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堂的奥秘(卷2)》创世记第十九章内义7

《天堂的奥秘(卷2)》创世记第十九章内义7

2425、”但我无法逃到山上”象征着他怀疑自己不能拥有仁义之善,即是否能够基于这种良善来思考和行动。这一点可以从“山”的象征意义得到证实,因为“山”象征着仁爱和仁义,正如第795和1430节所解释的那样。

【2】关于怀疑,情况是这样的:那些处于真理情感中的人,在他们的真理情感中也包含着良善情感,但这种情感如此模糊,以至于他们无法察觉。因此,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良善情感,什么是真正的仁义。他们以为自己知道,但这种认知来自真理,也就是来自知识,而非来自良善本身。

他们仍然行出仁爱之善,不是为了获得功德,而是出于服从,这只在他们认为某事为真理的范围内进行。他们让主引导自己,借着他们所认识的真理,从模糊的良善状态中被带领。举例来说,因为他们不知道谁是真正的邻舍,他们对每一个他们认为是邻舍的人行善。特别是对穷人,因为这些人因缺乏世俗财富而自称穷人;对孤儿和寡妇,因为他们被这样称呼;对寄居者,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其他情况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会持续到他们明白”穷人””孤儿”“寡妇””寄居者”等词所真正代表的含义为止。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在他们对表象真理的情感中隐藏着对良善的模糊情感。主通过这种情感引导他们行善。同时,在他们的内在方面,他们也处于良善中。天使与他们同在,喜悦他们所认知的表象真理。

【3】然而,那些处于仁义之善中但在真理情感上有缺陷的人,他们做事时会有所区别,因为他们处于光明之中。真理之光只能来自良善,因为主是通过良善而流入的。这些人不会仅仅因为某人被称为穷人、孤儿、寡妇或寄居者就对他们行善。他们明白,无论贫富,良善的人比其他人更应被视为邻舍,因为良善的人能将善传递给他人。因此,他们帮助这些良善的人,就等同于在帮助其他人。

他们也懂得区分不同层次的良善,以及辨别良善的人。他们认为共同的良善更接近于邻舍的概念,因为这关系到更多人的福祉。他们把主在地上的王国(就是教会)视为更高一层的邻舍,这与仁义有关。而主在天上的王国则是更高的层次。但那些将主置于一切之上的人,唯独敬拜他,最爱他。这些人从主那里领受对邻舍的正确认识。因为从最高的意义来说,唯有主才是真正的邻舍,因此一切良善都是从他而来。

【4】然而,那些处于相反状态的人,他们从自身出发来定义邻舍。他们只承认那些支持和服务于自己的人为邻舍,只称这些人为弟兄和朋友。而且,这种称呼还会根据这些人与他们的亲近程度而有所差异。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什么是邻舍:对每个人来说,邻舍的定义取决于他所处的爱的状态。真正的邻舍是那些处于爱主和爱邻舍的人,这种认知也因人而异。因此,对每个人来说,决定谁是邻舍的关键在于良善本身。

2426、”恐怕这恶紧随着我,我便死了”象征那时除了同时陷入恶中并因此被定罪外别无他法,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可以参考先前在301-303,571,582,1001,1327,1328节中所阐述和展示的内容。这些内容表明,主不断地防止恶与善混合,但是人越是处于恶中,就越远离善。事实上,完全处于恶中反而比同时处于恶与善中要好。因为如果同时处于恶与善中,就不可能不被永远定罪。教会中的狡诈者和伪善者比其他人更容易陷入这种危险。这就是”恐怕这恶紧随着我,我便死了”在内在意义上的含义。

2427、第二十节 “这城离得近可以逃到那里,它很小,求你让我逃到那里,它不是很小吗?这样我的灵魂就可以存活。”

“看哪,这城离得近可以逃到那里”象征他将被允许基于信仰的真理来思考和行动。”它很小”象征他只拥有少量的真理。”求你让我逃到那里”象征即使只有少量真理,也被允许从中观察良善。”它不是很小吗?”象征是否有一点点。”这样我的灵魂就可以存活”象征他可能因此得救。

2428、”看哪,这城离得近可以逃到那里”象征他将被允许基于信仰的真理来思考和行动。这一解释基于以下几点:首先,”城”在这里象征着教义,也就是信仰的真理(参402和2268节)。其次,这里说城”离得近”,是因为真理与良善相近。最后,”逃到那里”象征着他将被允许依靠这个真理行事。之所以强调依靠真理,是因为他无法依靠良善来行事。这一点在第2422节中有所解释。

