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初有道
1.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2.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3. 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
4.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约翰福音开篇写道:“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1:1-3)这些话让我们想起圣经开篇的语句:“起初,神创造天地。”(创世记1:1)无论是约翰福音,还是创世记,其开篇都提到了创造。正如神创造了物质世界的一切,神的话也创造了灵性世界的一切。
从字面上说,创世记将地描述为混沌、空虚、黑暗。在约翰福音中,神的话向我们表明,这种空虚混沌乃是一种没有意义和目的的生活,而黑暗则是一种对属灵真理毫无领悟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圣经中神的第一个命令是“要有光”(创世记1:3)。我们既需要自然之光,也需要灵性之光。正如诗篇所记:“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篇119:105)
“耶和华的话”
在希伯来圣经(旧约)中,“耶和华的话”这一表述反复出现,比如耶利米写道:“现在你们众人要听耶和华的话。”(耶利米书44:26)以西结写道:“你要对他们说:‘你们当听主耶和华的话。’”(以西结书25:3)以赛亚写道:“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以赛亚书2:3)在上述语境中,“耶和华的话”都是指神圣真理的宣告。
耶和华的话也具有创造的力量。正如诗篇所记:“诸天借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借他口中的气而成。”(诗篇 33:6)从更深层次来说,这意味着“天堂”连同一切良善与真实的事物都是藉着“耶和华的话”在我们每个人内心建立起来的。1
因此,耶和华的话生成了一切良善与真实的事物。圣经中提到的每一次新生和新造,都与新悟性的诞生或新意愿的创造有关。当耶和华说:“我要赐给你们一颗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以西结书36:26),这指的是新意愿的形成和新悟性的发展。若不是神藉着祂的话向我们呼入新生命的气息,我们就不可能发展新的悟性或领受新的意愿。这是主在我们里面的工作,是借着祂的话来实现的。正如约翰在本福音书的开篇所言:“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万物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1:1-3)2
换句话说,万物得以存在都是通过神的话产生的,也就是通过神口中所说, 造就了一切。在创世记中,每一天的创造都是以“神说”开始的。无论是第一天创造光,还是第六天创造人类,都是从“神说:”开始的(创世纪1:3-28)。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实在可以说“道”(*the Word,即话、圣言、圣经)就是“神与我们同在”,万物都是“借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翰福音1:4)。正如耶稣在旷野受魔鬼试探时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马太福音4:4)3
“人活着不能单靠食物”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人,其生活远不止于饮食、睡眠和享受感官之乐。虽然神确实赐予了我们这一切,但生活绝不仅仅是满足自然需求。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需要将悟性提升到真理之光中,并通过照着真理生活来领受新的意愿。
这就是我们领受神的爱与智慧的方式,而这正是生命的本质所在。简而言之,神的生命就蕴含在神的话中。当神与我们同在,用祂的爱与智慧充满我们时,我们便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如经上所记:“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翰福音1:4)4
光照在黑暗里
5.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6. 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
7. 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
8. 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
9.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10. 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
11. 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12.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13. 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
