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井旁的妇人
1. 主知道法利赛人听见他收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
2. (其实不是耶稣亲自施洗,乃是他的门徒施洗,)
3. 他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
4. 必须经过撒玛利亚,
5. 于是到了撒玛利亚的一座城,名叫叙加,靠近雅各给他儿子约瑟的那块地。
6. 在那里有雅各井;耶稣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时约有午正。
7. 有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来打水。耶稣对他说:请你给我水喝。
8. (那时门徒进城买食物去了。)
9. 撒玛利亚的妇人对他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
10. 耶稣回答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
11. 妇人说:先生,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哪里得活水呢?
12. 我们的祖宗雅各将这井留给我们,他自己和儿子并牲畜也都喝这井里的水,难道你比他还大吗?
13. 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
14. 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15. 妇人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来这么远打水。
16. 耶稣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
17. 妇人说:我没有丈夫。耶稣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
18. 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
19. 妇人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
20. 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21. 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22. 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
23. 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
24. 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25. 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
26. 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我是正和你说话呢!)
经过撒玛利亚
下一个情节开始,我们得知“法利赛人听说耶稣收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4:1)。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不是耶稣亲自施洗,乃是他的门徒施洗。”(4:2)尽管耶稣当时没有施洗,但祂的名声却传遍了四方。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引起了宗教领袖的质疑和担忧,耶稣“就离开犹太,又往加利利去”(4:3),途中经过撒玛利亚。
为了理解耶稣途经撒玛利亚的意义,我们需要考虑这片土地在圣经历史中的作用。撒玛利亚位于耶路撒冷以北四十英里处。这是亚伯兰前往迦南途中的第一站,也是他听到耶和华伟大应许的地方:“我要将这地赐给你的后裔。”(创世记12:7)雅各正是在撒玛利亚购买了土地,建造了祭坛,并将其传给了他的儿子们(创世记33:19)。以色列的十个支派也是在撒玛利亚建立了北方王国。
当北方王国被亚述人征服后,撒玛利亚被来自异教国家的人占领,变成了一个崇拜偶像的地方。因此,留在犹大并在耶路撒冷殿中敬拜的人们鄙视他们的北方邻居,不愿与他们有任何瓜葛。事实上,在七百多年的时间里,留在犹大的犹太人一直避免与撒玛利亚人有任何接触。
例如,从耶路撒冷前往加利利的人,如果走直达路线,穿过撒玛利亚,只需两三天就能到达加利利。而如果他们决定绕道而行,避开撒玛利亚,就得花四到六天的时间。犹太人通常都会选择绕远路,以避免与受鄙视的撒玛利亚人有任何接触。然而耶稣却没走那条远路。正如经上所记,祂知道自己“必须经过撒玛利亚”(4:4)。
耶稣遇见撒玛利亚妇人
耶稣前往加利利,经过撒玛利亚,来到一处名叫“雅各井”的地方。门徒进城买食物去了,耶稣就坐在井旁歇息,当时是正午。这时,一个撒玛利亚妇人来打水,耶稣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4:7)妇人见耶稣是犹太人,就感到奇怪,因为“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4:9)于是她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耶稣回答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4:10)
撒玛利亚妇人对耶稣的回答感到困惑。她以为耶稣说的是自然界的水,就说:“先生,你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哪里得活水呢?我们的祖宗雅各将这井留给我们,他自己和儿子并牲畜也都喝这井里的水。难道你比他还大吗?”(4:6-12)当耶稣告诉撒玛利亚妇人祂有“活水”时,她以为祂说的是字面意思上的活水。耶稣见她不明白,就对她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4:13)
尽管撒玛利亚妇人还不明白,但她很好奇。于是她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来这里打水。”(4:14)耶稣回应她的请求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4:16)在神圣的象征语言中,“去叫你丈夫来”指的是结合神圣的真理去生活的过程。耶稣的意思是,我们需要将祂的真理付诸于生活,直到我们理解并感受到它的美善,并与之“结合”。祂还说:“到这里来。”这指的是我们需要回到作为真理源泉的神的道(圣经),从神的井中打水。
