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堂的奥秘(卷2)》创世记第十九章内义8

《天堂的奥秘(卷2)》创世记第十九章内义8

2445、”降”象征着被定罪,这一含义源自”雨”的象征意义。在圣经中,”雨”本来象征祝福,因而也象征拯救,但在相反的语境中,它也可以象征诅咒,因而也象征定罪。这种双重含义可以从多处经文中得到印证。例如:

这帐棚将成为日间遮阳避暑的场所,也是躲避暴风雨的庇护所。(以赛亚书4:6)

所以你要对那些抹上未泡透灰的人说:“墙要倒塌,必有暴雨漫过。大冰雹啊,你们要降下……我在怒中使暴雨漫过,又发怒降下大冰雹,毁灭这墙。” (以西结书13:11,13)

他给他们降下冰雹为雨,在他们的地上降下火焰。他也击打他们的葡萄树和无花果树。(诗篇105:32-33)

这话论到埃及,摩西五经中对此是这样描述的:

摩西向天伸杖,耶和华就打雷下雹,有火闪到地上;耶和华下雹在埃及地上。 (出埃及记9:23-24)

2446、”硫磺”是自我之爱的邪恶的地狱,”火”是由此产生的伪谬的地狱,这从圣经中”硫磺”和”火”的含义可以看出,它们象征自我之爱及其欲望和由此而来的伪谬,因此也象征地狱,因为地狱由这些构成。”硫磺和火”表示这些,这从大卫的话中可以看出:

耶和华要向恶人密布网罗;有烈火、硫磺、热风。(诗篇11:6)

这里的”硫磺、热风”显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实物,而是象征性的表达。这一点从”耶和华要密布网罗”这一表述中也可以看出。在《以西结书》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我必用瘟疫和流血的事刑罚他。我也必将暴雨、大雹与火,并硫磺降与他和他的军队,并他所率领的众民。 (以西结书38:22)

这里说的是歌革,他象征着那些破坏教会的力量。在这段经文中,”火”象征伪谬,”硫磺”象征由此产生的邪恶,同时也象征那些破坏者将面临的地狱惩罚。在《启示录》中,约翰多次使用了类似的象征。他说:

拜兽像的……被扔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启示录19:20)

这里的”火湖”显然是指地狱。他还说:

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启示录20:10)

这再次强调了”火”和”硫磺”作为地狱象征的含义。最后,约翰还提到:

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份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启示录21:8)

【2】”火和硫磺”在圣经中明显是地狱的象征。它们代表了自我之爱的邪恶和由此产生的伪谬,这些正是构成地狱的要素。我们可以在《以赛亚书》中找到这样的描述:

因耶和华有报仇之日,为锡安的争辩有报应之年。以东的河水要变为石油,尘埃要变为硫磺,地土成为燃烧的石油。(以赛亚书34:8-9)

在这段经文中,”燃烧的石油”象征着浓密而可怕的伪谬,它取代了火的位置,而”硫磺”则象征着源于自我之爱的邪恶。同样在《以赛亚书》中,我们还看到:

原来陀斐特又深又宽其中堆的是火与许多木柴。耶和华的气如一股硫磺火使他着起来。(以赛亚书30:33)

这里提到的是陀斐特,”硫磺火”象征着源于自我之爱的邪恶的伪谬。《路加福音》中还说:

到罗得出所多玛的那日,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降下来,把他们全都灭了。 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 (路加福音17:29-30)

【3】显然,这里所说的火和硫磺从天而降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自然现象。而是指自我之爱的伪谬和欲望将占统治地位,它们由”火和硫磺”所象征,并构成地狱。”火”在圣经中象征欲望,同时也象征地狱,而从火中升起的烟则代表由此产生的伪谬,这伪谬存在于那些地狱中(参1861节)。《启示录》中说:

