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堂的奥秘(卷2)》创世记第十六章内义1

《天堂的奥秘(卷2)》创世记第十六章内义1

序言

在本作品的第一卷,我们解释了《创世记》的前十五章,并阐述了其中所含的内在意义。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我都添加了一些在灵界和天使天堂中,出于主的神圣怜悯,被允许我看到和听到的事物。现在,第二部分将继续这一模式,并在各章中添加类似的内容。第十六章将附加与异象和梦境相关的内容,包括在圣经中找到的具有预言性质的那些内容。

我知道,很少有人会相信有人能看到来生中的事物,并从那里带回关于死后灵魂状态的报道,因为相信复活的人不多,学者比普通人更不相信。他们口头上承认将会复活,因为这符合他们信仰的教义,但他们实际上在内心否认这一点。有些人甚至公开表示,如果有人从死里复活,他们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并触摸到他,他们就会相信。但即使这样做,也必须对每个人都这样做,而且仍然无法说服那些在心里否认的人,因为会有成千上万的反对意见涌入,使他的心变得更加坚硬。然而,有些人相信他们会在最后审判的日子复活。关于这一点,他们认为可见的世界中的所有事物到那时将会灭亡,由于这一天已被徒然期待了许多世纪,他们也感到怀疑。但圣经中所说的最后审判是什么,蒙主怜悯,将在第十七章的结尾中简要说明。

我们可以看出,今天基督教界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在《马太福音》第22章23节中,我们知道撒都该人公开否认复活的存在。然而,他们还比那些口头上说支持复活(因为他们的信仰教义这么要求),但心里其实不相信的人表现得更诚实。这些人的言行不一,他们说的和真正相信的完全相反。为了避免人们进一步坚信错误的观念,感谢主的怜悯,我被赋予了一种特别的能力。虽然我仍然在这个世界中拥有肉体,但我能以灵的形式进入来生的世界。在那里,我不仅能与离世不久的灵交流,实际上还能与那些生前认识我的已故之人对话。这几年来,我每天都能与灵和天使沟通,看到许多令人震惊的事物,这些都是前所未见的,并且完全是真实的,没有任何欺骗。

很多人表示,如果有人能从另一个世界来到他们身边,他们就会信服。现在,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否真的会因此改变心意。我可以肯定地说,那些从基督教界进入来生的人是最坏的,他们对邻舍充满仇恨,憎恶信仰,还否认主(因为在来生中,是心在说话,不是嘴)。此外,他们还极易沉溺于通奸。而且,随着天堂正在从教会信徒中远离,我们可以感觉到教会的末日即将到来。这一点,我已经得到了确切的启示。

创世记第十六章

1886、我们将在本章讨论夏甲和以实玛利;但是,夏甲和以实玛利在圣经内在意义上所代表和象征的,至今仍是未知之谜。到目前为止,即使是学者,都认为圣经的历史记载仅仅是历史,没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尽管他们说一点一画都是由神启示的,但他们仍然只理解这意味着它们是真实的,从中可以得出与信仰教义有关的某种教条,这对教导和学习都是有益的。而且因为它们是神的启示,所以它们在人的心灵中有神圣的力量,并比其它任何历史记载都更能为人们带来好处。但从本质上看,这些历史记载对人的改造或永生影响不大,因为在来生,它们会被忘记。如果灵知道夏甲是撒拉给亚伯拉罕的女仆,对他们有何意义呢?或者如果他们知道以实玛利,甚至知道亚伯拉罕又有何意义呢?只有与主有关和来自主的事物才是灵魂进入天堂并享受幸福的必要条件,即永生的必要条件。这是圣经的目的,这些事都包含在圣经的内在意义中。

1887、神启意味着圣经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其他内容,都蕴含着代表仁爱与良善的属天之事,以及代表信仰与真理的属灵之事,因此,这些内容都是神圣的。由主启示的内容,从他那里开始降下,经由天使的天堂,再通过灵界,最终传递给人类。对人类而言,这些内容正如其在文字上所表现的那样。但在其最初的来源上,它完全是另一回事。在天堂中,世界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没有立足之地,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是某种神圣事物的代表。在天堂中,人们感知到的只有这些难以言表的神圣代表。因此,除非历史的描述代表了神圣的事物,即属于天堂的事物,否则它们不可能是神启。圣经在天堂中的本质只能通过其内在意义来识别,因为内在意义是主在天堂的话语。

1888、圣经的字面意义实际上代表了神圣的奥秘,是接收主的属天和属灵事物的容器,因此也是这些事物的仓库。这一点可以通过两个例子来阐释:其一,提到大卫时,并不是指历史上的大卫,而是指代主;其二,名字本身不仅是指称,而是代表了更深层的事物。因此,其它内容也是如此。关于大卫,主在《以西结书》中说:

我的仆人大卫必作他们的王;众民必归一个牧人。……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并子孙的子孙,都永远住在那里。我的仆人大卫必作他们的王,直到永远。 (以西结书37:24-25)

在《何西阿书》中也说到:

后来以色列人必归回,寻求他们的神-耶和华和他们的王大卫。(何西阿书3:5)

这些话是先知们在大卫时代之后写的,尽管如此,还是明确指出大卫将是他们的王和首领。这说明在圣经的内在意义中,提到的大卫实际上是指代主。这种用法同样适用于其它提到大卫的历史记述中。

【2】在先知的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地区、城市、人名象征着具体的事物。以《以赛亚书》为例:

主-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住锡安我的百姓啊,亚述王虽然用棍击打你,又照埃及的样子举杖攻击你,你却不要怕他。……万军之耶和华要兴起鞭来攻击他,好像在俄立磐石那里杀戮米甸人一样。耶和华的杖要向海伸出,把杖举起,像在埃及一样。亚述王来到亚叶,经过米矶仑,在密抹安放辎重。他们过了隘口,在迦巴住宿。拉玛人战兢;扫罗的基比亚人逃跑。迦琳的女儿哪,要高声呼喊!莱煞人哪,须听!哀哉!困苦的亚拿突啊。玛得米那人躲避;基柄的居民逃遁。当那日,亚述王要在挪伯歇兵,向锡安女儿的山-就是耶路撒冷的山-抡手攻他。看哪,主-万军之耶和华以惊吓削去树枝;长高的必被砍下,高大的必被伐倒。稠密的树林,他要用铁器砍下;黎巴嫩的树木必被大能者伐倒。(以赛亚书10:24,26-34)

【3】这段文字几乎全是名字,如果这些名字不是各自代表某些事物,就无法传达任何意义。若人们只停留在这些名字的表面,就无法认识到这其实是主的话语。然而,谁能相信这些名字在其内在意义中竟包含着天堂的奥秘呢?谁能想到,这些名字描述了那些试图通过对事实性知识的推理来探究信仰奥秘之人的状态?更令人惊讶的是,每个名字都描绘了这种状态的某个特定方面。最终,这些推理都被主以属天之爱和属灵之信的事物所驳斥。

很明显,“亚述”象征了我们此处讨论的推理,这一点可以从关于亚述的说明中清晰看出(参119节和1186节)。而“埃及”象征事实性知识,这一点可以从第1164节, 1165节和1462节的内容中得到确认,请参考这些部分以验证这一点。对于其他名字和每个表达,情况也是如此。

1889、在这一章关于亚伯拉罕、撒拉、夏甲和以实玛利的名字的讨论中,情况也是如此。这些名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可以先从概要中窥见,再通过对各个部分的详细说明来理解。然而,这些内容并不是那么容易被直接理解的;因为它们涉及到主的理性是如何被构思和诞生的,以及在与主的内在人、即耶和华联结之前,它们是如何存在的。这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清楚什么是内在人、内部人和外在人。当提到“理性”或“理性人”时,人们可能会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但当说到理性作为内在与外在之间的中介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是,因为在这里的内在意义中,讨论的是主的理性如何从内在人对外在的流入中构思和诞生,这正是亚伯兰、夏甲和以实玛利的故事所隐含的意义,为了使接下来的解释不显得过于陌生,需要明白,每个人都由内在人、中介的理性人和外在人组成;这些层面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关于这些区别,请参考之前的第978节所述。

经文

1亚伯兰的妻子撒莱没有为他生产,她有一个埃及使女,她的名字叫夏甲。2撒莱对亚伯兰说:“看,耶和华使我不能生育。求你和我的使女同房,或者我可以因她被建立。”亚伯兰听从了撒莱的话。3于是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将使女埃及人夏甲给了亚伯兰、她的男人为妾;那时亚伯兰在迦南已经住了十年。4亚伯兰与夏甲同房,夏甲就怀了孕;她见自己有孕,就小看她的主母。5撒莱对亚伯兰说:“我因你受屈。我将我的使女放在你怀中,她见自己有了孕,就小看我。愿耶和华在你我中间判断。”6亚伯兰对撒莱说:“使女在你手下,你可以按着你眼中看为好的对待她。”她被贬低了,她就从撒莱面前逃走了。7耶和华的天使找到她,在旷野的水泉旁,书珥路上的泉水边。8对她说:“撒莱的使女夏甲,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夏甲说:“我从我的主母撒莱面前逃出来。”9耶和华的天使对她说:“你回到你主母那里,在她手下降卑你自己。”10耶和华的天使对她说:“我必使你的种大大增多,甚至不可胜数。”11耶和华的天使对她说:“你如今怀孕要生一个儿子,可以给他起名叫以实玛利,因为耶和华听见了你的苦情。”12他为人必像野驴。他的手要敌对所有人,所有人的手要敌对他。他必住在众弟兄的对面。13她就称那对她说话的耶和华名为“你是看见我的神”。因而说:“难道在那看见我的之后,我也在这里看见了吗?”14所以她将那水泉命名为庇耳拉海莱(意思是看见我的生命者的水泉);它在加低斯和巴列中间。15夏甲给亚伯兰生了一个儿子,亚伯兰给他的儿子,夏甲所生的,起名叫以实玛利。

概览

1890、在本章中,我们探讨了主最初的理性,这个理性是从内在人向外在人对事实性知识的情感的流入中孕育而来的。在这里,内在人是亚伯兰;外在人对事实性知识的情感被比作埃及的使女夏甲;由此二者孕育出的理性被称为以实玛利。这段话讲述了这个理性的特点,并在第21章中提到,当以撒代表的神性理性诞生后,这个理性或以实玛利就被赶出家门。

1891、主最初的理性,是根据一定的顺序,通过内在人向外在人对事实性知识的情感生活的流入或联结而被孕育的(1-3节)。但是,由于它源自外在人,其本质是轻视理智的真理(4节)。因此,主开始考虑如何征服它(5-9节)。它一旦被征服,就能变得更加属灵和属天(10-11节)。未被征服的它将会怎样(12节)。主从其内在人的视角探究这一切的原因(13-14节)。接着,描述了这个理性的本质,以及该理性诞生时,主的状态如何(15-16节)。

