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研究文集 《瑞学要义》第三十六章 杂选集

《瑞学要义》第三十六章 杂选集

第三十六章 杂选集

541、良心

人真正的灵性生命存在于真实的良心之中,因为在良心中,信仰与仁义相结合。因此,对拥有良心的人而言,按照良心行事就是遵循自己的灵性生命,违背良心则是背离灵性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遵循良心时,能享有平和的安宁与内在的幸福;而当违背良心时,就会感到不安与痛苦。这种痛苦就是我们所说的良心谴责。

人有两种良心:良善的良知和公正的良心。良善的良知属于内在人,公正的良知属于外在人。良善的良知表现为出于内在情感遵循信仰的戒律;公正的良知则表现为出于外在情感遵守公民和道德法则。拥有良善之良心的人必然也具有公正的良知;而只具有公正良知的人虽然有接受良善之良知的潜力,但需要通过教导才能获得。

对于那些对邻舍之爱的人,其良心是真理的良知,因为它源于对真理的信仰;而对于那些怀有对主之爱的人,其良心是良善的良心,因为它源于对真理的热爱。后者的良心层次更高,被称为对源自良善的真理的直接领受。具有真理良心的人属于主的属灵王国,而具有更高层次良心(即直接领受)的人则属于主的属天王国。(HD133-135)

542、主对人类多样良心的恩宠

在人里面并不存在任何纯粹的理智真理,即神性真理,而是信仰的真理,这些真理在人的身上是表象的真理,伴随着感官的错觉和自我及世俗之爱的欲望的伪谬。附带着这些东西,可见这些表象的真理是多么不洁。但是主仍然在这些不洁中与人连接,因为这些不洁通过主的纯真和仁义赋予了生命和活力,从而形成了良心。由于各人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因此良心的真理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这些信仰不与信仰的良善相违背,主就不会反对这些信仰,因为人们被这些信仰所灌输,并且在其中赋予了神圣性。主不会强迫任何人,而是会温柔地引导他们。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事实中看出:教会内的每一个教义,都有一些被赋予良心的人,他们的良心越好,其信仰的真理就越接近于真正的信仰真理。(AC2053)

543、生活的乐趣

没有任何乐趣单单存在于肉体,必定建基于内在的情感;任何内在情感也必定建基于更内在的、包含功用和目的的情感。这些愈内在的东西,直至最内在的事物,人在肉体生活时无法感知,许多人几乎不知它们存在,更不用说知晓它们带来乐趣。然而,这外在的一切必建基于内在的秩序。乐趣只是最终的效应。……任何人只需想想视觉及其乐趣就可以明白。没有内在的视觉,眼睛无法看见。眼睛的视力来自内在的视力,所以人死后也能看见,比肉体时看得更清晰,只不过看到的不是世俗,而是来生的景象。无论一个人在世的时候是失明的还是视力非常好的,在来生他们都能看见。所以人在梦中也能看见,如同醒着时一样;我被赐予内在视力,比看物质世界更清楚地看到来世,从此可以知道外在的视力来自内在,而内在的又来自更内在,如此延续。其它感官和各种乐趣也是如此。……对于想要在来生获得幸福的人,有些人认为不应该沉溺于肉体和感官的享受中,而应该放弃所有这些,他们认为这些肉体和世俗的东西会妨碍和阻止人们过属灵和属天的生活。但那些这样认为的人,因此自愿把自己置于现世的苦难中,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事情的真相。

任何人都不被禁止享受身体和感官的乐趣,即拥有土地和财富的乐趣;行善的乐趣;公共职务的乐趣;婚姻之爱以及对婴儿和孩子的爱的乐趣;友谊和与伙伴交流的乐趣;听觉的乐趣,即歌唱和音乐的乐趣;视觉的乐趣,即审美的乐趣,如漂亮的衣服、装饰精美的住所和用品、美丽的花园等从和谐中获得的乐趣;嗅觉的乐趣,即香气的乐趣;味觉的乐趣,即饮食的甘甜和益处;触觉的乐趣。因为这些乐趣是从内在情感中产生的,在终端或身体上表达出来的情感,如前所述。

内在的、生动的情感,它们都从良善和真理中得到快乐,良善和真理来源于仁义和信仰,再由此来自于主,也就是源自生命本身。因此,从这个源头流露出的情感和乐趣都是生动活泼的;因为这是真快乐的源头,所以不会被任何人拒绝。实际上,当它们源于这生命本身时,所带来的快乐远超过那些不是源于这生命本身的欢乐。比如,当婚姻之爱之乐源于真正的婚姻之爱时,其快乐程度远超于那些非源于此的乐趣,以至于生活在真爱婚姻中的人会体验到天堂般的幸福和快乐。……这一点也从以下事实中可以清楚看出:在世时拥有权力、地位和财富,并充分享受肉体和感官一切乐趣的许多人,现在都在天堂,位列福祉和快乐之列。现在他们内在的欢乐和幸福都充满生机,因为这些都是源自主里面的仁义的良善和信仰的真理。正因如此,他们所有的乐趣都是以功用为目的;这种功用对他们来说是最令人快乐的,乐趣之乐正源于此。(AC994-995)

