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第十九章
2310、关于圣经内在意义的主题,我已经多次讨论过。但我知道很少有人能相信,圣经的每一部分都存在这样的意义,不仅是预言部分,也包括历史部分。人们更容易相信预言部分存在这种意义,因为预言部分的叙述不那么连贯,而且使用了许多特殊的表达方式,因此每个人都能猜想到其中隐含着某种奥秘。但要认识到历史部分也同样存在这种意义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人想到这一点;其次是因为历史部分的内容本身就很吸引人,容易让人专注于表面的叙述而难以想到其中还隐含着更深层的意义;再者,这些历史记载确实如实地记录了所发生的事
【2】每个人都可以得出结论,即圣经中也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属天和神圣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显露出来,原因如下:首先,圣经是由主通过天堂传递给人类的,因此它的起源与其它书籍不同的。这种起源是什么,以及它与字面意义的区别和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那些纯粹世俗的人都无法认知,这将在后面多次说明。
其次,因为圣经是神圣的,不仅是为人类而写的,也是为那些与人类同在的天使而写的,不仅服务于人类的功用,也服务于天堂的功用。因此,圣经是连接天堂和地球的媒介。这种连接通过教会实现,事实上是通过教会中的圣经实现的,这就是为什么圣经如此独特,并且与其它任何书籍不同。
【3】让我们来看圣经的历史部分。如果这些内容在字面意义之外没有包含神圣和属天的含义,那么任何深入思考的人都不会认为它们是受到神启示的话语,更不用说每个细节都是如此了。试想一下,谁会认为本章结尾处描述的罗得女儿的不道德行为应该被记录在神圣的经文中呢?或者,雅各剥树枝的皮使之变白,然后把它们放在水槽里让羊群生下有条纹、斑点和斑纹的后代,这样的事情会出现在圣经里呢?在摩西五经的其它书卷,以及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记载。如果这些内容没有更深层的神圣含义,那么不管人们知道与否,它们都将显得毫无意义。如果真是这样,圣经就与其它历史著作没什么区别了,那些著作有时也会用类似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有学识的人不晓得神圣和天堂的事物也隐藏在圣经的历史部分中,如果不是因为从小对圣经书籍产生的神圣敬意,他们很容易会认为圣经并不神圣,只是因为这种敬意才使他们认为圣经是神圣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正使圣经神圣的是其内在的意义,即天堂和神圣的意义。这种内在意义使得天堂与地球相连,即天使的心智与人类的心智相连,从而使人类与主相连。
2311、因为圣经是独特的,与其它任何书籍不同,这不仅可以从所有名字都代表事物(如之前在第1224,1264,1876,1888节中所示),还从所有词语都有属灵的意义看出。因此在天上和地上有不同的意义,这在预言部分和历史部分中都是一致的。当这些名字和词语根据它们在整个圣经中的一致意义被解释为天上的意义时,就显现出内在的意义,这就是天使的圣经。圣经的这种双重意义就像身体和灵魂,字面的意义像身体,内在的意义像灵魂。就像身体通过灵魂而活,字面的意义通过内在的意义而活。通过内在的意义,主的生命按照阅读者的情感流入字面意义。因此可以看出圣经是多么神圣,尽管在世俗的心智面前并不显现。
经文
概览
2312、在内在意义中,本章通过“罗得”描述了属灵教会的状态,它处于仁义的良善中,但在外在的崇拜中;还描述了它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
2313、该教会的第一个状态是他们处于仁义的良善中,并承认主;并且他们被主在良善中坚固(第1-3节),并得救(第12节)。
第二个状态是他们开始行恶对抗良善,但被主强力地从邪恶中拯救并保持在良善中(第14-16节);他们的软弱被描述(第18节);他们得救(第19节)。
