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第6卷)》第33章 创世记33章内义(1)

《属天的奥秘(第6卷)》第33章 创世记33章内义(1)

内义

4337.在前几章论及“雅各”的地方,就内义而言,所论述的主题是属世层中真理的获取,这种获取是为了这真理能与良善结合,因为一切真理都是为这个目的而存在的。就内义而言,“雅各”就是这真理,“以扫”则是与该真理结合的良善。在这结合实现之前,真理看似占据第一位;但结合之后,良善实际上占据第一位(参看3539, 3548, 3556, 3563, 3570, 3576, 3603, 3701, 3995节)。这也是以撒对以扫的预言所表示的:

你必倚靠刀剑生活,又必事奉你的兄弟;到你掌权的时候,你必从颈项上挣开他的轭。(创世记27:40)

现在这一章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这就是为何雅各称以扫为他的“主”,自称是以扫的“仆人”(33:5, 8, 13, 14)。

要知道,雅各在此代表真理的良善。但就其本身而言,真理的良善仅仅是真理;因为真理只要唯独存在于记忆中,就被称作真理。不过,一旦存在于意愿,由此存在于行为中,它就被称作真理的良善,因为真理的实践并非别的。凡从意愿发出的,皆被称为良善,因为意愿的本质就是爱和从爱流出的情感;出于爱及其情感所行的一切被冠以良善之名。真理也无法与经由内在人流入、在源头上为神性的良善结合(这良善在此由“以扫”来代表),直到真理成为存在于意愿和行为中的真理,也就是真理的良善。因为经由内在人流入、在源头上为神性的良善流入意愿,在那里与经由外在人所引入的真理之良善会合。

4338.创世记33:1-3.雅各举目观看,见以扫来了,同他一齐来的还有四百人。他就把孩子们分开交给利亚、拉结和两个使女,并且叫两个使女和她们的孩子在前头,利亚和她的孩子在后头,拉结和约瑟在尽后头。他自己在他们前头过去,一连七次俯伏在地,才就近他哥哥。

“雅各举目观看”表对“雅各”所表真理之良善的觉知和关注。“见以扫来了”表神性属世良善。“同他一齐来的还有四百人”表一种状态。“他就把孩子们分开交给利亚”表在其情感之下对外在真理的安排。“拉结”表在其情感之下对内层真理的安排。“两个使女”表在对服务于这两种情感的事物的情感之下。“并且叫两个使女和她们的孩子在前头,利亚和她的孩子在后头,拉结和约瑟在尽后头”表从囊括其它一切事物在其中的更总体事物开始的次序。“他自己在他们前头过去”表普遍之物,因而表一切事物。“一连七次俯伏在地”表一切事物的顺服。“才就近他哥哥”表从“雅各”所表真理发展而来的良善那一方的结合。

4339.“雅各举目观看”表对“雅各”所表真理之良善的觉知和关注。这从“举目观看”的含义清楚可知,“举目观看”是指觉知和关注。因为“举目”是对应于心智提升,即一种内在活动,因而对应于觉知的外在行为,而“观看”对应于关注。“雅各”在此代表真理的良善,如刚才所述(参看4337节)。

4340.“见以扫来了”表神性属世良善。这从“以扫”的代表清楚可知,“以扫”是指属世层中的神性良善(参看3576节)。

4341.“同他一齐来的还有四百人”表一种状态,在此表神性良善与真理在属世层里面结合时的状态,因为这种结合就是所论述的主题。在圣言中,“四百”表示试探的状态和持续时间(1847, 2959, 2966节)。良善与真理的一切结合皆通过试探实现,故这是一种此处所表示的试探状态。良善通过试探与真理结合(参看2272, 3318节);当良善开始起主导作用时,试探便到来(4248, 4249节);主的神性本质与其人身本质的结合通过试探实现(参看1737节)。

要与真理结合的良善本身不受试探,受试探的是真理。此外,试探真理的不是良善,而是虚假和邪恶,还有错解和幻觉,以及对这些的情感,它们粘附在属世层里面的真理上。事实上,当良善经由内在途径,或经由内在理性人流入时,由感官错解和这些错解所产生的幻觉形成的属世人的观念就无法承受它的靠近,因为它们与它不一致,由此产生属世层里面的焦虑,以及试探。这些就是本章在内义上通过雅各所感受到的惧怕和愁烦,以及随后当以扫带着四百人到来时他的顺服和谦卑所描述的事。因为它们的结合无法以其它方式来实现。由此可见,“四百人”表示试探的状态;“四百”表示这种状态本身,“人”表示当良善流入属世层时,与该良善结合的理性真理。“人”表示理解力和理性层的事物(参看265, 749, 1007, 3134节)。

