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第4卷)》第25章 创世记25章内义(5)

《属天的奥秘(第4卷)》第25章 创世记25章内义(5)

3310、“是个田野的男人”表示来源于教义事物的生活良善,这从“田野”的含义清楚可知。圣言多次提到“地”(earth或land)、“土地”、“田”。当用于正面意义时,“地”(earth或land)表示主在天上和地上的国度,因而表示教会,也就是祂在地上的国度。“土地”所表相同,只是在一个更狭窄的意义上(566, 662, 1066-1068, 1262, 1413, 1733, 1850, 2117, 2118e, 2928节)。“田”也所表相同,只是在一个还要更狭窄的意义上(368, 2971节)。教义事物不会使教会成为一个教会,除非它以生活的良善为目的,或也可说,除非教义事物与生活的良善结合在一起;因此,“田”主要表示生活的良善。生活的良善若要成为教会的良善,就必须拥有已经被植入这良善的取自圣言的教义。没有教义,生活的良善的确存在,但还不是教会的良善,因而还不是真正属灵的良善;它只是具有变得如此的潜能,就像没有圣言,因而不知道主的外邦人当中的那种生活良善。

“田”是指信之事物,也就是属于教会的属灵真理要被植入其中的生活良善,这一点从主在马太福音中的比喻很清楚地看出来:

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来把它们吃尽了;有的落在没有大量土壤的土浅石头地上,很快就长起来,因为它们没有深土;日头一出来,它们就晒焦了,因为没有根,就枯萎了;有的落在荆棘里,荆棘长起来,把它们挤住了;有的落在好土里,就结出果实,有的一百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三十倍。有耳可听的,就让他听!(马太福音13:3-99;马可福音4:3-9;路加福音8:5-8)

这段经文描述了田里,也就是教会里的四种地或土。显然,“种”是指主的圣言,因而是指被称为信之真理的真理;“好土”是指被称为仁之良善的良善,因为正是人里面的良善接受圣言;“路旁”是指虚假,“土浅石头地”是指没有植根于良善的真理;“荆棘”是指邪恶。

至于“田野的男人”所表示的来源于教义的生活良善,情况是这样:那些正在重生的人首先出于教义行善,因为他们凭自己不知道什么是良善。他们从爱与仁之教义学习行善,从这些教义知道主是谁,邻舍又是谁,什么是爱,什么是仁,因而什么是良善。那些处于这种状态或进入这个阶段的人,就处于对真理的情感,被称为“田野的男人”(menofthefield)。但后来一旦重生,他们就不再出于教义,而是出于爱和仁行善,因为这时,他们处于通过教义所学到的良善本身,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被称为“田野的人(peopleofthefield)”。这就像有人天生就倾向于奸淫、偷窃和杀人,但从十诫获知这些做法属于地狱,于是就避开它们。在这种状态下,他受十诫影响,因为他害怕地狱,十诫和圣言广泛教导他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当他行善时,是出于诫命来行的。但当他处于良善时,就开始厌恶他以前所倾向的奸淫、偷窃和杀人。在这种状态下,他不再出于诫命,而是出于这时在他里面的良善行善。在前一种状态下,他从真理学习良善;在后一种状态下,他从良善教导真理。

这也适用于属灵真理,这些真理被称为教义,是更内层的诫命。因为教义是属世人的内层真理,属世人的第一类真理是感官真理,属世人的第二类真理是记忆知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属世人的内层真理是教义。这些教义真理建立在记忆知识真理或事实真理的基础之上,因为人若不通过记忆知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就无法对它们形成并保持任何想法、观点或概念。而记忆知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反过则建立在感官真理的基础之上,因为没有感官真理,没有人能拥有记忆知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这后两种真理,即记忆知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和感官真理,由“一个懂得打猎的人”来表示;而教义真理由“田野的男人”来表示。这就是这些真理在人里面彼此关联的次序。因此,一个人只有等到成年,并通过感官真理和记忆知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而拥有教义真理,才能重生,因为只有通过基于记忆知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和感官真理的观念,他才能证实教义真理。事实上,人所思想的一切,甚至最深的信仰奥秘,都自带某种属世或感官观念,尽管他通常不知道这类观念的真正性质。但在来世,如果他愿意,它们的性质就会呈现在他的理解力面前;甚至如果他很渴望,还会呈现在他眼前;因为在来世,这些事物能以一种可见的形式呈现在一个人的眼前。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真的。

3311、“雅各是个完人”表示真理。这从“雅各”的代表和“完全”的含义清楚可知:“雅各”是指属世真理的教义(3305节);“完全”论及那些处于真理的人,因而论及真理(612节)。

3312、“住在帐棚里”表示由此产生的敬拜。这从“帐棚”的含义清楚可知,“帐棚”是指爱的神圣和由此产生的敬拜的神圣(414, 1102, 2145, 2152节)。“帐棚”之所以表示敬拜的神圣,是因为在上古时代,处于对主之爱,并由此处于神圣敬拜的教会成员住在帐棚里,并在里面举行神圣敬拜。由于那时爱的神圣和由此产生的敬拜的神圣开始由帐棚来代表,所以经上吩咐他们要照着在西乃山上指示给摩西的样式做帐幕,并开始在里面建立他们的神性敬拜(出埃及记25:8, 40;26:30)。这也是住棚节的来源;在住棚节期间,他们必须住在帐棚里,以代表属于属天教会成员的神圣敬拜。由此明显可知“住在帐棚里”表示敬拜。

