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堂的奥秘(卷2)》创世记第十八章内义7

《天堂的奥秘(卷2)》创世记第十八章内义7

2243、“根据传到我这里的她的呼声,看看是否到了终结;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象征确认这样的恶是否已经达到了极点。这是从“呼号”的意义上得知的,即伪谬的呼声(上文第2240节中解释过)。如同在那里所说的(在接近结尾处),伪谬的有两种类型,如同在最后所说,即从邪恶中产生的伪谬和导致邪恶的伪谬。从邪恶中产生的伪谬,是人们在邪恶中思考的一切,即支持邪恶的想法。例如,当他在通奸中时,他认为通奸是合法的,是合适的,是生活的乐趣,甚至促进了后代的繁衍,等等;这些都是从邪恶中产生的伪谬。

【2】然而,邪恶产生伪谬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个人从他的宗教信仰中构想出某些原则,并因此相信它是良善的或神圣的,而实际上它本身是邪恶的。例如,一个人从他的宗教信仰中认为某个人可以拯救他,并因此崇奉和敬拜那个人,他就通过这种伪谬做了邪恶的事;对于任何其他本身是伪谬的宗教信仰也是如此。

伪谬是从邪恶中产生的,而伪谬也会导致邪恶,因此这里使用”呼声“这个表达,并且作为一种普遍的表达,意味着它所包含的东西,即邪恶,这也显而易见。因为这里说“根据她的呼声,看看是否到了终结”,其中“呼声”是单数,而“是否到了终结”是复数。

【3】“终结”的含义在第一卷第1857节中已经展示了。此外,终结的含义也可以从教会的历史中理解。上古教会被称为“人”,是所有教会中最为属天的。这个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仁爱之善中逐渐堕落,最终没有任何属天的事物留下,那时就是该教会的终结,这通过他们在洪水前的状态来描述。

【4】在洪水之后的古教会被称为“挪亚”,它比上古教会少了属天的特质。这个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偏离了仁义之善,最终没有任何仁义留下。它部分变成了巫术魔法,部分变成了偶像崇拜,部分变成了与仁义分离的某种教条主义,那时就是它的终结。

【5】接着是另一个被称为“希伯来”的教会,它更加缺乏属天的和属灵的特质,把神圣的崇拜放在外在的仪式中。这个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方面变得畸形,而那外在的崇拜也变成了偶像崇拜,那时就是它的终结。

【6】第四个教会随后在雅各的后裔中建立,这个教会没有任何属天的和属灵的特质,但却代表了这些特质。因此,这个教会是属天和属灵事物的教会代表,因为他们不知道那些仪式代表和象征着什么。

这个教会的建立目的是维持人类与天堂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就像代表性的良善与真理与实际的良善与真理之间的关系。然而,当这个教会最终陷入伪谬和邪恶,所有的仪式都沦为偶像崇拜时,它就走向了终结。

【7】因此,当教会逐渐衰退,直到最后完全断绝了人类与天堂之间的联系,以至于人类将要灭亡,因为维持这种联系和纽带的教会没有人(参468,637,931,2054节)。于是,主降临到世上,通过将神性本质与人性本质在自己身上的结合,将天与地连接起来,并同时建立了新的教会,称为基督教会。最初,这个教会在信仰之善中,彼此以弟兄之爱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教会在各方面逐渐偏离,如今已经变得甚至不知道信仰的基础是对主的仁爱和对邻舍的仁义。尽管他们在教义上宣称主是人类的救主,人们在死后会复活,天堂和地狱存在,但实际上很少有人相信。由于这个教会已经变成这样,它的终结不远了。

【8】由此可以看出什么是终结,即当邪恶达到顶点时;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每一个人。然而,每个人的终结是如何发生的,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蒙主怜悯加以说明。

圣经中多次提到终结,并通过“造访”后的“荒废”“荒凉”来描述终结之前的状态。

2244、第二十二节 于是那些人从那里望去,前往所多玛;而亚伯拉罕仍然站在耶和华面前。

“那些人从那里望去”象征主从神性中的思考。“前往所多玛”象征人类处于极大的邪恶中。 “而亚伯拉罕仍然站在耶和华面前”象征主出于与神性结合的人性、以上面所述的方式进行的思考。

