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0、创世记13:7.牧养亚伯兰牲畜的人和牧养罗得牲畜的人就起了纷争。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住在那地。
“牧养亚伯兰牲畜的人和牧养罗得牲畜的人就起了纷争”表示内在人与外在人不一致;“牧养亚伯兰牲畜的人”是指属天事物;“牧养罗得牲畜的人”是指感官事物;“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住在那地”表示外在人中的邪恶和虚假。
1571、“牧养亚伯兰牲畜的人和牧养罗得牲畜的人就起了纷争”表示内在人与外在人不一致。这从“牧养牲畜的人”的含义清楚可知:“牧养牲畜的人”,即“牧人”是指那些施行教导的人,因而是指与敬拜有关的事物,谁都能知道这一点,所以无需从圣言来证实。这些话与前一节(13:5)被称为“帐棚”的事物有关;那里(1566节)指出,这些事物表示敬拜。紧接着13:6中的话则与13:5中被称为“羊群、牛群”的事物有关;那里(1565节)也指出,这些事物是指财物或获得物。由于此处论述的主题是敬拜,即内在人的敬拜和外在人的敬拜,并且两者不再一致,所以经上在此说牧人之间“起了纷争”;因为亚伯兰代表内在人,罗得代表外在人。内在人与外在人之间的不一致的存在和性质尤其在敬拜中,甚至在敬拜的每一个细节中能够看出来。当在敬拜中,内在人想以神的国为目的,外在人想以世界为目的时,由此就会产生分歧,也就是不一致;这种分歧就表现在敬拜中,并且如此明显,以至于哪怕最小的分歧都能在天上被发现。这就是“牧养亚伯兰牲畜的人和牧养罗得牲畜的人就起了纷争”所表示的。还有一个原因需要补充一下,即:“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住在那地”。
1572、“牧养亚伯兰牲畜的人”是指属于内在人的属天事物,“牧养罗得牲畜的人”是指属于外在人的感官事物,这从前面的阐述清楚可知。“牧养亚伯兰牲畜的人”所表示的属天事物要理解为敬拜中属于内在人的属天事物,而“牧养罗得牲畜的人”所表示的感官事物要理解为敬拜中属于外在人,并且与内在人的敬拜的属天事物不一致的感官事物。到于这些事物是怎么回事,这从前面的解释可以看出来。
1573、“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住在那地”表示外在人中的邪恶和虚假。这从“迦南人”和“比利洗人”的含义清楚可知:“迦南人”是指外在人中来自母亲的遗传之恶,如前所述(1444节);“比利洗人”是指衍生的虚假,如下文所述(1574节)。主的外在人包含来自母亲的遗传之恶(参看1414,1444节)。虚假就是从这恶中产生的,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哪里有遗传之恶,哪里就有虚假;前者生出后者。但在人吸收世俗和宗教知识或认知之前,邪恶不会生出虚假。除了这类知识或认知外,邪恶没有它可以作用或流入的其它对象。属于心智的意愿部分的邪恶以这种方式转变为理解力部分中的虚假;因此,这虚假也是遗传的,因为它是从遗传之物而生的,尽管不是基于虚假原则的虚假。不过,它存在于外在人中,并且内在人能看到它是假的。
由于在主充满世俗和宗教知识或认知之前,或亚伯兰寄居在埃及之前,祂从母亲那里遗传了邪恶,所以前一章(12:6)说“迦南人在那地”,但没有说比利洗人在那里;而在此处,祂吸收了这两种知识或认知之后,经上说“迦南人与比利洗人住在那地”;这表明,“迦南人”表示邪恶,“比利洗人”表示虚假。这还表明,提到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不是任何历史系列的一部分,因为上下文根本没有论述他们;前一章(12:6)提到迦南人也是这样。由此明显可知,此处隐藏着某种奥秘,这奥秘只有从内义才能知晓。
任何人若听说主里面有从母亲那里遗传的邪恶,可能都会感到惊讶;但既然本节经文公开声明,并且内义正在谈论主,那么就没有人会怀疑这是真的。因为一个人若不从另一个人那里遗传邪恶,就永远不可能从他或她出生。不过,源自父亲的遗传之恶是一回事,源自母亲的遗传之恶则是另一回事。源自父亲的遗传之恶更为内在,并且永远保留,因为它永远无法根除。但主没有这种恶,因为祂是从耶和华父生的,因此就内在而言是神性或耶和华。而源自母亲的遗传之恶属于外在人,这恶的确存在于主里面,被称为“迦南人在那地”;由此而来的虚假则是“比利洗人”。主在这个意义上和其他人一样出生,并且和其他人一样软弱。
