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未分类 《天堂的奥秘(卷1)》创世记第十一章内义3

《天堂的奥秘(卷1)》创世记第十一章内义3

1316、“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口音”象征所有人拥有相同的信仰真理和统一的教义,这从“人民”象征信仰真理和“口音”象征教义的含义中可见一斑。正如之前所述,“人民”象征信仰的真理,即那些身处信仰真理之中的人,而“口音”象征信仰的教义。当提到“一样的人民,一样的口音”时,这表示所有人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的共同利益、教会的共同利益和主的国度,因为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主成了所有人的核心,人们因此成为一体。然而,如果个人的利益成为终极目标,那么主就无法存在于其中,因为个人的本性会使社会的共同利益、甚至是教会的利益和主的国度都转向了个人,以至于它们仿佛只是为了个人自身。这样,个人就取代了主该有的地位。当这种状态在人们当中成为主导时,他们的每一个想法,甚至是最微小的想法,都会反映出这种特征。在人里面占主导地位的东西就表现出这样的性质。

【2】在肉身生活中,这种状态不像在来生那样明显可见。一个人的主导特质会通过一种感觉的气场显现出来,这种气场被周围的所有人感觉到,因为它是从这个身上散发出来的。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会将周围的一切快乐吸收为己有,并剥夺周围诸灵的自由选择,因此他们最终不可避免地被孤立。相反,当“一样的人民,一样的口音”成立时,即当所有人都关注于共同的利益时,就不会有人占据他人的快乐或破坏他人的自由选择,而是尽可能地促进和增强这些快乐。因此,天堂的团体就像统一的整体,这完全是由主所赋予的相互之爱所实现的。在教会中的情况也是相似的。

1317、“如今既做起这事来”象征现在他们开始做其他事情,这一点可以从上下文中明确。这里的“做起这事来”表示思考或意图,因此是目的,这也从随后的“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中可以得知。在内在意义上,它表示目的,因为在人身上,主所关注的是目的而不是别的。无论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变化,只要目的是好的,那么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目的是恶的,那么一切都是恶的。目的是主导人的每一个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天使,作为主的代表,他们在人身上引导的是人的目的。当他们引导这些目的时,也就引导了人的思想和行为,因为这些都是目的的表现。人的目的即是他的生命本质;他所思考和行动的一切,都来源于他的目的。因此,一个人的生命品质取决于他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其实就是爱,因为除了他所爱的,人不可能有其他的目的。即使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一致,他的目的仍然是他所爱的。即使在伪装或欺骗中,也存在一个目的,那就是自爱或对世界的爱,这成为了他生活的快乐来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的生命取决于他的爱。这就是“如今既做起这事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1318、“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象征除非他们的状态现在发生改变,这一点可以从后文中明确。圣经的内在含义总是关注接下来的情节和结论,即使在字面意义上并不明显。像前文所描述的那些人,除非他们的状态改变,否则他们所想做的事不会被阻止。而且,他们的状态已经改变,这也可以从后文中看出。思考做某事实际上就是意图,也就是目的;人的目的无法被阻止,也就是说,不能改变,除非改变状态;因为目的就是人的生命,正如之前所说。当状态改变时,目的也随之改变,以及随之改变的思考。这个教会的人的状态如何改变,蒙主怜悯,将在后文中透露。

1319、第七节 “来!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不听各人同伴的口音。”

“来!我们下去”象征审判就这样实施。“变乱他们的口音”象征没有人拥有正确的教义。“使他们不听各人同伴的口音”象征所有人之间存在着不和谐。

1320、“来,我们下去”象征着审判已经按此方式执行,这一解释基于之前关于“降临”一词在第5节中的解释。使用复数形式“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的原因在于这是审判的实际执行过程,这种执行是通过诸灵,特别是恶灵来完成的。