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在路加福音的结尾,耶稣对门徒说:“你们要在耶路撒冷等候,直到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路加福音24:49)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在耶路撒冷等候”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意思是要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去研读神的话。当我们怀着敬虔的心,神的话就远不止是字母和文字。它成了神与我们同在的气息,激励我们将这些话语付诸实践。当我们在圣经中听到神的声音时,真理的光明就会在我们内心闪耀,我们就会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5
我们逐渐达到这种灵性发展水平的故事始于施洗约翰,他象征着圣经的字面意义。虽然圣经的字面故事中有许多纯正的真理,但其中很多内容看起来是苛刻的、定罪的、自相矛盾的。正如施洗约翰身穿粗糙的骆驼毛衣服一样,圣经的字面意义并不总是揭示圣经中更深刻、更宝贵的真理。必须将圣经的字面意义与深层意义联系起来看待。
正因为如此,施洗约翰被称为为光“作见证的”,并不是真光本身。如经上所记:“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他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1:7-10)这是藉着圣经赐给我们每个人的神圣真理之光。这光不仅向我们揭示我们的错误信念和邪恶欲望,也向我们揭示神的爱、智慧和大能,祂不仅帮助我们获得新的悟性,也帮助我们领受新的意愿。
信祂的名
可悲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欢迎光明。如经上所记:“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翰福音1:10-11)然而,对于那些接受光明的人,那些真正在神的真理之光中省察自己、悔改自己的罪、呼求神并努力照着神的话生活的人,有一个伟大的应许。如经上所记:“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给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约翰福音1:12-13)
当我们正确理解圣经时,就会发现它充满了荣耀和力量。随着我们阅读它,就会意识到神亲自将最高尚、最深邃的思想和最深沉、最动人的情感注入我们的心。在圣经中,从神所发的一切,包括祂的神圣品质,都被称为“神的名”。这些品质包括仁慈、勇气、理解和爱。当我们开始按照神呼入我们里面的高尚思想和仁爱情感来生活时,就为神开了心门,祂为我们创造一个新的意愿。这是我们生命崭新的开端。如圣经上所说,这时的我们是“从神生的”(约翰福音1:13)。7
道成了肉身
为了能被理解并践行,无限的神圣真理必须适应有限的人类悟性。因此,无限且不可领悟的宇宙创造者——神圣真理本身——最初是通过圣经的字面意义向我们传达的。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这由施洗约翰来象征,“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约翰福音1:8)。耶稣基督的生命和教诲是真正的光降临世间。因此,经上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翰福音1:14)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指的是神以耶稣基督的肉身形式降临世间。正如经上所记:“他使天下垂,亲自降临。”(诗篇18:9)
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实。它也是一个永恒的现实。它解释了神为何愿意“降临”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渴望用祂的真理启发我们,用祂的品质充实我们,并激励我们服务他人的愿望。当我们愿意在悟性上接受祂的真理,在意愿上接受祂的爱时,我们就“从神而生”,成为“神的儿女”。
实际应用
约翰福音开篇就明确指出,主通过圣经充分与我们同在。但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在主的圣经中看见祂,尤其是当字面意义上有很多看似矛盾、苛刻和定罪的表述时。这就是为什么圣经既需要作为身体的字面意义,也需要作为灵魂的灵性意义。当我们读圣经时意识到其同时具备这两种意义时,矛盾就调和了,表面苛刻的语句就转化为神智慧而强大的爱。在你的人际关系中,你也可以做类似的事情。试着倾听他人话语之内蕴含的爱的意图和出发点。学会倾听爱。8
律法与恩典
15. 约翰为他作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
16. 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
17. 律法本是藉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
因恩典得救
在圣经时代,人们并不清楚恩典的概念。相反,人们普遍认为,仅仅遵守诫命的条文就能得救。在希伯来圣经(旧约)中,没有比遵行诫命更为一贯强调的信息了。如诗篇所记:“求你赐我悟性,我便遵守你的律法;且要一心遵守。求你叫我遵行你的命令。”(诗篇119:34-35)
当不可见的宇宙创造者以耶稣基督的身份来到人间时,祂并没有废除诫命。相反,祂通过引导人们超越诫命的字面意义,深化了诫命的内涵。祂教导人们,仅仅在表面上遵守诫命并不能使人得救。虽然我们必须尽自己的本分,努力理解神的话语,并尽力按照诫命生活,但如果没有神的恩典,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约翰福音1:12)。