内义

1892、第一节 亚伯兰的妻子撒莱没有为他生产,她有一个埃及使女,她的名字叫夏甲。

“亚伯兰的妻子撒莱没有为他生产”象征理性人还没有形成;“撒莱”象征与良善结合的真理; “亚伯兰”象征主的内在人,也就是耶和华。“她有一个埃及使女”象征对事实性知识的情感。“她的名字是夏甲”象征外在人或自然人的生活。

1893、“亚伯兰的妻子撒莱没有为他生产”象征理性人还没有形成,这一点将在后文提到以撒的部分中得到进一步阐释。因为,正如之前所述,每个人内部都存在着内在人、居中的理性人,以及被称为真正属自然的外在人。在主身上,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分别代表了这三部分:亚伯拉罕代表内在人,以撒代表理性人,雅各代表自然人。主的内在人是耶和华自身;因为主是由耶和华孕育而来,因此他经常称耶和华为自己的父,并在圣经中被誉为神的独生子和神子。理性人并非天生就具备理性,而是拥有成为理性人的潜能。这一点从新生儿缺乏理性这个事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通过外在和内在的感官体验,逐渐发展出理性,正如他们逐步学习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一样。在孩童时期,我们可以看到理性的雏形,但那时的他们还不能被称为完全具备理性,这只是理性发展的一个起点。这一点从成人和老人更成熟、更全面的理性中可以得到验证。

【2】这一章讨论了在主里面的理性人。神性的理性由以撒代表,而在成为神性之前的最初理性则由以实玛利代表。因此,“撒莱没有为亚伯兰生产”这一句象征了主的神性理性尚未发展完成。主,正如之前所述,像其他人一样出生,并且在从母亲那里继承的方面,他与其他人无异。理性的形成是通过外在感官,即通过外在人的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进行的。因此,主的初步理性也像其他人一样形成。但由于他将自身的所有人性本质通过自己的力量转化为神性,包括理性在内。他最初的理性在本章有所描述,并在第21章中再次被提到。在第21章的第9至21节中,再次以夏甲和以实玛利为话题,说明了当以撒——象征神性的理性——长大后,以实玛利被赶出家门的情况。

1894、“撒莱”象征与良善结合的真理,在之前第1468节已经讨论。 “亚伯兰”象征主的内在人,也就是耶和华。主的内在人是耶和华,被称作“人”,是因为除了独一的耶和华,没有谁是人,因为人的真正意义是自有,自有是人的源头。自有本身——人类由此而来——是神性,因而也是属天和属灵品质。若没有神性的属天和属灵品质,人就失去了其作为人的本质,只剩下动物的兽性了。正因为耶和华或主的自有,每个人才是人,也正是因为这个自有,人才被称为人。而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属天品质,就是爱主和爱邻舍。这样,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是按照主的形象被创造的,并且这种爱是直接来自主的恩赐。

【2】否则,其本质就类似于野兽:这是因为唯有耶和华或主才是真正的人,人之所以被称为人,是因为他们源自于他。此外,有些人更接近于人的本质(参49节,288节,477节和565节)。还有,耶和华或主以人的形象显现给上古教会的祖先,之后也向亚伯拉罕及先知们显现,这一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当地上不再有任何人,换句话说,当人类不再拥有任何属天或属灵的品质时,主选择以普通人的方式降生,从而承担了人性,并将这人性荣化为神性。在这个意义上,他也是唯一的人。此外,整个天堂在主面前展现出人的形象,因此被称为“至大之人”。这主要是因为主在天堂中无所不在,是一切中的一切。

1895、“她有一个埃及使女”象征对事实性知识的情感,这一点从“使女”(或“女仆”)和“埃及”的象征意义中可以看出。“撒莱”作为女主人,代表并象征着与良善的结合的真理,正如之前所述。与良善结合的真理,在其本质上被认为是理智的真理。相比之下,理性的真理处于较低的层次,因而属于更基础的层次。这种真理源自于那些通过相应的情感激活、变得生动的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这种情感,因其属于人的外在层面,应当像女仆人侍奉女主人一样,服从于内在深处的理智真理。因此,这种情感通过“夏甲”这位“使女”的形象来代表和象征。

【2】这些概念如何相互关联,并不容易简单地解释。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智真理,接着需要明白的是理性真理如何形成,它显然源自内在人(作为父亲)和外在或自然人(作为母亲);如果没有这两者的结合,就不会有理性真理的存在。与人们通常的想法不同,理性真理不是直接来源于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而是源自对这些知识的喜爱。这可以从一个事实得出证明:没有对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的愉悦或喜爱,就不可能成为理性的人。情感是如母亲一般的生命源泉,而情感中的属天和属灵元素则是如父亲一般的生命。因此,一个人的理性程度和特质取决于他的情感的深度和性质。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本身只是无生命的工具,只有通过情感的力量,它们才得以激活和充满生命。这构成了每个人对理性的理解。至于提到的“埃及使女”,这是因为“埃及”象征着事实性知识,正如之前在第1164节、1165节、1186节和1462节中所展示的。

1896、“她的名字是夏甲”象征外在人或自然人的生活,这一点可以基于之前讨论的内容以及“夏甲”象征外来者或寄居者的含义来确认。“外来者”象征着那些正在接受教导的人,而“寄居”象征着教导过程以及生活方式,正如之前在第1463中展示的。在圣经中提到某人的名字,如此处提到她的名字是夏甲,表明这个名字蕴含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特质。因为命名是为了识别其本质,正如之前在第144节、145节和340节中所解释的那样。圣经中的每一个字都不是随意的,每个词在内在层面上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1897、第二节 撒莱对亚伯兰说:“看,耶和华使我不能生育。求你和我的使女同房,或者我可以因她被建立。”亚伯兰听从了撒莱的话。

