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第6卷)》第32章 创世记32章内义(1)

《属天的奥秘(第6卷)》第32章 创世记32章内义(1)

内义

4233.创世记32:1, 2.雅各仍旧行路,神的使者遇见他。雅各看见他们就说,这是神的军营。于是给那地方起名叫玛哈念。

“雅各仍旧行路”表真理朝它与属灵和属天良善的结合逐渐发展。“神的使者遇见他”表出自良善的启示。“雅各看见他们就说,这是神的军营”表天堂。“于是给那地方起名叫玛哈念”表该状态的性质。

4234.“雅各仍旧行路”表真理朝它与属灵和属天良善的结合逐渐发展。这从“雅各”的代表清楚可知,“雅各”在此是指属世层的真理。前面早已阐述了“雅各”代表什么,即代表主的属世层。由于在历史叙事中论述雅各的地方,在内义上论述的是主,以及祂如何使自己的属世层变成神性,故雅各先是代表该属世层里面的真理,然后代表与“拉班”所表旁系良善联结的真理。一旦该良善与它联结,雅各就代表这种良善。然而,这种良善并不是属世层里面的神性良善,而是一种居间或中间良善,主通过这居间或中间良善能接受神性良善。这种居间或中间良善就由与拉班分离时的雅各代表,尽管本质上这种良善是真理,就是能够凭着这种居间或中间良善而与属世层里面的神性良善结合的真理。雅各现在所代表的,正是这种真理。

不过,与这种真理结合的良善则由“以扫”来代表,以扫是指主的神性属世层的神性良善(参看3300, 3302, 3494, 3504, 3527, 3576, 3599, 3669, 3677节)。就至高意义而言,现在所论述的主题正是主的神性属世层的神性真理与神性良善的实际结合。因为一旦雅各离开拉班,来到约旦河,因而进入迦南地的入口处,他就代表这种结合;因为迦南地在内义上表示天堂,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的神性人身(3038, 3705节)。正因如此,“雅各仍旧行路”表增真理朝它与属灵和属天良善的结合逐渐发展。

不过,这些事具有这样的性质,它们根本不可能被充分而理性地阐述清楚;其原因在于,在基督教界,学者们连对这个主题的最基本或模糊的概念都没有。事实上,几乎没有人知道何为人的属世层,何为其理性层,也不知道这二者完全不同,彼此分离。甚至几乎没有人知道何为属灵真理,或何为这真理的良善,也不知道这些同样是完全不同,彼此分离的。更鲜为人知的是,当人正在重生时,真理便与良善结合,并且在属世层里面以一种不同而又分离的方式、在理性层里面又以另一种方式通过无数手段结合。事实上,人们甚至不知道主是照着祂重生人所遵循的那种次序来使祂的人身变成神性。

因此,由于人们连这些最基本或模糊的概念都没有,所以有关它们的说明必显得晦涩难懂。然而,之所以阐述它们,是因为圣言的内义无法以其它方式来解释。至少它们将表明天使智慧何等伟大,以及它的性质,因为圣言的内义主要适合天使。

4235.“神的使者遇见他”表出自良善的启示。这从“神的使者”的含义清楚可知,“神的使者”是指主之神性的某个方面,在此是指主里面的神性,因为被称为父的神性本身在主里面。主的生命本质(这生命本质在人里面被称为灵魂)就来自神性,就是祂自己。这种神性通常被称作神性性质(Divine nature),确切地说,被称为主的神性本质(Divine essence)。因为在圣言中,“神的使者(或天使)”表示主的某个方面(参看1925, 2319, 2821, 3039, 4085节)。“神的使者遇见他”在最近似意义上表示神性进入属世层的流注,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启示;因为一切启示皆出自神性流注。由于所论述的主题是主的属世层里面状态的颠倒,以便良善能占据第一位,真理占据第二位;还由于本章这第一部分所论述的主题是在属世层里面真理植入良善(4232节),又由于这一切若没有来自神性的启示,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故此处首先论述由真理将要被植入其中的良善所带来的启示

4236.“雅各看见他们就说,这是神的军营”表天堂。“神的军营”表示天堂,因为“军队”表示真理和良善(3448节),真理和良善被主按天上的次序来排列。因此,天上的次序本身,也就是天堂,就由“军营”来表示。这种“军营”或次序具有这样的性质:地狱绝无法拆散它,尽管地狱不断努力这样做。这也是为何这种次序,或天堂被称作“军营”,又为何按这种次序被排列的真理与良善,也就是天使被称作“军队”(或译军旅等)。由此明显可知,“神的军营”为何表示天堂。以色列人在旷野的营地就代表这种实际的次序,因而代表天堂本身;他们在旷野照各支派的共同居住被称作“营地”。而会幕在中央,他们则在会幕周围扎营,这会幕就代表主自己。关于以色列人以这种方式扎营,可参看民数记(1章,以及33:2-56);关于他们照各支派在会幕周围扎营,如在东边安营的是犹大,以萨迦和西布伦等支派;在南边安营的是流便、西缅和迦得等支派;在西边安营的是以法莲,玛拿西和便雅悯等支派;在北边安营的是但、亚设和拿弗他利等支派;利未支派在中间,靠近会幕(民数记2:2-34)。

