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毕士大水池边的神迹
1. 这事以后,到了犹太人的一个节期,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
2.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希伯来话叫作毕士大,旁边有五个廊子;
3. 里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动;
4. 因为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就痊愈了。)
5. 在那里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
6. 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
7. 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8. 耶稣对他说:起来,拿起你的褥子,走吧!
9. 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
在约翰福音中,到目前为止,耶稣已经行了两个神迹,也被称为“记号”。第一个神迹是变水为酒,主要与悟性的重塑有关,讲述的是圣经的字面意义(被比作“水”)如何能转化为更深刻的灵性真理(被比作“酒”)。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在我们的悟性中就会发生一个大的神迹。我们会在新的光明中看待圣经和我们的生活。
第二个神迹是医治大臣之子的热病。这代表着我们意愿的重生。当我们属肉体的私欲活跃时,我们就处于发热的状态。主在第七时医治热病,这代表了安息日的状态,那时我们在神里面安息,遵行祂的旨意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愿。这是另一个伟大的神迹,与新意愿的发展有关。1
“你要痊愈吗?”
下一个情节开始,耶稣行了一件与悟性的重塑和新意愿的发展都有关的神迹。它起头说:“这事以后,到了犹太人的一个节期,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5:1)在耶路撒冷,耶稣来到一个水池边,其水因有医治功效而闻名。这个地方名叫“毕士大”,意思是“怜悯之家”。水池最初是在所罗门时代建造的,旁边有五个廊子,里面躺着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在此“等候水动”(5:3)。来到水池边的人相信,会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池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他的病就会奇迹般地痊愈。
耶稣来到毕士大水池边,看见一个人躺在褥子上。如经上所记:“在那里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5:5)耶稣走近他,问了他一个简单的问题。祂说:“你要痊愈吗?”(5:6)祂不是问他知道什么,而是问他想要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耶稣劝勉他更深入地审视自己。这个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
当然,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我们很多人有着难以割舍的习惯。我们知道,如果能放下怨恨、原谅过错、戒除瘾癖、卸下忧虑、停止抱怨,我们可能会更快乐。然而,我们却紧抱着这些习惯不放,因为熟悉的东西让人感到舒适。纵容有害的习惯比改变它要容易得多。
因此,审视我们的动机和目的至关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耶稣来到毕士大水池边的人面前(就像他来到我们每个人面前一样),提出了那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你要痊愈吗?”我们真的愿意放弃自我放纵的生活方式,拥抱更健康、更节制的生活方式吗?我们真的愿意放下抱怨、批评和怨恨,变得更加有同情心,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吗?我们真的愿意摒弃每一个自私的习惯,无论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从而得到痊愈吗?2
耶稣问躺在水池边褥子上的那人:“你要痊愈吗?”那人没有直接回答耶稣的问题,而是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5:7)这人的抱怨代表了我们为自己开脱和辩解的思维模式。我们找了哪些借口,来为自己的不作为辩解?我们又是如何为自己开脱,好继续那些有害的习惯?显然,这人是想痊愈的,所以他才在水池边。问题似乎在于,他不能快速地下入水中。
和水池边抱怨因为别人抢先而导致自己无法痊愈的人一样,我们常常把别人当作自己消极和阴郁的根源。我们觉得要是人们能帮助我们,对我们更友善,多倾听我们的心声,多欣赏我们,多钦佩我们,我们就会更快乐、更喜悦。同样,我们也会把悲伤的情绪归咎于外部环境。我们觉得要是自己更敏捷、更聪明、更富有、更健康或者更有才华,我们就会更平和、更满足。这种“要是……就好了”的态度,让我们无法为自己的灵性状态负责。