主从母亲那里遗传了邪恶,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很清楚地看出来,即:祂经历了(属灵的)试探。没有邪恶的人是不会受到试探的;试探人的,是人里面的邪恶,他通过这邪恶受到试探,或说人里面的邪恶才是试探的源头和手段。主受到试探,并且祂所受的试探如此严厉,以至于没有人能经历其百万分之一。祂独自承受它们,凭自己的能力彻底战胜邪恶,或魔鬼和整个地狱,这些事也很明显。关于这些试探,我们在路加福音中读到:
耶稣在灵里被引到旷野,在那里四十天受魔鬼的试探。在那些日子,祂没有吃什么。魔鬼用尽了各样的试探,就暂时离开耶稣。于是耶稣带着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路加福音4:1-2,13-14)
马可福音:
灵驱使耶稣,让祂走到旷野。祂在旷野四十天受试探,并与野兽在一起。(马可福音1:12-13)
此处“野兽”表示地狱。此外,祂受试探甚至到死的地步,所以祂汗滴如血:
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祂的汗如同大血滴落在地上。(路加福音22:44)
天使不受魔鬼试探,因为只要他在主里面,恶灵就无法靠近他,哪怕离得远远的,也会立刻被恐惧和惊骇抓住。如果主生来就是神性,没有来自母亲的邪恶粘附着祂,那么地狱更不能接近祂。
牧师常说,主也担当了人类的罪孽和邪恶。但对主来说,若不通过遗传的途径,把罪孽和邪恶吸引到自己身上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神性不会轻易受邪恶影响,因此,为了能凭自己的能力征服邪恶(没有人曾做到,或能做到这一点),从而成为公义的唯一体现,主愿意和其他人一样出生。否则,祂根本没有必要降生,因为主无需降生就能取得人性或人身本质;如当向上古教会成员和先知们显现时,祂有时会这样做。但为了披上邪恶,以便祂可以与这邪恶争战并征服它,从而在自己里面将神性本质与人性或人身本质结合在一起,祂来到这个世界。
然而,主并没有实际的邪恶,或祂自己的邪恶,正如祂在约翰福音所说的:
你们哪一个能判我有罪呢?(约翰福音8:46)
综上所述,清楚可知刚才那句话,即“牧养亚伯兰牲畜的人和牧养罗得牲畜的人就起了纷争”表示什么;原因在于,“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住在那地”。
1574、“迦南人”表示外在人中来自母亲的遗传之恶,如前所示(1444节);而“比利洗人”表示源于邪恶的虚假,这一点从圣言中其它提到比利洗人的经文清楚看出来。如关于雅各的经文:
雅各对西缅和利未说,你们连累我,使我在这地的居民中,就是在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中,有了臭名。我的人丁稀少,他们必聚集起来对付我、攻击我,我和我的家就必灭绝。(创世记34:30)
此处“迦南人”同样表示邪恶,“比利洗人”表示虚假。
约书亚记:
约书亚对约瑟的子孙说,如果你们百姓众多,嫌以法莲山对你们过于窄小,就可以上森林里,在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之地那里为自己割下(一块地)。(约书亚记17:15)
此处“比利洗人”表示虚假的原则或假设,“利乏音人”表示他们将要根除的虚假说服,因为“以法莲山”在灵义上表示聪明。
士师记:
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谁要为我们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与他们争战?耶和华说,犹大当上去;看哪,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犹大对他哥哥西缅说,请同我上去,到我拈阄所得之地去,我们好与迦南人争战;将来我也同你到你拈阄所得之地去。于是西缅与他同去。犹大就上去。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士师记1:1-4)
此处“犹大”也代表主的属天事物,“西缅”则代表祂里面源于这些属天事物的属灵事物;“迦南人”是指邪恶,“比利洗人”是指被战胜的虚假。这是一个神性回答或神谕,要以这种方式来理解。
1575、创世记13:8.亚伯兰就对罗得说,在我与你,我的牧人和你的牧人之间不可有纷争;因为我们是为弟兄的人。