那么,“因恩典得救”,就是被赋予理解真理的能力和按照真理生活的能力。这种“从上头来的能力”是因神的恩典白白赐给我们的。这当然包括爱神的能力和遵行神诫命的能力。这恩典是不可测度的,始终与我们同在,且源源不断。如经上所记:“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约翰福音1:16)因此,神的恩典是无限的、丰盛的,我们能领受多少就赐予多少。9
律法是藉着摩西传的,我们必须遵守,但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约翰福音1:17)。这意味着起初必要的顺服和自我约束会逐渐被乐意遵行神旨意的爱所取代。换句话说,起初我们遵守诫命,仅仅是因为这是神的吩咐。接下来,我们遵守诫命是因为这样做合乎情理。最后,我们遵守诫命是因为我们喜欢这样做。这就是耶稣带给我们生命的恩典。当恩典降临时,我们会发现我们遵守诫命不再是因为顺服,而是因为爱。10
当我们谈到遵守诫命时,必须区分礼仪律法和道德律法。在圣经中,所有关于仪式、节日、洗濯和献祭的礼仪律法都是某个内在永恒真理的外在代表。虽然其中一些律法比如纪念圣事的仪式,至今仍有用处,但其他律法,比如献动物为祭,已经完全废除了。然而,它们仍是圣经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具有内在的意义。但道德律法,特别是十诫,无论字面意义还是灵性意义,都永远坚立。这是因为它们不仅揭示了神的旨意,也描述了我们所当弃绝的恶和所当实践的善——如果我们要按神的旨意生活的话。
在努力遵守诫命的过程中,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若没有神的帮助,我们根本无法做到。这样,诫命不仅让我们明白自身的无能为力,也让我们转向一切力量的源头,即唯一能赐予我们力量来遵守诫命的神。在这方面,使徒保罗写道:“律法是圣洁的,诫命也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罗马书7:12)11
实际应用
在日常用语中,“优雅”(*grace,同“恩典”)一词有时被用来形容舞蹈家或花样滑冰运动员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或者运动员或音乐家光鲜亮丽的风格。这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表演起来技艺娴熟,看起来轻松自如、毫不费力。然而,我们都知道这种优雅是靠练习得来的。灵性的成长也是如此。起初,我们需要顺服真理,按照它的教导去行。这对我们来说可能会很别扭、不自在。但如果我们坚持练习,就会注意到自己灵性上发生了细微但重要的变化。以前我们是强迫自己去遵循真理的教导,而现在我们开始喜欢按照真理去生活。例如,如果你已经明白绝不能愤怒行事,并坚持不懈地实践这一原则,那么你可能会开始体验到顺从这一真理所带来的益处。起初,你可能得强迫自己注意说话的语气。但渐渐地,当这成为一种习惯时,你会喜欢谈吐友善。你会发现自己对他人更加亲切,人际关系也会得到改善。作为实际应用,不妨留意一下你在遵行真理方面的变化:起初你必须强迫自己,但后来变得越来越轻松。这是主在帮助你。这就是恩典。12
在父的怀里
18.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紧接着“律法是藉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这一表述之后,约翰又说:“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翰福音1:18)在本福音书中,约翰会经常回到“父”与“子”的亲密关系这一核心主题上来。
这听起来像是有两位神,一位不可见的“父”和一位在“父怀里”的可见的“子”。重要的是要明白,神不是两位,而是一位。他们是“一体”的,正如可见的身体与不可见的灵魂是一体的一样。虽然耶稣经常在说到自己时好像是与父分开的,但他们分开的方式如同太阳之火的热与光被说成是分开的。在炽热的太阳中(这是它们的源头),热与光是一体的。13
同样,我们看待起源于神的爱与智慧,它们在本质和源头上是一体的。每当耶稣提到看不见的“父”时,我们应该理解为祂指的是神圣的爱, 祂最本质的灵魂。而每当耶稣被称为“神的儿子”时,这指的是祂的人性化身,尤其是神圣真理,通过祂的一言一行所表达的。这样,神不可见和可见的两个方面(不可见的灵魂被称为“父”,可见的化身被称为“子”)就可以被视为一体了。14
因此,当经上说耶稣在父的“怀里”时,这暗示耶稣与父有着某种深刻的联系。即使在日常用语中,“贴心好友”一词也意味着一种亲密无间的友谊。所以,当经上说耶稣在父的怀里时,意思是耶稣那看不见的灵魂,即祂最深的爱所在的地方,是在父里面。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我们的灵魂是我们最深的爱(即我们最关心的、驱使和推动我们的事物)所住的地方。这个没有人能看见的地方被称为“怀里”或“灵魂”。无论是人还是神,不可见的灵魂和可见的身体之间的这种关系,都是最亲密的关系。因此,在圣经的语言中,这种关系被描述为“子在父的怀里”。15
但这还不是全部。子不仅“在父的怀里”,还“将他表明出来”。在耶稣基督里,不可见的父变得有形可见。通过祂的一言一行,耶稣揭示了父的内心和灵魂,揭示了神最深沉的爱和最高贵的真理。换句话说,我们通过看得见的“子”的有限言语和行为,看到了那看不见的“父”的无限爱与智慧。
随着我们继续学习约翰福音中情节的关联,重要是要记住“父”与“子”这两个词。“父”一词始终是指不可见且不可领悟的神圣的爱,而“子”一词则是指通过耶稣基督的生活和教诲所彰显出来的神圣真理。16
神的羔羊
19. 约翰所作的见证记在下面: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那里,问他说:你是谁?