只要水池边的那人继续把责任推给别人,他就无法得到医治。同样,只要我们继续认为自己的灵性状况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我们的灵性疾病就无法得到医治。偶尔感到悲伤和失望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我们发现自己长期沉浸在悲伤和痛苦之中,抱怨自己的处境,或者哀叹无贵人相助,我们就如同毕士大水池边的那人,抱怨说:“先生,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3
“起来,拿起你的褥子”
正如我们在本章开头所提到的,耶稣在福音书中所行的第一个神迹主要与悟性的重塑有关,第二个神迹则主要与意愿的重生有关。在这两个神迹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即耶稣说什么,人们就照着去行。例如,在耶稣变水为酒之前,马利亚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2:5)在第二个神迹中,当耶稣治好了大臣的儿子时,祂对大臣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于是,大臣先是“信了耶稣所说的话”,然后“就回去了”(4:50)。耶稣说话,然后人们回应的这种模式代表了我们灵性生活的两个核心方面。首先,我们要相信耶稣的教导,然后,我们要照着它生活。活的信心是付诸行动的信心。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什么,就会去行。这就是聆听主的话并照着生活。4
在毕士大水池的神迹中,这种模式再次出现。它涉及我们之所以为人的两种天赋:理性和自由。第一种天赋被称为理性,它使我们能够将理解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这体现在耶稣对水池边的那人说:“起来,拿起你的褥子。”(5:8)
那时,人们常常随身携带褥子。当他们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一个地方时,可以睡在这些垫子上。用神圣的象征语言来说,我们的“床”就是我们的信仰体系,是我们随时随地秉持的态度、观点、判断和信念。无论我们的信仰体系是建立在理性原则上的有益的体系,还是建立在自私抉择上的破坏性的体系,它都是我们找到心理慰藉的地方,是我们头脑歇息的地方。5
因此,当耶稣说“起来,拿起你的褥子”时,祂是在鼓励水池边的男子将思想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耶稣希望他不再抱怨自身的处境,不再找借口,也不再责怪他人。相反,耶稣劝勉他从更高、更属灵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生活。耶稣希望他拿起褥子,提升自己的认知。正如希伯来圣经(旧约)所记:“求你领我到那比我更高的磐石!”(诗篇61:2)
拿起你的褥子,“走吧!”
一种基于更高原则的信仰体系是美好的。但是,如果我们的信仰体系只是让我们的头脑有个歇息之所,那么无论它多么美好,对我们都没什么益处。我们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种信仰体系。这就是为什么耶稣不只是对那人说“拿起你的褥子”,而是说“拿起你的褥子,走吧!”(5:8)
“走吧”这一短语涉及意愿。灵性的成长不仅在于悟性的重塑,也在于意愿的重生。从本质上说,耶稣不仅是要那人提升意识,超越属肉体的层面,也是敦促他照着所领受的更高的光去行。正如希伯来圣经(旧约)所记:“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弥迦书4:2)6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主都与我们同在,赐予我们理性和自由。在赐予我们理性的同时,祂也鼓励我们运用理性,使我们的思想得以升华。但这还不是全部。正如我们的悟性需要提升,我们的意愿也需要发展。这就是我们被赐予灵性自由的原因。我们在更高真理的指引下迈出的每一步,都会促使新的意愿得以发展。正如耶稣与那个被病痛折磨了三十八年的男子同在,祂也与我们同在,鼓励我们提高悟性,发展意愿。祂对我们的悟性说:“起来,拿起你的褥子。”对我们新的意愿说:“走吧!”7
实际应用
毕士大水池边的男子代表了我们每个人处于低级意识状态时的样子。在这些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疲倦、不知所措、问题缠身,甚至绝望沮丧。和水池边的男子一样,我们可能觉得别人在生活上比我们优越,而且似乎没有人愿意帮助我们。只要我们继续找借口、责怪他人、认为自己有权抱怨和消极,我们就会继续黯然神伤,心灰意冷。即便有人劝我们振作起来、行动起来,我们可能也会觉得这些建议是不近人情的、责备的、教说我们似的的。这些都是这种状态的表现。然而,如果我们听到是主的声音叫我们振作起来、行动起来,情况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想象一下,是主自己,而不是其他人,在告诉你要提升思维,然后采取行动。试一试,看看你能否感觉:自己在做和与主配合、由主藉着你做有什么不同?想象主对你说:“起来,拿起你的褥子,走吧!”
安息日
10. 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犹太人对那医好的人说: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
11. 他却回答说: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起你的褥子,走吧。
12. 他们问他说:对你说拿起褥子走吧的是什么人?