1321、“让我们变乱他们的口音”象征没有人掌握正确的教义。这一解释基于“口音”作为教义的象征,正如先前第1节中所讨论的那样。因此,“变乱口音”象征混淆与教义相关的事物,即真正的教义。“变乱”在更深层次的含义上,不仅指使事物变得模糊不清,还包括彻底消除和驱散真理。当自我崇拜替代对主的崇拜时,所有的真理不仅被扭曲,最终还会被彻底抹去,最后人们将伪谬视为真理,将邪恶当作良善。因为所有真理之光源自主,而所有黑暗起源于人。当人在崇拜中代替主时,真理之光转变为黑暗;那时,他们会将光明视为黑暗,将黑暗视为光明。他们在来生的生活同样如此,他们会将伪谬当作光明,但真理对他们而言如同黑暗。他们在世时可能会讲述真理,甚至表现得雄辩而热情,但由于持续的自我确证,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思想与言辞一致。然而,因为他们以自我为终极目标,他们的思想被这一目标所左右,所以只有当真理与他们的自我利益相关时,他们才会认识到它。在来生,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明显,那些人不仅不认识他们在肉身生活中所宣称的真理,而且还憎恨并迫害它,尤其是当他们的傲慢或自我崇拜没有被消除时。

1322、“使他们不听各人同伴的口音”象征着他们之间的不和谐或相互对立,这从字面含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听对方的口音代表不认可对方的话语,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是不认可对方的教义,因为“口音”在这里象征教义,如之前第1节所述。他们可能在言辞上表示认同,但在内心并不一致,而这种表面的一致性在内心的不和谐面前毫无价值。这与来生中恶灵的情况类似,他们虽然像善灵一样被分配到不同的团体中,但实际上是通过共同的幻想和欲望相互联系,共同行动以迫害真理和良善。因此,有一种共同性将他们团结在一起。一旦这种共同性消失,他们就会互相攻击,他们的快乐在于彼此折磨。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世上的教义和崇拜中;他们可能在表面上认同教义和仪式,但维系他们的共同点是自我崇拜。只有在他们能够从这种共同的自我崇拜中获益时,他们才会真正认同。一旦他们无法从中获益或没有希望获益,他们就会分裂,正如前所述,他们没有真理,而是将伪视为真,将恶视为善。这就是“不听各人同伴的口音”的深层含义。

1323、第八节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整个地面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整个地面上”在这里象征他们没有被认可。“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象征这样的教义没有被接受。

1324、“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整个地面上”在这里象征他们没有被认可,这一点从先前第4节中相同的措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象征这样的教义没有被接受,

这可以从“城”作为教义的象征中得出,正如之前在第402节中所述,以及先前关于建造城和塔的第4节和第5节的讨论。这表明,在这个古教会中,以内在的自我崇拜或自爱为核心的教义或崇拜是不被允许的,其具体原因将在随后内容进一步阐释。

1325、第九节 所以称它的名为巴别,因为耶和华变乱了全地的口音,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到整个地面上。

“所以称它的名为巴别”象征着这种崇拜方式。“因为耶和华变乱了全地的口音”象征这个古代教会的状态,即内在崇拜开始消亡;“地”象征教会。“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到整个地面上”象征内在崇拜完全消失。

1326、“所以称它的名为巴别”象征着这种崇拜方式,即“巴别”所象征的崇拜类型。如前所述,这种崇拜内在充斥着自爱,因此包含了所有的污秽和亵渎的事物。自爱本质上是自我,其污秽和亵渎的程度可以从先前关于人的自我的讨论中得知(参210、215节)。所有的恶行,包括仇恨、复仇、残忍、通奸、诡诈、伪善和不敬等,都源于自爱或自我。因此,当自爱或自我渗透入崇拜时,这些恶也随之而来,其表现取决于自爱的程度和性质。这就导致了崇拜的全面亵渎。自爱或自我越多地介入崇拜,内在的崇拜就越是消退,甚至完全消失。内在的崇拜是基于良善的情感和真理的知识的,但随着自爱或自我的介入,良善的情感和真理的认识就会逐渐退却和消失。神圣与亵渎不可共存,正如天堂与地狱不可共存一样,它们必须分离。这是主的国度中的状态和秩序。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崇拜被称为“巴别”的人中不存在内在的崇拜,而是有一种内在的死亡和类似尸体的东西被崇拜。因此,他们外在崇拜的本质也就变得清晰可见。