但这些事具有这样的性质:它们会陷入人类心智的模糊部分,原因在于,当人活在肉身时,理性层与属世层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那些未重生的人根本看不见这种区别,甚至那些重生之人也只看到一点点,因为他们既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也不关心它。事实上,有关人之内层事物的知识几乎被抹除了。然而,在古时,这些知识构成教会里的人当中聪明的全部。这些事在某种程度上从前面关于理性层及其流入理性层的说明,也就是说,从属世层通过理性层重生(3286, 3288节),理性层先于属世层接受真理(3368, 3671节)的解释明显可知。这些与良善一起从理性层流入属世层的真理就是与以扫一起来的那“四百人”在内义上所表示的。

4342.“他就把孩子们分开交给利亚”表在其情感之下对外在真理的安排。这从“分开交给”和“孩子”或“儿子”的含义,以及“利亚”的代表清楚可知:“分开交给”是指安排;“孩子”或“儿子”是指真理(参看489, 491, 533, 1147, 2623, 3373节);“利亚”是指对外层真理的情感(参看3793, 3819节)。因此,“孩子”或“儿子”在此表示属于外层情感的真理,因而表示外在真理。外在真理这个词可用于被称为感官真理的真理,也就是说,直接从尘世经由身体感官进入的真理。而拉结的儿子所表示的内层真理是指从内层存在于属世层里面,并且更直接地在理性视野之下,与错解及其幻觉不像与感官真理那样粘附得如此紧密。因为真理越往内层走,就越从世俗和尘世之物中得以洁净。

4343.“拉结”表在其情感之下对内层真理的安排。这从“拉结”的代表清楚可知,“拉结”是指对内层真理的情感(参看3758, 3782, 3793, 3819节)。因此,她的“孩子”或“儿子”表示内层真理。关于内层真理,可参看刚才所述(4342节)。

4344.“两个使女”表在对服务于这两种情感的事物的情感之下。这从“使女”的含义,以及悉帕和辟拉的代表清楚可知:“使女”是指对记忆知识和认知的情感(1895, 2567, 3835, 3849节),是服务于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的方法(参看3913, 3917节);悉帕和辟拉,就是此处的“使女”,是指作为方法来服务的外层情感(3849, 3931节)。

4345.“并且叫两个使女和她们的孩子在前头,利亚和她的孩子在后头,拉结和约瑟在尽后头”表从囊括其它一切事物在其中的更总体事物开始的次序。这从刚才关于“使女”、“利亚”和“拉结”,以及她们的“孩子”含义的说明清楚可知,大意是:“使女”表示对记忆知识和认知的情感;“利亚”表示对外层真理的情感;“拉结”表示对内层真理的情感。对记忆知识和认知的情感更为外在,因为记忆知识和认知是真理所出自并立于其上的根基。对外在真理的情感随它们而来,并且更为内在,对内层真理的情感也更为内在。它们越外在,也就越是总体,越内在,就越不是总体,相对总体来说被称为细节和具体细节。

关于总体真理,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总体,是因为它们是由细节真理构成的,因而包含细节真理在里面。没有细节真理的总体真理不是总体真理,相反却凭细节真理而被如此称呼。

其中的情形就像一个总的整体与其各部分。若没有各个部分,一个整体无法被称为一个整体,因为整体由各部分构成。事实上,事物的本质中没有一物不凭其它事物存在和持续存在。凭其它事物而非本身存在并持续存在之物被称为一个总体,构成它并使它保持存在的事物被称为细节。外在事物因由内在事物构成,故相对于内在事物,是总体上的;因为它们由更内在的事物构成,而这些更内在的事物又由至内在的事物构成。

相对于人的其它事物,身体本身和属于身体的事物,如所谓的外在感官及其行为,是最为总体的。属世心智和属于属世心智的事物并不怎么是总体的,因为它们更内在,相对于身体和身体事物,可被称为细节。但理性心智和属于理性心智的事物还要内在,相对于身体、属世心智和属于这些的事物,可被称为具体细节。当人脱去肉体,成为一个灵时,这些区别就会活生生地呈现出来;因为到那时,他就能清楚发现,其身体事物比其灵的事物所取的最总体形式更算不上什么,并且身体事物凭其灵的事物存在并持续存在;因而他会发现,其灵的事物相对于其身体事物,就是细节。当这灵成为一位天使,也就是被提到天上去时,他就能发现,他以前在总体,因而在模糊的光中所看见并感觉到的事物,现在却在细节和清晰的光中看见并感觉到了。因为他现在看见并感觉到之前所看见并感觉为一体的无数事物。