13. 那医好的人不知道是谁;因为那里的人多,耶稣已经躲开了。
14. 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他,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
15. 那人就去告诉犹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稣。
毕士大水池边的那人听了耶稣的话,就起来,拿起他的褥子,走了。耶稣并没有拉他起来,放在池子里。这是不必要的。这也不仅仅是信心的问题。那人不仅听了主的话并相信了,还通过遵行主的吩咐来表明了自己的信心。结果,他那缠身三十八年的病就痊愈了。我们可以想象那人内心深处的感激之情和如释重负之感。经过多年的挣扎,他的病终于痊愈了。因此,作为这段情节的结尾,经上记着说:“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那天是安息日。”(5:9-10)
我们也许会设想,所有目睹他痊愈并拿起褥子行走的人,都会为他神奇的治愈而感到欣喜。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事实上,一些宗教领袖找到他,对他说:“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5:10)
若不了解希伯来圣经(旧约)以及为维护其权威而确立的传统,就很难理解人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反应。为何他们会关注如此琐碎的事情(在安息日拿褥子),却忽略一个人长期的痼疾被治愈这一伟大的神迹?
了解关于安息日活动的禁令帮助我们找到一个解释。在当时,安息日被认为是极其神圣的。在这日,人无论何工都不可做。事实上,先知耶利米曾明确指出,若有人被发现在安息日担“担子”,耶路撒冷将会遭到毁灭。如经上所记:“你们要谨慎,不要在安息日担什么担子进入耶路撒冷的各门……你们若在安息日担担子,进入耶路撒冷的各门,我必在各门中点火;这火也必烧毁耶路撒冷的宫殿,不能熄灭。”(耶利米书17:21,27)
因此,在古以色列时代,宗教领袖认真对待耶利米的严厉警告,对耶利米所说的“担担子”做出了自己的定义。按照他们对安息日律法的解读,他们认为在安息日拿褥子属于“担担子”,因而应该严格禁止。他们相信,如果有人在安息日担担子,哪怕只是拿一张褥子,整座城都会被大火焚毁。久而久之,这一禁令便具有了诫命的效力。
对于宗教领袖来说,“担子”是身体上的,而非灵性上的。他们没有意识到“担子”的深层含义,即自我中心的重压可以被视为沉重的负担。从更深层次来看,“不要在安息日担什么担子”指的是一个属灵原则,即如果我们在主里面安息,祂就会卸下我们的重担。因此,安息日是一种休息的状态,不只是身体上的休息,更重要的是灵性上的休息。每当我们让神通过我们作工时,我们就会进入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当自我和私欲的重担被卸下时,神的旨意就能在我们里面并通过我们运作。即便我们忙于做许多有用的服务,我们仍然处于安息的状态中。事实上,在希伯来语中,“安息”就是“休息”的意思。每当我们在神里面安息,遵行神的旨意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愿时,我们就是以安息日为圣。8
当宗教领袖看到那人在安息日拿着褥子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深层含义。他们只看到有人违背了律法。所以,当他们看到那人拿着褥子时,就对他说:“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5:10)那人回答说:“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起你的褥子,走吧!”(5:11)他们就问他说:“对你说拿起褥子走吧的是什么人?”(5:12)那人无法回答,因为他不知道是谁叫他痊愈的。
“不要再犯罪”
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他,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5:14)耶稣是在告诫他不要回头。低级本性不会轻易屈服,它会寻找一切机会重新控制我们。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警醒,“不要再犯罪”。一旦我们忘记自己时刻需要神的同在和大能,就必然会回到过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结果,我们就会遭遇更严峻的考验,直到最终承认,若离了神,我们什么也不能做。9
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很容易回到旧习惯和熟悉的模式中去。每当我们松懈、分心或过于自信,忘记自己时刻需要神时,就会给这些倾向卷土重来的机会。更糟糕的是,其他相关的倾向也会蜂拥而至。比如,对某人不经意的抱怨可能会发展成批评,进而变成指责,再变成蔑视,最后变成仇恨。一时的挫折可能会发展成个人的失败感,进而变成自怜,最后变成绝望。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对在毕士大水池边被治愈的人说:“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在主里面安息,知道唯有祂能保护我们远离邪恶和虚假,并引导我们进入一切良善和真理。我们若如此行,祂就会在我们里面随时成就这一切。10
实际应用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宗教领袖非常担心在安息日担“担子”,尤其是因为希伯来圣经(旧约)对此有严厉的警告。然而,耶稣却认为安息日是摆脱灵性负担的一种休息的状态,不一定与身体上的负担有关。在这方面,不妨想想你背负了哪些让你不堪重负的灵性上的负担。这可能包括忧虑、恐惧、怨恨——任何可能让你灵魂不堪重负的自我关注。然后,当你努力按照主的旨意而不是自己的意愿行事时,留意一下那些曾经让你灵魂不堪重负的负担是如何悄然卸下的。感受一下你的灵魂有多么轻松。享受真正的安息日吧!