“亚伯兰就对罗得说”表示内在人对外在人如此说。“在我与你,我的牧人和你的牧人之间不可有纷争”表示这两者之间不应该有任何不一致,或分歧、冲突;“因为我们是为弟兄的人”表示它们本身是结合在一起的。
1576、“亚伯兰就对罗得说”表示内在人对外在人如此说。这从“亚伯兰”和“罗得”的代表清楚可知:“亚伯兰”代表内在人,“罗得”代表将要被分离的外在人。“亚伯兰”之所以代表内在人,是因为他是相对于罗得来说的,罗得是指外在人中需要被分离出去的元素。如前所述(1547,1563-1564,1568节),外在人既包含一致的事物,也包含不一致,或说有分歧、相冲突的事物。此处“罗得”表示不一致的事物,故“亚伯兰”代表一致的事物,包括外在人中的事物,因为后者与内在人一起构成一个实体,它们都属于内在人。
1577、“在我与你,我的牧人和你的牧人之间不可有纷争”表示这两者之间不应该有任何不一致,或分歧、冲突,这从前面的阐述清楚可知。内在人与外在人的这种一致或结合包含了比所能充分告知的还要多的奥秘。内在人与外在人永远不会在任何人里面结合,并且从来没有结合过,将来也不可能结合。它们唯独在主里面结合,这就是为何主来到这个世界。对重生之人来说,内在人与外在人看似结合;而事实上,它们是主的;因为凡一致的事物都是主的,凡不一致的事物都是人的。
内在人有两种元素,即属天元素和属灵元素;当属灵元素来自属天元素时,这两种元素就形成一个整体。换句话说,内在人有两种元素,即良善和真理;当真理来自良善时,这两种元素就形成一个整体。再换句话说,内在人有两种元素,即爱和信;当信来自爱时,这两种元素就形成一个整体。又换句话说,内在人有两种元素,即意愿和理解力;当理解力来自意愿时,这两种元素就形成一个整体。对比阳光,可能会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如果阳光既含有热或温暖,又含有光或光照能力,如春天的情形,那么它会使万物生长繁荣。但如果阳光没有热或温暖,如冬天的情形,那么它就会使万物枯萎消亡。
由此明显可知是什么构成内在人。至于是什么构成外在人,这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外在人中的一切都是属世的;因为外在人本身与属世人是一回事。当内在人的属天-属灵一面流入外在人的属世一面,并使它们行如一体时,就说内在人与外在人相结合。结果,属世一面也变得属天和属灵,不过是在一个较低层面变得属天和属灵;或也可说,外在人变得属天和属灵,不过是以一种更外在的方式变得属天和属灵。
内在人与外在人是完全不同且分离的,因为影响内在人的,是属天和属灵事物,而影响外在人的,是属世事物。不过,它们虽然不同,却仍合而为一,也就是说,当内在人的属天-属灵一面流入或作用于外在人的属世一面,并重新组织它,如同它自己的时,它们就合而为一。唯独在主里面,内在人才与外在人合而为一;这种事不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除非主已经把它们结合起来,或正在把它们结合起来。只有爱和仁,或良善才能实现结合;爱和仁,或良善若非来自主,根本就不存在。这种结合就是亚伯兰说这些话的目的,即:“在我与你,我的牧人和你的牧人之间不可有纷争;因为我们是为弟兄的人”。
经上说“在我与你,我的牧人和你的牧人之间不可有纷争”的原因如下:内在人有两个方面,即属天一面和属灵一面,它们形成一个整体,如前所述。正如内在人有两个方面,外在人也有两个方面。外在人的属天一面被称为属世良善,它的属灵一面被称为属世真理。“在我与你之间不可有纷争”论及良善,意思是说要防止内在人的良善与外在人的良善不一致,或说发生冲突,分道扬镳;而“在我的牧人和你的牧人之间不可有纷争”论及真理,意思是说要防止内在人的真理与外在人的真理不一致,或说发生冲突,分道扬镳。
1578、“因为我们是为弟兄的人”表示它们本身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从“为弟兄的人”的含义清楚可知,“为弟兄的人”(manbrother)是指结合,事实上是指真理与良善的结合。
1579、创世记13:9.全地不都在你面前吗?请你与我分离;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全地不都在你面前吗”表示一切良善。“请你与我分离”表示良善不可能出现,除非不一致的东西化为乌有;“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表示分离。
