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研究文集 《马太福音》第十八章内义(2)

《马太福音》第十八章内义(2)

注解

马太福音18:2-3.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

“少年人”或“小孩子”在内义上表示纯真;因为在圣言中,提及吃奶的,小孩子,少年人时,他们表示纯真的三个层级:“吃奶的”表示第一个层级,“小孩子”表示第二个层级,“少年人”表示第三个层级。他们因表示纯真的三个层级,故也表示爱与仁的三个层级,因为属天和属灵之爱,也就是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若不在纯真里面,就不可能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吃奶的、小孩子和少年人的纯真只是外在的,内在纯真要等到人新生,也就是变新,可以说再次变成吃奶的、小孩子和少年人之后才被赋予他。这些就是圣言中这三者所表示的状态,因为圣言的内义只以属灵之物为它的意义,因而以纯粹的属灵出生,也就是所谓的再生,以及重生为它的意义。(AC 5236.AC 5608)

因为外在形式的纯真就存在于幼儿里面,而纯真就是人性本身;事实上,纯真可以说是爱与仁能从主流入其中的一个层面或基本属性。当人正在重生,变得智慧时,外在的幼儿纯真就变得内在。正因如此,真正的智慧只居于纯真;也正因如此,没有人能进入天堂,除非他拥有某种纯真,正如主所说:你们若不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AC 4797)

属爱的属天之物自婴儿早期直到童年,再到青年时期就被注入人;那时及以后,人被赋予知识和认知。若此人能这样重生,那些知识与认知就会充满属爱与仁的属天之物,并相应地被植入他自婴儿直到童年和青年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之物,他的外在人就这样与他的内在人结合。它们首先被植入他青年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之物,然后被植入他童年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之物,最后被植入他婴儿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之物;这时,他便成了一个“小孩子”,主说“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唯独主成就这种植入,因此,属天之物若非出自并属于主,就不会,也不可能被赋予人。然而,主凭自己的能力将祂的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起来,并以属天之物充满祂的认知,按照神性次序将它们植入属天之物。首先,主将它们植入祂童年时期的属天之物,然后植入童年与婴儿之间的那段时期的属天之物,最后植入自己婴儿时期的属天之物。与此同时,祂的人身本质变成纯真本身和爱本身,天上和地上的一切纯真和一切爱皆源于这人身本质。这种纯真是真正的婴儿,因为它同时也是智慧。但婴儿的纯真若不凭认知变成智慧的纯真,就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在来世,婴儿都被赋予认知。(AC 1616)

“少年人”之所以表示无罪,是因为就内义而言,小孩子表示纯真;事实上,在圣言中,当读到吃奶的、小孩子和少年人时,他们表示纯真的三个层级:吃奶的表示第一个层级,小孩子表示第二个层级,少年人表示第三个层级。不过,由于纯真在少年人身上开始消退,所以少年人表示被称为无罪的那种纯真。“吃奶的”、“小孩子”和“少年人”既表示纯真的三个层级,那么也表示爱与仁的三个层级,因为属天和属灵之爱,也就是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只能存在于纯真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吃奶的、小孩子和少年人的纯真只是外在的;人在尚未新生,也就是变新,可以说再次变成吃奶的、小孩子和少年人之前,并没有内在纯真。这些状态就是圣言中吃奶的、小孩子和少年人所表示的;因为圣言的内义只以属灵之物为它的意义,因而以纯粹的属灵出生,也就是所谓的再生,以及重生为它的意义。“少年人”表示被称为无罪的那种纯真,这一点从路加福音(17:17)、马可福音(9:36, 37)、马太福音(21:15, 16;18:3)和诗篇(8:2)明显看出来。(AC 5236)