这也可从人活在世上的情形明显看出来。他在童年早期所看见并感觉到的事物是最为总体的,而他在童年晚期所看见并感觉到的事物就是这些细节的具体细节。因为随着年龄增大,人会把细节引入童年早期所获取的总体,之后把具体细节引入细节。事实上,他朝着更为内在的事物逐渐发展,并以细节充满总体,以具体细节充满细节。由此可见何谓“从囊括其它一切事物在其中的总体事物开始的次序”,也就是他“叫两个使女和她们的孩子在前头,利亚和她的孩子在后头,拉结和约瑟在尽后头”的意思。

当人正在重生,或也可说,他里面的真理正与良善结合时,情形也一样,并且这种情形就是此处所论述的主题。在此期间,总体情感及其真理(在此由“使女及其孩子”来表示)首先被引入良善;之后不怎么总体的,也就是相对总体来说为细节的(在此由“利亚及其孩子”来表示)被引入,最后更不怎么总体的,也就是相对于细节来说为具体细节的(在此由“拉结”和“约瑟”来表示)被引入。

4346.“他自己在他们前头过去”表普遍之物,因而表一切事物。这从雅各的代表清楚可知,雅各,就是此处的“他自己”是指真理的良善,也就是意愿和行为中的真理(参看4337节)。真理的良善是各种真理的普遍体现,因为刚才所说的总体、细节和具体细节属于它,因为它们就包括在它里面。

4347.“一连七次俯伏在地”表一切事物的顺服。这从“俯伏在地”的含义清楚可知,“俯伏在地”是谦卑的感觉(2153节),因而是顺服。“七次”表示顺服的最高程度,“雅各俯伏”表示一切事物的顺服,因为“雅各”代表一切事物的普遍存在,如刚才所述(4346节)。

[2]至于谦卑和顺服,很少有人知道当人敬拜时,这些在神性面前是很必要的。因此,他们也不知道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那些不知道内层事物的人必以为是神性想要人的谦卑和顺服,如贪恋荣耀之人所认为的那样;因此,是神性想要来自人的荣耀,并被人归于祂的荣耀打动。但事实完全不同。神性不会贪恋荣耀,神性能从人得到什么荣耀呢?祂想要谦卑和顺服,不是为了祂自己,而是为了人。因为当人处于谦卑状态时,他会对自己里面的邪恶与虚假感到厌恶(2327, 2423, 3994节),并由此除去它们。一旦它们被除去,神性就能以良善与真理流入进来。谁都能在自己里面意识到这一点。凡心高气傲的人都会陷入对自我的爱,不仅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而且也不关心有关神性的任何事,从而回绝良善的流注,由此阻止它与真理的结合。这就是人在神性面前谦卑的真正原因。

由此明显可知,良善无法与真理结合,因而人无法重生,除非他使自己谦卑下来,变得顺服。谦卑和顺服之所以论及真理,是因为真理经由外在人流入,而良善经由内在人流入。经由外在人流入的事物含有谬误和由此而来的虚假及其情感在里面。而经由内在人流入的事物则不然,因为正是神性经由这内在人流入,并与真理会合,以便它们能够结合。由此可见何谓一切事物的顺服,也就是雅各在接近他哥哥之前,“一连七次俯伏在地”的意思。

4348.“才就近他哥哥”表从“雅各”所表真理发展而来的良善那一方的结合。这从“就近”的含义,以及以扫和雅各的代表清楚可知:“就近”是指使自己结合;以扫,就此处的“哥哥”,是指属世层里面的神性良善(参看4337节);雅各是指真理的良善(参看4337节)。这一切的含义刚才已经解释过了(4347节)。

4349.创世记33:4.以扫跑来迎接他,将他抱住,伏在他的颈项上亲他,他们都哭了。

“以扫跑来迎接他”表神性属世良善的流注。“将他抱住”表通过爱所产生的第一次结合。“伏在他的颈项上”表包含在真理的普遍体现里面的一切事物的第二次结合。“亲他”表出于爱的内在结合。“他们都哭了”表外在表现。

4350.“以扫跑来迎接他”表神性属世良善的流注。这从“跑来迎接”的含义,以及以扫的代表清楚可知:“跑来迎接”是指流注;以扫是指神性属世良善(参看4337, 4340节)。“跑来迎接”在此之所以表示流注,是因为神性良善经由内在人流入,并与正经由外在人被引入的真理会合,以便这二者能够结合。这也可从下文明显看出来,因为接下来经上描述了以扫“将他抱住,伏在他的颈项上亲他,他们都哭了”,如下面所看到的,这表示通过爱所实现的结合。