1580、“全地不都在你面前吗”表示一切良善。这从“地”的含义清楚可知,“地”,此处即“迦南地”在正面意义上是指属天之物,因而是指良善,如前所述(566,620,636,662节)。此处是内在人向外在人说话,确切地说,向外在人中那些与内在人不一致的东西说话;当一个人发现自己里面的某种邪恶,想要与之分离时,他就习惯这么做,如在试探和争战中所发生的那样。那些经历过试探和争战的人十分清楚这一点,他们发现自己里面不一致的东西;但只要争战仍在继续,他们就无法与之分离。然而,他们仍渴望这种分离,有时甚至到了对邪恶感到愤怒,想把它逐出的程度。这些就是此处所表示的事。
1581、“请你与我分离”表示良善不可能出现,除非不一致的东西化为乌有。这从刚才的阐述清楚可知,即:内在人希望外在人中与内在人不一致的东西把自己分离出去。因为在它被分离出去之前,不断从内在人,确切地说,从主经由内在人流入的良善无法出现。至于这种分离,要知道,这不是分离,而是销声匿迹,或静止。除了主以外,对所有人来说,外在人中的邪恶都无法被分离出去,因为一旦一个人获得某种东西,它就会保留下来。只是当静止下来时,它似乎被分离出去,逐渐消失了,因为当静止下来时,它似乎化为乌有,不复存在了。此外,唯独主使它静止下来,以至于似乎化为乌有。当它如此静止下来时,良善才第一次从主流入,并影响或驱动外在人。这就是天使的状态;他们只知道邪恶已经与他们分离;而事实上,这纯粹是对邪恶的一种抑制,因而是一种静止,以致它似乎化为乌有,不复存在。所以,这是一种表象,天使在反思这个问题时,也认识到这一点。
1582、“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表示分离,这从“右”和“左”的含义清楚可知。右和左是纯粹相对的术语,因为它们都不是一个确定的区域或确定的地方。这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东和西,南和北既可在右,也可在左,这取决于人所面对的方向。地方也是如此。迦南地既不能说在右,也不能说在左,除非是相对地。主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右和左取决于此。因此,代表主的亚伯兰无论朝这个方向走还是那个方向走,这个代表都与他同行。地同样如此,无论亚伯兰在迦南地,还是在其它地方。这就像是坐在席上的一个最高贵的人,他坐在哪个位置,哪个位置就是首位,或说最高和最重要的位置,其它地方则分列在它的右边和左边。因此,“向右或向左”是提供选择的一种形式,以此表示分离。
1583、创世记13:10.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都得到很好的灌溉,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你到琐珥时的埃及地。
“罗得举目”表示外在人被内在人光照;“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表示外在人中的良善和真理;“都得到很好的灌溉”表示它们能在那里生长;“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表示在外在人被对邪恶的欲望和虚假的说服毁灭之前;“如同耶和华的园子”表示外在人的理性事物或理性概念;“也像你到琐珥时的埃及地”表示从对良善的情感中获得的记忆知识或事实。这些话表示,当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时,主见证了祂最美丽的外在人。
1584、“罗得举目”表示外在人被内在人光照。这从“举目”的含义清楚可知,“举目”就是看见,在内义上是指感知。“举目”在此表示被光照,因为它论及罗得或外在人;外在人感知到自己的性质之时,就是与内在人结合之时;换句话说,外在人最美丽的时候,就是它被内在人光照的时候。它正在经历此处所论述的神性异象。毫无疑问,当主还是个孩子时,就其外在人而言,祂经常拥有这种神性异象,或神性视觉,因为唯独祂要将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起来。外在人是祂的人性或人身本质,而内在人是祂的神性本质。
