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堂的奥秘(卷1)》创世记第五章内义3

《天堂的奥秘(卷1)》创世记第五章内义3

501、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继出现的教会,每一个都被说是从另一个诞生的,它们的关系如同果实或果实中的种子;在它们核心或至内在部分是果实中的果实或种子中的种子,它们仿佛是按照某种顺序继承而生活的。因为越是从中心向外围,果实或种子的本质就越少,直到最后仅仅是表皮或外壳,果实或种子就此止步。或者像大脑,在其最内部有细致的有机物,被称为皮质,灵魂的活动从这里开始并通过它们进行;从这些物质中依次产生更纯净的覆盖物,然后是更密集的,最后是被称为脑膜的共有层,这些最终在更为普通的层级中结束,那就是颅骨。

502、这三个教会,“人、塞特和以挪士”,构成了上古教会体系;直到那种在最初教会中独有的直接领受真与善的完美能力,在后续的教会中普遍地减弱并变得平凡。这种完美体现在能够清晰地进行直接领受的能力上,但当这种能力不再那么清晰而是变得更加普通时,它便开始衰减。于是,原先更为清晰的直接领受能力就被一种更模糊的领受所取代,开始逐渐消失。

503、上古教会的直接领受不只是在于直接领受什么是善的和真的,还在于直接领受到行善的欢喜快乐。没有这些行善的欢喜快乐,直接领受便无生机,它从行善中获得生命。爱以及由此而来的信仰的生活,在于功用,也就是将真与善付诸于功用的生活,正如上古教会所拥有的生活。出于功用、通过功用、依照功用,被赐予从主来的生命。无用的事物不能有生命,因为任何无用之物都将被抛弃。在那时,他们是主的样式;在直接领受上,他们也成了形像。直接领受在于了解什么是善和真,因而什么是信仰。那些在爱中的人,并不因了解为乐,而是行出善与真,也就是致用。

504、第十节、第十一节 以挪士生该南之后,又活了八百一十五年,并且生了儿子和女儿。以挪士所有的日子是八百零五年,他死了。

这里的“日子”和“年”还有“儿子和女儿”也是表达类似的事情。

505、前面说过,“以挪士”是第三代教会,仍属于上古教会之一,但没像“塞特”那样属天,因此在直接领受能力上也相对较逊。而“塞特”教会的属天之性和直接领受又不及其源头,即被称为“人”的教会。这三个教会共同组成了上古教会体系;对于后续的教会来说,它们就像果实或种子的核心,而后续的教会则类似于它们的外壳或包裹层。

506、第十二节 该南活了七十年,生了玛勒列。

“该南”象征第四代教会,“玛勒列”第五代。

507、被称为“该南”的教会并不像前三个那样完美,因为直接领受,相比先前教会的清晰显明,开始变得一般。就像果实或种子中最初或较柔软的膜相比于核心。这样的状态虽未切实描述,但可从接下来对“以诺”与“挪亚”教会的描述中明显看得出来。

508、第十三节至第十四节 该南生玛勒列之后,又活了八百四十年,并且生了儿子和女儿。该南所有的日子是九百一十年,他就死了。

“日子”与“年”的数目与先前一样象征同样的意义。“儿子和女儿”在此也象征他们直接领受的真理和良善,只是变得一般。他“死了”也类似地表示那种状态已经不复存在。

509、只需注意这里所有的事物都分别关联到教会的状态。

510、第十五节 玛勒列活了六十五年,生了雅列。

“玛勒列”表示第五代教会,“雅列”表示第六代教会。

511、随着直接领受能力的减弱,从独特的或明确的,变得一般或模糊,仁爱或致用的生活也是如此;因为仁爱或致用的生活如何,直接领受的能力就如何。从良善而知真理,此乃属天。构成那被称为“玛勒列”教会之人的生活,他们宁愿从真理获得快乐,胜过致用的快乐。通过与他们类似的人在来生中的交往可以体验到这一点。

512、第十六节至第十七节 玛勒列生雅列之后,又活了八百三十年,并且生了儿子和女儿。玛勒列所有的日子是八百九十五年,他就死了。

这些话与前文的象征意义类似。

513、第十八节 雅列活了一百六十二年,生了以诺。

如前所述,“雅列”为第六代教会,“以诺”为第七代。

514、关于“雅列”这个教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从前面被称为“玛勒列”的教会与接下来被称为“以诺”的教会来推断它的性质,因为它处于两者之间。

515、第十九节、第二十节 雅列生以诺之后,又活了八百年,并且生了儿子和女儿。雅列全部的日子是九百六十二年,他就死了。

这些话的象征意义与前文类似。这些人物的年龄事实上并没有这么大,例如雅列九百六十二岁,玛勒列八百九十五岁,这一点应该能看出。蒙主怜悯,在下一章第三节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因为那里说“他们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因此,“年”的这些特定数目并非指某个人的年纪,而是言及教会的时间和状态。