各支派表示作为整体的一切良善与真理(参看3858, 3862, 3926, 3939, 4060节)。正因如此,当巴兰见以色列人照着支派居住,神的灵临到他身上时,他便题起诗歌说:

雅各啊,你的帐棚何等华美!以色列啊,你的帐幕何其华丽!如接连的山谷,如河旁的园子。(民数记24:5-6)

很明显,这个预言不是指以雅各和以色列所命名的人民,而是指这是所代表的主的天堂。由于同样的原因,在圣言的其它经文中,他们在旷野的这种有序的定居点,或照各支派扎营被称作“营地”;在这些经文中,“营地”在内义上表示天堂的次序,“安营”(或扎营)表示照着这种次序的排列,也就是说,照着良善与真理存在于天堂所在的次序的排列(如利未记4:12; 8:17; 13:46; 14:8; 16:26, 28; 24:14, 23; 民数记2; 4:5-33; 5:2-4; 9:17至末尾; 10:1-10, 28; 11:31, 32; 12:14, 15; 31:19-24; 申命记23:9-14)。

“神的营”表示天堂,这一点也可见于约珥书:

在祂面前,地震动,天摇撼,日月昏暗,星辰收回其光辉。耶和华在祂军旅前发声,祂的营兵甚多;遵行祂话的是强盛的。(约珥书2:10-11)

撒迦利亚书:

我必在我家四围驻扎军队,不让任何人来回经过,压迫者也不再经过。(撒迦利亚书9:8)

启示录:

歌革和玛各上到地的宽阔处,围住圣徒的营与蒙爱的城,就有火由神那里降下,烧灭了他们。(启示录20:9)

“歌革和玛各”表示那些处于脱离内在的外在敬拜之人,这种敬拜已沦为偶像崇拜(1151节)。“地的宽阔处”表示教会的真理,“宽阔处”(或平原,plain)表示构成教义教导的真理(参看2450节);“地”表示教会(556, 662, 1066, 1067, 1850, 2117, 2118, 3355节)。“圣徒的营”表示天堂或主在地上的国度,也就是教会。

由于在圣言中,绝多数事物都具有一个反面意义,所以“营地”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它表示邪恶与虚假,因而表示地狱。如诗篇:

虽有邪恶军营驻扎攻击我,我的心也不害怕。(诗篇27:3)

又:

神把那安营攻击我之人的骨头散开了。你使他们蒙羞,因为神弃绝了他们。(诗篇53:5)

耶和华的使者在亚述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人(以赛亚书37:36),其中亚述营没有别的含义;埃及人的营地(出埃及记 14:20)也是。

4237.“于是给那地方起名叫玛哈念”表该状态的性质。这从“起名”和“地方”的含义清楚可知:“起名”是指性质(参看144, 145, 1754, 1896, 2009, 3421节);“地方”是指状态(2625, 2837, 3356, 3387节)。在原文,“玛哈念”表示“二营地”,“二营地”表示主的两个天堂,或两个国度,即属天天堂或国度和属灵天堂或国度,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的神性属天层和神性属灵层。由此明显可知,当主的属世层被“玛哈念”所表示的属灵和属天之善启示时,其状态是何性质。不过,该状态的这种性质无法描述。若不通过从主接受的天堂之光所启示的表象,以及人在重生时所经历的各个状态,因为人的重生是主荣耀的一个形像(3138, 3212, 3296, 3490节),主在使自己里面的人身变成神性时所拥有的神性状态就无法进入任何人的理解范畴,甚至无法进入任何天使的理解范畴。

4238.创世纪32:3-5.雅各打发使者在他前面,往西珥地去,就是以东的田野,见他哥哥以扫。吩咐他们说,你们对我主以扫这样说:你的仆人雅各这样说,我在拉班那里寄居,滞留到现在。我有牛、驴、羊群、仆婢,现在打发人来报告我主,为要在你眼前蒙恩。