马太福音18:4.他就是最大的……

有些灵人以为天堂与天堂的喜乐在于成为最大的,我与他们交谈过。但他们被告知,在天堂,最小的才是最大的,因为愿为最小者拥有最大的快乐;由于最小的拥有最大的快乐,故可知他是最大的。因为若非最快乐的,何谓最大的,或说最大的有何意义呢?有权势的人利用权势、有财富的人利用财富所寻求的,不就是这最大的快乐吗?他们还被告知,天堂也不在于渴望做最小的,以求成为最大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一种成为最大者的渴慕和欲求。相反,天堂在于发自内心愿意别人比自己好,渴望服务他人,进而服务于他们的幸福,并且这样做是出于爱,没有自私的意图或目的。(AC 452.HH 407, 408)

马太福音18:5.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就神性人身而言,主就是耶和华的名,或祂的整个本质。因此,一切神性敬拜皆始于这神性人身;并且这神性人身就是那当敬拜的对象,因为人通过敬拜这人身而敬拜神性本身,否则对神性本身的思维就无法被形成;没有这样的思维,也就没有与祂的结合。主之名表示构成信与爱的一切或全部,主通过信与爱被敬拜,这一点从马太福音(10:22;18:5)明显看出来。(AC 6674)

马太福音18:6.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驴拉的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

“凡使这信我(即耶稣)的一个小子跌倒”表示败坏那些承认主的人;“倒不如把驴拉的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表示对他来说,倒不如不知道任何良善与真理,只知道邪恶与虚假,这由“驴拉的磨石”来表示。“拴在颈项上”表示拦阻,以免他知道良善与真理。“沉在深海里”表示投入地狱。之所以说倒不如这样,是因为知道良善与真理,却又败坏它们,就是亵渎。(AE 1182;AE 538.AE 791)

“磨石”表示服务于信仰的真理;“驴”表示属世层,因为它表示服务;因此,“驴拉的磨石”表示属世和世俗的知识;“颈项”表示内层事物与外层事物的联结;“拴(在颈项上)”表示对良善与真理的拦阻与切断;“沉在深海里”表示陷入纯粹的世俗和肉体之物,因而陷入地狱。主所说的这些话,和其它话一样,都相应地具有一个属灵意义。(AC 9755)

马太福音18:7.这世界有祸了,因为将人绊倒……

地狱是一切邪恶的源头,并且被允许成为邪恶的源头,因为由于人的缘故,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他陷入邪恶,他的生命就源于邪恶;因此,他若不留在邪恶中,就无法处于自由,因而无法被改造。尽管如此,除了良善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来自主的,因为神在人允许的程度内将邪恶转变为良善。(AC 6071)

恶人的诡计之所以得逞,是因为按照次序,人人都应出于理性,因而出于自由做他所做的事。因此,若不叫人照他的理性出于自由行动,因而若不叫诡计在理性和自由的帮助下实施得逞,人绝无可能处于接受永生的心智适当状态。因为当人处于自由,并且他的理性被光照时,永生才被注入。良善不能被强加于任何人,因为凡强加于人的东西都不会固定不变;这不是他的。能变成人自己的东西唯独是那些在自由中所行的,因为在自由中所行的,是源于意愿的东西,意愿才是这个人自己。因此,若非人被保持在自由中,甚至是行恶的自由中,来自主的良善就无法被提供给他。(AC 10777)

马太福音18:8.倘若一只脚叫你跌倒……

因叫人跌倒而要被砍下来的“脚”表示不断反对属灵人的属世人,这属世人若试图粉碎真理,就必须被摧毁;因而表示由于属世人的不一致和逆反,它倒不如处于简单的良善,尽管还有对真理的否认。这就是“瘸腿进入生命”所表示的。在圣言中,“瘸”表示处于良善,然而这良善中没有真正的真理,只有纯正真理能被引入、诸如不与纯正真理冲突的那类普通真理;“瘸腿的或瘸子”还表示那些根本没有良善,因而也没有真理的人。(AC 4302)

进入永生……

由于死亡表示诅咒和地狱,因此另一方面,“永生”表示救赎和天堂。(AE 187)

马太福音18:9.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

“眼”在此不是指眼睛,而是指理解性地思考;“(右)眼叫人跌倒”表示理解性地思考邪恶;“把它剜出来丢掉”是指不认可这邪恶,而是弃绝它;“一只眼”表示理解但不思考邪恶,只思考真理,因为理解力能思考真理,它若思考邪恶,就是出于邪恶的意愿。(AE 152;参看马太福音5:29, 80的注解)