516、第二十一节 以诺活了六十五年,生了玛土撒拉。

“以诺“象征第七代教会,“玛土撒拉”第八代。

517、被称为“以诺”的教会,其状态如下所述。

518、第二十二节 以诺生玛土撒拉之后,与神同行三百年,并且生了儿子和女儿。

“与神同行”表示关于信仰的教义。“生了儿子和女儿”表示关于真理与良善的教义。

519、在那个时代,有人依据上古教会及其延续的教导制定了教义,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并由此辨别何为善与真。这些人被称作“以诺”,正如“以诺与神同行”所描述。他们也将这种教导称为“以诺”,这个名字意味着指示教导。“行走”一词的含义与“与神同行”相呼应,而不是“与耶和华同行”。“与神同行”意味着按照信仰的教义生活,而“与耶和华同行”则是基于爱而生活。“行走”是个传统的表达,意味着生活,就好像在法律、法规和真理中行走一样。“行走”本质上指向一条真理的道路,因此是信仰的或者信仰教义的道路。从下列引用的经文可在一定程度上看清“行走”在圣经中的意义:

【2】《弥迦书》中说:

世人啊,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6:8)

“与你的神同行”在这里意味着按照指示的内容生活;然而,在这里虽然使用了“与神同行”,但在提到以诺时使用了另一个词汇,该词还有“从”“与神同行”(from with God)的意思,使得这个表达产生了歧义。在大卫《诗篇》中说:

你救护我的脚不跌倒,使我在生命光中行在神面前。(诗篇56:13)

此处的“行在神面前”是行在信仰的真理之中,这真理就是生命的光。在《以赛亚书》中有类似的表达: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以赛亚书9:2)

在摩西五经中,主说:

我要在你们中间行走,作你们的神;你们要作我的子民。(利未记26:12)

这意味着要求他们应当依照律法的教导而生活。再如:

(他们要将它们的骸骨)抛散在日头、月亮和天上众星之下,就是他们从前所喜爱、所侍奉、所随从、所求问的。(耶利米书8:2)

属于仁爱与属于信仰的事物在此区分明显;属于仁爱的用“喜爱和侍奉”来表达,属于信仰的则是“随从和求问”。先知书中的用词精准,不能随意以其它词语来替代。在圣经中,“与耶和华同行”或“在耶和华面前”象征活出仁爱的生活。

520、第二十三节至第二十四节 以诺所有的日子是三百六十五年。以诺与神同行,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了。

“以诺所有的日子是三百六十五年”表示很少。“以诺与神同行”,如前所述,是关于信仰的教义。“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了”表示为了后代的使用,那教义已被保存。

521、“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了”,为了后代的使用,那教义已被保存。关于以诺的事情,如前所述,他将上古教会的内在直接领受已转化为教义。在那个时代,这是不允许的,因为通过内在直接领受和从教义中学习完全是两码事。那些处于内在直接领受状态中的人,不需要通过成型的教义之路来获取他所知道的东西,正如已知道如何思考的人,不需要通过人工手段学习如何思考,否则他们的思考能力将会消失,就像那些陷入学术泥潭中的人一样。对那些处于内在直接领受中的人,主通过内在的方式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与善;对那些从教义中学习的人,他们通过外部方式或通过身体感官来获知;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像光明与黑暗一样。此外,属天人的这种内在领受难以言表,因为它触及到极其微妙和具体的细节,这些细节随着状态和环境的每一次变化而变化。由于预见到上古教会的这种内在直接领受能力将会丧失,后来的人将会通过教义来学习什么是真与善,或者通过黑暗进入光明,所以说神将他取去,也就是说,为了他们后代的使用,神保存了这样的教义。

522、我有幸获知那些被称为“以诺”者的状态与性质,那是一种笼统或模糊的直接感受力,缺乏明确性,在此情形下,心智所聚焦的开始由心内转向心外的教义。

523、第二十五节 玛土撒拉活了一百八十七年,生了拉麦。

“玛土撒拉”象征第八代教会,“拉麦”象征第九代教会。

524、关于这个教会的具体情况没有特别的记载;但从被称为“以诺”的教会的描述来看,可以明确知道它的直接领受能力变得笼统和模糊;其完整性逐渐减弱,智慧与聪明也随之衰退。

525、第二十六节、第二十七节 玛土撒拉生拉麦之后,又活了七百八十二年,并且生了儿子和女儿。玛土撒拉所有的日子是九百六十九年,他就死了。

这些话的意义类似。

526、第二十八节 拉麦活了一百八十二年,生了一个儿子。

“拉麦”在此处象征第九代教会,对真理与良善的直接领受如此笼统和模糊,直至荡然无存,因此该教会走向荒废。“一个儿子”象征一个新教会的兴起。

527、“拉麦”在此处象征第九代教会,对真理与良善的直接领受如此笼统和模糊,直至荡然无存,因此该教会走向荒废;这可从前后文看出,下一节经文包含着对它的描述。在前一章中的“拉麦”与此处的含义差不多,也指荒废(参阅第四章的18节、19节、23节和24节)。生下他的那位也有个意义相近的名字“玛土撒拉”。这些名字用来表示同类的事情,“玛土撒利”和“玛土撒拉”指的是垂死的状态,而“拉麦”则指毁灭。