“雅各打发使者在他前面,见他哥哥以扫”表通过真理与属天良善的第一次联系。“往西珥地去”表属天-属世良善。“就是以东的田野”表源于此的真理。“吩咐他们说,你们对我主以扫这样说”表首先承认良善占据更高位置。“我在拉班那里寄居,滞留到现在”表祂已为自己取得“拉班”所表示的良善。“我有牛、驴、羊群、仆婢”表以其适当次序存在于那里的获得物。“现在打发人来报告我主,为要在你眼前蒙恩”表关于祂的状态的教导,以及真理在良善面前的恭敬和谦卑。

4239.“雅各打发使者在他前面,见他哥哥以扫”表通过真理与属天良善的第一次联系。这从“打发使者”的含义,以及“以扫”的代表清楚可知:“打发使者”是指联系;“以扫”是指属世层里面的属天良善(参看3300, 3302, 3494, 3504, 3527, 3576, 3599, 3669节)。如前所述(4234节),此处所论述的主题是“雅各”所表属世层的神性真理与“以扫”所表属世层的神性良善的结合。因此,经上首先论述了出自神性的属世层的启示(4235节),此处又论述了通过真理的第一次联系,由“雅各打发使者见他哥哥以扫”这句话来表示。在圣言中,良善与真理被称作“弟兄”(参看367, 3303节)。

4240.“往西珥地去”表属天-属世良善。这从“西珥地”的含义清楚可知,“西珥地”在至高意义上是指主的属天-属世良善。“西珥地”之所以具有这种含义,是因为西珥山是迦南地一侧的一个边界(约书亚记11:16,17);一切边界,如河、山或陆地,都代表那些最后出现的事物或终级事物(1585, 1866, 4116节)。事实上,这些边界因着迦南地而具有这种代表性,迦南地在中央,代表主的天国,在至高意义上代表祂的神性人身(参看1607, 3038, 3481, 3705节)。作为边界存在的最后事物或终级事物就是那些被称作属世的事物,因为属世事物是含有属灵和属天事物在里面的边界。这在诸天堂就是如此,至内在或第三层天堂是属天的,因为它处于对主之爱;中间或第二层天堂是属灵的,因为它处于对邻之爱;最后或第一层天堂是属天-属世和属灵-属世的,因为它处于简单的良善,也就是那里次序的最后层级,或终端。重生之人作为一个微型天堂也一样。由此可见,“西珥地”表示属天-属世良善源于何处。住在那里的“以扫”就代表这良善,如前所示;因此,他所居之地也具有同样的含义。因为地也具有地上居民的代表 (1675节)。

由此明显可知在圣言中,“西珥”表示什么。如摩西五经:

耶和华从西乃而来,从西珥向他们显现,从巴兰山发出光辉,从万万圣者中来临。(申命记33:2-3)

在士师记,底波拉和巴拉作歌说:

耶和华啊,你从西珥出来,由以东田野行走。那时地震天漏,云也滴下雨水。山,就是这西乃,在耶和华以色列神的面前摇摇欲坠。(士师记 5:4-5)

巴兰的预言:

我看祂却不在现时,我望祂却不在近日。有星要出于雅各,有杖要兴于以色列;以东将成为产业;西珥将成为他敌人的产业;但以色列成为强壮。(民数记24:17-18)

谁都能看出,在这些经文中,“西珥”表示主的某个方面,因为经上说耶和华“从西珥显现”、祂“从西珥出来,由以东田野行走”、“以东和西珥将成为产业”。然而,至于它表示主的哪个方面,若不藉着圣言的内义,没有人能知道。所指的是主的神性人身,尤指这人身里面神性属世层的良善,这一点从前面所述可以看出来。“从西珥显现、出来”表示祂甚至使祂的属世层也变成神性,以便由此能有光,也就是聪明和智慧;祂以这种方式不仅在人身的理性层方面,还在人身的属世层方面可以成为耶和华。这就是为何经上说“耶和华从西珥显现”、“耶和华从西珥出来”。主就是耶和华(参看1343, 1736, 2004, 2005, 2018, 2025, 2156, 2329, 2921, 3023, 3035节)。在以赛亚书,“论度玛的默示”具有同样的含义:

祂从西珥呼问我,守望的啊,夜里如何?守望的啊,夜里如何?守望的说,早晨将到,黑夜也来。(以赛亚书21:11-12)