3313、“以撒因在他口中的野味爱以扫”表示主的神性理性的神性良善爱真理之良善。这从“以撒”和“以扫”的代表,以及下文(参看3322节)关于以东的阐述和“野味”的含义清楚可知:“以撒”是指神性良善方面的主的神性理性(参看3012, 3013, 3194, 3210节);“以扫”是指主的神性属世层或属世神性中的良善,良善方面的主的神性属世层或属世神性(对此,参看3300, 3302节);“野味”是指由属世真理产生的生活良善(参看3309节)。“在他口中”表示在祂的属世情感里面,因为在圣言中,经上说内层并从良善发出之物“在心里”,而外层并从真理发出之物“在口中”。由于在此由“以扫”来代表,并由“野味”来表示的真理之良善是外层良善,也就是说,在属世情感里面,并从真理发出,所以经上说它“在以撒口中”。

3314、“利百加却爱雅各”表示神性理性的神性真理爱真理的教义。这从“利百加”和“雅各”的代表清楚可知:“利百加”是指神性理性的神性真理(对此,参看3012, 3013, 3077节,以及论述利百加的整个前一章);“雅各”是指属世真理的教义,在至高意义上是指真理方面的主的神性属世层或属世神性(参看3305节)。至于神性理性的神性良善爱属世层的良善,神性理性的神性真理爱属世层的真理,情况是这样:构成理性层的是良善和真理,构成属世层的也是良善和真理;理性层的良善既无需真理、因而直接流入属世层的良善,又通过真理、因而间接流入该良善。但理性层的良善通过理性层的真理、因而间接流入属世层的真理,也通过属世层的良善、因而再次间接流入该真理。这就是为何理性层的良善与属世层的良善比与属世层的真理结合得更紧密,这种结合由“以撒爱以扫”来表示;而理性层的真理与属世层的真理比与属世层的良善结合得更紧密,这种结合由“利百加爱雅各”来表示。

这些观念的确很难理解,尤其因为在这个话题上,甚至最笼统、最宽泛的真理或概念都不为这个世界,包括学术界所知。例如,世人不知道理性层与属世层截然不同且分离,或这两者都是由良善和真理构成的;更不知道理性层必须流入属世层,好让人能思考,并意愿他所思考的。只要这些最笼统、最宽泛的真理或概念仍是未知的,人们就很难理解前面所描述的那种流注。然而,这些都是天使在上面拥有光的事物,他们在这些事物中感知到无数细节。这些感知给予他们快乐,当他们同时被允许思想主神性的人身或人性一面,或其人身或人性方面的神性时,他们就会意识到这一点。凡处于良善的人还在肉身中时,就都拥有天使的东西在里面,还被主赋予在这些事物和其它类似事物上的某种快乐。而凡未处于良善的人在思想这些事物时,都会感到厌烦,在思想诸如适用于属于主之人身或人性的神性的那些事物时,更是厌烦。因此,最好让那些具有这种性质的人把自己的心智从这类话题上移开,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甚至会弃绝它们,从心里说,这对我来说有什么价值呢?既不给我带来任何荣誉,又不给我带来任何财富。

3315、创世记25:29, 30.雅各煮汤,以扫从田野而来,疲惫不堪。以扫对雅各说,求你让我抿点这红的,这红的汤吧,因为我疲惫不堪;因此人称他的名为以东。

“雅各煮汤”表示教义的大杂烩;“以扫从田野而来”表示对生活良善的追求;“疲惫不堪”表示争战的状态;“以扫对雅各说”表示主从属世层的良善获得的感知;“求你让我抿点这红的汤吧”表示对教义的渴望;“这红的”表示看似良善的东西;“因为我疲惫不堪”在此和前面一样,表示争战的状态;“因此人称他的名为以东”表示由此产生的(属世人中)良善的性质或品质,真理的教义与这良善联合。

3316、“雅各煮汤”表示教义的大杂烩。这从“雅各”的代表和“汤”的含义清楚可知:“雅各”是指属世真理的教义(3305节),因而是指属世人里面的教义;“汤”是指这些教义的大杂烩。“煮汤”表示把它们混在一起,因为在原文,这个动词严格来说与“汤”有关,就好像你说,他“烩了汤”(pottagedpottage,或 soupedasoup),也就是说,把它混杂在一起。良善与真理结合的第一个状态就是本节和下面几节,直到这一章末尾所描述的。

当人正在重生,或真理与良善正在他里面结合时,他的第一个状态是:首先,真理的教义毫无秩序地被堆放在他的属世人,也就是那里被称为记忆的仓库中。那时,其中的教义好比未消化、混乱无序的大杂烩,或一种混沌。但这种混沌的存在是为了它们可以被纳入秩序,因为凡后来被纳入秩序的东西一开始都处于这种混沌状态。这就是雅各煮的汤,也就是混杂在一起的汤所表示的。这些教义不是凭自己,而是凭流入它们的良善而被纳入秩序;这良善作用于它们的程度和性质就决定了它们被纳入的秩序的程度和性质。当良善首先想要并渴望这些教义,以便可以与它们结合时,它以对真理的情感的形式出现。这就是以扫对雅各说“求你让我抿点这红的,这红的汤吧”所表示的。

