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研究文集 约翰福音7章内义

约翰福音7章内义

第七章

住棚节

1. 这些事以后,耶稣在加利利行走,不愿在犹太行走,因为犹太人想要杀他。

在加利利行走

在上一个情节快结束的时候,众人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耶稣吗?他的父母我们岂不认得吗?他如今怎么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呢?”(约翰福音6:42)由于无法理解耶稣的意思,也不明白祂的话怎么可能是真的,所以耶稣的许多门徒“就退去,不再和他同行”(约翰福音6:66)。然而,当耶稣继续在加利利传道时,有许多人仍然跟随祂,包括祂的门徒。

耶稣的大多数神迹都发生在加利利。祂在加利利的迦拿变水为酒,在加利利的迦百农医治大臣之子,在俯瞰加利利海的山上喂饱众人,甚至在加利利的海面上行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几乎所有早期的门徒都来自加利利。加利利地区已成为耶稣施行神迹和传道的一个基地。

加利利位于犹太以北约七十英里处,远离宗教领袖的敌意,一直是耶稣及其追随者的安全之所。在更深的层面上,加利利象征着凡渴望聆听并遵行真理的人对神的接纳。可以说,他们在各自心中的“加利利”与耶稣同行。1

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只要我们“在加利利行走”,也就是按照耶稣教导的真理生活,就能远离我们内心“宗教领袖”的逼迫。我们内心的“宗教领袖”,就是那些破坏真正信仰和仁爱生活的虚假且自私的信念。因此,经上说耶稣“在加利利行走”,而非在犹太行走,因为祂知道犹太的宗教领袖“想要杀他”(约翰福音7:1)。

耶稣暗自去过节

2. 当时犹太人的住棚节近了。

3. 耶稣的弟兄就对他说:你离开这里上犹太去吧,叫你的门徒也看见你所行的事。

4. 人要显扬名声,没有在暗处行事的;你如果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

5. 因为连他的弟兄也不信他。

6. 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

7. 世人不能恨你们,却是恨我,因为我指证他们所作的事是恶的。

8. 你们上去过节吧。我现在还不上去过这节;因为我的时候还没有满。

9. 耶稣对他们说了这些话,仍旧住在加利利。

10. 但他弟兄上去以后,他也上去过节,不是明去,似乎是暗去的。

根据希伯来圣经(旧约),每个犹太男子要一年三次前往耶路撒冷敬拜耶和华。如经上所记:“你们要守除酵节……在收割初熟麦子的时候要守七七节;又在年底要守收藏节。你们一切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见主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出埃及记34:23)

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叫做“无酵节”,也称为“逾越节”。该节日在早春时节举行,是为了记念耶和华在那个晚上“越过”以色列人的房屋,将他们从埃及的奴役中解救出来。以色列人被告知要在当晚吃无酵饼,并要准备足够的面团,以便在接下来离开埃及的七日内制作无酵饼(出埃及记12:13-17; 34-39)。

第二个节日称为“七七节”。它在春末时节举行,即逾越节后的第七个星期,庆祝收割初熟的庄稼(出埃及记23:16)。由于它是在逾越节后的第五十天举行,因此也被称为“五旬节”,这个名字源自希腊语中表示“第五十”的词。

第三个节日是“收藏节”。它在秋天举行,庆祝丰收的结束(出埃及记34:22)。该节日也是记念以色列人在旷野流浪期间住在帐篷里四十年。为了庆祝这一历史事件,人们把树枝堆在一起,住在帐篷里七日,就像他们的祖先那样。因此,“收藏节”也被称为“住棚节”(申命记16:13)。

前一章所记载的五千人吃饱的神迹发生在春季,临近逾越节(约翰福音6:4)。本情节开始时已是秋季,此时耶稣应当返回耶路撒冷,按例庆祝住棚节。如经上所记:“当时犹太人的住棚节近了。”(约翰福音7:2)耶稣的弟兄即将前去过节。他们认为耶稣应该趁此显扬自己的名声,不再遮遮掩掩。他们说:“你离开这里上犹太去吧,叫你的门徒也看见你所行的事。人要显扬名声,没有在暗处行事的;你如果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约翰福音7:3-4)

乍一看,耶稣的弟兄催促祂在耶路撒冷公开显明自己,是因为他们已经信了祂并支持祂的使命。但正如我们在下一节经文所看到的,事实并非如此。如经上所记:“连他的弟兄也不信他。”(约翰福音7:5)

虽然耶稣的弟兄劝祂上去过节,但耶稣拒绝屈从于他们的压力。相反,祂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世人不能恨你们,却是恨我,因为我指证他们所作的事是恶的。你们上去过节吧。我现在还不上去过这节;因为我的时候还没有满。”(约翰福音7:6-8)

