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研究文集 约翰福音3章内义

约翰福音3章内义

第三章

尼哥底母来见耶稣

1. 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

2. 这人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

3.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

4. 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

5.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

6. 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

7. 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

8. 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上一章以水变酒的神迹开始。此神迹之后,经上记着说:“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2:11)同样,在这一章末尾,当耶稣回到耶路撒冷,为要守逾越节时,经上又记着说:“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信了他的名。”(2:23)

在下一章开始时,我们得知因着神迹而信祂名的许多人不仅包括门徒和许多百姓,也包括一位名叫尼哥底母的宗教领袖(3:1)。如同门徒和其他开始信耶稣的人一样,尼哥底母也被耶稣的神迹所吸引。正如我们所说的,神迹能够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可能会让我们产生真诚的愿望,希望了解耶稣,不只是把祂当作一位行神迹的人,更是把祂当作神所差来的师傅。随着下一个情节的开启,一位名叫尼哥底母的法利赛人描绘了信仰发展的这个方面,他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3:2)

虽然尼哥底母是被神迹吸引而来,但他留下来是为了求教。于是耶稣首先教导他,人必须经历灵性的重生。正如耶稣所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3:3)

尼哥底母夜里来见耶稣,这代表着我们每个人在对灵性现实一无所知,却又渴望得到教导时的状态。我们深陷于世俗的事务和肉体的欲望中,无法理解有关灵性生活的更深刻、更抽象的教导。正因为如此,我们无法“看见”神的国。尼哥底母代表了我们的这一面,无法明白耶稣的意思。当耶稣告诉他需要“重生”时,尼哥底母感到困惑,心想这怎么可能呢?他问道:“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3:4)

只要我们还停留在这种呆板的思维阶段,从肉体而非灵性的角度看待一切事物,我们就无法理解灵性现实的深奥真理。宗教生活将被视为一套物质奖惩的体系,而非一种我们不再受私欲驱使的更高层次的生活。这种更高层次的生活被称为“神的国”。正如耶稣所说,为了真正“看见”神的国,我们必须重生。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生活。

这种新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始于从神的话语中学习真理。因此,耶稣对尼哥底母说:“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见神的国。”(3:5)正如水能解身体的渴一样,灵性的水也能解灵魂的渴。正如水能洁净身体一样,真理应用于生活也能洁净灵魂。用圣经的语言来说,耶稣是在告诉尼哥底母,当他从神的话语中学习纯正的真理时,他的新生活就开始了。这种真理将带来新悟性的“诞生”。

但这还不是全部。耶稣还说,人必须“从圣灵而生”。这意味着,当人们按照新的悟性生活时,就会获得第二次“生”,即新意愿的诞生。他们将从圣灵而生。曾经支配他们的那些欲望将不再辖制他们。这些低级欲望将被征服和压制。人们不再受这些低级欲望的支配,而是被新的愿望所引导,这些愿望专注于服务他人而非满足自我,专注于给予而非索取,专注于遵行神的旨意而非自己的意愿。因此,“从圣灵而生”指的是一种新意愿的“诞生”。

这种新悟性和新意愿的诞生构成了我们的新生命。到那时,我们就从“水”和“圣灵”而生了。在这样的新生命中,满足肉体的欲望不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相反,我们开始专注于满足灵性的愿望。与灵性修养相关的事物变得比满足肉体欲望的事物更重要。正如耶稣对尼哥底母所说:“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3:6)1

风随着意思吹

耶稣继续向尼哥底母讲解新生,祂说:“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3:7-8)

耶稣已经说了,这新生包括从水和圣灵而生。简而言之,从水而生就是学习真理,从圣灵而生就是按照真理生活。耶稣现在将灵性的重生比作风的运动。虽然我们能听到风穿过树木和树叶的声音,但我们看不见风本身。同样,我们能“聆听”主的话语,却无法“看见”主暗暗引导我们、激励我们、使我们重生的无数种方式。我们在新生中的责任是直接而明确的:我们必须从圣经中学习真理,并按照真理生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聆听”它并践行它。与此同时,神的工作大多在暗中进行,这是超越我们意识的更深层次的工作。正如耶稣所说:“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2

耶稣接着说:“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3:8)在希腊原文中,这里的“灵”是πνεῦμα(pneuma),意思是“气息”。因此,这节经文可以这样理解:“凡从神的气息而生的也是如此。”当我们努力按照神真理的话语生活时,神就会从内心引导我们,带领我们离恶向善。不仅如此,祂还会以无数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引导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神悄悄地、逐渐地带领我们脱离低级欲望,走向高尚的天国之爱。3