“撒莱对亚伯兰说”象征如此被领受。“看,耶和华使我不能生育”象征内部人或神性的理性人出生之前的状态。“求你和我的使女同房”象征着与外在的结合。“或者我可以因她被建立”象征通过这种方式,理性可能诞生。“亚伯兰听从了撒莱的话”象征这个过程无法以其他方式实现。

1898、“撒莱对亚伯兰说”象征如此被领受,这可从“撒莱”和“亚伯兰”的象征意义来确认,其中“撒莱”象征与良善结合的真理,而“亚伯兰”象征内在人。因此,撒莱对亚伯兰说话,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并不指一次具体的对话,而是指一种领受。这种领受是由那些与良善相结合的真理引导的,它向主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天的人同样经历这样的过程,他们接收到的直接领受是由那些与良善结合的真理所引导的,随后是通过这种善来领受真理。“说”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代表着领受(参1791节、1815节、1819节和1822节)。

1899、“看,耶和华使我不能生育”象征内部人(the Interior Man)或神性的理性人出生之前的状态,这一点可以从之前关于理性人诞生的讨论中得到确认,其中主的神性的理性人通过以撒来代表,而最初的理性人,在转化为神性的理性人之前,则通过以实玛利来代表。为了表达这层意义,撒莱保持不孕的状态,直到以实玛利成长为孩子的时期,如在《创世记》第21章中所述。因此,这里提到“耶和华使她不能生育”。

1900、“求你和我的使女同房”象征着与外在的结合,也可以从之前所说的明确,即人的理性是由内在人作为父亲和外在人作为母亲共同孕育和生产的,而在形成了属于记忆的接收容器之前,内在人与外在人之间只能进行非常模糊的交流,这一过程是通过获取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来完成的。

【2】内在人流入外在人的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是通过情感这一媒介进行的。在这些知识形成之前,虽然它们存在某种交流,但这种交流仅限于情感层面,内在人通过这些情感来引导外在人,从而产生了最基本的运动和欲望,以及类似婴儿所表现出的无意识倾向。然而,随着个体生命的逐步发展,这种生命状态会通过不同阶段变得更加分明,正如记忆容器通过知识形成,以及更深层次的记忆容器通过理性思维形成一样。当这些容器被构建并依照一定的序列排列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像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或家庭一样,从而使外在人与内在人之间的对应关系得以完善。通过理性思维——一种中介,这种对应关系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3】然而,除非构成这些容器的知识是真理,否则仍会存在不协调之处;因为内在人的属天与属灵特质只能在真理中找到相应的对应。这些真理构成了每个记忆系统有机形态中的真实容器,属天的仁爱与属灵的信仰可以在其中找到适配之处。这些容器被主依照天堂群体或他王国的理想与形象进行排列,使得人在最微小的形态上变成了一个天堂或主的王国,正如圣经中所述,那些沉浸在属天仁爱和属灵信仰中的人们的心智。但这些深奥的讨论是为那些愿意深入思考的人准备的。

1901、“或者我可以因她被建立”象征通过这种方式,理性可能诞生,这一点从“被建立”一词的含义中明显,特别是当这个词用来指代生育时,因此这里不需要额外解释。正如之前所述,“撒莱”象征作为善的伴侣所附加的理智真理。当还没有任何理性存在以供其流入和通过其流入时,属于最内层的理智真理是完全无法生育的,就像一个不孕的母亲。因为缺乏理性作为中介,理智真理无法向外在人传递任何真理,这一点从小孩子的例子中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在接受知识之前对真理一无所知。然而,正如之前所说,他们接受的知识越好越完整,属于最内在或属于良善的理智真理就能越好越完整地被传递。

【2】由撒莱象征的理智真理,实际上是一种灵性本质,它通过天堂以一种内部途径流入每个人,并且不断地与通过感官事物介绍并嵌入记忆中的知识相遇。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种理智真理,因为它过于纯净,无法通过一个泛泛的观念被察觉。它仿佛一束光线,照亮心灵,让人拥有了认识、思考和理解的能力。理性的形成,唯有依赖于撒莱所象征的理智真理的流入,因此这一真理与它的关系仿佛母与子。当理性从与良善相结合的真理,尤其是从真理的源头——良善本身形成时,它才成为真正的“子”。在这之前,尽管它被视为“子”,但并非真正的“子”,而是像从使女那里来的。然而,它被接纳,这就是为什么这里提到她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建立的原因。

1902、“亚伯兰听从了撒莱的话”象征这个过程无法以其他方式实现,这一点从内在意义的连贯性以及理性以此种方式诞生的必然性中可以看出。假如人未受任何遗传恶的影响,理性将直接由内在人的属天特质与其属灵特质的结合而生,通过理性而诞生的认知能力,使得人一诞生便立即具备所有理性和认知的能力,这是因为这样的过程符合流入的自然秩序。这可以从所有动物都天生具备对其生存、保护、居住和繁衍所必需和有益的认知能力的事实中得出,因为它们的本质是遵循自然秩序的。那么,为什么人不是这样呢?唯一的解释是在人身上自然秩序已被打乱,因为只有人是天生不具备任何知识的存在。

