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开瞎子的眼睛
1. 耶稣过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
2. 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
3. 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
4. 趁着白日,我们必须做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做工了。
5. 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
在整部希伯来圣经(旧约)中,有一个主导性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顺则昌,逆则亡”(申命记28:1-68)。人们不仅认为神是一切祝福的源头,还认为神是会发怒的、惩罚人的,祂消灭敌人,咒诅罪人,甚至惩罚不服从祂的人的后代。这种神观是信仰的起点,即相信神是全能的,因此有能力奖赏和惩罚我们的行为。但这种神观必须逐渐让位于更真实的神观,即神是一切祝福的源泉,祂从不惩罚人、从不咒诅人、从不定人的罪。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基督需要来到世上,教导关于神、天堂和地狱的真理,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学习真理并乐意行真理来获得属灵生命。1
当下一个情节开始时,耶稣遇见一个“生来瞎眼”的人(约翰福音9:1)。门徒感到好奇。他们对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约翰福音9:2)按照其狭隘的理解,门徒们认为神会因父母的罪惩罚孩子。此外,他们错误地认为,所有身体上的疾病(在这里是失明)都是神的咒诅,是神对人类罪恶的惩罚。2
对此,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约翰福音9:3)耶稣借此机会继续教导众人。祂正教导说,这人的失明既不是他自己的错,也不是他父母的错,更不是神对罪的惩罚。相反,这是一个彰显神作为的机会,即展示神如何在我们里面做工,打开我们的心去领受祂的良善,打开我们的头脑去领受祂的真理。
耶稣接着又说:“趁着白日,我们必须做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做工了。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约翰福音9:4-5)正如耶稣在前一章所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翰福音8:12)这些话描述了耶稣奉差遣到世上来,其所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祂来到世上是要成为“光”。祂来揭示神的真实本质。祂来指引并教导通往天堂的道路。祂来揭示能开瞎子眼睛的真理。
实际应用
耶稣说:“趁着白日,我们必须做那差我来者的工。”在圣经中,“白日”一词指的是我们向神赐予我们的良善和真理敞开心扉的时刻。依据这一教导,当良善的情感和真实的想法向你涌来时,你要付诸行动,充分利用神所赐的这些状态。这些都是“白日的状态”,是你受到启示和鼓舞,去做差遣你的神的工的时候。例如,当你想到是时候寄感谢信、道歉或联系朋友了,不要拖延。去做差遣你的那位的工吧。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做工了。你的天国品格正是在今生、在当下,通过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形成的。3
西罗亚池子
6. 耶稣说了这话,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
7. 对他说:你往西罗亚池子里去洗。(“西罗亚”翻出来就是“奉差遣”。)他去一洗,回头就看见了。
这段情节中所提到的年轻人被描述为“生来瞎眼的”。从属灵的层面来说,我们所有人都是如此。比如,我们说太阳“升起”和“落下”,因为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这样。但实际上,太阳的位置是不变的,是地球在围绕它旋转。同样,当诸事顺利时,我们可能会认为是神在奖赏。我们感觉阳光明媚、心情舒畅。但当坏事发生,困难降临时,我们又会觉得是神在惩罚我们。只要我们还深陷这种错误观念之中,我们在灵性上就是瞎眼的。我们无法“看到”神始终如一,改变的是我们的状态。事实是,神的爱永远照耀,随时准备祝福我们。它就像太阳一样,永远不会“落下”。4
在了解这些真理之前,我们就像这段情节中的瞎子一样。他代表了那些在成长过程中对神、灵性生活或死后生命缺乏清晰认识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被描述为一个瞎眼的乞丐,这是恰如其分的。这是我们内心中由于缺乏正确教导而无法看清真理的那部分。然而,就像瞎眼的乞丐一样,我们也渴望了解真理。5
耶稣告诉门徒,神的作为即将在这个瞎眼的乞丐身上彰显出来。接着,耶稣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约翰福音9:6)。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里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审视耶稣这些举动所代表的神圣象征意义。
在圣经中,“地”象征着基本的、朴实的良善。它包含着谦卑的、乐于接受的态度。这种态度让我们乐意接待来到我们面前的神(就像耶稣来到瞎子乞丐面前一样)。然后,神通过祂话语中易于理解的教导,用祂的灵触动我们。这就是神口中“唾液”的含义。正如唾液能分解食物,使其易于消化一样,耶稣用自然的意象向我们传达属灵的真理,使我们能够聆听、理解并付诸行动。6
主口中的唾沫与泥土混合后抹在瞎子的眼睛上,代表主口中的真理能给我们的头脑带来清晰的洞察力,从而重塑我们的悟性。但这个过程的下一步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需要聆听主的声音。就瞎眼的乞丐而言,他虽看不见耶稣,却能听见祂的声音。因此,当耶稣告诉他“往西罗亚池子里去洗”时,他欣然照做,毫不迟疑。如经上所记:“他去一洗,回头就看见了。”(约翰福音9:7)7
这个洗的动作代表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本分。从属灵的层面来说,我们必须聆听主的声音,然后往西罗亚池子里去。在那里,我们将耶稣所说的真理融入生活。当我们如此行,我们回头就能“看见”。我们的灵眼被打开,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事物。8
在安息日做工
8. 他的邻舍和那素常见他是讨饭的,就说:这不是那从前坐着讨饭的人吗?