逼迫开始了
16. 所以犹太人逼迫耶稣,因为他在安息日做了这事。
17. 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
18. 所以犹太人越发想要杀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并且称神为他的父,将自己和神当作平等。
19. 耶稣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惟有看见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
20. 父爱子,将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给他看,还要将比这更大的事指给他看,叫你们希奇。
21. 父怎样叫死人起来,使他们活着,子也照样随自己的意思使人活着。
22. 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
23. 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差子来的父。
24.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
25.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
26. 因为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
27. 并且因为他是人子,就赐给他行审判的权柄。
28. 你们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
29. 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
30. 我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我怎么听见就怎么审判。我的审判也是公义的;因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来者的意思。
尽管耶稣的活动已经让宗教领袖感到不安,但还没有人试图控告或杀害耶稣。然而,情况即将改变。这始于毕士大水池边被治愈的那人离开圣殿,并宣称“是耶稣让他痊愈的”(5:15)。尽管他只是陈述事实,但他的欣喜宣告所带来的后果却相当严重。我们读到:“所以犹太人逼迫耶稣,因为他在安息日做了这事。”(5:16)
神圣的叙事此时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宗教领袖不再满足于诋毁耶稣或限制祂的影响力,而是开始有组织地逼迫甚至意欲杀害耶稣。第一次冲突随即爆发。他们指责耶稣违反了安息日,因为祂对毕士大水池边的那人说:“拿起你的褥子,走吧!”耶稣知道安息日是神的旨意通过我们彰显的时候,所以祂毫不退缩,反而坚定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5:17)
耶稣说这话如同火上浇油。如今他们又多了一个逼迫和杀害祂的理由,因为这话比在安息日叫人拿褥子还要严重。正如经上所记:“犹太人越发想要杀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并且称神为他的父,将自己和神当作平等。”(5:18)
然而,耶稣仍继续向他们揭示属灵的真理,但他们完全误解了这些真理。祂描述自己与神的关系如同子与父的关系一样,祂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惟有看见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5:19)耶稣一如既往地用象征性的语言说话。“父”是神圣的爱,“子”是从神圣的爱发出的神圣智慧,就如同光从火中发出一样。
当神的爱以真理的形式临到我们并被我们接受时,它便将我们从灵性的死亡中拯救出来,赋予我们灵性的生命。换句话说,我们从邪恶的倾向和错误的观念中“复活”,通过改造和重生的过程获得新生。因此,耶稣说:“父怎样叫死人起来,使他们活着,子也照样随自己的意思使人活着。”(5:21)在这方面,被称为“父”的神圣的爱和被称为“子”的神圣的智慧一直在“做事”,使我们复活,赐予我们生命。这就是耶稣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的意思。