2429、”它很小”象征他只拥有少量的真理,这一解释基于以下几点:”城”在这里象征着真理,如前所述;称这座城为”小”,表示真理的数量很少。这里特指他所拥有的真理很少,这一点可以从上下文中推断出来。

关于这个问题的本质,即那些追求真理的人比起追求良善的人拥有较少的真理,可以从以下事实中得到解释:追求真理的人往往从他们所拥有的微小且模糊的良善中来理解真理。

【2】人所拥有的真理完全取决于他所具有的良善。良善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真理的多少,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数量和程度上保持着相似的比例,可以说是同步发展的。

这种观点可能看起来有些矛盾,但事实确实如此。良善是真理的本质所在。如果真理失去了良善这个本质,它就不是真理,尽管它看起来像是真理,事实上只是一种声音,像一个空容器。

【3】一个人要真正在内心拥有真理,不仅要了解它,还要承认并信仰它。只有这样,他才能首次真正拥有真理,因为此时真理才能影响他并在他心中留存。相反,如果一个人仅仅知道真理,却不承认也不信仰,那么他就没有真正拥有真理。这种情况常见于许多被邪恶支配的人身上。他们可能知道真理,有时甚至比他人更了解,但实际上并未拥有它。事实上,他们越是在内心否认真理,就越远离真理。

【4】主预先安排,使每个人所拥有的真理——他们所承认和相信的真理——不会超过他们所接受的良善。因此,这里提到的“城”象征着真理,说它“很小”,并在这节经文中再次强调”它不是很小吗?”随后在第22节中说那城的名字为“琐珥”,在原文意为”小”。之所以这样描述,是因为这里讨论的是那些对真理有情感,但对良善的感情相对较少的人。

2430、”求你让我逃到那里”象征即使只有少量真理,也被允许从中观察良善。这一点从上下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先前提到”他应该逃到山上”,这里的”山”象征着仁爱与仁义的良善(参2419节)。但他回答说自己做不到,而是可以逃”到城里”,这里的”城”象征着信仰的真理(参2428节)。这表明他可以从真理的角度观察良善,或者说从信仰的角度观察仁义,两者是等同的。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城位于山脚下,他后来从城里上山居住,虽然是住在山上的洞里(参第30节经文)。

2431、”它不是很小吗?”象征是否有一点点,这一点可以从前面2429节的内容中得出,因此无需进一步解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只有主知道真理中包含多少良善,也就是说,只有主知道一个人拥有多少真理。

2432、”这样我的灵魂就可以存活”象征他可能因此得救,这个含义不需要进一步解释就能理解。事实上,他确实得救了,因为他所持的真理中包含着良善。这一点可以从后续内容中得到证实,即回应说:”看哪,我也在这事上仰起你的脸面,我不倾覆你所说的那城”(创世记10::21)。接着,”日头升起在地上,罗得到了琐珥”(创世记19:23)。这表明那些在真理情感中的人,也就是那些有信仰的人,只要他们有良善的信仰,就会得救。

2433、第二十一节 他对他说:“看哪,我也在这事上仰起你的脸面,我不倾覆你所说的那城。”

“他对他说:看哪,我也在这事上仰起你的脸面”这句话表示同意,前提是该真理的内在方面能从良善中汲取某些东西。”我不倾覆你所说的那城”象征既然如此,他就不会灭亡。

2434、”他对他说:看哪,我也在这事上仰起你的脸面”这句话表示同意,前提是该真理的内在方面能从良善中获取某些东西。这可以从”脸面”这个词的含义中得到解释。

在圣经中,”脸面”这个词多次出现,通常象征着内在(参358,1999节)。当”脸面”用于耶和华或主时,它象征怜悯、平安和良善(参222,223节)。因此,在这里,”脸面”指的是存在于真理内部的良善。”仰起你的脸面”象征同意,前提是真理的内在能从良善中获取某些东西。”在这事上”则指的是这个特定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除非真理内含有良善,否则它就不能被称为真理(参1496,1832,1900,1904,1928,2063,2173,2269,2401,2403,2429节)。人死后的祝福和幸福的源泉不是真理本身,而是存在于真理中的良善(参2261节)。因此,真理中所含的良善越多,人所获得的幸福和快乐就越多。