第三个状态是他们不再出于良善的情感,而是出于真理的情感思考和行动(第18-20节);他们得救(第23节)。
第四个状态是真理的情感消失,这就是“罗得的妻子变成一根盐柱”(第26节)。
第五个状态是不洁之良善或伪谬之良善的继承,这就是“罗得在山洞里”(第30节)。
第六个状态是这种良善还被进一步玷污和歪曲(第31-33节);真理也是如此(第34-35节);由此产生并诞生某种类似教会的东西,其良善被称为“摩押”,其真理被称为“亚扪的儿子们”(第36-38节)。
2314、此外,在内在意义中,本章通过“所多玛的居民”描述了在该教会信众的状态,他们是对抗仁义之善的;还描述了邪恶与伪谬在他们当中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直到他们只剩下邪恶与伪谬。
2315、他们的第一个状态是对抗仁义之善,并对抗主(第4-5节);第二个状态是虽然他们被告知仁义之善及其情感的愉悦,但他们依然固执己见,并拒绝良善(第6-8节);他们甚至试图摧毁仁义的善,但主保护它(第9-10节)。第三个状态是他们最终变得甚至无法看到真理和良善,更无法看到真理引导向善(第11节);他们被邪恶和伪谬如此占据,以至于无法不灭亡(第13节)。第四个状态是他们的毁灭(第24节);所有的良善和真理从他们中分离(第25节)。
2316、良善与邪恶分离,并且良善得救,通过主的人性成为神性(第27-29节)。
内义
2317、第一节 那两个天使在傍晚到了所多玛;罗得正坐在所多玛城门口,看见他们,就起来迎接,脸伏于地下拜。
“那两个天使在傍晚到了所多玛”象征审判前的造访;“两个天使”象征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审判归于他;“所多玛”象征恶人,特别是教会内部的恶人;“傍晚”象征造访的时间。“罗得正坐在所多玛城门口”象征那些在外在礼拜中但具有仁义之善的人,他就是这里的“罗得”,他在恶人中但与他们分离,这就是“坐在所多玛城门口”。“罗得看见”象征他们的良心。“就起来迎接他们”象征承认,以及仁义的情感。“脸伏于地下拜”象征谦卑。
2318、“那两个天使在傍晚到了所多玛”象征审判前的造访,可以从前一章中耶和华对三个人所说的话中得知,从本章接下来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出;还可从“晚上”的含义看出。在前一章中,耶和华说:
我要下去察看,根据传到我这里的她的呼声,看看他们是否到了终结;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创世记18:21)
这些话表示审判前的造访,在那里已经显示出来了。本章描述了造访的过程,然后是审判,如以下内容所示。
“傍晚”象征造访的时间,接下来将会看到。什么是造访,以及造访先于审判,请参见第2242节。前一章中,描述了人类的堕落状态,以及主为那些沉溺于恶中但仍有一些善与真之存在的人所感到的痛苦和代祷。因此,本章继续讨论那些仍有一些善与真之存在的人的拯救,这些人在本章中由罗得代表。同时,也讨论了那些完全沉溺于恶与伪中的人的毁灭,这些人在这里由所多玛和蛾摩拉代表。
2319、”两个天使”象征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审判归于他,这不仅可以从圣经中天使的含义得知,也可以从这里所说的“两个天使”看出。在圣经中,天使代表主的某种神性本质,但具体是什么可以从上下文中得知,如第5925节中所示。天使在这里代表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这可以从在亚伯拉罕那里逗留的三个人代表神性本身、主的神性之人和从主向前推进的神圣(参2149,2156,2288节)得知。还可以从他们在第24节中被称为“耶和华”,并且从“天使”的含义(参1925节)可以看出,这里的“两个天使”象征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
