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9、”所有来自最远处的人民”象征其中的每一个,无一例外,从之前的事物可以看出,因为“少年和老年”象征新近形成的和已经根深蒂固的伪谬和邪恶,所以接着说的“所有来自最远处的人民”象征其中的所有和每一个事物(关于“人民”通常也象征伪谬,参1259和1260节)。
【2】这里描述的是在教会内那些反对仁义之善并因而反对主的人的第一个状态,因为反对仁义之善的人也必然反对主。这些人不能通过仁爱或仁义与主结合,因为爱是灵性结合本身,这是爱的本质。不能与主结合的人,也不能认识他。那些不在良善中的人,不能认识主,即不会信仰他,这在《约翰福音》中是显而易见的:
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约翰福音 3:19-21)
从这些可以看出,那些反对仁义之善的人,是反对主的。同样,那些在邪恶中的人,恨光并不来就光。“光”是对主的信仰,并且光本身就是主,这在《约翰福音》第一章第9-10节和第十二章35节、36节和46节中显而易见。
【3】更明显的是在《马太福音》中:
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41-43, 45)
由此可见,那些反对仁义之善的人如何反对主。这也表明每个人都是按照仁义之善受审判,而非按照与良善分离的信仰之真理受审判。正如《马太福音》中所说:
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马太福音16:27)
这里的”行为”指的是源于仁义的善行。仁义的行为也被称为信仰的果实。
2350、第五节 他们向罗得呼喊,对他说:“那些夜晚来到你家的人在哪里呢?把他们带出来,让我们认识他们。”
“他们向罗得呼喊,对他说”象征源于邪恶的伪谬对良善的愤怒。”那些来到你家的人在哪里”象征否认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夜晚”象征最后的时刻,那时不再承认。”把他们带出来,让我们认识他们”象征他们想要表明,承认这些是错误的。
2351、”他们向罗得呼喊,对他说”象征源于邪恶的伪谬对良善的愤怒,这一解释基于以下几点:”呼喊”一词在此处象征伪谬,(参2240节);”罗得”象征教会里拥有良善的成员,因而也象征良善本身(参2324节);从这些词中流露出的愤怒情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象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伪谬有多种形式,但它们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由邪恶产生的伪谬和产生邪恶的伪谬(参1188,1212,1295,1679,2243节)。
【2】在教会内,源于邪恶的伪谬主要表现为支持邪恶生活的错误观念,例如:认为良善或仁义不能使人成为教会一员,而唯独信仰才能。相信无论一个人一生如何行恶,只要在临终前表达一些表面的信仰,就能得救。这种伪谬特别对良善怀有敌意,这正是”他们向罗得呼喊”所象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愤怒的本质源于对所爱之物受到威胁时的反应。当邪恶攻击良善时,我们称之为”愤怒”;而当良善斥责邪恶时,我们称之为”热心”。
2352、”那些来到你家的人在哪里”象征否认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这一解释基于以下几点:首先,这里的“人”是复数,指的是”两个人”,其象征意义可参阅第2320节所述;其次,这句话中隐含的愤怒情感;最后,紧随其后的话语”把他们带出来,让我们认识他们”。这些因素共同表明了一种否定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反对仁义之善的人,尽管可能出于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缘故在口头上承认主,但他们的内心实际上是反对并否定主的(参2343和2349节)。
2353、”夜晚”象征最后的时刻,那时不再承认。这与”夜晚”本身的含义相符,它表示黑暗笼罩的时刻,光明不再可见。值得注意的是,天使们实际上是在傍晚到来的,而非深夜。然而,由于说话和呼喊的是所多玛人,也就是那些沉浸在伪谬和邪恶中的人,因此这里使用了”夜晚”而非”傍晚”。在圣经中,”夜晚”常常象征着一个特殊的时期和状态:真理之光完全消失,只剩下纯粹的伪谬和邪恶。这也暗示着最后审判的来临。
