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堂与地狱》第五十二章 人死后的第二个状态

《天堂与地狱》第五十二章 人死后的第二个状态

第五十二章 人死后的第二个状态

499、人死后的第二个状态称为内在的状态,因为彼时,人进入思想之内层,即意愿和认知层面,人在第一个状态下所处的外层将归于沉寂。

善于观察生活,注意人们言谈举止的人,不难看出人有外在和内在的层面,或说内外两层想法和意愿。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是根据他的名声,根据别人对他的评价。但在实际交往中,我们不会照心里真实的想法。即便是恶人,我们也会以礼相加。两层想法,两层意愿,由此显然了。虚情假意、阿谀奉承之辈更是如此,他们的言谈举止和内心的想法意愿完全背道而驰。伪善之徒谈论神、天堂、灵魂得救、教会真理、国家福祉、邻舍利益,似乎满有信心爱心。其实在心里他们没有信仰,没有爱心,自私自利。

【3】由此可见,人确有内外两层思想。他以外在的思想与人交往,但在内心里,他有着不同的想法。而且两个思想进程是分开的,以避免内心真实的想法暴露出来。人之受造,其内外两层思想本是可以通过对应协同一致的。当人专注于善时,两者也的确是一致的,因为彼时,他的念头为善,言语也为善。但是,当人陷于恶时,两者就不一致了,因为彼时,他的念头为恶,言语却为善。这意味着次序已经颠倒,因为善表现于外,恶却隐藏于内。善被恶辖制,沦为奴隶,只是主人为达到目的、满足其爱的对象所利用的工具罢了。美言善行之中既藏有恶的意图,可见该善并非真善,已经被恶玷污,不论它在不明内情的人眼中显得多么善良。

【3】专注于善者,情况与之不同。对他们而言,次序未见颠倒:善流入其内在的思想,再从内在的思想流入外在的思想,表现为言语和行为。人之受造,本合乎这种次序。在此次序下,人的内层处于天堂和天堂的光明之中。天堂的光明乃是从主所发的神性真理,实质上就是在天堂的主(126-140),所以他们是受着主的引导。我说这些是要证明人皆有内外两层思想,两者是可分的。当论及”思想”,其实也包含”意愿”,因为思想出于意愿。事实上,没有人可脱离意愿而思想。由此可知何为外在的状态,何为内在的状态。

500、说起意愿和思想时,意愿也用来表示情感与爱,以及由情感与爱所生的一切快乐与满足,因为这些皆以意愿为其本体。人所意愿的,他就爱它,并从中感受快乐与满足;反之,人所爱的,以及从中感受快乐与满足的,他也意愿它。而思想则是用来表示一切用以确认其情感或爱的事物,因为思想无非是意愿的形式,或者说是使人所意愿的东西呈现于光明中的方式。这种形式通过各种理性分析呈现出来,这些分析源于灵界,是人之灵的特有功能。

501、我们当知,人的本质完全取决于他的内在本性,而非取决于与内在分离的外在表现。原因在于,内在构成了人的灵,而人的生命就是其灵的生命,肉体也是因灵而活。因此,人的内在本性如何,他就永远如何。

至于外在,因为它们也属于肉体,死后即被分离;那些依附于灵的外在元素会归于沉寂,仅作为内在的承载平面,正如前面论述人死后保留的记忆时所阐明的。

由此可见,什么是真正属于人的,什么不是属于他的:对于恶人而言,他们言语所源自的外在思想和行为所源自的外在意愿,并非真正属于他们;真正属于他们的,是他们内在的思想和意愿。

502、第一个状态(上一章所描述的外在层面的状态)结束以后,人作为灵被引入到他内在的状态中,即他在世时当独处、自由且不受约束时所具有的内在意愿和由此产生的思想状态。他不知不觉地滑入这种状态,就像在世时,当他将与言语最接近的思想,或者说产生言语的思想,收回到更内在的思想中,并停留在那里一样。因此,当人作为灵处于这种状态时,他是在自己本身中,处于他真正的生命中;因为根据自己的情感自由地思想,正是人的真正生命,也是人自己。