9. 有人说:是他;又有人说;不是,却是像他。他自己说:是我。
10. 他们对他说:你的眼睛是怎么开的呢?
11. 他回答说:有一个人,名叫耶稣,他和泥抹我的眼睛,对我说:你往西罗亚池子去洗。我去一洗,就看见了。
12. 他们说:那个人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
13. 他们把从前瞎眼的人带到法利赛人那里。
14. 耶稣和泥开他眼睛的日子是安息日。
瞎子重见光明,从西罗亚池子那里回来。当人们上次见到他时,他还是一个瞎子,但如今,他的眼睛已经完全复明了。邻舍看见他,都感到疑惑,说:“这不是那从前坐着讨饭的人吗?”(约翰福音9:8)也许另一个人。他们拿不准。他看起来还是那个人,但又好像变了。正如经上所记:“有人说:是他;又有人说;不是,却是像他。”(约翰福音9:9)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与之相似。当我们的灵眼被打开时,我们就会发生转变。因为我们会在新的光明中看待事物,所以我们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我们不再从匮乏的低级本性做出反应,而是开始从以神为中心的更高本性深思熟虑地做出反应。就像这个改变了的乞丐一样,我们的外表可能没有什么变化,但我们的内心却已截然不同。9
当一些人还在怀疑的时候,这个重见光明的人向他们保证,他就是那个生来瞎眼的人。“他自己说:是我。”(约翰福音9:9)他们就问他说:“你的眼睛是怎么开的呢?”(约翰福音9:10)那人便把大致的情况告诉了他们。他说:“有一个人,名叫耶稣,他和泥抹我的眼睛,对我说:你往西罗亚池子去洗。我去一洗,就看见了。”(约翰福音9:11)
结果表明,这些提问者中有一些人与正在寻找耶稣的法利赛人有关。这一点从他们的提问中显而易见——他们很快就从询问神迹的细节转到询问耶稣的下落。“那个人在哪里?”他们问道。那人只是简单地回答“我不知道”,他们就直接把他带到法利赛人那里,以便进一步盘问(约翰福音9:12-13)。
约翰通过一个意味深长的暗示提醒我们,人们不会欢喜接受这个神迹。他写道:“耶稣和泥开他眼睛的日子是安息日。”(约翰福音9:14)法利赛人不关注刚刚发生的神迹,却关注耶稣在在安息日和泥,使瞎子的眼睛复明这一事实。在他们看来,这是公然无视安息日的律法,应当处死。在本福音书的早些时候,耶稣治好了一个瘫子,经上记着说:“犹太人逼迫耶稣,想要杀他因为他犯了安息日”(约翰福音5:16)。此处法利赛人再次将耶稣视为罪人,因为祂在安息日“做工”。
在希伯来原文中,安息日是Shabbat,其意思很简单,就是“休息”。它不仅是一个让身体休息的神圣日子,更是当我们选择在神里面休息的灵性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让内心的杂念安静下来,放弃自以为是和不停寻求被人认可的焦灼,抛开对实现自我目标的焦虑。相反,我们祈求神在我们里面做工,使我们能够遵行祂的旨意,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愿。这才是真正的安息日的安息。它确实是一个“圣日”。10
在这段情节的开头,耶稣说:“我必须做差我来者的工。”(约翰福音9:4)耶稣施行的每一次医治都代表着对我们属灵生命的医治。这就是耶稣来要做的“工”。这也是神不断医治、改造和重生我们灵魂的写照。这并非只在某一天发生,而是持续不断、永不停息,直到永远。11
被法利赛人斥责
15. 法利赛人也问他是怎么得看见的。瞎子对他们说:他把泥抹在我的眼睛上,我去一洗,就看见了。
16. 法利赛人中有的说:这个人不是从神来的,因为他不守安息日。又有人说: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神迹呢?他们就起了分争。
17. 他们又对瞎子说:他既然开了你的眼睛,你说他是怎样的人呢?他说:是个先知。
18. 犹太人不信他从前是瞎眼,后来能看见的,等到叫了他的父母来,
19. 问他们说:这是你们的儿子吗?你们说他生来是瞎眼的,如今怎么能看见了呢?