【2】这个词在圣经中经常带有这样的含义,例如在《弥迦书》中写道:
论到使我民走差路的先知……你们必遭遇黑夜,以致不见异象;又必遭遇幽暗,以致不能占卜。日头必向你们沉落,白昼变为黑暗。(弥迦书3:5,6 )
在这段经文中,”先知”指的是那些传播伪谬教义的人。”夜晚””黑暗””日落”和”变黑的白昼”都象征着伪谬和邪恶。
【3】同样,在《约翰福音》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为看见这世上的光。 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为他没有光。” (约翰福音11:9-10 )
这里的”夜晚”代表源于邪恶的伪谬,而”光”则代表源于良善的真理。正如所有真理之光都来自良善,所有伪谬之夜都源于恶。
【4】在《约翰福音》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趁着白日,我们必须做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做工了。(约翰福音9:4)
这里的”白日”象征着良善和真理存在的时期和状态,而”黑夜”则代表邪恶与伪谬盛行的时候。
【5】类似地,《路加福音》中也提到:
我告诉你们,当那夜里,两个人在一张床上,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路加福音17:34)
这里的”夜”指的是最后的时刻,也就是信仰的真理不再存在的时候。
【6】在《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的故事也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个事件代表着教会中良善和真理的荒废,以及伪谬和邪恶开始统治的情况。因此,神命令以色列人”在半夜出去”(出埃及记11:4)。同时,”在半夜,耶和华把埃及地所有的长子尽都杀了”(出埃及记12:12,29,30)。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坚持良善和真理的人,就像以色列人一样,如同罗得在所多玛城中一般,在伪谬和邪恶中得到了保护。对这些人来说,那个夜晚被称为”向耶和华守的夜”(出埃及记12:42)。
2354、”把他们带出来,让我们认识他们”象征他们想要表明,承认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是错误的。这一点可以从”两位天使”的象征意义中看出(参见前文第2320节),也可以从这些话是在愤怒情绪下说出的这一事实中得到印证。在这种情绪下说出的话通常带有否定的含义。
【2】这段描述了教会荒废的第一个阶段,即当信仰开始消失,因为仁义已经不复存在。如前所述,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反对仁义的良善,因此也失去了信仰,尤其是不再承认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所有生活在邪恶中的人都在内心否认这一点,包括那些蔑视他人、憎恨不崇拜他们自己的人,那些在报复他人甚至残忍行为中寻求快感的人,以及那些认为通奸无关紧要的人。
相比之下,法利赛人在他们的时代公开否认主的神性,反而比今天那些为了自我崇拜和肮脏利益而表面上圣洁地崇拜主,内心却隐藏亵渎的人做得更好。这些人逐渐变成什么样子,在接下来通过”所多玛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最终导致了所多玛的毁灭(参见本章第24和25节经文)。
【3】关于人的本质,如前所述,每个人身边都有恶灵和天使。通过恶灵,人与地狱沟通;通过天使,人与天堂沟通(参687、697节)。因此,一个人的生活越接近邪恶,地狱的流入就越强;反之,生活越接近良善,天堂的流入就越强,也就是说主的流入越强。
由此可见,生活在邪恶中的人无法承认主,反而会为自己编造出无数反对主的幻想,因为他们接受了来自地狱的虚幻流入。相反,生活在良善中的人能够承认主,因为他们接受了来自天堂的流入。(在天堂中,仁爱和仁义是最重要的,因为天堂属于主,从他那里流出的一切都是仁爱和仁义;关于这些内容,请参见第537,540,547,548,552,553,685,2130节)。
2355、第六节至第七节 罗得出来,到门口他们那里,在他身后关上门。他说:”我的弟兄们,请你们不要作恶。”
“罗得出来,到门口他们那里”象征他谨慎行事。”在他身后关上门”象征不要侵犯仁义的良善,也不要否认主的神性之人和从主向前推进的神圣。”他说”象征劝告。”我的弟兄们,请你们不要作恶”象征不要侵犯这些。值得注意的是,罗得称呼他们为”弟兄”,乃是出于良善来劝告。