实际应用

“风随着意思吹”这句话提醒我们,神以我们看不见的方式供应、保护和眷顾着我们,暗暗地引导我们远离地狱,进入天堂。尽管我们可能只是隐约感觉到神的同在、保护和引导,但祂每时每刻与我们同在。我们常常说“我突然想到”,“我恍然大悟”,“我逐渐清晰

、”,其实我们可以说“神让我想起了这个真理”“神激励我伸出援手”。在实际应用中,要意识到神的灵正在你里面作工,暗暗地引导你做出正确的选择,采取有益的行动。你只需尽自己的本分,有意识地学习真理,并将其融入生活。剩下的,主会暗暗地成就。4

耶稣向尼哥底母讲述“人子”

9. 尼哥底母问他说:怎能有这事呢?

10. 耶稣回答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

11.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

12. 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

13. 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

14. 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

15. 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对应的学问

耶稣论及重生的教导超出了尼哥底母的理解能力,他只是简单地说:“怎能有这事呢?”(3:9)耶稣回答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3:10-11)在这里,耶稣使用了代词“我们”,表明祂的教导是源自神圣的爱和神圣的智慧。神圣的爱和神圣的智慧都见证一个事实:生来属世的人,有能力成为属灵的人。但这只能发生在那些通过学习真理并按照真理生活而“重生”的人身上。耶稣说,那些拒绝如此行的人“不领受我们的见证”。

耶稣似乎对尼哥底母竟然不明白这些基本的道理感到惊讶。毕竟,尼哥底母是以色列的一位先生。作为一名法利赛人和犹太公会的成员,尼哥底母必然被视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宗教教师。然而,当涉及到属灵的现实时,尼哥底母仍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耶稣这样说:“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3:12)

尼哥底母还不明白耶稣用的象征语言, 圣经字句的象征意义用来阐释天上的事。圣经字面上所描述的故事、宗教仪式、节日,甚至人名和地名,都象征和代表着灵性层面的现实。圣经以这种方式书写,以便人们一开始从字面上理解它。然后,当人们准备好接受时,更深奥的真理会逐渐通过同样的文字传达出来。5

例如,圣经字面上所描述的洗濯仪式,在灵性意义上代表着心灵的净化;圣经字面上所描述的祭坛上永不熄灭的火,在灵性意义上代表着神永恒不变的爱。事实上,耶稣所说的每一句话,所讲的每一个比喻,都蕴含着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正如经上所记:“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马太福音13:34;马可福音4:34)因为祂知道,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与灵界的事物相对应。这就是经文的双重见证。字面意义和灵性意义共同揭示了独一神的神圣智慧和神圣之爱。6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自然事物与灵性现实之间关系的知识被视为所有科学中最高深的学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变得越来越世俗化,灵性追求逐渐减少,他们开始关注自然事物本身,而非这些事物所象征的意义。曾经充满象征意义的宗教仪式逐渐失去了其深层含义。人们开始习惯性地按部就班。仪式变成了没有内在意义的外在行为。人们开始崇拜描绘神某种属性的雕像,认为它本身具有神性,而非将其视为神圣品质在尘世的象征。这就是偶像崇拜的起源——崇拜自然事物而非造物主本身。

这就是耶稣所进入的世界,一个已经丧失了用自然意象来理解灵性现实的能力的世界。由于恢复对应之学是耶稣使命的一部分,所以祂用形象化的语言,通过比喻、寓言和象征来传达更高的真理。这段情节也不例外。耶稣一直在用尘世的象征来帮助尼哥底母理解灵性的现实,也就是天上的事物。7

耶稣继续教导尼哥底母,此时祂使用了圣经中最重要的隐喻之一。耶稣称自己为“人子”。“人子”这一称谓象征着神圣的真理以适应人类理解水平的方式来呈现。耶稣说:“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3:13)这是象征性的语言。它意味着源自天上的神圣的真理必须降至人间,甚至降到我们能够理解的最属世的层面。在耶稣的降世,是无限而难以理解的神的智慧披上“肉身”,化成平常的语言和形象,以便有限的人类能够理解无限的智慧。因此,“人子”既是适应人类理解力的道,也是说这些话的耶稣本人。正如本福音书神圣的序言所记:“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1:14)

人子被举起来

耶稣刚刚告诉尼哥底母,唯有人子从天上降下来。这指的是原本“在天上”的神圣真理,后来作为人子从天降下,教导我们。然而,至关重要的是,以世间语言传达给我们的神圣真理必须被“举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承认其神圣的起源,努力理解其更深刻的含义,最重要的是,将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举起人子”。正如耶稣在下一节经文中所说:“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3:14)

