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变水为酒
1.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
2. 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
3. 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
4. 耶稣说:母亲(原文是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5. 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
6. 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
7. 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
8. 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他们就送了去。
9. 管筵席的尝了那水变的酒,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来,
10. 对他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11. 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
应许实现
在上一章的结尾,拿但业被描述为“没有诡诈的人”(1:47)。拿但业对耶稣知道他的一切感到惊讶,便大声说道:“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1:49)作为回应,耶稣应许拿但业,他将会看到更大的事。“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信吗?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你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1:51)耶稣说。这一应许会实现在每一个像拿但业一样“没有诡诈”、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并努力按照耶稣所教导的去生活的人身上。
因此,下一个情节就这一应许如何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实现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它以“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2:1)开始。婚礼作为我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代表着我们灵性生活的相应转变。正如婚姻始于男女双方在主面前承诺过彼此相爱和忠于对方的生活,灵性生活也始于我们承诺将所知的真理与努力按照真理生活的意愿结合起来。在此之前,我们可能相信真理,但真理与良善是分离的。
然而,随着我们将真理付诸实践,便开始看到并感受到它的良善。这就是属灵婚姻的开始。我们曾经强迫自己行真理,如今变成了我们内心的渴望。真理与良善合而为一。换句话说,当我们努力向上,按照所知的真理生活时,神便带着祂的良善降临到这真理中,成就所谓的“天上的婚姻”。这种真理上升与良善下降而产生的婚姻,正是耶稣对拿但业所说的:“你将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
同样重要的是,迦拿的婚礼是在“第三日”举行的。虽然“第三日”通常指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复活,但它也指每个人的灵性发展过程。灵性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悔改、改造和重生。
悔改包括承认神和认识自己的罪。到了改造阶段,我们的重点是从主的话语中学习真理,从而重新塑造我们的悟性。然后,在灵性发展的“第三日”,我们进入重生阶段。在此阶段,我们不仅学习真理,还将真理应用到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学的真理与善行结合起来。在此阶段,主通过我们经过改造的悟性在我们内心建立起新的意愿。
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
根据希腊原文,耶稣和祂的门徒被“请去”参加婚筵。这暗示我们不能凭自己实现内心真理与良善的联姻。我们需要呼求主,邀请祂与由祂的门徒所代表的许多真理与良善的原则一同出席。此外,经上还记着“耶稣的母亲也在那里”(2:2)。她的出席象征着我们每个人对真理的热爱。这是渴望理解真理从而践行良善的愿望。
