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研究文集 第二十章 第四个或基督徒教会

第二十章 第四个或基督徒教会

第二十章 第四个或基督徒教会

291、总体特征

基督教会在其本质上与代表性教会在内在形态上是一致的。然而,主降临人间后,那教会的象征和代表性被废除了,因为它们每一个都代表了他,从而也代表了属于他王国的各种事物;因为这些都源自他,可以说是他自身的体现。但是,上古教会与基督教之间的区别,就如同日间的太阳光与夜晚的月光和星光之间的区别;通过内在或更深层的方式直接领受良善,就像在白天通过太阳光看物一样,而通过外在或更表层的方式感知,则像在夜晚通过月光或星光看物一样。上古教会与古教会之间的差异几乎是相同的;只不过,如果基督教的信徒们认可内在之事,或相信并践行他所教导的真理与良善,则他们有能力享受更明亮的光芒。良善本身对每个人而言是相同的,区别在于其被清晰或模糊地感知。那些清晰感知的人几乎能像天使一样看见无数的奥秘,并对所见之物感到动容;而那些感知模糊的人几乎不能确信地看见任何事物,他们所见之物还会与夜色中的阴影——即错误观念——混淆,他们也无法内心深处地被这些所触动。(AC4489.)

古教会的所有外在形式都象征着主,以及他王国中的属天和属灵层面的事物;也就是说,它们代表了仁爱、仁义以及由此而生的信仰,从而也就涵盖了基督教会中相应的事物。因此,当古教会和犹太教会的外在形式被展开和揭示时,基督教会便显现出来。这一点通过圣殿的幔子裂开(马太福音27:51)得到了象征性的表达。(AC4772.)

主因大部分犹太教会的象征性仪式都预表他自身,因此废除了这些象征本身;因为当实体本身显现时,象征就会消失。因此,他创立了一个新的教会,这个教会不再像旧的那样依靠代表性的仪式来理解内在的真理,而是直接认识这些真理。作为这些代表性仪式的替代,他设立了两个外在的仪式,即洗礼和圣餐。通过洗礼,信徒们被提醒要记住重生的重要性;通过圣餐,他们被提醒要纪念主对全人类的爱,以及人类对主的回应之爱。(AC4904.)

在教会末期,由于缺乏仁义导致信仰的缺失,圣经中的深层真理被揭示,为新教会的教导和生活提供指导。这一过程是在犹太教会结束之际,由他亲自来到世间并开启圣经深层意义实现的,特别是那些与他自身、对他的爱、对邻舍的爱以及对他的信仰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之前隐藏在圣经的代表性元素和教会及其崇拜的各个方面中。因此,他所展示的真理是深层且本质上灵性的真理,随后成为新教会教导和生活的基础,正如前文所述。然而,这些真理并非立即被接受,而是在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正如教会历史所记载的那样。这是因为,直到灵性世界的秩序得到恢复之前,人们无法接受这些真理;因为人类的灵性世界与自然世界是相连的。因此,除非灵性世界首先恢复秩序,否则自然世界中的人们无法理解或感受到爱的良善和教义的真理。这就是基督教在欧洲世界普遍确立之前经历了长时间延迟的原因;因为自然世界中的所有现象都源自灵性世界的原因,特别是那些与教会相关的事务。(AE670.)

292、基督教会的初期状态与随后的衰退

自主时代以来,基督教会已从婴儿期发展至极老年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其婴儿期发生在使徒们的时代,他们向全世界传播悔改以及对拯救者•主•神的信仰。从《使徒行传》中的记载可见,他们传讲了这两个要点:

又对犹太人和希腊人证明当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使徒行传20:21)。

通过他们所建立的教会,到今天几乎已经走到了尽头,留下的仅是微不足道的残余。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他们将三位一体解释为三个独立的神和主。由此,一种狂热思想已经扩散到整个神学领域,进而影响到了以主名字命名的基督教会。这种狂热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使人们的思维混乱到了不知道神是一位还是三位的地步。口头上宣称神是一位,但心里却想着三位。因此,人的思维与言辞发生了冲突,思想与表达不一致,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了对神的否认。当下流行的自然主义正是这种思想的直接后果。请思考,当口说一位而心想三位时,在它们在内心相遇时,是否一个观念会将另一个观念抵消。因此,人们对神的思考,如果有的话,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缺乏对其深层认知的领受。(TCR4.)

当教会被主复兴时,最初都是纯真的,那时每个人都如同弟兄一般相爱,正如人们所知的主降临后的初期教会的情形。当时,教会中的信徒都像弟兄一样生活,互相称呼对方为弟兄,并彼此相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仁义之爱逐渐减少,最终消失了。当仁义消失后,邪恶随之而来,并伴随着伪谬进入,引发了教会的分裂和异端。如果仁义依然存在并且盛行,这些问题是不会发生的。在那种情况下,他们甚至不会把教会的分裂称为分裂,也不会把异端称为异端,而是将其视为根据个人观点的教义问题,留给每个人的良心去判断,前提是不否认信仰的基本原则,即主、永生和圣经;只要不违反神性的秩序,即不违反十诫的教导。(AC1804.)