20. 他就明说,并不隐瞒,明说:我不是基督。
21. 他们又问他说:这样,你是谁呢?是以利亚吗?他说:我不是。是那先知吗?他回答说:不是。
22. 于是他们说:你到底是谁,叫我们好回复差我们来的人。你自己说,你是谁?
23. 他说: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
24. 那些人是法利赛人差来的;
25. 他们就问他说: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那先知,为什么施洗呢?
26. 约翰回答说: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
27. 就是那在我以后来的,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
28. 这是在约但河外伯大尼,约翰施洗的地方作的见证。
29. 次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30. 这就是我曾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
31. 我先前不认识他,如今我来用水施洗,为要叫他显明给以色列人。
32. 约翰又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
33. 我先前不认识他,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
34. 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神的儿子。
当下一个情节开始时,施洗约翰正面对宗教领袖,他们问他是不是基督。约翰回答说:“我不是基督。”他们又进一步追问:“你是以利亚吗?是先知吗?”约翰一次又一次地回答:“我不是。”在他们不断的追问下,约翰给出了一个回答,其中隐含着他本人的代表意义。他说:“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约翰福音1:19-23)
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施洗约翰代表圣经的字面含义,即那些我们应当遵守的简单真理。每当我们遵守这些真理时,我们的外在行为就洁净了。这为主的降临——即更深层次的、更内在的灵性净化——“预备了道路”。正因为如此,在每一部福音书中,约翰的呼声总是一致的。这是对所有忽视或曲解圣经字面教导的人发出的呼声,是一种迫切而坚持不懈的呼声,呼吁他们悔改,“修直”自己的悟性,好让主进入他们的生命。因此,施洗约翰是“旷野的呼声”。他在一个缺乏真理的世界里大声疾呼,说:“你们要学习圣经。”这是因为圣经的字面意义为人们理解其灵性意义开辟了道路。圣经的字面教导为主的降临“预备了道路”。17
宗教领袖对施洗约翰的回答仍不满意,继续盘问他:“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那先知,为什么施洗呢?”(约翰福音1:25)施洗约翰说:“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就是那在我以后来的,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约翰福音1:26-27)
施洗约翰非常清楚,他的工作绝不能与耶稣即将开展的工作相提并论。虽然圣经的字面意义可以为我们外在行为提供指引,但这与灵性意义对我们内心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外在意义的作用就如同水的洗濯,只能洁净身体,而内在意义的作用则如同真理的洗濯,可以洁净灵魂。在施洗约翰看来,他所提供的外在洁净与耶稣带来的更大洁净相比,就像影子与光相比,或像实质的表象与实质本身相比。18
耶稣受洗
施洗约翰知道耶稣将带来比水的洗礼更大的洁净,于是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1:29)众所周知,羔羊有一种天性,能认出主人的声音,然后跟随主人到任何地方。在圣经中,这种如羔羊一样的纯真无瑕的信任是一种象征,代表神赋予我们的听从圣经中主的声音并始终跟随祂的能力。正如希伯来圣经(旧约)所记:“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诗篇23:1-2)
在这方面,耶稣不仅是“道成肉身”,也是全人类的榜样。正如羔羊认得并跟随主人的声音,耶稣也是一只愿意听从神声音的“羔羊”。在这个角色中,耶稣代表着纯真无瑕,展示了何为爱神并跟随神,如同“神的羔羊”。19
在称耶稣为“神的羔羊”之后,约翰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认识他,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神的儿子。”(约翰福音 1:32-34)