我在异象中看见那些马和骑马的,骑马的胸前有甲如火,与紫玛瑙并硫磺。马的头好像狮子头,有火、有烟、有硫磺从马的口中出来。口中所出来的火与烟并硫磺,这三样灾杀了人的三分之一。(启示录9:17-18)

“火、烟和硫磺”象征各种邪恶和伪谬,如前所述,这些构成了地狱。

2447、”从天上耶和华那里”这一说法,其实表示这是源于真理秩序的法则,因为人们将自己与良善分离。这一深层含义只有通过内在意义才能理解。通过内在意义,我们可以看到惩罚和诅咒的本质:这些并非来自耶和华(也就是主),而是来自人自身、邪灵和魔鬼。这是因为他们违背了真理秩序的法则,使自己与良善分离。

【2】所有的秩序都来自耶和华,也就是主,根据这些秩序,他管理着一切,但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根据意愿、喜悦、同意和许可。那些根据意愿和喜悦的事物依照良善的秩序法律,许多同意的事物也是如此,甚至有些许可的事物也是如此。但是,当人将自己与良善分离时,他就置身于与良善分离的真理的秩序法律之下,这些法律是会定罪的。因为所有的真理都会定人的罪,并将其抛入地狱,但主基于良善,也就是基于怜悯来拯救,并将人提升到天堂。因此可以看出,是人自己在定自己的罪。

【3】那些因为被允许而发生的事情,大多是这样的性质。例如,一个魔鬼会惩罚和折磨另一个魔鬼,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这些现象的发生是因为有一种与良善分离的真理秩序的法律存在。如果没有这些法律,这些魔鬼就无法被控制,也无法被阻止去攻击所有正直和善良的人,并且会让他们永远遭受痛苦。

为了防止这种坏事发生,主会许可一些惩罚和痛苦存在。这就像一个仁慈的国王,他虽然不愿意惩罚人,但如果不让法律去惩罚坏人,他的国家就会被这些坏人毁掉,这样反而是不仁慈的表现。

【4】由此可见,耶和华从未降下硫磺和火,也就是说,从未将人定罪到地狱,而是那些在邪恶和伪谬中的人自己导致了这种结果,因为他们与良善分离,从而根据真理的法律行事。因此,现在可以得出结论,这就是这些话语的内在含义。

【5】在圣经中,邪恶、惩罚、诅咒、定罪等常被归于耶和华或主。例如,这里提到的降下硫磺和火,《以西结书》中说:

我必用瘟疫和血刑罚他,我也必将……火,并硫磺降与他。(以西结书38:22)

《以赛亚书》中说:

耶和华的气如一股硫磺火。(以赛亚书30:33)

《诗篇》中说:

耶和华要向恶人密布网罗,有烈火、硫磺……(诗篇11:6)

从他鼻孔冒烟上腾,从他口中发火焚烧,连炭也着了。(诗篇18:8)

《耶利米书》中说:

恐怕我的忿怒因你们的恶行发作,如火着起,甚至无人能以熄灭。(耶利米书21:12)

《申命记》中说:

在我的怒中有火燃起,直烧到极深的阴间。(申命记32:22)

以及许多其它类似的地方。至于为何将这些归于耶和华或主,如前所述,在第一卷第223,245,589,592,696,735,1093,1683,1874节中已经解释过了。这些完全不是来自主,就像良善与邪恶、天堂与地狱、神圣与魔鬼完全不同一样。只有邪恶、地狱和魔鬼才会做这些事,主绝不会,主是怜悯本身和良善本身;但因为看起来好像是他做的,所以在上述地方归于主。

【6】从这节经文的措辞“耶和华从天上耶和华”来看,字面意义上似乎有两个耶和华——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但内在意义教导我们如何理解这一点,即首先提到的耶和华是指主的神性之人以及从他向前推进的神圣,在这一章中是指“两个人”;而第二次提到的耶和华是指被称为父的神性本身,在前一章中提到。内在意义还教导我们,这个圣三一存在于主内,如他在《约翰福音》中所说: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约翰福音14:9-11)