2245、“那些人从那里望去”象征主从神性中的思考,可以从“望去”的意义中看出,“望去”即是思考。在内在意义上,“看见”就像在日常用语中所说,是理解,因为理解是内在的视觉;因此,“望去”是思考,即内在或理解的视觉。

同时,从“那些人”的意义中可以看出,这是指神性。在本章中,“那些人”多次被提到,并且多次用来指代耶和华;当提到“那些人”时,象征着圣三一,即神性本身、神性之人和神性的向前推进。

主从这个神性中的思考通过“那些人从那里望去”来表示(思考是从与神性结合的人性中产生的,这种结合在本章开头有所提及,但思考的直接领受是来自神性,因此在同一节中马上提到耶和华,即“他站在耶和华面前”。当人性与神性结合时,神性的向前推进也是一起的)。

2246、“前往所多玛”象征人类处于极大的邪恶中,这是显而易见的,从“所多玛”的意义来看,它象征源于自我之爱的邪恶(参2220节);“望向所多玛的脸面”即是指人类的状态(参2219节)。因为“所多玛”并不指所多玛,而是指全世界所有处于自我之爱中的人,通过对所多玛的描述,以此代表所有处于这种邪恶中的人的状态,如以下内容所示。自我之爱是一切邪恶的源泉,因此它本身就是邪恶,这可以从之前第2045,2057,2219节所提及和展示的内容中看出。因此这里说的是极大的邪恶。

2247、“而亚伯拉罕仍然站在耶和华面前”象征主出于与神性结合的人性、以上面所述的方式进行思考。这显然是从本章中“亚伯拉罕”的象征意义看出,即神性之人而言的主;还可以从他“站在耶和华面前”的表达看出。因此,无需解释,这显然是主出于与神性结合的人性、以本章开头所述的方式进行思考,还可参阅上面第2245节所述。

2248、第二十三节 亚伯拉罕近前来,说:“你会将义人和恶人一起毁灭吗? ”

“亚伯拉罕近前来,说”象征主出于人性中的思考,这种思考与神性的结合更紧密了。“你会将义人与恶人一起毁灭吗?”象征着主出于对人类的爱而感到痛苦,并进行代求,希望他们中即使是恶的,也可能会有善的结合。

2249、“亚伯拉罕近前来,说”象征主出于人性中的思考,这种思考与神性的结合更紧密了。这从前面所述内容中可以得出,其中讨论了主对人类的思考,因此无需解释。在本章中,并且在开始时描述了主的人性与神性的结合状态,这在人看来可能显得不那么重要,好像并不重要;但它仍然极其重要。

【2】因为在天使面前,圣经的内在意义被生动地展现出来,并且以最美丽的形式呈现,带有它们的代表性。此外,还有无数相关的事物,这些事物带来了相似性,涉及主与天堂的结合,以及在人性中接受主的神性。天使的想法比其它任何事物都更智慧,并且他们以直接领受这些事物为最愉悦的。因此,他们也被这些事物启发和确认,越来越多地理解主的人性本质与神性本质的结合。

因为天使曾经是人,当他们还是人时,他们只能以人来思考主,并且认为主就是神,然后是三一的神性。虽然他们当时不知道这些想法的具体性质,但他们为自己形成了各种想法。

【3】因为天上的奥秘包含这些,虽然它们超越了所有人的理解,但每个人仍然对它们形成某种想法。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记住,更不用说进入任何思考,除非通过某种形式的想法;这些想法只能从世界上的事物中形成,或者从世界上的类似事物中形成。当时未被理解的谬误潜入了这些想法,这些谬误在来生使内在的思考想法偏离了信仰的真理和良善。为了消除这些偏离,本章的内在含义专门讲述主的人性与神性如何结合,以及主的直接领受和他的思考方式。当人阅读圣经时,这些内容就会呈现在天使的直接领受中。这样,那些受外来影响和疑虑所形成的旧观念就会逐渐消散,而与天使所处的真理之光相符的新观念会逐渐注入。这种转变在属灵的天使中比在属天的天使中更为明显,因为他们的观念越纯净,就越能接受属天的事物。我们知道,在主面前,即使天堂也并非完全纯净,但天使们确实在不断完善。

2250、“你会将义人与恶人一起毁灭吗?”象征着主出于对人类的爱而感到痛苦,并进行代求,希望他们中即使是恶的,也可能会有善的结合。这可以从显现出的仁爱之热情中看出,尤其是在接下来的第25节中,其中说到:

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你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创世记18:25)?