2320、为什么这里只有两个天使,而在亚伯拉罕那里有三个人,这是一个很少人能解释的奥秘。我们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得知,因为这一章讨论的是审判,即信者的得救和不信者的定罪。并且从圣经中得知,进行审判的,是神性之人和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正如《约翰福音》中说:
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约翰福音5:22)
“子”指的是神性之人(参2559节),从主的神性之人向前推进的神圣进行审判,这在《约翰福音》中也提到:
我若去,就差保惠师来。他既来了,就要责备世人,为罪、为(公)义、为审判。(约翰福音16:7-8)
而且,从主向前推进的神圣,经上提到:
他不是凭自己说的,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约翰福音16:13,15)
当神性之人“成了”,也就是当主得荣耀时,经上还说:
那时还没有圣灵,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约翰福音7:39)
2321、审判归于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其情况如下:除非主来到世界上并将神性本质与人性本质结合,否则人类不再可能被拯救。如果没有主的神性之人的成就,救赎将无法更进一步地达到人类(参1990,2016,2034,2035节)。从主的神性之人向前推进的神圣是分离恶人与善人的,因为恶人如此害怕并恐惧主的神圣,以至于不能靠近它,而是远远逃离它,进入他们自己的地狱,每个人都根据他内心的亵渎如此行。
2322、“所多玛”象征恶人,尤其是在教会内部的恶人,这从“所多玛”的意义中可以看出,因为它是自我之爱的恶(参2220,2246节),因此在这种恶中的人就是那些恶人。那些仅从字面意义理解圣经的人,可能会认为“所多玛”是指违背自然秩序的污秽,但在内部意义上,“所多玛”象征着自我之爱的恶。从这种恶中,所有各种类型的恶源源不断涌出;这些源出的恶在圣经中被称为通奸,并通过这些通奸被描述,这将从本章末尾引用的经文中展示。
2323、“傍晚”象征造访的时间,这从“傍晚”的意义中可以看出:教会的状态在圣经中被比作一年中的时间和一天中的时间;一年中的时间,即夏天、秋天、冬天和春天;一天中的时间,即中午、晚上、夜晚和早晨。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相似性。被称为“傍晚”的教会状态是一种仁义不再存在,因而信仰不再存在的状态,即教会停止存在的状态。傍晚之后是夜晚(参22节)。当仁义闪耀,因而信仰也闪耀;因此当新的教会兴起的时候,被称为“傍晚”,这象征黎明前的暮色(参883节)。所以,“傍晚”一词象征这两种状态;因为当一个教会停止存在时,主会安排一个新的教会兴起。这两个过程同时发生,因为如果世界上没有教会,人类将无法继续存在,因为它将无法与天堂连接(参468,637,931,2054节)。
【2】这一章,讨论了教会的两种状态,即新教会的兴起(由罗得代表)和旧教会的毁灭(由所多玛和蛾摩拉代表),如第2312-2316节的内容所示。因此,这里描述了两位天使在傍晚来到所多玛,并记载了傍晚(第1-3节)、夜晚(第4-14节)、早晨或黎明时(第15-22节)以及太阳升起后(第23-26节)发生的事情。
【3】因为“傍晚”象征教会的那些状态,也象征着审判之前的造访,所以当审判——这意味着信者的得救和不信者的诅咒——临近时,那时会有造访,或者探索他们的状态,即是否存在仁义和信仰。这种访问发生在“傍晚”,因此造访本身也被称为“傍晚”。如《西番雅书》中所述:
住沿海之地的基利提族有祸了!迦南、非利士人之地啊,耶和华的话与你反对,说:我必毁灭你,以致无人居住。……这地必为犹大家剩下的人所得;他们必在那里牧放群羊,傍晚必躺卧在亚实基伦的房屋中;因为耶和华-他们的 神必造访他们,使他们被掳的人归回。(西番雅书2:5,7)
2324、“罗得正坐在所多玛城门口”象征那些在外在敬拜中但具有仁义之善的人,他就是这里的“罗得”,他在恶人中,但与他们分离,这就是“坐在所多玛城门口”的意思,可以从“罗得”的代表性和“门”的意义以及“所多玛”的意义中看出。