在婚礼庆典的某个时刻,耶稣的母亲转向祂说:“酒用尽了。”(2:3)耶稣的“母亲”代表我们内心对真理的热爱,是我们里面渴求真正智慧的那部分。因此,它最先觉察到真理的匮乏。用圣经的语言来说,我们的“酒用尽了”。耶稣回答说:“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2:3-4)当耶稣称马利亚为“妇人”而不是母亲时,祂是站在其神性而非其人性的角度。祂又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祂指的是到一个特定的时刻,祂将完全彰显祂的荣耀,显明祂不再是马利亚的儿子,而是神的儿子。因此,耶稣称祂的母亲为“妇人”,是从其神性而非人性的角度作出回应。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耶稣是在说,除非我们也尽自己的本分,否则祂无法在我们里面施行神迹。我们若迈出第一步,祂的“时候”就会来到。当耶稣的母亲转身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2:5),这第一步就开始了。这名话蕴含了永恒的启示。正如本福音书第一章所说,耶稣是“道成了肉身”(1:14)。听从耶稣的吩咐就是遵从道的教导。我们每个人的灵性之旅都是从简单的顺服开始的。最终,出于信的顺服会变成出于爱的顺服,最后变成一种乐于遵行圣经教导的生活。这时我们才成为真正的人。但在当前的情节中,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在这初始阶段,我们的任务是按照耶稣的教导去行。因此,马利亚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1
把缸倒满了水
在这段神圣的叙事中,我们了解到更多关于婚礼现场的信息。如经上所记:“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2:6)在圣经时代,人们在进门作客或参加庆典之前,通常要洗手洗脚。这种洗濯的历史传统代表着灵性净化的需要,即去除邪恶的欲望和错误的想法,是永恒的。从永恒的角度来说,可以盛两三桶水的大石缸象征圣经的基本真理,作为神圣容器,能去承载更具体真理的最普遍真理。这些是“刻在石头上”的真理,是不可动摇、永恒不变的。它们包括摩西在西奈山领受的十诫、耶稣在山上的宝训、两条大的诫命以及引领我们走向灵性净化的每一个真理。
这些永恒不变的真理,一旦被人类的心智所接纳,就如同坚固的石制容器,能够容纳更具体的真理,就像石缸盛水一样。当我们明白这些石缸象征着充满基本真理的人类心智,而水则象征着来自主话语的净化性真理时,我们就能理解耶稣第一个吩咐的意义了。祂说:“把缸倒满了水。”(2:7)于是,用人把水缸都盛满了水。这代表着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让自己的心智“盛满”来自主话语的教导。2
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
我们的心智被主话语的真理充满固然美妙,但这并非终点。因此,耶稣接下来的吩咐是:“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2:8)从字面意义上说,管筵席的人是负责宴会的人,他要确保一切安排妥当,让宾客有充足的食物和美酒。然而,在最高的意义上,这婚礼对应着我们都被邀请参加的良善与真理的天国婚礼,那里有丰富的灵性食物和美酒。这婚礼的“管家”,或者用神圣叙事的语言来说,这“管筵席的”,就是主自己。
有鉴于此,“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这句话就有了更重要的意义。这句话提醒我们,每当我们从圣经中汲取一些真理,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时,我们首先应该祈求主赐福于我们的努力。否则,我们可能倾向于认为我们的真知和善行都是来自于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将其交给“管筵席的”(主自己),祈求祂的祝福。正如希伯来圣经(旧约)所记:“愿主我们神的荣美归于我们身上,愿你坚立我们手所做的工。”(诗篇90:17)
每当我们如此行,主的爱和指引就会流入我们所知的真理和我们为实践真理所付出的努力。正如耶稣对拿但业所说:“你要看见天开了。”(约翰福音1:51)我们会有前所未有的看见,会感受到未曾预料的新生力量,会经历心灵的转变。到那时候,我们意识到真正的神迹发生了。我们属世生命的水已变为属灵生命的酒。
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在字面的叙述中,用人照着耶稣的吩咐,把水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管筵席的尝了尝,发现不是水,而是上好的酒。他不知道这酒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石缸里的水怎么变成了酒,还以为新郎把上好的酒留到了最后。于是,他叫来新郎,对他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2:10)