293、当前基督教会的状态

据我所知,上古教会的人们曾拥有的意志层面的良善,在洪水前的人群中已经完全丧失。而在当下的基督教会中,理智层面的良善也开始逐渐消逝,以至于所剩无几。这是因为,现今的人们只有通过感官理解才会相信某事,他们不仅通过感官来对神圣奥秘进行推理,而且还采用了古人未曾知晓的哲学方法。这导致了理解力之光被彻底遮蔽,黑暗已变得如此浓厚,几乎无法被驱散。(AC2124.)

据在当今教会内,信仰如此稀缺,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存在。这一点通过对许多学者和普通信徒死后的灵魂进行审查,以了解他们在世时的信仰情况而得到证实。结果发现,每个人都认为信仰仅仅是相信某事为真,并说服自己相信这一点。更有学问的人则认为信仰完全取决于相信通过主的受难和他的代求,他们得以被救赎。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没有仁爱或仁义,就没有信仰。更甚的是,他们不知道对邻舍的仁义是什么,也不理解思维与意愿之间的区别。他们大多数人否定仁义的价值,声称仁义无能为力,只有信仰才是有效的。当有人向他们解释,仁义与信仰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意志与理智是一体的,仁义根植于意志,信仰寄居于理智中,分离它们就像是将意志从理智中剥离一样,他们却无法理解。这清楚地表明,当今几乎不存在任何真正的信仰。

因此,当今教会的状态是:因为缺乏仁义,所以没有信仰。没有仁义,就没有属灵的善,因为善仅源于仁义。天堂宣告,虽然有些人仍保有善,但这种善不能被称为灵性层面的善,而只是自然层面的善。因为基本的神性真理处于不明确状态中,而这些真理是引导人向仁义发展的,因为它们教导并以仁义为其最终目标。因此,只有与形成它的真理一致的仁义才能存在。教会的教义源自的神性真理仅与信仰有关,因此被称为信仰的教义,与生活无关。但是,只关注信仰而忽视生活的真理,无法使人成为属灵之人; 因为只要它们与生活无关,它们就仅仅属于自然层面,仅仅被认知和思考,如同平常事物一样。因此,当今不存在灵性的善,只有一些人拥有自然的善。(LJ37-38.)

这都是灾难的起头。 那时,人要把你们陷在患难里,也要杀害你们;你们又要为我的名被万民恨恶。那时,必有许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恶; 且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马太福音24:8-14)

这段话描述了教会再次堕落的状态:善与真将被轻视并被抛弃,对主的信仰将随着仁义的消逝而衰竭。在教会内部,这种堕落的状态对那些处于其中的人并不明显,他们不认为自己轻视或厌恶所有属于善与真的事物,对这些事物甚至对主本身都抱有敌意。他们定期参加教堂活动,聆听布道,在那里体验一种圣洁的状态,参与圣餐,并有时就这些主题进行得体的交流。这种行为不分善恶之人都有;他们还在彼此间保持着一种表面的仁义或友谊。因此,从表面上看,人们并未察觉到任何对信仰的善与真的轻视,更不用说厌恶或敌意,尤其是对主的敌意。然而,这些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用以相互欺骗;而教会成员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里描述的正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其本质正是如此。这些内在本质在天堂的生活中显露无遗。因为天使们只关注内在的事物,即目的、意图、愿望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从那些进入来生的基督徒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内在与外在的巨大差异;在来生中,他们只按照内心世界来思考和说话,因为外在的表现已随肉体留下。在那里,尽管这些人在世界上看起来平和,但他们内心深处对彼此、对所有信仰的事物,尤其是对主,都充满了憎恨。当在来生中提及主的名字时,不仅是轻视的气场,甚至是厌恶和敌意的气场明显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这种情况甚至出现在那些表面上对他谈论得很虔诚,甚至是那些布道的人中。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提到仁义和信仰时。他们的内在形态就是这样,当这些形态在来生中显现出来,如果他们在世时外在的约束被移除——即如果他们不是因为生命的担忧、法律的惩罚、或者是因为追求荣誉、财富而担心名誉——他们会因内心的憎恨而根据自己的冲动和思想相互攻击;他们会毫无良知地抢夺他人的财产,甚至无良心地残忍杀害无辜者。这就是当今大多数基督徒的内在状态,除了那些不为人知的少数人之外。由此可见,教会的真实面目是怎样的。(AC3486-3489.)