良善存在于真理中并使其成为真理,这一点在世俗事物中也能得到印证。当一个人接受并承认某事物为良善时,他会将所有有利于这个良善的事物称为真理,而将不利于它的事物视为错谬并加以拒绝。有时,他可能会将一些不利于这个良善的事物也称为真理,但在这种情况下,他实际上是在伪装,心里并不是这样想的。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灵性的事物。

2435、”我不倾覆你所说的那城”象征既然如此,他就不会灭亡;具体来说,是指那些内心存有良善的真理的人不会灭亡。这可以从”城”的象征意义中得到解释,”城”在这里象征真理(参402,2268,2428节)。

自古以来,关于教会的”长子”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议:是仁义还是信仰?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通过信仰的真理而重生并成为教会的一员。然而,那些偏爱信仰并将其视为”长子”的人,往往陷入异端和伪谬,最终完全抹杀了仁义。这种情况在圣经中有所体现:

“该隐”代表这种偏重信仰的态度,他最终杀死了代表仁义的弟兄”亚伯”。

雅各的长子”流便”也代表信仰,但他”污秽了父亲的床”(创世记35:22,49:4),因此失去了长子的名分,这名分后来给了约瑟(创世记48:5;历代志上5:1)。

这就是为什么圣经中有关长子的争议和律法如此之多。

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是古时还是今日,人们都不了解一个重要事实:一个人拥有多少信仰,就拥有多少仁义。当一个人经历重生时,仁义会与信仰相契合,或者说,良善会与真理相对应,渗透并适应真理的每一个方面,使信仰真正成为信仰。因此,尽管在人看来可能并非如此,但仁义才是教会真正的”长子”(参见第352、367节)。这个主题在后续内容中还会有更多讨论,我们将在那里,蒙主怜悯,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2436、第二十二节 “你要速速地逃到那里,因为你还没有到那里,我不能做什么。”因此他给那城起名为琐珥。

“你要速速地逃到那里”象征着要留在那里,因为不能再往前了。”因为你还没有到那里,我不能做什么”象征着在对恶人实施审判之前,那些在真理的情感中的人要得救。”因此他给那城起名琐珥”象征真理的情感。

2437、”你要速速地逃到那里”象征着要留在那里,因为不能再往前了。具体来说,就是停留在信仰的真理及对它的情感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无法达到仁义之善本身及对它的情感的层次,这一点从前文的内容中可以得到证实。

2438、”因为你还没有到那里,我不能做什么”象征着在对恶人实施审判之前,那些在真理的情感中的人要得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这个含义:

“我不能做什么”指的是对邪恶之人的审判,这一审判随后通过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来具体描述。”因为你还没有到那里”象征那些在真理情感中的人需要先得到拯救;罗得代表那些在真理情感中的人。这一含义也可以从第23节“罗得到了琐珥”这一描述中得到印证。

【2】良善和正义之人在邪恶和不义之人遭受惩罚之前得到拯救,这一主题在圣经的多处都有体现。例如:

《马太福音》第25章讲述最后审判时,提到了绵羊与山羊的比喻。在这个比喻中,绵羊(象征良善之人)先被告知可以进入主的王国,而山羊(象征邪恶之人)后被宣告要进入永恒的火中接受惩罚(马太福音25:32,34,41)。

类似的情节也出现在出埃及的故事中。以色列人(象征良善之人)先获得解救,之后埃及人(象征压迫者)才在红海中覆灭。

【3】这一主题同样也体现在先知们频繁提到的事件中:信徒从被掳之地归回后,他们的敌人才遭受惩罚并灭亡。这种模式在来生也持续存在,即首先拯救信徒,然后不信者受到惩罚;换句话说,信徒先被主提升到天堂,而不信者则将自己投入地狱。这两个过程并非同时发生,原因在于:如果良善的人不能从邪恶中被解救出来,他们很容易被邪恶之人不断散布的邪恶欲望和伪谬观念所毒害,从而灭亡。

通常,在这一切发生之前,会有一个分离的过程:善人中的恶被分离出去,恶人中的善被分离出来;这样,善人就能通过他们的善被主提升到天堂,而恶人则因他们的恶将自己投入地狱。