此外,从“义人”的意义上可以看出,即良善(参612,2235节);从“恶人”的意义上可以看出,这是义的对立面,即善的对立面,因此是恶。这不仅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还可以从本章的后续部分中看出,这是代求。主为人类的代求是他在世时,特别是他处于虚己状态时进行的。因为那时,如前所述,他与耶和华对话就像与另一个人对话一样。但在荣耀状态下,当人性本质与神性本质合一时,他不再代求,而是怜悯,并从他神性的本质中施予帮助,拯救。怜悯本身就是代求,因为他的本质就是这样。

2251、第二十四节 “假若那城中有五十个义人,你还毁灭它,不为城里这五十个义人在其中而饶恕了那地方吗?”

“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象征真理可能在内部满是良善。“你还会毁灭它,不为城里这五十个义人在其中而饶恕那地方吗”象征出于爱的代求,他们那时不应当灭亡。

2252、“假若那城中有五十个义人”象征真理可能在内部满是良善,从“五十”象征充满的或完全的,“义人”象征良善(参612,2235节),“中”象征内在(参1074节),以及“城”象征真理(参402节)的意义中可以看出的。因此,“城中有五十个义人”在内在意义上象征真理可能在内部满是良善。

这个意义从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字面意义的历史内容会将人的心思引向完全不同的方向,也就是说,引向不同的思考。然而,我确实知道,那些处于内在意义中的人会这样理解这些话语。同样,这些数字,如这里的“五十”,以及接下来的“四十五”“四十”“三十”“二十”和“十”,对于那些处于内在意义中的人来说,他们从来不会理解为数字,而是理解为事物或状态(参482,487,575,647,648,755,813,1963,2075节)。

【2】古代人通过数字来表达他们教会的状态,他们这样计算的性质可以从刚才提到的地方的数字意义中看出。他们的数字意义来自于灵界中的代表性事物,在那里,当某物看起来像数字时,它并不表示由数字确定的任何东西,而是表示事物或状态本身。这从已经引述的内容(参2129,2130,2089节)中关于“十二”的意义可以看出,十二代表信仰的一切。接下来的数字也是类似的情况,这说明了圣经在内义上的性质。

【3】“五十”象征充满或完全,这是因为它是七乘七四十九之后的数字,因此它表示事情的完成。因此,在代表性的教会中,七七节(七个安息日的节日)是在第五十天庆祝的,而禧年是在第五十年庆祝的。关于摩西五经中的七个安息日的节日,有如下记载:

你们要从安息日的次日,献禾捆为摇祭的那日算起,要满了七个安息日。 到第七个安息日的次日,共计五十天,又要将新素祭献给耶和华。 (利未记23:15-16)

关于禧年,摩西五经中也有记载:

你要计算七个安息年,就是七七年,共是四十九年。……第五十年,你们要当作圣年,在遍地给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这年必为你们的禧年。 (利未记25:8,10)

【4】此外,在圣经中,无论何处提到“五十”,它都表示充满或完全。例如,记载利未人“从三十岁直到五十岁的”(民数记4:23,35,39,43,47;8:25),象征完满或最后状态时的服役。

一个男人与一个处女同寝,他要给女孩的父亲五十舍客勒银子,并且要娶她为妻,终身不可休她(申命记22:29),象征完全的罚款和完全的赔偿。

大卫为建造耶和华的祭坛,向亚劳拿买地,付了五十舍客勒银子(撒母耳记下24:24),象征完全的价格和完全的购买。

押沙龙为自己预备车马,又派五十人在他前头奔走(撒母耳记下15:1);同样,亚多尼雅也为自己预备车辆、马兵,又派五十人在他前头奔走(列王纪上1:5);其中的“五十”象征完全的卓越和伟大。

古人有一些特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数字,他们遵守这些数字,这些数字也在他们的仪式中被规定,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些数字的意义。

【5】由于“五十”象征充满或完全,并且这个数字也是代表性的,所以在主的比喻中这么说:

管家对欠油债的人说:“你欠我主人多少?”他说:“一百罢特油。”管家对他说:“拿你的账,快坐下,写五十。”(路加福音16:6)