2356、”罗得出来,到门口他们那里”象征他谨慎行事,在圣经中,”门”常常象征引导人走向真理、良善或神的途径。因此,”门”也可以象征真理本身、良善本身,甚至是神自己,因为真理引导我们走向良善,而良善则引导我们接近神。会幕的门和帘子,以及圣殿的门,都象征这些意义(参2145,2152,2576节)。
【2】《约翰福音》中主的话语清晰地阐述了”门”的这种象征意义:
人进羊圈,不从门进去,倒从别处爬进去,那人就是贼,就是强盗。从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门的就给他开门……我就是羊的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约翰福音10:1-3,7,9)
在这里,”门”象征着真理和良善,也就是主自己,因为他是真理本身和良善本身。这也让我们理解了”从门进入”以及”钥匙”开门的象征意义。
【3】然而,这里“门”(janua)象征一种特殊的良善,这种良善适合那些围攻房子之人的性情。在此,“门”(janua)与“门”(ostium)有所区别。前者位于房子外面,这从罗得出去并在身后关上门(ostium)的行为可以看出。这种良善表示生活的幸福,从接下来他试图说服那些沉浸在伪谬和邪恶中的人可以明显看出。因为这样的人不会让自己被真正的良善所说服;事实上,他们拒绝它。从这些考虑中可以看出,“出来到门口”象征他谨慎行事。
2357、”在他身后关上门”象征不要侵犯仁义的良善,也不要否认主的神性之人和从主向前推进的神圣,这可以从前文中得到理解。”关上门”象征阻止他们进入,在这里特指阻止他们进入”家”所象征的良善,从而也阻止他们接近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
【2】这些描述还包含更深层的含义。当天使们解读这些内容时,他们理解为:生活在邪恶中的人只被允许了解关于良善和主的知识,而不能达到真正的承认和信仰的程度。原因在于,当人处于邪恶中时,就无法同时处于良善中;没有人能同时侍奉两个主。如果一个人先是承认并相信,随后又回到邪恶的生活中,就会亵渎良善和圣洁。而那些从未承认和相信的人则不会犯下亵渎之罪。
【3】在当今社会,很少有人能够真心相信两个重要观念:一是仁爱与仁义的良善构成了人内在的天堂,二是一切神性都存在于主之中。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与这些崇高的理念相悖。
“罗得在身后关上门”这一描述蕴含着更为深刻的寓意。这里的”门”并非普通的入口,而是通往天使所在房间的内门,象征着通向良善的通道,而这种良善之中蕴含着主的存在。
2358、”他说”象征劝告,从接下来的内容可以看出,因此无需进一步解释。
2359、”我的弟兄们,请你们不要作恶”象征不要亵渎那些事物,即仁义之善、主的神性之人和从主向前推进的神圣,这从”作恶”象征亵渎可以看出。从这些可以看出,这里说的是那些在教会之内的人,他们就是所多玛人所指的,因为只有熟知圣经的人才有可能亵渎这些事物。这些事物是最神圣的,这可以从以下事实看出:没有人能进入主的王国(即天堂),除非他处于仁爱和仁义之善中;没有人能处于仁爱和仁义之善中,除非他承认主的神性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仁爱和仁义之善唯独从主流入,而且确定流入源自他的良善本身;神性只能流入神性,且只能通过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向前推进的神圣传达给人。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主是他王国中一切事物中的全部,以及为什么人所拥有的任何良善都不属于人自己,而是属于主。
2360、他之所以说”弟兄们”,是因为这种劝勉源于良善。这可以从”弟兄”一词的含义看出。在圣经中,”弟兄”与”邻舍”具有相同的意义,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应当爱邻舍如同自己。因此,人们之所以被称为”弟兄”,是出于爱,或者说,是基于善。这两者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
这种对邻舍的称呼和问候方式,其根源在于主在天堂是所有人的父,他爱所有人如同自己的儿女。因此,爱成为了一种灵性的纽带。这使得整个天堂宛如一个由仁爱和仁义组成的大家庭(参685,917节)。