这个神迹表明,当圣经字面意义上的真理转化为属灵的真理时,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时,神的话将揭示其更深层的含义,我们将看到真理当中的良善。因此,这段情节教导我们,当我们用主话语中的真理充实自己的心智,从中汲取一些来洁净我们的灵性,并将其呈献给主,祈求祂的祝福,那么属世生命的水就会变成属灵生命的酒。正如这段情节结尾所说:“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4
头一件神迹
在水变为酒之后,经上记着:“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sing记号),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2:11)值得注意的是,约翰福音一直使用希腊字“σημεῖον”,意思是“记号”,而不是“δύναμις”,意思是“奇迹”或“神奇能力”。在这方面,奇迹与记号有所不同。奇迹能让我们一时惊叹不已,而记号则指向有关耶稣以及我们内心生命的深层真理。记号不仅见证主在外在世界中的作为,也见证祂在我们内在生命中的作为。
简而言之,奇迹或许会让我们感到惊讶,但记号却能教导我们。正如“记号”一词本身所暗示的,它象征着更深层次的灵性现实。因此,奇迹具有外有的力量,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但如果我们心怀良善,我们就能让这些奇迹成为指引我们走向深层实质的记号。它们能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促使我们省察自己,引导我们获得更深的领悟。我们开始看到主在我们内心作工的记号。5
实际应用
虽然外在的奇迹能吸引我们的注意,但主希望我们因祂行内在的奇迹(我们内在生命的改变)而信祂。这就好像主对每个人说:“我希望你们信我,是因为你们听了我的教导,照着生活,并祈求我的祝福,结果你们看到了自己的生命的改变。”铭记这一点,然后留意那些你对主和邻舍怀着良善思想的时刻。留意那些你想要行善或提供有用服务并付诸行动的时刻。留意那些你真正同情他人,特别是那些身心受苦的人,并采取行动帮助他们的时刻。尤其要留意那些你战胜试探,因为主一直在你里面为你争战的时刻。这些都是宝贵的时刻,耶稣正在将属世生命的水变成属灵生命的酒。这就是主在你身上彰显祂荣耀的方式。就像早期的门徒一样,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深地信靠祂,就像好酒越陈越香。6
洁净圣殿
12. 这事以后,耶稣与他的母亲、弟兄和门徒都下迦百农去,在那里住了不多几日。
13. 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
14. 看见殿里有卖牛、羊、鸽子的,并有兑换银钱的人坐在那里,
15. 耶稣就拿绳子做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去,倒出兑换银钱之人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
16. 又对卖鸽子的说:把这些东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
17. 他的门徒就想起经上记着说: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
18. 因此犹太人问他说:你既做这些事,还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呢?
19. 耶稣回答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
20. 犹太人便说: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内就再建立起来吗?
21. 但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
22. 所以到他从死里复活以后,门徒就想起他说过这话,便信了圣经和耶稣所说的。
在加利利的迦拿参加完婚礼后,耶稣前往迦百农,在那里住了不多几日,然后又上耶路撒冷,进入圣殿,庆祝逾越节。耶路撒冷的圣殿是人们诵读、研习和讨论圣经的地方,人们在那里献祭,举行仪式,努力敬拜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圣殿的领袖允许商人售卖用于献祭的牲畜,把圣殿变成了买卖的地方,而非祷告之所。敬拜不再是献圣洁祭物的时刻,而成了商业交易的时机。正如经上所记:“耶稣进了圣殿,看见里面有人卖牛、羊、鸽子的,并有兑换银钱的人坐在那里。”(2:13)
耶稣见了,就拿绳子做成鞭子,把牛羊和卖牲畜的商人都赶出殿去,推翻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又对卖鸽子的说:“把这些东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2:16)