就代表意义而言,“西珥地”严格来说表示主存在于那些在教会之外的人,也就是当教会正在外邦人当中建立时存在于他们当中的国度,与此同时,前教会或旧教会正离弃仁与信。那时,那些陷入黑暗的人就会拥有光明,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清楚看出来。严格来说,这就是“从西珥显现”、“从西珥出来,由以东田野行走”、“西珥将成为产业”,以及上述以赛亚书中“祂从西珥呼问我,守望的啊,夜里如何?守望的说,早晨将到,黑夜也来”的含义。“早晨将到”表示主的降临(2405, 2780节),和随之临到那些在“黑夜”里的人,也就是居于无知之人的启示;不过,这启示来自主的神性属世层(4211节)。由于在圣言中,绝大多数事物都有一个反面意义,故“西珥”这个名字也有如此(如以西结书 25:8,9;35:2-15,以及圣言历史部分的各处)。

4241.“就是以东的田野”表源于此,也就是源于良善的真理。这从“以东的田野”的含义清楚可知,“以东的田野”是指主的神性属世层的良善,该良善与真理的教义或真理相结合(参看3302, 3322节)。源于此,也就是源于良善的真理与作为良善源头的真理迥然不同。作为良善源头的真理是指人在重生之前为自己所取得的真理,而源于良善的真理则是他在重生之后为自己所取得的真理。重生之后,真理就从良善发出,因为那时此人出于良善觉察并知道它们是真理。这种真理,就是从良善发出的真理,就是“以东的田野”所表示的;如上面从士师记所引用的经文:

耶和华啊,你从西珥出来,由以东田野行走。(士师记 5:4)

4242.“吩咐他们说,你们对我主以扫这样说”表首先承认良善占据更高位置。这从“吩咐他们(即使者)说”的含义和“以扫”的代表清楚可知:“吩咐他们(即使者)说”在此是指反思和随之对事情的确如此的觉察(参看3661, 3682节),因而是指承认;“以扫”是指良善(4234, 4239节)。雅各称呼以扫为他的“主”,而不是他的“哥哥”,以及下面自称是他的“仆人”,后来又以同样的方式说话,表示承认良善占据更高位置。当人正在重生时,真理明显占据第一位,而良善占据第二位;但一旦他完成重生,良善就占据第一位,真理则占据第二位(参看1904, 2063, 2189, 2697, 2979, 3286, 3288, 3310e, 3325, 3330, 3332, 3336, 3470, 3509, 3539, 3548, 3556, 3563, 3570, 3576, 3579, 3603, 3701节)。这也是父亲以撒对他儿子以扫所发的预言:

你必倚靠刀剑生活,又必事奉你的兄弟;到你掌权的时候,你必从颈项上挣开他的轭。(创世记27:40)

所预言的这些话就论述了本章所论述这种状态的颠倒。

4243.“我在拉班那里寄居,滞留到现在”表祂已为自己取得“拉班”所表示的良善。这从“拉班”的代表,以及“寄居”和“滞留”的含义清楚可知:“拉班”是指居间或中间良善,也就是并不纯正、但仍服务于引入纯正真理与良善的良善(参看3974, 3982, 3986 e, 4063节) ;“寄居”是指接受教导(参看1463, 2025节);“滞留”(tarrying or staying,或停留、共同居住)是指论及有良善伴随的真理生命之物(3613节),在此是指为自己取得。由此明显可知,“我在拉班那里寄居,滞留到现在”表示祂已为自己取得“拉班”所表示的良善。

此中情形是这样:真理无法植入良善,除非有实现这一点的方法或媒介。这些方法或媒介就是就是前几章所论述的主题,就是提到雅各寄居到拉班那里,与他共同居住,并在那里获得羊群的地方。本章论述了当次序颠倒,以致真理服从良善时,真理与良善结合的过程,因而状态的颠倒。当人正出于对真理的情感而学习真理,还没有怎么照之生活时,真理看似占据第一位。但当他照着出于对真理的情感而学来的真理生活时,良善就占据第一位;在这种情况下,真理变成了良善,因为此时这人相信良善在于照真理行事。那些已经重生的人就处于这种良善,那些拥有良知,也就是不再推理它是不是真理,而是因为它就是真理而行出真理,从而在信仰和生活上为自己取得真理的人也处于这种良善。

4244.“我有牛、驴、羊群、仆婢”表以其适当次序存在于那里的获得物。这从“牛、驴、羊群、仆婢”的含义清楚可知,“牛、驴、羊群、仆婢”是指服从或从属的良善与真理,无论外层还是内层,因而是指处于其适当次序中的获得物。“牛”是指外层属世良善,“驴”是指外层属世真理(参看2781节);“羊群”是指内层属世良善,“仆”是指它的真理,“婢”是指对该真理的情感;这一切从前面数次所解释的各自的含义明显可知。这类良善与真理就是此处所论述的获得物,显然,它们按其次序被提及;因为外层是牛和驴;内层是羊群和仆婢。