1585、“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表示外在人中的良善和真理,这从“平原”和“约旦河”的含义清楚可知。从内义上说,“约旦河的平原”表示在其一切良善和真理方面的外在人。约旦河的平原之所以具有这种含义,是因为约旦河是迦南地的边界。如前面所阐述和说明的(1,566-567,585,620,662,1413,1437,1441节),“迦南地”表示主的国度和教会,事实上表示其属天和属灵事物;这也解释了为何它被称为圣地和天上的迦南。它因表示主的国度和教会,故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自己,主是祂的国度和教会全部中的全部。
因此,迦南地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代表性。在那地正中间,或最中心的部分代表主的内在人,如锡安山和耶路撒冷,前者代表属天事物,后者代表属灵事物。离中心较远的地区代表离内在事物较远的事物。最远的地区,也就是边界,代表外在人。迦南有许多边界;总的来说,它们是两条河,即幼发拉底河和约旦河(译注:约旦河形成迦南地的东部边界,幼发拉底河形成北部边界),和一个海(译注:即地中海,它形成迦南地的西部边界)。因此,幼发拉底河和约旦河代表外在事物。所以,此处“约旦河的平原”如它所代表的,表示外在人中的一切事物。当论及主在天上的国度,或主在地上的教会,又或这个国度或教会的成员,抑或抽象地论及爱的属天事物等等时,迦南地的含义也一样。
这就是为何迦南地的几乎所有城市,甚至所有大山、小山、山谷、河流和其它事物都具有代表性。幼发拉底河因是边界,故代表属于外在人的感官印象和知识或事实,如前所示(120节)。约旦河和约旦河平原也是如此,这一点从以下经文可以看出来。诗篇:
我的神啊,我的灵魂在我里面俯伏;所以我从约旦地、从黑门岭、从米萨山记念你。(诗篇42:6)
此处“约旦地”表示某种卑微的东西,因而表示某种远离属天品质,如同人的外在远离他的内在那样的东西。
当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时,他们穿过约旦河,过河的时候,河就分开了。这也代表通过外在人进入内在人,以及一个人进入主的国度,等等(参看约书亚记3:13-17;4:1-9)。由于外在人不断与内在人争战,并试图掌控它,所以约旦河的夸耀,傲慢或膨胀的骄傲成了先知们的标准用语。如耶利米书:
你怎能与马赛跑呢?你在平安之地,虽然自信满满,在约旦河膨胀的骄傲中要怎样行呢?(耶利米书12:5)
“约旦河膨胀的骄傲”表示属于外在人的事物,它们上涨,想要支配内在人,如推理(推理就是此处的“马”)和来自它们的自信满满所行的。
同一先知书:
以东必成为一片荒凉;看哪,他必像狮子从约旦河的傲慢中上来攻击伊坦(Ethan)的居所。(耶利米书49:17,19)
“约旦河的傲慢”表示反对内在人的良善和真理的外在人上涨的骄傲。撒迦利亚书:
杉树啊,哀号吧,因为香柏树已经倒下,壮丽的树已经荒废。巴珊的橡树啊,哀号吧,因为防护的森林倒下来了。有牧人哀号的声音,因他们的壮丽荒废了;有少壮狮子咆哮的声音,因约旦河的骄傲荒废了。(撒迦利亚书11:2-3)
约旦河是迦南地的边界,这一事实从民数记(34:12)清楚看出来;它还是犹大地的东部边界(参看约书亚记15:5)。
1586、“都得到很好的灌溉”表示它们,也就是说,良善和真理能在那里生长。这从“灌溉”的含义清楚可知(对此,参看108节)。
1587、“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表示在外在人被对邪恶的欲望和虚假的说服毁灭之前。这从“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含义清楚可知:“所多玛”是指对邪恶的欲望,“蛾摩拉”是指虚假的说服。事实上,正是这两者毁灭了外在人,使它与内在人分离;也正是这两者毁灭了大洪水之前的上古教会。对邪恶的欲望属于意愿,虚假的说服属于理解力。当这两者掌权时,整个外在人就都被毁灭;一旦被毁灭,它也会与内在人分离。不是灵魂或灵与肉体分离,而是良善和真理与人的灵魂或灵分离,以至于只能从远处流入。关于这种流注,蒙主的神性怜悯,我将在别处予以论述。由于在人类当中,外在人被如此毁灭,并且它与内在人,也就是良善和真理的联系被打破,所以主才降世,以便将外在人与内在人,也就是将人性或人身本质与神性本质结合并合一。此处描述的是当与内在人结合时,外在人的性质,也就是说,它“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你到琐珥时的埃及地”。