正如我们所指出的,圣殿象征人的内智。它本应是祷告之所,是我们学习真理并照着行事的圣地。然而,我们的内心有时却被自私和世俗的杂念(就是由兑换银钱的人所象征的)所占据。我们越是沉湎于这些低级、外在的事物,忘记赞美和尊崇神,我们的内心就越会变成“买卖的地方”,成为商业场所,而非神的居所。7
耶稣拿绳子做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又推翻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这是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这是接纳拿但业为门徒的无所不知的耶稣的另一面,也是将水变为酒的无所不能的耶稣的另一面。这一次,我们看到一位心中火热的耶稣,祂为殿里发生的事情感到焦急。看到这一幕,门徒想起诗篇上的话:“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2:16;诗篇69:9)在同一首诗中,大卫接着说:“我要以诗歌赞美神的名,以感谢称他为大!这便叫耶和华喜悦,胜似献牛。”(诗篇69:30-31)
大卫的话是预言性的。它们指向一个时代,那时,人们将通过歌唱、感恩、赞美来敬拜神,最重要的是,人们将通过有用的服务,而不是通过献无辜的动物为祭来敬拜神。因此,耶稣的义愤之举有力地表明,献动物为祭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人们对耶稣的行为感到震惊和困惑,便问祂:“你既做这些事,还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 证明你有权威做这些事呢?”(2:18)对此,耶稣回答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2:19)
当时人们还不明白,他们以为耶稣说的是那座花了四十六年才建成的物质的圣殿。他们不明白耶稣怎么能在三日内再将它建立起来,不知道耶稣其实“是以他的身体为殿”(2:21)。从字面上说,这话是指祂受难后“第三日”复活。所以经上记着说:“到他从死里复活以后,门徒就想起他说过这话,便信了圣经和耶稣所说的。”(2:22)
在更深的层面上,当耶稣说祂要在“三日内将殿再建立起来”时,祂所指的不仅仅是祂要在三日内复活,也指祂要在我们每个人里面建立一座“新的圣殿”或一个“新的教会”————这个圣殿需要“三日”来建。正如我们所提到的,“三日”一词指的是我们灵性成长的三个关键阶段,也就是悔改、改造和重生的过程。当我们转向主,从祂的话语中学习真理,并开始新的生活时,这个过程就在我们每个人里面发生了。这个奇妙的过程始于我们立志与主配合,驱除我们低级本性中的邪恶的时候,好让祂进入我们心灵的殿,在我们内心的圣所中居住。8
实际应用
殿里的敬拜以献动物祭为主。更具体地说,就是用几种不同的动物献祭,比如羊羔、鸽子、公羊、山羊、公牛和母牛。每一种献祭的动物都代表一种我们需要放弃的邪恶或虚假,好让我们从罪中得到净化。当然,我们知道献动物为祭永远无法抹除人类的罪。真正的献祭与宰杀动物毫无关系。事实上,“献祭”一词源自两个拉丁字,意思是“使之神圣”。因此,每当我们放弃自私的欲望、错误的信念和过度的关注自我时,我们就是在献祭。你可以从今天开始,清除你内心圣殿中任何阻碍主完全临在于你生命中的东西。正如耶稣用鞭子驱赶牛群一样,你也需要用强大的真理驱赶你低级(动物)本性中顽固的态度和持续的欲望。这将是一种真正神圣的祭祀,是我们被呼召在内心圣殿中进行的祭祀。
使人得救的信
23. 当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信了他的名。
24. 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万人,
25. 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
接下来的情节以“当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信了他的名”(2:23)开始。这描述的是信仰的初始阶段,但这种信仰是肤浅的。正如经上所记:“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信了他的名。”基于神迹的信仰在我们灵性成长的初期可能是有用的,但这并非真正的信仰,不是或称“使人得救的信仰”。在信仰的初始阶段,我们就像天真无邪的孩子,因为听说神创造了世界、分开红海、让约拿从鱼腹中得救、让但以理从狮子口中逃生就信了。
在这初始阶段,我们毫无疑问地接受圣经的字面意思。甚至像“许多人信了他的名”这样的表述也被当作字面意思来理解,以为只要信主的名就能得救。就此而言,当我们教导孩子要“求告耶稣的名”时,他们可能理解为要时常呼求“耶稣”的名,念诵“耶稣”的名有驱赶邪灵的力量,能打开天堂之门。在圣经的字面意义上,有许多教导倾向于支持这种解读。正如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罗马书10:13)