503、在此状态下,灵凭自己的意愿思想,也就是凭自己的情感或自己的爱思想。此时,思想与意愿合而为一,达到如此程度,以至于几乎看不出他在思想,而只是在意愿。当他说话时也几乎如此;然而有一点不同,即他有某种恐惧,害怕意愿的赤裸思想被表露出来,因为这种恐惧也已经因世间的社会生活而成为他意愿的一部分。

504、所有人,无一例外,死后都会被带入这种状态,因为这是灵的固有状态。第一个状态是人在社交场合中灵所表现出的状态,那不是灵的固有状态。对于人死后首先进入的外在层面的状态(正如上一章所描述的)不是灵的固有状态,这可从多方面得到证明:例如,灵不仅思想,还凭自己的情感说话,因为他们的言语源自情感,这一点可从“天使的言语”一章(234-245节)所述所示中得知。同样,人在世上内省时也是如此思想;因为那时,他不是以肉体的语言进行思维,而仅仅是观照,在一分钟之内,他能思考比之后半小时所能表达的还要多的内容。

外在状态不是人或其灵的固有状态,这也可从以下事实看出:当人在世上与人交往时,他会按照道德和社会法则说话,此时内在思想控制着外在思想,如同一人控制另一人,不让它越过礼仪和体面的界限。这一点也可从以下事实看出:当人在内心思考时,他也会考虑如何说话和行动,以取悦他人,赢得友谊、善意和感激,而这是通过外在方式进行的,与他本来的意愿不同。

从这些事实可知,灵被引入的内在状态才是他的固有状态,也是人活在世上时的固有状态。

505、当灵进入内在的状态以后,他在人间真正为人如何就显明出来了,因为此时他是从自己的本性行动。那些在世时内在专注于善的人,此时将理性而智慧地行动,事实上,将比在世上时更有智慧,因为他已脱离了与肉体的联系,因而脱离了尘世之物,这些曾使他蒙昧,如同云层遮蔽一般。

而那些在世时沉迷于恶的人,此时将愚蠢而疯狂地行动,事实上,将比在世上时更加疯狂,因为他已获得自由,不再受到约束。当他们活在世上时,在外表上显得理智,因为他们通过外表模仿理性之人;所以,当外在层面被剥离后,他们的疯狂就显露出来了。假冒为善的恶人好比一个外表光亮,里面却藏着各种污秽的坛子,正如主说:

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 外面好看, 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马太福音》23:27)

506、所有在世时过善良生活,按良心行事的人,即那些承认神性,热爱神性真理,特别是将真理应用于生活的人,当他们被引入内在状态时,感觉如同从睡梦中醒来进入清醒,如同从阴影中步入光明。他们凭借天堂之光思考,进入更深层的智慧;他们依善而行,进入更深层的情感。天堂流入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带来他们从前不知道的幸福与喜乐,因为他们与天堂的天使有了交流。此时他们承认主,从自己的生命本质敬拜主,因为当他们处于内在状态时,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参505节)。他们在自由中承认并敬拜主,因为自由属于内在的情感。这样,他们从外在的圣洁进入内在的圣洁,而内在的圣洁才是真正敬拜的本质。这就是那些按照圣言中的诫命过基督徒生活之人的状态。