“五十”象征完全偿还;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数字,但在内在意义上,它代表完全。例如,《哈该书》中说:

有人来到酒池,想要五十罢特,只得了二十。(哈该书2:16)

意思是,原本应该是完全的,却没有那样。“五十”在先知书中不会被提及,除非它具有象征意义。

2253、“你还会毁灭它,不为城里这五十个义人在其中而饶恕那地方吗”象征出于爱的代求,他们那时不应当灭亡。这可以从“五十”“义人”“在其中”或“在城中”的意义中看出(参2252节所述),这些话的意思包含了出于爱的代求,以及他们不应当灭亡的意思。(关于代求,可以参考上文第2250节的内容。)代求是出于爱,是显而易见的。对主来说,当他在世时,他的生命无非是对全人类的爱,他渴望永远拯救全人类。这种生命是最纯粹的属天生命,主通过这种生命,将自己与神性结合,并将神性与自己结合。因为自有本身(即耶和华)不是别的,正是怜悯,就是对全人类的爱;这种生命是纯粹的爱,在任何人里面都不存在。那些不知道生命是什么,不晓得生命其实就是爱的人,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可以看出,一个人对邻舍的爱有多少,拥有主的生命就有多少。

2254、第二十五节 “你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让义人与恶人一起死,使义人与恶人一样;你绝对不会这样做,难道全地的审判者不行公义吗?”

“你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象征主的恐惧。“让义人与恶人一起死,使义人与恶人一样”象征良善不会死,因为邪恶可以从中分离出去。“你绝对不会这样做”象征更强烈的恐惧。“难道全地的审判者不行公义吗”象征神性良善不能按照与良善分离的真理来施行审判。

2255、“你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象征主的恐惧,显而易见,无需解释。

2256、“让义人与恶人一起死,使义人与恶人一样”象征善不会死,因为恶可以从中分离出去。这显而易见,从“义人”的意义(即良善)以及“恶人”的意义(即邪恶)中可以看出(参2250节)。因此,“使义人与恶人一起死”是指善与恶在一起。这种情况不应该发生,而且仅仅思考这件事就会引起恐惧,所以在内在意义上,这种情况被排除掉了。最终,这意味着良善不会死,因为邪恶可以从中分离出去。

【2】这些事情的运作方式,几乎没有人知道。需要知道的是,无论人从婴儿期到生命尽头所思考和做过的一切善都会保留下来;同样地,所有的恶也是如此,以至于其中最小的部分也不会消失。这些都被记录在他的生命册(即他的内在和外在的双重记忆)中,以及他的本性(即他的性情和天性)中。从这些善和恶中,他形成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这么说,形成了他的灵魂,死后仍然如此。

然而,善和恶从不混合,而是可以分离。如果它们混合,人将永远灭亡。这是主的安排。如果他在仁爱与仁义之善中生活,进入来生后,主会将恶分离,并通过他的善将他提升到天堂。但如果他在恶中生活,即在与仁爱与仁义相反的行为中,那么主将善从他那里分离,他的恶将他带入地狱。这是每个人死后的命运,但这是分离,而不是彻底消除。

【3】此外,由于人的意志是其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完全堕落了,主会将这堕落的部分与另一部分,即他的理智分开。在那些重生的人中,主通过仁义之善植入新的意志,这些人因此拥有良心。同样,主也在普遍意义上将恶从善中分离。这些是内在意义上的奥秘,通过这些奥秘可以理解善不会死亡,因为恶可以从中分离。

此外,由于人的意志(作为生命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已经完全败坏,主将这个败坏的意志与人的理智分开。在重生的人里面,主在其理智中植入仁义之善,并通过此善建立新的意志。这些人因此获得了良心。通过这种方式,主将恶从善中普遍地分离出来。这个奥秘的内在含义就是:善不会死亡,因为恶可以从善中分离出来。

2257、“你绝对不会这样做”象征更强烈的恐惧,因为这句话再次被提到,因此无需解释。

2258、“难道全地的审判者不行公义吗”象征神性良善不能按照与良善分离的真理来施行审判。这从”全地的审判者“的意义以及”审判“的意义中显而易见。在内义上,”全地的审判者“象征由此产生的良善和真理,这在代表性的教会中也由同时是祭司和士师的人所代表。他们作为祭司代表神性良善,并作为士师代表神性真理。而”全地的审判者“则象征两者,这来自于”地“的意义,在第一卷的各处都有讨论。

