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研究文集 约翰福音10章内义

约翰福音10章内义

第十章

好牧人的比喻

在上一段情节的结尾,耶稣问那个重见光明的年轻人是否相信神的儿子。年轻人说:“主啊,谁是神的儿子,叫我信他呢?”(约翰福音9:36)耶稣回答说:“你已经看见他,现在和你说话的就是他。”(约翰福音9:37)那年轻人立刻说:“主啊,我信!”(约翰福音9:38)然后就拜祂。就在这时候,耶稣对他说:“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约翰福音9:39)

法利赛人听到这些话,误解了祂的意思,就对耶稣说:“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约翰福音9:40)耶稣回答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约翰福音9:41)法利赛人自以为对宗教了如指掌,所以错过了从耶稣那里学习的机会。换句话说,他们拒绝真理是因为他们以为自己知道真理。

正如我们在上个情节结尾所指出的,那“存留”的罪就是即使真理摆在眼前,他们仍故意视而不见。每当真理被断然拒绝或被用来为私欲辩护时,这种罪就会产生。可以说,这是一种故意的盲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拒绝真理可能会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性格特征。正因为如此,这种罪不仅会伴随今生,也会延续到来世。这就是为什么耶稣称其为“存留”(*还在)的罪。1

在“你的罪还在”这句话之前,有这样一句话:“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通常,当圣经提到审判尤其是“最后的审判”时,人们往往会想到神的惩罚。然而,我们对审判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方式。正如我们所指出的,神从不谴责任何人,从不惩罚任何人,也从不审判任何人。这样做与神的本性相悖。那么,当耶稣说“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从属灵的层面来说,最重要的审判是人们在面对真理时内心所经历的审判。如果他们故意选择背离耶稣所赐予的充满灵性的真理,那他们就是咎由自取,给自己带来审判。他们宁愿活在虚假的黑暗之中,也不愿活在真理的光明之中。正如耶稣在本福音书的前面所说:“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约翰福音3:19)2

真理不是用来审判或谴责任何人的。相反,它是为了告诉人们如何消除轻蔑,从而让尊重流进来,如何消除残忍,从而让仁慈流进来,以及如何消除怨恨,从而让宽恕流进来。简而言之,真理不是用来谴责我们或审判我们的,而是用来拯救我们的。正如经上所记:“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约翰福音3:17)

耶稣来到世上,是为了教导能够开瞎子眼睛的真理。然而,如果人们故意背离真理,自愿选择虚假而非真理的光明,他们就会留在黑暗之中。他们是瞎子。这种瞎眼在宗教领袖身上体现了出来,他们自以为知道真理,但在灵性层面的实相中,他们仍然瞎眼的。3

从别处爬进去

1.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人进羊圈,不从门进去,倒从别处爬进去,那人就是贼,就是强盗。

圣经时代的羊圈

耶稣仍试图让那些心盲的宗教领袖睁开眼,于是继续与他们对话。这一次,祂给他们讲了一个关于牧人和羊的比喻。开头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人进羊圈,不从门进去,倒从别处爬进去,那人就是贼,就是强盗。”(约翰福音10:1)

为了理解这些话的意义,我们需要考虑牧人照看和保护羊群的一些实际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羊群白天可以自由地在空旷的牧场上吃草。但当夜幕降临时,它们会被赶进羊圈以得到保护。这些羊圈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广阔区域,专门用来防止狼攻击羊群。

在圣经时代有很多牧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羊群。由于每个牧人都单独建一个羊圈并不总是可行的,所以他们就建一个足够大的羊圈,好容纳几个牧人的羊群。羊圈的入口由一个看门人把守,他只允许羊的主人进入。在那里,羊群聚集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在羊圈里安全地过夜。

清晨,羊的主人回到羊圈,把自己的羊聚拢起来。在此之前,它们已经和别的羊群混在一起了。但只要听到自己牧人的声音,它们就会从别的羊群中分离出来,跟随自己的牧人。它们认得他的声音。

羊圈是一个备受警戒的地方。它只有一个出入口,也只有羊的牧人才能进入。正如耶稣在这段情节的开头所说:“人进羊圈,不从门进去,倒从别处爬进去,那人就是贼,就是强盗。”

