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研究文集 《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内义(3)

《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内义(3)

同一福音书: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约翰福音8:58)

事实上,对存在于洪水前的上古教会来说,祂就是耶和华和神,他们曾见过祂。对存在于洪水后的古教会来说,祂也是耶和华和神;祂就是犹太教会的一切宗教仪式所代表的那一位,也是他们所敬拜的那一位。主之所以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了祂,好象这权柄原来不是祂的一样,是因为“人子”用来表示祂的人性本质,其人性本质与其神性本质融合后,也变成耶和华。权柄就在这时赐给了祂,在祂得荣耀,即祂的人身本质通过与神性本质结合而本身具有生命,同样变成神性和耶和华之前,这是不可能的事,如祂自己在约翰福音中所声称的:

因为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约翰福音5:26)

从但以理书所引用经文中提到的“人子”和从以赛亚书所引用经文中提到的“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就是指祂的人身本质或外在人。天国要赐给祂,天上地上所有的权柄都被指示并应许给祂,这一事实就是“凡你看见的所有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种,直到永远”所表示的。这一切发生在祂的人身本质与祂的神性本质结合之前;当祂战胜魔鬼和地狱,即凭祂自己的力量和大能逐出一切罪恶(因为唯独罪恶造成分离)时,结合就产生了。(AC 1607)

神性次序是指自主出于其神性人身开始安排天上和地上的一切(这事在复活后随即发生)之时天上的次序(马太福音28:18)。按照这个次序,而非以前的次序,那时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能被提入天堂,享受永恒的祝福;因为以前主通过或藉由天堂安排一切,但后来则通过或藉由祂的人身安排一切,祂在世时荣耀这人身,并使之变成神性;通过这人身才会有这样一种力量的进入,好叫那些以前无法被提升的人被提入天堂,恶人则向四方退去,被关在自己的地狱里。(AC 7931)

那些出身教会的人不会怀疑主是天堂的神,因为祂亲自教导:

凡父所有的,都是祂的。(马太福音11:27;约翰福音16:15;17:2)

还有:

天上地上所有的权柄都赐给祂了。(马太福音28:18)

主之所以说“天上地上”,是因为掌管天堂的,必也掌管大地,因为这一位取决于那一位。“掌管天与地”表示从主接受属于爱的一切良善和属于信的一切真理,因而接受一切聪明和智慧,由此接受一切幸福,简言之,接受永生。这也是主所教导的,祂说: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不得见永生。(约翰福音3:36)

又: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翰福音11:25-26)

又: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

(HH 5)

“天国的钥匙”,就是凡这磐石,也就是主,“在地上所捆绑,在天上也要捆绑,在地上所释放,在天上也要释放”的,表示主有掌管天地的权柄,如祂所说的(马太福音28:18);因而表示拯救那些出于内心的信仰而处于彼得的那种承认之人的权柄。(AR 798.也可参看AC 8769)

马太福音28:19.所以你们要去,使众民族都作门徒,给他们施洗归于父子圣灵的名……

很多事实证明,洗礼就是引入基督教会,如:

⑴洗礼取代割礼被设立;由于割礼是归属犹太教会的标志,所以洗礼是归属基督教会的标志。

⑵它仅仅是正被引入基督教会的一个标志,这一点从婴孩也受洗的事实明显可知,他们没有任何理性可言,跟树上的新芽一样没有能力接受属于信的事物。

⑶不但婴孩受洗,而且转向基督教的所有皈依的外邦人也受洗,无论老少,并且这在他们接受教导之前进行,只要他们声称愿意信奉基督教,那么他们的洗礼就是加入基督教会的就职典礼。这也是使徒们所行的,正如主说的话:他们要使众民族都门徒,给他们施洗。

在天上,婴孩皆通过洗礼被引入基督天堂,主给他们指派天使以照料他们。所以,一旦婴孩受洗,就有指定的天使负责照料他们,天使将他们保守在接受信主的状态。但当他们长大,开始自主并独立思考时,这些守护天使就离开他们,他们会为自己选择诸如与其生活和信仰一致的那类灵人。由此明显可知,洗礼就是加入灵界的基督徒。(TCR 677)

上面的内容摘自《真实的基督教》,这本书同样解释并证实了关于洗礼的基本命题:若没有关于圣言灵义的知识,没有人能知道两项圣礼,即洗礼与圣餐会涉及和影响什么;被称为洗礼的洗表示属灵的洗,就是从邪恶与虚假中洁净,从而重生;设立洗礼是为了取代割礼,因为阳皮割礼表现了心的割礼;以便内在教会可以成功取代每一个细节皆预示内在教会的外在教会;洗礼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引入基督教会,同时加入灵界的基督徒;洗礼的第二个作用是,基督徒可以认识并承认主耶稣基督,救世主和救主,并跟从祂;洗礼的第三个作用,也就是最终的作用是人可以重生;通过约翰的施洗预备道路,以便主耶和华能降世实现救赎。(TCR 667-691)