【2】人之所以这样诞生,是因为他遗传了父母的恶。由于这个原因,他所有的能力都偏离了真和善的方向,因此无法通过主直接流入的属天和属灵之力被转换成相应的形态。这就是为什么人的理性必须通过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即通过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形成,具体来说,是通过感官引入的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来实现,从而通过外部途径流入,并以倒置的顺序进行。因此,人被主以一种奇迹般的方式赋予了理性。这就是“与使女同房”的含义,它象征着内在人与外在人的结合;“亚伯兰听从撒莱的声音”也是如此,意味着这一过程无法以其他任何方式完成。

【3】主像其他人一样出生,从母亲那继承了人性,在这方面与其他人无异。正因如此,为了通过试探的争战和胜利将一切恢复秩序,他与人类经历了相同的过程。因此,主的理性也是以与其他人相同的方式孕育和诞生的,不过与众不同的是,在他的一切事物中,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最深处都充满了神性,即耶和华。因此,他成为了对全人类之爱的生命,正是出于这份爱以及为了全人类的救赎,他在所有试探中勇敢地战斗。

1903、第三节 于是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将使女埃及人夏甲给了亚伯兰、她的男人为妾;那时亚伯兰在迦南已经住了十年。

“亚伯兰的妻子撒莱”象征真理的情感,“亚伯兰的妻子”是对它最纯粹的表达。“使女埃及人夏甲”象征外部人(the Exterior Man)的生活和对事实性知识的情感。“那时亚伯兰在迦南已经住了十年”象征主通过那些为自己所获得的良善和由此产生的真理的余剩,使理性得以孕育。“给了亚伯兰、她的男人为妾”象征通过真理的情感促成的结合。

1904、“亚伯兰的妻子撒莱”象征真理的情感,“亚伯兰的妻子”是对它最纯粹的表达。这一点从“撒莱”象征与良善结合的真理,以及“妻子”象征情感可以看出(参915节和1468节)。存在两种区别明显的情感:对良善的情感和对真理的情感。当一个人正被重生时,对真理的情感在先,因为他出于对良善的追求而被真理所吸引。然而,一旦被重生,对良善的情感则占据先位,出于良善而被真理所吸引。对良善的情感源于意志,而对真理的情感源于理智。上古之人将这两种情感视作一种婚姻般的联合,将良善或对良善的爱比作丈夫,将真理或对真理的爱比作妻子。良善与真理之间的比喻,其根源在于天堂的婚姻。

【2】就其自身而言,良善和真理并没有生命,是通过爱或情感获得生命,它们只是作为生命的工具。爱的本质决定了良善与真理的本质,进而决定了生命的本质,因为生命的全部来源于爱或情感。这就是为什么“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在其真实的含义中象征着对真理的情感。在这个场景中,由于理智层面渴求理性作为它的产物,并且是这种渴望或情感在进行表达,所以经文明确提到,“亚伯兰的妻子撒莱给了亚伯兰、她的男人”。如果没有内在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重复表述是不必要的,因为它们本身会显得多余。

【3】理智的真理与理性的真理不同,理性的真理又与(事实性)知识的真理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的内、中、外三层。理智真理属于内在层面,理性真理属于中间层面,而知识真理属于外在层面。这三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因为每一层都比另一层更加内在。对于任何人来说,属于最内在层面的理智真理并非源于人自身,而是源于主与人的同在。因此,主首先流入人的理性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真理好像是属于人自己的,并通过理性流入人的知识层面。这说明人不能仅凭自己从理智真理进行思考,而是基于理性和知识的真理进行思考,因为这些真理看似属于他自己。

【4】只有主在世时,以他的理智真理进行思考,因为这代表了他的神性之真与善的结合,或他的神性之属灵与神性之属天的结合,这使得主与所有其他人截然不同。凭神性如同凭自己思考,对于世人来说是不可能的,这也不是在世人中可以找到的能力,这种能力仅属于从耶和华受孕的那一位。因为主是基于理智真理,即基于理智真理的爱或情感来思考的,也正是出于这种爱,他渴望理性。因此这里说“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借此象征理智真理的情感),是她“将使女埃及人夏甲给了亚伯兰、她的男人为妾”。

【5】这里存在的其它奥秘无法充分展开和解释以供理解,因为人类对其内在世界的认知处于极度模糊的状态,甚至完全没有概念。人们倾向于将事实性知识、理性和理智混为一谈,不知道它们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如此之大,以至于理智可以在没有理性的情况下存在,理性也可以在没有事实性知识的情况下存在。对那些沉浸在事实性知识中的人来说,这无疑会被视为一个悖论,但这确实是真理。

然而,一个人,除非他处于理性真理中——主从理智流入理性真理并以理性真理为媒介,否则他不可能处于真正的事实性知识中,即在它的情感和信仰中。这些奥秘是隐藏的,只有在来生才会向人显明。

1905、“使女埃及人夏甲”象征外部人(the Exterior Man)的生活和对事实性知识的情感,这一解释基于“夏甲”的象征意义(参1895和1896节),以及“埃及人”和“使女”的含义,也在那里有所阐述。