圣经时代的宗教

当耶稣谈到贼和强盗时,祂指的不仅仅是那些潜入羊圈偷羊的人。更确切地说,祂指的是那些宗教领袖,他们不是真正的牧人。他们不是用真理温和地引导百姓过良善的生活,而是用恐惧和威吓来统治。他们教导说,严格遵守律法仪式、一丝不苟地遵循饮食禁忌、强制参加宗教节日、以及献祭牲畜不仅会带来物质上的富足,还能使人免受神的愤怒。他们确实教导十诫,但并非将其视为神之爱的律法。相反,这些律法被当作一套严格的道德规范来教导,违者将被处死。

在那个时代,宗教围绕着外在的规则和仪式展开。由于宗教领袖对这些做法的内在意义视而不见,他们对神的敬拜就变成了遵守规则、遵循条例、举行仪式和执行律法。这种律法主义的宗教注重的是律法的字句,而不是律法的精神。它关注的是神的律法,而不是神的爱。律法的内在精神缺失,这些外在的行为也就毫无意义,空洞无物。它们就像没有内核的外壳,没有良善的真理,没有灵魂的躯体。他们只是在做着宗教生活的表面功夫,却不接受神的内在的灵。正如耶稣在本福音书的前面所说:“赐生命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约翰福音6:63)4

诚然,十诫是神的律法,但同样真实的是,当我们从灵性的角度来理解时,它们也是神之爱的表达。比如,神告诫我们不可杀人,也不可说任何可能伤害他人心灵的话,这样我们就能体验到鼓舞他人的喜悦。神告诫我们不可奸淫,这样我们就能体验到婚姻和家庭的祝福。神告诫我们不可偷盗、不可撒谎,这样我们就能体验到诚实和正直所带来的内在回报。神告诫我们不可贪婪,这样我们就能体验到内心平静的满足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条诫命都蕴含着神对我们的爱。诫命的深层含义就是律法文字中的精神。它是指引我们在今生和来世过属天生活的神圣指南。5

耶稣知道,宗教领袖一直在强调律法的条文,而不是律法的精神。既是如此,这些宗教领袖就不是好牧人。只要他们执意对律法的精神视而不见,就会继续曲解律法,误导民众,歪曲神的形象。他们会继续教导说,身体上的病痛是神惩罚人们犯罪的方式,神喜欢燔祭的香气,以及神一旦被激怒,就会大发雷霆,向敌人施行报复。

在多大程度上宗教领袖歪曲神的形象、教导谬论而非真理,多大程度上他们就剥夺了人们真正认识神本质的机会。因此宗教领袖就剥夺了人们体验神丰盛之爱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灵性上的贼。此外,他们以自己有限的理解为傲,将属于神的荣耀归于自己,他们也是灵性上的贼和强盗。6

然而,若以为耶稣说这些仅仅是为了指出宗教领袖的不足,那就大错特错了。祂也是在对我们每个人说话。祂在提醒我们,生命不只是外在的形式。生活不是因为害怕后果或寻求外在的奖赏而按照律法行事。仪式、节日、圣礼和典礼都是有用的,遵守诫命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必须记住,赋予生命的是精神(*或灵),而非仅仅对律法的顺从。信仰和仁爱可能始于外在的形式,但真正的生命始于神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行为中得以体现。我们必须通过耶稣所给予的充满灵性的真理进入羊圈。这就是从门进入羊圈,而不是从别处爬进去的真正含义。7

实际应用

羊圈是保护羊群免受侵袭(特别是那些可能攻击并吞食无辜羊群的狼)的地方。坚固高耸的石墙象征着来自主的圣经里的诸多真理,这些真理能够保护我们免受有害思想和情感的侵袭。这些充满灵性的真理在我们身处黑暗时为我们提供庇护。这些时刻可能是我们怀疑神的存在,或是对某些情况感到沮丧,或是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失望的时候。既然我们知道黑暗的时刻不可避免,那就提前决定建造一个由岩石和石头(来自主圣经的真理)筑成的坚固羊圈。要让它足够高,把邪恶的影响挡在外面,也要足够坚固,把良善的影响护在里面。为此,要牢记以下保护性的真理:“我也与你同在,你无论往哪里去,我必保佑你。”(创世记28:15)“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诗篇23:1)“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耶利米书29:11)8

听牧人的声音

2. 从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

3. 看门的就给他开门;羊也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

4. 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

5. 羊不跟着生人;因为不认得他的声音。必要逃跑。

6. 耶稣将这比喻告诉他们,但他们不明白所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段比喻简短却意义重大。耶稣说:“从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门的就给他开门,羊也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约翰福音10:2-3)在圣经中,“名”象征内在的品质。因此,当经上说牧人“按着名”叫自己的羊时,它指的是神如何让我们想起我们在特定时候需要祈求的特定品质。这是神按着名呼唤我们每一个人,引领我们出去,让我们跟随祂的方式。9