1588、“如同耶和华的园子”表示外在人的理性事物或理性概念。这从“耶和华的园子”的含义清楚可知,“耶和华的园子”是指聪明(参看100节),因而是指理性层,理性层是内在人与外在人之间的媒介。理性层是外在人的聪明。当理性层是属天的,也就是来自一个属天源头时,经上就说“耶和华的园子”,如上古教会的情形。论到它,以赛亚书是这样说的:
耶和华要安慰锡安,安慰她所有的荒场,使她的旷野像伊甸,使她的荒漠像耶和华的园子。其中必有欢喜和快乐,称谢和歌唱声。(以赛亚书51:3)
然而,当理性层是属灵的,也就是来自一个属灵源头时,经上就说“神的园”,如古教会的情形。论到它,以西结书是这样说的:
你智慧充足,全然美丽,曾在伊甸神的园中。(以西结书28:12-13)
人的理性层由于出现在天堂的园子的代表而好比一个园子;当某种属天-属灵之物从主流入或作用于人的理性层时,它只显现为一个园子。事实上,它甚至呈现出郁郁葱葱的天堂乐园的景象,其壮观和美丽超出人类头脑所能想象的一切。这是来自主的属天-属灵之光的流注产生的效果(1042,1043节)。触动观者内心的,并不是这些园子的可爱和美丽,而是活在它们里面的属天-属灵元素。
1589、“也像你到琐珥时的埃及地”表示从对良善的情感中获得的记忆知识或事实。这从“埃及”和“琐珥”的含义清楚可知:“埃及”(参看1164,1165节;1462节用于正面意义)是指记忆知识(1462节);“琐珥”是指对良善的情感。琐珥是距离所多玛不远的一座城市,当天使把罗得从所多玛的大火中救出来时,罗得也逃到这城(如创世记19:20,22,30所描述的)。此外,其它地方也提到过琐珥(创世记 14:2,8;申命记34:3;以赛亚书15:5;耶利米书48:34),在所有这些地方,它都表示一种情感。它因表示对良善的情感,故在反面意义上(反面意义是常见的情形)也表示对邪恶的情感。
外在人有三个组成部分,即:理性部分、记忆知识或事实部分和外在感官或肉体感官部分。理性部分更为内在,记忆知识或事实部分更为外在,外在感官或肉体感官部分是最外在的。内在人正是通过理性部分与外在人结合的;理性部分如何,该结合就如何,或说该结合的性质取决于理性部分的性质。此处的外在感官或肉体感官部分是指视觉和听觉。但理性部分本身毫无价值,除非情感流入其中,将其激活,给它带来生命。由此可知,理性部分的品质反映了情感的品质,或说理性部分从情感中获得自己的品质。当对良善的情感流入理性心智时,它在理性部分就会转化为对真理的情感。当对邪恶的情感流入时,情况正好相反。由于记忆知识或事实部分受理性部分支配,并为它的功用充当一个工具,所以可推知,情感也流入或作用于记忆知识或事实部分,并以某种秩序排列它。外在人中只有情感拥有生命。其原因在于,对良善的情感从属天层面,也就是从属天之爱降下来;属天层面,也就是属天之爱将生命赋予它所流入的一切,甚至赋予对邪恶的情感,也就是恶欲。
实际上,爱之良善不断从主通过内在人流入外在人;但处于对邪恶的情感,也就是处于恶欲的人败坏这良善;而带给它的生命却仍保留。为理解这一点,可以通过对比看看接受光线的物体。有些物体会以最美丽的方式接受这些光线,并将它们转换为最美丽的色彩,如钻石、红宝石、风信子石、蓝宝石和其它宝石。而其它物体却不以这种方式接受它们,反而将它们转换为最丑陋的颜色。这一点也可从人们的不同秉性看出来;有些人张开双臂,用尽一切情感从别人那里接受良善,而有些人却将它们转变为邪恶。这一切表明,当理性心智“如同耶和华的园子”时,从对良善的情感所获得的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这知识由“到琐珥时的埃及地”来表示),是什么样。
1590、这些话表示,当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时,主见证了祂最美丽的外在人。这从内义清楚看出来,就内义而言,主的内在人由“亚伯兰”来代表,祂的外在人由“罗得”来代表。要描述当与内在人结合时,外在人何等美丽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美丽并不存在于任何人身上,唯独存在于主身上;凡存在于世人和天使身上的美丽都来自主。它的性质可从主的外在人呈现在天堂的形像在某种很小的程度上看出来(参看553,1530节)。三层天堂就是主的外在人的形像;然而,无论以哪种方式都不可能把它们美丽的性质描述得让任何人都能理解。正如主里面的一切都是无限的,天堂里面的一切也是无穷无尽的。天堂的无穷无尽正是主之无限的一个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