在这种情况下,耶稣的弟兄代表了我们固执的低级本性,即我们认为在世上获得成功才最重要的那部分。由于它追求世俗的价值观,并不反对它,所以它不被世人所憎恨。然而,耶稣代表了更高的价值观,故常常受到世人的憎恨。尤其是当耶稣带来的真理之光显明了人心中隐藏的自私欲望时,情况更是如此。正如耶稣在本福音书的前面所说:“凡作恶的都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约翰福音3:20)所以,这就是耶稣说“世人不能恨你们,却是恨我,因为我指证他们所作的事是恶的”这句话的意思。

耶稣还说祂的时候还没有到。祂两次提到这一点。第一次,祂只是简单地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约翰福音7:6)从字面上看,这指的是祂在住棚节回耶路撒冷面对人的指控的时候。但当祂第二次提到这一点时,祂说:“我的时候还没有满。”(约翰福音7:8)这句话也可以翻译为“我的时候还没有完全来到”。从一个层面来说,这话指的是耶稣回耶路撒冷参加一年一度节期的时候。在更深的层面上,这指的是祂的受难和复活——祂在世上的工作完全成就的时候。2

考虑到这一切,耶稣打算前往耶路撒冷,但会在时间合适的时候,而非在众人预料的时候。因此,耶稣在加利利多待了几日,直到住棚节开始了。然后,在祂弟兄离开以后,祂才前往耶路撒冷,“不是明去,似乎是暗去的”(约翰福音7:10)。

耶稣在收藏节秘密前往耶路撒冷,这代表了神在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暗暗作工的方式。倘若神一次将我们的败坏和所有自私自利的方式揭示出来,那会让我们不堪重负。因此,祂暗中行事,只有在我们有能力与之争战,且有足够的真理将之驱除时,才将我们的罪恶揭示出来。神在一旁守候,随时准备提供我们所需的一切帮助,只要我们真诚地祈求。就这样,祂引领我们一步一步地、一点一点地进入祂爱与智慧的应许之地。正如希伯来圣经(旧约)所记:“我要渐渐地将他们从你面前撵出去,等到你的人数加多,承受那地为业。”(出埃及记23:30)3

实际应用

在你灵性成长的过程中,你会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在某些时候,你的言语或行为与你更高层次的悟性不符。这可能是你说话的语气,可能是你不经意间发出的抱怨,甚至可能是你觉察到了自己的私心。在这些时候,主让你心中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和想法浮现出来,好让你看清它们的本质,努力克服它们,通过这个过程实现灵性的提升。主正暗暗地进入你“内在的耶路撒冷”,激励你将内心的一切良善和真理与所有自私自利和虚假的东西分开。有鉴于此,当你的意图、想法、言语或行为与主的旨意不一致时,你要有所察觉。在圣经的语言中,这些觉察和分别的时刻被比作收割的季节。这是审视内心的时候,是将麦子与稗子、仁爱与不仁、真实与虚假分开的时候。4

立志遵行神的旨意

11. 正在节期,犹太人寻找耶稣,说:他在哪里?

12. 百姓为他纷纷议论,因有的说:他是好人。有的说:不然,他是迷惑人的。

13. 只是没有人明明地讲论他,因为怕犹太人。

14. 节期之间,耶稣上殿里去教训人。

15. 犹太人就希奇,说: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

16. 耶稣回答他们说:我的道理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

17. 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道理或是出于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

18. 人凭着自己说,是求自己的荣耀;唯有求那差他来者的荣耀,这人是真的,在他心里没有不义。

19. 摩西岂不是传律法给你们吗?你们却没有一个人守律法。为什么想要杀我呢?

20. 百姓回答说:你是被鬼魔附着了。谁想要杀你?

21. 耶稣对他们说:我作了一件事,你们都以为希奇。

22. 摩西传割礼给你们(其实不是从摩西起的,乃是从祖先起的),因此你们也在安息日给人行割礼。

23. 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礼,免得违背摩西的律法,我在安息日叫一个人全然好了,你们就向我生气吗?