诚然,这些观念似乎与字义相去甚远;然而,当世人阅读这些话,并照字义来理解时,那时与他同在的天使们根本没有汤、雅各、以扫、这红的、抿点这红的汤的任何观念。相反,他们拥有一种与属世观念完全不同,且相去甚远的属灵观念。这些人和物的观念瞬间就转变为属灵观念。圣言中的其它一切事物也一样;例如,当世人在圣言中读到饼时,天使不会感知到饼,而是瞬间想到属天之爱,也就是对主之爱,以及属于这爱的事物以取代饼;当世人在圣言中读到酒时,他们不会感知到酒,而是想到属灵之爱,也就是对邻之爱,以及属于这爱的事物以取代酒。因此,当世人读到汤或羹时,他们不会感知到汤或羹,而是想到尚未与良善结合的教义,因而想到它们被杂乱地堆放在一起。这表明天使的思维和感知是何性质和品质,也表明他们的思维和感知距离世人的何等遥远。如果世人在一种神圣状态下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思考,如他在领圣餐时,感知到的是对主之爱,而不是饼,感知的是对邻之爱,而不是酒,那么他的思维和感知就像天使的;那时,天使们会越来越靠近他,直到最后他们能与他共享他们的思维,只要这个人同时处于良善。

“汤”或“羹”表示一个大杂烩,这一点也可从列王纪中关于先知门徒(sonsoftheprophets)和以利沙的阐述明显看出来:

以利沙又来到吉甲,那地正有饥荒,先知门徒坐在他面前,他对他的仆人说,你支起大锅,给先知门徒煮汤。有一个人出去到田野掐菜,遇见一棵野葡萄树,就从上头摘了一满兜野果子而来,切在汤锅中,因为他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倒出来给众人吃。吃汤的时候,都喊叫说,神人啊,锅中有致死的毒物!他们就不能吃了。以利沙说,拿点面来。他把面撒在锅中,说,给子民倒出来;他们就吃了,锅中就无害了。(列王纪下4:38-41)

这段经文的内义完全不同于它的字义。“那地的饥荒”表示关于良善和真理的知识或认知的匮乏(1460节);“先知门徒”表示那些教导人的人(2534节);“汤”表示胡乱堆放在一起的记忆知识或事实;“面”表示从良善发展出来的真理,或从属天之物发展出来的属灵之物(2177节)。因此,“以利沙把面撒在锅中,锅中就无害了”表示这种胡乱堆放或说混乱局面通过来自主圣言的属灵真理而得到纠正或解决;因为以利沙代表圣言方面的主(2762节)。没有这种灵义,关于汤和它因面而改变的故事在最神圣的圣言中根本不值一提。和圣言中其余的神迹一样,这个神迹的出现也是为了代表这些事物,它们都隐藏着神性事物在里面。

3317、“以扫从田野而来”表示对生活良善的追求。这从“以扫”的代表和“从田野而来”的含义清楚可知:“以扫”是指属世真理所教导的生活良善(参看3300节);“从田野而来”是指对良善的追求。“在田间默想”表示沉浸于良善的思维,或思想良善(3196节),因为“田”是指教会的良善(2971节)。

3318、“疲惫不堪”表示争战的状态。这从“疲惫不堪”或筋疲力尽的含义清楚可知,“疲惫不堪”或筋疲力尽是指争战后的状态,在此是指争战的状态,因为主题是良善与真理在属世人里面结合所处的状态。“疲惫不堪”在此表示争战的状态,这一点并不明显,只能从内义上的整个思路,尤其从以下事实看出来,即:没有争战,或也可说,没有试探,良善与真理就无法在属世人里面结合。有必要用几句话来说明这种状态(只有人才会经历这种状态)的性质。

人无非是从主接受生命的一个器官或器皿,因为人不是靠自己活着的(290, 1954, 2021, 2536, 2706, 2886-2889, 3001节)。从主流入人的生命来自祂的神性之爱。这爱,或从这爱发出的生命流入并应用于人的理性和属世心智中的器皿。由于人与生俱来的遗传邪恶和他所获得的实际邪恶,他里面的这些器皿背对着所流入的生命。然而,只要流入的生命能调整这些器皿去接受它,它就会如此调整它们。理性人和属世人中的这些器皿就是那被称为真理的;而真理本身只是对这些器皿形状的变动和以不同方式产生这些变动的状态变化的感知,这些形状变动和状态变化在最精妙的有机物质中以无法形容的方式产生(2487节)。从主拥有生命,或系生命的良善本身,就是那流入并调整这些器皿的。

因此,当如刚才所述,形状在不断变化的这些器皿相对于流入的生命来说,朝后、颠倒和远离时,显然,它们必须重新定位以接受这生命,也就是说,必须由这生命来掌控。只要人仍处于他与生俱来,或他使自己所陷入的状态,这是决不能实现的。事实上,那时这些器皿并不顺服,因为它们顽固抵抗,并强硬反对支配那生命活动方式的天堂秩序。驱动它们的良善,就是它们所服从的良善是爱自己和爱世界所寻求的良善。这良善从它所包含的粗糙的热而使这些器皿具有这种品质。因此,它们在能变得顺服,并适合接受属于主之爱的任何生命之前,必须被软化。这种软化只能通过试探实现,因为试探会除去构成自我之爱、与自己相比对他人的蔑视,因而构成自我荣耀的元素,以及由此产生的仇恨和报复的元素。所以当它们通过试探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和征服时,这些器皿就开始屈服,并服从不断流入人的主之爱的生命。