关于这一点,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蒙主怜悯,将在2449和2451节中讨论。

2439、”因此他给那城起名为琐珥”象征真理的情感,这从”琐珥“的含义可以看出,即对良善的情感,也就是对知识的情感,即对真理的情感(参1589节);还可从”起名”的含义可以看出,即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参144,145,1754,2009节),这里即是说真理很少,因为”琐珥”在原文中意味着少或小。那些对真理有情感的人,相对于那些对良善有情感的人来说,拥有的真理很少,因为他们拥有的良善很少(参2429节)。

【2】那些本身是真理的东西,在一个人那里可能更真实,在另一个人那里可能不那么真实,在某些人那里可能完全不是真理,甚至是伪谬,这几乎可以从所有本身是真理的东西中看出来;因为这些在人那里,会根据他的情感而变化。例如,做善事或行仁义之善,这本身是真理,应该去做。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仁义之善,因为它出于仁义而行;对另一个人来说,这是出于服从的行为,因为它源于服从;对某些人来说,这是求功德,因为他们想通过它获得功德和得救;对某些人来说,这是虚伪的,为了看起来如此,等等。其它被称为信仰真理的事物也是如此。由此也可以看出,那些对良善有情感的人拥有很多真理,而那些对真理有情感的人拥有较少的真理,因为后者将良善视为远离自己的东西,而前者将良善视为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东西。

2440、第二十三节 日头升起在地上,罗得到了琐珥。

“日头升起在地上”象征被称为最后审判的末期。”罗得到了琐珥”象征那些在真理情感中的人被拯救。

2441、”日头升起在地上”象征被称为最后审判的末期,这一含义源于”日出”在描述教会的时期和状态时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正如我们在第2323节中所解释的,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就像一年中的不同季节一样,在内在意义上代表着教会的连续变化状态。我们在第2405节中提到,”黎明或早晨”象征着主的降临或他王国即将来临。而这里的”日出”或”日头升起在地上”则直接表示主的亲临。

这种解释的依据在于“日头”和“东方”都是主的象征。关于”日头”作为主的象征,可以参考第31,32,1053,1521,1529-1531和2120节。关于”东方”作为主的象征,可以参考第101节。

【2】因为主的临在与被称为审判的末期相同,所以主的临在将善人和恶人分开,并且使善人升入天堂,恶人投入地狱。在来生中,情况是这样的:主是整个天堂的太阳(参1053,1521,1529-1531节),因为这是他的神性属天之爱在他们眼中的显现,并且产生了属天之光。因此,他们在属天之爱中的程度决定了他们被主的那种属天之光提升的程度;而他们远离属天之爱的程度决定了他们投进地狱黑暗中的程度。

【3】因此,现在“日头升起”象征主的临在,既包含了善人的拯救,也包含了恶人的定罪。首先说罗得到了琐珥,即这里通过罗得所代表的人得救了;随后说耶和华降下硫磺与火在所多玛和蛾摩拉,即恶人被定罪了。

【4】那些沉溺于爱自我和爱世界之恶的人,即那些对爱主和爱邻舍怀有一切仇恨的人,天堂的光对他们来说实际上显得像是黑暗。因此,圣经中常常表达,对他们来说,太阳变黑了,这表明他们拒绝了一切的仁爱和仁义,并接受了一切相反的事物。例如,《以西结书》中说:

我将你扑灭的时候,要把天遮蔽,使众星昏暗,以密云遮掩太阳,月亮也不放光。我必使天上的亮光都在你以上变为昏暗,使你的地上黑暗。(以西结书32:7-8)

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把天遮蔽,使众星昏暗,遮掩太阳,月亮也不放光之类的表达象征着其它事物。

【5】同样,《以赛亚书》中说:

日头一出就变黑暗,月亮也不放光。(以赛亚书13:10)

《约珥书》中也说:

日月昏暗,星宿无光(约珥书2:2,10)

因此,我们可以明白主的话是什么意思,在论到教会的末期,即所谓的审判,他在《马太福音》中说:

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日头就变黑,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马太福音24:29)

“日头”并不是指日头,“月亮”也不是指月亮,“星”也不是指星;而是“日头”象征仁爱和仁义,“月亮”象征由此产生的信仰,“星”象征良善和真理。当对主的承认、对主的仁爱和对邻舍的仁义不再存在时,这些就被说成是变暗、失去光辉,并从天上坠落。而当这些不再存在时,自我之爱以及由此产生的伪谬就占据了人;因为一个是另一个的结果。

【6】因此在《启示录》那里也是这样说的:

第四位天使把碗倒在日头上,叫日头能用火烤人。人被大热所烤,就亵渎神之名。(启示录16:8-9)

这里也谈到教会的末期,即当所有的仁爱和仁义都熄灭时,或者,按照通常的说法,当不再有信仰时。仁爱和仁义的熄灭被理解为”碗倒在日头上”,而由此产生的自我之爱及其欲望被理解为”火烤人”,和”被大热所烤”。在这种极端的状态下,人们开始亵渎神的名。

【7】在古教会中,”日头”(或”太阳“)象征主,还象征他神性的属天之爱,因此人们的祈祷仪式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当时甚至不去想太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代逐渐失去了这种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其它许多代表性和象征性的传统。结果,人们开始直接崇拜太阳和月亮本身。这种崇拜行为逐渐蔓延到许多民族,甚至发展到为太阳和月亮建造神庙和竖立雕像的地步。在这个过程中,太阳和月亮的象征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们不再代表神性之爱,反而成为了自私自利和世俗欲望的象征,这与属天和属灵之爱完全相悖。因此在圣经中,把”崇拜太阳和月亮”理解为崇拜自己和世界。

【8】摩西五经中多次警告人们不要陷入偶像崇拜。他说:

又恐怕你向天举目观看,见……日月星,就是天上的万象,自己便被勾引敬拜侍奉它。(申命记4:19)

去侍奉敬拜别神,或拜日头,或拜月亮,或拜天象,是主不曾吩咐的……用石头将他打死。(申命记17:3,5)

这些警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当人们不再理解教会仪式的深层含义,只注重表面形式时,原本的崇拜方式就可能演变成偶像崇拜。

【9】《耶利米书》中说:

到那时,人必将犹大王的骸骨和他首领的骸骨、祭司的骸骨、先知的骸骨,并耶路撒冷居民的骸骨,都从坟墓中取出来, 抛散在日头、月亮,和天上众星之下,就是他们从前所喜爱、所侍奉的。 (耶利米书8:1-2)

他必打碎埃及地太阳神庙的柱像,用火焚烧埃及神的庙宇。(耶利米书43:13)

2442、”罗得到了琐珥”象征那些在真理情感中的人被拯救。”琐珥”在这里代表了真理的情感(参2439节)。这段经文还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信仰原则:即使是那些持有信仰的人也能得到救赎,但前提是他们的信仰中包含良善。换句话说,他们必须因良善而热爱信仰中的真理,这种热爱源于良善本身。事实上,信仰的全部生命力都来源于此。

这里强调了一个核心观点:仁义不仅是信仰的本质,它实际上就是信仰本身,因为仁义构成了信仰的核心(参379,389, 654,724,809,916,1162,1176,1798,1799,1834,1844,2049,2116,2189,2190,2228,2261,2343,2349,2417节)。

2443、第二十四节 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

“耶和华将硫磺和火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象征那些陷入自我之爱的邪恶和由此产生的伪谬的人所处的地狱;”降”象征被定罪;”硫磺”是自我之爱的邪恶的地狱;”火”是由此产生的伪谬的地狱。”从天上耶和华那里”象征这种惩罚是根据真理的秩序法则执行的,因为他们将自己与良善分离。

2444、”耶和华将硫磺和火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象征那些陷入自我之爱的邪恶和由此产生的伪谬的人所处的地狱。在这里,”降”象征着被定罪;”硫磺”象征因自私自利而产生的邪恶所导致的地狱状态;”火”则象征由这种邪恶引发的伪谬观念所造成的地狱状态。这些含义将在后文中详细解释。

“所多玛”象征自我之爱的邪恶,而”蛾摩拉”象征由此产生的伪谬(参2220,2246,2322节)。本章虽然之前没有提到蛾摩拉,但在此处提及是因为它代表了源于自我之爱的邪恶的伪谬观念。在教会的末期或审判的时期,自我之爱的邪恶与良善对抗,而由产生的伪谬则与真理对抗。这两者紧密相连,陷入其中一个的人必然也会陷入另一个,且程度相似。虽然表面上可能看起来不同,但实际上确实如此。如果在现世不明显,那么在来生必然会显现。

关于自我之爱的本质、由此产生的诸多邪恶以及相应的地狱状态,可参考693,694,760,1307,1308,1321,1594,1691,2041,2045,2051,2057,2219节的详细解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