显然,在这段经文中,“眼”不是指眼睛,也不是说要把它剜出来,因为叫人跌倒的,不是肉眼,而是此处“眼”所表示的对真理的理解。“只有一只眼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的火里”表示不知道、理解信之真理强如知道、理解它们,却过着邪恶的生活。(AC 3863)

地狱之火,或地狱的火是对自我和世界的爱,故也包括属于这些爱的一切欲望,因为欲望是爱的延续。凡人所爱的,他就不断贪求或贪恋。地狱之火也是快乐,因为当人得到他所爱或贪恋的东西时,就会感到快乐。人内心的快乐并没有其它源头。所以,地狱之火或地狱的火是从这两种爱,如从它的源头所涌出的欲望和快乐。从这些爱所流出的邪恶就是蔑视他人、敌对、对那些不站自己一边之人的敌意、嫉妒、仇恨、报复,以及源于这些激情的野蛮和残忍。这些就是圣言中论述恶人和地狱之处的“火”所表示的;我在此从中引用一些经文加以证明。在这些经文中就有马太福音(18:8,9)。(HH 570)

马太福音18:10.他们的使者见我天父的面……

经上之所以说“他们的使者见”,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灵人和天使伴随,并且此人的品质如此,灵人与天使的品质如何。伴随婴幼儿的,是来自至内层天堂的天使,这些天使看主如同一轮太阳;因为他们处于对主之爱和纯真;这就是“他们的使者见我父的面”在最近似的意义上所表示的。“父的面”表示在主里面的神性之爱,因而是神性本身,也就是耶和华,因为父在祂里面,祂在父里面,他们为一,如祂亲自教导的。但这些话在纯粹的灵义上表示就其神性良善而言,主处于纯真的良善,因为婴幼儿在灵义上表示纯真的良善;“父的面”表示主的神性良善。(AE 412.AC 3665)

“见天父的面”表示他们接受从主而来的神性良善;他们并没有看见祂的面,这一点从主在约翰福音(1:18, 5:37, 6:47)中的话明显看出来。(AE 254)

“神的面”表示享有平安和良善,这是源于怜悯。(AC 5585.参看马太福音5:8的注解)

马太福音18:11.人子来为要拯救失丧的人。

一般来说,圣灵所表示的神性大能和活动是指改造和重生;改造和重生带来更新、复活、成圣和称义,而这些则带来从邪恶中洁净,使罪得赦,最终还带来救恩。这些就是主在那些信祂、调整并使自己适合接受祂,让祂住在自己里面之人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功效。这一切是通过神性真理实现的,在基督徒当中,则是通过圣言实现的;这是人藉以靠近主,并让主进入的唯一途径。因为主是神性真理本身,凡从祂发出的,都是神性真理。但此处所指的是源于良善的神性真理,正如信源于仁;因为信无非是真理,仁无非是良善。正是通过源于良善的神性真理,也就是通过源于仁的信,人才得以改造、重生、更新、复活、成圣、称义,并照着这些恩典的发展和增长而从邪恶中洁净;从邪恶中洁净就是使罪得赦。主在每个人里面不断实施这些救赎方法,因为它们是通向天堂的阶梯;事实上,主渴望拯救所有人,故所有人的救赎是主所关注的目的,意愿目的者也会意愿方法。主的到来、施行救赎和遭受十字架的苦难都是为了人的救赎;而人的救赎过去是,永远都是主所意愿的目的,由此可知,上述运作是居间目的,而救赎才是最终目的。(TCR 142)

主在论述救赎、救恩、改造和重生的地方被称为人子。(D.L.27)

马太福音18:12.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

“羊”表示属灵教会成员,若主不降世,他们就无法得救。主降世不是为了拯救属天人,而是为了拯救属灵人。(AC 2661.参看马太福音9:12,13的注解)