我们的职责在于回应召唤。羊能认得牧人的声音,这真是神奇啊。然而,这种天赋并非只赋予羊。人也能培养出聆听神声音的能力——即使是在人群的喧嚣中。事实上,当人们怀着将神的教导融入生活的真诚意愿来学习神的话语(圣经)时,他们聆听神声音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增强能力去分辨哪些是从神那里通过天堂流入的思想和情感,哪些是从邪灵那里通过地狱流入的侵入性的思想和情感。随着他们越来越熟悉耶稣在圣经中的教导,负面的思想和情感就会越来越多地被视为“生人”。正如耶稣所说:“羊不跟着生人;因为不认得他的声音。必要逃跑。”(约翰福音10:5)

因此,重要的是要知道,耶稣所指的不仅仅是消极的想法和情绪。实际上,祂指的是那些邪恶的灵,它们竭力向我们灌输虚假且具有破坏性的观念,如果我们听信它们的话,就会远离神。这些邪恶的灵试图在夜间翻过羊圈的墙,趁我们毫无防备、察觉且最为脆弱之时对我们发起攻击。在这种时候,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去听它们的声音,因为那是生人的声音。相反,我们需要倾听神的声音,祂通过圣经的话语呼唤我们,就像牧人呼唤他的羊一样。

实际应用

有些人有“音乐的耳朵”。他们能轻松学会旋律,还能牢牢记住。在某些情况下,他们拥有所谓的完美音高。另一些人则有“语言的耳朵”。他们能听出方言的差异,能用各种口音说话,并能流利地使用多种语言。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音乐或语言的耳朵,但任何人都可以培养出聆听神声音的耳朵。当你怀着将神的真理融入生活的真诚愿望来阅读神的话语时,要在经文里聆听神的声音。然后,在你每天的生活中,要分辨哪些想法是来自天上,哪些不是。在培养这种属灵辨别力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说:“神不会对我说这样的话。”这时,你要等候,聆听真牧人的声音。久而久之,你将学会聆听那位爱你的牧人的声音,而不去听从生人的声音。

我是门

7. 所以,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是羊的门。

8. 凡在我前面来的都是贼,是强盗;羊却不听他们。

9. 我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

10. 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耶稣继续讲这个比喻,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是羊的门。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是强盗;羊却不听他们。”(约翰福音10:7-9)然后祂又重复说:“我是门。”(约翰福音10:9)

在前三部福音书中,耶稣的身份是个不断发展的问题。在这些福音书中,耶稣明确表示自己是弥赛亚,并且常常称自己为“人子”。只有在约翰福音中,耶稣称自己为“神的儿子”。此外,只有在约翰福音中,耶稣用神圣的名字“我是”(见出埃及记3:14)来称呼自己。

例如,当撒玛利亚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要来。”耶稣对她说:“我是正和你说话呢!”(约翰福音4:26)当门徒看见祂在水面上行走而感到害怕时,耶稣对他们说:“我是,不要怕。”(约翰福音6:20)在喂饱众人之后,耶稣说:“我是生命的粮。”(约翰福音6:35)在告诉行淫时被拿的妇人“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之后,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约翰福音8:12)在宗教领袖指责祂被鬼附身时,耶稣说:“还没有亚伯拉罕,我是。”(约翰福音8:58)而现在,在这一段中,耶稣说:“我是门。”(约翰福音10:9)

这些强有力的“我是”宣言构成了约翰福音中一个持续的主题。在这部福音书中,耶稣不仅是来治理其子民的弥赛亚,祂还是生命的粮、世界的光和羊的门。作为生命的粮,耶稣将自己与爱和良善联系在一起。正如粮滋养我们的身体,爱滋养我们的灵魂。作为世界的光,耶稣将自己与智慧和真理联系在一起。正如阳光照亮我们的外部世界,真理之光照亮我们的内心世界。

然后,在这段情节中,耶稣不仅仅是爱或真理的源泉,祂还是“门”。只要爱与智慧仍停留在崇高的理念层面,尚未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它们就只是抽象的概念。但当耶稣说“我是门”时,祂是在邀请我们通过祂出入——以真理为指引,以爱为力量。10