528、第二十九节 给他起名叫挪亚,说:“这个儿子必为我们的操作和手中的劳苦安慰我们,这操作劳苦是因为耶和华咒诅地。”

“挪亚”象征古代教会。“这个儿子必为我们的操作和手中的劳苦安慰我们,这操作劳苦是因为耶和华咒诅地”象征通过教义来恢复那些被颠倒的事物。

529、“挪亚”象征古代教会,或者洪水过后三个教会的先祖教会,从接下来对“挪亚”进一步阐述可以看出。

530、如前所述,本章中的人名皆用于象征教会,同样也可象征教义,因为教会因教义而存在并有其名;因此“挪亚”象征古代教会,或者象征从上古教会遗留下来的教义。在前面已经说明,教会或教义堕落,直至信仰的良善与真理荡然无存,圣经中便说这教会被“荒废”。然而仍有“余剩”被保守,或者说信仰的良善与真理被保守在一些人中,尽管为数甚少。若非如此,天堂与人类将断开连接。

【2】“余剩”分别存于各人之中,人数越少,所拥有的理性观念和经验知识接受光照的可能性就越小,被光照得越弱,因为良善与真理的光照由这些“余剩”流入,或者由主借着“余剩”流入。人里面若无余剩存留,他就不是一个人,甚至比禽兽更粗鄙。余剩越少,越不像人;余剩越多,越是个人。余剩如同空中星辰,越少越暗淡,越多越光亮。有少许余剩从上古教会遗留在那被称为“挪亚”的教会中,只是这些并非直接领受能力的余剩,而是一种完整性的余剩,也是从上古教会所直接领受的事物中获取的教义余剩。于是一个新的教会由主兴起,与上古教会的性质截然不同,被称为“古代教会”。称其“古代”,因为它存在于大洪水前的末期以及洪水后的先期。蒙主怜悯,后文将讨论该教会更多信息。

531、“这个儿子必为我们的操作和手中的劳苦安慰我们,这操作劳苦是因为耶和华咒诅地”象征通过该教义可以修复那些已经被扭曲的。蒙主怜悯,从以下内容中,这将变得清晰。“操作”,除非经历劳苦艰辛,他们不再能直接领受什么是真理。“这操作劳苦是因为耶和华咒诅地”表示他们无能力行善。这样形容“拉麦”,他代表荒废的教会。当人出于自己或出于他们的自我去寻求真理和良善时,就有了“操作”和“劳苦”。带来这些结果的是“耶和华咒诅地”(关于“耶和华咒诅”所象征的意义,请参阅之前245节),出于此“地”的只有伪谬与邪恶。“安慰”与“儿子”或“挪亚”相关,这里的“儿子”或“挪亚”是新生一代,因而象征性表示一个全新的教会,也就是古代教会。此教会或“挪亚”也同样因此表示安息,因安息而得安慰,正如之前论到上古教会时,为第七日,主在此日安息。(关于主在第七日安息,可参阅84-88节)

532、第三十节、第三十一节 拉麦生挪亚之后,又活了五百九十五年,并且生了儿子和女儿。拉麦所有的日子是七百七十七年,他就死了。

如前所述,“拉麦”象征荒废的教会。“儿子和女儿”象征这个教会所孕育和诞生的。

533、关于拉麦,只是讲到他生了儿女,象征这个教会所孕育和诞生的;这一点无需赘述。其出身如何,或者什么样的“儿女”,可从这个教会清楚看出;因为该教会的性质决定其后代如何。被称为“玛土撒拉”与“拉麦”的教会在大洪水来临之前就已经消亡。

534、第三十二节 挪亚活了五百年,挪亚生了闪、含、雅弗。

如前所述,“挪亚”象征古代教会。“闪、含、雅弗”象征三个古代教会,他们的先祖教会就是被称为“挪亚”的古代教会。

535、被称为“挪亚”的教会未被列入大洪水之前的众教会之列,这可从前面第29节明显看出;在那里说他“必为我们的操作和手中的劳苦安慰我们,这操作劳苦是因为耶和华咒诅地”;“安慰”一词意味着它必将存活和持续。

至于挪亚和他的众子,蒙主怜悯,容后详述。

536、先前的讨论多次提到了洪水前教会所具有的直接领受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如何逐渐成为人所不知。今天,人们对这种直接领受的了解几乎为零,以至于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启示,或者是某种深藏的本质。有些人则认为它纯粹是想象的产物,而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

事实上,直接领受是主赋予那些怀有仁爱之信者的属天恩赐,并且以无穷多样性存在于整个天堂之中。为了让人们对直接领受有所了解,蒙主怜悯,将在后文描述天堂中直接领受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