从神圣的爱发出的神圣真理,为我们提供了分辨善恶、真假的光明。正是在这光明中,才能施行公义的审判。因此,耶稣说:“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5:22)耶稣所说的话,源自祂内在的神圣的爱。他的言语是神圣的真理;施行审判的是神圣真理,而非神圣的爱。这些审判关乎善恶、真假、生死。所以耶稣说:“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5:24)且说:“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5:25)12
宗教领袖根本不知道耶稣是在用象征手法说话。他们不明白,当耶稣说“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时,祂指的是神圣的真理,而“听见的人就要活了”这句话,指的是所有听见并遵行耶稣教导的人,都会获得新的属灵生命。13
当耶稣与他们分享无限的神圣真理时,宗教领袖愈发对祂的大胆断言感到愤怒。耶稣所说自己与父的关系的许多言论成了他们指控祂的证据。
在自己有生命
耶稣接着说:“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5:26)这也会被视为亵渎之言,在他们看来,耶稣只是一个普通人,但祂却声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与神同等。耶稣再次大胆宣称,凡听见他声音的,都要从坟墓里出来。不过这一次,祂还说接受或拒绝祂的声音,将决定他们是得救还是被定罪。正如耶稣所说:“时候将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5:29)
然后,耶稣以“父的旨意”来结束这部分的回应。祂说:“我的审判是公义的,因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来者的意思。”(5:30)在这里,耶稣又回到了祂的主要信息——祂在世上的工作就是遵行父的旨意。正如耶稣在前一章所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4:34)祂来是要教导真理,使祂的子民摆脱属灵的负担,并引领他们进入永生。14
实际应用
关于死人将听见“人子的声音”并“从坟墓中复活”的教导,有时被理解为每个信耶稣的人都会在“末日”(也就是祂第二次降临之时)从坟墓中复活。然而,这一教导有着更深刻、更属灵的意义。它指的是我们不仅愿意聆听耶稣的教导,还愿意将这些教导融入生活。这样,我们就能从灵性死亡的“坟墓”里出来,体验新生。作为实际应用,不妨想想有什么东西一直把你困在“坟墓”里。比如,你可能错误地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改变一个坏习惯。你被困在其中,故没有作出任何努力。这就好像你被关在“坟墓”里,毫无进展,甚至不再尝试。但当你听到神呼唤你的声音时,这可能就是新生的开始。你可以走出坟墓的黑暗,进入真理的光明。你可以摆脱坟墓的冰冷,拥抱爱的温暖。你可以改变,可以成长。你可以体验新生。不妨试试看。
耶稣揭示祂就是弥赛亚
31. 我若为自己作见证,我的见证就不真。
32. 另有一位给我作见证,我也知道他给我作的见证是真的。
33. 你们曾差人到约翰那里,他为真理作过见证。
34. 其实,我所受的见证不是从人来的;然而,我说这些话,为要叫你们得救。
35. 约翰是点着的明灯,你们情愿暂时喜欢他的光。
36. 但我有比约翰更大的见证;因为父交给我要我成就的事,就是我所做的事,这便见证我是父所差来的。
37. 差我来的父也为我作过见证。你们从来没有听见他的声音,也没有看见他的形像。
38. 你们并没有他的道存在心里;因为他所差来的,你们不信。
39. 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
40. 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
41. 我不受从人来的荣耀。
42. 但我知道,你们心里没有神的爱。
43. 我奉我父的名来,你们并不接待我;若有别人奉自己的名来,你们倒要接待他。
44. 你们互相受荣耀,却不求从独一之神来的荣耀,怎能信我呢?
45. 不要想我在父面前要告你们;有一位告你们的,就是你们所仰赖的摩西。
46. 你们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因为他书上有指着我写的话。
47. 你们若不信他的书,怎能信我的话呢?