4351.“将他抱住”表通过爱所产生的第一次结合。这从“抱住”的含义清楚可知,“抱住”是指情感(参看3807节)。由于一切情感本质上都是爱,爱努力产生结合,所以此处所表示的是通过爱所产生的结合。之所以表示通过爱所产生的第一次结合,是因为接下来经上说他“伏在他的颈项上”,之后又说“亲他”,这表示由这爱所产生的更亲密、更内在的结合。“抱住”表示从由爱所产生的结合流出的外在表现,因而在内义上表示结合。因为在圣言中,属于内义的事物以外在事物来表现。

4352.“伏在他的颈项上”表包含在真理的普遍体现里面的一切事物的第二次结合。这从“伏在颈项上”的含义清楚可知,“伏在颈项上”是指更亲密的结合,因为这是一种更亲密的拥抱。此外,“颈项”在内义上表示内层与外层的流注和联系,因而表示结合(参看3542, 3603节)。这是指一切事物,或在真理的普遍体现里面与一切事物的结合,因为雅各,就是此处的“他”所指的,表示各种真理的普遍体现(4346节)。

[2]此处描述的是良善与真理在属世层里面的结合,该结合的性质是这样:良善经由内在人流入外在人,在那里与经由外在人所引入的真理结合。因为经由内在人流入的良善是爱之良善;事实上,非爱之良善的良善并不存在,无论属灵的还是属天的。爱是这种良善的源头,由此被称为人里面的良善。在良善里面并与良善同在的爱本身就是那产生结合的。若非爱在里面并近在咫尺,绝无可能有任何结合;事实上,爱无非是属灵的结合,因为这结合是由爱产生的。这爱并非出自其它源头,唯源于主,因为主是一切属天和属灵之爱,因而由这爱所流出的一切良善的泉源和源头。这爱有两部分组成,即属天的和属灵的。属天之爱是对主之爱,属灵之爱是对邻之爱,被称为仁爱。这些就是一切属天和属灵之爱所源于,并与被称为信之真理的真理结合的那类爱。因为信之真理若不关注爱,纯粹是缺乏任何生命的声音而已;但通过爱,因而通过与爱之良善的结合,它们便接受生命。由此可以看出,除了在那些拥有爱之良善在里面的人当中外,信仰从来就不存在,并且信仰取决于爱。

[3] 由于除了在那些拥有爱之良善在里面的人当中外,信仰从来就不存在,所以信心或信靠也不存在。对那些没有爱与仁的人来说,被称为信仰的信靠或信心的信靠或信心要么是虚假的,要么是诸如甚至能存在于陷入恐惧或剧痛时的魔鬼灵身上的那种,要么是由爱自己和爱世界所产生的虚假说服。然而,如今没有仁之善行的信仰成为那带来拯救者,故人们远远地发现信之真理并没有拯救的能力,因为这些真理也存在于恶人当中。因此,他们承认信心或信靠,称这为信仰,却不知道它是什么,或这样的信心或信靠甚至在恶人当中也可能存在,或属灵的信心若不经由爱与仁之良善流入,就不存在。他们没有意识到以下事实:当一个人陷入恐惧或剧痛,或由爱自己和爱世界所产生的虚假说明时,这种属灵的信心是不会流入的,只有在他处于自由状态时才会流入。他们也没有意识到,属灵的信心只存在于那些良善已与真理结合,并在此前的生活期间就深深扎根下来的人当中,因而不存在于病痛、不幸、生命危险当中或临终之时。如果冲动状态下所显示的这种信心或信靠能拯救人,那么所有凡夫俗子都会得救;因为人人都能很轻易地获得这种信心,愿意所有人得救的主不会不把它赐给每个人。但就被称为信仰的信心或信靠而言,它是什么,是何性质,存在于哪些人当中,蒙主的神性怜悯,这一切将在别处予以讨论。

4353.“亲他”表出于爱的内在结合。这从“亲”的含义清楚可知,“亲”是指出于爱的内在结合(参看3573, 3574, 4215节),在此是指内在结合。本节总体上论述了“以扫”所表神性属世良善与“雅各”所表属世真理的结合;不过,接下来的几节详细论述了这种结合。关于这种结合本身,正是该结合实现人的重生;因为人通过以下事实重生:他里面的真理与良善结合,也就是属于信仰的事物与属于仁爱的事物结合。本节和接下来的几节充分描述了这个过程。诚然,所论述的主题是主,即祂如何使其属世层变成神性,因而如何将神性良善联结到属世层里面的真理上。不过,由于人的重生是主荣耀的形像(3138, 3212, 3296, 3490节),所以这种重生同时也是内义上所论述的主题。还由于相比获得主荣耀的概念,人更容易获得重生的概念。主的荣耀可通过人的重生来说明。