1906、“那时亚伯兰在迦南已经住了十年”象征主通过那些为自己所获得的良善和由此产生的真理的余剩,借此理性得以孕育。这一点可以从“十”这个数字象征余剩的含义上得到解释(参576节)。关于什么是余剩,在第468,530,560-561,660-661,798,1050节中已有说明和展示,它们是人从婴儿期到生命结束期间由主赋予的所有善和真的情感状态,这些状态被存储在人里面以备他死后生命所用。因为人的所有生命状态在来生将会依次出现,并且那时将通过主所赋予的善和真的状态来调节。因此,人在尘世生活中接收到的余剩越多,或者说获得的善与真越多,他的其它状态在返回时就会显得更加愉悦和美好。这一现象,如果人们仔细思考,便能理解。人出生时本没有任何善,完全沾满了遗传的罪恶,所有的善都是外来流入的,如爱父母、保姆、伙伴等,这源自于纯真。这些善是由主通过天堂中最纯洁的纯真与平安流入的。因此,当人还是婴儿时,他便开始充满了这些品质。

【2】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童年时期的良善、纯真与平安的状态逐步退去。随着他越来越多地融入这个世界,他就越多地沉溺于乐趣和欲望之中,进而走向邪恶,童年时期的天堂般的良善开始逐渐淡出,但这些美好品质仍旧存在,并通过它们来调节人后来形成的以及自己获取的状态;没有这些美好品质,人就无法真正成为人。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良善的情感状态来调节,那些由欲望或邪恶形成的状态将会变得比任何动物都要恶劣。这些良善的状态,即所谓的“余剩”,是由主赋予并植入人的本性中的,尽管人自己可能对此毫无察觉。

【3】在成长的后期阶段,人也会接受新的恩赐,但这些状态更多地关联于真理而非良善。因为随着成长,他充满了真理,这些真理也被存储在他的内心深处。通过这些源自主的属灵流入的真理余剩,人得以思考,并理解文明和道德生活中的良善与真理,甚至能够接纳属灵的真理或信仰。然而,如果没有婴儿期接收到的良善的余剩,这一切都无法实现。人们通常不了解余剩的本质以及它们是如何被保存在人的内在理性之中的,因为他们倾向于认为一切都是天生的自然本性,没有意识到外界的流入,从而误以为一切从婴儿期起就内在于自己,尽管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圣经中经常讨论余剩,并用它们来象征那些使人真正成为人的状态,这完全是出于主的单独作为。

【4】然而,主自己所拥有的余剩,包括了他为自己准备的所有神性状态,并通过这些状态将他的人性与神性相结合。这些余剩与人类所拥有的余剩是无法比较的,因为人类的余剩是人性的,而非神性的。主的这些余剩在圣经中通过“亚伯兰在迦南地住了十年”来象征。当天使听到“十年”这个词时,他们并不理解“十”的具体含义,但一旦这个词由人提出,他们立即理解到余剩的含义,因为在圣经中,“十”和“十分之一”象征余剩,正如第576节和1738节中所讨论和展示的那样。当他们意识到“那时亚伯兰在迦南已经住了十年”的表述时,他们就会想到主,并且联想到无数通过主在世时所象征的余剩相关的内容。

1907、“给了亚伯兰、她的男人为妾”象征通过真理的情感促成的结合,这一点可以从之前关于撒莱作为亚伯兰妻子的讨论中得知,其中她在最纯粹的意义上代表着对真理的情感,还可以从关于人内在与其外在生命和情感的结合的讨论中得出,这种结合产生了理性的孕育。夏甲给了亚伯兰不是作为妻子,而是作为妾(原文是“女人”),这是因为按照神性秩序的规定,婚姻应当是一夫一妻制。婚姻之爱不应当在多人之间分割,如果分割给多人,那不是婚姻之爱,而是纵欲之爱。关于这一点,蒙主怜悯,我们将在后续章节中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1908、第四节 亚伯兰与夏甲同房,夏甲就怀了孕;她见自己有孕,就小看她的主母。

“亚伯兰与夏甲同房”象征内在人与爱慕知识的生活相结合。“夏甲就怀了孕”象征理性的初生。“当她见自己有孕,就小看她的主母”象征这初生的理性在其形成之初就轻视了与良善相结合的真理。

1909、“亚伯兰与夏甲同房”象征内在人与爱慕知识的生活相结合,这一点从夏甲象征外在人或自然人的生活的含义中得到证实,正如之前在第1节经文中所讨论的那样。这种生活即是对事实性知识的情感,如“埃及使女”的象征意义所示,之前也有所讨论。外在人拥有多种情感,这些情感都专注于其特定的功能,但在所有这些情感中,对信仰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的热爱尤为重要,因为它最终目标是促使人成为真正的理性存在,其真正目的在于追求善与真。内在人的生命流入人的各种自然情感中,但它流入会根据目的的不同而变化。当生命流入那些以世界为目标的情感时,这一目标被激活,形成了世俗的生活方式。当生命流入那些以自我为目标的情感时,这一目标同样被激活,形成了肉体的生活方式,以此类推。因此,尽管欲望和幻想是活跃的,但它们的生活方式与追求善与真的情感相背离。

【2】流入的生命仅针对一个目标,而非其他任何对象,因为对每个人而言,他的目标即是他所爱,而真正有生命的仅是爱。其它所有对象都仅是从这爱中衍生出的分支,它们从这一目标中获取生命力。人们可以通过探索自己的目标来识别自己的生命品质;关键不是要考虑他们有多少个目标,因为目标是无数的,正如意图和思维判断几乎一样多。但这些都是中间目标,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从主要目标派生出来或指向主要目标。重要的是要探索哪一个目标被视为最重要,对于这个目标,其它所有目标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自己和这个世界,那么他应该知道自己属于地狱;但如果他的目标是邻舍的好处、公共的利益、主的王国甚至是主自身,那么他应该知道自己属于天堂。