每当我们的行为是出于无私的爱,并以神圣的真理为指引,那便是通往最丰盛生命的门户。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在说了“我是门”之后,又对我们每个人说:“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翰福音10:10)11

实际应用

耶稣说:“凡在我前面来的都是贼,是强盗。”这句话让我们想起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诫命,其开头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埃及记20:3)(*You shall have no other gods before Me,你不可以有别的神在我前面。)这条诫命不只是针对偶像崇拜。它关乎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被置于比神更先的事物。作为实际应用,请注意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挡在神前面。忧虑?恐惧?成瘾?急躁?担忧未来?过度追求达成目标?怨恨?缺乏承诺?过度骄傲?要把这些都视为企图偷走你平安和满足的“贼和强盗”。它们正挡在你和“门”之间。你要祈求力量,推开一切障碍,然后从门进去。正如耶稣所说:“我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约翰福音10:9)12

“我是好牧人”

11.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

12. 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见狼来,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赶散了羊群。

13. 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并不顾念羊。

14. 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

15. 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

16. 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它们来,它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

17. 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

18. 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

19. 犹太人为这些话又起了分争。

20. 内中有好些人说:他是被鬼附着,而且疯了,为什么听他呢?

21. 又有人说:这不是鬼附之人所说的话。鬼岂能叫瞎子的眼睛开了呢?

当耶稣谈到牧人和羊时,人们都知道祂在说什么。不仅牧羊是当时民众的生活,而且希伯来圣经(旧约)中充满了将宗教生活比作牧人照看羊群的教导。比如,以西结书描述了耶和华说的话:“祸哉!以色列的牧人只知牧养自己。牧人岂不当牧养群羊吗?你们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壮的,却不牧养群羊……但用强暴严严地辖制。”(以西结书34:1-6),耶和华接着宣告将来的情况会有所不同。如经上所记:“我必拯救我的羊群,它们不再作掠物……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们,牧养他们。”(以西结书34:23)

正是基于这一预言,耶稣说:“我是好牧人。”(约翰福音10:11)这话是对“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们,牧养他们”的明确应验。但耶稣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念,说好牧人不仅喂养羊群,还为羊舍命。正如耶稣所说:“好牧人为羊舍命。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见狼来,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赶散了羊群。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并不顾念羊。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约翰福音10:11-14)

好牧人“为羊舍命”的观念并非一闪而过。在下一句经文中,耶稣再次重申了这一点。祂说:“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约翰福音10:15)接着祂又说:“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它们来,它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约翰福音10:16)通过这些话,耶稣将救赎扩展到所有信神、听真理的声音并过良善生活的人。13

作为好牧人,耶稣是真理的声音和理解的光明,既来喂养又来拯救祂的子民。正如希伯来圣经(旧约)所记:“牧人在羊群四散的日子怎样寻找他的羊……我也必照样寻找我的羊。这些羊在密云黑暗的日子散到各处,我必从那里救回他们来”(以西结书34:12)这就是好牧人的声音,祂对每个人说:“你在患难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诗篇50:15)14

耶稣为我们指明了道路

耶稣降世有许多原因。祂来是为了应验预言,让我们对神有正确的认识,教导真理,并以身作则,向我们展示如何爱神、如何服务邻舍。但祂来也是为了拯救人类,使其脱离地狱邪恶势力的奴役。这被称为救赎。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降世到人的心智和身体,在各方面都像其他人一样容易受到邪恶势力的影响。这样,邪恶的灵被允许接近祂,试探祂,甚至折磨祂。

这些持续而必要的争战始于耶稣幼年,一直持续到祂被钉在十字架上。当耶稣在旷野受试探,在客西马尼园受苦时,我们对这些争战有所瞥见。每当耶稣战胜自遗传而来的邪恶倾向时,祂就更接近神。有时,祂与神似乎完全没有分离。在这样的时刻,耶稣能实实在在地说:“我是生命的粮”“我是世界的光”“我是门”。每当耶稣胜过试探时,祂就摆脱一些纯粹人性的东西,更接近神性。渐渐地,耶稣击退邪灵,直到最终征服整个地狱。15

换句话说,通过不断地与邪恶势力争战,耶稣不断地“舍弃”我们所有人与生俱来的那些属世的倾向。祂舍弃爱世界过于爱天国的倾向,舍弃爱自己过于爱神、爱邻舍的倾向,舍弃一切以恼怒、愤恨和报复来回应的冲动,舍弃一切屈服、放弃和陷入绝望的倾向。