从罗得的代表性来看,当罗得与亚伯拉罕在一起时,罗得代表了主的感官,因此是主的外在(参第一卷第1428,1434,1547节)。现在他与亚伯拉罕分开了,他不再代表主,而是代表那些与主在一起的人,即教会的外在成员,这些人处于外在礼拜中,但具有仁义之善。
【2】事实上,在这一章中,罗得代表教会的外在之人,或者说外在的教会,不仅开始时是这样,还在发展过程中也是这样,甚至在结束时也是如此。教会的结束是通过“摩押和亚扪的儿子”来象征的,蒙主怜悯,在后续描述的事件顺序中将变得清晰。在圣经中,一个人通常代表多个连续的状态,这些状态通过他生活中的连续行为来描述。
从“城门”的意义来看:门是进城和入城的地方,因此“坐在城门口”在这里象征他确实在恶人中,但与他们分开,就像教会成员中拥有仁义之善的人一样。尽管他们与恶人在一起,但仍然与恶人分开,不是在民事生活中,而是在灵性生活中与他们分开。
“所多玛”普遍象征恶,或者恶人,特别是在教会内的恶人,正如第2322节中所述。
2325、即那些具有仁义之善但仍处于外在礼拜中的人的良心,这可以从”看见”的含义中得出。在圣经中,”看见”象征理解(参见897,1584,1806,1807,2150节)。然而在内在意义上,”看见”象征拥有信仰,这个含义将蒙主怜悯在《创世记》第29章第32节中讨论。”看见”在这里表示良心,是因为有信仰的人也有良心,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实际上,信仰和良心是如此密不可分,以至于无论你说信仰还是良心,都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信仰,是指通过信仰而来的仁义,以及那些源于仁义的事物,因此信仰本身就是仁义。没有仁义的信仰就不是信仰,正如没有仁义就不可能有信仰一样,没有仁义也就不可能有良心。
2326、“就起来迎接他们”象征承认,以及仁义的情感,这可以从罗得的行为中看出。当他们来到时,罗得立刻认出他们是天使,而不是所多玛的人。关于所多玛的人,本章第五节中记载:
(他们)呼叫罗得说:“今日晚上到你这里来的人在哪里呢?把他们带出来,任我们所为。” (创世记19:5)
在内在意义上,罗得“起来迎接”象征那些在教会内拥有仁义之善的人承认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主向前推进的神圣,这通过“两个天使”来理解。而那些不在仁义之善中的人则不承认。这些话还包含了仁义的情感,这可以从罗得的行为中看出,他代表那些在仁义之善中的人。事实上,“罗得”象征仁义之善本身,他邀请这两个天使到自己的家中。
2327、“脸伏于地下拜”象征谦卑,无需解释就能理解其含义。在古代的代表性教会中,人们常常弯下身子,甚至将脸伏在地上。这是因为”脸”象征人的内在(参358,1999节),而”伏于地”则因为”地上的尘土”象征着亵渎和被定罪的事物(参278节)。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表明自己本性上是亵渎和被定罪的。因此,他们将脸伏在地上,甚至在尘土和灰烬中打滚,还把尘土或灰烬撒在头上。这种行为可以从《耶利米哀歌》2章10节、《以西结书》27章30节、《弥迦书》1章10节、《约书亚记》7章6节、《启示录》18章19节等经文中看到。
【2】通过这些行为,古人表现出真正谦卑的状态。这种状态决不可能存在,除非人们承认,他们自己本性上是亵渎和被定罪的,因此无法凭自己仰望主,因为在主那里一切都是神圣和圣洁的。所以,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状况的程度越深,他就越能拥有真正的谦卑,并在敬拜时表现出真正的虔诚。因为所有的敬拜都必须包含谦卑,如果敬拜与谦卑分离,崇拜就不复存在,敬拜的实质也就荡然无存了。
【3】谦卑的状态之所以对敬拜本身至关重要,是因为一个人的心灵越谦卑,自我之爱和由此产生的一切邪恶就会越加止息;而这些邪恶止息的程度越深,良善和真理,即仁爱和信仰,就会越多地从主流入。因为最大程度阻碍人接受良善和真理的,就是自我之爱。事实上,自我之爱中,存在着对他人的蔑视;一个人如果得不到至高的崇拜,其心中就充满仇恨和报复;自我之爱中还存在着无情和残忍,因而存在着种种最恶劣的邪恶。良善和真理不可能被引入这样的邪恶之中,因为它们是完全对立的。