【2】这种被称为巴别的崇拜方式,在圣经中多处提及,特别是在描述巴别的部分。例如,在《但以理书》中,巴别(或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在梦中看到的雕像,这像的头是精金的 ,胸膛和臂膀是银的,肚腹和腰是铜的,腿是铁的,脚是半铁半泥的,象征着原本纯正的崇拜最终演变成所谓的巴别式崇拜。因此就说凿出来的一块石头出来打碎了铁、铜、泥、银和金(但以理书2:31-32, 33, 44-45)。还有尼布甲尼撒王为自己竖立的金像,他命令人们崇拜它,但其实并无其他含义(但以理书3:1至结尾)。同样,巴比伦王和他的贵族们使用从耶路撒冷圣殿中带来的金器饮酒,赞美由金、银、铜、铁和石头制成的神,导致墙上出现了手写的文字(但以理书5:1节结尾)。以及玛代人大流士下令要人们把他视为神并崇拜(但以理书6:1至结尾)。还有但以理在梦中所见的各种野兽(但以理书7:1至结尾)。这些例子都反映了巴别崇拜的本质,即从纯正的崇拜逐渐演变为自我崇拜和偶像崇拜的过程。

【3】同样,《启示录》中描述的“巴比伦和兽”也反映了这种崇拜方式。这种崇拜的象征性和代表性不仅在《但以理书》和《启示录》中清晰可见,而且在其他先知书中也一样。《以赛亚书》对巴别的描述揭示了这种崇拜的内在本质,如“脸如火焰”(象征欲望),“天上的众星群宿都不发光”(象征信仰的真理不发光),“日头一出就变黑暗”(象征神圣的爱变暗),“月亮也不放光”(象征信仰的真理不发光),以及“野狗、鸵鸟、猫头鹰、山羊、豺狼和龙”居住在那里(象征崇拜的内在本质),因为这些都是自爱或自我的象征(见《以赛亚书》13章8,10,21,22节)。

在这里所提及的巴别(或巴比伦),通过这些象征性的描述揭示了这种崇拜的内在本质。因此,在约翰《启示录》中,巴比伦被称为“世上淫妇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启示录17:5),以及“鬼魔的住处,各样污秽之灵和可憎之鸟的巢穴”(启示录18:2)。

这些描述清楚地表明,当这些内在的本质存在时,不可能有任何良善和真理的信仰存在;而良善的情感和真理的信仰在多大程度上消失,取决于这些内在本质的侵入程度。这些还被称为“巴比伦神像”(以赛亚书21:9)。

【4】关于自爱或自我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存在于崇拜中或构成自我崇拜,这在《以赛亚书》中得到了清晰的阐述:

这诗歌论巴比伦王说……你在心里说,我要升到天上,在神的星宿之上设立我的宝座,我要坐在会众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云彩之上,我要与至高者同等;然而你必被推下阴间,到坑中极深之处。(以赛亚书14:4, 13-15)。

在这里,“巴比伦”显然指的是那些想要被当作神崇拜的人,也就是自我崇拜。这种崇拜的本质在《以赛亚书》中得到了清晰的揭示。

【5】在《以赛亚书》中,巴比伦的特性被描述为:

巴比伦的处女啊,下来坐在尘埃;迦勒底的闺女啊,没有宝座,要坐在地上。……你素来倚仗自己的恶行,说:无人看见我。你的智慧聪明使你偏邪,并且你心里说: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以赛亚书47:1,10)

这反映了巴别自恃、自负和自我中心的特点。同样,在《耶利米书》中,对巴别的描述进一步突出了其自我毁灭的倾向:

你这行毁灭的山哪,就是毁灭天下的山,我与你反对。我必向你伸手,将你从山岩滚下去,使你成为烧毁的山。……巴比伦虽升到天上,虽使她坚固的高处更坚固,还有行毁灭的从我这里到她那里。(耶利米书51:25,53)

【6】这也清楚地表明,“巴别”象征着自我崇拜。他们不会拥有真理之光,而只处于纯粹的黑暗之中,也就是说,他们缺乏信仰的真理。这一点在《耶利米书》中得到了描述:

耶和华藉先知耶利米论巴比伦和迦勒底人之地所说的话……因有一国从北方上来攻击她,使她的地荒凉,无人居住,连人带牲畜都逃走了。(耶利米书50:1,3)

这里,“北方”象征黑暗,或者并非真实;“无人”也无“牲畜”象征没有善。更多关于巴别的详细讨论将在随后的第28节中进行,其中还将进一步探讨迦勒底。

1327、“因为耶和华变乱了全地的口音”象征这个古教会的状态,即内在崇拜开始消亡,这一点可以从“全地的口音”这一表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而不是像之前在第7节所述的那样仅局限于那些开始建造城和塔的人的口音。“全地”的“表面”象征着教会的状态,因为“地”象征教会(参662,1066节)。洪水后的教会情况是这样的:圣经中特别提及了三个教会,即由“挪亚”命名的第一古教会,由“希伯”命名的第二古教会,以及由“雅各”、后来由“犹大和以色列”命名的第三个古教会。

【2】关于被称为“挪亚”的第一个古教会,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后续教会的先驱。就像教会在其初始阶段通常更加纯净和无暇一样,这个教会也是如此,正如本章第一节所示,它拥有“一个口音”,即统一的教义,即对所有人来说,爱是本质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教会开始像其他教会一样逐渐衰落,特别是因为许多人开始将崇拜的重点转向自己,以求在他人之上脱颖而出,正如第4节所述的那样:“我们要为自己建造城和塔;它的头要在天上;让我们为自己造一个名”。这种倾向在教会中起着破坏性的作用,如同发酵剂或引发火灾的火种。当神圣事物被亵渎的危险逼近时(如第571节和第582节所述),根据主的智慧,这个教会的状态经历了改变,即其内在崇拜消亡,而外在崇拜得以保留。这种情形在此通过“耶和华变乱了全地的口音”得到象征。因此,可以看出,被称为巴别的这种崇拜并未在第一古教会中盛行,而是在后续的教会中开始流行,特别是当人们开始将人崇拜为神,尤其是在他们去世后被崇拜为神,从而产生了众多民族的神。

【3】允许内在崇拜消亡而仅保留外在崇拜的原因,是为了避免神圣事物的亵渎,从而带来永恒的谴责。只有那些拥有并认识信仰知识的人,才有可能亵渎神圣。相反,缺乏这些知识的人无法进行认识,更不可能亵渎。能够亵渎的是内在层面的事物,因为神圣存在于内在,而不是外在。这种情况类似于一个人犯下错误行为,但没有恶意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行为不应被视为有罪,就像一个没有预谋的人或缺乏理性的人一样。同样,那些不信死后有生命,但依然保持外在崇拜的人,他们无法亵渎与永恒生命相关的事物,因为他们不相信永恒生命的存在。对那些了解和承认的人来说,情况完全不同。

【4】这也是为什么允许人们沉溺于快感和欲望,通过它们远离内在的事物,而不是让他们深入了解且认可内在的事物并最终亵渎它们。今天,犹太人被允许沉迷于贪婪,是为了让他们更远离对内在事物的认识,因为他们如果认识到这些事物,就会亵渎它们。没有什么比贪婪更能将人从内在事物中移除,因为贪婪是最低级的地上欲望。对教会内部的许多人来说也是如此,对教会外的民族来说也是一样。这些民族,即非教会民族,最不可能亵渎神圣事物。因此这里说“耶和华变乱全地的口音”,这些话象征教会状态的改变,即它的崇拜变成了纯外在的,其中没有内在崇拜。