自此以起,先是理性人中的良善,然后是属世人中的良善,开始与那里的真理结合,因为如前所述,真理只是对形状变动的感知,而这些变动取决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这些感知就是所流入的生命的产物或功能。这就是为何人通过试探,或也可说,通过属灵的争战重生,也就是被新造,之后接受不同于以前的一种性质或内在性情,换句话说,变得温和、谦卑、真诚,并从心里痛悔。由此可见试探所起的作用,即:它们不仅能使良善从主流入,还能使人里面的器皿变得顺服,从而使这良善与它们结合。因为真理是接受良善的器皿(参看1496, 1832, 1900, 2063, 2261, 2269节)。因此,由于此处的主题是良善与真理在属世人里面的结合,并且该结合的第一个阶段通过试探所带来的争战进行,所以显而易见,“疲惫不堪”表示争战的状态。

至于此处在至高意义上所论述的主,祂通过最严厉的试探争战而将自己里面的一切事物都纳入神性秩序,以至于祂从母亲那里所得来的人性的一切都没有留下(1444, 1573, 2159, 2574, 2649, 3036节)。因此,祂不像其他人那样被新造,而是完全变成了神性。因为通过重生被新造的人仍保留一种邪恶的倾向在自己里面,甚至保留邪恶本身,只是主之爱的生命流注以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使他远离邪恶罢了。而主完全抛弃了从母亲那里遗传给祂的一切邪恶,使自己变成神性,甚至在这些器皿,也就是真理上也变成神性。这就是在圣言中那被称为“荣耀”的。

3319、“以扫对雅各说”表示主从属世层的良善获得的感知。这从“说”的含义,以及“以扫”和“雅各”的代表清楚可知:“说”是指感知(1791, 1815, 1819, 1822, 1898, 1919, 2080, 2862节);“以扫”是指属世层的良善方面的主,或主的属世层的良善(参看3300, 3302节,论述以东的地方);“雅各”是指属世层的真理(3305节),现在对这真理有感知。

3320、“求你让我抿点这红的汤吧”表示对教义的渴望,“这红的”表示看似良善的东西。这从“抿”和“红”的含义清楚可知:“抿”是指交流并结合(参看3089节),所以“求你让我抿点”表示渴望与真理或教义结合;“红”是指良善(参看3300节),在此是指看似良善的东西。即便教义在外在形式上被组合起来看似良善,它们里面仍只是一个大杂烩(3316节)。这些细节被提及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说明了以扫是如何获得以东这个名字的,因为在原文,“红”就是“以东”,这是为了“以东”可以表示与真理的教义联合的良善。

3321、“因为我疲惫不堪”表示争战的状态。这从“疲惫不堪”或筋疲力尽的含义清楚可知,“疲惫不堪”或筋疲力尽是指争战的状态(参看3318节)。此处再次提到“疲惫不堪”,是为了确认良善与真理在属世人里面是通过属灵的争战,也就是试探实现的。至于良善与真理在属世人里面的结合,情况大体是这样:人的理性层先于其属世层接受真理;这是为了主的生命,也就是祂的爱之生命,如刚才所述(3318节),可以通过理性层流入属世层,并把秩序带入属世层,使它变得顺服。因为理性层更纯粹,属世层更粗糙;换句话说,理性层是内层,属世层是外层。如有人可能知道的,按照秩序,内层或更纯粹的层面能流入外层或更粗糙的层面,反过来不行;也就是说,理性层能流入属世层,属世层不能流入理性层。

因此,人的理性层能先于属世层被调整适应并接受真理。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在一个正在重生的人里面,理性人与属世人大大争战,或也可说,内在人与外在人大大争战。因为众所周知,内在人能看见真理,也能意愿它们;而外在人却拒绝并抵抗。事实上,属世人所包含的记忆知识或事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感官幻觉,尽管它们都是虚假,他却信以为真。还有无数事物是属世人所不明白的,因为相对于理性人,属世人活在阴影和幽暗中;属世人所不明白的东西,它要么认为不存在,要么认为不是这样。属世人也有从爱自己和爱世界中发展出来的欲望,凡支持这些欲望的,他都称之为真理。当人屈服于它们时,由它们产生的一切都违背属灵真理。属世人还有基于从小就印象深刻的虚假的推理。此外,在脱去肉体之前,人用他的感官清楚明白存在于其属世人中的事物,却不那么清楚明白存在于其理性人中的事物。这也使他以为身体就是一切,或说,属世人就是全部;凡不在他的属世感官范围内的东西,他都认为几乎什么都不是。