耶稣一如既往地用比喻说话。这一次,祂引用的是希伯来圣经(旧约)中早已存在的一个比喻。那就是众所周知的铜蛇被举起的比喻。故事发生在以色列人在旷野流浪,前往应许之地的时候。由于对漫长的行程感到不满,又厌倦了每天吃吗哪,他们便向摩西和耶和华发怨言。结果,他们被火蛇咬伤,许多人因此丧命。为了医治他们被蛇咬的伤,耶和华吩咐摩西把一条铜蛇挂在杆子上。如经上所记:“凡被蛇咬的,一望这铜蛇就活了。”(民数记21:9)

在文字的层面上,这个故事所说的是朴实的信心。耶和华吩咐摩西把一条铜蛇挂在杆子上举起来,然后叫百姓仰望它,他们就奇迹般地痊愈了。简单的顺从产生了痊愈的奇

迹。

在更深的层面上,蛇被挂在杆子上,代表主最初在我们最低的理解层次上临到我们。在地上爬行的蛇代表属世的、物质的层面,即感官的层面。当耶稣说祂作为“人子从天降下”时,祂指的是神圣真理以肉身和人类语言的形式降到人间。这就是耶稣基督,祂以人的身份来到我们的感官世界,让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和摸到祂。这被称为主的

“神圣属世层面”。这是祂在世间所取的身体,以便祂以人的形式来到我们中间,与我们相遇,并用我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对我们说话。8

正如我们所提到的,铜蛇的故事可以解读为一个简单的比喻,讲述的是当我们遵从主的话语时,主是如何医治我们的。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时,会发现这个故事极具深意。我们开始看到,火蛇致命的咬伤代表着私欲的燃烧、愤怒的吞噬和对世俗目标的狂热追求。每当我们落入由以色列人的抱怨和不满所代表的这些无法熄灭的火焰中时,我们也很可能被“火蛇”咬伤了。然而,我们有解药。当我们通过仰望人子的教导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而举起人子时,祂也会将我们举起,医治我们灵性上的疾病。正如耶稣所说:“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3:14-15)9

神爱世人

16.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17. 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18.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

19. 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

20. 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

21. 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

神爱世人……

耶稣继续教导尼哥底母,祂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3:16)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这节广为人知的经文。耶稣刚刚将自己比作旷野中被挂在杆子上的铜蛇。从历史角度来看,这被认为是对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预言——祂将被钉在木杆上,凡仰望祂的人都将从罪中得救。

但还有另一种理解方式。铜蛇被挂在杆子上举起来,也可以代表圣经的属世意义被举起来,以便人们理解它的属天意义。因此,无论我们说的是铜蛇在旷野被举起来,还是人子在真理荒芜的世界里被举起来,我们说的都是圣经在我们心中被“举起”时所具有的力量。当我们在更高的光中看待圣经的字面真理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时,这种力量就会在我们内心产生作用。它能医治“火蛇的咬伤”——那些原本会毁灭我们的错误观念和狂热欲望。

因此,“信神的独生子”就是信耶稣所教导的真理。然而,必须强调的是,信远不止是理智上的认同。真正的信是按照我们所信的去生活。只有这样,信才成为真正的信。我们若如此行,依照耶稣赐予世人的真理而活,我们就会得救。这就是“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在此语境中,神的“独生子”就是从父的爱发出的神圣真理。换句话说,因着祂丰盛的爱,父赐给我们神圣的真理,让我们学习它,照着生活,获得重生,从而得着永生。正如耶稣所说:“凡信他的(意思是凡相信并照着神圣真理生活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11

耶稣继续教导尼哥底母,祂明确指出,神赐给我们真理,是要祝福我们,不是要定我们的罪,是要指引我们通往天堂的路,保护我们免受地狱之苦。然而,如果我们拒绝按照真理生活,就自我沦陷于苦难之中。正如耶稣所说:“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3:17-18)12

正如我们所提到的,“神的名”远不止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名。该短语代表了从神而来的一切良善和真理,目的是让我们得着喜乐。如果我们选择拒绝神白白赐予我们的诸多品质,比如平安、喜乐和爱,就注定要陷入忧虑、悲伤和仇恨之中。这不是神对我们的惩罚,而是我们自作自受。祂降临世间不是为了定我们的罪,而是为了祝福我们。祂赐给我们真理,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有罪,而是为了指引我们通往天堂的路。13

真理之光已来到世间

正如我们所指出的,耶稣时代那些拘泥于字面意思的人很难理解抽象的思想。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耶稣告诉尼哥底母他必须重生时,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同样,要向那个时代的人解释真理是如何从良善发出生,类同于光从火的热量中发射出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也无法理解神无限的爱如何能以人的形象降临人间,为祂的百姓带来真理之光。,因而耶稣只能用天父差遣祂的儿子,就像君王差遣他的儿子来代他掌权这样的说法来表达。