4245.“现在打发人来报告我主,为要在你眼前蒙恩”表关于祂的状态的教导,以及真理在良善面前的恭敬和谦卑。这从“打发人报告”的含义清楚可知,“打发人报告”是指教导人的状态。显然,随后就是真理在良善面前的恭敬和谦卑;因为雅各称以扫为他的“主”,并说“在你眼前蒙恩”,这些都是恭敬和谦卑的话。此处描述了当真理与良善颠倒过来时,也就是说,当真理变得服从良善时,或也可说,当拥有对真理的情感之人开始拥有对良善的情感时,状态的性质。除了那些已经重生的人,事实上除了那些反思此事的重生之人外,谁也意识不到这种颠倒和服从。

如今,很少有人正在重生,更少有人去反思。由于这个原因,此处所说关于真理与良善的事必然晦涩难懂,恐怕还具有不被承认的性质;在那些将信之真理摆在第一位,将仁之良善摆在第二位,因而过多地思想教义事务,却不怎么考虑仁爱善行,认为永恒的救赎来自前者,而非来自后者的人当中尤其如此。以这种方式思考的人绝无可能知道,更不可能觉察到信之真理服从于仁之良善。作为人思想的实质和基础的事物会对他产生影响。他若出于仁之良善思考,就会清楚看到信之真理占据第二位,也会发现真理本身可以说处在光中。因为仁之良善就像放射光的火焰,因而照亮此人之前以为真实的每一个事物。他还会洞察到虚假如何将自己掺杂进去,并披上真理的表象。

4246.创世记32:6-8.使者回到雅各那里说,我们到了你哥哥以扫那里,他也正来迎接你;并且还有四百人同他一齐来。雅各就甚惧怕,而且愁烦,便把那与他同在的人口和羊群、牛群、骆驼分作分做两营。说,以扫若来击杀这一营,剩下的那一营还可以逃避。

“使者回到雅各那里说,我们到了你哥哥以扫那里,他也正来迎接你”表良善不断流入,以便将真理变成它自己的。“并且还有四百人同他一齐来”表现在它的状态,即它要占据第一位。“雅各就甚惧怕,而且愁烦”表它正在被改变时的状态。“便把那与他同在的人口和羊群、牛群、骆驼分作分做两营”表对属世层里面真理与良善的预备和安排,以便接受“以扫”所代表的良善。“说,以扫若来击杀这一营,剩下的那一营还可以逃避”表应对各种情况。

4247.“使者回到雅各那里说,我们到了你哥哥以扫那里,他也正来迎接你”表良善不断流入,以便将它们,也就是真理变成它自己的。这从“哥哥(即弟兄)”和“来迎接”的含义清楚可知:“哥哥(即弟兄)”,就是此处的以扫,是指良善,也就是说,是指主的神性属世层的良善,如前所述;“来迎接”是指流注,如下文所述。由于所指的是流注,故所指的也是变成它自己的。

从前面数次关于该主题的阐述可以看出,良善与真理,良善进入真理的流注,以及良善将真理变成自己的是何情形。也就是说,由此可以看出,良善不断流入,真理接受良善,因为真理是良善的器皿。除了纯正的真理外,神性良善无法置于任何其它器皿中,因为良善与真理彼此对应、相互匹配。当人处于对真理的情感(每个人在重生之前最开始的阶段,都是先处于对真理的情感)时,良善就不断流入,只是还没有器皿,也就是没有放置它自己、将其变成自己的那种真理;因为重生之初,人还未拥有任何认知。然而,那时良善就不断流入,故产生了对真理的情感;对真理的情感并非来自其它源头,只来自神性良善的不断努力流入。由此明显可知,甚至在那时,良善也占据第一位,并发挥主导作用,尽管看上去似乎是真理如此行。然而,当人正在重生(重生发生在人拥有认知的成年时期)时,良善就会显现;因为这时,此人更多地处于对行出真理的情感,不再那么处于对知道真理的情感。在此之前,真理一直处于他的理解或认知,但现在处于他的意愿;当它处于意愿时,就在此人里面了,因为意愿构成这个人自己。存在于人里面的反复循环是这样:一切事实、一切知识皆通过视觉或听觉被引入思维,由此被引入意愿,再由意愿通过思维被引入行为。从记忆,也可以说从内视或内眼开始的类似循环也是存在的,即:从内视开始通过思维进入意愿,从意愿通过思维进入行为;或若出现某种障碍,则进入行为的努力;一旦这种障碍被清除,那么这种努力就会付诸实践。