1910、“夏甲就怀了孕”象征理性的初生,这从“怀孕”的含义中明显,它标志着生命的初始阶段。就理性而言,它的生命源于内在人的生命流入到外在人对信仰性和事实性知识的情感生活中。对两种知识的情感赋予了理性以形态,就像给内在人的生命穿上了衣服,使之如同身体包裹着灵魂一般。信仰性和事实性知识的角色也是类似的:在人的每个层面,无论是情感还是思维,都可以找到类似于灵魂和身体的关系。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简单的,一切都是由更基础的元素组成的,每个元素都源自其之前的存在。

1911、“当她见自己有孕,就小看她的主母”象征这初生的理性在其形成之初就轻视了与良善相结合的真理,从“主母或撒莱”的象征意义来看,这指的是与良善相结合的真理。理性在最初的认识阶段不能将理智真理或灵性真理视为真理,因为它受到了来自尘世和自然界的事实性知识中的众多谬误的影响,而且从圣经字面意义上获得的知识只是表象,并不代表真实的真理。

【2】以此为例:理智真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生命都源自主。然而,初步形成的理性观念往往无法接受这一点,它会认为,如果生命不是源自自己,那么就完全没有生命。甚至当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时,它会感到愤怒,这是我从那些坚持感官错觉的灵性实体中多次观察到的

【3】另一个理智真理是,所有的善与真都来自主。对于初步的理性观念来说,这同样难以接受,因为它总感觉善与真仿佛源自己内。它会推断,如果善与真不是源自自身,那么自己就无法思考或实践任何善与真;如果它们来自其他源头,那么人就会停止自我努力,只会持续等待外来的灌输。

【4】第三个理智真理是,除了良善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是来自主的,绝对没有邪恶。初步的理性观念对此也持怀疑态度,它会错误地认为,既然主统治一切,那么邪恶也必然来自他。由于主是全能且无所不在的良善,不移除恶人在地狱中的惩罚,理性观念会误解为主希望邪恶的惩罚存在,尽管实际上,主不对任何人施加邪恶,也不愿意任何人受到惩罚。

【5】理智真理指出,属天之人能够从主那里获得善与真的直接领受。然而,最初形成的理性观念要么彻底否认这种直接领受的存在,要么认为如果这种直接领受来自他人而非自身,那么自己就仿佛是无生命或缺乏生命力的存在。实际上,越是依赖感官得来的事实性知识和哲学思维,理性就越难以理解这些及其他理智真理,因为相关的谬误被更浓重的阴影所覆盖;这也是为什么学者往往比其他人更加怀疑的原因。

【6】由于最初的理性观念如此,它显然“小看她的主母”,即轻视理智真理。理智真理在伪谬和表象被揭示之前不会被显明,这些伪谬和表象只有当人停止仅从感官和事实性知识推理真理,而是因为主所言就简单地信仰真理时,才会被揭示。这时,伪谬的阴影被驱散,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理解的。

【7】然而,在主那里,没有伪谬存在。但当他的理性最初被孕育时,有非真实的真理表象存在(参1661节)。因此,他的理性在最初也轻视了理智真理。但随着神圣理性的发展,表象的迷雾被清除,真正的理智真理在他的光明中显露出来,这通过以撒长大后以实玛利被赶出家门的故事来象征和代表。主并不忽视理智真理,但他确实注意到了他新形成的理性对这些真理的轻视态度,这个问题将在后面的内容中有更详细的解释(参1914节)。

1912、第五节 撒莱对亚伯兰说:“我因你受屈。我将我的使女放在你怀中,她见自己有了孕,就小看我。愿耶和华在你我中间判断。”

“撒莱对亚伯兰说”象征对真理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感知。“我因你受屈,我将我的使女放在你怀中”表达了她不想自己承担任何责任的想法。“她见自己有了孕”指的是理性的最初生命。“就小看我”再次强调了理性在形成过程中对与良善相结合之真理的轻视。“愿耶和华在你我中间判断”象征主的不满。

1913、“撒莱对亚伯兰说”象征对真理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感知,这一点从“撒莱”所象征的真理的情感的含义中得到确认(参1904节); 而“说”,在更深层的含义上,象征直接领受,就像之前在第1898节中解释的那样,使用了同样的表述。

1914、“我因你受屈,我将我的使女放在你怀中”表达了她不想自己承担任何责任的想法,这一点显而易见,无需额外解释。这句话在更深层次的含义中表明,主察觉到这种初步形成的理性态度是轻视理智真理的,因此主对此表示了不满。因为主是从理智真理的角度进行思考的(参1904节),由于这种思考方式超越了普通的理性,所以他能够洞察并明白理性的真实状态——即它对那个真理持轻视态度。

【2】主能够从内部人(the Interior Man)直接领受并看到自己的新理性状态,这是因为内部能够觉察到外部的事物,换句话说,更高层能够观察到下层的情况,但反之则不成立。具有良心的人也能做到这一点,通常也会这样做。当任何与良心的真理相违背的东西流入思维或意愿时,他们不仅能直接领受到它,还会加以指责,甚至因此感到不快。对于那些拥有更深层领受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直接领受位于理性的更深层次。对于拥有神圣的属天的直接领受能力,并从高于理性的理智性的真与善出发进行思考的主来说,他怎能不这样呢?因此,他不可能不感到愤怒,他知道从他自己不会产生任何邪恶和伪谬,并且出于对理智性的真与善的深切关爱,他一直致力于保持理性的纯洁性。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主并不是轻视理智真理,而是他确实领受到了他的初步理性对它的轻视态度。

