理争战的欲望的存在。但这最初的悲伤会逐渐减轻,最终消失。这就像虚弱的病体,它只有经过痛苦的治疗才能恢复健康。而在这种情况下,刚开始它会遭受痛苦和悲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