24. 不可按表面断定是非,总要按公义断定是非。

当耶稣缺席住棚节的时候,众人都在寻找祂,为祂议论纷纷。宗教领袖想要捉拿祂并杀害祂,于是问道:“他在哪里?”百姓也在私下议论纷纷。有的说:“他是好人。”也有的说:“他是迷惑人的。”不论何种立场,显然他们都不敢公开谈论祂。如经上所记:“只是没有人明明地讲论他,因为怕犹太人。”(约翰福音7:11-13)

宗教领袖掌控着宗教事务,他们强烈反对民众讨论耶稣的可信度。这些事情只能由犹太公会来裁决。只有那些在拉比学校受过严格训练和教育的人才有资格发表评论。因此,普通民众公开谈论耶稣会被视为傲慢无礼,尤其是那些倾向于相信祂的人。

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很有可能在窃窃私语,热烈地讨论着,分享他们所听到的与这位神秘的加利利人有关的故事,或是他们的亲身经历。住棚节为这类讨论提供了活跃的时机,尤其是因为人们都在期待着耶稣的随时到来。

耶稣没有让他们失望。在节期过了一半的时候,耶稣突然现身了。如经上所记:“节期之间,耶稣上殿里去教训人。”(约翰福音7:14)耶稣突然出现在圣殿,正应了先知的话:“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他的殿。”(玛拉基书3:1)

耶稣让宗教领袖大为吃惊。祂突然进入圣殿,开始教导众人——尽管祂没有“资格”这样做。在大祭司和法利赛人看来,耶稣只是一个来自加利利的普通人,没有受过教育,然而此时此刻,祂却以宗教权威自居。他们对耶稣自认为宗教教师的行为感到恼怒,彼此说:“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约翰福音7:15)

对此,耶稣告诉他们,真正的道理并非来自人,也不能在拉比学校里制定出来,因为它来自天上。正如耶稣所说:“我的道理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约翰福音7:16)且说:“人若立志遵着他(神)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道理或是出于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约翰福音7:17)换句话说,耶稣表明祂所传的并非人造的神学,而是神的道理——“差我来者的教导”。

耶稣本可以说:“人若遵着他的旨意行……”但祂却说:“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这句话也可以译为:“人若愿意遵着他的旨意行……”在这里,“立志”或“愿意”所用的希腊字是“ήθελον”,它也有“热切渴望”的意思。

我们已经指出,当耶稣问毕士大水池边的那人是否“要”(真心渴望,*同这里的“立志”)痊愈时(约翰福音5:6),祂也用了这个词。同样,我们注意到五千人吃饱的神迹在四福音书中都有记载。但只有约翰福音补充说,五千人吃多少,“都随着他们所要的”(约翰福音6:11)——即随着他们恳切希望得到的。这段情节也类似。耶稣说:“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道理或是出于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

“要”这个字的反复使用意义重大。耶稣的意思是,要验证祂的道理是否来自天上(因此是否来自神),唯一的途径是“立志”照着祂的教导生活。这样,我们就会被引入良善。然后,本乎良善的状态,我们就能自己判断哪些道理是假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来自人,哪些来自神。简而言之,良善就像一团内在的火焰,照亮我们的心智,让我们看清真理,热爱它,并欣然接受它。6

耶稣试图让宗教领袖明白,祂不是凭自己的权威说话。若是那样,祂就是在求自己的荣耀。然而,耶稣只求“那差他来者的荣耀”,正因如此,“在他里面没有不义”(约翰福音7:18)。简而言之,耶稣努力地寻求教导并遵行神的旨意。

言下之意,宗教领袖并没有按照神的旨意生活。如果他们确实渴望理解并遵行神的旨意,他们就会已经明白到耶稣教导的真理了。然而,他们却一直依靠自己的解读,相信自己掌握了真理,自以为正确,并认为没有其他理解真理的方式。他们自以为遵守了律法,却不愿领会律法的精神。正如耶稣所说:“摩西岂不是传律法给你们吗?你们却没有一个人守律法。为什么想要杀我呢?”(约翰福音7:19)7

这是一个戏剧性的时刻。宗教领袖认为,耶稣违反了他们所理解的安息日律法,必须处死。然而,百姓并不知道宗教领袖正密谋捉拿并杀害耶稣。因此,他们凭外表判断,对耶稣说:“你是被鬼魔附着了。谁想要杀你?”(约翰福音7:20)

在安息日行善

耶稣没有回应百姓的误解,而是继续对宗教领袖说话。祂提到他们拘泥于律法的字句,而忽略了其内在精神,要他们审视自己对于祂在安息日治好一个瘫子,叫他起来,拿起自己的褥子行走的反应。正如耶稣所说:“我作了一件事,你们都以为希奇。”(约翰福音7:21)且说,连拉比也在安息日做事:“摩西传割礼给你们……因此你们也在安息日给人行割礼。”(约翰福音7:22)

根据犹太教追溯到亚伯拉罕时代的律法,犹太男孩必须在出生后第八天接受割礼。如经上所记:“你们世世代代的男子,无论是家里生的,是在你后裔之外用银子从外人买的,生下来第八日,都要受割礼……不受割礼的男子必从民中剪除,因他背了我的约。”(创世记17:12)因此,作拉比的不允许人们对割礼的律法有任何偏离。事实上,即使第八天恰逢安息日,也要行割礼。