因为那时必有大灾难,从世界的起头直到如今,没有这样的灾难,后来也必没有。 若不减少那日子,凡有血气的总没有一个得救的;只是为选民,那日子必减少了。 (马太福音24:21-22)

这是指教会末期,即审判之时所述。仅从以下几点就可以看出当今教会的状态:在基督教界的大多数地区,存在着那些把主的神权归于己身,并渴望被如神一般敬拜的人,他们向死者祈祷——而几乎没有人祈求主;教会的其他部分则将神视为三位一体,将主视为两位,并认为救赎不在于生命的改善,而在于以虔诚的心情吐露出的几句话上——因此,救赎不基于悔改,而是基于他们相信,只要他们双手合十,仰望天空,念出一些常用的祈祷语,就能被认为是称义和成圣了。(AR263.)

294、第一个基督教会的终结

大多数人认为,当末日审判降临时,可见世界的一切将被毁灭,地球将被火焰吞没,太阳与月亮将消散,星辰也将消失无踪;紧接着,一个新天新地将诞生。这一观点源自于预言性的启示,其中提到了这类事件。然而,末日审判实际上仅仅是一个的教会终结和另一个教会开始的过程;这种终结与开始发生在对主不再有任何认识,换言之,没有信仰的时候。没有仁义就没有承认或信仰;因为信仰只存在于那些处于仁义之中的人们身上。主自己在福音书中所教导和预言的,关于那末日或时代的结束,清楚地表明了教会的结束以及其向其他人的转移;尤其是在《马太福音》第24章、《马可福音》第13章和《路加福音》第21章中。但若没有内在意义这把钥匙,这些教导对任何人来说都难以理解,因此有必要依次解开这些内容,从《马太福音》中的这段话开始:

耶稣在橄榄山上坐着,门徒暗暗地来说:“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 耶稣回答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并且要迷惑许多人。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总不要惊慌;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只是末期还没有到。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地震。这都是灾难的起头。 (马太福音24:3-8)

那些仅限于字面意义的人无法确定这些描述,以及本章后续的详细内容,是指耶路撒冷的毁灭和犹太民族的散布,还是指被称为末日审判的最终日子;但那些理解内在意义的人则清楚地看到,这里讨论的是教会的终结,这一终结在这里和其他地方被称为主的再来和时代的结束。既然这里的含义是教会的终结,我们可以知道,所有上述的描述都象征着与教会相关的事物;它们的象征意义可以从内在意义中的具体内容中得到解释。例如,“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并且要迷惑许多人。”这里,“名”不指一个人的名字,“基督”也不指基督本人;而是,“名字”指的是通过它主被崇拜的方式,“基督”象征着真理本身。因此,这里的意义是,将会有人声称这是属于信仰的,或这是真理,然而实际上这既不属于信仰,也不是真理,而是伪谬。关于“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意味着将会有关于真理的争论和纷争,这在属灵意义上被视为战争;“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象征着恶与恶之间的战斗,以及伪与伪之间的战斗;而“多处必有饥荒、地震”,则预示着善与真的认知将不复存在,从而教会的状态将会发生变化,这在属灵意义上被比喻为地震。(AC3353.)

“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讲述的是教会在信仰真理方面的状态,这一议题在前文已有论述。在整个圣经中,真理的荒凉被称作灾难。因此,这句话清楚地表明,当信仰消失时,仁义也随之消逝。信仰指引人走向仁义,因为它告诉我们仁义是什么;仁义根据信仰中的真理而形成其特质,信仰的真理则从仁义中获得其本质和生命力。“日头将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象征着对主的仁爱(日头)和对邻舍的仁义(月亮);变黑暗和不放光代表这样的良善将不再显现,即它们将消失。这一象征的原因是,在来生中,主对那些爱他的人显现为太阳,这些人被称为属天之人;而对那些怀有对邻舍仁义的人显现为月亮,这些人被称为属灵之人。在天堂中,太阳和月亮,即主,永远不会变暗或失去光芒,而是永远发光。因此,在天堂中,对主的仁爱在属天之人中永远不会变暗,对邻舍的仁义在属灵之人中也是如此;对地上那些与天使同在的人,即那些处于仁爱与仁义中的人也是如此。然而,对于那些没有仁爱与仁义,反而沉溺于自我与世界的爱,因而生出憎恨与复仇的人,他们自己造成了这种黑暗。这就像世界上的太阳;太阳永远发光,但当云层挡住时,它就不再显现。“众星要从天上坠落”意味着善与真的知识将会丧失。在圣经中,“星”始终象征这个意义。“天势都要震动”指的是教会的根基,当这些东西消逝时,这些根基被认为是被动摇的;因为地上的教会是天堂的基础,善与真从主那里通过天堂的流入,最终在教会人的善与真中止。因此,当教会之人处于这样一种颠倒的状态,不再接受善与真的流入时,“天势”就被认为是被震动了。因此,主总是确保教会的“余剩”能够保留下来;并且当一个旧教会终结时,会建立一个新教会。(AC4060.)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