对于那些仔细聆听的宗教领袖来说,耶稣的言论是大胆的、亵渎神的且充满对抗性的。当耶稣说自己是神的儿子并遵行父的旨意时,他们认为这是在宣称自己与神同等。耶稣回应说:“我若为自己作见证,我的见证就不真。”(5:31)且说:“父交给我要我成就的事,就是我所做的事,这便见证我是父所差来的。”(5:36)事实上,这就是安息日的意义——遵行父的旨意。
正如我们之前所指出的,父交给耶稣去成就的事,并不是祂在世时所行的那些外在神迹,而是当我们接受祂的教导并照着生活时,祂在我们内心所行的内在神迹。如此一来,我们就从自私的坟墓中复活,体验新的生命,摆脱内心的负担。
耶稣接着对宗教领袖说话,他们不愿接受神已在希伯来圣经(旧约)中预言祂的降临。正如耶稣所说:“差我来的父也为我作过见证。你们从来没有听见他的声音,也没有看见他的形像。你们并没有他的道存在心里;因为他所差来的,你们不信。”(5:37-38)换句话说,耶稣的意思是,如果他们对神有所了解,并且有神的话存在心里,就会明白耶稣所教导的真理。但他们不愿意,所以也无法明白。
耶稣承认宗教领袖确实有查考圣经,但祂告诉他们,他们这样做是徒劳的,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圣经就是为祂以及祂作为弥赛亚降临作见证的。“你们查考圣经,”耶稣说,“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5:39-40)
换句话说,耶稣在提醒他们,希伯来圣经(旧约)见证了弥赛亚将会降临。而现在,耶稣就是弥赛亚降临。简而言之,耶稣在考验他们,不仅要相信圣经论到弥赛亚降临的应许,而且要相信祂就是弥赛亚。更进一步说,耶稣在告诉他们,要获得生命,他们必须到祂这里来,并从祂学习。
接着,耶稣对宗教领袖说,他们心里没有对神的爱,若是有,他们就会接受祂为弥赛亚。耶稣说:“我知道,你们心里没有神的爱。”又说:“我奉我父的名来,你们并不接待我。”(5:43)耶稣说“我奉神的名来”,意思是说祂作为弥赛亚来彰显神的真实本质,乃是一位充满无限爱与智慧的神,而非愤怒和报复的神。耶稣还说,他们不能认出祂就是弥赛亚,是因为他们不认识神。若不认识神,就不可能爱神。
这种断言对于宗教领袖来说想必很难接受。然而,耶稣继续揭露他们的本质。接着,祂提醒他们,祂的降临在希伯来圣经(旧约)中早有预言。“你们若信摩西,也必信我,因为他书上有指着我写的话。”(5:46)耶稣在此明确指出,倘若他们能理解希伯来圣经(旧约)中的预言,就能接受这些预言已经在祂身上应验。
尽管他们自己的经文中有大量证据,宗教领袖还是拒绝相信耶稣就是基督——应许的弥赛亚。这是因为他们错误地期待着一位能让他们成为最伟大民族的弥赛亚,一位能赐予他们所渴望的荣耀和财富的弥赛亚。这是他们的期望,也是他们对有关弥赛亚降临的古老预言的理解。
他们期望弥赛亚会带领他们战胜国家层面的敌人,但耶稣的到来是要带领他们战胜灵性层面的敌人。他们期望弥赛亚会让古老的耶路撒冷成为地上永远的国,成为国王和王子永远统治并享有崇高荣誉的地方。但耶稣来是要教导他们一个新的耶路撒冷,一个属灵的国,在那里,只有神受到敬拜,每个人都在谦卑服务他人的经历中体验到最大的快乐。这个新耶路撒冷并非尘世的国。它将是一个充满爱、智慧和有用服务的属灵的国,耶稣的所有教导都指向这个国。
宗教领袖已经建立一套基于经文字面解读的宗教体系,以至于经文的精义已荡然无存。由于他们一心追求尘世的繁荣,故对预言中更深刻、更属灵的内容视而不见。正如他们无法领会摩西律法的精神一样,他们也无法理解耶稣教导的精神。正因如此,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若不信他的书,怎能信我的话呢?”(5:47)
结果,他们无法领会耶稣的属灵信息。因此,他们拒绝接受祂为弥赛亚。15
实际应用
宗教领袖无法接受耶稣的言语和行为,因为他们期待着一位世俗的弥赛亚,能满足他们对荣耀、财富和尊荣的渴望。只要他们拘泥于经文的字面意思,就无法领会耶稣的教导。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同样适用。当你阅读经文时,当祈求“神的爱”充满你的心。求主打开你的眼睛,让你看到经文是如何揭示你必须做出的改变,以及你如何能更好地为他人服务。你想要变得更好的真诚愿望和你过良善生活的真诚努力,将为你理解主话语中的深刻真理开辟道路。这是一条属灵的法则。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