【2】然而,那些在世上过邪恶生活,毫无良心,因而否认神性的人,其状态与此完全相反。因为所有过邪恶生活的人,在内心深处都否认神性,无论他们在外表上如何认为自己并非否认而是承认神;因为承认神性与过邪恶生活是相互对立的。这样的人在来世进入内在状态时,当听到他们说话、看到他们行动时,表现得如同愚人,因为他们受邪恶欲望驱使,爆发出种种恶行,包括蔑视他人、嘲弄、亵渎、仇恨、报复,策划诡计,有些人的狡诈和恶毒程度令人难以置信,难以相信人内心竟能如此。此时他们处于自由状态,按照意愿的思想行事,因为在世上约束和限制他们的外在因素已被分离。简言之,他们已丧失理性,因为他们在世上的理性并非位于内在,而是位于外在。然而,他们自己却认为比他人更有智慧。

【3】由于他们如此这般,所以当他们处于第二状态时,会短暂地被送回外在状态,并回忆起他们在内在状态时的行为。有些人感到羞愧,承认自己曾经疯狂;有些人则毫不羞愧;有些人因不能持续处于外在状态而感到愤怒。但有人向他们显示,若他们持续处于外在状态,将会如何:他们会暗中策划同样的恶行,通过善良、诚实、公正的表象诱惑心地单纯、信仰纯朴的人,并最终毁灭自己。因为他们的外在最终会像内在一样燃烧,这火会吞噬他们的全部生命。

507、当灵处于这第二个状态时,他们完全显现出在世时的真实面目,并且他们在隐秘处所做所说的一切也都公开显露。因为此时,由于外在因素不再约束他们,他们公开地说着相似的话,也试图做着相似的事,不再像在世上那样顾忌名声。他们也被带入多种罪恶状态中,使他们在天使和善灵面前显出真相。这样,隐藏的事被揭露,秘密的事被显明,正如主的话所说:

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因此,你们在暗中所说的,将要在明处被人听见;在内室附耳所说的,将要在房上被人宣扬。(《路加福音》12:2-3)

我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马太福音》12:36)

508、对于恶人进入该状态以后,其表现如何,无法简单地加以描述,因为每个人的疯狂程度取决于其欲望,而欲望因人而异。因此,我只想提出几个具体的实例,从中可以类推其他情况。那些爱自己胜过一切的人,在职务和职能中只看重自己的荣誉,执行职务不是为了职务本身,不以此为乐,而是为了名声,为了通过职务被视为比他人更有价值,因而只以自己荣誉的名声为乐,这样的人在这第二个状态中比其他人更为愚蠢。因为一个人越是爱自己,就越是远离天堂;而越是远离天堂,就越是远离智慧。

【2】那些既自爱又狡诈,通过各种手段抬高自己地位的人,会与最恶劣的人为伍,学习法术(这是对神性秩序的滥用),借此骚扰和侵扰所有不尊敬他们的人。他们设下陷阱,怀抱仇恨,燃起复仇之火,渴望残害所有不服从他们的人。他们陷入这些恶行的程度取决于恶意群体对他们的支持。最终,他们甚至在心中盘算如何登上天堂,摧毁天堂,或在那里被奉为神明,他们的疯狂竟然发展到如此地步。

【3】那些来自罗马教会的人比其他人更为疯狂;他们心中认为,天堂和地狱都在他们掌控之下,他们可以随意赦免罪恶;他们将一切神性据为己有,自称为基督;他们对此的确信如此之强,以至于它流入时会扰乱心灵,带来黑暗,几乎导致痛苦。他们在两种状态中都是相似的,但在第二种状态中,他们丧失了理性。关于他们的疯狂及其在此状态之后的命运,在《最后的审判与巴比伦的毁灭》一书中有一些具体的描述。

【4】那些将创造归于自然,因而在心中(尽管不是口头上)否认神性,从而否认教会和天堂的一切的人,在这种状态下与相似的人结合,称呼某个在狡诈上胜出的人为神,甚至以神圣的荣誉崇拜他。我看见这样的人在集会中崇拜一个巫师,商议自然,行为愚蠢,就像是人形的野兽。他们中有些人在世上身居高位,有些人在世上被认为是学者和智者。其他人则有所不同。