施洗约翰再次表明,他只能用水施洗,且说耶稣要“用圣灵施洗”。由于水具有从外在洁净我们的能力,它代表着我们通过学习并遵守圣经的字面真理而逐渐重塑我们的悟性。但耶稣用圣灵施洗,意味着祂不仅要赐予我们理解真理的能力,还要赐予我们依照真理生活的能力。这也被称为“从上头来的能力”,或者简称为“恩典”。在圣经的语言中,这种能力也被称为“圣灵”。20
我们曾提到父与子是一体的,正如灵魂与身体是一体的。这节经文提到了“圣灵”一词。这是无限之神的第三个方面,但可以用有限的方式来理解。“父”、“子”和“圣灵”之间的关系可以比作我们的灵魂,身体,和两者结合产生的行动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对他人的爱可以说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身体能让我们以各种方式表达这种爱。藉着身体,这种爱可以通过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体贴的举动,或者一个充满同情的接触来表达。这就是灵魂、身体和行动在每个人身上协同运作的方式,这种互动与父、子和圣灵这三个词所表达的本质上的统一相对应。21
第一批门徒
35. 再次日,约翰同两个门徒站在那里。
36. 他见耶稣行走,就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
37. 两个门徒听见他的话,就跟从了耶稣。
38. 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他们说:拉比,在哪里住?(拉比翻出来就是夫子。)
39. 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那时约有申正了。
40. 听见约翰的话跟从耶稣的那两个人,一个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
41. 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
42. 于是领他去见耶稣。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
43. 又次日,耶稣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见腓力,就对他说:来跟从我吧。
44. 这腓力是伯赛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
45. 腓力找着拿但业,对他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
46. 拿但业对他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腓力说:你来看!
47. 耶稣看见拿但业来,就指着他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
48. 拿但业对耶稣说:你从哪知道我呢?耶稣回答说:腓力还没有招呼你,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
49. 拿但业说: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50. 耶稣对他说: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信吗?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
51. 又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福音书中新的情节往往以地点或时间的改变为开端,比如“次日”或“第二天”。于是我们读到:“再次日,约翰同两个门徒站在那里。”(约翰福音1:35)尽管这两人是施洗约翰的门徒,但他们听到约翰宣称耶稣是“神的羔羊”,是“神的儿子”。有约翰的见证已经足够了,就在那一刻,他们决定跟从耶稣。有时,施洗约翰的声音——圣经字面上的有力真理——就足以让我们信服,从而跟从耶稣。能触动我们的不仅是字句本身,更是透过字句传递的更深层次的东西。22
当我们决定跟从耶稣时,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我们开始审视人生的真正目的。当耶稣对那些想要成为祂门徒的人说话时,祂提出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问题。祂问道:“你们要什么?”(约翰福音 1:38)这个问题邀请我们审视自己的真正动机,扪心自问:“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寻求的是喜乐、平安或舒适,我们可能会问:“我怎样才能得到它?”如果我们寻求的是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我们可能会问:“我怎样才能实现它?”