20. 他父母回答说:他是我们的儿子,生来就瞎眼,这是我们知道的。
21. 至于他如今怎么能看见,我们却不知道;是谁开了他的眼睛,我们也不知道。他已经成了人,你们问他吧,他自己必能说。
22. 他父母说这话,是怕犹太人;因为犹太人已经商议定了,若有认耶稣是基督的,要把他赶出会堂。
23. 因此他父母说:他已经成了人,你们问他吧。
24. 所以法利赛人第二次叫了那从前瞎眼的人来,对他说:你该将荣耀归给神,我们知道这人是个罪人。
25. 他说:他是个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
26. 他们就问他说:他向你做什么?是怎么开了你的眼睛呢?
27. 他回答说:我方才告诉你们,你们不听,为什么又要听呢?莫非你们也要作他的门徒吗?
28. 他们就骂他说:你是他的门徒;我们是摩西的门徒。
29. 神对摩西说话是我们知道的;只是这个人,我们不知道他从哪里来!
30. 那人回答说:他开了我的眼睛,你们竟不知道他从那里来,这真是奇怪!
31. 我们知道神不听罪人,惟有敬奉神、遵行他旨意的,神才听他。
32. 从创世以来,未曾听见有人把生来是瞎子的眼睛开了。
33. 这人若不是从神来的,什么也不能做。
34. 他们回答说:你全然生在罪孽中,还要教训我们吗?于是把他赶出去了。
35. 耶稣听说他们把他赶出去,后来遇见他,就说:你信神的儿子吗?
36. 他回答说:主啊,谁是神的儿子,叫我信他呢?
37. 耶稣说:你已经看见他,现在和你说话的就是他。
38. 他说:主啊,我信!就拜耶稣。
在法利赛人看来,耶稣在安息日做工这一事实并不能证明祂的神性,反而证明祂犯了罪。正如他们所说:“这个人不是从神来的,因为他不守安息日。”(约翰福音9:16)有趣的是,并非所有法利赛人都这么认为。有人说:“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神迹呢?”(约翰福音9:16)因此,法利赛人内部对耶稣的看法产生了分歧。这让我们想起在本福音书的早些时候尼哥底母对耶稣所说的话。当时身为法利赛人的尼哥底母对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约翰福音3:2)
法利赛人之间的这种分歧代表了我们内心可能发生的分歧。通常,当圣经提到法利赛人时,它代表的是我们内心抵制改变的那一部分,尤其是当这种改变会对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产生威胁的时候。但也有一些法利赛人愿意看到真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愿意承认耶稣身上确有神圣之处。正如他们所说:“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神迹呢?”