此处经上之所以说:“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吗”,是因为山里的“羊”表示那些处于爱与仁之良善的人;而“迷路的羊”表示由于无知而陷入虚假,因而未处于那良善的人;事实上,哪里有虚假,哪里就没有良善,因为良善属于真理。(AE 405)

马太福音18:15.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

“弟兄”在此一般表示邻舍,因而表示每个人,尤表处于仁之良善,由此处于来自主的信之人,无论他是谁;因为这段经文论述的是仁之良善,饶恕得罪他的人是仁爱;“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表示若他承认自己的过犯,并转化。(AE 746)

马太福音18:16.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

“见证”表示通过真理对良善的确认;此处所作的要求基于这一神性律法:良善不是由一个真理,而是由数个真理来确认的,因为不与其它真理相关联的一个真理不能确认,而是当有数个相关联的真理时才可以;因为人可以从一个真理看出另一个真理;一个真理不能产生任何形式,但一系列相关联的真理能;因为正如一个音符不能产生任何旋律,更不用说任何和谐了,一个真理同样不能产生任何形式。(AC 4197)

马太福音18:18.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

这些话是对所有人说的,因而不是单单对彼得说的,主接着在本章以这些话声明了这一点:“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18:19,20)。“主的名”表示藉以敬拜祂的一切;因为敬拜祂是通过源于良善的真理,而这真理来自祂自己,故“祂的名”表示这真理。因此,“凡他们在地上所求的,天父必为他们成全”与“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所表相同,因为主用后面的话来解释前面的话。人若了解圣言的灵义,就能知道为何经上说:“若有两个人”,后来又说“有两三个人”聚会,因为“两个”论及良善,“三个”论及真理,因而“两三”论及凡处于源于良善的真理之人。(AE 411)

那些处于脱离圣言内在意义的外在意义之人,因而那些脱离教会的真正教义之人便说服自己相信主将这种权柄赋予了彼得,以及其他门徒的人;因此相信这一地狱的异端邪说:随意将人引入或逐出天堂在于人的权柄;而事实上,根据教会的真正教义,也就是圣言的内在意义,这权柄唯独属于主。因此,那些处于圣言的外在意义,同时处于内在意义的人认为上面这些话是针对信及其真理说的,而信及其真理来自主,这权柄属于源于主的信,因而属于主自己,故绝不属于任何人。这一事实从彼得和十二门徒的代表明显可知;彼得代表信(参看创世记18和22章的序言),主的十二门徒,和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一样,代表信与爱的一切事物。(AC 3488, 3858, 6397. AC 9410.参看马太福音16:19的注解)

十二门徒代表教会的良善与真理的一切事物,彼得代表教会的真理,而真理与良善能拯救人,所以唯独它们所源自的主拯救人。(AR 174.AE 206)

马太福音18:19,20.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奉我的名同心合意……

“主的名”表示藉以敬拜主,并且祂藉以拯救人的信与爱的一切品质;主的名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含义,是因为在灵界,人们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生活而得名,并没有其它名字;因此,仅从名字就能知道每个人的品质;当别人提说他的名,并且这名所表示的品质为人所爱时,他就会出现,他们便如同伴或弟兄般结合起来。但主的品质是信与爱的全部,人通过信与爱而被主拯救,因为这种品质是从主发出的本质。所以,当思想这种品质时,主就与人同在;当这种品质被人所爱时,主就与他结合。由此明显可知对人来说,认识信与爱的品质,也就是主的名,以及通过遵行主所吩咐的而热爱这种品质何等必要。耶稣基督这两个名也涉及这种品质;因为耶稣表示救赎,基督或弥赛亚表示神性真理,神性真理是知识、教义和生活上的信与爱的全部。因此,当叫这些名字时,它们的品质要被思想,生命要照此形成。这一点由主在马太福音中的话来表示,即:“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18:19, 20)。诚然,主与所有人同在,祂的爱也面向所有人,但人仍无法被主引导和拯救,除非通过对祂的信与爱而遵行主在人里面的诫命。由此明显可知对人来说,认识信与爱的品质,也就是主的名,以及热爱这种品质何等必要;因为主若不凭祂的品质,就不被人所爱。(AE 815.也可参看马太福音6:9的注解)