2328、第二节 他说:“看哪,我主啊,请你们转到你们仆人的家里住宿,洗洗你们的脚,清早起来,走你们的路。”他们说:“不,我们要在街上过夜。”
“他说:看哪,我主啊”象征对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主向前推进的神圣的内在承认和宣告。”请你们转到你们仆人的家里住宿”象征邀请主与自己同住;“转到你们仆人的家”象征住在仁爱的良善中。“洗脚”象征将神性适应罗得的自然层面。“清早起来,走你们的路”象征借此在良善和真理中得到坚固。天使说“不”象征试探中常有的疑虑。“我们要在街上过夜”象征他似乎想要从真理来审判。
2329、“他说:看哪,我主啊”象征对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主向前推进的神圣的内在承认和宣告,这一点从前文提到的承认和谦卑中可以明显看出。在这里,宣告紧随其后,因为罗得说”看哪,我主啊”就是一种宣告。内在的宣告属于内心,表现为谦卑以及对良善的喜爱之情;而外在的宣告属于嘴唇,可能表现为虚伪的谦卑以及对假装对良善的喜爱,这完全不是真实的宣告。就像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名声,或者更确切地说,为了自我崇拜,以及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宣告对主的承认,他们口头上承认,内心却否认。
【2】”我主”一词使用复数形式的原因与前一章中提到”三个人”的原因相同。因为就像那里的三个代表神性本身、神性之人和向前推进的神圣。这里提到的两个代表主的神性之人和向从他前推进的神圣,如上所述。任何在教会内的人都很清楚,这些是一体的。正因为它们是一体的,所以在后面的经文中也以单数形式提到。当二人把罗得等人领出来后,他说:”逃命吧。”(第17节)还有:
你仆人已经在你眼前蒙恩,你又向我显出莫大的慈爱。(创世记19:19)
他对他说:”这事我也应允你;我不倾覆这城。”(创世记19:21)
因为你还没有到那里,我不能做什么。(创世记19:22)
【3】神性本身、神性之人和向前推进的神圣就是耶和华,这一点从前一章可以看出。在那里,三个人多次被称为耶和华,即第13节”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第14节”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第22节”亚伯拉罕仍旧站在耶和华面前”;第33节”耶和华与亚伯拉罕说完了话就走了”。因此,神性之人和向前推进的神圣就是耶和华;正如本章第24节所称呼的那样:”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其内在意义将在后面看到。主就是在旧约历史书和先知书中多次提到的耶和华本身(参1736节)。
【4】那些真正属于教会的人,也就是那些对主怀有仁爱,对邻舍怀有仁义的人,他们知道并承认圣三一,但仍然在主面前谦卑自己,只敬拜他一人。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任何途径可以接近被称为父的神性本身,只有通过子,并且一切神圣,即圣灵,都是从他发出的。当他们持有这种观念时,他们不敬拜其他人,只敬拜万物都通过他而来,并从他而来的那位,因此是一位。他们不像教会中的许多其他人那样,将观念分散到三位。
【5】这一点在来生可以从许多人那里看出,甚至那些有学问的人那里看出,他们在肉身生活中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掌握信仰的奥秘。在来生,他们被查验对独一之神有何观念,是否有三个非受造者、三个无限者、三个永恒者、三个全能者和三个主,非常明显,他们心中有三个独立存在的观念(因为在那个世界,观念是相通的)。然而信经明确说,不是三个非受造者,不是三个无限者,不是三个永恒者,不是三个全能者,不是三个主,而是一个,事实也确实如此。因此,他们承认,他们嘴上说神是一位,但实际上心里却想着——有些人甚至相信——有三位,他们可能在观念上将这三位分开,而不能将其合而为一。