在之前的一段情节中,耶稣治好了一个瘫痪了三十八年的病人。由于这事发生在安息日,故激怒了宗教领袖。耶稣深知他们对祂的敌意,于是转向宗教领袖说:“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礼,免得违背摩西的律法,我在安息日叫一个人全然好了,你们就向我生气吗?”(约翰福音7:23)

从宗教领袖的狭隘观点来看,在安息日治病显然违反了安息日不可做工的诫命。但耶稣来是要表明,安息日的诫命和所有圣经教导一样,可以有更深的解读。事实上,“安息日”的希伯来文是Shabbat,意思是“休息”。因此,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安息日就是在神里面休息。它与不做工没有多大关系,而是要放弃自我的欲望,让神的旨意通过我们运作。这样,我们就守安息日为圣,让神得了荣耀。正如希伯来圣经(旧约)所记,在安息日,我们要“不办自己的私事,不随自己的私意”(以赛亚书58:13),以此来荣耀神。

在这段情节中,耶稣给宗教领袖很多值得深思的教诲。的确,他们为何要对耶稣在安息日让一个人痊愈而发怒呢?他们为何因看到一个瘫痪了三十八年的人在安息日拿着自己的褥子行走而不悦呢?耶稣要求宗教领袖思考律法的深意,从其精神而非字句来看待律法。祂还请他们更深入地观察祂的作为,“按公义断定是非”,而不是看“表面”(约翰福音7:24)。

按公义断定是非

25. 耶路撒冷人中有的说:这不是他们想要杀的人吗?

26. 你看他还放胆讲道,他们也不向他说什么,难道官长真知道这是那位基督吗?

27. 然而,我们知道这个人从哪里来;只是基督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

28. 那时,耶稣在殿里教训人,大声说:你们也知道我,也知道我从哪里来;我来并不是由于自己。但那差我来的是真的。你们不认识他,

29. 我却认识他;因为我是从他来的,他也是差了我来。

30. 他们就想要捉拿耶稣;只是没有人下手,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

31. 百姓中间有许多信他的,说:基督来的时候,他所行的神迹岂能比这人所行的更多吗?

在上段情节的结尾,耶稣说:“不可按表面断定是非,总要按公义断定是非。”(约翰福音7:24)耶稣所说的“按公义断定是非”,指的是人们只有努力洞察内在的精神而非仅仅关注外在的表象时才能做出的判断。正如希伯来圣经(旧约)所记:“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母耳记上16:7)

这种按公义断定是非的能力是在人们坚持不懈地遵行神诫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当人们尊重神的律法,将其融入生活,神就会用智慧照亮他们的头脑,用爱充满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看到律法的精神。因此,当爱与智慧、意愿与悟性、仁爱与信仰在他们身上合而为一时,他们就会体验到随之而来的祝福。他们不会执着于慈悲而不顾真理,也不会执着于真理而不顾慈悲。正如左眼和右眼协同工作产生深度感知一样,将爱与智慧结合起来的人能更清晰地看待一切事物。他们能对如何生活做出更好的判断,对如何支持他人身上的良善(即来自主的良善)有更敏锐的判断力。9

虽然耶稣希望人们按公义断定是非,但他们根本做不到。相反,他们开始猜测耶稣是不是基督。“这不是他们想要杀的人吗?”他们问道,“你看他还放胆讲道,他们也不向他说什么,难道官长真知道这是那位基督吗?”(约翰福音7:25-26)这些猜测丝毫与耶稣的教导无关。相反,人们只是进行肤浅的推理。“也许祂就是基督,”他们推断,“毕竟那些宗教领袖决定不杀祂。”他们也用肤浅的推理来支持相反的观点:也许祂不是基督。这些人的理由是:“基督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然而,我们知道这个人从哪里来。”(约翰福音7:27)

这是人易犯的错误推理,而非公义的判断。事实上,弥赛亚将诞生于伯利恒的预言早已有之(弥迦书5:2)。所以,连他们推理所依据的有限知识都不正确。耶稣没有退缩,继续教导他们说:“你们也知道我,也知道我从哪里来。”(约翰福音7:28)他们知道耶稣是马利亚和约瑟的儿子,也知道祂来自加利利的拿撒勒。但他们不知道祂还有另一个身份。他们知道祂是马利亚所生,却不知道祂是神所生。他们知道祂来自加利利的拿撒勒,却不知道祂作为弥赛亚诞生于伯利恒。当耶稣继续教导他们时,祂暗示了自己的神圣起源,说:“我来并不是由于自己。但那差我来的是真的。你们不认识他,我却认识他;因为我是从他来的,他也是差了我来。”(约翰福音7:29)