为了解决争端,法利赛人决定询问那个生来瞎眼的人。“他既然开了你的眼睛,你说他是怎样的人呢?”他们问道。那人只是简单地回答:“是个先知。”(约翰福音9:17)法利赛人对这个年轻人的见证感到惊恐不安,他们认为这肯定是某种骗局——他根本就不是瞎子。于是,他们质问他的父母说:“这是你们的儿子吗?你们说他生来是瞎眼的,如今怎么能看见了呢?”(约翰福音9:19)
这年轻人的父母感到左右为难。宗教领袖已经商议定了,若有认耶稣是弥赛亚的,要把他赶出会堂,排斥于社会。所以他的父母说:“他是我们的儿子,生来就瞎眼,这是我们知道的。至于他如今怎么能看见,我们却不知道;是谁开了他的眼睛,我们也不知道。他已经成了人,你们问他吧,他自己必能说。”(约翰福音9:21-22)
宗教领袖未能从年轻人的父母那里得到直接的回答,于是又把注意力转回到年轻人身上,要他把医治的荣耀归给神,而不是耶稣。正如他们所说:“你该将荣耀归给神,我们知道这人是个罪人。”(约翰福音9:24)然而,年轻人却说:“他是个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约翰福音9:25)
宗教领袖不满意他的回答,于是进一步盘问他说:“他向你做什么?是怎么开了你的眼睛呢?”(约翰福音9:26)这是他们第三次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的盘问策略并没有吓倒这个年轻人。相反,年轻人坚定地对他们说:“我方才告诉你们,你们不听,为什么又要听呢?莫非你们也要作他的门徒吗?”(约翰福音9:27)
年轻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坚定维护让宗教领袖感到失落,于是他们亮出自己的资历,说:“你是他的门徒;我们是摩西的门徒。神对摩西说话是我们知道的;只是这个人,我们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约翰福音9:29)年轻人的亲身经历比他们的权威声明更有说服力。因此,年轻人对他们说:“他开了我的眼睛,你们竟不知道他从那里来,这真是奇怪!我们知道神不听罪人,惟有敬奉神、遵行他旨意的,神才听他。从创世以来,未曾听见有人把生来是瞎子的眼睛开了。这人若不是从神来的,什么也不能做。”(约翰福音9:30-33)
不久前,该年轻人还是一个瞎眼的乞丐。但如今,他看见了真理,并大胆地宣告。这代表我们内心愿意聆听真理并付诸行动的那一部分。然而,宗教领袖的看法却不同。他们被自己狭隘的理解和顽固的自以为是蒙蔽了双眼,现在反过来指责年轻人,说他是罪人,正如他们指责耶稣一样。他们重复着那个错误的指控,说这个年轻人生来就瞎眼,所以一定是罪人。他们说:“你全然生在罪孽中,还要教训我们吗?”(约翰福音9:34)
当虚假面对真理时,情况就是这样。当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受到真理的挑战时,我们内心的一部分会抗拒。这在那些抵制年轻人见证的法利赛人身上得到了体现。这些法利赛人也代表了那些蒙蔽我们双眼的错误观念,使我们看不清关于神、我们自己以及通往天国之路的纯正真理。站在这些假见证人中间,年轻人宣称:“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
宗教领袖听了很不高兴。同样,每当我们坚定地捍卫我们从耶稣那里领受的真理时,就会遇到来自内在的阻力。那些一直用谎言禁锢我们的邪灵受到了威胁。因为它们靠谎言为生,所以它们蔑视真理,惧怕真理,不想与真理有任何关系。因此,经上说,他们“就骂他……把他赶出去了”(约翰福音9:28;34)。12
年轻人被赶出了会堂,耶稣去找他,一找到他,就对他说:“你信神的儿子吗?”(约翰福音9:35)那人回答说:“主啊,谁是神的儿子,叫我信他呢?”(约翰福音9:36)耶稣对他说:“你已经看见他,现在和你说话的就是他。”那人就说:“主啊,我信!”(约翰福音9:38)
在当时,被赶出会堂意味着被开除教籍被。这包括禁止与会堂的任何成员来往。实际上,这相当于完全被犹太社群排斥。但耶稣不让他感到受了抛弃。祂不仅找到他,还向他表明自己的身份。年轻人的眼睛现在完全打开了。他看见耶稣不只是一个治好了他眼睛的人,不只是一个被派到世上宣讲真理的先知,更是神的儿子,的的确确是世界的光。这就是为什么经上说这个年轻人“就拜他”(约翰福音9:39)。
实际应用
正如宗教领袖斥责年轻人一样,邪恶也竭力侮辱我们,谴责我们, 向我们问罪。但当他们看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因为我们站在真理之光中),就会离开我们。真理之光对他们来说太过强大。从表面上看,他们把年轻人从他们面前赶走了,但属灵层面的真相是,邪恶从神面前逃走了。作为实际应用,试着记住经上的话。圣经就是神与我们同在。正如本福音书开头所记:“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翰福音1:1)以下是一些例子。每一句都是“真理之光”。每一句都是神与我们的同在: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翰福音1:5)
“那等候耶和华的必重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以赛亚书40:31)