但是现在从那个教会的代表来确认这些将会太冗长。然而”审判“象征真理(参2235节)。从这些的意义以及从内义上的事物顺序中可以显而易见,”难道全地的审判者不行公义吗“象征神性良善不能按照与良善分离的真理来施行审判。

【2】要理解这些内容,我们需要知道,有两个因素构成了整个天堂的秩序,并因此在整个宇宙中起作用,这两个因素就是善与真。善是秩序的本质,其一切都是怜悯;真是秩序的次要部分,其一切都是真理。神性之善将所有人带入天堂;然而神性之真将所有人判定为进入地狱。因此,除非主的怜悯是永恒的,这是善的,否则所有人将被判定为地狱。这就是神性良善不能根据与良善分离的真理来施行审判这一点所表示的意思(参见第一卷第1728节关于这些的内容)。

然而,恶人被判定为地狱,这不是因为神性良善与神圣真理分离,而是因为人自己将自己与神性良善分离。主从不将任何人送入地狱,而是人自己,如前所述多次。而且,既然神性良善与神性真理是结合的,就应该认识到,如果不将恶人从善人中分离,恶人将对善人造成伤害,并且不断试图破坏秩序。因此,防止善人受到伤害是一种怜悯的行为。

这在地上的王国中也是一样的。如果不惩罚恶行,整个王国将被恶行所浸染,这样一来,王国就会灭亡。因此,国王和法官惩罚恶行并将作恶者从社会中驱逐出去,而不是对他们使用不合时宜的宽容。

2259、第二十六节 耶和华说:“我若在所多玛城中见有五十个义人,我就为他们的缘故饶恕整个地方。”

“耶和华说”象征直接领受。“我若在所多玛城中见有五十个义人”象征如果真理充满了良善。“我就为他们的缘故饶恕整个地方”象征他们将被拯救。

2260、“耶和华说”象征直接领受,源自“耶和华说”在历史意义上的象征,它代表了主从神性而来的直接领受,并且它是某种随之而来的思考,以及某种回应。关于“耶和华说”,请参见上文第2238节。

2261、“我若在所多玛城中见有五十个义人”象征如果真理充满了良善。源自于“五十”的含义即充满,以及“城中”的含义即在真理之内,或在真理之中,参见上文第2252节,因为这些词语在那里也出现过。可以推测,如果真理充满了良善,人不可能不被拯救;但应当知道,人拥有的真理极少,即使有,也没有生命,除非其中有良善;如果其中有良善,人将被拯救,但这是出于怜悯。因为如前所述,人拥有的真理非常少,而且这些真理本身并不能带来生命,只有其中包含了良善,才会赋予生命。良善的性质取决于这些真理和人的生活方式。

【2】真理只是接收生命,也就是接收良善的容器。因此,没有人可以说仅仅通过真理,或者如同常言所说,仅仅通过信仰就能得救,除非信仰的真理中包含良善。其中的善是仁义的良善,因此,从内在意义上说,信仰本身不过是仁义(参2231节)。他们说对真理的认识是拯救的信仰,但应当知道,那些生活在与仁义相反状态中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而只是某种附带着自我之爱或世俗之爱的信念,因此,这种认识中没有仁义的信仰生命。最坏的人出于自我之爱或世俗之爱,或者为了在智慧和知识上超越他人,从而获取荣誉、名声、财富,可以抓住信仰的真理并加以多方证实,但在他们那里这些真理依然是死的。真理的生命,也就是信仰的生命,唯独来自主,他是生命本身。

【3】主的生命是怜悯,这是一种对全人类的爱。那些虽然宣称信仰真理但却轻视他人的人,无法从主的生命中获得这种怜悯。当他们的自我之爱和世俗之爱受到触动时,他们会憎恨邻舍,并在邻舍失去财富、荣誉、名声和生命时感到愉快。然而,通过信仰的真理,人可以重生,因为这些真理是接收良善的容器。因此,真理的性质如何,真理中的良善就如何,它们之间的结合也如何,这些都决定了人在来世中的完善程度,从而决定了死后幸福和快乐的状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