我们要记得,这一切都发生在住棚节期间,当时耶稣正在圣殿里讲道。当耶稣在他们的圣殿里说他们不认识神时,一些听众,尤其是宗教领袖,必定会感到恼怒。正如耶稣所说:“那差我来的是真的,你们不认识他。”他们被耶稣的大胆言论激怒了,想要强行捉拿祂,但因某些原因未能得逞。正如经上所记:“只是没有人下手,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约翰福音7:30)

随着这段情节接近尾声,我们看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描绘了当我们听到神的话语时的心理状态。我们内心抗拒和反对神圣真理的那一部分,在听到真理时会感到恼怒。这是因为神圣真理与我们的自我欲望相抵触,势要推翻我们内心的假神,即轻蔑、愤怒、嫉妒和傲慢之类的。这是我们内心由宗教领袖所代表的想要除灭耶稣的那一部分。

与此同时,我们内心还有一部分真诚地渴望了解并遵行真理。这是在耶稣所教导的真理中看到神的灵闪耀的那一部分。它察觉到耶稣的言语和行为中蕴含着更深刻的东西,深受触动,相信祂就是弥赛亚。难怪他们会惊呼:“基督来的时候,他所行的神迹岂能比这人所行的更多吗?”(约翰福音7:31)

回到差我来的那里去

32. 法利赛人听见百姓为耶稣这样纷纷议论;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就打发差役去捉拿他。

33. 于是耶稣对他们说:我还有不多的时候和你们同在,以后就回到差我来的那里去。

34. 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

35. 犹太人就彼此对问说:这人要往哪里去,叫我们找不着呢?难道他要往散住外邦中的犹太人那里去教训外邦人吗?

36. 他说: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耶稣从周中就来到耶路撒冷。祂的声望与日俱增。然而,法利赛人和祭司长却愈发焦躁不安。在他们看来,耶稣不仅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加利利人,更糟糕的是,他们认为祂煽动民众,威胁他们的权威。毕竟,祂对安息日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挑战了他们的传统信仰,动摇了他们的教义根基。尤其令他们不安的是,这个来自加利利的平民在百姓中产生了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似乎正在威胁他们作为神圣律法的尊贵教师的地位。因此,他们打发差役“去捉拿他”(约翰福音7:32)。

正当捉拿耶稣的阴谋在幕后展开时,耶稣仍在殿里教导人,对他们说:“我还有不多的时候和你们同在,以后就回到差我来的那里去。”(约翰福音7:33)这话指的是祂在世生命的终结。因此,耶稣确实只有“不多的时候”与他们同在,因为祂知道这将是祂在世上的最后一年。

为了理解耶稣话语中的属灵信息,我们需要记住“从父出来”是指不可见的神变成了有限的存在。祂成为了人类感官可见的存在,这样人们就能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祂。那超越人类悟性的无限的道“出来”,通过耶稣的生命和教导成为了肉身。通过这种方式,神无限的爱和智慧变得可以理解,并能应用于生活。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

然而,耶稣的神圣使命包含两个方面。祂不仅“从父而来”,还要“回父那里去”。在圣经的语言中,“回父那里去”代表神圣的真理必须与神圣的爱重新合一。这就是为什么耶稣说:“我必须回到差我来的那里去。”

这不仅适用于耶稣,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真理是我们开启灵性之旅必须迈出的第一步,但我们所学的真理还必须与它所源自的爱重新结合。在这方面,耶稣所说“我回差我来的那里去”,意味着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从爱出发,不可将它与我们所学的神圣真理分开。在实际生活中,这可能意味着我们要求神让我们想起在特定时刻所需要的真理,好让我们本着爱心说诚实话。这也可能意味着我们要将心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好让我们的视野更广阔、更全面。在每一种情况下,我们的目标都是将我们所知的真理与它所源自的爱重新结合起来。所有这一切都包含在“我回差我来的那里去”这句话中。10

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

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耶稣的话超出了人们的理解能力。祂说的是属灵的话,人们却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人要往哪里去,叫我们找不着呢?”他们彼此对问说,“难道他要往散住外邦中的犹太人那里去教训外邦人吗?”(约翰福音7:35)他们所说的“散住的犹太人”指的是被亚述和巴比伦掳掠后再也没有回来的以色列人和犹大人。然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耶稣将去到那些“分散”的人那里,这一概念适用于世界各地的人最终都会听到福音。这将应验以赛亚的预言:“到那日,主必……招回以色列被赶散的人,又从地的四方聚集分散的犹大人。”(以赛亚书11:10-12)