【5】以色列人和后来的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囚禁,象征和代表了类似的情形。在《耶利米书》中,有关于这个事件的描述:

无论哪一邦哪一国,不肯服侍这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也不把颈项放在巴比伦王的轭下,我必用刀剑、饥荒、瘟疫刑罚那邦,直到我藉巴比伦王的手将他们毁灭。(耶利米书27:8)

“服侍巴比伦王”并“把颈项放在巴比伦王的轭下”象征完全被剥夺了对良善和真理信仰的知识和认知,也就是说,失去了内在的崇拜。

【6】这一点在同一先知书中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所以耶和华论到坐大卫宝座的王和住在这城里的一切百姓,就是未曾与你们一同被掳的弟兄,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必使刀剑、饥荒、瘟疫临到他们,使他们像极坏的无花果。(耶利米书29:16,17)

“留在城里,不出去归顺巴比伦王”代表和象征那些拥有内在知识或信仰真理的人亵渎它们。论到这些人,就说“刀剑、饥荒、瘟疫临到他们”,这是对亵渎的惩罚,他们将变得像“极坏的无花果”。

【7】“巴别”还象征那些剥夺他人真理的知识和认可的人,这一点也在《耶利米书》中通过以下内容得到了象征和代表:

我必将犹大人全交在巴比伦王的手中,他要将他们掳到巴比伦去,也要用刀将他们杀戮。并且我要将这城中的一切货财和劳碌得来的,并一切珍宝,以及犹大君王所有的宝物,都交在他们仇敌的手中;仇敌要当作掠物带到巴比伦去。(耶利米书20:4,5)

在这段经文中,“一切货财和劳碌得来的,并一切珍宝,以及犹大君王所有的宝物”在内义上象征信仰的知识。

【8】同样在《耶利米书》中:

我必召北方的众族和我仆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攻击这地和这地的居民,并四围一切的国民。我要将他们尽行灭绝,以致他们令人惊骇、嗤笑,并且永久荒凉。这全地必然荒凉。(耶利米书25:9,11)

在这里,“巴别”描述的是信仰内在部分或内在崇拜的荒废;因为对于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来说,没有真正的信仰之真理,正如之前所展示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会破坏并荒废真理,并将其带入囚禁。因此,“巴别”也被称为“毁灭的山”(耶利米书51:25)。更多关于“巴别”的内容可以参见之前的讨论(参1182节)。

1328、“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到整个地面上”象征内在崇拜完全消失,这可以从“分散”一词的含义——散开或驱散中理解。在最直接的意义上,“分散到整个地面上”指的是那些意图建造巴别城的人,但由于这些人剥夺他人对真理的所有知识,如前所述,这里也象征着内在崇拜的丧失;一个是另一个的结果。这种结果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这是文中第三次提到这一主题。第一古代教会被剥夺了对真与善的知识,这从构成该教会的各民族大多成为偶像崇拜者,仅保留某种外在崇拜形式这一事实中可见一斑。教会外的偶像崇拜者与教会内的偶像崇拜者相比,前者的处境要好得多;前者属于外在的偶像崇拜者,而后者则是内在的偶像崇拜者。这一点从耶稣在《路加福音》(13:23,28-30)和《马太福音》(8:11,12)中的话可见。这就是这一古教会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1329、第十节 这些是闪的后代;洪水以后二年,闪一百岁生了亚法撒。

“这些是闪的后代”象征第二古教会的衍生和延伸。“闪”象征一般意义上的内在崇拜。“一百岁(或‘一百年’)”象征这个教会在初始阶段的状态。“亚法撒”是一个按此命名的民族,象征知识。“洪水后二年”象征洪水后的另一个教会。