从所给出的解释明显可知,藉以实现重生的良善与真理的结合,是一个越来越向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真理逐渐越来越内在地与良善结合。因为重生的目的是:内在人能与外在人结合,因而属灵人能通过理性人与属世人结合。没有这二者的结合,就没有重生。这种结合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良善首先被联结到属世层里面的真理上;因为属世层必须作为基础层面存在,属世层里面的事物必须与它们之上的事物相对应。这就是为何当属世层正在重生时,良善与真理的结合逐渐变得越来越内在的原因。因为属灵层首先与属世层里面的至内在之物结合,然后通过这些与那些更外在的事物结合。人的内在也无法与其外在结合,除非外在里面的真理变成真理的良善,也就是变成意愿和行为中的真理(4337节)。只有那时它们才能首次结合,因为主通过祂的内在人,事实上通过那里的良善流入人里面。这种良善能与外在人里面的良善结合,但不能直接与真理结合。

由此可见,在理性人与属世人,或内在人与外在人能够结合之前,人里面的真理必须首先变成意愿与行为中的真理,也就是真理的良善。至于真理如何变成真理的良善,凡注意这一点的人必能清楚看出来。一切神性真理皆关注这两条诫命:爱神高于一切,爱邻如己。真理就源于这两条诫命并为之而存在,并且这两条诫命也是真理所通向的目的,无论是远还是近。因此,当真理被付诸行动时,它们就逐渐被引入其初始和目的,也就是说,被引入对邻之仁和对主之爱,真理由此变成良善,也就是所谓的真理之良善。当这一切发生时,真理就能与内在人结合,这种结合随着越来越内在的真理被植入在这良善里面而逐渐变得越来越内在。行为首先到来,人对它的意愿随之而来。因为人出于理解力所行的,他最后会出于意愿来行,直到最终作为一种习惯而具有它。当这一点达到时,它就被引入理性人或内在人;一旦它被引入,此人就不再出于真理,而是出于良善行善。因为他现在开始感受到它里面的某种祝福,可以说是某种天上的事物。这一切在他死后仍留在他身上,主通过它将其举升天堂。

4354.“他们都哭了”表外在表现。这从“哭”的含义清楚可知,“哭”是指悲伤的表现,以及欢喜的表现(参看3801节);在此是指出于良善与真理通过爱结合的欢喜表现。

4355.创世记33:5-7.以扫举目看见妇人孩子,就说,这些和你同行的是谁呢?雅各说,这些孩子是神施恩给你仆人的。于是两个使女和她们的孩子前来下拜;利亚和她的孩子也前来下拜;随后约瑟和拉结也前来下拜。

“以扫举目”表觉知。“看见妇人孩子”表关于对真理的情感,以及属于这些情感的真理。“就说,这些和你同行的是谁呢”表承认。“雅各说,这些孩子是神施恩给你仆人的”表圣治所赋予的真理。“于是两个使女和她们的孩子前来下拜”表感官记忆知识及其真理,并它们的顺服。“利亚和她的孩子也前来下拜”表就外层事物及其真理,以及它们顺服的引入而言,对信之真理的情感。“随后约瑟和拉结也前来下拜”表就内层事物及其顺服的引入而言,对信之真理的情感。

4356.“以扫举目”表觉知。这从“举目”的含义清楚可知,“举目”是指觉知(参看4083, 4339节)。

4357.“看见妇人孩子”表关于对真理的情感,以及属于这些情感的真理。这从“妇人”和“孩子”或“儿子”的含义清楚可知:“妇人”,就是此处利亚和拉结的使女,是指对真理的情感(参看3758, 3782, 3793, 3819, 4344节);“孩子”或“儿子”是指真理(489, 491, 533, 1147, 2623, 3373节),在此是指属于这些情感的真理。

4358.“就说,这些和你同行的是谁呢”表承认。这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字上的询问并非至高意义上的询问;至高意义上所论述的主无需询问人,因为祂知道一切事,无论总体还是细节。因此,“这些和你同行的是谁呢”这个问题表示承认。因为“以扫”代表主的神性属世良善,神性良善立刻承认与它结合的真理。此外,一切良善都如此行,因为良善没有它称之为真理的事物,就无法存在;而真理没有它们称之为良善的东西,也无法存在。这二者自动结合;不过,良善如何,与它结合的真理就如何。正是良善承认它们;并与它们结合,如同丈夫与妻子结合;事实上,良善与真理的结合就是灵义上的婚姻(参看2508, 2618节)。良善承认自己的真理,真理承认自己的良善,它们由此结合在一起(参看3101, 3102, 3161, 3179, 3180节)。