和我们所有人一样,耶稣也继承了所有这些倾向。正是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邪恶倾向,地狱中的恶灵才能接近祂。在与这些恶灵的争战中,由于祂拯救人类的爱是如此伟大,所以祂绝不屈服。正是凭借这种坚定不移的爱,祂将逐渐战胜并制服地狱的力量和影响。就这样,耶稣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成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试探时战胜邪恶的最高典范。祂指明了道路。

如同耶稣一样,我们也被呼召去甘愿接受灵性成长所必需的挑战。如同耶稣一样,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那些试图引诱我们屈从低级欲望的邪恶势力。这些是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无数邪恶倾向。我们必须像耶稣一样铭记神与我们同在,随时准备赐予我们智慧和意志,与邪灵所激起的错误观念和自私欲望争战。

铭记神的同在和大能是我们灵性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我们常常感觉像是在独自争战,但我们要始终坚信,神在争战中一直与我们同在。祂为我们装备所需的一切,以应对那些向我们袭来的地狱的愤怒、狂暴和狡诈。当争战结束、胜利在握时,重要的是要把荣耀归给为我们赢得争战的神。正如希伯来圣经(旧约)所记:“你们一人必追赶千人,因耶和华你们的神为你们争战。”(约书亚记23:10)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耶稣教导我们如何胜过试探。祂以自己在世上的生活树立榜样,为我们指明了道路。16

耶稣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耶稣为我们指明了道路,这一观点广为人知。然而,耶稣走在我们前面,为我们扫清障碍,把我们从地狱影响中解救的观点却鲜为人知。在祂降世之前,邪灵对人心智的控制已经达到了令人绝望的地步。由于人们不再知晓真理,他们失去了灵性上的保护。错误的思想和邪恶的欲望轻易地侵入人们的头脑和心灵。结果,魔鬼附身的现象十分普遍,人类正迅速走向灭亡。17

当耶稣降世,欲拯救人类脱离这种境地时,邪灵立刻察觉到耶稣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有些邪灵从祂面前逃走了,而另一些不那么容易驱散的邪灵则继续折磨祂。它们竭尽所能,试图把祂拉低到它们的层次,摧毁祂对神的信仰,最终毁灭祂。

由于耶稣带着人性,所以祂也难免受到邪恶的影响。无论是愤怒、沮丧还是绝望,这些都是耶稣需要超越的状态。每当邪灵攻击祂,试图激起祂的低级本性时,耶稣都拒绝屈服。相反,祂汲取自己所知的真理和所感受的爱,从而制服了邪恶的攻击者。因此,祂所进行的争战促使祂从内在的真理和爱汲取力量。每一次,当祂为了赢得争战而进入更高的真理和更大的爱时,祂内心的真理就得到了强化,爱也得到了扩展。18

这个过程是持续不断的。每当耶稣制服与某个地狱社群有关的邪灵,它们的力量就被瓦解,耶稣便继续前行。在走遍整个灵界的过程中,耶稣制服了沿途遇到的每一个邪灵,并将其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最终,当工作完成,争战结束时,耶稣征服了所有曾经攻击人类的地狱。因此,任何选择接受耶稣传真理保护的人,就不会被邪灵所压倒。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争战,一次又一次的得胜,耶稣逐渐征服了地狱,为人类恢复了秩序,使人们有可能再次与天使和神接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耶稣不仅为我们指明了道路,还为我们扫清了障碍,从而开辟了通往天堂的道路。祂确实是我们的好牧人。19

耶稣将命舍去又取回来

当耶稣继续描述好牧人的角色时,祂说:“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约翰福音10:17)为强调这一点,耶稣又用稍有不同的措辞重申了一遍。这一次祂说:“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约翰福音10:18)

“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这句话常与耶稣的受难和复活联系在一起。但其内涵远不止于此。在更深的层面上,耶稣是在讲述一种能力,即进入邪灵所在的领域,与它们激烈地争战,征服它们,然后回到祂在地上的生活。每一次争战都会给祂提供一个机会,让祂舍弃一些与生俱来的本性。祂将有机会制服一些低级的欲望,以实现更崇高的愿望。祂将有机会制服肉体的某些渴望,以达到更高的灵性境界。

正如我们所提到的,耶稣通过允许魔鬼攻击自己来实现这一点。然后,在激烈的争战平息、魔鬼被制服以后,耶稣取回自己的肉身,但处于更高的境界。通过这样反复的争战和得胜,耶稣不仅征服了地狱,摆脱自己的低级本性,还成就并展现自己的神性。20