【3】关于从理智真理出发进行思考的含义,这个概念难以向人们清晰地解释,特别是因为除了主之外,没有任何人是基于这种情感和这种真理进行思考的。那些能够从这一层面进行思考的存在,已经超越了天使的层次,因为即便是第三层天的天使,他们的思考也不是来源于理智真理,而是来源于理性的内部,他们由此进行思考。然而,主在将他的人性本质与神性本质结合到一定程度,他是基于神性良善本身进行思考的,也就是说,基于耶和华进行思考的。

【4】在上古教会中,祖先们通过直接领受从内在理性出发进行思考。而古教会的祖先们,虽然没有直接领受但拥有良心,他们的思考基于外在理性或者说是基于自然层面。对于那些缺乏良心的人来说,他们实际上并不是通过理性来思考,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具备理性,尽管表面上看似如此:他们的思考完全基于自然的感觉和身体。无法从理性出发进行思考的人,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理性。真正的理性人是那些能够思考信仰中的善与真的人,而不是那些持相反观点的人。那些沉溺于邪恶和伪谬的人,其思考实际上是混乱的,因此他们不能被认为是具有理性的。

1915、“她见自己有了孕”指的是理性的最初生命,这一点从“怀孕”代表初生的生命的含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正如之前在第1910节中提到的那样。

1916、“就小看我”再次强调了理性在形成过程中对与良善相结合之真理的轻视。这一解释依据之前在第1911节和1914节中的讨论而得出。

1917、“愿耶和华在你我中间判断”象征主的不满,这一点从之前的讨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所以不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这些情况的深层含义,只有那些经历过试探之争战的人才能够理解;在试探中,人会经历到荒废和荒凉,感受到绝望,从而引发痛苦和愤怒,以及其他种种内心的苦楚,这些情绪会随着恶与伪的状态而变化,这些恶与伪是由恶灵和魔鬼唤起,人要与之抗争的。恶魔般的灵最喜欢的就是揭露某种伪谬,他们甚至常常故意向人引入伪谬,然后对他加以指责。因此,主的愤怒非常之大,因为在他的初步理性中,并不存在伪谬,只有一种表面上看似真实,实际上并不真实的现象(之前在1661节和1911节的末尾已经有所讨论)。

1918、第六节 亚伯兰对撒莱说:“使女在你手下,你可以按着你眼中看为好的对待她。”她被贬低了,她就从撒莱面前逃走了。

“亚伯兰对撒莱说”象征直接领受。“使女在你手下”象征这个新形成的理性被置于与良善相结合之真理的情感之下。“你可以按着你眼中看为好的对待她”象征着统治权。“她被贬低了”象征着征服。“她就从撒莱面前逃走了”象征这个初步形成的理性的愤怒。

1919、“亚伯兰对撒莱说”象征直接领受,这一解释依据之前在1898节中的论述。在这里,主的直接领受被象征性地表示,并通过亚伯兰对撒莱所说的话来体现,而基于直接领受的思考则通过撒莱对亚伯兰所说的话来展现。直接领受是思考的基础;那些处于直接领受状态的人,他们的思考来源于直接领受,不依赖于其它。然而,直接领受与思考本质上是不同的;为了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将良心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2】良心是一种颇为模糊的普遍指引,源自主通过天堂对人的内在流入。这些流入在人的内在理性中形成停滞,仿佛置于云中一样,这“云”是由对信仰中的真与善的表象和伪谬构成的。尽管如此,明确的思考与良心是不同的,但它源于良心。因为拥有良心的人会按照良心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实际上就是对良心内容的阐释,并因此将这些内容分解成想法,进而转换为言语。因此,拥有良心的人被主引导以善意看待他人,并被制止去持有恶意的思考。因此,良心仅存在于那些如同爱自己一样爱他人,并对信仰中的真理持积极态度的人之中。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良心与思考之间的差异,进而明白直接领受与思考之间的区别。

【3】主的直接领受直接来源于耶和华,因此源自于神性良善。与此同时,思考则基于理智真理及其情感,正如先前在第1904和1914节中讨论的。主的神圣直接领受无法通过任何概念捕捉,即便是天使的概念也无法理解,因此也无法描述。与主的直接领受相比,天使的直接领受——如在第1384节以及之后的第1394-1395节中所讨论的——相对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主的直接领受因其神圣本质,涵盖了所有天堂中的事物;并且,由于它涵盖了所有天堂中的事物,也因此包含了地上的所有事物。存在一种秩序、联系和流入,使得那些处于天堂直接领受中的存在,也同样处于地上的直接领受中。

【4】但在主的人性本质与其神性本质结合,同时成为耶和华之后,主就超越了所谓的直接领受,因为他超越了天上和地上的秩序。耶和华是秩序的源头,因此可以说耶和华就是秩序本身,他从自身治理秩序,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仅仅在普遍的层面上治理,而且也在最微小的细节上治理。最微小的细节构成了普遍的存在,谈论一个普遍的事物而将细节分开,就像在谈论一个没有部分的整体;这就像在谈论一个毫无内容的东西。因此,声称主的圣治是普遍的,而不同时涵盖最微小的细节,这种说法是极其错误的,是一种理性的虚构。因为如果只在普遍的层面上供应和治理,而不同时在最微小的细节上供应和治理,那就根本算不上真正的供应和治理。这在哲学上是正确的;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哲学家们,即使是更杰出的哲学家,也常常有不同的看法和思考。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