为回应耶稣的问题,他们问道:“拉比,你住在哪里?”(约翰福音1:38)耶稣没有明确回答他们,而是邀请他们“来看”(约翰福音1:39)。在一个层面上,这可以很简单地理解。耶稣希望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只要照祂的吩咐去行,看看结果如何。在更深的层面上,“来”和“看”这两个词既涉及意愿,也涉及悟性。“来”的动作涉及角度或地点的改变,是意愿的主动行为;而“看”的动作则涉及悟性,即让我们理解新信息、在真理显现时认出它、在新的曙光出现在我们意识中时说“我明白了”的能力。因此,经上记着说:“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约翰福音1:39)
安得烈与彼得
头两个门徒中只有一个被提到了名字,叫安得烈。圣经学者推测未被提及名字的门徒是约翰,即本福音书的作者。但这并不确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安得烈立即把他的发现告诉了他的兄弟西门彼得。“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安得烈对彼得说。随后,安得烈领着彼得去见耶稣(约翰福音1:41)。耶稣看着彼得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本福音书的作者接着补充说,“矶法”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磐石(约翰福音1:41-42)。
在圣经时代,岩石和石头被用于多种用途,尤其是作为防御武器和堡垒的建筑材料。它们还被用来建造由整块石头筑成的圣殿。圣殿的石头象征直接来自圣经而非源自个人推理的真理。这些整块的石头就是抵御谬误的真理。因此,总的来说,石头和岩石因其坚硬耐用而代表如磐石一样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建立在主真理的话语之上。因此,耶稣称彼得为“矶法”,意味着将来彼得的名字将与真正的信仰同义——一种像“石头”一样坚固、像“磐石”一样持久的信仰。正如耶稣所说:“你要称为矶法。”眼下,彼得也许还不是信心的磐石,但耶稣应许他的信心将坚如磐石。23
腓力与拿但业
耶稣前往加利利,继续呼召门徒。祂遇见腓力,就对他说:“来跟从我吧。”(约翰福音1:43)腓力毫不犹豫地决定跟从耶稣。他不仅决定跟从耶稣,还立刻找来了一个名叫拿但业的人。“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约翰福音1:45)腓力对拿但业说。然而,拿但业却不愿跟从耶稣。“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翰福音1:46)他说。腓力却不气馁,说:“你来看。”(约翰福音1:46)
尽管拿但业不信,但他很好奇。于是,他去见耶稣。当他走近耶稣说,耶稣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约翰福音1:47)拿但业回应说:“你从哪知道我呢?”耶稣说:“腓力还没有招呼你,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约翰福音1:48)耶稣说这些话,显明了祂无所不知,这让拿但业大声喊道:“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约翰福音1:49)耶稣借此机会就门徒训练给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训。祂说:“因为你看见我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就信吗?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约翰福音1:50)
“你们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这句话蕴含深意。门徒当然会目睹令人惊叹的神迹。然而,随着他们继续跟从耶稣,他们将更加能够领悟圣经的神奇力量。他们将领悟天堂的真理,这些真理是他们目前根本无法理解的。随着他们的思想不断向天上升华,天堂之光将临到他们,这一切都将通过圣经的逐渐开启而实现。正如耶稣所说:“你们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约翰福音1:51)24
通过这些结束语,耶稣让门徒看到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光辉未来。
实际应用