由此明显可知良善以哪种方式流入真理,并使之变成自己的。也就是说,首先,属于信的一切真理通过听觉或视觉被引入,然后被储存在记忆中,由此被接连提升到人的思维过程,最终被引入他的意愿。一旦在意愿中,它们就从那里通过思维进入行为,或它们若不能进入行为,就留在努力中。这种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内在行为,因为一旦有机会,它就会变成一种外在行为。然而,要知道,尽管这种循环是存在的,但产生这种循环的却是良善。因为出自主的生命只流入和流经良善,并且通过至内在的事物如此行。谁都能看出,通过至内在事物流入的生命产生这循环,因为没有生命,无物产生。由于出自主的生命只流入和流经良善,故可知良善就是那产生之物,并在人拥有对真理的认知,同时渴望接受它们的程度内流入真理,使其成为自己的。

4248.“并且还有四百人同他一齐来”表现在它的状态,即它要占据第一位。这从“四百”的含义清楚可知,严格来说,“四百”是指试探及其持续时间(参看2959, 2966节)。这就是所指的状态,这一点从下面的细节明显看出来,即:“雅各就甚惧怕,而且愁烦”,因此将他的营分成两个(32:7-8);又出于惧怕而祈求耶和华(32:9-12);最终与一位天使摔跤,这摔跤就表示试探,这从本章后面关于这次摔跤的解释清楚看出来。当正经历重生之人的状态被颠倒时,也就是说,当良善占据第一位时,试探就会到来。在此之前,这人无法承受它们,因为他尚未拥有他用来防卫自己并寻求慰藉的认知。也因此缘故,在成年之前,没有人会经受试探。试探就是那将真理与良善结合起来的经历(参看2272, 3318, 3696, 3928节)。由此明显可知,“同他一齐来的四百人”表示当良善要占据第一位时的状态。

4249.“雅各就甚惧怕,而且愁烦”表它正在被改变时的状态。这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惧怕和愁烦(fear and distress)是试探的第一个阶段,它们是状态发生颠倒或改变的先兆。这些细节,也就是以扫带着四百人来迎接雅各,雅各因此甚惧怕,而且愁烦中隐藏更深的奥秘无法轻易解释清楚,因为它们过于内在。只能在此提出这一点:当良善占据第一位,使真理服从自己时,如人经历属灵试探时的情形,从内层所流入的良善会伴随着众多真理,这些真理就被储存在此人的内层人里面。在良善发挥主导作用之前,这些真理无法进入他的心目和理解范畴中,因为当这一切发生时,属世层就开始从良善接受光明,属世层里面一致的事物和不一致的事物由此向他变得显而易见,先于属灵试探的惧怕和愁烦由此而来。因为属灵试探作用于良知,良知是内层人的属性;因此当进入这种试探时,人不知道自己的惧怕和愁烦从何而来;不过,与他同在的天使十分清楚这一切。事实上,试探来源于天使将此人保持在良善与真理中,而恶灵却将他保持在邪恶与虚假中。

发生在与人同在的灵人并天使当中的事就被此人精准觉察,好像这些事是在他里面进行的。因为人活在肉身时,不相信他里面的一切都是从某个其它地方而非从他自己流入的,故以为发生在他里面的事不是由在他之外的原因造成的,反以为一切原因皆在他里面,就是他自己的;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凡人所思所愿的,也就是他的一切思维和一切情感,要么源于地狱,要么源于天堂。当他思想并意愿邪恶,因此以虚假为快乐时,就要让他知道,他的思维和情感源于地狱;但当他思想并意愿良善,因此以真理为快乐时,也要让他知道,它们源于天堂,也就是说,经由天堂从主而来。不过,人的思维和情感往往呈现出另外的表象。例如,由属于要重生之人的事物所产生的恶灵与天使之间的争战就呈现出惧怕和愁烦,以及试探的表象。

这些事对人来说,必看似悖论,因为如今几乎每个教会成员都以为他所思想的一切真理,以及他所意愿并行出的良善,皆源于他自己,尽管他由于信仰所教导的教义而没有这样说。事实上,人具有这样的性质,若有人告诉他说,当他思想并意愿邪恶时,来自地狱的恶灵正流入他的思维和意愿,当他思想并意愿良善时,来自天堂的天使正流入他的思维和意愿,他会震惊于有人竟然持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他会说,他觉得生命在他自己里面,他凭自己思想,并凭自己意愿。他出于自己里面的这种感觉,而非出于他的教义形成自己的信仰。然而,教义是正确的,这种感觉却是错误的。我从数年来几乎不间断地经历被恩准得知这一事实,并且对此清楚到毫无怀疑的余地