【5】从这些少数例子中可以推断,那些心灵向天堂关闭的人是什么样子,这种情况出现在所有没有通过承认神性和信仰生活而接受来自天堂的流注的人身上。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判断,如果他的本性如此,若允许他在没有法律和生活的恐惧,没有外在约束(如担心损害名誉、失去荣誉、利益及由此带来的快乐)的情况下行动,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6】然而,主约束他们的疯狂,使其不超出有用的界限,因为每一个这样的人都能发挥某种用处。善灵在他们身上看到什么是恶,恶的性质如何,以及人若不被主引导会变成什么样子。他们的另一个用处是通过他们聚集相似的恶人,将他们与善人分开;还有,将恶人在外表上呈现并假装的真理和良善从他们身上剥夺,使他们进入其生命的邪恶及其伪谬中,从而为地狱做好准备。

【7】因为任何人在进入地狱之前,必先处于自己的邪恶及其伪谬中;因为在那里不允许任何人有分裂的心智,即思考和说一套,却意愿另一套。在那里,每个恶人都将从邪恶中思考伪谬,从邪恶的伪谬中说话,两者都源于意愿,也就是源于他自己的爱及其快乐和愉悦,正如他在世上处于自己的灵中时那样,也就是当他从内在情感思考时的情形。原因是:意愿是人本身,思想只有在从意愿中汲取时才是;意愿是人自己的本性或性格。因此,被送回自己的意愿就是被送回自己的本性或性格,也是被送回自己的生命,因为人通过生命形成自己的本性;人死后保持他通过世上生活为自己塑造的本性,对恶人来说,这本性不能再通过真理的思想或理解的途径得到改善和改变。

509、恶灵进入第二个状态后,由于他们情不自禁地陷入各种恶行,常常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灵界的惩罚方式多种多样;不论在世时是国王还是仆人,都没有任何身份上的区别。每一种恶都自带惩罚,两者紧密相连;因此,凡在恶中的人也必在恶的惩罚中。但是,没有人在那里因在世上所行的恶而受罚,而是因他当时所行的恶而受罚。然而,这其实是一回事,无论说他们因在世上的恶行受罚,还是说他们因在来世所行的恶而受罚,因为每个人死后都会回到自己的生命状态,因而回到相似的恶行中;因为人死后的本性与其肉身生活时的本性相同(参470-484节)。

他们受到惩罚,是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对惩罚的恐惧是制服恶行的唯一手段。劝诫、教导已不再有效,对法律和名声的恐惧也不再起作用,因为他们是按照本性行事,而这种本性只能通过惩罚来约束和制服。但善灵从不受罚,尽管他们在世上曾行过恶事,因为他们的恶行不会再现。而且我们也知道,他们的恶行属于另一种类型或性质;他们不是出于故意违背真理,也不是出于恶心,而是出于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恶性,当他们处于与内在分离的外在状态时,被盲目的快乐所驱使而陷入其中。

510、每个人都会来到他的灵在世时所属的群体;因为每个人就其灵而言都与某个群体相联,不是地狱般的群体,就是天堂般的群体,恶人与地狱般的群体相联,善人与天堂般的群体相联;关于每个人死后都回到自己的群体,请参见438节;灵被带到该群体,是循序渐进的,直到最终融入其中。当恶灵处于其内在的状态时,他就一步一步地被转向自己所属的群体,最终直接面对该群体,这发生于这个状态结束之前;当这个状态结束时,恶灵就自行投入有同类之灵所在的地狱。这种投入的动作看起来像头下脚上倒着跳入。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样的恶灵颠倒秩序,热爱邪恶的事物,摒弃天堂的事物。在第二种状态中,有些恶灵会时不时地进入地狱,然后又出来,但他们不像那些完全被荡尽的恶灵那样头下脚上倒着跳入。