主之所以说他们要奉父、子、圣灵的名施洗,是因为三合一或三位一体在主里面;事实上,祂是被称为“父”的神性,被称为“子”的神性人身和被称为“圣灵”的神性发出。被称为“父”的神性和被称为“子”的神性,是起源神性;被称为“圣灵”的神性发出是运行神性。从主发出的为“圣灵”的神性之进行则是运行之神性。从主发出的神性无非是本为祂自己的神性(可参看关于神性治理、全能、全知和全在的小册子,即DP 1 ff),因为这是个需要深入思考的主题。

主里面有一个“三合一”,这一点可通过对比天使来说明;因为一位天使有一个灵魂和一个身体,以及从他发出的东西或气场;从他发出的东西就是在他之外的他自己。我被恩准获知关于这种发出的大量细节,只是此处不是提及它们的地方。

凡关注神的人死后首先被天使指教:圣灵并非与主分离的另一人;圣灵的发出和行进无非是通过照着对主的接受同在而光照或启示和教导。因此,死后有些人会脱去在世时对于圣灵所形成的观念,并接受这一观念:圣灵就是主通过天使和灵人而与人的同在,人照着该同在而被光照或启示和教导。马太福音(28:19)中的父、子、圣灵表示独一主,这一点从那一章的前后文明显看出来。在前一节(28:18),主说:“天上地上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在后一节(28:20),祂说:“看哪,我就终日与你们同在,直到时代的完结”。因此,这些话祂唯独指着自己说的;祂这么说,是为了让门徒们知道“三位一体”在祂里面。(LORD 46.也可参看B.E. 32和l20)

整个神性三位一体就是主神,救主耶稣基督的(一个)位格,这一点从关于神性三位一体的概述可以看出来,《真实的基督教》一书大篇幅地解释了它们:

(1)神性三位一体是存在的,就是父、子、圣灵。

(2)这三者,即父、子、圣灵是一位神的三要素,它们为一,如同灵魂、身体和活动在人里面为一。

(3)创世之前并没有这神性三位一体,而是在创世之后,就是当神道成肉身,然后在主神救世主和救主耶稣基督里面时,它才被提供和作成。

(4)来自永恒或创世前的神性三位格的三位一体,在思维观念上就是多神的三位一体;这种思维观念无法通过口头承认一位神而被废除。

(5)使徒教会并不知道三位格的三位一体,它是由尼西亚会议孵化出来的,并由此被引入天主教会,再由天主教会被引入从它分裂出去的各教会。

(6)败坏整个基督教会的信仰就是由尼西亚会议,同时由《亚他尼修信经》所定义的三位一体产生的。

(7)主在但以理书、福音书和启示录中所预言“那行毁坏可憎的,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有的这样的灾难”由此而来。

(8)因此,这事以后,若非主建立一个新天堂和一个新教会,凡有血气的就都不能得救。

(9)关于神的各种荒谬怪异的观念就是从《亚他尼修信经》所宣称的每个位格都单独为神的三位格的三位一体而生出的,它们全都是幻想和畸形的观念。

(TCR 163-184.也可参看DP 262.AC 9818)

父是神性本身,子是神性人身,圣灵是神性发出,也就是神性真理,因此它是一个神性,然而是一个三位一体。(AE 183)

马太福音28:20.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看哪,我就终日与你们同在,直到时代的完结……

圣言频繁提及遵守、奉行戒律、诫命、主的话和律法;遵守、奉行在此表示理解、意愿并行出,如马太福音(28:20)。(AE 15)

“直到时代的完结”表示直到教会的终结;参看马太福音24:3的注解;那时,人们若不靠近主自己,照祂的诫命生活,就会被主遗弃;因被主遗弃,就变得像没有宗教信仰的异教徒;在这种情况下,主只与那些将属于其新教会的人同在。这些事由“直到时代的完结”来表示。(AR 750)

主与所有人同在,主自己在马太福音(28:20)教导了这一点;祂与那些爱祂的人同住(约翰福音14:23)。(DLW 111.也可参看TCR 761)

主之所以说,祂与门徒同在,直到时代的完结,是因为主的十二门徒与以色列十二支派所表相同,也就是说表示爱与信的一切事物,因而表示教会的一切事物(参看3354, 3488, 3858节);十二支派所表相同(3858, 3926, 3939, 4060节)。前面已反复说明,当仁,因而信不复存在时,教会的终结或末了就到来了。蒙主的神性怜悯,我们将在下文说明,当今教会,就是所谓的基督教会几乎毫无仁和由此而来的信幸存下来;因此,其时代的完结就在眼前。(AC 4535)

此处“时代”表示教会自始至终的持续时间。(AC 10248)

“直到时代的完结”表示教会的终结和新教会的建立,那时主将与这个新教会同在。(AR 658)

“终日”。“日”表示状态(参看AC 4901)。

“阿门”表示出于真理、因而出于主自己的神性确认。(AR 23, 292.也可参看马太福音6:13的注解)

《马太福音》内义注解完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篇(待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