马太福音18:20.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

在圣言中,一切数字皆表示事物和状态,复合数字从组成它们的简单数字那里获得自己的含义,简单数字主要是“2”、“3”、“5”和“7”。因此,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数字在圣言中都表示什么。“3”表示完整直到结束之物,因而表示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整个时期,无论长短。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圣言中,数字“3”论及真理;而“2”和“4”论及良善。原因在于,“2”和“4”表示结合,但“3”表示完全;属灵的结合是爱,一切良善属于爱;属灵的完全由真理形成。因此,在上述经文中,“两三”不是指2和3,而是指那些处于良善,并因此处于真理的人。主的名也不是指祂的名字,而是指藉以敬拜主的一切爱之良善和一切信之真理(参看102,135)。(AE 582)

奉主的名聚会的人表示那些处于关于爱与仁的信之教义的人,因而是指那些处于爱与仁的人。(AC 2009)

主无论在哪里论及祂的名字,都不能将它仅仅理解为名字,而要理解为敬拜的品质,即要藉以敬拜的信与仁的全部;因此,在上述经文中,名字表示基于信与仁的敬拜。(AC 6674)

奇妙的是,在哪里虔诚地阅读圣言,并出于圣言敬拜主,主与天堂便在哪里。原因在于,主就是圣言,圣言就是构成天堂的神性真理;所以主说:“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DP 256)

由于神的名表示敬拜的全部,也就是藉以敬拜祂的爱与信的全部,故明显可知主祷文中“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马太福音6:9)这句话,以及主说:“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是什么意思(马太福音10:22, 18:20)。(AC 2724)

人若不知道名字在内义上表示什么,可能会以为在圣言中,凡提及耶和华这个名,以及主之名的地方,单单指名字;而事实上,它表示来自主的一切爱之良善和一切信之真理,如马太福音(18:19, 20)。(AC 9310)

在圣言中,耶和华或主的“名”不是指祂的名字,而是指藉以敬拜祂的全部;又因祂在教会照着教义被敬拜,故从普遍意义上说,祂的“名”是指宗教信仰的全部。耶和华的“名”之所以表示这些事物,是因为在天堂,除了涉及人品质的名字外,不会赋予其它名字,而神的品质就是祂藉以得到敬拜的全部。人若不知道圣言中的“名”具有这样的含义,就只能理解为名字;而唯独名字其实没有丝毫敬拜和宗教信仰可言。因此,人若牢记凡出现在圣言中的“耶和华的名”如此处所解释的这种含义,自己就能理解它在以下经文中的意思(马太福音18:20)。(AR 81)

马太福音18:21.彼得说,主阿,我弟兄常得罪我……

关于弟兄的含义,可参看15节注解。主教导彼得仁爱,即每当弟兄得罪了他,他都要饶恕弟兄(马太福音18:21, 22)。(AE 80)

马太福音18:22.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参看马太福音(6:12)注解。

当有最神圣的事物要表述时,这时经上就用“七十次”这个词;如当主对彼得说:他要饶恕他弟兄“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以此表示每当他弟兄得罪他时,他都要饶恕;因此,饶恕是无止境的,或是永远的,这就是神圣。(AC 433)

“七十个七次”表示始终,不用计算。(AE 257)

马太福音18:23.天国好像一个人,一个王……

就这个比喻的内在历史意义而言,本章23节直到末尾论述的是雅各后代的性质,即:良善与真理在他们当中被完全摧毁。(AC 4314)

马太福音18:35.饶恕他的弟兄……

参看15节注节;以及5:19-24注解。

马太福音18:35.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在这段经文中,弟兄表示总体上的邻舍,因而表示每个人,但尤表那些处于仁之良善,由此处于来自主的信之人,无论他们是谁,因这些经文所论述的主题涉及仁之良善,饶恕属于仁爱。(AE 746)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