从字面意义上说,神与耶稣的关系就如同一位不可见的父与一位可见的子之间的关系。根据字面意思,不可见的天父差遣祂的儿子降世,给所有人带来真理之光,以引领人们走出黑暗。人若将这真理铭记于心并付诸实践,就能摆脱仇恨、自私、贪婪,尤其是邪灵的控制。15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真理之光中,摆脱邪灵的控制。有些人觉得抱怨、指责和心怀怨恨反倒让他们舒服,这很奇怪但有些人干脆偏爱黑暗。他们不愿在真理之光中安息,反倒在虚假的黑暗里栖身。正如耶稣所说:“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3:19)

光是神圣真理的象征,这无需多言。正如太阳的自然之光照亮我们的道路,使我们不至跌倒或迷失方向,神圣真理的灵性之光也为我们指明通往天堂和有用生活的道路。然而,那些在黑暗掩盖下行事的人并不欢迎光。因此,耶稣又说:“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3:20-21)应当注意的是,耶稣说的是“行真理的”,而不仅仅是“信真理的”。16

到这里,耶稣与尼哥底母的对话结束了。即便我们像尼哥底母一样,起初对耶稣的话只有初浅的理解,但我们也能感觉到其中蕴含着伟大与奇妙。尼哥底母替我们提出疑问,他代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渴望光明的那一部分,即使我们的理解力处于最黑暗的时刻。就像尼哥底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被耶稣吸引,感觉到祂是一位“从神而来”的师傅,如果我们按照耶稣所教导的真理生活,我们就“不至灭亡,反得永生”。17

实际应用

约翰福音3:16告诉我们,神爱世人,差祂的儿子(神圣的真理)降世,使我们能够明白真理,按照真理生活,从而获得永生。这就是“举起人子”或“仰望”通往永生的真理的含义。虽然我们不能给任何人永生,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生命的给予者。每天怀着对医治疾病的热爱而去工作的医生,怀着对学生的热爱而去工作的教师,怀着对正义的热爱而去工作的律师,怀着对服务的热爱而去工作的服务员、园艺师、木匠、护理员,无论其工作多么平凡或崇高,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生命的给予者。无论你是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的外科医生,还是向顾客致以友好问候的收银员,或是微笑着为顾客奉上热拿铁的咖啡师,你都是生命的给予者。当你“举起”他人时,你也在“举起”人子。18

施洗约翰的见证

22. 这事以后,耶稣和门徒到了犹太地,在那里居住,施洗。

23. 约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因为那里水多,众人都去受洗。

24. (那时约翰还没有下在监里。)

25. 约翰的门徒和一个犹太人辩论洁净的礼,

26. 就来见约翰,说:拉比,从前同你在约旦河外、你所见证的那位,现在施洗,众人都往他那里去了。

27. 约翰说: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

28. 我曾说: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们自己可以给我作见证。

29. 娶新妇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着,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故此,我这喜乐满足了。

30. 他必兴旺,我必衰微。

31. 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从地上来的是属乎地,他所说的也是属乎地。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

32. 他将所见所闻的见证出来,只是没有人领受他的见证。

33. 那领受他见证的,就印上印,证明神是真的。

34. 神所差来的就说神的话,因为神赐圣灵给他是没有限量的。

35. 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

36.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不得见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

下一个情节开始,我们看到耶稣和门徒来到犹太地,“在那里居住,施洗”(3:22)。约翰的门徒对此感到疑惑,于是来见约翰,说:“拉比,从前同你在约旦河外、你所见证的那位,现在施洗,众人都往他那里去了。”(3:26)约翰回答说:“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他必兴旺,我必衰微。”(3:28-30)施洗约翰代表道的字面意义,在属灵意义的前面出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属灵的意义凸显时,字面意义就必衰微。随着道的属灵意义被“举起”,字面意义就被视为真理的神圣容器,而非真理本身,就如同身体容纳灵魂,而非灵魂本身一样。19

施洗约翰不仅视耶稣为基督,还视自己为“新郎的朋友”,“因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3:29)。约翰称自己为新郎的朋友,称耶稣为新郎,是在暗示自己作为字面意义上的“道”与耶稣作为属灵意义上的“道”之间的关系。在婚礼上,新郎的角色比新郎的朋友更重要。同样,属灵意义上的“道”也比字面意义上的“道”更重要。然而,他们仍是“朋友”。