关于向前推进的神圣,他在同一福音中说:

保惠师不是凭自己说的……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约翰福音16:13-15)

因此,虽然这里提到了两次耶和华,但实际上只有一个耶和华。提到两次的原因是因为所有秩序的法则都源自主的神性本身、神性之人和向前推进的神圣。

2448、第二十五节 并倾覆了那些城、所有的平原、城中的所有居民和土地所生长的。

“倾覆了那些城”象征从他们那里分离出所有的真理,以至于对他们来说只有伪谬。“所有的平原”象征所有与真理有关的事物。“城中的所有居民”象征从他们那里分离出所有的良善,以至于对他们来说只有邪恶。“土地所生长的”象征所有属于教会的事物。

2449、“倾覆了那些城”象征从他们那里分离出所有的真理,以至于对他们来说只有伪谬。这一点可以从“城”的意义中得知,它代表教义,因而是真理,因为真理是教义的内容(参402,2268,2428节)。当伪谬取代真理时,这些城就被称为“倾覆”,这里指所有的真理以及所有的良善都被从他们身上分离,因为本节讨论的是那些在教会内部被伪谬和邪恶所支配的人的最终状态。

【2】这也是他们的状态,为了让人们了解其性质,必须简要描述一下。所有进入来生的人都会回到他们在世时所过的类似生活中。然后,对于善人,邪恶和伪谬会被分离出来,以便主通过良善和真理将这些人提升到天堂。但对于恶人,良善和真理会被分离出来,以便那些恶人通过邪恶和伪谬被带入地狱(参2119节),完全符合主在《马太福音》中的话: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福音13:12)

以及福音书中的其它地方: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25:29;路加福音8:18;19:24-26;马可福音4:24-25)

同样的意思也出现在《马太福音》的以下话语中:

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 (马太福音13:30,39-40)

同样的观点也体现在以下话中:

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 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马太福音13:48-40)

什么是“末了”,以及对教会来说它意味着什么,请参阅1857,,2243节。

【3】邪恶与伪谬从良善者中分离的原因是为了避免他们在邪恶与良善之间徘徊,从而使他们通过良善被提升到天堂。良善与真理从邪恶者中分离的原因是为了避免他们通过自身的某些良善来误导正直的人,并且通过他们的邪恶回到地狱中的恶人之间。在来生中,所有思维和情感的观念之间的交流是如此,以至于良善与良善相通,邪恶与邪恶相通(参1388-1390节)。因此,如果不进行分离,就会造成无数的危害,并且无法形成任何结合。然而,在天堂中,所有的结合都是根据对主的爱和相互之爱的差异,因而也根据信仰的差异而精确地进行的(参685,1394节)。在地狱中,结合则根据所有欲望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幻想的差异而进行的(参695,1322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分离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剥夺,因为没有人会完全失去他曾经拥有的任何东西。

2450、“所有的平原”象征所有与真理有关的事物,这从“平原”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即构成教义的一切,因此是所有属于真理的事物(参2418节)。

2451、“城中的所有居民”象征从他们那里分离出所有的良善,以至于对他们来说只有邪恶。这从“居民”的意义上可以看出,当它们与城相关时,居民代表良善,这在圣经中多处得到证实。这也表明,当“城”象征真理时,“居民”就象征良善,因为良善居住在真理中;而没有良善的真理,就像一座空城或没有居民的城。此外,所有的良善都从恶人中分离出来,以至于他们只剩下邪恶(参2449节)。

2452、“土地所生长的”象征所有属于教会的事物,这从“所生长的”的意义上可以看出。土地所生长的既指庄稼,也指任何植物,这些在圣经中随处可见,代表良善和真理。还可从“土地”的意义上可以看出,这指的是教会(参566,1068节)。众所周知,良善和真理是教会的一切。