4250.“便把那与他同在的人口和羊群、牛群、骆驼分作分做两营”表对属世层里面真理与良善的预备和安排,以便接受“以扫”所代表的良善。这从“人口”(people,即人民或百姓)、“羊群”、“牛群”、“骆驼”和“营”的含义清楚可知:人口”(people,即人民或百姓)是指真理,也指虚假(参看1259, 1260, 3581节);“羊群”是指内层良善,以及并非良善的内层事物;“牛群”是指外层良善,以及并非良善的外层事物(2566, 4244节);“骆驼”是指外层或一般真理,以及并非真实的事物(3048, 3071, 3143, 3145节);“营”是指次序,在正面意义上是指纯正的次序,在反面意义上指并非纯正的次序(参看4236节)。显然,“分作”在此表示一分为二,并且在一分为二时调整自己以便接受。

这一切的含义从刚才所述可以看出来。也就是说,当良善流入时,如次序正在颠倒,良善正占据第一位时的情形,属世层就会接受光,人在属世层里面就能看到何为纯正的真理或良善,何为不纯正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纯正的和非纯正的彼此区别如此之大,以致有些事物得以保留,有些则被移除;因此,次序变得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样子。这就是良善掌管真理时的情形,因为那时真理无非是事奉者和仆人,并越来越照着天上的次序,以及通过真理对良善的接受程度,还有良善的品质而被排列;因为良善从真理取得自己的品质。

4251.“说,以扫若来击杀这一营,剩下的那一营还可以逃避”表应对各种情况。这从“营”、“击杀”和“剩下的那一营还可以逃避”的含义清楚可知:“营”是指次序,如刚才所述;“击杀”是指毁灭;“剩下的那一营还可以逃避”是指防止次序在属世层里面的被毁灭,而是要使某种事物得以保存。所以,意思是要作好预备和安排,以应对各种情况。因为只要真理在属世层掌权,它就无法看清何为纯正的真理,何为非纯正的,或何为良善。不过,一旦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所流入的良善在那里掌权,它就能看清这一切。因此,当良善占据主导地位的那个时间或状态即将来临时,此人几乎完全不知道何为良善与真理,因而不知道什么是要毁灭的,什么是要保留的,这在试探中是显而易见的。当人处于这种无知时,主,而非此人就会作好预备和安排。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预备和安排是主在自己里面所做的,因为主凭自己的能力安排祂自己里面的一切事物,并将其纳入神性次序。

4252.创世记32:9-12.雅各说,耶和华啊,我祖亚伯拉罕的神,我父亲以撒的神啊,你曾对我说,回你本地本族去,我要厚待你;你向仆人所施的一切慈爱和一切信实,我一点也不配得。我先前只拿着我的杖过这约旦河,如今我却成了两营了。求你救我脱离我哥哥的手,就是以扫的手,因为我怕他来杀我,连母亲和儿女都不放过。你曾说,我必定厚待你,使你的种如同海边的沙,多得不可胜数。

“雅各说,耶和华啊,我祖亚伯拉罕的神,我父亲以撒的神啊”表预备和安排的神圣。“你曾对我说,回你本地本族去,我要厚待你”表为了与神性良善和真理结合。“你向仆人所施的一切慈爱和一切信实,我一点也不配得”表在良善与真理面前谦卑的状态。“我先前只拿着我的杖过这约旦河,如今我却成了两营了”表祂从拥有极少到现在拥有很多。“求你救我脱离我哥哥的手,就是以扫的手,因为我怕他”表相对良善来说,真理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真理曾使自己成为首先的。“来杀我,连母亲和儿女都不放过”表它即将灭亡。“你曾说,我必定厚待你”表尽管如此,那时它仍将获得生命。“使你的种如同海边的沙,多得不可胜数”表那时必繁殖、增多。

4252a.“雅各说,耶和华啊,我祖亚伯拉罕的神,我父亲以撒的神啊”表预备和安排的神圣。这从“我祖亚伯拉罕的神”和“我父亲以撒的神”的含义清楚可知:“我祖亚伯拉罕的神”是指主的神性本身(参看3439节);“我父亲以撒的神”是指祂的神性人身(3704, 4180节)。由于每一个都是耶和华,故经上说“耶和华啊,我祖亚伯拉罕的神,我父亲以撒的神啊”。然而,此处神圣是指从神性发出之物,因为一切神圣皆由此而来。之所以表示神圣,是因为这一切都在由“雅各”所代表的属世层里面,而“以扫”所代表的良善还没有与真理结合。因为现在所论述的主题是对良善的接受状态,在此是为接受它而预备和安排的状态。雅各的祈祷并不包含别的什么,因此他所说的这些话表示预备和安排的神圣。