当道的这两种意义——字面意义和属灵意义——合在一起时,字面意义的确是属灵意义的“朋友”。这是因为字面意义先于属灵意义,支撑着属灵意义,也包含着属灵意义。当这两种意义被视为一体时,道的智慧便透过字面意义闪耀出来,带来喜乐。正如约翰所说,他“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喜乐得以满足”(3:29)。20

施洗约翰继续为耶稣作见证,他说:“从地上来的是属乎地,他所说的也是属乎地。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3:31)约翰的话描述了道的字面意义与属灵意义之间的区别。道的字面意义谈及人、地方和地上的事,道的属灵意义则谈及天上永恒的事,如信、望、爱等。施洗约翰就像圣经的字面意义一样,“属乎地,他所说的也是属乎地”。因此,他代表了道的字面意义。但道的属灵意义就像耶稣本人一样,来自天上,“在万有之上”。21

约翰清楚地知道,耶稣所说的一切都是来自神。正如约翰所说:“神所差来的就说神的话,因为神赐圣灵给他是没有限量的。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3:34-35)从属灵的角度来理解,这意味着神圣的爱(父)已作为神圣的真理(子)降世,祂将拥有一切的权柄(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此时,约翰发出了最有力的呼吁,即要相信耶稣所教导的真理。正如约翰所说:“信子的人有永生。”接着又告诫说:“不信子的人不得见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3:36)

理解“神的震怒”

正如我们所指出的,施洗约翰是“属地的”,因此他对属灵现实的理解也是属地的。所以他谈到“神的震怒”——这是希伯来圣经(旧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对大多数人来说,信仰始于一个基本的认识,即万物皆来自神,神不仅会奖赏,也会惩罚。圣经中屡屡提及的所谓“神的震怒”,其实是一个表象,以适应当时人们的认知状况。22

正如我们所说,道的属灵意义,即其天上的含义,与道的字面意义,即其地上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字面意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和态度,尤其是那种惩罚的、愤怒的神的观念。但属灵意义却截然不同。当人子被举起来时,也就是说,当我们从更高的意义上解读圣经时,就会发现人子就是神圣的真理。在这真理之光中,我们能明白神永远是仁慈的、宽恕的,其爱永不止息。正是因着这被称为“父”的大爱,祂赐给我们真理,称为祂的“独生子”,使我们免受邪恶侵害,体验天堂的祝福。

道的属灵意义教导我们,神是纯粹的爱和纯粹的智慧,祂绝不会发怒,不会惩罚任何人,也不会将任何人投入地狱。一切都是出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正如圣经的字面意义必须退居其次,为属灵意义让出空间一样,这也必须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发生。当我们学习属灵的真理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旧的本性必须衰微,以便新的本性在我们里面兴旺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旧的悟性和意愿必须衰微,以便新的悟性和意愿在我们里面诞生并成长起来。

真正的信仰

这一章反复提到信子的人有永生。当耶稣将自己比作旷野中被举起的铜蛇时,祂说:“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3:15)紧接着的经文记着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3:16)这一章以施洗约翰的见证结束,他说:“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不得见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3:36)

读者若脱离内在意义和其他教义来理解这些表述,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相信是得救的唯一条件,而且神的愤怒会临到一切不信的人身上。正如我们所提到的,这可能是某些人信仰的起点,但这还不是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产生时,对神愤怒的恐惧会被对神之爱的感恩所取代。真正的信仰产生时,对获得荣誉、尊贵和财富的私欲会被无私服务邻舍的渴望所取代。真正的信仰产生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信仰若不与仁爱结合就不是信仰,真理若不与良善结合就不是真理,智慧若不与爱结合就不是智慧。

虽然从字面意义来看,似乎相信是得救的唯一条件,但属灵意义教导我们,信仰和真理只有在付诸实践时才成为真实的。用圣经的语言来说,如果我们选择按照子所教导的真理生活——爱神并与人为善,我们就“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23

实际应用

你的信念很重要,甚至至关重要。但没有行动的信念不是信念;没有仁爱的信仰不是信仰。单凭信念本身,单凭信仰本身,都无法带来属天的生命。最终,重要的不是你的信念,不是你的信仰,甚至不是你的悟性,无论它被提升得有多高。关键在于你的生活,你的行为。你将信念付诸行动了吗?你实践信仰了吗?你的悟性是否让你变得更友善、更体贴他人,更少自我中心,更少动怒,更愿意宽恕?

一个强大而准确的信念体系至关重要,但只有当它成为你生活的基础时才是如此。简而言之,如果你真的相信什么,你就会照着它生活。这也许是一个反思自身信念的好机会。你真正相信什么?更重要的是,这些信念在你的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24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