耶稣仍在用比喻说话,撒玛利亚妇人却一直按字面意思理解祂。她说:“我没有丈夫。”(4:17)当妇人告诉耶稣她没有丈夫时,耶稣出乎她的意料,显明了自己无所不知。祂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4:17-18)
值得注意的是,妇人并没有生气。相反,她接受耶稣揭示其现状的话,且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4:19)一开始,她把耶稣当作一位讨水喝的旅人。现在,她却视祂为先知。当她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 时,她代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那部分, 渴望真正理解,渴望那些指导生活的鲜活的真理“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在这方面,撒玛利亚妇人代表了我们内心尚未在世俗价值或肤浅的灵性追求中找到满足感的那部分。这是被虚假教义和错误观念误导的那部分。可以说,我们“没有丈夫”。我们内心的良善渴望与真理结合,却一直未得到满足。我们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地从不能解灵性之渴的井中打水,从人造的井中打水,却总是渴望着活水的泉源。正如希伯来圣经(旧约)所记:“我的百姓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利米书2:13)1
在古代,水井往往是女子遇见未来夫婿的地方。利百加在井边遇见了她的丈夫以撒;拉结在井边遇见了她的丈夫雅各;西坡拉也在井边遇见了她的丈夫摩西。同样,撒玛利亚妇人也是在井边遇见了耶稣。这是因为她代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良善,良善渴望与真理结合,成就“天上的婚姻”。尽管她曾多次尝试且失败了,但她仍代表着实现良善与真理的属天婚姻的渴望。在这方面,撒玛利亚妇人的坦诚代表着我们从神的道(圣经)中领受真理的意愿,这真理将在我们里面成为活水的泉源,直涌到永生。2
真正的敬拜
因此,撒玛利亚妇人代表了每一个渴望学习并且愿意接受耶稣所赐真理的人。当我们继续从字面上理解这个故事时,这种代表意义会变得更加明显。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妇人愿意接受关于她自己的真相,而没有生气。现在她想了解关于敬拜的真相。她早知道关于敬拜的合适地点存在争议——是在耶路撒冷的圣殿,还是在撒玛利亚的基利心山。因此,她说:“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敬拜,你们犹太人却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4:21)
对此,耶稣回答说:“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4:22)
从属灵的角度来理解,“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这句话并非指向某个群体,而是指向犹太教义的核心概念。在整部希伯来圣经(旧约)中,一切都以敬拜独一神为中心。正如经上所记:“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命记6:4-5)因此,得救意味着全心全意、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地爱主。这意味着我们遵行主的一切吩咐,不是出于恐惧,不是出于责任,也不是为了获得赏赐,而是出于爱。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只要努力这样做,就能体验到“救恩”。3
对于拜神的“地点”和“方式”,耶稣说得很清楚。祂说:“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4:24)换句话说,真正的敬拜不一定非要在耶路撒冷的殿里或撒玛利亚的基利心山上进行。真正的敬拜将在人的心灵和思想中进行——“心灵和诚实”。因此,真正的敬拜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只要人被神的灵感动,并受神真理的指引。它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是个灵”耶稣说,“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4:21-24)
耶稣的话对撒玛利亚妇人触动得很深。这些话使她想起了关于弥赛亚的教导。“我知道弥赛亚要来,”她说,“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4:25)当耶路撒冷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宗教领袖拒绝耶稣时,这位愿意接受的撒玛利亚妇人却感觉到了祂的特别之处。祂的出现不知为何唤起了她对所应许的弥赛亚的联想。看到她开放和愿意接受的态度,耶稣决定向她表明自己的身份。祂用只有神才能用的那个众所周知的短语来回答:“我是。”祂说:“我是正和你说话呢!”(4:26)
在这寥寥数语中,耶稣向撒玛利亚妇人表明自己就是众人等候已久的弥赛亚。
实际应用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有时被称为“信息过载的时代”。关于“如何寻求快乐”“如何对抗压力”、“如何找到喜悦”以及“如何放下过去”的有用建议比比皆是。我们观看视频、阅读博客、购买书籍、聆听布道,相互讨论如何找到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快乐与平安。然而,只要我们忽视了那活水的泉源,我们对真理的渴求就永远无法得到完全的满足。当你决心自己研读圣经,吸收其中的真理,并将它们应用到你的生活中时,不妨留意这些真理是如何在你需要指引时像泉水一样涌入头脑的。
庄稼熟了
27. 当下门徒回来,就希奇耶稣和一个妇人说话;只是没有人说:你是要什么?或说:你为什么和她说话?
28. 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对众人说:
29. 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
30. 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
31. 这其间,门徒对耶稣说:拉比,请吃。
32. 耶稣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
33. 门徒就彼此对问说:莫非有人拿什么给他吃吗?