在更深的层面上,弥赛亚将“招回以色列被赶散的人”和“聚集分散的犹大人”的预言,指的是当我们让主重塑我们的悟性并重生我们的意愿时,我们内心将发生的变化。“招回被赶散的以色列人”代表悟性的重塑,“聚集分散的犹大人”代表意愿的重生。这新的悟性和新的意愿形成了我们每个人里面的“新教会”。11

当然,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理解能力。事实上,他们还在揣测耶稣所说“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句令人费解的话。他们没有意识到耶稣指的是灵性上的境界,于是说:“他说: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约翰福音7:36)

当耶稣说:“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祂指的是祂内心的那种爱,特别是遵行父旨意的爱。除非我们到达耶稣所在的境界,爱神并热切渴望遵行祂的旨意,否则我们就会寻找神却寻不见。如果没有这种炽热的爱在我们里面燃烧,我们就不能住在耶稣所住的地方。在这一点上,祂说“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是千真万确的。

活水的江河

37. 节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稣站着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

38. 信我的人就如圣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

39. (耶稣这话是指着信他之人,要受灵而说的,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

40. 那时,百姓既听见这话,多有说:这真是那先知。

41. 有的说:这是基督。但也有的说:基督岂是从加利利出来的吗?

42. 圣经上岂不是说基督是大卫的后裔,从大卫本乡伯利恒出来的吗?

43. 于是民中因着耶稣有了纷争。

44. 其中有人要捉拿他,只是无人下手。

跟随耶稣的人对祂的话感到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当他们听到耶稣说,他们要寻找祂,却找不到,祂所在的地方,他们不能到,想必会感到失望。

但在接下来的情节中,耶稣给了他们希望和鼓励。在这一周里,人们从西罗亚池里取水,然后运到圣殿。在节期的最后一天,水被运到祭坛前。然后,当着众人的面,祭司恭恭敬敬地将水从金罐倒入银漏斗。水通过银漏斗渗入祭坛底部的泥土中。

虽然圣经并未详述这一仪式的细节,但圣经学者对此有详尽的记载。此外,在圣经中,“金”对应爱之良善,“银”对应智慧之真理,“土”则对应谦卑接受神之恩赐的状态。因此,住棚节的注水仪式,优美地代表了神之良善通过道之真理注入谦卑之心的方式。12

在整个仪式中,人们要呼喊:“你们必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以赛亚书12:3)人们满怀喜悦地歌唱这些词,将其视为弥赛亚降临以及人因祂得救的预言。因为以赛亚曾说:“我要将水浇灌口渴的人,将江河浇灌干旱之地。我要将我的灵浇灌你的后裔,将我的福赐给你的子孙。”(以赛亚书44:3)先知约珥也曾提到主将“浇灌”祂的灵的日子。如经上所记:“以后,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老年人要做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约珥书2:28-32)

终有一天,神要“将祂的灵浇灌”祂的子民,这一意象在住棚节的最后一天尤其令人动容。正是在这最后一天,在这最神圣的庆典中,耶稣站在圣殿里说:“若有人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翰福音7:37-38)

对一些人来说,这些话是亵渎神的。但对另一些人而言,这些话带来了希望、激励和启示。就在他们眼前,他们看见以赛亚的预言正在应验,他说:“我要将水浇灌口渴的人,将江河浇灌干旱之地。我要将我的灵浇灌你的后裔”。就在他们眼前,他们看见约珥的预言正在应验:“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 。 对许多人来说,显然,弥赛亚已经来了。

耶稣曾对撒玛利亚妇人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翰福音4:14)但那一次是在撒玛利亚,是对着一个人说的。而这一次,耶稣站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面对着众人,邀请他们到祂那里来喝生命之水,且说若有人信祂是应许的弥赛亚,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翰福音7:38)。虽然在希伯来圣经(旧约)中没有哪段经文与这里的应许完全对应,但它与赐给那些愿意受主引导之人的应许密切相关。如经上所记:“你必像浇灌的园子,又像水流不绝的泉源” 。(以赛亚书58:11)

约翰给读者解释说,从人腹中流出的活水江河指的是圣灵。那些相信耶稣是弥赛亚并按照祂的教导生活的人最终会领受圣灵。但当时还没有发生,因为正如约翰所记:“耶稣尚未得着荣耀。”(约翰福音7:39)我们将会看到,耶稣得荣耀将涉及祂逐渐褪去人性,与神性完全合一。在住棚节期间,这一过程尚未完成。耶稣尚未经历受难、复活和升天。13