这些和其它许多因素导致属世人比理性人接受真理要晚得多,也困难得多。结果就是争战,这争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不会停止,直到属世人中接受良善的器皿通过试探被软化,如前所示(3318节);因为真理只是接受良善的器皿(1496, 1832, 1900, 2063, 2261, 2269节),这些器皿越坚硬,人就越坚定地安顿在前面(3318节)所提到的事物中。如果这个人要重生,那么他越坚定地安顿下来,争战就越严重。由于属世人的情况是这样,即:真理与良善在属世人里面的结合通过试探的争战实现,所以此处再次提到“我疲惫不堪”。

3322、“因此人称他的名为以东”表示由此产生的(属世人中)良善的性质或品质,真理的教义与这良善联合。这从“称名”或“名叫”的含义和“以东”的代表的清楚可知,“称名”或“名叫”是指性质或品质(参看144, 145, 1754, 1896, 2009, 2724, 3006节)。圣言在许多地方提到以扫和以东;在这些地方,“以扫”表示在真理的教义与属世层的良善完全结合之前的属世层的良善,还表示由出于理性层的流注产生的生活良善;而“以东”表示已经与真理的教义联合的属世层的良善。但在反面意义上,“以扫”表示虚假与自我之爱联合之前的自我之爱的邪恶;“以东”则表示当虚假与自我之爱联合时的自我之爱的邪恶。如前面频繁所示(1066, 1142, 1232, 1662, 1834, 2455, 2460, 2686, 2709, 3300节),在圣言中,绝大多数名字也都有反面意义,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在不同教会中曾是良善和真理的事物通过各种掺假而逐渐蜕变为邪恶和虚假。

“以扫”和“以东”表示这些事物,这一点从以下经文可以看出来。以赛亚书:

这从以东、从波斯拉而来,穿赤红衣服,这服装华美,能力广大,大步行走的是谁呢?你的服装为何有红色,你的衣服为何像踹酒榨的呢?我独自踹酒榨;众民中无一人与我同在。我环顾四周,却无人帮助;我诧异,没有人扶持。所以我自己的膀臂给我带来拯救。(以赛亚书63:1, 3, 5)

在这段经文中,“以东”明显是指主;以东是指神性属世层的神性良善方面的主,或说主的属世神性中的神性良善,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主题是良善与真理在主的人性中的结合,以及祂将两者结合起来所通过的试探的争战。“衣服”在此是指属世人的真理,或与其它真理相比更低层的真理(参看2576节);而“红色”是指属世人的良善(3300节)。“我独自踹酒榨;众民中无一人与我同在。我环顾四周,却无人帮助;我诧异,没有人扶持。所以我自己的膀臂给我带来拯救”则描述了主凭自己的能力通过试探的争战将属世层的真理与良善结合起来;“膀臂”表示能力(参看878节)。

士师记:

耶和华啊,你从西珥出来,从以东的田野出发时,地震天漏,云也滴水。山往下流。(士师记5:4-5)

“从以东的田野出发”与以赛亚书中“从以东而来”几乎所表相同。同样在摩西五经:

耶和华从西乃而来,从西珥向他们显现。(申命记33:2)

民数记:

我看祂却不在现时,我望祂却不在近处。必有一星从雅各而出,必有一杖从以色列兴起;以东将成为产业,西珥将成为他仇敌的产业,以色列必行事勇敢。他必向雅各掌大权,除灭城中残存的人。(民数记24:17-19)

这论及主的降世,祂的人身或人性本质被称为“从雅各而出的星”和“从以色列兴起的杖”。作为“产业”的“以东”和“西珥”表示主的神性属世层或属世神性的神性良善。它们成为“他仇敌的产业”表示这良善要成功取代那些以前存在于属世层的事物。“他必向雅各掌大权,除灭城中残存的人”表示那时向属世层的真理掌权,因为“雅各”表示属世层的真理(参看3305节),“城”表示教义(402, 2268, 2449, 2712, 2943, 3216节)。当这些真理从属并顺服于良善时,就说良善向它们掌权。在此之前,它们被称为“仇敌”,因为它们不断抵抗,如前所示(3321节)。

阿摩司书:

到那日,我必立起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它们的破口,把那破坏的立起来,建造它像古日一样。使他们拥有以东所余剩的,和所有称为我名下的民族。(阿摩司书9:11-12)

“大卫的帐幕”表示教会和该教会对主的敬拜;“以东所余剩的”表示教会之内那些处于良善的人;“称为祂名下的民族”表示教会之外那些处于良善的人;“民族”是指那些处于良善的人(参看1259, 1260, 1416, 1849节)。诗篇:

我要向以东抛鞋。谁能领我进坚固城?谁能引我到以东?神啊,你不是丢弃了我们吗?(诗篇60:8-10)

“以东”表示属世层的良善,这从“鞋”的含义明显看出来,“鞋”是指属世层的最低部分(1748节)。

但以理书:

到了末期,南方王要与他发生冲突;北方王必用战车势如暴风冲向他,也必如洪水泛滥,横扫而过。又必进入那荣美之地,必有许多地塌陷;但以东、摩押和亚扪人初熟的果子必被搭救脱离他的手。(但以理书11:40-41)

这论及教会的最后状态。“北方王”表示虚假,或也可说,那些陷入虚假的人;“以东”表示那些处于简单良善的人,就是诸如存在于那些构成主的外在教会的人里面的那种良善。这同样适用于“摩押”和“亚扪人”(2468节);由于这两者,即“以东”和“摩押”都表示那些处于良善的人,所以许多地方一起提到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以东”是指与真理的教义联合的属世层的良善,而“摩押”是指诸如与那些两者在其中没有结合的人同在的那种属世良善。前者和后者表面上很相似,但里面却不一样。