在恶灵处于外在状态时,他们的灵在世时与哪个群体相联,就已经显示给他们,使他们由此知道,即使在肉身生活时,他们已经处于地狱中,只是与那些在地狱中的人并非处于相同状态,而是与灵界中的恶灵处于相同状态。关于这两种状态的对比,后面我会加以解释。

511、进入第二个状态以后,恶灵开始从善灵中被分别出来。但在第一个状态下,两者还是混在一起的,因为一个灵处于外在状态时与在世上的状态相仿,因而善灵与恶灵、恶灵与善灵可一同相处。等到被带入内在的状态,尽显各自的秉性或意愿以后,情况就不同了。

恶灵从善灵中分离出来,方式有很多。通常,他们会被带到其在第一个状态下因善的思想与情感而发生联系的相关群体。这些群体曾被表面现象所蒙,以为他们不是恶人。通常,他们会绕一大圈,直至其真实的秉性在善灵面前显露出来。于是,善灵一看到他们,便转身离去。同时,恶灵也会离开,趋向其所乐意的地狱般的群体。此外,分离的方式还有很多,我就不提了。

第五十三章 人死后的第三个状态

512、人死后,也就是他的灵的第三个状态,是一个受教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为那些将要进入天堂成为天使的人所预备的;而不是为那些将要进入地狱的人预备的,因为后者不能接受教导。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第二个状态也就是他们的第三个状态,这状态以他们完全转向自己的爱,从而归入与他们相同爱的地狱群体而结束。当这发生后,他们的意愿和思想都源于这爱;由于这是地狱之爱,他们只意愿邪恶,只思想伪谬;这些成为他们的乐趣,因为它们属于他们的爱。因此,他们摒弃一切良善与真理,这些曾被他们采纳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2】但善人则从第二个状态被引入第三个状态,这是他们通过教导为天堂做准备的状态。因为除非通过对良善与真理的知识,也就是通过教导,没有人能为天堂做好准备;因为若不受教导,没有人能知道什么是属灵的良善与真理,以及与之对立的邪恶与伪谬。至于公民与道德层面的良善与真理,即所谓的公正与诚实,人在世上可以知道,因为有教导何为公正的民法,也有教人如何按道德法则生活的社会交往,这些都关乎诚实与正直。但属灵的良善与真理不是从世界学来的,而是从天堂学来的。虽然可以从圣言和教会基于圣言的教义中了解它们,但它们若不流入生命,就无法进入人内在的心智;而人在天堂,是当他承认神性,并同时行公正诚实,因为圣言如此命令;这样,他为了神性而非为了自己和世界活在公正诚实中。

【3】但人若不先受教导知道有神、有天堂地狱、有死后生命、应当爱神超过一切、应当爱邻如己、应当相信圣言因为它是神性的,就无法如此行动。若没有这些事实性和信仰性的知识,人无法在属灵层面思考;若不思考这些事,就无法愿意它们,因为人无法思考他不知道的事,也无法愿意他不思考的事。因此,当人愿意这些事时,天堂,也就是主通过天堂,就流入人的生命;因为主流入人的意愿,通过意愿流入思想,通过两者流入生命;人的一切生命都源于此。由此可见,属灵的良善与真理不是从世界学来的,而是从天堂学来的,并且若不通过教导,没有人能为天堂做好准备。主越是流入某人的生命,就越是教导他;因为这会点燃他的意愿去渴望知道真理,并启发他的思想去认识真理;随着这些的发生,人的内在逐渐被打开,天堂被植入其中;更进一步,神性和天堂的品质流入人的道德生活中的诚实和公民生活中的公正,使它们成为属灵的;因为人此时是出于神性而行这些事,是为了神性而行。人从这源头所行的道德和公民生活中的诚实与公正,就是属灵生命的效果;而效果从其效力因得到一切,原因如何,结果亦如何。