2453、第二十六节 他的妻子在他后面回头看,就变成了一座盐像。

“他妻子在他后面回头看”象征真理背离了良善并关注教义。“变成了一座盐像”象征所有真理的良善都被荒废了。

2454、“他妻子回头看他后面”象征真理背离了良善并关注教义,这从“回头看他后面”和“妻子”的意义可以看出。“回头看”是指关注教义,即真理,而不是根据教义生活,即良善(参2417节)。“他后面”指的是次要的,而“他前面”指的是主要的。真理是次要的,良善是主要的,这已经说明;因为真理是属于良善的,真理的本质和生命是良善。因此,“回头看他后面”是指关注教义的真理,而不关注按照教义生活的良善。这些意义可以从主的话中明显看出,主在谈论教会的末期或世界的终结时,在《路加福音》中说:

当那日,人在房顶上,他的器具在屋里,不要下来拿;无论谁在田地里,同样地,不要转回到他后面,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路加福音17:31-32)

【2】主的这些话在没有内在意义的情况下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如果不知道“在房顶上”“屋里的器具”“下来拿”“田地”“转回到他后面”象征着什么,就无法理解。根据内在意义,“在房顶上”象征在良善中,“房子”象征良善(参710,2231,2233节);“屋里的器具”象征良善中的真理(真理是良善的器皿,参1496,1832,1900,2063,2269节);“下来拿”是指从良善转向真理,这很明显,因为良善既是首要的也是至高的,而真理既是次要的也是较低的。“田地”是指教会,因为它接受种子,因此那些在教义的良善中的人被称为“田地”,这在很多经文中都有记载。因此“转回到他后面”是指从良善转向教义的真理。因为这层意义通过“罗得的妻子”表达出来,才会加上“回想罗得的妻子”。

不是说回头看“她后面”,而是“他后面”,因为“罗得”象征良善(参2324,2351条,2371,2399节),因此对罗得说“不要回头看你后面”。

【3】在《路加福音》中,使用了”不要转回到他后面”的表述,而不说”他后面的东西”,是因为属天之人甚至不愿意提及任何与教义相关的事物(参202,337节)。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经文中没有具体提及那些东西,而是简单地说”他后面”。

【4】《马太福音》对这些事的描述如下:

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在房顶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马太福音 24:15-17)

这里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象征教会的状态,当没有仁爱和仁义时,这些被荒废后,可憎之物就会统治一切。“犹太”是指教会,特别是属天的教会,从旧约圣经的历史书和先知书中到处都可以看出。“山”是指他们逃往的地方,是对主的仁爱以及对邻舍的仁义(参795,1430,1691节)。“在房顶上的”是指爱的良善,刚才在上文中提到。“下来拿家里的东西”是指从良善转向真理,也在上文中提到。“在田里的”是指那些在属灵教会中的人,从“田”在圣经中的意义可以看出。“不要回去取衣裳”是指不要从良善转向教义的真理;“衣裳”是指真理,因为真理就像衣服一样覆盖良善(参1073节)。

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主在那一段中关于世代终结所说的一切话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事情,包含着奥秘,比如在犹太的人要逃到山上,在房上的人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在田里的人不要回去取衣裳。与此类似的是《创世记》第17节中说罗得不要回头看,以及这里说他的妻子回头看就变成了一座盐像。此外,这一点从”妻子”作为真理的含义(参915,1468节)和”罗得”作为良善的含义(参2324,2351,2371,2399节)也可以清楚看出;因此有”在他后面”这些话。

【5】当教会成员不再关心自己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只在意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教义时,真理就被认为是背离了良善,转而关注教义问题。然而,真正使一个人成为教会成员的,是按照教义生活,而不是脱离生活的教义。因为当教义与生活分离时,构成生活的良善就被荒废了,构成教义的真理也随之荒废,变成了“一座盐像”。任何只重视教义而忽视生活的人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即使教义教导了这些内容,他还能否真的相信复活、天堂、地狱,甚至主,以及教义所教导的其它一切。