【6】其原因在于,所有的奥秘,即使是最深的奥秘,都存在某种观念,因为如果没有观念的存在,就无法思考任何事情,也无法在记忆中保留任何事情。因此,在来生,任何人对独一神所形成的想法,以及由此产生的信仰,都像白昼一样清晰明了。事实上,当犹太人在来生听到主就是耶和华,并且只存在独一神时,他们无话可说。但当他们察觉到基督徒的观念分为三时,他们说,他们自己崇拜一位神,而基督徒却崇拜三位。更重要的是,只有那些具有源于仁义之信仰的人,才能够将这三位在观念上分离的神合而为一,因为主使这些人的心智归向自己。
2330、”请你们转到你们仆人的家里住宿”象征邀请主与自己同住,这一点无需解释就能理解。
2331、“转到你们仆人的家”象征住在仁爱的良善中,这从”家”的含义可以看出,即属天的良善,这良善唯独属于仁爱和仁久,这在2048和2233节中已有说明。
2332、”洗脚”象征将神性适应罗得的自然层面,这一点从前一章2162节中所说的相同话语可以看出。古时,当人们看见耶和华的使者时,他们以为自己会死(出埃及记19:12,21,24;20:19;士师记6:22,23;13:22,23)。古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神性之圣流入人里面的不圣之物时,其力量如此强大,就像一团吞噬和毁灭一切的烈火。因此,当主向人显现,甚至向天使显现时,他都会以奇迹般的方式调节并缓和从他自己发出的神性之圣,使他们能够承受得住。换句话说,他会使自己适应他们的自然层面。这就是罗得对天使说”洗你们的脚”这句话在内在意义上的含义。这展示了内在意义的本质,因为单从字面意思上是看不出这层含义的。
2333、”清早起来,走你们的路”象征借此在良善和真理中得到坚固,这一点可以从”清早起来”和”走路”的含义看出来。在圣经中,”清早”象征主的王国,以及主王国中的一切,因而象征仁爱和仁义的良善,这一点可以从第15节经文得到证实。而”路”则象征真理,这在627节中已有说明。由此可知,他们进了罗得的家,在那里过夜之后(这表示他们在罗得那里有仁义之善的居所)。”清早起来,走你们的路”这句话象征他们借此在良善和真理中得到坚固。
【2】从这些事情,就像从其他事情一样,我们可以看出内在意义与字面意义是多么遥远,因而是多么不明显,尤其是在圣经的历史部分。除非每个词都按照它们在圣经中通用的含义来解释,否则内在意义就不会显现出来。因此,当思想局限于字面意义时,内在意义被视为完全黑暗和模糊的东西。相反,当思想局限于内在意义时,字面意义同样被视为模糊的东西。事实上,天使们认为字面意义什么都不是,因为天使不再像人那样拥有世俗和肉体的观念,而是拥有属灵和属天的观念。当人阅读的圣经上升到天使所居住的领域,即上升到天堂时,字面意义的表达方式奇迹般地转变为这些属灵和属天的观念。这是由于属灵事物与世俗事物,属天事物与肉体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是最恒定的。但这种对应关系的本质直到现在才在解释圣经中词语、名称和数字的内在意义时被揭示出来。
【3】为了理解这种对应关系的本质,或者说,当世俗和肉体的观念上升到天堂时,它们如何转变为相应的属灵和属天的观念,让我们以”早晨”和”道路”为例来说明。当人读到”清早”,如这里的”清早起来”,天使们不会理解为任何一天的早晨,而是理解为灵性意义上的早晨。就像《撒母耳记下》所说的:
以色列的磐石……他必像日出的晨光,如无云的清晨,雨后的睛光(撒母耳记下23:3,4)
还有,《但以理书》中说:
圣者对我说:“要到二千三百个晚上和早晨。”(但以理书8:14,26)
因此,对于”早晨”,天使们理解为主,或他的王国,或仁爱和仁义的属天事物。而且根据那个人所读经文中事物的顺序,他们以各种方式理解这些事物。
【4】同样,当人读到”路”,如这里的”走你们的路”,天使们不可能有任何路的概念,而是有另一个属灵或属天的概念,就像《约翰福音》中主所说的”我是道路和真理。”(约翰福音14:6)还有《诗篇》中所说的:
耶和华啊,求你将你的道指示我,将你的路教训我。(诗篇25:4,5)
《以赛亚书》中还说“将通达的道路指教他”(以赛亚书40:14)。因此,对于“道路”,天使们理解为真理,无论是在圣经的历史部分还是预言部分。天使们不再关心历史,因为历史事件完全不适合他们的观念。他们以主和他王国中的事物来代替历史,这些事物也以美好的秩序与和谐的系列在内在意义上相继出现。因此,为了天使们也有圣经,经上所有的历史都是代表性的,每一个词都代表这样的事物,这是圣经区别于所有其它著作的特点。