4359.“雅各说,这些孩子是神施恩给你仆人的”表圣治所赋予的真理。这从“孩子”或“儿子”,以及“是神施恩给的”的含义清楚可知:“孩子”或“儿子”是指真理,如刚才所述(参看4357节);“是神施恩给的”是指圣治所赋予的;凡神所赐的都通过祂的旨意而赋予。

4360.“于是两个使女和她们的孩子前来下拜”表感官记忆知识及其真理,并它们的顺服。这从“使女”、“孩子”或“儿子”和“下拜”的含义清楚可知:“使女”是指对记忆知识和属于外在人的认知的情感,如前所述(4344节),因而是指感官记忆知识,其性质下文予以讨论;“孩子”或“儿子”是指真理(参看4357节);“下拜”是指顺服。“使女”所表示的感官记忆知识是指对尘世外在事物的记忆知识,因而是指一切知识中最为总体的(4345节),以及直接通过外在感官进入,并被感官本身所觉知的知识。人在童年早期所拥有的知识就是感官知识,这类知识不仅能为内在性质事物的认知,而且还能为后来属灵事物的认知充当一个基础。因为属灵事物建立在属世事物之上,并在它们里面表现出来。由于真理照着始于更为总体事物的次序而与良善结合,如前所示(4345节),此处经上提到使女和她们的孩子首先下拜,也就是顺服。

4361.“利亚和她的孩子也前来下拜”表就外层事物及其真理,以及它们顺服的引入而言,对信之真理的情感。这从“利亚”的代表,以及“孩子”或“儿子”和“下拜”的含义清楚可知:“利亚”是指对外层真理的情感(参看3793, 3819节),因而是指就外层事物而言,对信之真理的情感;“孩子”或“儿子”是指真理,如刚才所述;“下拜”是指顺服,也就是顺服引入“以扫”所代表的神性属世良善。

4362.“随后约瑟和拉结也前来下拜”表就内层事物及其顺服的引入而言,对信之真理的情感。这从“约瑟”和“拉结”的代表,以及“下拜”的含义清楚可知:“约瑟”是指属天-属灵层(参看4286节);“拉结”是指对内层真理的情感(3758, 3782, 3793, 3819节);“下拜”是指顺服的引入,如刚才所述(4361节)。这一切的含义在前面(33:2)已经予以解释。

4363.创世记33:8-11.以扫说,我所遇见的这些营是什么意思呢?雅各说,是要在我主眼前蒙恩的。以扫说,兄弟啊,我的已经够了,你的仍归你吧!雅各说,不然,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就求你从我手里收下这礼物,因为我见了你的面,如同见了神的面,并且你容纳了我。求你收下我带来给你的祝福礼,因为神施恩给我,使我一切充足。雅各再三地求他,他才收下了。

“以扫说,我所遇见的这些营是什么意思呢”表出自真理之良善的具体事物。“雅各说,是要在我主眼前蒙恩的”表蒙恩的引入。“以扫说,兄弟啊,我的已经够了,你的仍归你吧”表默示接受,以便祂能以这种方式注入对从真理发展而来的良善的情感。“雅各说,不然”表该情感的诞生。“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就求你从我手里收下这礼物”表该情感的回应,以便它能被注入。“因为我见了你的面,如同见了神的面,并且你容纳了我”表它藉以相应被注入的觉知里面的情感本身。“求你收下我带来给你的祝福礼”表要被联结到神性属世良善上的神性良善与真理。“因为神施恩给我”表圣治(Providence)所赋予的。“使我一切充足”表祂的属灵财富。“雅各再三地求他,他才收下了”表源于真理之良善的这情感通过神性良善所激发的情感被注入。

4364.“以扫说,我所遇见的这些营是什么意思呢”表出自真理之良善的具体事物。这从“营”的含义清楚可知,“营”是指具体事物,因为前一章(32:14, 15)所提到的动物就表示这些具体事物,即:母山羊二百只,公山羊二十只,母绵羊二百只,公绵羊二十只,奶崽子的骆驼三十只,各带着崽子;母牛四十只,公牛十只,母驴二十匹,驴驹十匹。这些动物就表示良善与真理,连同它们藉以实现注入的服务事物(参看4263, 4264节),因而表示具体事物。此处所指的具体事物无非是那些有助于证明真理的确是真理,良善的确是良善的事物。它们支持人的思维和情感,也就是他所知的事物和所爱的事物,这使他赞成一个观念,并肯定事实就是如此。在古时的教会,赠予国王和祭司的礼物具有同样的含义。众所周知,把别人引向自己的观点,或我们声称为良善与真理的事物,既要用理性,也要用情感。这些实际支持的证据就是“具体事物”所指的,在此由“营”来表示;这就是经上说这些营“是要在我主眼前蒙恩”,后又说“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就求你从我手里收下这礼物”的原因。