2455、“变成了一座盐像”象征所有真理的良善都被荒废了,这可以从”像”和”盐”的含义中得知。在原文中,”像”这个词象征停止或固定,而非指用于崇拜、作为标记或见证而立的雕像。因此,”盐像”在这里象征真理已停滞并被毁坏,这真理由罗得的妻子所象征(参2454节)。当真理中不再存在良善时,我们就说它被荒废了。

【2】”盐“象征着荒废本身。正如圣经中的许多词语一样,”盐”也有正反两面的双重含义。在正面意义上,它代表对真理的热爱;在反面意义上,它表示对真理之爱的破坏,即真理中良善的荒废。盐代表对真理的热爱(出埃及记30:35;利未记2:13;马太福音5:13;马可福音9:49-50;路加福音14:34-35);盐代表对真理之爱的破坏,或真理中良善的荒废,可从摩西五经中的以下经文中看出:

又看见遍地有硫磺,有盐,有火迹,没有耕种,没有出产,连草都不生长,好像耶和华在忿怒中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押玛、洗扁一样。(申命记 29:23)

在这里,”硫磺”象征良善的荒废,”盐”象征真理的荒废。从每个词的含义都可以看出这是在描述荒废。

【3】《西番雅书》说:

摩押必像所多玛,亚扪人必像蛾摩拉,都变为刺草、盐坑、永远荒废之地。(西番雅书2:9)

这里”刺草”象征良善的荒废,”盐坑”象征真理的荒废。刺草丛生之地指所多玛,代表邪恶或荒废的良善;盐坑指蛾摩拉,代表伪谬或荒废的真理。这是荒废的状态,因为经文说是”永远荒废”。《耶利米书》中说:

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必像沙漠的杜松,不见福乐来到,却要住旷野干旱之处,无人居住的盐碱地。(耶利米书17:5-6)

在这段经文中,”干旱之处”象征荒废的良善,”盐碱地”象征荒废的真理。

【4】《诗篇》中说:

耶和华使江河变为旷野,叫水泉变为干渴之地,使肥地变为盐碱地,这都因其间居民的罪恶。(诗篇107:33-34)

“使肥地变为盐碱地”象征真理中良善的荒废。《以西结书》中说:

只是泥泞之地与洼湿之处不得治好,必为盐地。(以西结书47:11)

“必为盐地”象征着真理的彻底荒废。由于”盐”象征荒废,而”城”象征真理的教义(参402,2268,,2428,2451节),古时被毁的城市为防止重建,会撒上盐(士师记9:45)。这就是由”罗得”所代表的教会的第四个状态,即真理中的一切良善都已荒废。

2456、第二十七至第二十九节 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到了他从前站在耶和华面前的地方,向所多玛和蛾摩拉与平原的全地观看,不料,那地烟气上腾,如同烧窑一般。当神毁灭平原诸城的时候,他记念亚伯拉罕,正在倾覆罗得所住之城的时候,就打发罗得从倾覆之中出来。

“亚伯拉罕清早起来”象征主对末后时期的思考;这里的亚伯拉罕如前所述,代表在这种状态中的主。”到他从前站在耶和华面前的地方”象征他先前所处的直接领受和思考的状态;”地方”是状态。”向所多玛和蛾摩拉观看”象征对这些人关于邪恶和伪谬的内在状态的思考;”平原的全地”象征由此而来的所有内在状态。”不料,那地烟气上腾,如同烧窑一般”象征伪谬的状态,即”烟气”;源于邪恶的状态,即”窑”;在教会内部,即”地”。”当神毁灭平原诸城的时候”象征当他们因邪恶的伪谬而灭亡时,这些伪谬就是”平原诸城”。”他记念亚伯拉罕”象征通过主的神性本质与人性本质的结合而得救。”就打发罗得从倾覆之中出来”象征那些在良善中和有良善之真理中的人得救,所有这些人都是”罗得”;”正在倾覆……城的时候”象征当那些在邪恶之伪谬中的人灭亡时:”罗得所住之城”象征尽管他们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但仍得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