34. 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
35. 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原文是发白),可以收割了。
36. 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
37. 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
38. 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
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交谈的时候,门徒进叙加城买食物去了。他们回来的时候,见耶稣和一个妇人讨论宗教,就很惊讶。然而,经上说,他们没有问耶稣:“你是要什么?或说:你为什么和她说话?”(4:27)
故事发展到这里,撒玛利亚妇人丢下水罐,急忙进城去,向他人述说她与耶稣的相遇。她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4:29)透过她话语的表层,我们能清楚地看出,这位知晓她一生经历的“人”,正是道之神圣真理。它不仅向我们揭示“我们素来所行的一切事”,还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真实面目,以及我们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和在生活中应用神的话语而领受的真理。这真理在我们里面如泉源涌出,给予我们激励和指引,引领我们进入永生。
当妇人在城里述说她与耶稣相遇的事时,门徒仍与耶稣在一起,劝祂吃他们买的食物。耶稣回答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4:32)门徒以为祂真在说食物,就彼此说:“莫非有人拿什么给他吃吗?”(4:33)耶稣就向他们解释祂这话的意思。祂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4:34)
正如物质的食物和水能滋养我们的身体,属灵的食物和水(即仁之良善和信之真理)对于维持我们的灵性生命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如身体不能仅靠水存活,我们的灵性生命也不能仅靠真理维持。我们所学的真理必须与仁爱的生活结合起来。4
耶稣将遵行父的旨意比作食物,旨在引导门徒的思想超越物质的食物。这与祂引导撒玛利亚妇人的思想超越物质的水是一致的。属灵的水源自神的话语,是永不枯竭的真理泉源,直涌到永生。这是一口永不干涸的井。属灵的食物则是我们每次按照所知的真理以仁爱对待邻舍时所得到的滋养。它源于主拯救灵魂的爱。每当我们从爱出发,努力改善他人的生活,我们就得到了属天食物的滋养。5
撒种与收割
属灵生命中的一个奇迹是,这种学习并实践真理的过程几乎可以即刻发生。在物质的花园里,我们必须先撒种,然后等待收割。然而,灵性层面的撒种与收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以立即发生。因此,耶稣说:“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4:35)
“属灵的收割者”所得的回报是丰厚和充足的。正如耶稣所说:“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4:36-38)在更深的层面上,这指的是在人心底秘密转变。这是神在暗中悄然所做的内在工作,祂撒下真理和良善的种子,然后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使其生长。
撒种与收割是时空世界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农夫在春天撒种,然后等待秋天收割的季节。这是一个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年度循环。令人惊讶的是,耶稣说不必等待四个月才能收割。现在就可以。祂说:“看哪!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
这些话并非指物质层面的收割,而是指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获得的灵性层面的良善与真理的收割。在我们的一生中,主一直在我们心中播撒种子,甚至从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这些种子以隐秘的方式在生长、成熟。许多种子仍在生长,也有许多已经可以收割。每当我们决定按照所知的真理行事时,我们就是在收割。每当我们被孩子的纯真所触动时,我们就是在收割。每当我们不求回报地为他人提供有用的服务时,我们就是在收割。每当我们的内心世界发生积极的变化时,我们就是在收割。正如耶稣所说:“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6
实际应用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倾向,认为快乐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来临。我们可能会说:“当周末来临的时候,我会感到快乐”,或者“当我可以去度假的时候,我会感到快乐”,或者“当我的计划成功的时候,我会感到快乐”,或者“当我退休的时候,我会感到快乐”,或者“当我上天堂的时候,我会感到快乐”。耶稣教导我们,不必等待将来。当祂说:“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祂是在提醒我们,快乐不仅在我们周围,也在我们内心。祂一直以来在我们心中撒下的种子正在结出果实。我们学习从更简单、更微小的事物中寻找快乐。我们学习感受他人的快乐,就像感受自己的快乐一样。我们学习对所拥有的感到平静和满足。我们学习感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举目观看”。试试看吧。享受收割的喜悦。
救世主
39. 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说: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
40. 于是撒玛利亚人来见耶稣,求他在他们那里住下,他便在那里住了两天。
41. 因耶稣的话,信的人就更多了,
42. 便对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