属灵事物或信的事务在与仁之良善结合时,其情形也一样。人们以为良善与真理直接从天上流入,因而无需他里面的媒介;但他们在这一点大错特错了。主通过每个人的情感引导他,由此通过默默作工的圣治把他折过来,因为主通过自由引导他(1937, 1947节)。一切自由皆属于情感或爱(参看2870, 2873节);良善与真理的一切结合在自由,而非强迫中得以实现(2875-2878, 2881, 3145, 3146, 3158, 4031节)。所以,当人在自由中被引向良善时,真理就被接受和植入,他也开始被它们感动,以这种方式一点一点地被引入天上的自由。重生之人,也就是爱邻,尤其爱主之人,若反省自己以前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一直被自己思维中的许多观念和情感的冲动所牵引。

至于此处出自真理之良善的事物的确切含义,这可从一些例子更容易地看出来。要被引入良善的真理可通过这一真理来例证:人死后仍拥有生命。该真理不会被接纳,除非它被具体真理证实,也就是说,被以下真理支持:人不仅能思想他所看见和感觉到的事物,还能思想他所没看见和感觉到的事物;他的情感还能被它们打动;他能通过情感与它们,进而与天堂,甚至与主自己结合;凡能与神性结合的人永远不会死。这些以及更多此类事物就是在这真理被注入良善,也就是它被完全相信之前首先出现的具体真理。这真理的确先使自己顺服,但这些具体真理仍使它被接纳。

另举这一真理为例:人是一个灵,活在世上时披戴一具肉身。这也是一个要被注入良善的真理,因为若它没有被注入,此人毫不关心天堂;在这种情况下,他把自己想得和动物一样。但该真理若不通过诸如以下具体真理,也无法被注入,即:他所携带的肉身是为这个世界上的功用而服务的;也就是说,它能使他用肉眼看见世上的事物,用物质肌肉进行活动,由此拥有举起重物的力量;然而,他还有某种进行思考和意愿的更内在部分,而肉身是该部分的辅助或物质器官;人的灵就是他自己,或此人自己,通过这些器官形式行动和感觉;一旦相信,他就能通过许多亲身经历来证明事实的确如此。所有这些都是首先提出,并使这个真理本身被注入良善的具体真理;它们就出自这个真理。“营”就表示这些以及其它类似事物。

4365.“雅各说,是要在我主眼前蒙恩的”表蒙恩的引入。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因为“蒙恩”表示它们蒙接纳,以及被接纳的事物蒙恩被引入,也就是被注入。

4366.“以扫说,兄弟啊,我的已经够了,你的仍归你吧”表默示接受,以便祂能以这种方式注入对从真理发展而来的良善的情感。这从拒绝接受所给予的事物清楚可知,因为这种拒绝暗示了愿意收下它,但以扫仍旧接受了。人拒绝,同时又接受所给予的事物,有时目的是为了使情感能被注入。这种情感也通过这种拒绝而增长,因而从思想良善发展到意愿良善。主在属灵生活上引领人所凭借的事物,和人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引导别人的事物差不多。在日常生活中,拒绝接受通常是为了给予者能出于情感行事;因而不仅仅出于思维,还出于意愿行事。因为如果所给予的未被接纳,所怀的目的就落空了。因此,这个目的会敦促给予者更热切地思想它,从而发自内心意愿它

这种事在属灵生活中不如在日常生活中明显,原因在于:良善与真理正在里面结合的人,也就是正在重生的人很少;而且,正在重生的少数人没有反思这种事;也不能反思,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何为属灵良善,因为他们不知道何为仁爱,何为真正意义上的邻舍。他们因不知道这些事,也就无法对属于信仰的真理拥有任何内在概念。此外,他们将属灵生活与日常生活分开了,并且分得那么远,以致他们不敢通过日常生活来推断有关属灵生活的任何观点。他们完全不知道以下事实:这二者是相对应的,并且属灵生活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甚至不允许进行这样的对比。而这个问题的实际情况却是,不通过属于日常生活的事物就无法获得属灵生活的概念。因此,一旦日常生活被夺走,属灵生活就会陷入虚无,直到最终人们不再相信它的存在。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人们不再相信灵人与天使如世人那样彼此交往,或相互交谈,也像世人那样彼此推理高尚和得体之事,推理公义和公平,良善和真理,只是方式更加完美;他们更不相信灵人和天使能看见、听见、互相探索、联结成各个社群并共同生活,以及许多其它类似的事。