544、人类言语的起源

人类言语的最初起源是人想要通过言语表达的目的。这个目的源于他的爱,因为人总是把所爱的视为目的。从这个目的产生思维,最后形成言语。任何深入思考的人都能理解这一点。

目的是言语的首要原则,这可以从一个普遍真理得到证实:所有智能活动都有其目的,没有目的就不存在智能。思维是言语的第二原则,它从第一原则(目的)流出,这一点也很明显,因为没有人能在不思考的情况下说话,也没有人能在没有目的的情况下思考。最后才形成词语的语言,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语。

正因如此,当一个人听别人说话时,他关注的不是言语的表达方式或具体用词,而是关注言语背后的含义,也就是说话者思维的内容。而智者更会关注说话者通过思维表达的目的,即他的意图和所爱之物。这三个层面——目的、思维和言语——都呈现在人的言语中,而词语的语言则作为最终载体来承载这些内容。(AC9407)

545、教会在任何民族都必须完全荒废后才能重建

第二个古教会逐渐衰败,从内在的崇拜最终演变为他拉家族的偶像崇拜。这是教会常见的发展轨迹:从内在崇拜转向纯粹的外在仪式,最终使内在崇拜被人遗忘。在《创世记》中,哈兰代表内在的偶像崇拜,他的父亲他拉代表一般意义上的偶像崇拜。“哈兰死在他父亲他拉之前”这句经文象征着内在崇拜被完全遗忘,彻底沦为偶像崇拜。

关于内在崇拜的消失,情况是这样的:一个教会要在某个民族重新建立,必须先经历彻底的荒废,直到其内在崇拜中的邪恶和伪谬完全消除。只要内在崇拜中还存在邪恶,良善与真理就无法进入;因为邪恶和伪谬的存在会阻碍良善与真理的接受。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生于异端并深信不疑的人,很难接受与其信念相反的真理。但对于那些不了解信仰真理却生活在仁义中的外邦人来说就不同了。这就是为什么主的教会不能在犹太人中重建,而要在没有信仰知识的外邦人中重建。

犹太人通过伪谬完全遮蔽并熄灭了真理之光,而外邦人因为不了解信仰的真理,反而不会去否定或遮蔽它。因此,当需要建立新教会时,那些像外邦人一样对信仰的善与真一无所知的人反而更适合接受真理的种子。他拉和亚伯兰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崇拜其他神明,不认识耶和华,也不知道什么是信仰的善与真。这使他们比那些仍保留着旧有知识的叙利亚人更适合接受真理。确实,在叙利亚仍有人保留着这些知识,比如巴兰就是一个例子:他不仅崇拜耶和华,还献祭,而且是一位先知。(AC1356,1365,1366)

546、器官的功能:天堂与人体对应关系的基础

整个天堂是一个“至大之人”,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它对应于主的神性之人。主是唯一真正的人,天使、灵或地上的人,只有在接受主的程度上才称得上是人。

人体的一切组织,无论整体还是局部,都与这个至大之人及其众多构成部分有着精确的对应关系。就像人体由肢体和器官组成,这些又由不同层级的部分构成一样,主的天堂也分为大小不同的层级,最终细分到每个天使,每个天使都是一个对应于最大天堂的小天堂。这些天堂之间界限分明,形成层层递进的结构,最终构成至大之人这个整体。

关于这种对应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天堂确实对应于人体的实际器官,因此我们说某些天使团体属于大脑区域,某些属于心脏区域,某些属于肺部或眼睛区域等。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主要对应于这些器官的功能。这就像人体器官本身,功能与形态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无法离开具体形态(即实体)来谈论功能,因为实体是功能得以实现的载体。比如,没有眼睛就无法谈论视觉,没有肺就无法谈论呼吸。眼睛是实现视觉的器官,肺是实现呼吸的器官,其它器官也是如此。

因此,天堂的团体首先对应于功能,但由于功能与形态不可分,它们也就对应于器官形态。当功能运作时,相应的器官就会被激活。这在人的所有行为中都是如此:当人想要做某事并做出决定时,相关器官就会按照功能或功用的目的而活动,因为功用决定形态。

由此可见,功用先于身体器官而存在,是功用创造并调适了器官形态,而不是相反。虽然当器官形成后,功能似乎是从器官产生的,看起来好像形态在先,但实际并非如此。功用是从主通过天堂流入的,按照主安排天堂的秩序和形式,遵循对应法则。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人得以形成和存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体的每个部分都与天堂有着对应关系。(AC4219,4222,4223)

547、教会如同个人般经历生命历程

在主的眼中,教会呈现为一个人;这个“最大”的人必须经历与个人相同的生命历程,从幼年到老年,最终经历死亡并获得重生。正如主所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TCR762)

548、人的心智才是真正的人

人的形态及其所有组成部分的基本结构,都源自大脑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的生命原则。这种形态就是人死后所具有的形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和天使的形态。这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形态,只是属于灵性层面。而在世间所具有的物质形态,并非人的本质形态,它只是建立在灵性形态之上的附加物,其目的是使人能在自然界中发挥作用。(DLW388)

(全书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篇:诠释启示录(第二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