由此明显可知为何经上说:

不可憎恶以东人,因为他是你的弟兄;不可憎恶埃及人,因为你在他的地上作过寄居的。(申命记23:7)

正因“以东人”表示属世层的良善,“埃及人”表示属世层的真理,也就是记忆知识或事实(1164, 1165, 1186, 1462节),所以此处在正面意义上提到这两者。这表明为何耶和华对摩西说,他们不可与以扫的子孙争战,他们的地,连脚掌可踏之处,都不给雅各的子孙(申命记2:4-6)。

然而,在反面意义上,“以扫”和“以东”代表那些因完全蔑视真理,不愿将任何信之真理与良善联系在一起(这主要是由于自我之爱)而厌恶良善的人。因此,“以扫”和“以东”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这些人。以东王率领许多人出来,要用强硬的手拒绝让以色列从他的境界过去也代表这种现象(民数记20:14-22)。这邪恶,就是自我之爱的邪恶,就具有这种性质,以至于不接受信之真理,因而也不接受真理的教义;在圣言的各个地方,“以扫”和“以东”都描述了这种邪恶,同时描述了当它变成这种品质时,教会的状态;如耶利米书:

论以东。提幔中再没有智慧吗?谋略从聪明人中灭亡了吗?他们的智慧都腐臭了吗?底但的居民哪,要转身逃跑,住在深处;因为我必使以扫的灾殃临到他。我要把以扫剥得净光,显出他的隐密处,他不能自藏。他的种、弟兄、邻舍尽都荒废。撇下你的孤儿,我必使他们存活;让你的寡妇倚靠我。以东必成为荒场,凡经过的人就受惊骇,又因它一切的灾祸嗤笑。(耶利米书49:7-8, 10-11, 17等)

诗篇:

他们说,使以色列的名不再被记得,因为他们同心商议,他们立约对抗你,就是以东的帐棚和以实玛利人、摩押和夏甲人。(诗篇83:4-6)

俄巴底亚书:

论以东,主耶和华(LordJehovih)如此说,看哪,我必使你在列族中成为小的;你必被大大藐视。你心中的骄傲欺骗了你,你这住在磐石裂缝中,居所在高处的啊,你心里说,谁能将我拉下地呢?你虽如鹰高飞,在星宿之间搭窝,我必从那里把你拉下来。以扫的人何竟被搜寻!他们隐藏的宝物何竟被查出!到那日,我岂不从以东毁灭智慧人,从以扫山毁灭聪明人?提幔哪,你的勇士必惊惶,人人都从以扫山上被杀戮剪除。因向你兄弟雅各所行的强暴,羞愧必遮盖你,你也必永远被剪除。雅各家必成为大火,约瑟家必为火焰,以扫家必沦为碎秸;火必将焚烧他们,吞灭他们;以扫家必无余剩的;南边的人必拥有以扫山为业。(俄巴底亚书1:1-4, 6, 8-10, 18-19, 21)

在这段经文中,“以扫”和“以东”表示属世人的邪恶,这邪恶来源于自我之爱,蔑视并弃绝一切真理,这导致它的毁灭。

以西结书:

人子,你要向西珥山板脸,发预言攻击它,对它说,主耶和华(LordJehovih)如此说,西珥山哪,我要和你作对,我必伸手攻击你,使你荒废荒凉。因为你永怀仇恨,在以色列人遭灾的时候,在罪孽到了尽头的时候,将他们交与剑之手。因为你曾说,这两族,这两地必是我的,我们必拥有它为业,其实耶和华仍在那里。你必知道我耶和华听见了你的一切毁谤,就是你针对以色列群山说的。西珥山哪,你和全以东,它的全部,必都成为荒场。(以西结书35:2-3, 5, 10, 12, 15)

此处很明显,“以东”在反面意义上是指那些蔑视、弃绝和毁谤“以色列群山”所表示的属灵良善和真理的人。

同一先知书:

主耶和华(LordJehovih)如此说,我在妒火中说话攻击列族所余剩的和全以东,他们满心欢喜、满怀轻蔑,将我的地归自己为业。(以西结书36:5)

此处意思也一样;“将地归自己为业”表示使教会,也就是教会的良善和真理荒废。

玛拉基书:

耶和华攻击以色列的话。耶和华说,我曾爱你们;你们却说,你怎样爱了我们?以扫不是雅各的哥哥吗?我却爱雅各,恨恶以扫,使他的山变成荒场。(玛拉基书1:1-3)

此处“以扫”表示属世人的邪恶,这邪恶不接受“以色列”所表示的属灵真理(3305节)和“雅各”所表示的真理的教义(3305节);他因此被荒废,也就是被“恨恶”;因为“恨恶”没有其它含义,这从前面从圣言引用的关于正面意义上的以扫和以东的经文明显看出来。但当真理不让自己与良善联合时,那么责备的就是雅各,如何西阿书:

祂必因雅各的行径察罚他,照他所行的报应他。他在子宫中就取代他哥哥。(何西阿书12:2-3)