人群的反应

在这简短的论述中,耶稣反复说:“我将命舍去。”有人认为耶稣的意思是祂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人群中便有人说:“他是被鬼附着,而且疯了,为什么听他呢?”(约翰福音10:20)也有人说:“这不是鬼附之人所说的话。鬼岂能叫瞎子的眼睛开了呢?”(约翰福音10:21)

在四部福音书中,耶稣的身份问题是一个持续进行的主题。这里也不例外。一些人认为耶稣不过是一个被鬼附身的疯子,而另一些人则相信耶稣很可能真是神的儿子,正如祂自称的那样。毕竟,魔鬼不能开瞎子的眼睛,但神的儿子能。祂还能开我们灵魂的眼睛,让我们看见真理,按照真理生活,在此过程中摆脱罪的辖制,获得自由。

更深层次地说,耶稣来,也是为了对抗地狱的力量。这是耶稣内在生命的经历,不那么为人所见。这是祂不断与邪恶争战并不断胜过邪恶的故事。因此,当耶稣谈到“将命舍去”时,这并不是一个被魔鬼附身的疯子在谈论结束自己的肉体生命。相反,祂是神的儿子,在谈论舍弃自己继承的人性,以便成就祂的神性。这就是“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的应许所包含的意义。21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坚信祂所做的一切并非为了自己。相反,耶稣是出于最真切的渴望而争战,祂不仅要把全人类从灵性的囚牢中拯救出来,还要扫清障碍,打开通往天堂的道路。祂乐意为此而争战,全因祂对全人类的纯粹的爱。圣经的语言,祂内心的这种纯粹的爱被称为“我的父”。这就是祂的灵魂。这高于一切的爱促使祂为我们舍命。这就是耶稣所说“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约翰福音10:18)的含义。22

简而言之,对耶稣来说,每一次试探都是一个机会,让祂舍弃自己低级本性的某些方面,从而披上祂的神性。虽然我们永远无法成为神,但我们仍然可以经历类似的过程,尤其是在我们应对不可避免的冲突时。正如耶稣必须面对并战胜祂所继承的人性,以便与祂的神性合一,我们也必须面对并战胜自己的低级本性,以便愈发成为真正的人。对我们而言,这一过程被称为重生;对耶稣而言,这一过程被称为得荣耀。

实际应用

作为实际应用,不妨考虑制服某一个源自低级本性的欲望。这可以很简单,比如当红灯亮起或交通阻塞时,注意你心中生起的不耐烦的情绪,或者当你被打断或误解时所感到的沮丧,又或者当你被反驳或批评时想要发怒或忧伤自闭的倾向。当这些烦恼出现时,要意识到它们,把它们当作信使正对你说:“试试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让这成为一个机会,舍弃原有低级的反应,采取新的、更高级的反应。让这成为你对耶稣那句话的诠释:“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

献殿节

22. 在耶路撒冷有献殿节,是冬天的时候。

23. 耶稣在殿里所罗门的廊下行走。

24. 犹太人围着他,说:你叫我们犹疑不定到几时呢?你若是基督,就明明地告诉我们。

25. 耶稣回答说:我已经告诉你们,你们不信。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为我作见证;

26. 只是你们不信,因为你们不是我的羊。

27. 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

28. 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

29. 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

30. 我与父为一。

31. 犹太人又拿起石头来要打他。

32. 耶稣对他们说:我从父显出许多善事给你们看,你们是为哪一件拿石头打我呢?

33. 犹太人回答说:我们不是为善事拿石头打你,是为你说僭妄的话;又为你是个人,反将自己当作神。

34. 耶稣说:你们的律法上岂不是写着我曾说你们是神吗?

35. 经上的话是不能废的;若那些承受神道的人尚且称为神,

36. 父所分别为圣、又差到世间来的,他自称是神的儿子,你们还向他说你说僭妄的话吗?