513、教导由许多天堂群体的天使执行,尤其是那些位于北方和南方区域的天使,因为这些天使群体通过对良善与真理的认知而具有聪明与智慧。教导场所位于北方,且种类繁多,按照天堂良善的类别和种类有序排列,以便所有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性情和接受能力接受教导。这些场所广泛分布于周围很远的距离。善灵在灵界完成第二个状态后,被主带到这些场所接受教导。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因为那些在世时已受教导的人,也已被主预备好进入天堂,他们通过另一条路径被带入天堂——有些人在死后立即被带走,有些人在与善灵短暂相处后被带走,在那里,他们从世上荣誉和财富而来的粗糙思想和情感被移除,从而得到净化。有些人则先经历荒废,这发生在脚底下的地方,称为下界,有些人在那里忍受艰难:这些人是那些确信虚假但仍过着善良生活的人。因为已确认的虚假根深蒂固,除非这些虚假被驱散,否则真理无法被看见,因而无法被接受。关于荒废及其发生方式,在《天堂的奥秘》中有所论述,相关摘录可见于下方注释。

514、所有在教导场所的人都分开居住;因为每个人的内在都与他们将要去的天堂群体相连。由于天堂群体是按照天堂形式排列的(参200-212节),因此教导场所也是如此。所以,当从天堂观看这些场所时,它们看起来像是小型的天堂。这些场所从东向西延伸,从南向北扩展;但宽度看起来比长度小。

总体安排如下:前方是那些幼年死亡并在天堂长大成为青少年的人;他们在抚养者那里度过婴儿期后,被主带到此处接受教导。在他们之后是成年后死亡的人接受教导的场所,这些人在世时因良善生活而热爱真理。再往后是那些信奉伊斯兰教,在世上过着道德生活,承认唯一神性,并认为主是先知的人;当他们离开穆罕默德(因为他不能提供任何帮助),转向主,敬拜主,承认主的神性时,他们就接受基督教的教导。在这些人之后,更靠北的是各种外邦民族的教导场所,这些人在世时按照他们的宗教过着良善生活,从中形成了一种良心,行公平正直之事,不是因为他们政府的法律,而是因为他们认为应当神圣遵守且不可违反的宗教法则。所有这些人在接受教导后都容易被引导承认主,因为他们心中相信神不是不可见的,而是以人形可见的。这些人在数量上超过其他人;其中最好的来自非洲。

515、但是,不同的人接受不同方式的教导,也来自不同的天堂群体。那些从婴儿期就在天堂被抚养长大的人,由内层天堂的天使教导,因为他们没有因宗教的伪谬而吸收伪谬观念,也没有因世俗的荣誉和财富而玷污他们的灵性生活。那些成年后死亡的人,大多由最外层天堂的天使教导,因为这些天使比内层天堂的天使更适合他们;内层天堂的天使拥有更深的智慧,这种智慧尚未被接受。至于伊斯兰教徒,则由那些曾经信奉同样宗教但后来皈依基督教的天使教导。外邦民族也由他们自己的天使教导。

516、在那里的一切教导都是基于从圣经中提取的教义,而非直接从圣经本身进行。基督徒接受的是与圣经内在意义完全一致的天堂教义。其他人,如伊斯兰教徒和外邦民族,则接受适合他们理解能力的教义,这些教义与天堂教义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他们是通过道德生活的方式来教导灵性生活,这种道德生活与他们在世上所遵循的宗教中的良善教条相符,他们在世上的生活就是从这些教条中汲取的。

517、天堂的教导与地上的教导不同,因为知识不是被存入记忆中,而是融入生活:因为灵的记忆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他们接受并吸收一切与他们生活相符的事物,而不接受、更不吸收与其生活不符的事物;因为灵就是情感,并以与他们情感相似的人形存在。