3323、创世记25:31-33.雅各说,你如今日那样把长子的名分卖给我吧。以扫说,看哪,我快要死了,这长子的名分于我有什么益处呢?雅各说,你如今日那样向我起誓吧;以扫就向他起誓,把长子的名分卖给了雅各。

“雅各说”表示真理的教义;“你如今日那样把长子的名分卖给我吧”表示暂时真理的教义看似优先,或更重要;“以扫说,看哪,我快要死了”表示之后他(即属世层的良善)会复活;“这长子的名分于我有什么益处呢”表示这时良善不需要优先;“雅各说”表示真理的教义;“你如今日那样向我起誓吧;以扫就向他起誓”表示确认;“把长子的名分卖给了雅各”表示在此期间,优先权被让与(真理的教义),或说良善让出优先权。

3324、“雅各说”表示真理的教义。这从“雅各”的代表清楚可知,“雅各”是指属世真理的教义(3305节),或也可说,是指那些处于真理教义的人。这几节直到本章末尾论述了优先权,即:这种优先权是属于真理,还是属于良善?换句话说,是属于真理的教义,还是属于良善的生活?或也可说,是属于信,只要这信是教义的真理,还是属于仁,只要这仁是生活的良善?当一个人基于属世感知得出结论时,他就会以为信只要是教义真理,就优先于只要是生活良善的仁。这是因为他能感知到教义的真理是如何进入的,却感知不到生活的良善是如何进入的。事实上,前者,即真理,沿着一条外在途径,也就是感官途径进入;而后者,即良善,沿着一条内在途径进入。另外,他以为信是优先的,还因为他只知道既然真理教导什么是良善,那么它就先于良善而存在,又因为人的改造是通过真理并照着真理实现的;事实上,他在良善上被完善,只到真理与这良善结合的程度,这意味着良善通过真理被完善。甚至一个更大的原因是,人能知道真理,也能基于真理思考和说话,并且似乎充满热情地如此行,即便同时他并未处于良善;他甚至相信真理会拯救他,或说出于真理而对拯救很有信心。这些和其它许多考虑使人在出于感官和属世人判断问题时,以为构成信的真理在从仁流出的良善之前到来,或说这真理比这良善更重要。但这一切观念都是基于幻想或谬误的推理,因为它们都是感官和属世人所看到的东西。

良善本身,即生活的良善,是优先的。生活的良善是播种真理的土地本身;这土地的性质决定了种子,也就是信之真理如何被接受。真理的确能先被储存在记忆中,就像种子在粮仓里,或谷粒在小鸟的食道中;但它们不会成为这个人的一部分,除非这土地预备好了。土地如何,也就是良善如何,它们的生长和结实就如何,或说土地,即良善的品质就决定了它们如何生长并结出果实。关于这个主题,可参看前面多个地方的说明。此处将引用这些内容,好让人们知道什么是良善,什么是真理,优先权属于良善,不属于真理。

人们为什么对良善与真理之间的区别没有清晰的概念(2507节)。良善沿着一条不为人知的内在途径流入,而真理通过一条为人所知的外在途径而被获得(3030, 3098节)。真理是接受良善的器皿(1496, 1832, 1900, 2063, 2261, 2269, 3068, 3318节)。良善承认自己的真理,能与它结合(3101, 3102, 3179节)。要作出最精细地检查并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虚假与良善结合,真理与邪恶结合(3033, 3101, 3102节)。良善为自己创造真理,以便与它结合,因为良善只承认与它一致的真理(3161节)。真理只是良善的产物(2434节)。真理是良善的形式(3049节)。

真理在自己里面拥有良善的形像,在良善里面拥有它所源于的自己的样式(3180节)。真理的种子就植根于源于仁爱的良善(880节)。信若不在自己的生命,也就是爱和仁里面,就决不能存在(379, 389, 654, 724, 1608, 2343, 2349节)。人能从爱和仁注视构成信之教义的真理,但反过来不行;从信而非爱和仁去看,就是在人的自我后面看,并向后转(2454节)。真理照着一个人所拥有的良善,因而照着存在于一个人里面的纯真和仁爱的状态而活过来,或说被赋予生命(1776, 3111节)。信之真理只能被那些处于良善的人接受(2343, 2349节)。那些没有仁爱的人不能承认主,因而不能承认任何信之真理;如果他们公开表明这种承认,那也是缺乏内在之物的某种外在之物,或是某种虚伪的产物(2354节)。没有仁,就没有信(654, 1162, 1176, 2429节)。智慧、聪明和记忆知识都是仁爱之子(1226节)。天使因拥有爱而拥有聪明和智慧(2500, 2572节)。

天使的生活在于仁之良善,天使是仁爱的形式(454, 553节)。对主之爱是主的“样式”,对邻之仁是主的“形像”(1013节)。天使通过对主之爱感知涉及信的一切(202节)。唯独爱和情感拥有生命,或说是活着的(1589节)。那些拥有相爱或仁爱的人拥有主的生命(1799, 1803节)。对主之爱和对邻之爱就是天堂本身(1802, 1824, 2057, 2130-2131节)。主的同在取决于爱和仁的状态,或说人里面爱和仁的状态决定了主与人同在的程度(904节)。十诫的一切诫命和信的一切事物都包含在仁爱中(1121, 1798节)。除非人拥有仁爱,否则信之教义的知识毫无效果,因为教义视仁爱为自己的目的(2049, 2116节)。除非一个人处于良善,否则对真理的承认,因而信仰是不可能存在的(2261节)。敬拜的神圣取决于植入仁爱的信之真理的质和量(2190节)。