在我们灵性成长的初期,特别是当我们学习真理并努力将其融入生活时,我们凭着对真理的理解来辨别何为良善。这是上升。在圣经的语言中,这被描述为“天使上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开始按照所知的真理生活时,一种渐进的转变便悄然发生。当真理完成了引领我们走向良善的使命,这良善便开始引领我们去探寻新的真理。我们从“我必须这样做”转变为“我可以这样做”,再转变为“我喜欢这样做”。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它就被描述为“天使下来”。那么,作为实际应用,不妨注意天使引领你向上努力按照真理生活,而后又变成下降的天使,给你带来新的态度和认知。25
1.详解启示录304[55]:在圣经中,“生产”、“出生”、“生育”都象征着属灵的出生和生育,即信与爱的出生和生育,也就是改造和重生。另见属天的奥秘10122[2]:来自主的意愿也称为新意愿,是接受良善的容器;来自主的悟性也称为新悟性,是接受真理的容器。来自人自己的意愿也称为旧意愿,是接受邪恶的容器;来自人自己的悟性也称为旧悟性,是接受虚假的容器。人从父母所生而拥有旧的悟性和旧的意愿,但人从主而生便拥有了新的悟性和新的意愿,这发生在人重生的时候。因为当人重生时,他就重新受孕、重新出生了。
2.圣智 6:当经上说神要在人里面造一个新心和一个新灵时,“心”指的是意愿,“灵”指的是悟性,因为当人重生时,它们就被重新创造了。
3.属天的奥秘9407[12]:神圣真理就是主本身,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可知:从人所发的一切就是人本身,例如,人在说话或行事时所发的一切都是源自他的意愿和悟性,而意愿和悟性构成了人的生命,因此就是人本身。因为人之为人,不是因着面貌和身体,而是因着对真理的理解和对良善的意愿。由此可见,从主所发的一切就是主自己,而从主所发的就是神圣的真理。
4.真实的基督教471:一切爱之良善和一切智慧之真理都唯独来自于神,当人从神接受它们,就凭神活着,并被称为从神所生,也就是重生了。
5.揭秘启示录200:起初与神同在且就是神的道,指的是蕴含在先前存于世上的圣经并现今我们所拥有的圣经中的神圣真理。这并不是指圣经的语言和字句,而是指字句核心含义当中的本质和生命。凭着这生命,圣经激发凡虔诚阅读它的人的情感,热爱读圣经,并凭着这生命的光,照亮其悟性和智慧来读懂圣经,从而真正具备生活的智慧。
6.详解启示录329[29]:“从神生的”是指通过信仰的真理并照着这些真理生活而重生。另见属天的奥秘5826[4]:“从血气生的代表那些对仁爱施暴、亵渎真理的人。“从情欲生的”代表那些受源于我欲和物欲的邪恶所支配的人。“从人意生的”代表那些受虚假观念支配的人。这是因为“人”(vir)这个词意味着真理,在相反意义上意味着虚假。“从神生的”代表那些已被主重生因而受良善支配的人。他们接受主,信祂的名,并得着能力,作神的儿女。”
7.属天的奥秘2009[3]:“求告耶和华的名绝不是指敬拜的是祂的名或相信呼唤祂的名就能得到关照,而是指认识祂的品质,因而求告源自祂的一切事物。”另见属天的奥秘1028:“因为主是唯一的圣者,所以从祂所出的一切都是圣洁的。因此,人在多大程度上从主那里领受良善,并且连同良善也领受真理,他就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主;因为无论是说从主领受良善和真理,还是说接受主,都是一样的。良善和真理都属于主,因为它们来自主,因而就是主自己。”
8.属天的奥秘索引23:“圣经的内在意义在其字义之内,正如灵魂在身体之内……圣经的字面意义好比身体,内在意义好比灵魂,前者靠后者得以存活。”另见属天的奥秘9407[2]:“有智慧的人关注说话者在言语中所表达的思想背后的目的,换句话说,他们留意说话者的目的是什么,他所爱的是什么。”
9.详解启示录22:“主所说的神圣真理被称为从祂口中所出的恩言,因为它们令人喜悦、感恩、快乐。总而言之,神圣的恩典就是主所恩赐的一切。由于主所恩赐的一切都与信和爱有关,而信乃是对源自良善的真理的喜爱之情,所以神圣的恩典特别是指这种信。因为被赐予信和爱,或说被赐予对源自良善的真理的喜爱之情,就是被赐予天堂,因此被赐予永恒的福乐。”
10.属天的奥秘9193[3]:“信的生活在于因为顺服而遵守诫命,仁爱的生活在于因为爱而遵守诫命。”另见属天的奥秘10787:“爱主就是爱来自主的诫命,也就是因为这种爱而按照诫命生活。爱邻舍就是希望自己的同胞、国家、教会以及主的国得着益处并向它们行善,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博人眼球,也不是为了获得功德,而是因为对良善的热爱。”
11.真实的基督教68:“人越是按照神的秩序生活,就越能从神的大能中获得抵挡邪恶与虚假的能力……这是因为除了神,没有人能抵挡邪恶及其虚假。”另见天堂与地狱5:“唯独主有能力驱逐地狱,使人们远离邪恶,专注于良善。”
12. Notes12-25 遗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