4253.“你曾对我说,回你本地本族去,我要厚待你”表为了与神性良善和真理结合。这从前面所述(4069, 4070节)清楚可知,那里有几乎一样的话。

4254.“你向仆人所施的一切慈爱和一切信实,我一点也不配得”表在良善与真理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谦卑。这从“慈爱”和“信实”清楚看出来:“慈爱”(mercy,仁慈或怜悯)论及爱之良善;“信实”(truth)论及信之真理(3122节)。显然,它们都是些谦卑的话。由此明显可知,它们表示在良善与真理面前谦卑的状态。

4255.“我先前只拿着我的杖过这约旦河,如今我却成了两营了”表祂从拥有极少到现在拥有很多。这从“杖”、“约旦河”和“两营”的含义清楚可知:“杖”是指能力,论及真理(参看4013, 4015节);“约旦河”是指引入对良善与真理的认知,如下文所述;“两营”是指良善与真理(参看4250节),因为两营在此是指人口和羊群、牛群、骆驼,他将这些分成两组。由此可见,这些话在近似意义上表示什么,即当被引入认知时,雅各所代表的祂只有极少量的真理,后来拥有大量真理与良善;或也可说,祂从拥有极少到现在拥有很多。从目前所给出的解释明显可知,就内义而言,所论述的主题一直是主,即祂如何使自己里面的人身变成神性,并且这一过程是照着次序逐渐进行的。因此,主题一直是祂向着聪明和智慧的发展,最终向着神性聪明和智慧的发展。这一切表明“从拥有极少到拥有很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约旦河”之所以表示引入对良善与真理的认知,是因为约旦河是迦南地的一个边界。迦南地的所有边界都表示主国度中首先和末后的事物,以及教会中首先和末后的事物,因而表示构成主国度及其教会的属天和属灵之物里面首先和末后的事物(参看1585, 1866, 4116, 4240节)。因此,约旦河因是一个边界,故表示引入对良善与真理的认知,因为这些认知首先到来;但当人最终变成一个教会,或主的国度时,它们就成了末后的。

“约旦河”表示首先的事物和末后的事物,这一点从圣言中的其它经文明显看出来,如诗篇:

我的神啊,我的灵魂在我里面下拜,所以我从约旦地、从黑门岭、从米萨山记念你。(诗篇42:6)

“从约旦地记念”表示出于末后之物、因而出于谦卑如此行。又:

犹大为祂的圣所,以色列为祂所统治的;沧海看见它就奔逃,约旦河也倒流。(诗篇114:2-3,5)

“犹大”表示属天之爱的良善,“以色列”表示属灵之爱的良善(3654节);“海”表示对真理的认知(28节);“约旦河”表示对良善的认知,当爱之良善掌权时,经上就说这些认知“倒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前面频繁所述,是从这良善来看待认知,而不是从这些认知来看待良善,

士师记:

基列人安居在约旦河外。但人为何惧怕在船只?(士师记 5:17)

“基列人”表示感官良善或乐趣,人首先通过这些良善或乐趣被引入他的重生之路(4117, 4124节);“安居在约旦河外”表示那些用来引入的事物,因而表示教会和主国度中首先和末后的事物。这些用来引入的事物还由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时的约旦河(约书亚记3:14-17; 4:1-24)来代表。因为“迦南地”代表主的国度(1413, 1437, 1607, 3038, 3481, 3686, 3705节)。约旦河被分开,他们从干地穿过,表示邪恶与虚假的移除,以及那些处于良善与真理的人被准许进入主的国度。以利亚升天时将约旦河水分开 (列王纪下2:8);以及以利沙接替以利亚担当先知角色时将约旦河水分开(列王纪下2:14),意思也一样。

乃缦照以利沙的吩咐,在约旦河中沐浴七次使他的大麻风得医治(列王纪下5:1-14),这种医治就代表洗礼;因为洗礼表示引入教会和那些属于教会的事物,因而表示引入重生和属于重生的事物。并不是说谁都能通过洗礼得到重生,而是说这是他应当记住的重生的标志。由于洗礼表示教会的事物,而约旦河与洗礼所表相同,如前所述,故百姓在约旦河受约翰的洗(马太福音3:6;马可福音1:5)。主也愿意在约旦河受约翰的洗(马太福音3:13-17;马可福音1:9)。

约旦河表示主国度和教会中首先和末后的事物,如对良善与真理的认知,因为这些有助于将人引入祂的国度和教会,因此,约旦河也作为新地或圣地的边界被提及(以西结书47:18)。新地或圣地表示主的国度,以及新教会,也就是主在地上的国度(参看1733, 1850, 2117, 2118e, 3355e节)。

上一页 第6卷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