得救不是因信,而是因信之生活,也就是仁爱(2228, 2261节)。天国属于那些拥有仁之信的人(1608节)。在天堂,所有人都从仁和由此衍生的信而被看待(1258节)。若不通过发自内心意愿良善,没有人被允许进入天堂(2401节)。那些拥有信的人会得救,前提是他们的信包含良善(2261, 2442节)。信若没有植入生活的良善,在来世就会完全消亡(2228节)。如果纯思维的信能拯救人,那么所有人都会被带入天堂;但正因他们的生活阻止他们,所以有些人不能得救,或被带入天堂(2363节)。那些坚持唯信得救观念的人因这种观念的虚假而玷污了真理(2383, 2385节)。信的果子是善行,善行就是仁爱,仁爱就是对主之爱,对主之爱就是主(1873节)。信的果子是源于爱和仁的良善的果子(3146节)。

被称为得救之信的信靠或信心只能存在于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里面(2982节)。良善是真理的生命(1589节)。什么时候可以说真理活过来了,或获得了生命(1928节)。良善从主流入各种真理;但最重要的是,它们应是纯正的真理(2531节)。从主流入的良善和真理的量取决于邪恶和虚假被移除的程度(2411, 3142, 3147节)。只要人受邪恶影响,良善就无法流入真理(2388节)。真理不是真理,直到它被良善接受(2429节)。良善与真理的婚姻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中(2173, 2508节)。对良善的情感构成生活,对真理的情感为生活而存在(2455节)。真理通向良善,从良善发出,或来源于良善(2063节)。

(神性)流注把真理从属世人中召唤出来,提升它,并把它植入理性人中的良善(3085, 3086节)。当真理与良善结合时,真理就变成人自己的(3108节)。为叫真理可以与良善结合,理解力和意愿必须同意;当意愿同意时,结合就会发生(3157, 3158节)。理性心智通过知识或认知获得真理;当真理与良善结合时,真理就变成人自己的;这时,它们属于意愿,为生活而存在,或说以生活为目的(3161节)。真理被引入并与良善结合不是立时的,而是贯穿一生及以后(3200节)。正如光没有热什么都不产生,信之真理没有爱之良善同样什么都不产生(3146节)。没有良善的真理的观念是何性质,它的光在来世是何性质(2388节)。分离之信就像冬光,而源于仁的信就像春光(2231节)。那些在行为中将构成信的真理与仁分离的人不能拥有良心(1076, 1077节)。人们将信与仁分离,并声称信拯救人的原因(2231节)。

在人重生期间,主将良善注入他里面的真理(2063, 2189节)。人不是通过真理,而是通过良善重生的,或说使人重生的,不是真理,而是良善(989, 2063, 2189, 2697节)。在人重生期间,主来迎接他,并使他里面的真理充满仁之良善(2063节)。那些过着良善生活,但没有信之真理的人,如外邦人或非基督徒和小孩子,在来世接受信之真理,并经历重生(989节);关于外邦人或非基督徒(932, 1032, 2049, 2284, 2589-2604节);关于小孩子(2290-2293, 2302-2304节)。人通过对真理的情感重生;当一个人重生时,他出于对良善的情感行事(1904节)。在一个正在重生的人里面,种子只能扎根于良善(880, 989节)。一个重生之人所拥有的光是从仁,而非信发出的(854节)。同样的真理对这个人来说的确是真理,对那个人来说不怎么是真理,而对有些人来说甚至是虚假;这种变化取决于他们各自的生活良善(2439节)。小孩子的良善,无知者的良善和聪明人的良善之间的区别(2280节)。谁能进入真理的知识或认知,并获得信,谁不能(2689节)。

教会不存在,或不是一个教会,除非教义的真理被植入生活的良善(3310节)。构成教会的,不是教义,而是仁爱(809, 916, 1798, 1799, 1834, 1844节)。教会的教义什么都不是,除非它的成员照之生活(1515节)。信之教义是仁之教义(2571节)。教会靠仁存在,而不是靠分离之信存在(916节)。谁都能从仁爱知道自己是否有敬拜的内在(1102, 1151, 1153节)。就真理而言,遍布全世界的主的教会各不相同,但它通过仁爱而为一,或仁爱把它连成一体(3267节)。如果所有人都拥有仁爱,那么教会将是一个教会,即便教会成员在宗教仪式和教义上各不相同(809, 1285, 1316, 1798, 1799, 1834, 1844节)。如果所有人都视仁,而非信为教会的本质,或最重要的元素,那么教会就会从多个变成一个教会(2982节)。教义有两种,即:仁之教义和信之教义;古教会拥有仁之教义,但如今这些教义是遗失的事物或知识之一(2417节)。

那些没有仁之教义的人对真理何等无知(2435节)。而如今,信却被视为教会的本质,人们甚至看不见,或不留意主那么多次论到爱和仁所说的话(1017, 2371节)。良善作为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表现,高过并优先于构成信的真理,而不是反过来(363, 364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