1330、“这些是闪的后代”象征第二古教会的衍生和延伸,这可以从“后代”一词的意义中得知,即指教义和崇拜的起源和传承,正如之前第1145节中所述。在这里和圣经其他部分中,“后代”指的不是别的,而是与教会相关的事物,即与教义和崇拜相关的事物。圣经的内义专注于这些方面。因此,当一个教会诞生时,常用“这是他的后代”来表达。例如,创世记第2章第4节中描述的最初教会:这是天地的来历(“来历”与“后代”同一词)。同样地,洪水前的各个相继诞生的教会,如第五章第一节所述的“这是亚当的后代”。洪水后的三个教会,第一个称为挪亚,第二个以希伯命名,第三个先以雅各命名,后来以犹大和以色列命名。当描述第一个教会时,以“这些是挪亚儿子们的后代”开始;以希伯命名的第二个教会,以“这些是闪的后代”开始;第三个教会则在本章第27节以“这些是他拉的后代”开始。因此,“后代”指的是教会描述的教义和崇拜的起源和传承。第二古教会的后代起源于闪,或说其起源被描述为源自闪,是因为“闪”象征内在崇拜,在这里特指这个教会的内在崇拜。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教会的内在崇拜与前一章通过“闪”所象征的内在崇拜完全相同,它只是这个教会的内在崇拜。

1331、“闪”象征一般意义上的内在崇拜,这一点现在变得清晰可见。关于这个教会内在崇拜的特性,可以通过分析闪之后依次提及的人物来理解,表明它是基于事实性知识的崇拜形式。此外,通过对年龄数字的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1332、“一百岁(或‘一百年’)”象征这个教会一般情况下的状态,这可以从之前关于数字和年份的一般意义所述和展示的内容中得知,见第482,487,488,493,575,647,648,755,813,893节,这些数字象征着时间和状态。但是,具体哪些状态以及这些状态的特征通过“一百年”这个数字,以及本章后续部分中的其他年数所象征,解释起来将非常冗长,并且也相当复杂。

1333、缺失。

1334、“亚法撒”是一个按此命名的民族,象征知识,已在上一章第24节第1236节中有所讨论。

1335、“洪水后二年”象征洪水后的另一个教会,这可以从“年”在圣经中的用法中得知,就像“日”和“周”一样,它代表一个完整的时期,无论是较短还是较长,几年或许多年,甚至抽象地代表一个时期,这可以从之前提到的第488节和第893节中看出。同样,在这里的“洪水后二年”,它象征着教会的第二个时期,即这个第二教会开始的时期。

1336、第十一节 闪生亚法撒之后又活了五百年;并且生了儿子和女儿。

“闪生亚法撒之后又活了五百年”象征着持续时间和状态。“闪”在这里和之前一样,象征一般意义上的内在崇拜。“亚法撒”象征事实性知识。“生了儿子和女儿”象征教义方面的事物。

1337、这些象征意义不需要再次证实,因为它们已经在先前的讨论中被阐明。唯一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教会的内在崇拜实际上是一种以事实性知识为基础的形式,或者可以被描述为对真理的爱。当这个教会刚刚形成时,几乎没有剩余的仁义,因此也几乎没有信仰,而信仰仅仅来源于仁义。这一点也可以从先前关于巴别城和塔的讨论中得到印证,尤其是在提到“耶和华变乱了全地的口音”(第9节)时更是如此。

1338、“生了儿子和女儿”象征教义方面的事物,这可以从“儿子”的意义中明确,如之前在第264,489-491,533节中所述。”

1339、第十二节 亚法撒活到三十五岁,生了沙位。

“亚法撒活到三十五岁”象征这个教会第二状态的开始,也象征它的第二个状态;“亚法撒”如前所述,象征事实性知识。“生了沙拉”象征由此衍生;“沙拉”是一个这样命名的民族,通过它象征着属于事实性知识的事物。