随着信心的成长,我们从单纯的孩子般的信仰,发展为一种更成熟的信仰,即从对“耶稣”之名的信仰,发展为对主名之真正含义的信仰。我们开始明白,“信他的名”意味着信这名所代表的品质。这包括神赐予的我们能信靠的每一种神圣品质。比如,当我们祈求“忍耐”这种品质时,就是在呼求主名;当我们祈求“宽恕”这种品质时,也是在呼求主名;当我们祈求“安宁”这种品质时,同样是在呼求主名。这些品质始终存在,随时可以寻求,绝不可轻慢。当我们努力依照这些品质生活,践行忍耐、宽恕与平安时,这些品质就能成为我们性格的一部分。这就是“信他的名”的真正含义。9
同样,随着我们的信仰不断加深,我们开始意识到圣经中的每一件事,甚至每一个字,都有着更深的意义,与我们的灵性成长息息相关。正如“名”一个字有更深的意义,每一个故事也是如此。我们开始明白,创世的六日并不是指物质宇宙的创造,而是指我们灵性成长的各个阶段;我们开始领悟到,红海分开的神迹并非仅仅讲述主如何引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而且讲述主如何引领我们度过看似不可能承受的困境。我们开始意识到,约拿从鱼腹中得救或但以理从狮子口中逃生的故事并非仅仅讲述主如何拯救那些信祂的人脱离肉身上的危险,而是在更深的层面上讲述神如何通过祂的话语不断地拯救我们,使我们不被虚假或怨恨所吞噬。10
当我们把真理应用到生活中时,我们的理解就会加深,我们的信仰也会随之加深。我们开始明白,这些故事并非仅仅讲述古人的经历,也是讲述当我们按照主的教导生活时,主能在我们内心创造的奇迹。11
尽我们的本分
正如我们所指出的,真正的信仰产生于我们先尽自己的本分。首先,我们要转向主,悔改我们的罪,让主通过祂真理的话语来重塑我们的悟性,然后照着圣经的教导去行善。用圣经的语言和本章中神所安排的事件顺序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首先“把缸倒满水”,然后“洁净内心的圣殿”,最后过一种与人为善的生活。当我们如此行,基于外在神迹的信仰就会变成基于个人转变的信仰。我们信,不是因为我们所看到或听到的外在神迹,而是因为我们愿意接受主的引导,努力将祂的真理融入我们的生活,从而在自己内心看见奇妙的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得救的信仰”。我们只有尽自己的本分,才能体验到这一点。12
人的见证与神的见证
接下来,经上记着说,耶稣“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万人,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2:24-25)。人的见证是善变的,反复无常的。只要一切顺利,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我们就没有怨言。我们信靠神,且相信自己正在荣耀祂的名。
然而,当事情的发展与我们的计划背道而驰,当我们的雄心壮志似乎受挫,当祈求物质富足的愿望未蒙垂听时,我们的信心就会动摇。当初因耶稣所行的神迹而信祂的人,最终因为祂未能满足他们对物质繁荣的渴求而背弃祂。他们想要一位世俗的王,而非天国的王。他们信祂的神迹,却不信祂本人。他们信祂的“名”,却不按照祂的名所象征的品质去生活。
因此,经上记着说,耶稣“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万人”(2:24)。正如耶稣知晓拿但业的心思,祂也洞悉所有人的内心。祂深知人心是多么不可靠,反复无常,知道人们有时会尊崇祂,有时又会轻视祂。正因为如此,耶稣“不将自己交托他们”。我们每个人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如果我们真的渴望与神建立关系,我们就必须值得交托。无论发生什么,无论是顺心如意还是事与愿违,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必须坚定信心,相信主会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的结局。13
每当我们如此行,坚信神永远不会离弃我们,我们就能作出真实的见证——不是主如何满足我们世俗野心的“人的见证”,而是神如何将我们从低级本性的邪恶中拯救出来,以真理启示我们,使我们有能力奉祂的名行善的“神的见证”。这是一种谦卑的见证。
因此,真正的见证是当我们努力按照神的教导生活时,神在我们内心作工的奇妙方式。这种内在工作的成果确实是“属于神的”,不是“属于人的”。它关乎我们持守诫命时内心逐渐发生的奇妙变化。
实际应用
当你坚持遵守诫命,相信神会赐给你力量时,请注意神的品质是如何在你内心出现,仿佛它们是你自己的品质一样。例如,注意你是如何变得更有耐心的,即使是在艰难的处境中。注意你是如何保持平静的,即使你正处于情绪风暴之中。注意你对主的信心是如何保持坚定的,即使你的计划被打乱,你渴望的结果没有实现。注意你是如何迅速地从气恼情绪中恢复过来,为自己的过失道歉,并毫无抵触地决心下次做得更好。注意这些悄然发生的奇迹,它们表明你内心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将主赐你力量打破旧习、养成新习惯的其他例子也添加到这个清单中。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