2334、天使说”不”象征试探中常有的疑虑,这一点可以从天使们说”不”但最终还是进入罗得的家看出来。每一次试探中,都涉及对主的同在和怜悯、对拯救以及其它类似事物的怀疑;因为经历试探的人处于内心的焦虑中,甚至绝望,他们大多被困在这种状态中,目的是为了最终确信一切都是主的怜悯,只有通过他才能得救,而在他们自己里面除了邪恶之外别无其它。通过在属灵争战中的得胜,他们对这些事实更加确认。试探之后,仍然存在许多真理和良善的状态,主可以将人的思想引向这些状态,否则人的思想会陷入疯狂,并使心智背离真理和良善。
【2】这里通过”罗得”描述了有仁义之善但处于外在敬拜中的教会的最初状态,人在进入这个状态之前,必须先被改造;这种改造也是通过某种试探来实现(尽管那些处于外在敬拜中的人只经历轻微的试探)。因此这段经文提到了一些暗示试探的细节,那就是:起初天使说他们“要在街上过夜”,但罗得催促他们,于是他们才转身进他家中。
2335、”我们要在街上过夜”象征他似乎想要根据真理来审判,这一点可以从”街”和“过夜”的含义看出来。街道在圣经中多处被提及,在内在意义上与道路有相同的含义,即真理,因为街道是城中的道路,这一点从下面的经文中可以看出。这里的”过夜”是审判的意思,可以从”夜”的含义看出来。上文2323节已经表明,”傍晚”象征教会在最后阶段之前的状态,那时信仰开始消失,也表示先于审判的造访。由此可见,随后而来的夜晚是最后的状态,那时没有信仰,也是审判的时候。因此,”在街上过夜”的内在意义是根据真理来审判。
【2】关于审判,它有两种,即根据良善审判和根据真理审判。有信仰的人根据良善被审判,而没有信仰的人根据真理被审判。有信仰的人根据良善被审判,这一点在《马太福音》25章34-40节中很清楚;而没有信仰的人则根据真理被审判,这一点在41-46节中有所体现。那些从善被审判的人得救了,因为他们接受了良善;但那些根据真理来审判的人被定罪,因为他们拒绝了良善。良善是属于主的,那些在生活和信仰中承认这一点的人是属于主的,因此得救。但那些在生活中不承认这一点,因此在信仰中也不承认的人,不能属于主,也不能得救。因此,人是根据他们生活中所做的行为,及其思想和目的被审判的。当根据这些来审判时,他们必然会被定罪,因为真理是:人凭自己只能做恶、思考恶和意图恶,如果主不拦阻,人会凭自己冲向地狱。
【3】但是,根据真理进行审判的情况是这样的:主从不根据良善以外的任何事物审判任何人。无论有多少人,他都希望将他们提升到天堂,甚至如果可能的话,提升到他自己那里,因为主就是怜悯和良善的本身。怜悯和良善本身永远不会定罪任何人,而是人因为拒绝良善而定罪自己。正如人在尘世生命中逃避良善,在来生中也同样逃避,因此逃避天堂和主。主只能存在于良善中,他也存在于真理中,但不存在于与良善分离的真理中。主不定罪或审判任何人下地狱,这一点他在《约翰福音》中亲自说过:
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译:审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或译:审判世人)就是在此。 (约翰福音3:17,19)
在同一福音书中,主还说:
若有人听见我的话不遵守,我不审判他。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 (约翰福音12:47)
【4】此外,关于这些事情,请参见前面的论述,如223,245,592,696,1093,1683,1874,2258节。在上文2320和2321节关于审判的论述中,已经表明,一切审判都属于主的神性之人和向前推进的神圣,正如主在《约翰福音》中所说的:
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约翰福音5:22)
然而,现在却说”主不通过定罪任何人来审判”。由此可见,字面意义上的圣经是什么样的,如果不从另一种意义,即内在意义来理解,就无法领会其真意。只有从内在意义才能明白审判是如何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