37. 我若不行我父的事,你们就不必信我;

38. 我若行了,你们纵然不信我,也当信这些事,叫你们又知道又明白父在我里面,我也在父里面。

39. 他们又要拿他,他却逃出他们的手走了。

40. 耶稣又往约但河外去,到了约翰起初施洗的地方,就住在那里。

41. 有许多人来到他那里。他们说:约翰一件神迹没有行过,但约翰指着这人所说的一切话都是真的。

42. 在那里,信耶稣的人就多了。

下一段情节开始时,耶路撒冷正值冬季,到了所谓的“献殿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哈努卡节。在希伯来语中,哈努卡(Hanukah)意为“奉献”,即为神圣目的或为纪念重大事件而奉献一座建筑。在这里,献殿节是为了纪念犹太人成功反抗叙利亚,包括夺回耶路撒冷,恢复圣殿敬拜。庆祝胜利期间,耶路撒冷圣殿中的七枝灯台,装的油却只够燃烧一天。然而神奇的是,它连续燃烧了八天。为了庆祝这不熄的火焰,该节日也被称为“光明节”。

这一切发生在耶稣降生前两百年,后来成为一年一度的节期。如经上所记:“在耶路撒冷有献殿节,是冬天的时候。”(约翰福音10:22)耶稣来参加节期,人们看见祂在殿里一个叫“所罗门廊”的地方行走。众人一看见祂,就围着祂说:“你叫我们犹疑不定到几时呢?你若是基督,就明明地告诉我们。”(约翰福音10:24)耶稣对他们说:“我已经告诉你们,只是你们不信。”(约翰福音10:25)接着耶稣又说:“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为我作见证,只是你们不信,因为你们不是我的羊。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约翰福音10:25-27)

在这冬日的场景中,那些靠近耶稣,坚持要耶稣明确告知祂是不是基督的人,其实并不信祂。在这光明节期间,他们仍处于黑暗之中。耶稣在这个时间点上又作了一个伟大的宣告。谈到那些听祂的声音并跟随祂的人,耶稣说:“我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我与父为一。”(约翰福音10:28-30)24

或许正是这最后的宣称招致了最大的愤怒。因为经上记着说,众人“又拿起石头来要打他”(约翰福音10:31)。耶稣没有退缩,反而对他们说:“我从父显出许多善事给你们看,你们是为哪一件拿石头打我呢?”(约翰福音10:32)众人坚持说,他们绝不会为善事而拿石头打人。他们说:“我们不是为善事拿石头打你,是为你说僭妄的话,又为你是个人,反将自己当作神。”(约翰福音10:33)

虽然耶稣说“我与父为一”在人们听来可能是亵渎神,但祂的话却蕴含更深刻、更神圣的含义。本质上,耶稣是在说,祂内在的核心是父的爱,是良善、仁慈和怜悯——这是祂的灵魂。然而,正如灵魂必须有身体才能发挥作用一样,爱也必须有其表达的形式。爱得以表达的形式被称为“真理”。虽然为了理解爱与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特定作用,我们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但它们原本是“一体”的。

这不仅仅是一个神学教义。它也是生活的基本原则。例如,如果我们爱一个人,但没有真理的指引,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就可能是软弱和盲从的。因为我们没有设定界限,所以会倾向于接受不恰当的行为。另一方面,我们所知的真理若缺乏爱,我们运用真理的方式就可能是固执、僵化和无情的。25

那么,解决之道就是要记住,爱与真理必须始终在我们里面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以产生有益的形式。当耶稣说“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时,祂指的是神圣真理的大能抵御那些试图侵入我们头脑的错误思想。而当祂说“谁也不能从我父的手里把他们夺去”时,祂指的是神圣之爱的大能通过神圣真理抵御那些试图侵入我们心灵的邪恶欲望。这就是时刻受到“主的手”保护的含义。正如希伯来圣经(旧约)所记:“我终身的事在你手中,求你救我脱离仇敌的手和那些逼迫我的人。”(诗篇31:15)26

说我们“在神手中”是一回事,说我们“与神合一”则是另一回事。作为人类,我们被赋予了意愿和悟性,以便接受从神那里流入的爱和真理。我们的意愿是用来接受从神那里流入的属天的愿望,我们的悟性是用来接受从神那里流入的属天的原则。每当我们学习真理并愿意努力按照它生活时,我们就与神的旨意相一致。甚至可以说,神正通过我们作工,我们“与神合一”。

然而,当耶稣说祂与父为一时,祂的意思却完全不同。作为人类,我们的灵魂是用来接受从神那里流入的生命。然而,耶稣的灵魂就是那生命本身。正如祂自己在本福音书的前面所说:“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约翰福音5:26)这就是耶稣说“我与父为一”的意思。27

“你们是神”