众人的反应各不相同。许多人说:“这真是那先知!”或者“这是基督!”但也有一些人拒绝相信,仍固守其狭隘的推理。“基督岂是从加利利出来的吗?”他们说,“圣经上岂不是说基督是大卫的后裔,从大卫本乡伯利恒出来的吗?”(约翰福音7:40-42)这当然是纯粹的律法主义论调,忽略了耶稣所行的神迹、祂所传的有力教导以及祂正在应验的预言。经上说基督将降生在伯利恒,有些人却忘了耶稣的家人在祂降生的当晚就来到了伯利恒。所以,尽管耶稣是在加利利的拿撒勒长大的,但祂确实是降生在犹太的伯利恒。14

意欲杀害耶稣

然而,这种论调不过是那些决意杀害耶稣的宗教领袖为其阴暗隐秘的意图进行辩解和开脱的手段,它否认任何可能证明耶稣是弥赛亚的证据。当人们决意要证明自己正确时,他们的头脑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其目的辩护。同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试图证明自己正确的倾向。在这过程中,我们会撒谎、欺骗、争辩、防御,并诉诸于律法主义的论点,而不是寻求更深层次的真理。

当我们的自我为中心没有得逞自我为大受到威胁或自私的野心受到挫败时,情况尤其如此。这就是反对耶稣的宗教领袖在我们内心所代表的。最恶劣的情形乃至试图杀害耶稣,代表着根深蒂固的欲望,试图否定或摧毁我们或他人身上来自主的一切,简而言之,就是试图扼杀一切仁与信、爱与真理。15

然而,神始终保全我们的自由,不断维持真理与虚假、良善与邪恶之间的平衡。每当有错误的想法侵入我们的头脑时,神就会提供与之对抗的真理;每当邪恶的欲望进入我们的心灵时,神就会赐予我们仁慈的情感。就这样,我们的自由始终受到保护。在任何时刻,我们都可以相信主并渴望遵行祂的旨意,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说拒绝祂所给予的良善和真理。

归根结底,任何律法主义的论调都无法说服我们接受或拒绝不断从神那里流入的良善和真理。我们通过神真理的话语所感受到的爱(尤其是当真理融入我们的生活时),才是最终的检验标准。但与此同时,在我们做出决定之前,我们的头脑会产生分裂。因此,经上记着说:“于是民中因着耶稣有了纷争。”(约翰福音7:43)

这种分裂在我们受到试探时最为明显,尤其是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愤怒、怨恨、恐惧、嫉妒和自怜等状态的边缘时,这些状态会阻碍我们体验更高的意识状态和更深的爱。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力量在默默地、无形地抵消邪恶的影响力。这种神秘的力量源泉随时为我们所用。它是一种属天的气场,赐予我们力量去抵御邪恶力量对我们内心良善和真理的攻击。因此,经上记着说:“其中有人要捉拿他,只是无人下手。”(约翰福音7:44)

实际应用

“没有人下手拿他”这句简短的话,是神不断提供保护的奇妙见证,祂总是精确地维持着平衡,用天堂的怜悯来抵消地狱的愤怒。下次当你觉得自己陷入否认和怀疑,质疑主的同在和力量时,请记住这句简短的话:“没有人下手拿他”。在这种时候,诚实似乎并非上策,正直似乎值得妥协,宽恕似乎不合理性,尤其是当你认为自己的怨恨合乎情理的时候。在这种时候,要记住,这些邪恶的影响力都无法加害于你。只要你祈求,让神的爱和真理进入你的生活,它们就会驱散这些有危害的影响力。从属灵的层面来说,你是安全的。记住这句简短的话:“没有人下手拿他。”

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说话的

45. 差役回到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那里。他们对差役说:你们为什么没有带他来呢?

46. 差役回答说: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说话的。

47. 法利赛人说:你们也受了迷惑吗?

48. 官长或是法利赛人岂有信他的呢?

49. 但这些不明白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诅的。

50. 内中有尼哥底母,(就是从前夜里去见耶稣的,)对他们说:

51. 不先听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作的事,难道我们的律法还定他的罪吗?