4367.“雅各说,不然”表该情感的诞生。这从刚才所述清楚可知,也就是说,拒绝接受礼物会注入情感,这一点在此明显表现在他说的话中,即“不然”(No, I beg of you)。由此明显可知,这些话表示情感的诞生。

4368.“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就求你从我手里收下这礼物”表该情感的回应,以便它能被注入。这从前后文清楚可知,因为所论述的主题是良善与真理在属世层里面的结合,因而是情感从良善进入真理的注入。如前所述(4366节),拒绝雅各送来的礼物,是为了这个目的,即:一种情感能被注入真理;因此,刚才的话,即“不然”(Nay I pray)表示情感的诞生(4367节)。因此,“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就求你从我手里收下这礼物”这些话表示情感的回应,以便它能被注入;因为雅各是出于善意,也就是出于情感这样说的。因此接下来经上提到雅各求他。

由“以扫”所表良善注入“雅各”所表真理的这种情感的回应用来表示对真理的情感。因为天上有两种情感:对良善的情感和对真理的情感,这两种情感早已论述过数次。对真理的情感唯独源于良善;这种情感本身就出自这个源头;因为真理凭自己没有生命,而是从良善获得生命。所以,当有人感受到对真理的情感时,这种情感并非源于真理,而是源于流入真理并产生这种情感本身的良善。这就是“该情感的回应,以便它能被注入”在此所表示的。众所周知,教会中有很多人对主的圣言具有一种情感,并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它;但只有少数人以学习真理为目的。绝大多数人仍固守自己的信条,只是急于从圣言确认这些信条。这些人似乎处于对真理的情感,其实不然。对真理的情感唯独在于那些喜欢学习真理,也就是喜欢知道何为真理,并为此目的查究圣经的人当中。除了处于良善,也就是处于对邻之仁的人,尤其处于对主之爱的人外,没有人处于这种情感。对这种人来说,良善本身会流入真理,产生情感,因为主就存在于这良善中。

这一点可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即那些处于纯正仁爱的良善,并读过主对彼得所说的这些话:“我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门不能胜过它;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马太福音16:15-19)的人;这些人,也就是说,那些处于对源自纯正仁爱良善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就喜欢被指教这些话的意思。当他们听说此处教会将建于其上的“磐石”表示根植于仁爱的信仰,因而“彼得”也是这个意思,并且打开和关闭天堂的钥匙以这种方式被赋予这信仰(参看创世记22章序言)时,就感到欢喜,并被对该真理的情感打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唯独主,就是信之真理的源头拥有这种能力。但没有处于源自纯正仁爱良善的真理之情感,反而处于对源自某种其它良善,尤其源自爱自己爱世界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则不会被对该真理的任何情感打动,而是感到沮丧,还会恼怒,因为他们渴望索取神职的权力。他们恼怒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掌控权,沮丧是因为他们失去别人对他们的尊敬。

另举一例。那些处于对源自纯正仁爱良善的真理之情感的人若听说构成教会的是仁爱,而不是脱离仁爱的信仰,就会欢喜接受这个真理;而那些处于对源自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则不接受它。此外,当那些处于对源自纯正仁爱良善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听说对邻之爱并非始于自我,而是始于主时,他们就感到欢喜;而那些处于对源自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则不会接受这个真理,而是激烈捍卫这一观念:这爱始于他们自己。因此,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邻如己。当那些处于对源自纯正仁爱良善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听说天上的祝福在于出于良善的意愿向别人行善,毫无利己的目的时,他们就感到欢喜;而那些处于对源自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则不想要这个真理,甚至不理解它。

当那些处于对源自纯正仁爱良善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得知,外在人的行为若非从内在人,因而行善的意愿发出,就什么也不是时,他们就会欢喜接受它;而那些处于对源自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则赞赏外在人的行为,却对内在人中行善的意愿毫无兴趣。事实上,他们甚至不知道内在人中这种行善的意愿死后仍保留下来,而脱离内在人的外在人的行为则是死的,并化为乌有。其它例子也一样。从这些例子明显可知,信之真理永远不可能与任何人结合,除非这人处于纯正仁爱的良善;因而除了良善外,无法与任何事物结合;还可知,对真理的一切纯正情感皆源于这良善。谁都能从自己的日常经验看出对此的确认,如那些陷入邪恶的人不像那些处于良善的人那样拥有真正的信仰。由此很明显地看出来,信之真理与良善结合,从不与邪恶结合。

上一页 第6卷目录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