【2】因着他们这样的本质,他们不断地被灌输对真理的渴慕,为了生活中的功用;因为主安排每个人都热爱符合他们天性的功用,这种爱也因成为天使的希望而得到提升。由于天堂中所有的功用都与共同的功用相关,即为主的王国(那里是他们的祖国),又因为所有特殊和个别的功用(其数不可胜数)只有在更接近并更多地关注那共同功用时才显得尤为卓越,所以所有特殊和个别的功用都是良善的、属天的。因此,在每个人身上,对真理的渴慕与对功用的渴慕结合起来,以致于二者合而为一;通过这种方式,真理被植入功用中,使他们所学的真理成为功用之真理。这就是天使般的灵如何受教,并为进入天堂做准备。

【3】对适合功用的真理的渴慕通过各种方式被灌输,其中大多数在世上是不为人知的;尤其是通过功用的代表物,这些在灵界以千百种方式呈现,伴随着如此的喜悦和愉悦,以至于从灵的内在(即其心智)渗透到外在(即其身体),从而影响整个存在;因此灵几乎成为他的功用本身。所以当他进入为他预备的群体时,他在投身于自己的功用中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这些可以看出,作为外在真理的知识并不能使人进入天堂;使人进入天堂的是生活本身,即通过知识而形成的有用的生活。

518、有些灵在世上凭着思考而自信他们必将进入天堂,且比他们人更受欢迎,因为他们学识渊博,从《圣言》和教会教义中学到很多,相信自己是智者,就是《但以理书》12:3中所说的”必发光如穹苍的光辉,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但他们被考验,看他们的思想是仅存于记忆中,还是融入了生活。

那些怀有真正对真理的渴慕的人,因着追求脱离肉体和世俗的功用(这本质上是属灵的功用),在受教后被接入天堂,并得以知道天堂中发光的是什么,即神圣真理,也就是天堂之光,存在于功用中,功用是接受那光线并将其转化为各种光辉的平台。

然而那些知识仅存于记忆中的人,由此获得了推理真理的能力,并确认他们所接受的原则(尽管是错误的,但经确认后在他们看来如同真理),这些人因不在天堂之光中,却因骄傲而相信(这种骄傲常附着于这种理解力上)他们比他人更有学问,因此将进入天堂,天使将服侍他们。为了使他们摆脱这种愚蠢的信念,他们被提升到第一或最外层的天堂,准备引入某个天使群体中。但当他们在入口处时,天堂之光的流入使他们的眼睛开始昏暗,理解力变得混乱,最后如临死般喘息。当他们感受到天堂的热,即天堂之爱时,他们开始内心痛苦。因此他们被赶出,随后受教导:知识并不能造就天使,而是通过知识所获得的生活本身;因为就知识本身而言是在天堂之外,但通过知识所获得的生活则在天堂之内。

519、灵在上述地方通过教导为天堂做好准备后(这个过程很快完成,因为他们处于能同时理解多种事物的属灵观念中),便穿上天使的衣服,这些衣服大多是白色的,如细麻布制成,然后被带到一条通往天堂的上升之路,并交给那里的守护天使,之后被其他天使接收,引入各群体,在那里享受各种幸福。每个人随后被主引导到他自己的群体;这也是通过各种途径完成的,有时甚至是迂回曲折的。没有任何天使知道他们被引导的路径,只有主知道。当他们到达自己的群体时,他们的内在就被打开,因为这与该群体中天使的内在相符,所以他们立即被认出,并欣喜地被接纳。

520、对于这些地方通往天堂的道路以及新天使被引入的路径,我愿意补充一些值得记住的事情。共有八条道路,从每个教导场所各有两条:一条上升向东方,另一条向西方。那些进入主的属天天堂的人通过东方的路被引入;而那些进入主的属灵天堂的人则通过西方的路被引入。通往主的属天天堂的四条道路,两侧装饰着橄榄树和各种果树;而通往主的属灵天堂的道路,则装饰着葡萄树和月桂树。这是基于对应关系,因为葡萄树和月桂树对应于对真理及其功用的情感,而橄榄树和果树则对应于对良善及其功用的情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