52. 他们回答他说: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你且去查看;加利利原是没有出过先知。

53. 于是各人都回家去了。

当法利赛人第一次听到众人私下议论耶稣或是弥赛亚时,他们便派了差役去捉拿祂(约翰福音7:32)。然而,令大祭司和法利赛人极为苦恼的是,差役竟空手而归。当他们被质问为何没有捉拿耶稣并带回来时,差役回答说:“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说话的。”(约翰福音7:46)差役的话让我们想起了彼得曾说过的话,当时耶稣问他是否打算离开,不再跟随祂。彼得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翰福音6:68)差役的经历与之相似。起初他们受大祭司和法利赛人的影响,愿意去捉拿耶稣。但当他们亲耳听到耶稣的教导时,内心一定发生了某种转变。

这些差役代表了我们内心能够听到主的声音并受其感动的地方。正如他们暂时摆脱了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影响一样,我们有时也能暂时摆脱那些阻碍我们聆听神话语的自私欲望和错误思想。每当我们摆脱自己的低级本性时,我们就能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说:“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说话的。”

当然,对于我们内心由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所代表的那部分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因对圣经知识的掌握而自鸣得意,又因自认为聪明而骄傲自满,所以无法理解一个没有神学训练的人怎么能读懂圣经。“你们也受了迷惑吗?”他们质问差役说,“官长或是法利赛人岂有信他的呢?”(约翰福音7:47-48)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衡量真理的标准竟是“官长和法利赛人”的意见,换句话说,就是他们自己的意见。这些人以能够为民众判断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虚假而自豪。在一切宗教事务上,他们自认为是唯一的权威。他们容不下任何异议,因为每一个异议都是对他们权力和威望的威胁。然而,真理是自证其真的。它不能由当权者的共识来决定——尤其是官长和法利赛人。17

这并不是说获取知识和系统地研读圣经不重要。恰恰相反,如果怀着正确的动机,研读圣经能够增强我们对主的信心,并坚定我们按照更高本性生活的决心。但如果出于负面的动机,即为了抬高自己和自己的观点,结果将会是逐渐摧毁我们对良善和真理的基本认知。我们从当前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非理性行为中可以看到这一点。他们完全抛弃了理性和公义,大声叫嚷耶稣利用民众的无知,欺骗了他们,现在还把他们置于“咒诅”之下。正如他们所说:“这些不明白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诅的。”(约翰福音7:49)

尼哥底母发声

到目前为止,祭司长和法利赛人似乎异口同声地认定耶稣是一个来自加利利的骗子,祂违反安息日的律法,企图误导无知的百姓,乃是一个假先知,宣称自己是应许的弥赛亚。然而,即便在当时的宗教领袖当中,也有一些人在仔细聆听耶稣的教导,并深受触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尼哥底母就是其中之一,他相信耶稣是“从神那里来作师傅的”(约翰福音3:2)。此时此刻,正是尼哥底母站出来为耶稣辩护,说:“不先听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作的事,难道我们的律法还定他的罪吗?”(约翰福音7:51)

尼哥底母在这里代表了我们更高本性的声音。当我们内心的真理受到挑战时,它就会显现出来。但是,如果我们固执己见,一心屈从于低级本性的欲望,我们就听不到它的声音。相反,我们会认为它愚蠢无知。因此,宗教领袖根本不考虑尼哥底母的意见,质疑他为何愚蠢到做出这样的评论。他们问他:“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换言之,他们质问尼哥底母说:“难道你也是未受教育的文盲,以至于受这骗子的迷惑吗?”然后,他们又回到其律法主义的虚假论调,说:“你且去查看;加利利原是没有出过先知。”(约翰福音7:52)

然而,正如我们所见,耶稣出生之地或成长之地并非关键所在。而且,许多伟大的先知都出生在加利利。先知名单中有约拿、何西阿、那鸿、玛拉基和以利亚。所以他们的论点只是试图诋毁耶稣,以便能合法地拘捕他、定他的罪,最终将他处死。不过尼哥底母的话还是产生了影响。他说完之后,祭司长和法利赛人不再作声。相反,经文说:“各人就回家去了”(约翰福音 7:52)。在圣经中,回家意味着认真思考和考虑,因为“家”代表着人的思想。

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耶稣在哪里降生或成长并不是重点所在。而且许多伟大的先知都是出生在加利利,包括约拿、何西阿、那鸿、玛拉基和以利亚。因此,他们的论调仅仅是试图诋毁耶稣,以便合法地拘捕祂、定祂的罪,最终将祂处死。不过尼哥底母的话还是产生了影响。他说完之后,祭司长和法利赛人不再作声。相反,经上记着说:“于是各人都回家去了。”(约翰福音7:52)。在圣经中,“回家”代表仔细反思和思虑,因为“家”代表人的心智。18

这是可以理解的。耶稣刚说过一些有史以来最不可思议的话。比如,祂曾说,凡信祂的,“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翰福音7:38)。这是一个大胆的断言。宗教领袖深受震动。与此同时,众人(特别是那些一直认真聆听耶稣讲道并深受触动的人)将不得不仔细思考这个人是否就是弥赛亚。当各人都回到自己家里时,确实有很多事情值得深思。

毕竟,正如差役回到宗教领袖那里时说:“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说话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