“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篇119:105)
“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诗篇46:10)
“愿你的旨意成就。”(马太福音6:10;马可福音14:36;路加福音11:12;约翰福音1:13)
诸如此类的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只要我们能够像这段情节中重见光明的年轻人一样说:“主啊,我信。”13
两种瞎眼
39. 耶稣说: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
40. 同他在那里的法利赛人听见这话,就说: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
41.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
当这段情节接近尾声时,耶稣当着重见光明的瞎子和宗教领袖的面,说:“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约翰福音9:39)听到这话,一些法利赛人说:“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约翰福音9:40)众人屏息凝神,等着耶稣回答。耶稣本可以说:“我是神的化身,而你们看到的却只是一个罪人。你们确实瞎了眼。”但耶稣没有那样说,而是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约翰福音9:41)
要理解耶稣的意思,我们需要知道,灵性的盲目有两种。一种是由于我们没有受过教导,无法看到物质世界之外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理解仅限于通过外部感官所看到的东西。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真正理念的世界里,而是不断被感官的谬见所误导。我们看不到比表面现象更深的东西。正如孩子相信地球是平的或者月亮跟着我们走一样(因为它们看起来是这样),我们对超出肉眼所见的东西知之甚少。这种源于无知的瞎眼是情有可原的。这种是小孩子和未受教导的成年人的无知。我们在生命的开始都相信感官所告诉我们的东西。这不过是人的天性。故事中的年轻人在重见光明之前的状态就是描绘这一点。他只是未受教导或被误导了。这不过是无知导致的瞎眼。
然而,还有一种更严重的瞎眼。那就是顽固地坚持一套特定的信念和狭隘的观点,即便有更好的、更合理的视角摆在面前也是如此。这种顽固的自以为是的态度,就是不愿相信任何与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相悖的东西。正如我们在上一章所提到的,宗教领袖深陷于一种僵化、死板的神观之中。因为他们自认为掌握了真理,所以看不到自己的观点忽略了仁慈和怜悯。他们看不到自己被自己制定的规则囚禁了,也看不到这些规则同样囚禁着民众。在这方面,他们是灵性上的瞎子。
当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祂指的是那种情有可原的瞎眼。那仅仅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教导。接着耶稣又说:“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实质上,耶稣是在告诉他们,他们固执地坚持传授一套错误的信仰体系,给民众带来了不必要的苦难。法利赛人自恃聪明,自以为比任何人都高明。与那个心里谦卑、愿意接受光明的瞎子乞丐不同,宗教领袖的顽固傲慢使他们无法看到耶稣所揭示的真理。他们的罪不在于错误的信仰,而在于根本不愿意听耶稣所说的话。他们自以为知道真理,决意要铲除任何反对他们思想或威胁他们权力和权威的人,包括耶稣。这确实是仍然存留(*还在)的罪。
耶稣与宗教领袖的这段对话与上一章中他们之间的对话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在上一章中,他们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谁的奴仆(约翰福音8:33)。而在这一章中,他们认为自己从来不是瞎子(约翰福音9:40)。在灵性层面的实相中,他们既是奴仆,也是瞎子。这两段分别涉及奴役和瞎眼的情节,按着顺序,与希伯来圣经(旧约)中的一则预言相呼应,其中写道:“耶和华释放被囚的。耶和华开了瞎子的眼睛。”(诗篇146:8)
实际应用
思考宗教领袖的瞎眼是一回事,但审视自己的瞎眼则是另一回事。作为实际应用,不妨想想你对生活中的许多祝福是多么视而不见。与其把注意力集中在恐惧、怨恨和抱怨上,不如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在神让你的生活方方面面充满祝福。正如有人所说:“我祈求主打开我的眼睛,让我看到生命中的喜乐——它无处不在。”试一试吧。看看主在你的生活中是多么无微不至。正如这段情节中的人在被耶稣打开眼睛后所说的那样:“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