1340、这些象征意义不需要再次确认:关于“沙拉”是这样命名的一个民族,以及它象征着属于知识的事物,已在前一章第24节中提到。

1341、第十三节 亚法撒生沙拉之后又活了四百零三年,并且生了儿子和女儿。

“亚法撒生沙拉之后又活了四百零三年”象征持续过程和状态;“亚法撒”,如前所述,象征事实性知识;“沙拉”象征与这些知识相关的事物。“生了儿子和女儿”象征教义的产生。

1342、第十四节 沙拉活到三十岁,生了希伯。

“沙拉活到三十岁”象征第三个状态的开始;“沙拉”,如前所述,在此象征与事实性知识相关的事物。“生了希伯”象征由此衍生出的事物;“希伯”是以希伯为祖先的一个民族,即希伯来族,它在一般意义上代表第二古教会的崇拜。

1343、“希伯”指的是一个被称为希伯来人的民族,这个名字来源于他们的祖先。根据圣经的历史记载,希伯来人代表早期教会的一种崇拜方式。这个民族是新崇拜形式的发源地,因此,所有实行类似这种崇拜方式的人都被称为希伯来人。他们的崇拜方式后来在雅各的后代中得以恢复,其主要特征是他们将自己的神称为耶和华,并且进行祭祀。上古教会一致认识主,并称他为耶和华,这一点从创世记的最初几章和圣经的其他部分都可以看出。古教会,即洪水后的教会,也认识主,并称他为耶和华,特别是那些实行内在崇拜的人,他们被称为“闪的儿子”。其他实行外在崇拜的人也认识耶和华,并崇拜他。但当内在崇拜逐渐转变为外在形式,尤其是当它变成偶像崇拜时,每个民族开始有自己所崇拜的神。希伯来民族保留了耶和华的名字,继续称呼他们的神为耶和华,这使他们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

【2】在埃及生活的雅各的后代,随着外在崇拜形式的流行,渐渐忘记了称呼他们的神为耶和华的传统,这种情况甚至发生在摩西身上。因此,他们首先被重新引导,认识耶和华是希伯来人的神,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这可以从《出埃及记》看出: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和以色列的长老要去见埃及王,对他说:耶和华-希伯来人的神遇见了我们,现在求你容我们往旷野去,走三天的路程,为要祭祀耶和华-我们的神。” (出埃及记3:18)

法老说:“耶和华是谁,使我听他的话,容以色列人去呢?我不认识耶和华,也不容以色列人去!” 他们回答说:“希伯来人的神遇见了我们。求你容我们往旷野去,走三天的路程,祭祀耶和华-我们的神。”(出埃及记5:2-3)

【3】在《出埃及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雅各的后代在埃及失去了对“耶和华”这个名字的记忆:

摩西对神说:“我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祖宗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他们若问我说:‘他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 神对摩西说:“我是那我是”;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个“我是”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神又对摩西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耶和华-你们祖宗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耶和华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纪念,直到万代。”(出埃及记3:13-15)

【4】由此显而易见,甚至摩西都不知道,希伯来人的神被称为耶和华是他们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的标志。因此,在其它地方,耶和华也被称为希伯来人的神:

你对法老说,耶和华-希伯来人的神打发我来见你。(出埃及记7:16)

你进去见法老,对他说:“耶和华-希伯来人的神这样说。”(出埃及记9:1,13)

摩西、亚伦就进去见法老,对他说:“耶和华-希伯来人的神这样说。”(出埃及记10:3)

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天上的神。(约拿书1:9)

非利士人听见欢呼的声音,就说:“在希伯来人营里大声欢呼,是什么缘故呢?”随后就知道耶和华的约柜到了营中。……我们有祸了!谁能救我们脱离这些大能之神的手呢?从前在旷野用各样灾殃击打埃及人的,就是这些神。 非利士人哪,你们要刚强,要作大丈夫,免得作希伯来人的奴仆。”(撒母耳记上4:6,8,9)

这也清楚地表明,不同的民族通过他们所称呼的神来区分,而希伯来民族则通过耶和华来区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