【2】因此,所有以色列的子民,因为他们代表了主的天堂,即仁爱和仁义的王国,彼此之间被称为”弟兄”。他们也被称为”同伴”,但”同伴”这一称呼不是基于仁爱的良善,而是基于信仰的真理。这一点在圣经多处得到体现;例如《以赛亚书》中说:
他们各人帮助邻舍,各人对弟兄说:“壮胆吧!”(以赛亚书41:6)
《耶利米书》中写道:
你们各人要对邻舍,各人要对弟兄如此说:“耶和华回答什么?耶和华说了什么?”(耶利米书23:35)
《诗篇》中大卫说:
因我弟兄和同伴的缘故,我要说:“愿平安在你中间!”(诗篇122:8)
《申命记》中摩西说:
不可向邻舍和弟兄追讨,因为耶和华的豁免年已经宣告了。(申命记15:2-3)
《以赛亚书》中预言:
我必激动埃及人攻击埃及人,弟兄攻击弟兄,邻舍攻击邻舍。(以赛亚书19:2)
《耶利米书》中警告说:
你们各人当谨防邻舍,不可信靠弟兄;因为弟兄尽行欺骗,邻舍都往来谗谤人。(耶利米书9:4)
【3】在那个教会中,所有人都被统称为”弟兄”。《以赛亚书》中这样描述:
他们必将你们的弟兄从列国中送回,使他们或骑马,或坐车,坐轿,骑骡子,骑独峰驼,到我的圣山耶路撒冷,作为供物献给耶和华。(以赛亚书66:20)
那些只懂得字面意思的人,比如犹太人,认为这段经文仅仅指的是雅各的后裔,以及他们将骑马、坐车、乘轿、骑骡子被外邦人带回耶路撒冷。然而,这里的”弟兄”实际上指的是所有行善的人,”马、车、轿”象征着与真理和良善有关的事物,而”耶路撒冷”则象征主的王国。
【4】《申命记》中说:
若在你们中间,在你的任何城门里,有一个你弟兄中的穷人……你不可硬着心肠,也不可向你穷乏的弟兄闭住手。(申命记15:7,11)
你要从你弟兄中立一位王治理你,不可立不是你弟兄的外邦人为王治理你;……免得他向他的弟兄心生骄傲。(申命记17:15,20)
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一样,你们要听从他。(申命记18:15,20)
【5】无论哪一座城里,你弟兄中若有一个穷人……总要向你地上困苦穷乏的弟兄松开手。(申命记15:7,11)
必从你弟兄中立一人,不可立你弟兄以外的人为王。 ……免得他向弟兄心高气傲(申命记17:15,20)
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他。(申命记18:15,20)
【6】在《马太福音》中,耶稣教导说:
凡无缘无故地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判。……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马太福音5:22-24)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你怎么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马太福音7:2-4)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马太福音18:15)
同一福音书中还说:
彼得问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马太福音18:21)
耶稣又说:”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马太福音18:35)
【7】从这些经文中可以看出,所有人都被称为弟兄,因为每个人都应该爱邻舍如同自己,对他怀有爱或善。主就是善本身,他从善的角度看待所有人,他自己就是最高意义上的邻舍,所以他也称他们为弟兄。如《约翰福音》所记:
耶稣对马利亚说:“……你往我弟兄那里去。”(约翰福音20:17)
又如《马太福音》所记: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40)
由此可见,”弟兄”是一种爱的表达。
2361、第八节 “看哪,我有两个女儿,她们未曾认识(可意译为亲近)男人。让我将她们带出来到你们这里,你们可以按眼中所看为好的对待她们。只是不要对这些人做任何事,因为他们是为此来到我屋檐的荫下。”
“看哪,我有两个女儿,她们未曾认识(可意译为亲近)男人”象征良善和真理的情感。”让我将她们带出来到你们这里”象征从这些情感中获得的幸福。“你们可以按眼中所看为好的对待她们”象征在他们能感知的范围内享受良善。“只是不要对这些人做任何事”象征不应侵犯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因为他们是为此来到我屋檐的荫下”象征他们处于仁义的良善中;”屋檐的荫下”象征对这种良善普遍模糊的认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