耶稣知道这种解释超出了宗教领袖的理解能力。因此,祂用他们更熟悉的语言对他们说话。祂引用希伯来圣经(旧约)提醒他们,他们自己的经文中有这样的话:“你们是神。”(约翰福音10:34)接着祂又说:“经上的话是不能废的;若那些承受神道的人尚且称为神,父所分别为圣、又差到世间来的,他自称是神的儿子,你们还向他说你说僭妄的话吗?”(约翰福音10:36)

耶稣所指的是诗篇82:6 ,其中写道:“你们是神,都是至高者的儿子。”耶稣用他们自己的经文指出,所有人皆可被视为“至高者的儿子”。在此语境中,他们甚至可以被称为“神”。

然后,耶稣更进一步。祂不希望人们因为祂自称具有神性而信祂。祂更希望人们因为祂所行的事而信祂。祂这样说:“我若不行我父的事,你们就不必信我;我若行了,你们纵然不信我,也当信这些事,叫你们又知道又明白父在我里面,我也在父里面。”(约翰福音10:37)

从一个层面来说,耶稣指的是祂所行的神迹,但不止于此。正如我们在本福音书开头所指出的,神迹或许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它们只是外在的证据。它们无法产生持久的信仰。耶稣具有神性的最深刻的证据是人们将祂的教导应用于生活时所体验到灵性上的变化。这就是“行我父的事”的含义。这些是灵性层面的内在工作,能带来真正且持久的信仰。

但不愿努力将祂的教导应用于生活的人不可能知道耶稣到底是谁。他们始终在门外观望。在他们看来,耶稣不过是一个将自己当作与神平等的亵渎神的家伙。所以,经上记着说:“他们又要拿他,他却逃出他们的手走了。”(约翰福音10:39)他们没有能力拿祂。

约但河外

耶稣逃离那些不信祂、指控祂亵渎神并企图捉拿祂的人,来到一个更愿意接待祂的地方。正如经上所记:“耶稣又往约旦河外去,到了约翰起初施洗的地方,就住在那里。”(约翰福音10:40)这是施洗约翰先前预备道路,为叫人们信耶稣的地方,他曾说:“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约翰福音3:28)这是施洗约翰说“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约翰福音3:35)的地方。这是施洗约翰说“信子的人有永生”(约翰福音3:36)的地方。这也是耶稣在传道之初受约翰洗礼的地方。

施洗约翰很好地预备了百姓的心。因此,当耶稣到来时,人们热情地接待祂,说:“约翰一件神迹没有行过,但约翰指着这人所说的一切话都是真的。”(约翰福音10:41)正如我们所提到的,施洗约翰代表圣经字面上的真理。这些字面上的真理常常把神描述成一位遥远的王,对顺从者施以奖赏,对悖逆者施以惩罚,但它们也包含了揭示神真实本性的纯正真理,其中包括:“我以永远的爱爱你”(耶利米书31:3),“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篇46:1),以及“我们不致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致断绝”(耶利米哀歌3:22)。28

圣经的字面语句为理解耶稣所赐更深刻、更内在的真理预备了道路。渐渐地,圣经字面上的真理会让位于其中所蕴含的更崇高的灵性真理。这就是为什么施洗约翰论到耶稣说:“他必兴旺,我必衰微。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从地上来的是属乎地,他所说的也是属乎地。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约翰福音3:30-31)

一路走来,尤其是在这一章中,耶稣越来越多地显出祂内在的神性。因此,许多人开始信祂。这些人听到了好牧人的声音,祂来聚拢祂的羊。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耳朵能听到好牧人通过圣经呼唤我们的声音。我们内心的一部分愿意被祂引领。这是渴望真正认识神并渴望在灵性上成长的那部分。正如耶稣所说:“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约翰福音10:27)因此,这段情节以“在那里,信耶稣的人就多了”(约翰福音10:42)结束。29

实际应用

施洗约翰代表圣经字面上的教导,他为耶稣的传道预备了道路。由于这些字面上的教导是耶稣所赐更深层次真理的基础和容器,所以它们的力量格外强大。可以说,它们是包含神内在的灵的躯体。有鉴于此,请背住一段字面意义上的经文。选择一段注重于你可能需要培养的某种品质的经文。可以是关于希望、感恩、坚毅、安慰、平安或喜乐的经文。无论你选择哪段经文,都要确保它是对你深有触动。把它当作默想的对象,全神贯注,将其铭记于心。在这段时间里,让杂念一闪而过,专注经文,让它渗入你的灵魂。然后,每天有机会的时候回想这段经文。聆听好牧人呼唤你的声音,引领你进入丰盛的生命。30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待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