与此同时,撒玛利亚妇人仍在村里向人述说她与耶稣相遇的经过。据描述,她在城里四处奔走,劝说人们来看看这位知晓她一切的人。“莫非这就是基督吗?”(4:29)她说。在此过程中,她遇到了两种不同的反应。许多人立刻相信了她,仅仅因为她的见证。“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4:39)她说。然而,其他人需要更多的证据。因此,他们恳请耶稣留下来。在与耶稣相处了两天后,他们确信无疑了。“现在我们信,”他们说,“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4:39-42)
正如唯有神能撒种和收割,也唯有神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并改变我们。祂确实可以借助人和天使来传递祂的信息,就像祂借撒玛利亚妇人向众人见证祂自己一样。但最终,亲自听到神的声音远比他人的见证更有说服力。正如他们对那妇人所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
我们回顾自耶稣出现在雅各井所发生的事,会发现撒玛利亚人接受耶稣的速度是惊人的。起初,撒玛利亚妇人只把祂当作一位停下来饮水的犹太旅人。很快,她便视祂为先知。接着,她认定祂就是弥赛亚。与耶稣相处了两天的撒玛利亚人更是如此,他们不仅认为祂是弥赛亚,是犹太人的救主,也认为祂是他们的救主。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称祂为“基督”,即“世界的救主”。
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迹
43. 过了那两天,耶稣离了那地方,往加利利去。
44. 因为耶稣自己作过见证说: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
45. 到了加利利,加利利人既然看见他在耶路撒冷过节所行的一切事,就接待他,因为他们也是上去过节。
46. 耶稣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从前变水为酒的地方。有一个大臣,他的儿子在迦百农患病。
47. 他听见耶稣从犹太到了加利利,就来见他,求他下去医治他的儿子,因为他儿子快要死了。
48. 耶稣就对他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
49. 那大臣说:先生,求你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
50. 耶稣对他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那人信耶稣所说的话就回去了。
51. 正下去的时候,他的仆人迎见他,说他的儿子活了。
52. 他就问什么时候见好的。他们说:昨日未时热就退了。
53. 他便知道这正是耶稣对他说你儿子活了的时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
54. 这是耶稣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迹,是他从犹太回去以后行的。
耶稣在撒玛利亚停留了两天,然后继续前往加利利。尽管这里的故事叙事者提醒我们“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4:44),但耶稣在迦拿变水为酒的事迹以及祂在耶路撒冷过节时所行的一切事已经传遍了各城各乡。其中就有来自迦百农的一位大臣,他前往加利利寻求耶稣的帮助。这位大臣直接找到耶稣,恳求祂下到迦百农,医治他那患热病而生命垂危的儿子。
耶稣对大臣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4:48)这是本福音书一贯传达的信息。在信仰的初期阶段,人们常常被神迹奇事所触动。但这必须发展成一种更深刻的信仰,这种信仰不是基于外在的神迹,而是基于他们按照信仰所教导的真理生活而内心发生的奇妙变化。7
耶稣论到神迹奇事的话并没有让大臣气馁。他坚持不挠地说:“先生,求你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4:49)大臣的恳求“求你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让我们想起了耶稣的更大使命。祂从天上“下来”,为的是医治祂的百姓,并教导他们真理,使他们摆脱束缚。在这个意义上,耶稣所行的每一个神迹都对应着祂对症医治我们的各种灵性状况。正因为如此,祂应允了大臣的恳求,应许他的儿子会活过来。“回去吧,”耶稣说,“你的儿子活了!”(4:50)
大臣信耶稣的话,回到迦百农,发现奇迹真的发生了。他的儿子已经从高烧中康复,活了下来。更神奇的是,他是在“第七时”(*即未时)也就是耶稣说“你的儿子活了”的那个时候退烧的。于是,“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4:53)。
在字面意义上,“第七时”指的是日出后的第七个小时,大约是下午一点钟。然而,在更深的层面上,神圣的数字“七”指的是创造的第七日——从狂热的追求中休息、在主里面安息的日子。
离开犹太来到加利利
随着这段情节接近尾声,经上记着说:“这是耶稣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迹,是他从犹太回去以后行的。”(4:54)第一个神迹是变水为酒,第二个神迹是治好大臣的儿子。那么,这两个神迹放在一起,按顺序来看,就代表了我们灵性成长的两个方面:改造与重生。
第一个神迹,变水为酒,代表了当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圣经的字面意义时,它就会转化为属灵的意义。我们不再认为圣经的字面意义只是对人物和地点的描述,而是开始将其视为一种灵性叙事,揭示了有关我们内在生命的神圣真理。这个神迹关乎人类悟性的重新塑造。
第二个神迹,医治大臣之子,代表了人类意愿的重生。在这个神迹中,继悟性被重新塑造之后,狂热的自私野心被抑制,炽热的享乐肉欲得以冷却。人不再被低级本性的欲望所支配,而是被属天的良善愿望温和地引导。人不再说“愿我的意愿成就”,而是说“愿主的旨意成就”。
这些神迹,无论是悟性层面的还是意愿层面的,都发生在被称为“加利利的迦拿”的心智状态中。在这个谦逊的渔村,人们过良善而有用的忙碌生活,对神的声音持更加开放的态度。犹太的耶路撒冷却不是这样。因此,正如这段情节结尾所记,耶稣“离开犹太来到加利利”(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